古詩:雨打芭蕉后面的詩句是什么
1、“雨打芭后面是“葉帶愁”,作王維《·無題》雨打芭蕉葉帶愁,心同新月向人羞。
馨蘭意望香嗟短,迷霧遙看夢也留。
行遠孤帆飄萬里,身臨亂世悵千秋。
曾經護花惜春季,一片癡情付水流。
2、譯文:雨點打在芭蕉葉上帶著傷感的愁緒,心情如一彎新月般羞于向人吐露。
蘭花馨香只能意會而長嗟短嘆,就象迷霧中遠遠看著一樣停留在夢中。
行客走的遠了如同一片孤帆遠飄萬里之外,身在亂世中只好悵惘千秋。
也曾經做惜花使者珍惜春天,可惜這一片癡情都賦予東去的水流。
周杰倫的青花瓷,從修辭角度賞析其歌詞
應該有比喻,擬人,夸張,對偶,想象。
。
一首詩句雨打芭蕉后面是什么?
長,長相思 ,長相思;無邊細雨密如織,猶初別離時。
淚滿衣襟絹帕聚散如浮萍,音訊飄渺兩無情。
獨坐窗前聽風雨,雨打芭蕉聲聲泣,遙請驚鴻問故人。
他鄉(xiāng)獨闖可安否,莫忘遠方思友人。
七律·無題(雨打芭蕉葉帶愁)雨打芭蕉葉帶愁,心同新月向人羞。
馨蘭意望香嗟短,迷霧遙看夢也留。
行遠孤帆飄萬里,身臨亂世悵千秋。
曾經護花惜春季,一片癡情付水流。
金剛經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的意思
我解釋的不知道完不完整
出自金剛經。
南懷瑾講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
應作如是觀。
】 這是金剛經最后一個四句偈。
金剛經有好幾個四句的偈,「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等等,共有兩三處地方。
所以有人提出來,金剛經中所說的四句偈,究竟指的是那個四句偈
那四句都不是
這四句偈,離經而說是指空、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
假如一定要以偈子來講,非要把它確定是那四句不可的話,你就要注意金剛經所說的:不生法相,無所住。
非要認定一個四句偈不可,就是自己生了法相
所以說都不是。
這才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動」,才能講四句偈。
有為法與無為相對,無為就是涅盤道體,形而上道體。
實相般若就是無為法,證到道的那個是無為,如如不動;有為的是形而下萬有,有所作為。
一切有為法如夢一樣,如幻影一樣,電影就是幻。
泡是水上的泡沫,影指燈影、人影、樹影等。
佛經上譬喻很多,夢幻泡影,水月鏡花,海市蜃樓,芭蕉,又如犍達婆城,就是海市蜃樓,如陽□,太陽里的幻影等。
年輕的時候學佛,經常拿芭蕉來比,我說芭蕉怎么樣
「雨打芭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這是古人的一首詩,描寫一個教書的人,追求一位小姐,這位小姐窗前種了芭蕉,這個教書的就在芭蕉葉上提詩說:「是誰多事種芭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
風吹芭蕉葉的聲音,煞煞煞……吵得他睡不著,實際上,他是在想那位小姐。
那位小姐懂了,拿起筆也在芭蕉葉上答覆他:「是君心緒太無聊,種了芭蕉,又怨芭蕉」。
是你自己心里作鬼太無聊,這個答覆是對不住,拒絕往來。
我們說芭蕉,難道佛也曉得這個故事嗎
不是的,這是中國后來的文學,砍了一顆芭蕉,發(fā)現(xiàn)芭蕉的中心是空的,杭州話,空心大老倌,外表看起來很好看,中間沒有東西。
所以這十個譬喻夢幻泡影等都是講空,佛告訴我們,世間一切事都像作夢一樣,是幻影。
夢幻中如如不動 二十年前的事,現(xiàn)在我們回想一下,像一場夢一樣,對不對
對
夢有沒有啊
不是沒有,不過如作夢一樣。
當你在作夢的時候,夢是真的;等到夢醒了,眼睛張開,唉呀,作了一場夢
你要曉得,我們現(xiàn)在就在作夢啊
現(xiàn)在我們大家作聽金剛經的夢
真的啊
你眼睛一閉,前面這個境界,這個夢境界就過了,究竟這個樣子是醒還是夢
誰敢下結論
沒有人可以下結論。
你一下結論就錯了,就著相了。
幻也不是沒有,當幻存在的時候,好就是真,這個世界也是這樣。
這個物理世界地球也是假的,它不過是存在幾十萬億年而已
幾千萬億年與一分一秒比起來,是覺得很長,如果拿宇宙時間來比,幾千萬億年彈指就過去了,算不算長呢
也是幻呀
水上的泡泡是假的真的
有些泡泡還存在好幾天呢
這個世界就是大海上面的水泡啊
我們這個地球也是水泡,你說它是假的嗎
它還有原子、汽油從地下挖出來呢
那都是真的呀
你說它是真的嗎
它又不真實永恒的存在
它仍是幻的。
你說影子是真是假
電影就是影子,那個明星林黛已經死了,它再放出來一樣的會唱歌會跳舞,李小龍一樣打得匹哩趴啦的。
所以金剛經沒有說世界是空的,可是它也沒有告訴你是有的,空與有都是法相。
所以你研究了佛經,說金剛經是說空的,你早就錯得一塌糊涂了,它沒有告訴你一點是空的,它只告訴你「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夢幻泡影是叫你不要執(zhí)著,不住,并沒有叫你空不空。
你如果說空是沒有,金剛經說:「于法不說斷滅相」,說一個空就是斷滅相,同唯物的斷見思想是一樣的,那是錯的。
當夢幻來的時候,夢幻是真,當夢幻過去了,夢幻是不存在的;但是夢幻再來的時候,它又儼然是真的一樣。
只要認識清楚,現(xiàn)在都在夢幻中,此心不住,要在夢幻中不取于相,如如不動,重點在這里。
當你在夢中時要不著夢之相;當你做官的時候,不要被官相困住了;當你做生意的時候,不要被鈔票困住了;當你要兒女的時候,這個叫爸爸,那個叫媽媽,不要被兒女騙住了;要不住于相,如如不動,一切如夢幻泡影。
下面,「如露亦如電」,早晨的露水也是很短暫的,很偶然的湊合在一起,是因緣聚會,緣起性空。
因為性空,才能生緣起,所以說如露亦如電。
你說閃電是沒有嗎
最好不要碰,碰到它會觸電,但是它閃一下就沒有了。
很多人念完金剛經,木魚一放,嘆口氣:唉
一切都是空的。
告訴你吧
一切是有;不過「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是方法,你應該這樣去認識清楚,認識清楚以后怎么樣呢
「不住于相,如如不動」。
這才是真正學佛。
所以,有許多年輕人打坐,有些境界發(fā)生,以為著魔了。
沒有什么魔不魔
都是你唯心作用,自生法相。
你能不取于相,魔也是佛;著相了,佛也是魔。
所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是最好的說明,佛講到這里,金剛經全部圓滿。
愿消三障諸煩惱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2.凈空法師開示: 經文: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這是把為什么不取于相,如如不動的真相說出來了。
天親菩薩在百法明門論里面,把一切法歸納為一百法,他是依據(jù)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里面的六百六十法歸納而成的,作為大乘教科書的啟蒙。
這一百法里面又分為兩大類,有為法與無為法。
心法八(八識),心所有法五十一(心所有法即心理作用),色法十一(色法即物質),不相應行法二十四(不相應行法是從心、色變現(xiàn)出來的),總共有九十四類,這叫有為法。
‘一切有為法’,包括起心動念的心,心也是有為法。
相是假的,起心動念那個心也是假的。
本經跟我們講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個心就是講八識,那是假的不是真的。
相是假的,心也是假的,雖是假的,它有那么一回事情,它有個幻相,像怎一回事呢
如‘夢’。
佛在此地舉了六個比喻,六個比喻是以‘夢’為主。
其余五個比喻,都是形容夢不是真的。
夢如‘幻’,夢如‘泡’(水泡),夢如‘影’,幻、泡、影三個字,是形容夢之不實。
‘露’和‘電’是比喻夢之短暫。
我們在六道、在十法界,經上常講時劫之長:三大阿僧只劫,無量阿僧只劫,無量劫來,說的再多也是露,也是電。
為什么
比起永恒的真性,那它就太短暫了,佛教我們要作‘如是觀’。
有許多同修常常問我:怎樣能讓心清凈
怎樣能放下萬緣
佛這首偈就是教我們怎樣放下,教我們怎樣得清凈心。
能把這首偈參透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之法,不外這四句。
所以世出世間,一切諸法不是真的,何必去計較,何必那么認真呢
明白了,自然就能隨緣,心才清凈。
我們修的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順境隨順順境,逆境隨順逆境。
善緣隨順善緣,惡緣隨順惡緣。
在天堂隨順天堂,在地獄隨順地獄。
永遠保持一個常住真心,這才是真正修菩薩道,真正在學菩薩行。
在一切法相當中,能夠把它看成‘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你是在修最高的金剛般若法門。
不是天天捧著金剛經念,那叫修金剛般若法門,不是這樣的。
諸位冷靜想一想,你入這個境界,怎么不快樂不自在
善緣很自在,惡緣也很自在,平等心現(xiàn)前了,‘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跟前面這兩句(‘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合起來很有味道。
把這四句合起來,受持四句偈,不就這四句最好嗎
常常放在心中—‘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你是修最高的金剛般若波羅蜜。
從早到晚,一時一刻沒有離開,在在處處都是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那你得的福,就像經上世尊所說的無量無邊,恒沙世界七寶布施,比不上你的福報大,你修的這才真正究竟圓滿。
如何能夠不取不著,這就是說要怎樣得清凈心
要怎樣放下
‘應作如是觀’。
這段經文是把方法教給我們了,我們讀到這個地方,對世尊不能不感激,真正是大慈大悲,把修行的關鍵、重要的綱領和盤托出。
一切諸佛如來在因地里,就是修這個法門成就的。
過去以為小乘跟大乘還有差別,讀金剛經才知道小乘須陀洹,也是用的這個方法,一直到成佛也是用這個方法。
只是每個人用的功夫淺深不同,才有菩薩階級,正是本經所說的‘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都是修的無為法,不是有為法。
有為法舍棄了,有為法是夢幻泡影,舍棄有為,就是無為。
在無為法功夫淺深上分等級。
功夫淺的—小乘。
功夫深的—大乘。
這些說法都是佛為眾生方便而說,而在他們那些人(指佛菩薩)當中,根本沒有這個念頭。
小乘須陀洹他沒有說我證須陀洹果,釋迦牟尼佛他成佛了,他也沒覺得他成佛了,沒這個念頭,那叫真清凈。
如果釋迦牟尼佛說: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我成佛了,那就四相具足,四相具足是凡夫,那里是佛菩薩
這才明了從小乘須陀洹到大乘無上佛果,于一切法,心里面都不染著。
在世法佛法里,一切隨緣,這樣我們才真正體會到普賢菩薩十大愿王的‘恒順眾生,隨喜功德’。
他那個‘順’一點都不勉強,自自然然,為什么
因為一切法如夢幻泡影。
凡夫恒順眾生,有時候心不甘情不愿,是沒有看透,不曉得事實真相。
輪回十法界是從那里來的
是從有為法來的,取相、分別、執(zhí)著就有六道,就有輪回,就有十法界。
能離相、離念六道十法界統(tǒng)統(tǒng)沒有了,這時候的境界—入佛知見,入佛的境界。
這段經文注解很長、內容很豐富,我們將全經做個總結, 本經唯一主旨,在于無住,以破我也。
觀上說如夢之義,可知作如夢觀,是貫徹到底的。
即是由粗而細、由淺而深、從初學至究竟。
一切行門,皆不外此觀。
觀有即非有,不可著有也。
觀非有而有,不可著空也。
‘破我’是破我執(zhí)。
佛在大乘經里講的很多,六道輪回從我執(zhí)來的,所以只要有我執(zhí),就沒有能力超越六道輪回,十法界從法執(zhí)來的,破了法執(zhí),十法界就沒有了。
破我執(zhí)六道就沒有了。
功夫必須先破我執(zhí),再破法執(zhí)。
觀空有一切如夢。
果能于一切有為法,有即非有。
何妨于一切無為法,非有而有。
此之謂大作夢中佛事。
學人初下手,便作圓頓妙觀,不執(zhí)實、不執(zhí)虛、不執(zhí)無。
即是本經所說,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一空到底矣。
涉有不住有,行空不住空,則如如不動矣。
便是止觀雙運,定慧均等。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觀空有一切如夢’:夢的相有,我們知道是假的,不是真的。
觀一切得失,都像夢中一樣,得不必歡喜,失沒有苦惱,要這樣鍛煉清凈心,修學平等心,一切隨緣。
諸佛菩薩到世間來示現(xiàn)度化眾生所謂‘夢中佛事,水月道場’,興建的道場是水中的月影,全是夢幻泡影,不可執(zhí)著。
做不做呢
做。
要作夢中佛事,要建水月道場。
作不著作的相,建不著建的相。
作而無作,無作而作,空有兩邊不著,這就是菩薩行。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
我們初學佛的人,如果會用功,把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清清楚楚了了于胸中,在日常生活當中,能用這樣觀行的功夫,就與如來果地上寂照的境界相應。
一部金剛般若,‘無住’妙旨,全在‘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上。
欲達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全在‘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上。
一切學人,當從此觀,隨順而入。
此觀,正是金剛智慧。
應如是受持,如是演說。
永永流通此紹隆佛種之無上大法矣。
這個意思不只是說這部金剛經,諸位一定要曉得,把金剛經的原理原則‘隨順而入’,應用在佛法所有大小乘佛法上、各種宗派上,因為它是最高指導的原理原則。
不限于禪宗,不限于般若部,它講的是原理原則,概括了所有的一切法門。
所以這個原則應用在于念佛上是理念,得理一心不亂,生西方實報莊嚴土。
有哪些歌詞中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
連雨 風雨暗蕭蕭,雞鳴暮復朝。
碎聲籠苦竹,冷翠落芭蕉。
水鳥投檐宿,泥蛙入戶跳。
仍聞蕃客見,明日欲追朝。
夜雨 早蛩啼復歇,殘燈滅又明。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聲。
代贈 樓上黃昏欲望休,玉梯橫絕月如鉤。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山石 山石犖確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
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梔子肥。
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
鋪床拂度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饑。
夜深靜臥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
天明獨去無道路,出入高下窮煙霏。
山紅澗碧紛爛漫,時見松櫪皆十圍。
當流赤足踏澗石,水聲激激風生衣。
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促為人鞿。
嗟哉吾黨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歸。
逢歸信偶寄 李益 無事將心寄柳條,等閑書字滿芭蕉。
鄉(xiāng)關若有東流信,遣送揚州近驛橋。
雨 連云接塞添迢遞,灑幕侵燈送寂寥。
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
芭蕉 芭蕉為雨移,故向窗前種。
憐渠點滴聲,留得歸鄉(xiāng)夢。
夢遠莫歸鄉(xiāng),覺來一翻動。
戲題草樹 張說 忽驚石榴樹,遠出渡江來。
戲問芭蕉葉,何愁心不開。
微霜拂宮桂,凄吹掃庭槐。
更如此,慚君獨見哀。
閑居寄諸弟 秋草生庭白露時,故園諸弟益相思。
盡日高齋無一事,芭蕉葉上獨題詩。
尋陽七郎中宅即事 萬事信蒼蒼,機心久無忘。
無端來出守,不是厭為郎。
雨滴芭蕉赤,霜催橘子黃。
逢君,何處有他鄉(xiāng)。
尋道者所隱不 竇鞏 籬外涓涓澗水流,槿花半點夕陽收。
欲題名字知相訪,又恐芭蕉不奈秋。
初夏睡起 梅子流酸濺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宿洞霄宮 秋山不可盡,秋思亦無垠。
碧澗流紅葉,青林點白云。
涼陰一鳥下,落晶亂蟬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聞。
憶秦娥 馮延巳 風淅淅,夜雨連云黑。
滴滴,窗下芭蕉燈下客。
除非魂夢到鄉(xiāng)國,免被關山隔。
憶憶,一句枕前爭忘得。
楊柳枝 顧夤 秋夜香閨思寂寥。
漏迢迢。
鴛幃羅幌麝煙銷。
燭光搖。
正憶玉浪游蕩去,無尋處。
更聞簾外雨瀟瀟。
滴芭蕉。
長相思 李煜 云一緺,玉一梭, 澹澹衫兒薄薄羅。
輕顰雙黛螺。
秋風多,雨相和, 簾外芭蕉三兩窠。
夜長人奈何
南鄉(xiāng)子 歐陽炯 畫舸停橈,槿花籬橫橋。
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顧,笑指芭蕉林里住。
添字采桑子 李清照 窗前誰種芭蕉樹
陰滿中庭; 陰滿中庭, 葉葉心心、舒卷有馀情。
傷心枕上三更雨, 點滴霖霪; 點滴霖霪, 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一剪梅 蔣捷 一片春愁待酒澆, 江上舟搖,樓上簾招。
秋娘渡與泰娘橋, 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何是歸家洗客袍
銀字笙調,心字香燒。
流光容易把人拋, 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水仙子 徐再思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
落燈花棋未收,嘆新豐孤館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
蝶戀花 宋琬 月去疏簾才數(shù)尺, 鳥鵲驚飛,一片傷心白。
萬里故人關塞隔, 南樓誰弄梅花笛
蟋蟀燈前欺病客。
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
墻角芭蕉風瑟瑟, 方伊遮掩窗兒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