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不卡|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亚洲综合精品在线

  •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cite id="fsfwt"></cite></strong></rp>
    <track id="fsfwt"></track>

      <track id="fsfwt"></track>
      1.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pre id="fsfwt"></pre></strong></rp>

          歡迎來到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網(wǎng)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當前位置: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 描寫句子 > 描寫梅溪書院句子

          描寫梅溪書院句子

          時間:2018-12-26 08:47

          梅溪湖西到梅溪書院最快的公交

          梅妻鶴子梅花梅樹梅子梅雨梅香梅派梅花嶺記梅花翅梅月梅風梅亭梅骨梅圃(種植梅樹的園地)梅屏(成排如屏的梅樹)梅溪(旁植梅樹的溪水)梅蘭竹菊梅開二度等等參見:

          湖南書院對聯(lián)大全

          雙峰書院,位于湖南湘鄉(xiāng)(今屬雙峰)。

          原為義學,清乾隆十年(1745)知縣張?zhí)烊缃ā?/p>

          二十五年知縣張董達改建為書院,以前有雙峰山,故名。

          嘉慶二年(1797)重修。

          道光五年(1825)知縣胡鈞率邑人程大閭修講堂、后齋。

          二十二年邑人黃道炳捐建文昌殿、東西齋各15間。

          同治二年(1853)增建文塔于書院對岸。

          從學者日眾。

          八年曾國潢、程以敬、朱堯階等擴建齋舍16間、廳堂3間,規(guī)制大備。

          羅澤南、王龍文等曾肄業(yè)其中。

          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為校士館,次年改為高等小學堂,蔡和森曾就讀于此。

          1941年改為湘鄉(xiāng)縣初級中學。

          1951年始置雙峰縣時,與湘鄉(xiāng)第二女子職業(yè)學校合并為雙峰縣一中。

          衡峰疊嶂千層秀;湘水瀠波一派青。

          清代呂南村題雙峰書院  兩派交流,好向此間尋活水;雙峰對峙,更從何處仰高山。

          清代朱堯階題雙峰書院東山書院  東山書院,位于湖南茶陵。

          創(chuàng)建于元代,是宋末元初湖廣影響最大的三家書院之一,也是湖南元代最大的私家書院。

          創(chuàng)建人陳仁子,字同甫,號古迂。

          是茶陵東山(今腰陂鎮(zhèn)東山村)人,南宋咸淳十年(1274)中漕舉第一名,授登士郎。

          五年后,南宋滅亡,元朝定鼎后,他屢拒朝廷征召,隱居東山,罄其家產(chǎn),筑東山書院。

          此后聚眾講課授徒,著書立說、刻印圖書。

          為元代著名私家刻書者之一,東山書院的刻書業(yè)為當時湖南第一家。

          東山書院是以刻印圖書為主的書院,著名藏書家、學者葉德輝在《書林清話》中載:“(東山書院)有名為書院,實為私刻者。

          ”東山書院又名陳氏古遷書院、陳氏家塾,以此名稱刻印了大量圖書。

          據(jù)歷代諸家書目記載和現(xiàn)存?zhèn)鞅窘y(tǒng)計:刻有《增補六臣注文選》六十卷、《夢溪筆談》二十六卷、《文選補選》四十卷,《新刻續(xù)補文選纂注》十二卷、《牧萊脞語》二十卷、《二稿》八卷、《尹文子》二卷、《說苑》二十卷、《迂褚燕說》三十卷、《韻史》三百卷、《唐史卮言》三十卷、《葉十林詩話》三卷、《考古圖》十卷等。

          其中《增補六臣注文選》為陳仁子校補,《尹文子》、《文選補遺》、《續(xù)文選補遺》、《迂褚燕說》、《韻史》、《唐史卮言》、《牧萊脞語》等系陳仁子編撰。

          《增補六臣注文選》、《文選補遺》、《牧萊脞語》、《唐史卮言》被清代的《匹庫全書》輯錄。

          東山書院刻印的圖書印制精美,很有特色,紙張潔白有韌性,耐收藏,被歷代藏書家視為珍品。

          多為歷代朝廷內(nèi)閣藏書,稱之為“茶陵本”。

          如《夢溪筆談》(東山書院刻本)自宮廷流落民間后,為清代著名藏書家汪士鐘“藝蕓精舍”珍藏秘本。

          嗣后散出,流落香港,為香港某收藏家所得。

          1965年,這位收藏家家道中落,要拍賣這部書和其它古籍善本。

          引起了學術(shù)界關(guān)注。

          這年11月,由周恩來總理批準,高價買回,由北京圖書館收藏。

          1975年12月,國家文物出版社影印出版了這部古籍圖書,名為《元刊夢溪筆談》。

          由此可見東山書院的刻本之珍貴。

          今存?zhèn)魇揽瘫驹诒本﹫D書館、北大圖書館和湖南、重慶、南京、浙江、河南以及臺灣中央圖書館等大圖書館均有收藏。

          東山書院的圖書刻印對后世影響深遠。

          明、清兩朝,茶陵私刻圖書蔚然成風,成為當時湖南省三大刻書中心之一。

          即茶陵為全省私刻中心,長沙為全省官刻中心,寶靖為全省坊刻(商業(yè)性)中心。

          萬世綱常第;六經(jīng)道義門。

          元代陳仁子題東山書院   觀瀾書院  觀瀾書院,位于湖南武武岡(今屬洞口)。

          原為清武岡州同知駐地。

          清嘉慶十三年(1808,一作道光二年)邑人貢生袁敏捐錢萬緡創(chuàng)建。

          置田162畝,實為義學。

          光緒間湖南新政時期,受湘水校經(jīng)書院、時務(wù)學堂影響,士紳陸孝達、王佐龍等將觀瀾與鰲山、峽江書院“一律改課實學”,課程分為經(jīng)義、史事、時務(wù)、輿地、兵法、算學、方言、格致8門,因師資及經(jīng)費關(guān)系,實開前5門課程。

          千重山勢撐文筆;一派川流見道心。

          唐守中題觀瀾書院  無隱亦無言,俯察仰視,百物四季皆道妙;善學還善晤,靜存動會,落花流水盡文章。

          佚名題觀瀾書院濂溪書院  濂溪書院,位于湖南永明(今屬江永)。

          原名宗元書院。

          明嘉靖中建于三元宮左,祀周敦頤。

          清康熙十四年(1675)知縣侯綬重建,改名“濂溪”。

          二十二年教諭徐尊昆修葺,訂學規(guī)16條,并置藏書,捐田畝。

          四十八年訂《田租條議章程》,設(shè)總理、經(jīng)管等管理院產(chǎn)。

          嘉慶二十二年(1817)知縣楊耀曾重修。

          光堵十七年(1891)、二十六年兩增學田。

          本縣周兆龍、王明良、方正、周紹儀等曾為山長。

          清末廢。

          有《濂溪書院惠政錄》。

          泉陵山高峰聳翠,瀟湘水兩派澄清,勝地共居游,論大局比衡岳洞庭,高高在上;李式貞攮第英流,陳文肅匡時碩輔,鄉(xiāng)賢宜效法,愿諸君把狀元宰相,早早安排。

          佚名題濂溪書院其它主要書院簡介  明經(jīng)書院 位于湖南茶陵火田鄉(xiāng)。

          宋紹興二年(1132)岳飛率部攻曹成至茶陵火田,邑人尹彥德“犒以牛酒”。

          飛以其為君長“當以一經(jīng)教子”,乃書“一經(jīng)堂”,并奏請國子生教其子弟。

          尹氏因建明經(jīng)堂,同知李慶遠薦蜀人端木賢掌教其中。

          淳熙初,孝宗賜御書“明經(jīng)書院”額。

          尹伯正、尹仲正、尹申等皆受業(yè)其中,并成進士。

          元初建雙忠祠,祀岳飛及宋末為國盡忠的族人尹谷。

          延祐間改為長生觀,尹氏子弟仍肄業(yè)其中,明、清皆然。

          1958年長生觀拆建為火田衛(wèi)生院,舊址今為民房。

            濂溪書院 位于湖南道州(今屬道縣)城西。

          道州為理學家周敦頤故鄉(xiāng),后人因建書院,以其號為名。

          宋景定三年(1262)知州楊允恭奏諸理宗皇帝賜御書“道州濂溪書院”6字,“以旌道學之源”。

          次年,請李挺祖為“濂溪書院掌御書臣”,“辟臺門而摹揭”,并拓地擴建,“凡祠宇、講堂、齋舍咸新之”。

          既成,集諸生肄業(yè)其中,又作記告以興學之旨:“國家之建書院,宸筆之表道州,豈徒為觀美乎

          豈使之傳習文詞為決科利祿計乎

          蓋欲成就人才,將以傳斯道而濟斯民也。

          ”時設(shè)山長、齋長、主祠掌書院事務(wù)。

          元至正十九年(1359)山長歐誠能等重新祠宇。

          二十二年通判吳宥率山長戴世榮修葺,建有應(yīng)門、濂溪祠、楊公祠、兩廡、誠源堂、光風霽月堂、清遠樓、愛蓮亭、瞻德亭等。

          又援例以周氏子孫之賢能者,世為書院山長,“以奉專祠”。

          歐陽玄為作《重修濂溪書院記》,戒師生“師道自樹”,“善人自期”,成為“真儒”。

          明弘治間知州方瓊重建。

          正德、嘉靖間知府曹來旬、御史姚虞、知州王公接等均有修葺。

          萬歷間毀于火,二十年(1592)御史大夫李楨重建,捐置祭田,參政吳中傳作記,辟異說而“崇正學”。

          明末毀。

          清順治十三年(1656)知州高攀龍重修正祠、禮廳。

          康熙二十五年(1686)康熙帝賜御書“學達性天”額,三十年司馬史修御碑亭。

          乾隆十六年(1751,一作六十年)署知州李永埰、嘉慶二年(1797)知州龍舜耕均有修葺。

          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為校士館。

          位于湖南邵陽。

          宋治平四年(1067)周敦頤(號濂溪)以永州通判攝邵州事,遷州學于東山。

          后歷代均建祠并祀濂溪。

          元末廢為東山寺。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參議楊逢春集諸生講學其間,以“民居環(huán)列”,“遂遷僧眾于別處”,三十一年改建為書院,名“東山”。

          有景濂堂、濂溪祠、會心室等,“日集諸生于景濂堂,教以習經(jīng)讀史。

          且講明心性之學,所造士,本末皆可觀”。

          崇禎末毀于兵火。

          清順治十五年(1658)知府張惟養(yǎng)始復濂溪祠。

          康熙元年(1652)知縣顏堯揆增修。

          “書院略有成規(guī)”。

          十一年,知府李益陽建講堂等,“規(guī)制大備”,李又建希濂書院于東山。

          不久,并兩書院為一,正式定名“濂溪”。

          然“無官師董治及置田膳養(yǎng)之法”。

          乾隆八年(1743)知縣高應(yīng)遴置學田382畝,收租谷603石。

          二十四年知府鄭之僑重建,有三希、致道二堂,敦崇、實學二室,“進德”、“居業(yè)”二齋及濂溪祠、藏節(jié)樓、觀瀾閣等,“大觀備矣”。

          又作《濂溪書院勸學篇》、《濂溪書院興學編》等,大倡理學,以“明夫仁義禮智之性,以敦夫孝弟忠信之行”。

          后主講如蔣載熹,余廷燦、鄧顯鶴等皆一代名師。

          咸豐九年(1859)毀于兵。

            鳳山書院 位于湖南攸州(今屬攸縣)。

          元元貞二年(1295)邑人譚淵“以其里之士距州幾二百里,廟學瞻儀講肄之弗及”,乃創(chuàng)建書院。

          有講堂名“明德”,燕居室奉孔子,東西序祀先賢,置田250畝以資廩膳費,凡里中之士皆得肄業(yè)其中。

          次年聘入元不仕之宋代進士黎桂肇任講席,教諸生以德行為本,文藝為末,“善其相勸以擴充之,匿其自修以決去之”,譚氏“習聞理要”亦登壇講學,大倡“理學節(jié)義之風”。

          “鳳山”遂名聞遐邇,元末,江西吉安洪氏舉族西遷以就書院。

          明代院廢,崇禎間洪氏后人曾建金仙書院,“以繼元之鳳山”。

            東萊書院 位于湖南醴陵。

          原名萊山書院。

          相傳宋代呂祖謙曾讀書講學于縣境東沖鋪簡家村,后人因立書院祀之。

          元大德三年(1299)重修,宋渤作記,以倡其學。

          明正藩二年(1507)參議吳世忠遷至縣署后,取呂氏之號,改名“東萊”。

          清順治十七年(1660)知縣張法孔重修。

          康熙二十年(1681)改為營署,書院遂廢。

            儒林書院 位于湖南城步。

          其地“四山如屏,層環(huán)疊拱;一水漣漪,橫練映帶”,風景極佳。

          元皇慶二年(1313),武岡路總管延承直過此,嘆其勝概,而惜其“未有申孝弟,明教化,以淑人心者”。

          綏寧苗族人楊再成因“捐己財,創(chuàng)建書室,招集團峒子弟,立師帥之”,并取其鄉(xiāng)名名院。

          是為中國第一所苗族書院。

          有正殿、講堂、門壁、齋廡、墻垣、廚湢,祀先師十哲,規(guī)制完備。

          時“冠帶如云,弦歌盈耳,化其民為君子士大夫,易其俗為禮義廉恥”,實有“教成之效”。

          明弘治前,廢為巡檢司。

          萬歷三年(1595),知縣元宗孔復建于隘頭山。

          天啟間廢。

            浯溪書院 位于湖南祁陽。

          元(后)至元三年(1337)零陵尉曾圭命其子堯臣捐家資獨建。

          規(guī)制宏偉,有大成殿、明倫堂、齋舍等,祀唐人元吉、顏真卿。

          割私田300畝,招多士肄業(yè)其中。

          元、明之際毀。

          明成化二十年(1484)中宮寺僧正禞募捐重建,副憲沈慶置田300畝以供經(jīng)費。

          正德八年(1513)知府曹來旬游此,留有“朗讀殘燈夜,秋風共抑揚”詩句。

          嘉靖四年(1525)知府黃焯增建仰高亭。

          嘉靖末年廢。

          清康熙七年(1668)知縣王頤重建,然“書聲寂寞樵歌杳”,已非教學之地。

          乾隆間廢。

          同治元年(1862)知府楊翰再建,以為其退居之地。

          民國時邑人黃霦、唐茂栽等設(shè)經(jīng)館于此。

          1949年后,祁陽三中遷入,院舍改作女生宿舍。

          1984年原建筑全部拆除。

            紫溪書院 位于湖南東安。

          原名清溪書院。

          明嘉靖初知縣陳祥麟改清溪寺而成。

          嘉靖中,知縣吳允裕增建仰高軒,祀名宦鄉(xiāng)賢。

          萬歷中,知縣朱應(yīng)辰改祀名宦鄉(xiāng)賢于學宮,而奉周敦頤于院中,時“以例禁書院”,遂改為景濂精舍。

          置田產(chǎn),年收租谷900斤。

          集諸生講學其中,“縣中文雅始盛”。

          后廢。

          清康熙中守道朱士杰重建,改名濂溪書院,實為義學。

          后移建西門外。

          咸豐二年(1852)與創(chuàng)建于東門外的紫陽書院(祀朱熹)同毀于兵火。

          時院長周而溥合兩院公費重建新院于城中,取名紫溪書院,自后興學不斷。

          本縣羅澍昀等曾為院長。

          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為小學堂。

            洣江書院 位于湖南茶陵。

          明弘治十七年(1504)知州林廷玉建于近獅口山地州學旁。

          有端教化、善風俗二坊,另有多賢祠、講堂、吸秀亭及“主敬”、“行恕”、“修德”、“凝道”等四列號房,并撰記教諸生“由言語文字之末,鉤深索賾,以求精微奧妙之理”。

          后廢為民居。

          清乾隆六年(1741)知州張廷琛重建于南關(guān)內(nèi),有前后中3棟,計19間。

          置學田146.8畝,年收租156.85石,以供膏火。

          “舉行修經(jīng)明者為教學長”,招士子“日給其廩,月課其能,俾朝夕講肄其中,養(yǎng)其心體,習其恭讓”,“與其所可進,戒其所不率,務(wù)使人人復其性”。

          二十九年知州戴保豫改建于城南。

          三十七年知州陳廷柱諭令各都捐置田畝共600畝。

          五十九年知州王潤遷建至西郊。

          嘉慶十三年(1808)知州鮑炳禮重建,有大廳、講堂、御書樓、大成殿、院長室、崇道祠、齋舍等。

          道光二十九年(1849)監(jiān)生周楊烈獨力重修。

          咸豐八年(1858)知州劉如玉免征院田錢糧,并捐廉為獎賞之資。

          清代任山長者有長沙張啟鵬、寧鄉(xiāng)丁公路、本州尹學周、譚為坊等。

          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為官立小學堂。

          今為茶陵一中。

            鰲山書院 位于湖南武岡。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同知蒙大賚改城內(nèi)鰲山祠為文昌宮,“萃弟子之秀者為文會其中”。

          四十三年同知昌應(yīng)時始拓建為書院。

          中建堂禮宋代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張栻“五先賢”,后為瞻云樓,左右號舍30楹。

          崇禎末毀。

          清乾隆十一年(1746)知州童廣式重建于舊州學地,有大門、二門、講堂、正誼堂、惜陰堂,及進德、日新、修業(yè)、時習4齋,集諸生肄業(yè)其中,“文風一變”。

          又“酌定條規(guī)教十則,并取先賢學規(guī)備載于編”,成《鰲山書院志》,“俾后之學者宗以為法”。

          二十六年州學復歸舊址,知州席芬遷書院于岷藩府故址。

          嘉慶二年(1797)、十年、同治九年(1870)均有修葺。

          歷任山長有新化歐陽瑞、鄧瑔,羅廷滟、武岡夏陳常等。

          光緒二十四年(1898)受時務(wù)學堂影響,士紳陸孝達、王佐龍等將其與觀瀾、峽江等書院一律改課實學,擬分經(jīng)義、史事、時務(wù)、輿地、兵法、算學、方言、格致8門課程,因師資及經(jīng)費關(guān)系,實開前5門課士。

          位于湖南藍山。

          原名宗濂書院。

          明萬歷元年(1573)知縣鄭之韶建于先農(nóng)壇側(cè),為“萃群秀士”、“考德問業(yè)之地”。

          以藍山“密邇濂溪周夫子之鄉(xiāng),流風余韻,足以使人興起,私淑而漸染之”,故名。

          四年教諭張朝臣作記,戒諸生“借書院為名利之階”。

          后廢。

          清乾隆二十年(1755)知縣李榮裕重建于東門外鰲山,改名“三藍”。

          二十九年知縣續(xù)相文改建。

          然“從未聘一山長,聽邑人士假館授徙,聚散無?!薄?/p>

          五十六年知縣史克信重建,有坊、門、講堂、聽事廳、過亭、燕室、培元閣、主敬、存誠二齋,計35間。

          請縣學教官熊堂、湯禮秩“主其教,間嘗臨門而觀”。

          五十八年改名“鰲山”。

          嘉慶初始專聘名宿主講。

          道光二十二年(1842)成式南任主講,一改“課八比試帖”之例,“日以子臣弟友諸大端”等“本原之學”教士。

          咸豐間增置田畝,并于十一年(1861)修《書院膏火志》。

          同治間仍以教諭、訓導輪掌書院。

          光緒二十四年(1898)知縣王兆涵始購藏書。

          二十八年改為小學堂。

          1927年原建筑拆毀。

          舊址今為縣人武部家屬宿舍。

            崇正書院 位于湖南寧遠。

          明萬歷元年(1573)(一作四年),知縣蔡光憂于士民多迷信佛教,其“去父母離宗族者,歲不知若干人,至于7-8歲之童,負美質(zhì)堪讀書者,父母又遣去投佛為徒,故讀佛書者較于讀儒書者為多”,因拆毀西門外勝因寺,而建書院,以“明圣學,端士習”,故名“崇正”。

          有講堂、齋舍,可居60人。

          后圮廢。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知縣詹爾廉以城東舂陵書院(建于乾隆十九年)“規(guī)模狹隘”,“地近市喧”,移建于城西火神廟左,仍名“崇正”。

          次年,聘門生曹雁主講,“生童踴躍從游,潛修者已大逾于昔時”。

          咸豐十年(1860),山長歐陽澤闿增建佳士園、百二十峰草堂。

          同治二年(1863),山長楊象繩刊《崇正書院制藝》。

          光緒中,楊宗恕主講其間,嚴學規(guī)、增膏火,旬日一講,反復于義利之辨,作《交警鐸言》,《秀才說》示諸生,成就甚眾。

          二十八年改為小學堂。

          1912年改為縣立高級小學校。

            文昌書院 位于湖南祁陽。

          明萬歷十二年(1584)(一作十六年),在天馬山南麓(前臨湘江),邑人、銅仁太守鄧球倡建文昌塔于江濱,并建書院于塔前,故名。

          有石坊、講堂等。

          堂前置三祠,一祀文昌神,一祀周敦頤、程顥、程頤,一祀前代寓賢與鄉(xiāng)先達名流。

          集諸生日講課其中。

          天啟間,邑人陳朝鼐“誤信形家邪說,倡眾毀塔,而書院亦廢”。

          清康熙九年(1670),知縣王頤建文昌閣于文昌塔廢址,“并于閣后仍構(gòu)書院為肄業(yè)所”。

          后以“踵增無人”,閣猶存而書院則為僧院。

          至乾隆十年(1745),知縣陳大受重建文昌塔于原址,遷文昌閣于塔旁山阜。

          十四年,知縣李映岱重建書院于新閣,有講堂、大成殿、文昌祠、正誼堂、官廳、雨亭等建筑。

          二十七年,知縣李蒔訂立《規(guī)制》,聘師、招生、考課等均有規(guī)定。

          諸生分為內(nèi)肄業(yè)、外肄業(yè)、與課三類管理。

          道光二十年(1840),知縣易學超重建,以祁陽古稱永昌,改名“永昌”,并以“遵岳麓、白鹿之規(guī),體紫陽、南軒之訓,黜浮華而崇實學,敦孝友以重人倫”為宗旨,昌明道學,丕振人文。

          咸豐九年(1859),石達開軍曾駐此。

          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為小學堂,兩年后改為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堂。

          1912年改稱學校。

          1930年改為鄉(xiāng)村師范學校。

          今為祁陽師范校址。

            資江書院 位于湖南新化。

          原名梅溪書院。

          清康熙四年(1665)知縣于肖龍建于城隍廟左(今縣政府),實為義學。

          乾隆十年(1745)知縣張宗衡遷建于廟右。

          十七年知縣戴高擴建學舍,增辟考棚。

          二十七年知縣王業(yè)欲另建書院,未果。

          四十年知縣黃九敘別建于考棚旁,講堂名“正誼”,眾人即以“正誼”為院名。

          嘉、道間多有修葺,道光十二年(1832)知縣林聯(lián)桂置學田160畝。

          二十七年邑人以院小難容諸生,請知縣李寅庵建于城南梅樹村承熙寺,改名“資江”,“講堂齋廡,高朗宏敞”,并增田租1000石以供經(jīng)費。

          山長有王恒齋、周之瑞、黃聯(lián)俊、游昌豫、晏德孚、謝玉芝等,皆本縣名宿,陳天華、曾繼梧、游范程等皆受業(yè)其中,為佼佼者。

          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為小學堂。

          舊址今為縣城關(guān)第三小學。

            金城書院 位于湖南新寧。

          原名清泉書院,又稱青泉書院。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知縣牟國鎮(zhèn)改城西北清泉庵而成。

          有學田206畝,年收租谷374石,乾隆二十年(1755)知縣溫元章遷建城西南蓮潭之上,改名“金城”,未竟而卒。

          二十五年知縣李騰淵繼成,并建祠于后,祀周敦頤,命名“蓮潭”。

          嘉慶十六年(1811)知縣羊拱辰重修,改周子祠為文昌閣,遂改名“文昌”。

          道光二十九年(1849)毀于兵火。

          同治八年(1869)邑人重建于城東寶安寺求忠書院故址,復名“金城”。

          光緒十一年(1885)改革課程,專授經(jīng)義、古文辭,生童正附課皆以10名為限。

          邵陽楊修職、益陽熊光琿等曾為山長。

          二十八年,改為小學堂。

            洣泉書院 位于湖南酃縣(今炎陵縣)。

          原名黃龍書院。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知縣張瑤建于城西北。

          乾隆十九年(1754)知縣周仕魁重修,并撥官田充實經(jīng)費,改名“烈山”。

          嘉慶二年(1797)知縣趙宗文增修齋舍,改名“洣泉”。

          道光五年(1825)知縣沈道寬遷建至北門外校場坪,改名“酃湖”。

          同治二年(1863)邑紳萬典璋遷回原址,復名“洣泉”。

          自后興學不斷,有學田272畝,年收租谷548石以供經(jīng)費。

          山長有安仁周元和、寧鄉(xiāng)王開琸等。

          清末改為第一高級小學堂。

          1928年3月率工農(nóng)革命軍到酃縣,為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駐地,是年秋被毀,后經(jīng)修復辦學。

          1968-1971年作為草命紀念地,按同治時書院原貌修復,并增建陳列館。

            榜山書院 位于湖南新田。

          清雍正五年(1727)知縣高岳建于縣城北門內(nèi)。

          乾隆六十年(1795)知縣羅為孝、教諭張國藩改建于東門文昌閣后,有講堂、齋舍、魁星樓等,祀文昌帝君。

          嘉慶十年(1805)知縣張厚郿率邑紳增修。

          石門梅峰等曾為山長。

          清末廢。

            白云書院 位于湖南城步。

          原為白石庵。

          清乾隆七年(1742)知縣張方佳改作書院,“以圳苗俗”。

          有門樓、講堂、書屋、齋舍、方亭、八角亭等。

          撥官田30余畝以作膏火,延名師課迪生童。

          嘉慶二十四、五年間(1819-1820)知縣梁如鋼、署知縣施均重修,增辟后堂祀孔子,外建文昌閣、奎星樓。

          訓導文運升作記,教諸生“敦詩說禮”,“佩實銜華”,以成“功臣名儒”。

          道光十四年(1834)知縣戴鴻恩取青云直上之意改名為“青云”,并置田畝。

          至咸豐、同治間,學田增至599畝,收入分作束修膏火、館課獎賞等費用。

          山長如長沙胡隸萼、華容吳中孚、寧鄉(xiāng)程壽林、益陽段立敏、桃源文運升、本縣蕭燧等,皆一時名俊。

          “鄰邑聞而負笈者”嘗至數(shù)十人。

          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為小學堂。

          三十一學堂遷至城內(nèi),院舍拆毀。

          今僅存遺址。

            虎溪書院 位于湖南綏寧。

          原名萬峰書塾。

          清乾隆七年(1742)知縣董琰建于虎溪山。

          十四年知縣程際泰增修,置學田80余畝,因綏邑古為崇寧,遂改名“崇寧”。

          五十七年署知州葉鳴岡、嘉慶三年(1798)知縣越宗文重修,五年知縣李方谷改名“虎溪”。

          十五年署知縣唐古特復名“崇寧”。

          道光八年(1828)知縣林聯(lián)桂、十年知縣胡巖、咸豐二年(1852)知縣黃淳熙、六年知縣舒明皆有修葺。

          十年毀于兵。

          同治五年(1866)重建,仍改名“虎溪”。

          山長有廣東吳川林聯(lián)桂、本縣吳醇等。

          清末廢。

            連璧書院 位于湖南湘鄉(xiāng)(今屬婁底)。

          清乾隆十年(1745)知縣張?zhí)烊缏室丶澟砣A翥等倡建于望湘門之東,取莊子“以日月為連璧”之義,故名。

          每年僅支“學田修金20兩,師生住齋者少”。

          嘉慶十八、九年(1813-1814)邑紳議移建,“以基地構(gòu)訟”未果。

          二十一年知縣李世經(jīng)重修。

          道光四年(1824)知縣胡鈞率邑紳遷建于觀化門左側(cè),有門堂、齋舍、藏書樓、大成殿等,“規(guī)模之大乃更十倍”于前。

          九年山長謝琇、二十三年邑人李仁棠、咸豐二年(1852)劉象履、七年李竹航、同治三年(1864)顏次豪等或捐田,或增修,計有學田251畝,錢284.5千文,藏書萬余冊。

          長沙梅溪湖步步高梅溪書院是高新區(qū)嗎

          長沙梅溪湖步步高,他這個書院就是高新區(qū)

          聲明 :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聯(lián)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jinzzs.com 版權(quán)所有

          友情鏈接

          心理測試 圖片大全 壁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