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為人的格言警句
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老子) ●真者,精誠之至也。
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莊子)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孔子) ●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孟子)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孟子》) ●養(yǎng)心莫善于誠(荀子) ●巧詐不如拙誠(韓非子)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意誠而后心正。
(《大學》) ●與人以實,雖疏必密;與人以虛,雖戚必疏。
(漢?韓嬰《韓詩外傳》) ●自謀不誠,則欺心而棄己,與人不誠,則喪德而增怨。
(宋?楊時《河南程氏粹言?論學篇》) ●立信,乃會計之本。
沒有信用,也就沒有會計。
(潘序倫) ●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處世,信以待人,毋忘立信,當必有誠。
(潘序倫) ●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堅持準則,不做假賬。
(朱镕基) ●獨立、客觀、公正執(zhí)業(yè)是我們注冊會計師的天職,我們既然選擇了做荷花,就要力求做到出污泥而不染。
(郭晉龍,深圳注協(xié)) ●人不能象走獸那樣活著,應(yīng)該追求知識和美德。
—— 但丁 ●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惟賢惟德,能服于人。
—— 劉備 ●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 言無常信,行無常貞,惟利所在,無所不傾,若是則可謂小人矣——荀子 ● 信猶五行之土,無定位,無成名,而水金木無不待是以生者。
——朱熹 ● 若有人兮天一方,忠為衣兮信為裳。
——盧照齡 ●你必須以誠待人,別人才會以誠相報——李嘉誠
為人付出的格言
1、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wù)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wù)中去。
——雷鋒2、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羅隱3、春蠶到死絲方盡,人至期頤亦不休,一息尚存須努力,留作青年為范疇。
——吳玉章4、如果你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你一生中留給人們的都是些美好的東西——鮮花,思想,以及對你的非常美好的回憶----那你的生活將會輕松而愉快。
那時你就會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這種感覺使你成為一個心靈豐富的人。
你要知道,給永遠比拿愉快。
——高爾基5、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諸葛亮6、如果一個人僅僅想到自己,那么他一生里,傷心的事情一定比快樂的事情來得多。
——馬明·西比利亞克7、一個豐富的天性,如果不拿自己來喂養(yǎng)饑腸轆轆的別人,自己也就要枯萎了。
——羅曼·羅蘭8、我們的生命是天賦的,我們惟有獻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泰戈爾9、真正的學者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是暗暗做了許多偉大的工作而生前并不因此出名。
——巴爾扎克10、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長短而在我們怎樣利用它。
許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卻活了很長久。
——蒙 田你的認可是我解答的動力,請采納.....
為人處事警句格言
1德不孤,必有鄰.2得饒人處且饒人
為人處世的格言或俗語
審勢就是詳察事理,明辨是非。
中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自然事物,雖然千變?nèi)f化,卻是可以認知的;人間事理,雖然紛繁復(fù)雜,也是能夠辨識的。
古人對自然現(xiàn)象的觀察,對社會問題的透視,都極為敏銳。
孔子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管子》中說:“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
”《淮南子》中說:“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以古知今,由表及里,見微知著,從蠻荒時代到現(xiàn)代文明,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但古人的很多睿智哲思至今對我們?nèi)杂袉⒌弦饬x。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出處】《老子》第三十三章。
【大意】能夠了解別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更明智的人。
【提示】我們常說“人貴有自知之明”,正確分析自己身上的優(yōu)缺點,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然后憑自己的能力為社會做出貢獻,這樣可算作高明的人。
同樣,對別人的認識和了解,也需要認真分析,才能做出正確的評價,然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出處】《老子》第四十四章。
【大意】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有危險。
【提示】這句話旨在強調(diào)“知足”和“知止”的重要性。
老子認為,做到這兩點,就可以不受辱,也不會陷于危險之中。
但世人往往不顧一切地追逐名利,貪得無厭,因而常常自行敗亡,輕則取辱,重則喪生。
所以老子呼吁:生命比虛名更重要,比財物更寶貴,要在物欲面前克制自己的行為,這樣才能保持人格的獨立和生命的長久。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出處】《老子》第五十八章。
【大意】禍難,幸福依倚在其中;幸福,禍難潛伏在其中。
【提示】好事和壞事之間是可以互相轉(zhuǎn)化的。
所以,在好事來臨之時要保持警惕,防止由好變壞;在壞事來臨之后不要灰心失望,而要努力使壞事向好的方面轉(zhuǎn)化。
《淮南子》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靠近塞上的地方,有一個人的馬丟失了,周圍的鄰居很為他難過,他的父親卻說:“這難道不能成為一件好事情嗎
”過了幾個月,那匹丟失的馬突然又回來了,并且還帶來了一匹駿馬。
正當周圍的人向他祝賀時,他的父親又說:“這難道不會成為一件壞事情嗎
”果不其然,這個人在一次騎馬時掉了下來摔斷了腿。
鄰居又來安慰他。
他的父親又說:“這難道不能變成一件好事嗎
”后來此地爆發(fā)了戰(zhàn)爭,年輕人都被迫從軍,大多數(shù)人死在戰(zhàn)場上,而這父子倆卻由于父親年邁、兒子腿瘸而得以保全。
這就叫“塞翁失馬,焉知非?!?。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處】《老子》第六十四章。
【大意】兩只手臂合起來才能抱住的大樹,是由細小的嫩芽長成的;九層的高臺,是由一筐一筐的土堆積而成的;千里遠的路程,是從腳下的第一步開始的。
【提示】古代有這樣一個笑話:一個財主看見別人有座精美的樓房,馬上找來工匠,要求為自己建造一座。
工匠們搞了個預(yù)算,財主說,怎么要花這么多錢
工匠們?yōu)殡y地說,三層樓當然要這么多。
財主怒道,我只要那第三層,下面兩層我是不要的。
誰都知道財主要求的空中樓閣是造不起來的。
這個笑話旨在說明,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點滴積累,不可能一蹴而就。
圣人擇可言而后言,擇可行而后行。
【出處】《管子·形勢解》。
【大意】圣人選擇可以說的話而說,選擇可以做的事而做。
【提示】在說話之前要考慮它的影響,行動之前要考慮它的后果,這樣才會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反之,如果在說話與行動之前不能深思熟慮,就會帶來不必要的誤解或麻煩。
三思而后行。
【出處】《論語·公冶長》。
【大意】凡事要經(jīng)過再三思考才行動。
【提示】做事小心謹慎、勤于思考,就會少犯錯誤;反之,不經(jīng)深思熟慮便輕率行事,常常會招致挫折和失敗。
所以,在采取行動之前,要充分地思考,權(quán)衡利弊得失,分清輕重緩急,做到心中有數(shù)。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出處】《論語·子路》。
【大意】如果一味追求速成,反而會達不到目的;如果貪求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
【提示】這是孔子回答他的學生問政時說的話。
凡事要從大處著眼,從長遠考慮,同時也要遵循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不能急于求成。
如果違背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一味地追求速度,或者僅僅貪圖眼前的小利,不作長遠打算,那最終的結(jié)果只能是一事無成。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出處】《論語·衛(wèi)靈公》。
【大意】一個人如果沒有長遠的考慮,就必然會有近期的憂患。
【提示】“遠慮”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對未來做充分的考慮,以應(yīng)對將來出現(xiàn)的各種情況;另一方面是要在考慮問題時,從長遠打算,不斤斤計較眼前的得失。
只有這兩個方面都做到了,才能不為眼前的小挫折而灰心,不為眼前的小利益而動心,才會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在未來的工作中做到萬無一失。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出處】《荀子·勸學》。
【大意】不一小步一小步地累積起來,就不能到達千里遠的地方;沒有一條條小河匯聚在一起,就不能形成大江大海。
【提示】要想到達千里之外,就要一步一步地走;要想聚成大江大海,就要匯集許多小河流。
同樣,要想成就大事業(yè),也要從小事開始,一步一步地做。
功夫不負有心人,只要持之以恒,最終一定會成功。
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
【出處】《韓非子·喻老》。
【大意】長達千丈的大堤,由于有小小的螻蟻洞而崩潰。
【提示】人們常說:“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千里長堤雖然看似十分牢固,卻經(jīng)常由于一個個小小的蟻穴而崩潰。
這說明事情的發(fā)展有一個由小到大的過程,在隱患微小時,如果不給予足夠的重視,就會留下無窮的后患,所以要防微杜漸,從小事做起,不讓不利的因素釀成災(zāi)難。
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出處】《戰(zhàn)國策·楚策》。
【大意】羊丟失了以后趕快去修補羊圈,還不算太晚。
【提示】這就是后人常說的“亡羊補牢,未為晚也”。
雖然已經(jīng)丟了羊,但是如果馬上把羊圈修好,就可以不再丟羊。
從這個意義上說,做錯了事,但是及時改正了就不算晚。
如果執(zhí)迷不悟,不去改正,就會犯更大的錯誤,那時再后悔也來不及了。
差若毫厘,繆以千里。
【出處】《禮記·經(jīng)解》。
【大意】開始的時候相差一毫一厘,以后就會相差上千里。
【提示】這就是后人常說的“差之毫厘,謬之千里”。
看似不起眼的一個小錯誤,如果不能及時糾正,到最后也許會釀成大禍。
所以,做事情一開始就要小心謹慎,精益求精,不能有絲毫的麻痹與松懈,力求萬無一失。
如果等到問題發(fā)展得很嚴重了才來想辦法解決,往往就來不及了。
凡事預(yù)則立,不預(yù)則廢。
【出處】《禮記·中庸》。
【大意】任何事情如果能預(yù)先充分準備就會成功,否則就會失敗。
【提示】做任何事情都要預(yù)先做好準備,全面分析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這樣才能穩(wěn)操勝券;反之,一旦面臨新情況或出現(xiàn)新問題,就會措手不及,不知如何應(yīng)對而坐失良機。
見微知著,睹始知終。
【出處】袁康《越絕書·越絕德序外傳記》。
【大意】從細微處就會看出顯著特點,目睹了開始便能預(yù)測到結(jié)果。
【提示】這句話闡明了見微知著、睹始知終的道理,即從小處能看到大處,從始點能看到終點。
唐朝名臣的父親,從隋朝滅陳統(tǒng)一南北之后,就預(yù)見到這個朝代行將滅亡,因為他看到了隋王朝從一開始就矛盾重重。
、都是生性不能容人的人,而且宮廷內(nèi)部勾心斗角,爾虞我詐,朝廷又多行“苛酷之政”。
因此,雖然天下暫時安寧,卻潛伏著危機。
結(jié)果隋朝的結(jié)局果真被言中,他可以說是一位“見微知著,睹始知終”的哲人。
惟有道者能備患于未形也。
【出處】《管子·牧民》。
【大意】只有有遠見的人才能夠在禍患沒有形成的時候就預(yù)防它。
【提示】,管子在當政時實行了一系列經(jīng)濟、政治、軍事改革,使齊國國富而民強,古來史學家都認為他有一套“牧民”(管理人民)的成功辦法。
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他懂得如何來消弭尚未形成的各種社會動亂,解決各種社會矛盾。
這句話中所說的“有道者”,一般是指有遠見的人。
只有有遠見的人才可能在禍患沒有形成之前,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禍患的發(fā)生。
這種防患于未然的素質(zhì),正是國家管理者所應(yīng)具備的重要素質(zhì)之一。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出處】《左傳·襄公十一年》。
【大意】雖然處于平安之境,但卻要不斷思考危險的來臨,因為有思考就會有準備,有準備就不會有隱患。
【提示】我國古代經(jīng)歷了幾十個王朝的更替。
一般來說,開國的君主都比較英明,因為他們都飽嘗了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
到了王朝末世,君王大多荒淫無道,國家分崩離析,終至覆滅。
這就是富貴和逸樂腐蝕了他們的精神和意志,居安而未嘗思危的結(jié)果。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
【出處】《戰(zhàn)國策·趙策》。
【大意】以前的事情不要忘掉,就會成為以后做事的經(jīng)驗教訓(xùn)。
【提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和局限,人類在自己的實踐中不可能不犯錯誤,犯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誤還不從中吸取教訓(xùn)。
如果我們能在失敗之后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xùn),用以指導(dǎo)以后的實踐,那么就可以減少再次犯錯誤的可能性。
人們通常說的“失敗是成功之母”,也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的。
前車覆,后車誡。
【出處】《漢書·傳》。
【大意】前面的車傾覆了,后面的車就會有所警惕。
【提示】一名科學家在搞一項發(fā)明,實驗上百次都失敗了,別人很同情地對他說:“你花費了那么多時間和金錢,而一無所得,實在太倒霉了。
”這個人說:“我并非一無所得,至少我知道了上百次失敗的方法,后人可以吸取我的經(jīng)驗,不再重蹈我的覆轍,從而少走很多彎路。
”可見,失敗雖然遺憾,但并非一無所獲。
這就是“前車覆,后車誡”的道理。
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出處】《禮記·曲禮上》。
【大意】驕傲不可以滋長,欲望不可以放縱,不能讓自己志得意滿,不應(yīng)該使自己樂到極端。
【提示】這句話旨在說明自身的極度膨脹會招致禍患,符合辯證法原理。
任何事情做過頭了都會走向反面。
縱欲亡身、樂極生悲是古人總結(jié)出來的歷史教訓(xùn)。
善不可謂小而無益,不善不可謂小而無傷。
【出處】《新書·審微》。
【大意】善行不能因為它小而認為它沒有什么用處,不善的行為不能因為它小而認為它沒有什么壞處。
【提示】的《新書·審微》一篇透徹地分析了見微知著的道理。
這句話是《審微》篇的第一句話,旨在強調(diào)無論是行善還是棄惡,都要從萌芽時抓起。
所謂“審微”,就是詳察細枝末節(jié)的意思,即在事物剛剛萌生的時候,就能明察秋毫,辨明真?zhèn)危偈故挛锍e極有利的方面發(fā)展,把壞的事物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
這個道理是古人常講的。
可以說,料事在先、未雨綢繆是人類思維的優(yōu)勢所在。
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
【出處】《史記·高祖本紀》。
【大意】在軍營的帳篷里謀劃決策,就決定了千里之外戰(zhàn)爭的勝負。
【提示】漢高祖平定天下后大宴群臣,他問大家自己何以得了天下。
有人回答說:“因為陛下大度,能夠分利給天下。
”認為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然后就說起自己能用、蕭何、韓信這樣的人才,這才是勝利的根本。
這句話是劉邦贊揚張良的,說他足智多謀,善于籌劃。
其實,人們做任何事情都有賴于各種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和策劃,這也是“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出處】《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松之注。
【大意】不要以為壞事小就去做,不要以為好事小就不去做。
【提示】這是劉備臨終前給其子劉禪的遺詔中的話,勸勉他要進德修業(yè),有所作為。
好事要從小事做起,積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壞事也要從小事開始防范,否則積少成多,也會壞大事。
所以,不要因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
小善積多了就成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惡積多了則“足以亂國家”。
樂不可極,極樂成哀;欲不可縱,縱欲成災(zāi)。
【出處】吳兢《貞觀政要·刑法》。
【大意】快樂不能到了極點,快樂到了極點就會變成悲哀;對欲望不能放縱,如果放縱欲望就會釀成災(zāi)難。
【提示】《貞觀政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和臣下共同討論隋末歷史教訓(xùn)的匯編。
經(jīng)歷過昏君隋煬帝的暴政和隋末動亂的唐太宗李世民,深切了解縱欲成災(zāi)的道理。
《貞觀政要》中列舉了歷代昏君暴君誤國的原因,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樂極生悲,縱欲成災(zāi)。
他們用金玉修筑宮室樓閣,就食時擺著珍饈佳肴,貯酒為池,整日沉溺于奢華淫靡的生活,必然落得個亡國亡身的下場。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出處】《攣宕?貳ち婀俅?頡貳? 【大意】禍患的發(fā)生常常是由于一些小的失誤積累而成的,智慧而又勇敢的人常常被自己所喜好的東西所困惑。
【提示】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有感于五代時期的社會動亂,編撰《五代史記》(后世稱《新五代史》),特設(shè)《伶官傳》,并作序,總結(jié)后唐莊宗李存勖因?qū)檺蹣饭ち嫒艘灾聡粕硗龅臍v史教訓(xùn)。
指出:“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警示后人引以為戒。
這句話道出了一個深刻的哲理:禍患可以積少成多,智勇雙全的人也可以被自己喜歡的事物所迷惑。
只有時刻保持警惕,不玩物喪志,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能攻心則反側(cè)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zhàn);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
【出處】趙藩《武侯祠聯(lián)》。
【大意】能在心理上征服敵人就不會有以后的反叛與疑惑,自古以來知道怎樣用兵的人并不是喜好戰(zhàn)爭;如果不能對局勢有清晰的認識與把握,無論政策寬松還是嚴厲都會造成失誤,所以后世治理蜀地的人要深思熟慮。
【提示】這是四川成都武侯祠的一副楹聯(lián)。
它總結(jié)了諸葛亮治理蜀國的經(jīng)驗,提醒后世當政者借鑒。
當時諸葛亮采取“攻心”戰(zhàn)取得了西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擁護,穩(wěn)定了蜀國局勢;在對內(nèi)政策的制定上也采取了靈活的策略,寬嚴適度,贏得了蜀國民眾的擁護。
關(guān)于為人處事的格言或詩句。
厚德載物胡秉言厚德能載物,慈善惠鄉(xiāng)鄰。
大道能從簡,仁和信做人。
自強不息自強不懈怠,努力有恒心。
學會擔當守,明德做善人。
關(guān)于為人真誠的格言?
真誠 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
——王守仁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
——曹操 為人第一謙虛好,學問茫茫無盡期。
——馮夢龍 謙遜是藏于上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發(fā)芽滋長。
蘇格拉底以謙接物者強,以善自衛(wèi)者良。
——林逋 為而不矜,作而不恃。
——皮日休 謙虛溫謹,不以才地矜物。
——房玄齡 勞動 任何一種不為集體利益打算的行為,都是自殺的行為,它對社會有害。
—— 馬卡連柯 正如樹枝和樹干連接在一起那樣,脫離樹干的樹枝很快就會枯死。
—— 奧涅格 我們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都是由勞動、由人的聰明的手創(chuàng)造出來的。
—— 高爾基 只有人的勞動才是神圣的。
—— 高爾基 勞動是一切知識的源泉。
—— 陶鑄 心愿 沒有偉大的愿望,就沒有偉大的天才。
——巴爾扎克 生活于愿望之中而沒有希望,是人生最大的悲衰。
——但丁 信念是由一種愿望產(chǎn)生的,因為愿意相信才會相信,希望相信才會相信,有一種利益所在才會相信。
——斯特林堡 情感和愿望是人類一切努力和創(chuàng)造背后的動力,不管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這種努力和創(chuàng)造外表上是多么高超。
——愛因斯坦 我寧可做人類中有夢想和有完成夢想的愿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愿做一個最偉大的、無夢想、無愿望的人。
——紀伯倫 火與光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顏真卿 性癡,則其志凝:故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
——世之落拓而無成者,皆自謂不癡者也。
——蒲松齡《阿寶》 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
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春所欲求者爾。
故愿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蘇軾《東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后一般。
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yīng),擊其尾則首應(yīng),方始是。
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
——朱熹《朱子語類大全》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久也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朱熹《訓(xùn)學齋規(guī)》 破除迷信 1.如果我們過于爽快地承認失敗,就可能使自己發(fā)覺不了我們非常接近于正確。
---卡爾·波普爾 2.“難”也是如此,面對懸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條縫來,但用斧鑿,能進一寸進一寸,得進一尺進一尺,不斷積累,飛躍必來,突破隨之。
---華羅庚(中國) 3.我真想發(fā)明一種具有那么可怕的大規(guī)模破壞力的特質(zhì)或機器,以至于戰(zhàn)爭將會因此而永遠變?yōu)椴豢赡艿氖虑椤?/p>
---諾貝爾(瑞典) 4.只有順從自然,才能駕馭自然。
---培根(英國) 5.真理的大海,讓未發(fā)現(xiàn)的一切事物躺臥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尋。
---牛頓(英國) 旅行 如果在一個城市開一個國際會議,就好比有一架飛機在城市頭頂上撒美元。
上車睡覺 下車撒尿 一到景點狂拍照
寫一句關(guān)于為人處事方面的格言警句
誠實和勤勉,應(yīng)該成為你永久的伴侶。
—— 富蘭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