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名言名句大全”有哪些
孔子名言(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巧言令色,鮮矣仁
(3)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4)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5)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6),可以為師矣。
(7)學而不思則罔,。
(8)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9)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10)朝聞道,夕死可矣。
(11)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12)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13)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謂之“文”也。
(14)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15)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動,仁者靜。
知者樂,仁者壽。
(16)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7)篤信好學,死守善道。
危邦不人,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18)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19)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0)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21)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20)寢不尸,居不容。
(21)過猶不及。
(22)克己復禮,為仁。
(23)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25)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6)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
(27)聽訟,吾猶人也。
必也,使無訟乎
(2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29)無欲速;無見小利。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30)剛、毅、木訥,近仁。
(31)何以報德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3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3)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34)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35)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36)巧言亂德。
小不忍,則亂大謀。
(37)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38)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39)見得思義。
(40)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41)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42)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43)色厲而內(nèi)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44)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
(45)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不有博弈者乎
為之猶賢乎已
(46)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47)德不孤,必有鄰。
(48),。
(49)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孟子名言(1)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
(2)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3)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4)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5)其進銳者,其退速。
(6)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7)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8)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10)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11)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n^u)。
(12)仁者無敵。
(13)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14)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15)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16)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17)仁則榮,不仁則辱。
(18)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無恒產(chǎn)者無恒心。
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19)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20)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21)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24),地利不如人和。
(25)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26)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
殘賊之人謂之“一夫”。
聞?wù)D一夫紂,未聞弒君也。
(27)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28)尊賢使能,俊杰在位。
(29)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30)民事不可緩也。
(31)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shu^ g()不入洿(w&)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
(32)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殍,此率獸而食人也。
(33)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34)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
(3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6)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37)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
(38)。
(3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40)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41)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4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43)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44)。
(45)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46)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7)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48)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49)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50)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51)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52)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53)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54),達則兼善天下。
(55)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56)盡信書,不如無書。
荀子名言1) 鍥而不舍():雕刻一件東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2)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比喻學生勝過老師,后人勝過前人。
名言(1)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
()(2)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荀子·天論》)(3)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荀子·勸學》)(4)道雖邇,不行不至。
事雖小,不為不成。
(《荀子·修身》)(5)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子·勸學》)(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荀子·勸學》)(7)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勸學》)(8)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荀子·勸學》)韓非子名言1、愛臣太親,必危主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
2、欲為其國,必伐其聚;不伐其聚,彼將聚眾。
3:而敦愨純信,用心怯言,則謂之窶。
守法固,聽令審,則謂之愚。
敬上畏罪,則謂之怯。
言時節(jié),行中適,則謂之不肖。
無二心私學,聽吏從教者,則謂之陋。
4:釋儀的妄發(fā)者,雖中亦不為巧矣5:去好去惡,群臣見素。
6:道在不可見,用在不可知。
7:夫民之性,惡勞而樂佚。
8:佚則荒,荒則不治,不治則亂,而賞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墨子名言1:兼相愛,交相利2:愛人不外己,己在所愛之中3: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4: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
5: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偽詐)而立也。
君子以身戴(載)行者也。
6: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7: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zhí)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
8: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
9:節(jié)儉則昌,淫佚則亡。
10: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
11:力,形之所以奮也。
圓,一中同長也。
12:凡入國,必擇務(wù)而從事焉。
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jié)用、節(jié)葬;國家熹音湛湎,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務(wù)奪侵凌,即語之兼愛、非攻13: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 ,“廢(發(fā))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14:“順天意者”,“必得賞”;“反天意者”,“必得罰”。
老子名言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恒也。
4.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6.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
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10.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14.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17.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20.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21.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22.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28.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30.吉事尚左,兇事尚右。
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
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
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35.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
是謂微明。
36.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39.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41.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42.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44.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與身孰親
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
49.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51.靜勝躁,寒勝熱。
清靜為天下正。
52.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53.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4.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55.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56.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7.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5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9.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6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61.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yǎng)之覆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是謂玄德。
62.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以此。
6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64.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故為天下貴。
65.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
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 66.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67.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孰知其極
其無正也。
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68.治人事天,莫若嗇。
69.治大國,若烹小鮮。
70.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
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71.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72.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73.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7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5.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76.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77.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78.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79.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
天將救之,以慈衛(wèi)之。
80.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81.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82.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83.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84.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85.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86.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故去彼取此。
87.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
此兩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88.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
8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zhí)而殺之,孰敢
90.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9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92.天之道,其猶張弓歟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93.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9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95.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96.和大怨,必有馀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97.小國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復結(jié)繩而用之。
9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9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00.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莊子名言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合一。
圣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
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yīng)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也。
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諸子百家經(jīng)典名句
1、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2、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3、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4、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5、子思曰: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言前定,則不跲(jiá);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jiǔ);道前定,則不窮。
6、子思:君子之道,譬如興遠,必自邇(ěr);譬如登高,必自卑。
7、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9、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10、子思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11、呂不韋:故教也者,義之大者也;學也者,知之盛者也。
義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學。
?12、孔子: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
?兌命曰:?學學半。
?13、孔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
?14、呂不韋:先王之教,莫榮于孝,莫顯于忠。
忠孝,人君人親之所甚欲也。
顯榮,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15、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16、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17、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19、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20、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22、呂不韋:凡學,必務(wù)進業(yè),心則無營,疾諷誦,謹司聞,觀歡愉,問書意,順耳目,不逆志,退思慮,求所謂,時辯說,以論道;23、荀子曰:?。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君子博學而日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積跬(ku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昏昏之事者,無赫赫之功;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耳聰,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
諸子百家格言分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
孔子所強調(diào)的是,人應(yīng)該寬恕待人,應(yīng)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xiàn)。
“恕”道是“仁”的消極表現(xiàn),而其積極表現(xiàn)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孔子所闡釋的仁以“愛人”為中心,而愛人這種行為當然就包括著寬恕待人這一方面。
《論語》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參考:
諸子百家的名言與感悟
孔子名言(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巧言令色,鮮矣仁
(3)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4)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5)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6)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7)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8)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9)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10)朝聞道,夕死可矣。
(11)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12)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13)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謂之“文”也。
(14)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15)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動,仁者靜。
知者樂,仁者壽。
(16)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7)篤信好學,死守善道。
危邦不人,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18)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19)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0)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21)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20)寢不尸,居不容。
(21)過猶不及。
(22)克己復禮,為仁。
(23)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25)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6)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
(27)聽訟,吾猶人也。
必也,使無訟乎
(2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29)無欲速;無見小利。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30)剛、毅、木訥,近仁。
(31)何以報德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3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3)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34)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35)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36)巧言亂德。
小不忍,則亂大謀。
(37)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38)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39)見得思義。
(40)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41)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42)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43)色厲而內(nèi)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44)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
(45)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不有博弈者乎
為之猶賢乎已
(46)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47)德不孤,必有鄰。
(4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49)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孟子名言(1)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
(2)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3)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4)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5)其進銳者,其退速。
(6)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7)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8)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10)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11)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n^u)。
(12)仁者無敵。
(13)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14)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15)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16)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17)仁則榮,不仁則辱。
(18)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無恒產(chǎn)者無恒心。
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19)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20)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21)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24)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5)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26)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
殘賊之人謂之“一夫”。
聞?wù)D一夫紂,未聞弒君也。
(27)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28)尊賢使能,俊杰在位。
(29)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30)民事不可緩也。
(31)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shu^ g()不入洿(w&)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
(32)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殍,此率獸而食人也。
(33)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34)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
(3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6)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37)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
(38)人皆可以為堯舜。
(3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40)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41)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4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43)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44)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
(45)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46)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7)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48)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49)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50)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51)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52)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53)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54)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55)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56)盡信書,不如無書。
荀子名言1) 鍥而不舍(《荀子·勸學》):雕刻一件東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2)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荀子·勸學》):比喻學生勝過老師,后人勝過前人。
名言(1)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
(《荀子·修身》)(2)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荀子·天論》)(3)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荀子·勸學》)(4)道雖邇,不行不至。
事雖小,不為不成。
(《荀子·修身》)(5)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子·勸學》)(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荀子·勸學》)(7)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勸學》)(8)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荀子·勸學》)韓非子名言1、愛臣太親,必危主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
2、欲為其國,必伐其聚;不伐其聚,彼將聚眾。
3:而敦愨純信,用心怯言,則謂之窶。
守法固,聽令審,則謂之愚。
敬上畏罪,則謂之怯。
言時節(jié),行中適,則謂之不肖。
無二心私學,聽吏從教者,則謂之陋。
4:釋儀的妄發(fā)者,雖中亦不為巧矣5:去好去惡,群臣見素。
6:道在不可見,用在不可知。
7:夫民之性,惡勞而樂佚。
8:佚則荒,荒則不治,不治則亂,而賞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墨子名言1:兼相愛,交相利2:愛人不外己,己在所愛之中3: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4: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
5: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偽詐)而立也。
君子以身戴(載)行者也。
6: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7: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zhí)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
8: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
9:節(jié)儉則昌,淫佚則亡。
10: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
11:力,形之所以奮也。
圓,一中同長也。
12:凡入國,必擇務(wù)而從事焉。
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jié)用、節(jié)葬;國家熹音湛湎,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務(wù)奪侵凌,即語之兼愛、非攻13: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 ,“廢(發(fā))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14:“順天意者”,“必得賞”;“反天意者”,“必得罰”。
老子名言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恒也。
4.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6.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
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10.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14.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17.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20.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21.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22.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28.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30.吉事尚左,兇事尚右。
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
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
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35.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
是謂微明。
36.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39.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41.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42.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44.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與身孰親
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
49.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51.靜勝躁,寒勝熱。
清靜為天下正。
52.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53.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4.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55.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56.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7.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5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9.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6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61.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yǎng)之覆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是謂玄德。
62.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以此。
6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64.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故為天下貴。
65.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
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 66.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67.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孰知其極
其無正也。
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68.治人事天,莫若嗇。
69.治大國,若烹小鮮。
70.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
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71.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72.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73.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7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5.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76.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77.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78.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79.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
天將救之,以慈衛(wèi)之。
80.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81.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82.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83.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84.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85.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86.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故去彼取此。
87.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
此兩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88.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
8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zhí)而殺之,孰敢
90.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9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92.天之道,其猶張弓歟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93.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9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95.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96.和大怨,必有馀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97.小國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復結(jié)繩而用之。
9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9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00.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莊子名言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合一。
圣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
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yīng)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也。
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感悟
朱子百家代表人物都有誰這個人說過那些名言
諸子百家簡介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是戰(zhàn)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yǎng)的一個學術(shù)派別。
儒家強調(diào)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張「有教無類」,對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都應(yīng)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吁恢復「周禮」,并認為「周禮」是實現(xiàn)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戰(zhàn)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
作品:《道德經(jīng)》、《莊子》 道家是戰(zhàn)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
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guān)于「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chǔ),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zhì)、本源、構(gòu)成和變化。
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
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內(nèi)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 墨家是戰(zhàn)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chuàng)始人為墨翟。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chǔ):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
「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jīng)濟上主張強本節(jié)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diào)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相傳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勵志。
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lǐng)袖稱「巨(鉅)子」。
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為三派。
至戰(zhàn)國后期,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shù)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后學」(亦稱「后期墨家」),另一支則轉(zhuǎn)化為秦漢社會的游俠。
四、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李斯。
作品:《韓非子》 法家是戰(zhàn)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故稱之為法家。
春秋時期,管仲、子產(chǎn)即是法家的先驅(qū)。
戰(zhàn)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chuàng)了法家學派。
至戰(zhàn)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shù)」,以集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這一學派,經(jīng)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nóng)抑商、獎勵耕戰(zhàn);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shè)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shù),以嚴刑峻法進行統(tǒng)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tǒng)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jù)和行動方略。
《漢書·藝文志》著錄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書》和《韓非子》。
五、名家: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和桓團。
作品:《公孫龍子》 名家是戰(zhàn)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shù)活動而被后人稱為名家。
當時人則稱為「辯者」、「察士」或「刑(形)名家」。
代表人物為惠施和公孫龍。
六、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 陰陽家是戰(zhàn)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并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
這一學派,當源于上古執(zhí)掌天文歷數(shù)的統(tǒng)治階層,代表人物為戰(zhàn)國時齊人鄒衍。
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zhuǎn)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
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原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葜)兩大定律,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
鄒衍綜合二者,根據(jù)五行相生相勝說,把五行的屬性釋為「五德」,創(chuàng)「五德終始說」,并以之作為歷代王朝興廢的規(guī)律,為新興的大一統(tǒng)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jù)。
《漢書·藝文志》著錄此派著作二十一種,已全部散佚。
成于戰(zhàn)國后期的《禮記·月令》,有人說是陰陽家的作品。
《管子》中有些篇亦屬陰陽家之作,《呂氏春秋·應(yīng)同》、《淮南子·齊俗訓》、《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保留一些陰陽家的材料。
七、縱橫家:代表人物:蘇秦、張儀。
主要言論傳于《戰(zhàn)國策》 縱橫家是中國戰(zhàn)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游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
列為諸子百家之一。
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等。
戰(zhàn)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
他們的活動對于戰(zhàn)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
《戰(zhàn)國策》對其活動有大量記載。
據(jù)《漢書·藝文志》記載,縱橫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八、雜家:代表人物:呂不韋 雜家是戰(zhàn)國末期的綜合學派。
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無不貫綜」(《漢書.藝文志》及顏師古注)而得名。
秦相呂不韋聚集門客編著的《呂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雜家著作集。
九、農(nóng)家, 農(nóng)家是戰(zhàn)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
因注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而得名。
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官吏。
他們認為農(nóng)業(yè)是衣食之本,應(yīng)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孟子.滕文公上》記有許行其人,「為神農(nóng)之言」,提出賢者應(yīng)「與民并耕而食,饔饗而治」,表現(xiàn)了農(nóng)家的社會政治理想。
此派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shù)和經(jīng)驗也注意記錄和總結(jié)。
《呂氏春秋》中的〈上農(nóng)〉、〈任地〉、〈辯土〉、〈審時〉等篇,被認為是研究先秦農(nóng)家的重要資料。
十、小說家, 小說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間傳說議論,借以考察民情風俗。
《漢書·藝文志》云:「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
街談巷語,道聽涂說者之所造也。
」 諸子百家簡述 諸子百家中,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因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tǒng),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
以致儒家學說不僅在諸子百家中地位顯著,而且還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核心內(nèi)容,對中民民族精神形成產(chǎn)生了無與倫比的影響。
事實上,我們可以說,儒家并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shù)或?qū)W派,儒家學說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華,也是華夏固有價值系統(tǒng)的一種表現(xiàn)。
它已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每一根毛細血管之中,極大地影響著中國文化的每一個領(lǐng)域。
凡是從中國土壤里產(chǎn)生的學說思想、宗教派別,甚至是外來文化、外來宗教,都不能避免帶上儒家文化的痕跡。
于今而言,猶不止此。
儒家思想亦對世界文化還產(chǎn)生了永久的影響(我們知道,日本和“四小龍”推崇儒學也是在它們已實現(xiàn)或者基本現(xiàn)代化后,為解決現(xiàn)代化所帶來的信仰危機、道德滑坡問題而采取的補偏救弊措施。
所謂“東南亞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學為主體的文化構(gòu)成模式。
它有力地推動了東南亞的社會文明與進步。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儒家倫理正在進入西方國家)。
關(guān)于對諸子百家的派別歸類,司馬談列舉了六家,“乃論六家之要指曰: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
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wù)為治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
《漢書·藝文志》中的劉歆《七略》的諸子略分為十家: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nóng)、小說。
除去小說家不談,所以稱九流十家。
諸子所以說是政治學派的總稱,是因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為國君提供政治方略。
儒家主張以德化民;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法家主張信賞必罰;墨家主張兼愛尚同;名家主張去尊偃兵。
漢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為絕學,農(nóng)家獨立成一門技術(shù)性學科,陰陽家演化為神秘的方術(shù)。
因此對后來大一統(tǒng)王朝政治產(chǎn)生影響的只有儒、道、法。
諸子百家的許多思想給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啟示。
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辯證法;墨家的科學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軍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閃爍光芒。
便是那“詭辯”的名家,也開創(chuàng)了中國哲學史上的邏輯學領(lǐng)域。
我們可以、也應(yīng)該鑒借儒家的剛健有為精神,來激勵自己發(fā)憤圖強;鑒借儒家的公忠為國精神,來培育自己的愛國情懷;鑒借儒家的以義制利精神,來啟示自己正確對待物質(zhì)利益,鑒借儒家的仁愛精神,來培育自己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鑒借儒家的氣節(jié)觀念,來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強的獨立人格;也鑒借墨家的兼愛、尚賢、節(jié)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廢私立公,等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