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軍隊的名言警句
1星之火,可以燎原 (尚書) 2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禮記》) 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子) 4、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 (孫子兵法) 5、不見征戎兒,豈知關(guān)山苦(李白) 6、位卑未敢忘憂國 (陸游) 7、時平將士無功勞,鄉(xiāng)遠征人有夢歸 (陸游) 8、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戰(zhàn)國策》) 9、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子兵法) 10、兵不能勝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孫臏兵法) 11、兵者外以除暴,內(nèi)以禁邪(管子) 12、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曹植) 13、出師未 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 (杜甫) 14、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王昌齡) 15、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李清照) 16、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 17、以身許國,何事不可為(岳飛) 18、兵事以民為 本 (馮夢龍) 19、用兵以得民為先,安民乃能御侮 (歷代名賢經(jīng)武粹語) 20、兵為民之衛(wèi),民無兵不固(劉溪) 21、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22、 我 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譚嗣同) 23、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24、祖國陸沉人有責,天涯飄泊我無家(秋瑾) 25、夫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克,吾不如韓信。
三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 (劉邦) 26、服從是軍人的第一職責 (英國) 27、一個將軍不可缺少的品質(zhì)是剛毅 (拿破侖) 28、一頭雄獅率領(lǐng)著的一群綿羊,會戰(zhàn)勝一只綿羊率領(lǐng)的一群獅子(拿破侖) 29、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侖) 30、士兵們的優(yōu)秀往往可以彌補將軍們的錯誤(蒙森) 31、真正的權(quán)力握在有兵力的人手上 (蒙森) 32、戰(zhàn)爭全由偶然事件構(gòu)成;主將雖應(yīng)把握一般原則,但仍須密切注意以利用這些偶然事件,這正是天才的表征(拿破侖) 33、良好的軍事領(lǐng)導能左右周圍事物,一旦他為周圍的事物所左右,他就將失去下屬的信任(蒙多馬利) 34、強將手下無弱兵 35、兵在精而不在多,將在謀而不在勇 36、一將無謀,累死三軍 37、一將功成萬骨枯 38、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吉馮昌) 39 、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fā)春華 (魯迅) 40、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41、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42、養(yǎng)兵千日,用兵一時 43、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
殺了夏明瀚,還有后來人(夏明瀚) 44、兵民是勝利之本() 45、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lián)Q新天() 46、樸誠勇義,不勝不休(紅安傳統(tǒng)) 47、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48、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49、一切帝國主義和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 50、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wù)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wù)之中去(雷鋒) 51、犧牲我一個,幸福十億人 (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語) 52、我贊成這樣的口號,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53、戰(zhàn)士怕放松,軍官怕集中 54、緊步兵,松炮兵,稀稀拉拉是后勤 55、血染沙場氣化紅,捐軀為國是英雄(董必武) 56、革命流血不流淚,生死尋常無怨尤(陳毅) 57、平時多流汗,戰(zhàn)時少流血 58、苦不苦,想想長征二萬五;累不累,比比革命老前輩 59、流血流汗不流淚,掉皮掉肉不掉隊 60、軍民團結(jié)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關(guān)與智謀的名言警句十句四年級上冊學過的
●軍事謀略的第一個特征,就是要有能力區(qū)別哪些能夠辦到和哪些不能夠辦到的(利德爾·哈特)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伐兵,其下攻城(孫子兵法) ●以計代戰(zhàn),一當萬(晉·杜預) ●攻人以謀不以力,用兵斗智不斗多(宋·歐陽修) ●用兵之道,智居首,勇力其次(歷代名賢經(jīng)武粹語) ●有勇無謀,一事無成 ●多用兵不如巧用計 ●智之用百,力之用一 ●鳥靠翅膀獸靠腿,人靠智慧魚靠尾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兵在精而不在多,將在謀而不在勇 ●君子斗智不斗力 ●力大勝一人,智大勝于千軍 ●智養(yǎng)千口,力養(yǎng)一人 ●身體長得象牦牛,不如有針尖大的智慧(柯爾克孜族) ●勇能戰(zhàn)勝十個敵人,智慧能夠戰(zhàn)勝一群敵人(維吾爾族) ●有能耐的人駕馭魔鬼,有智慧的人騎乘雄獅(蒙古) ●擒捕兇獅在于智慧,套捕烈馬要靠機智(蒙古) ●用巧計才能捉住狐貍,憑勇敢才能捉住狼(阿爾巴尼亞) ●驕傲自負的野牛,也會被聰明的兔子送去見閻王(朝鮮) ●智慧再多,不等于勇氣足夠(俄羅斯)
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的主張和主要思想是什么,他的名言警句有哪些,什么意思?
是樸素的辨證法。
例如名句:“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雖然他的作品中存在許多時代的局限。
但是這部流傳兩千多年的《道德經(jīng)》,的確是跨時代的作品。
在不同的時代,這部作品會被解釋出不同的含義。
有人曾統(tǒng)計,道德經(jīng)是僅次于基督教《圣經(jīng)》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一部作品。
圣經(jīng)是傳教士主動翻譯的,這部作品則是被許多民族欣賞而自行翻譯的。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
在權(quán)術(shù)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主要著作《道德經(jīng)》,也直接叫做《老子》。
思想大要《漢書?藝文志》謂:“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zhí)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shù)也。
”西漢史學家司馬談《論六家要旨》謂:“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
其為術(shù)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yīng)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 “其術(shù)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
無成埶,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
不為物先,不為物后,故能為萬物主。
”宇宙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
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價值觀無、道、德老子的價值觀由“無”、“道”、“德”三者所構(gòu)成。
老子言“無”,嘗謂:“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當宇宙尚未形成,萬物不會存在,故稱“無”。
天地初開,形成宇宙,故稱“有”。
“萬物”由“有”所衍生,而“有”從“無”所衍生,天下萬物均起于“有”而終于“無”。
老子言“道”,嘗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老子認為“道”是宇宙本體,乃萬物之根源,故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生于天地萬物之先,獨立長存于萬物之外,不斷循環(huán)運行,遍及天地萬物,絕不止息。
老子又認為“道”不可觸摸、莫可名狀,故謂:“無狀之狀,無物之泉。
”只能用“道”來代表,亦可勉強稱為“大”。
故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意謂“道”是玄妙深奧的,常人難以理解及形容。
若可用言語來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
當宇宙萬物形成之際,人類會給萬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衍生出來的。
人為自然萬物之一,故須遵守自然法則,故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賦予萬物生機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認為“道”是萬物的宗主。
老子言“德”,認為“德”乃“道”之體現(xiàn),而“德”應(yīng)服從于“道”,故謂:“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家強調(diào)人應(yīng)當好好行道,目的是助己之修養(yǎng),避免犯過。
守柔老子言“守柔”,嘗謂:“天下之至柔,馳聘天下之至剛。
”“道”之所以能循環(huán)不息,因為“道”具備了柔弱的特質(zhì),故言:“弱者道之用。
”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過于水,而攻堅勝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
”又謂:“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強調(diào)以柔制剛,認為“強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謙卑遜讓,以退為進。
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謂:“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豁;為天下豁,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
”意謂人可有雄心壯志,但不可逞強好勝,應(yīng)抱持柔弱謙下之道,保持質(zhì)樸本性。
老子強調(diào)“守柔”,皆因認為除了“道”之外,世間萬物總有沒落的一日。
故謂:“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老子又認為世事難測,故謂:“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
”老子強調(diào)“守柔”,要求人清虛自守,勿剛強好勝,否則不得善終。
居后不爭老子認為人應(yīng)有“居后不爭”之心,嘗謂:“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只有仁慈、儉樸、謙讓不爭的人,方能具備道德勇氣,進而博施于人,受人尊敬擁護而成大器。
老子嘗謂:“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只要人能舍棄爭先爭勝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之理。
莫自恃聰明,鋒芒太露,應(yīng)抱持以退為進的處世態(tài)度,從而達致“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境界。
寡欲老子謂人應(yīng)“寡欲”,故謂:“罪莫大于可欲,禍其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
”人若懷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則貪念自生。
只有“知足”帶來的滿足感,才是真正的滿足。
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沉醉于聲色犬馬和口腹物欲會使人神昏意亂,使身體的感官和靈性受損。
故老子要求人“無欲”、“去欲”,故謂:“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又謂:“善為士者不武。
善戰(zhàn)者不怒。
善勝敵者不爭。
善用人者為之下。
”于生活起居、待人處事應(yīng)“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達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的境界。
政治觀無為“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圣人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知者不敢為,則無不治.”“無為”,不能理解為無所作為。
《淮南子·原道訓》:“無為為之而合于道”。
道家的“無為”,是清靜自守之義,是道家以“道” 修身所要達到的“合于道” 的理想境界。
能達到這種理想境界便無所不能為(無為而不無為)。
善為下“古之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仁者為下.是謂不爭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zhí)無兵.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則哀者勝.”知識論“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圣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圣人不?。云洳〔?,是以不?。?/p>
關(guān)于諸葛亮的名言警句
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曹操 鳳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處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樂躬耕于隴畝兮,吾愛吾廬;聊寄傲于琴書兮,以待天時。
----孔明 大丈夫生于天地間,不識其主而事之,是無智也
今日受死,夫何足惜
-----田豐 夫處世之道,亦即應(yīng)變之術(shù),豈可偏執(zhí)一端? 用兵之道,亦然如此,皆貴在隨機應(yīng)變. ---仲達 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用法暴虐,萬民皆怨,故高祖以寬仁得之。
今劉璋暗弱,德政不舉,威刑不肅;君臣之道,漸以陵替。
寵之以位,位極則殘;順之以恩,恩竭則慢。
所以致弊,實由于此。
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
恩榮并濟,上下有節(jié)。
為治之道,于斯著矣。
----孔明 ……主公之言,雖合天理,奈離亂之時,用兵爭強,固非一道;若拘執(zhí)常理,寸步不可行矣。
---龐士元 為將之道:勿以勝為喜,勿以敗為憂。
——智勇武將 丈夫處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
慰平生兮吾將醉;吾將醉兮發(fā)狂吟
---周瑜 大丈夫生于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忠勇武將 大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義,內(nèi)結(jié)骨肉之恩,言必行,計必從,禍福共之。
---周瑜 獨善其身盡日安,何須千古名不朽
——隱士 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仲達 當紹之強,孤亦不能自保,況他人乎
----曹操 仆雖一介書生,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負重故也。
----陸伯言 袁將軍外寬而內(nèi)忌,不念忠誠。
若勝而喜,猶能赦我;今戰(zhàn)敗則羞,吾不望生矣。
----評袁紹 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評袁紹 (袁紹、劉表)皆外寬內(nèi)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廢嫡立庶,舍禮崇愛,---陳壽 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quán),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仲達評孔明 操平生為人多疑,雖能用兵,疑則多敗。
----孔明評曹操 將軍外托服從之名,內(nèi)懷疑貳之見,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
-----孔明說孫權(quán) 袁紹雖強,事多懷疑不決,何足憂乎
---曹操 斬將搴旗,威振疆場,亦偏將之任,非主公所宜也。
愿抑賁、育之勇,懷王霸之計。
----張昭諫孫權(quán) 夫為治有體,上下不可相侵。
譬之治家之道,………,其家主從容自在,高枕飲食而已。
若皆身親其事,將形疲神困,終無一成。
-----楊顒諫孔明 (孫堅、孫策)皆輕佻果躁,隕身致敗。
----陳壽 (孫策)輕而無備,性急少謀,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
----郭嘉
關(guān)于軍隊軍事的名人名言警句(做宣傳語用)
名人名言—軍事●如同外科醫(yī)生的手術(shù)箱里,有各種不同的工具一樣,軍事手段也只是達成大戰(zhàn)略的手段之一。
——利德爾·哈特(英)●使敵人喪失平衡,自己亂了陣腳,這才是戰(zhàn)略的真正目的;其結(jié)果不是敵人自行崩潰,就是在會戰(zhàn)中輕易被我擊潰。
——利德爾·哈特(英)●突然性是戰(zhàn)略的本質(zhì)。
——利德爾·哈特●在戰(zhàn)略上,最漫長的迂回道路,常常又是達到目的的最短途徑。
——利德爾·哈特(英)●戰(zhàn)術(shù)之為物,一言以蔽之是若干世紀以來的軍事經(jīng)驗的積累。
——戴吉伯(法)●這是戰(zhàn)爭中一條萬古不易的公理,確保你自己的側(cè)翼和后方,而設(shè)法迂回敵人的側(cè)翼和后方。
——腓特烈(德)●人民戰(zhàn)爭必須向云霧一樣,在任何地方也不凝結(jié)成一個反抗的核心。
——克勞塞維茨(德)●只有獲得勝利的可能性非常大時,才可進行決戰(zhàn)。
——恩格斯(德)●戰(zhàn)術(shù)就是在決定點上使用兵力的藝術(shù),其目的就是要使他們在決定的時機、決定的地點上,發(fā)生決定性的作用。
——約米尼(瑞士)●任何戰(zhàn)術(shù)都只適用于一定的歷史階段;如果武器改進了,技術(shù)有了新的進步,那么軍事組織的形式、軍隊指揮的方法也會隨著改變。
——伏龍芝(蘇)●每一種情況都有適合于它的一個特殊的戰(zhàn)略。
——安德烈·博弗爾(美)●戰(zhàn)略若太復雜,必然失敗。
——西鄉(xiāng)隆盛(日)●只要不失敗就是勝利。
這正是對抗強大的先進國家軍事力量的人民戰(zhàn)爭戰(zhàn)略取得勝利的關(guān)鍵。
——小山內(nèi)宏(日)●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zhàn)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孫武(春秋)●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
——孫武(春秋)●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后如脫兔,敵不及拒。
——孫武(春秋)●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
——孫武(春秋)●戰(zhàn)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孫武(春秋)●凡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
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山河。
——孫武(春秋)●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孫武(春秋)●用兵必須審敵虛實而趨其危。
——吳起(戰(zhàn)國)●正兵貴先,奇兵貴后。
或先或后,制敵者也。
——魏繚(戰(zhàn)國)●善用兵者,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
——司馬遷(漢)●與人斗,不扼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勝也。
——班固(漢)●兵有奇正,旋相為用,如環(huán)之無端。
——蘇轍(宋)●用兵以能聚散為上。
——楊時(宋)●凡與敵戰(zhàn),須務(wù)持重。
見利則動,不見利則止,慎不可輕舉也。
——劉基(明)●合兵以壯威,分兵以制勝。
——揭暄(明)●有正無奇,雖整不烈,無以致勝也;有奇無正,雖銳無恃,難以控御也。
——何良臣(明)●善用兵者,攻其愛,敵必從;搗其虛,敵必隨;多其方,敵必分;疑其事,敵必備。
——馬慧裕(清)●以全軍破敵為上,不以得土地、城池為意。
——蔡鍔●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中)●必須打勝;必須照顧全戰(zhàn)役計劃;必須照顧下一戰(zhàn)略階段:這是反攻開始,即打第一仗時,不可忘記的三個原則。
——(中)●弱軍對于強軍作戰(zhàn)的再一個必要條件,就是揀弱的打。
——(中)●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敵,后打集中和強大之敵。
——(中)●襲擊是游擊戰(zhàn)爭的基本作戰(zhàn)形式。
——(中)●殲滅戰(zhàn)和集中優(yōu)勢兵力、采取包圍迂回戰(zhàn)術(shù),同一意義。
沒有后者,就沒有前者。
——(中)●對于人,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對于敵,擊潰其十個師不如殲滅其一個師。
——(中)●只有決戰(zhàn),才能解決兩軍之間誰勝誰敗的問題。
——(中)●牛牴角的戰(zhàn)術(shù)是非常糟糕的,馬的戰(zhàn)術(shù)比牛的戰(zhàn)術(shù)高明,狼的戰(zhàn)術(shù)又比馬的戰(zhàn)術(shù)高明。
——劉伯承(中)●在戰(zhàn)略上是打強的,在戰(zhàn)役、戰(zhàn)術(shù)上是打弱的。
——劉伯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