諺語和格言的區(qū)別
定義 格言:含有勸戒和教育意義的話,一般較精練,如“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名言:著名的話。
如至理名言。
諺語:在群眾中間流傳的固定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如“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 警句:簡練而涵義深刻動人的語句。
相同點:四者都是有一定涵義的話,四者都是被廣大群眾接受認可并相對固定下來的話。
不同點:四者不同點在于,各有表達上的側重點和特點。
諺語主要強調它的出處來自民間,出自百姓之口,經過廣泛流傳而固定的語句 警句著重表達含義深刻生動,使人特別注意而告誡的句子,強調“警”就是使人特別注意 名言是著重從言論的知曉度來說的,它是著名的,因此名言也常說成“名人名言”,往往名言不僅言論著名,且大家一般知道這句著名的話是誰說的 格言是含有教育意義的話,和警句相似,所以一般把格言和警句連起來合稱“格言警句”。
一個具體問題 關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諺語”嗎
嚴格說來,這句是名言不是諺語,因為“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話先由三國時董迂所說(見《三國志魏志》)。
雖然這句話引用很廣泛,但是非常奇怪,人們引用說明道理往往忽視了它的出處,所以許多人以為它來自民間,故許多人常在引用此語時灌之以“古語曰”、“有俗語曰”、“人們常說”之類的說法,連宋代大學者朱熹也沒有提及此語之出處,只說“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 (《朱子讀書法》)看來,董遷之名不“著”,已經為后人所忘記,于是才把它當做了諺語。
參考資料:
名言、警句、諺語和格言的區(qū)別
格含有勸戒和教育意話,一般較精練,滿招損受益”,虛心使人進步傲使人落名言:著名的話。
如至理名言。
諺語:在群眾中間流傳的固定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如“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警句:簡練而涵義深刻動人的語句。
格言和諺語的區(qū)別是什么
格言是可以作為人們行為規(guī)范的言簡意賅的語句,是人們機智的精華,眾人匯成的睿智,是指導人生走向成功之路的法寶,時刻激勵人生取得進步。
名言有兩種釋義,即稱說、描述和著名的言論或話語,一般來說都是有意義,向人們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話。
警句,一般是一句話或一段引語,主要用來激勵和告訴當事人某些道理,提醒著使人們在生活中時刻保持著某種精神品格,所以也叫醒句。
諺語是熟語的一種。
讀起來很好聽。
是流傳于民間的比較簡練而且言簡意賅的話語。
多數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而且一般都是經過口頭傳下來的。
它多是口語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韻語。
和諺語相似但又不同的有成語、歇后語、俗語、警語等。
格言與諺語有什么區(qū)別
格言:熟語的一種,含有勸誡意義的話,例如:“滿招損,謙受益”。
諺語:熟語的一種。
在群眾中流行的固定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應出深刻的道理。
例如: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我個人認為,格言和諺語同屬于熟語,但是格言的范圍比諺語要窄,格言只是那些具有勸誡意義的熟語,所謂格言,是指含有勸戒和教育意義的話。
它常常是哲人、智者或其他成功人士立身處世、建功立業(yè)的人生經驗總結,體現了他們人生智慧的精華。
格言作為一種智慧的語言,也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
格言猶如一顆顆光彩照人的珍珠,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為后人照亮了前行的方向;更以其筆觸生動、內涵深邃、論斷精辟被引為座右銘,鼓舞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也常被人引用以支持觀點,增強說服力。
而諺語的范圍很廣,包括包括勸誡類型、日常生活習慣等,涉及生活的很多方面,諺語是民間集體創(chuàng)造、廣為口傳、言簡意賅并較為定型的藝術語句,是民眾豐富智慧和普遍經驗的規(guī)律性總結。
根據內容,可以分為三類: (1)認識自然和總結生產經驗的諺語:如“長蟲過道,大雨要到”、“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
(2)認識社會和總結社會活動經驗的諺語: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歸山,必有后患”。
(3)總結一般生活經驗的諺語:如“寒從腳起,病從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覺老”。
諺語跟名言警句一樣嗎
諺語是熟語的一種。
是流傳于民間的比較簡練而且言簡意賅的話語。
多數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而且一般都是經過口頭傳下來的。
它多是口語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韻語。
和諺語相似但又不同的有成語、歇后語、俗語、警語等。
名言是偉大,著名的人所說過的話,被某些人知道后有道理,并覺得非常經典之后被做為名人名言的.以前名人名言叫名人語之后才更名為名人名言警句,一般是一句話或一段引語,主要用來激勵和告訴當事人某些道理,提醒著使人們在生活中時刻保持著某種精神品格,所以也叫醒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