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關(guān)于“理”理科的一些名言名句還有這個“禮”字的名言名句,先后語
關(guān)于”禮“的名言:《釋名》曰:“禮,體也。
言得事之體也。
《莊子》曰:“三王、五帝之禮義法度,其猶楂梨橘柚,雖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也。
”《太公六韜》曰:“禮者,理之粉澤。
”《論語》曰:“不學禮,無以立。
”《詩》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禮記·樂記》曰:“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禮之器也。
升降上下,周旋裼襲,禮之文也。
”《燕居》曰:“禮者何也
即事之治也。
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
治國而無禮,譬猶瞽之無相與,倀倀乎其何之
譬如終夜有求於幽室之中,非燭何見
若無禮,則手足無所措,耳目無所加,進退揖讓無所制。
”《曲禮》:“君子恭敬撙節(jié),退讓以明禮,曰: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
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
”又《禮運》曰:“禮之於人也,猶酒之有糵也。
君子以厚,小人以薄。
”關(guān)于“理工科”的名言:1,林毅夫名言 “軍人的理想是馬革裹尸還,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累死在書桌上。
” 這是當代中國著名的經(jīng)濟學家林毅夫的一句名言。
如今,林毅夫已前往世界銀行,離開他在北京大學中國經(jīng)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的身份。
2,歷史睡了,時間醒著;世界睡了,你們醒著~洛夫 3,“歷史不是叫我們哭的,也不是叫我們笑的,乃是叫我們明白他的。
”(陳衡哲)“歷史感的培養(yǎng)并非總是局限于歷史本身,從某種意義上說,有關(guān)當今的知識往往能以一定的方式更為直接地幫助我們了解過去。
”(布洛赫) “歷史不是一位主人而是一位老師,它充滿了邪惡,它只對那些在歷史中選擇實例的自由人訴說它的真相”。
(阿克頓《自由與權(quán)力》) 4,【名言\\\/名句】書籍是任何一種知識的基礎,是任何一門學科的基礎的基礎【名人\\\/地區(qū)】茨威格5,赫爾曼外爾:數(shù)學是無窮的科學。
高斯:數(shù)學中的一些美麗定理具有這樣的特性: 它們極易從事實中歸納出來, 但證明卻隱藏的極深. 數(shù)學是科學之王。
康扥爾:在數(shù)學的領域中, 提出問題的藝術(shù)比解答問題的藝術(shù)更為重要。
希爾伯特:只要一門科學分支能提出大量的問題, 它就充滿著生命力, 而問題缺乏則預示獨立發(fā)展的終止或衰亡。
畢達哥拉斯:在數(shù)學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們知道什么,而是我們怎么知道什么。
馬克思:一門科學,只有當它成功地運用數(shù)學時,才能達到真正完善的地步。
拉奧:一個國家的科學水平可以用它消耗的數(shù)學來度量。
培根:數(shù)學是科學的大門鑰匙,忽視數(shù)學必將傷害所有的知識,因為忽視數(shù)學的人是無法了解任何其他科學乃至世界上任何其他事物的。
更為嚴重的是,忽視數(shù)學的人不能理解他自己這一疏忽,最終將導致無法尋求任何補救的措施。
皮爾斯:數(shù)學不是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者,因為他不是歸納。
數(shù)學也不是理論的締造者,因為他不是假說。
但數(shù)學卻是規(guī)律和理論的裁判和主宰者,因為規(guī)律和假說都要向數(shù)學表明自己的主張,然后等待數(shù)學的裁判。
如果沒有數(shù)學上的認可,則規(guī)律不能起作用,理論也不能解釋。
培根:歷史使人聰明,詩歌使人機智,數(shù)學使人精細,哲學使人深邃,道德使人嚴肅,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
拉朗德:對數(shù)學的酷愛,不僅在吾輩之中與日俱增,而且在軍隊中也是一樣,對此已在上次戰(zhàn)役中充分地體現(xiàn)出來了。
蓬乃派托自己就有很好地數(shù)學素養(yǎng),當然不能要求所有學過數(shù)學的人都能成為拉普拉斯和拉格朗日那樣的幾何學家,或者都成為蓬乃派托那樣的英雄。
但是,數(shù)學畢竟在他們的頭腦中留下了痕跡。
這就能使他們比未經(jīng)過數(shù)學訓練的人作出更多的貢獻。
卡洛斯:沒有那門學科能比數(shù)學更為清晰的闡明自然界的和諧性。
Chancellor,W.E:學習數(shù)學是為了探索宇宙的奧秘。
如所知,星球與地層、熱與電、變異與存在的規(guī)律,無不涉及數(shù)學真理。
如果說語言反映和揭示了造物主的心聲,那么數(shù)學就反映和揭示了造物主的智慧,并且反復地重復著事物如何變異為存在地故事。
數(shù)學集中并引導我們地精力、自尊和愿望去認識真理,并由此而生活在上帝地大家庭中。
正如文學誘導人們地情感與了解一樣,數(shù)學則啟發(fā)人們地想象與推理。
ButlerNicholas Murray:笛卡兒的解析幾何于牛頓,萊不尼茲的微積分已被擴張到羅巴切夫斯基、黎曼、高斯和塞爾維斯托的奇異的數(shù)學方法中(這種擴張比哲學史上所記載的任何一門學科的擴張更大膽)。
事實上,數(shù)學不僅是各門學科所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它從不顧及直觀感覺的約束而自由地飛翔著。
歷史地看,數(shù)學還從沒有象今天那樣表現(xiàn)出對于純粹推理地至高無上。
現(xiàn)代高能物理到了量子物理以后,有很多根本無法做實驗,在家用紙筆來算,這跟數(shù)學家想象的差不了多遠,所以說數(shù)學在物理上有著不可思議的力量。
——邱成桐立志于物理學的人,不懂下列的事情是不行的:第一是數(shù)學,第二是數(shù)學,第三是數(shù)學。
——倫琴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shù)學。
——華羅庚 數(shù)學方法滲透并支配著一切自然科學的理論分支。
它愈來愈成為衡量科學成就的主要標志了。
——馮紐曼希望能幫到你~
有關(guān)“禮”的名言有哪些
禮經(jīng) 禮記 周禮 儀禮 禮記 禮之用,和為貴禮輕情義重禮尚往來禮興人和謙恭禮讓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
帶禮字的詞語、名言
禮經(jīng) 禮記 周禮 儀禮 禮記 禮之用,和為貴禮輕情義重禮尚往來禮興人和謙恭禮讓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
關(guān)于禮的名言
禮貌是一種語言。
它的規(guī)則與實行,主要要從觀察,從那些有教養(yǎng)的人們舉止上去學習。
—— 有文化教養(yǎng)的人能在美好的事物中發(fā)現(xiàn)美好的含義。
這是因為這些美好的事物里蘊藏著希望。
——性情的修養(yǎng),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自己增強生活能力。
——池田大作禮貌出自內(nèi)心,其根源是內(nèi)在的,然而,如果禮貌的形式被取消,它的精神與實質(zhì)亦隨之消失。
——約翰·霍爾仁義禮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貨財粟米之于家也。
——荀子滿招損,謙受益,莫伸手,終日乾乾,自強不息。
——陳毅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shù)家,偉大的行動者。
——在男人身上,智慧和教養(yǎng)最要緊,漂亮不漂亮,對他來說倒算不了什么
要是你頭腦里沒有教養(yǎng)和智慧,那你哪怕是美男子,也還是一錢不值。
——契珂夫教養(yǎng)中寄寓著極大的向往——對美好和光明的向往。
它甚至還有一個更大的向往——使美好和光明戰(zhàn)勝一切的向往。
——阿諾德禮貌使有禮貌的人喜悅,也使那些受到人家禮貌相待的人們喜悅。
——孟德斯鳩我深信,再也沒有比人的外表(與其說是外表本身,不如說是對外表動人不動人的信念)對于人的發(fā)展會有這樣驚人的影響。
——列夫·斯泰無知的人總以為他所知道的事情很重要,應該見人就講。
但是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是不輕易炫耀他肚子里的學問的,他可以講很多東西,但他認為還有許多東西是他講不好的。
——盧梭人之所以為貴,以其有信有禮;國之所以能強,亦云惟佳信與義。
——唐張九齡良好的禮儀的功用或目的只在使得那些與我們交談的人感到安適與滿足,沒有別的。
要能做到通過恰如其分的普通的禮節(jié)與尊重,表明你對他人的尊敬、重視與善意。
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要能做到這種境地,而又不被人家疑心你諂媚、偽善或卑鄙,是一種很大的技巧。
——人類追求的無非是快樂,因此有禮貌的人較之有用處的更能得到別人的歡迎,一個真摯朋友的能力、真誠和善意,往往不易抵消他的嚴肅與堅實的表示所產(chǎn)生的不安。
——知識必需用禮貌來裝飾并撫平他在世間的道路,沒有它們,知識就像一顆碩大而粗糙的鉆石,為了好奇與它實質(zhì)上的價值而收置在樹里固然好,但是琢磨之后卻更為珍貴。
——查里德菲爾要想有教養(yǎng),“就要去了解全世界在談論和思索的最美好的東西”。
——阿諾德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有禮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學識都重要。
——佚名一人勇敢而率真的靈魂,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觀照,用自己的心去愛,用自己的理智去判斷。
不做影子,而做人。
——羅曼·曼蘭切忌浮夸鋪張。
與其說得過分,不如說得不全。
——列夫·欺泰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
——衣冠不正,則賓者不肅。
——進退無儀,則政令不行。
——修養(yǎng)的本質(zhì)如同人的性格,最終還是歸結(jié)到道德情操這個問題上。
——愛默生懷著善意的人,是不難于表達他對人的禮貌的。
——盧梭一個人要幫助弱者,應當自己成為強者,而不是和他們一樣變成弱者。
對于他們已經(jīng)做了壞事,不防寬大為懷,如果你愿意。
對于他們將做未做的壞事可決不能放松。
——讓一得百,爭十失九。
——馬克謙遜是美德的色彩。
——提奧格尼斯禮之大本,以防亂也。
——柳宗元德行比人情世故更難獲得;青年人失掉了德行是很少能夠再恢復的。
怯懦無能和不懂人情世故是大家歸給私家教育的過錯,其實這并不是在家庭里面進行教育的必然結(jié)果,也并不是無法醫(yī)治的毛病。
如果說家里溺愛太過,常常使人懦弱無能,應該竭力避免,那主要是因為我們的目的是為了德行的緣故。
——洛克彬彬有禮的風度,主要是自我克制的表現(xiàn)。
——愛默生這種落于俗套的高貴和風雅是再平庸低劣不過的。
——雨果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禮。
——孟子貧而無謅,富而無驕。
——子貢沒有經(jīng)過琢磨的鉆石是沒有人喜歡的,這種鉆石戴了也沒有好處。
但是一旦經(jīng)過琢磨,加以鑲嵌之后,綜們便生出光彩來了。
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種寶藏,但是使他們生出光彩的則是良好的禮儀。
——洛克驕傲的人必然嫉妒,他對于那最以德性受人稱贊的人便懷忌恨。
——斯賓諾莎、這就是純樸性格的好處:如果說這種性格有時會叫人作出非常笨拙的事情,如果說這種性格在上流社會幾乎可以肯定會讓具有它的人遭到毀滅,那么從另一方面說,這種性格對于具有相近性格的人來說,它的影響卻是迅速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
——司湯達有耐心的人,能得到他所期望的。
——在風度上和在各種事情上一樣,惟一不衰老的東西,是心地。
心地善良的人單純樸實。
——巴爾扎克當一個人是一個真正的人的時候,他就應當與大言不慚和驕揉造作之間保持等距離,既不夸夸其談,也不扭捏取寵。
——雨果對于心地善良的人來說,付出代價必然得到報酬這種想法本身就是一種侮辱。
美德不是裝飾品,而是美好的心靈的表現(xiàn)形式。
——紀德傲不可長,欲不可縱,樂不可極,老不可滿。
————魏微事業(yè)常成于堅忍,毀于急躁。
我在沙漠中曾親眼看見,匆忙的旅人落在從容者的后邊;疾馳的駿馬落后,緩步的駱駝卻不斷前進。
——薩迪樂以移風易俗,禮以安上化人。
——唐·吳兢存在著一種出自內(nèi)心的禮貌。
它是變換了形式的愛心。
由此產(chǎn)生出一種外部表現(xiàn)出來的最適宜的禮貌。
——歌德禮節(jié)要舉動自然才顯得高貴。
假如表面上過于做作,那就丟失了應有的價值。
——培根假如自負,虛榮心或憤怒使兒童失去了恐怖,或者使他不聽恐怖心的勸告,這種心理便應該采取適當?shù)姆椒ㄏ?,應該使他稍稍考慮一下,降低火氣,三思而后行,看看眼前的事值不值得冒險。
——洛克一切禮儀,都是為了文飾那些虛應故事的行為,言不由衷的歡迎,出爾反爾的殷勤而設立的;如果有真實的友誼,這些虛偽的形式就該一律擯棄。
——莎士比亞不應嫉妒天才人物,就像不應該嫉妒太陽一樣。
————尤里·邦達列夫一個頭腦正常的人,是不會自滿的。
——圣西門道德教育最簡單的要素是“愛”,是兒童對母親的愛,對人們積極的愛。
這種兒童道德教育的基礎,應在家庭中奠定。
兒童對母親的愛是從母親對嬰兒的熱愛及其滿足于身體生長需要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
進一步鞏固和發(fā)展這一要素,則有待于學校教育。
教師對兒童也應當具有父子般的愛,并把學校融化于大家庭之中。
——裴斯泰洛齊我們不應該把自己想得太好,以致把自己的價值估計得高;我們也不可因為自己具有某些長處,別人沒有,便以為應在別人面前占優(yōu)勢;我們只應該在我們的本分以內(nèi)謙遜地接受別人對于我們的給予。
——洛克他的談吐總是平易近人的,這種單純既掩飾了他對某些事物的無知,也表現(xiàn)了他的良好的風度和寬容。
——斯泰嫉妒是一種可恥的感情,人是應當信賴的。
——列夫·托爾斯泰慷慨,尤其是還有謙虛,就會使人贏得好感。
————歌德人有拂郁,先用一忍字,后用一忘字,便是調(diào)和氣湯。
——陶覺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
——馬南禮儀是微妙的東西,它既是人類間交際不可或缺的,也是不可過于計較的。
如果把禮儀看得高于一切,結(jié)果就會失去人與人真誠的信任。
因此在語言交際中要善于找到一種分寸,使之既直爽又不失禮。
這是最難又是最好的。
——培根所謂從禮待人,即用你喜歡別人對待你的方式對待遇別人。
——查理德菲爾為了使兒童具有自信,獲得一點點與人相處的技能,就去犧牲他的天真,讓他和那些沒有教養(yǎng)的邪惡的孩子交往,這是很不對的;剛毅自主的品性的主要用途是為保持他的德行。
男孩子有了與人交接的機會,沒有不能學得鎮(zhèn)定的,只要時間夠。
——洛克言非禮儀,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屬仁由義,謂之自棄也。
對我們的習慣不加節(jié)制,在我們年輕精力旺盛的時候,不會立即顯出它的影響。
但是它逐漸消耗這種精力,到衰老時期我們不得不結(jié)算帳目,并且償還導致我們破產(chǎn)的債務。
——對一個有優(yōu)越才能的人來說,懂得平等待人,是最偉大、最真正的品質(zhì)。
——理查德·斯蒂爾我愿意以天才比美德,以學問比財富。
如美德越少的人,越需要財富,天才越低的人,越需要學問。
——楊格所謂良好教養(yǎng)……它們在幾乎所有國家中乃至于一個地區(qū)里,都不盡相同;每一個明辨事理的人都會模仿他所在之地的良好教養(yǎng),并與之看齊。
——在缺乏教養(yǎng)的人身上,勇敢就會成為粗暴,學識就會成為迂腐,機智就會成為逗趣,質(zhì)樸就會成為粗魯,溫厚就會成為諂媚。
——洛克家庭教育的另一個內(nèi)容是培養(yǎng)子女的服從性,服從性的培養(yǎng)可以使子女產(chǎn)生長大成人的渴望。
反之,如果不注意子女服從性的培養(yǎng),他會變得唐突孟浪,傲慢無禮。
——黑格爾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
——《札記》總會發(fā)生些情愿與不情愿、知道與不知道、清醒與迷誤的那種痛苦與幸福的事兒。
但如果心里存在虔誠情感,那么在痛苦中也會得到安寧。
否則,便只能在憤怒爭吵、妒嫉仇恨、嘮嘮叨叨中討活了。
——涵養(yǎng)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宋禮儀又稱教養(yǎng),其本質(zhì)不過是在交往中對于任何人不表示任何輕視或侮蔑而已,誰能理解并接受了這點,又能同意以上所談的規(guī)則和準則并努力去實行它們,他一定會成為一個有教養(yǎng)的紳士。
——洛克一種雖然拙劣的辯詞或平凡的觀察,如果這樣提出來,前面加幾句尊重別人的意見的話,他便可以得到更多的榮譽和重視。
————佚名年輕人不可中途插嘴,說的時候要用請教的態(tài)度,不能像教訓別人似的。
應該避免固執(zhí)的態(tài)度和傲慢的神情,要謙遜地提出問題。
謙遜不會遮住他們的才能,也不會減弱他們的理由的力量。
它反而可以使他們得到更好的注意,使他們所說的話宜于讓人接受。
——洛克渾身刻板死沉、滿面陰慘抑郁的人,不論其生相如何,衣飾如何,都是天上人間最壞的人。
——狄更斯虔誠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過靈魂的最純潔的寧靜而達到最高修養(yǎng)手段。
——歌德父子有親,君臣有交,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要做一個襟懷坦白,光明磊落的人,不管是在深藏內(nèi)心的思想活動中,還是在表露于外的行為舉止上都是這樣。
——溫塞特善待那些具有愛心的人。
——梅特靈克自尊心是進步之母,自賤心是墮落之源,故自尊心不可無,自賤心不可有。
——鄒韜奮細膩與風雅原是樸實的人必然具備的長處,在他身上使他的談吐更耐人尋味,不亞于主教的辭令。
——巴爾扎克“良好的模范懇切的語言和真誠坦白的同情”,系指家長、教師、同學及其他人的示范對兒童的影響。
——夸美紐斯偉大的人是絕不會濫用他們的優(yōu)點的,他們看出他們超過別人的地方,并且意識到這一點,然而絕不會因此就不謙虛,他們的過人之處愈多,他們愈認識到他們 的不足。
——盧梭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謙虛,見多識廣有本領的人一定謙虛。
——謝學哉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柯謙遜和服從使他們更適于受教導;所以事先盡可以不必過于注意自信的養(yǎng)成。
最該花時間,下功夫和努力的,是使他們獲得德行的原則、實踐和良好的教養(yǎng)。
這才是他們應該事先多加準備的事,免得后來容易失掉。
——洛克生活中最重要的是禮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學識都重要。
——赫爾岑一種天性的粗暴,使得一個人對別人沒有禮貌,因而不知道尊重別人的傾向、氣性或地位。
這是一個村鄙野夫的真實標志,他毫不注意什么事情可以使得相處的人溫和,使他尊敬別人,和別人合得來。
——洛克教養(yǎng)就是習慣于從最美好的事物中得到滿足而且知道為什么。
——范戴克禮也者,猶體也。
——《太平御覽》用語言、事物表揚,用警告、訓斥、懲罰及對特殊的個別的過錯采用體罰,以有教益的懲罰制度,即“持以坦白的態(tài)度,出以誠懇的目的”,使兒童理解這樣做是對他有好處的,正如吃苦藥治病一樣。
——夸美紐斯禮即理也。
——朱熹接受忠告,就是增進一個人自己的能力。
——歌德貴而不驕,勝而不悖,賢而能下,剛而能忍。
——諸葛亮我的主要辦法,首先是通過孩子們對共同生活的初步感覺和在發(fā)展他們初步的能力上,使他們產(chǎn)生姊妹兄弟般的友愛,把整個團體融化于一種大的家庭的樸實精神中;并且就在這種基礎上,以及由此而產(chǎn)生的情感中,鼓舞他們一般的義務感和道德感。
——裴斯泰洛齊驕則無禮。
——《國語》我在日常生活中嚴守著一個美好的準則:“人貴有自知之明。
”我是素以此來鞭策自己的。
——安格爾侍人要豐,自奉要約,責己要厚,責人要薄。
——明·呂坤誠實,像我們所有的情操一樣,應當分成消極的與積極的兩類。
消極的誠實在沒有發(fā)財?shù)臋C會時,是誠實的。
積極的誠實是每天受著誘惑而毫無動心的。
——巴爾扎克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
——《舊唐書》輕蔑,或者說是缺乏適當?shù)木匆狻?/p>
這可以從容色、言辭或姿色上面表現(xiàn)出來。
——洛克非難別人,找別人的錯處,這和禮儀是直接對立的。
人們無論犯了什么過失,或者當著別人的面,把它們在光天化日之下公開宣布出來。
任何人有了污點都會感到羞恥。
缺點一旦被人發(fā)現(xiàn)了,他總會感到有點不安的,哪怕僅僅被人疑心有缺點也一樣。
——洛克任何人,不論多么博學,只要他的冰問和他的生活之間還存在著一段不可架梁的距離,就都稱不上是有教養(yǎng)的人。
——波伊斯道德行為訓練,不是通過語言影響,而是讓兒童練習良好道德行為,克服懶惰、輕率、不守紀律、頹廢等不良行為。
——夸美紐斯人知貴生樂安而棄禮義,辟之是猶欲壽而刎頸也。
——荀子禮讓不費什么,而得到一切。
——蒙塔鳩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一個人只要有耐心進行文化方面的修養(yǎng),就絕不至于蠻橫得不可教化。
——賀拉斯一清如水的生活,誠實不斯的性格,在無論哪個階層里,即使心術(shù)最壞的人也會對之肅然起敬。
在巴黎,真正的道德,跟一顆大鉆石或珍奇的寶物一樣受人欣賞。
——巴爾扎克禮,所以正身也;師,所以正禮也。
——荀子自負是進步的敵人。
——比奧決不要驕傲。
因為一驕傲,你就會在應該同意的場合固執(zhí)起來,因為一驕傲,你就會拒絕別人的忠告和友誼的幫助。
——巴浦洛夫合理安排兒童每天的生活,使之總是忙于有益的事情避免無事生非或虛度時光。
——夸美紐斯文化修養(yǎng)的目的在于增強和提高鑒賞那些最高尚、最深奧的事物的真和美的能力。
——波伊斯對于對方的無禮的一種無言的非議和責備,而這種譏諷是使誰都會感受到不安的。
——洛克一個人的禮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鏡子。
——歌德一個寬宏大量的人,他的愛心往往多于怨恨,他樂觀愉快、豁達、忍讓而不悲傷、消沉、焦躁、惱怒;他對自己的伴侶和親友的不足處,以愛心勸慰,述之以理動之以情,使聽者動心,感佩、尊從,這樣他們之間就不會存在感情上的隔閡、行動上的對立、心理上的怨恨。
——穆尼爾·納素夫人之有禮,憂魚之有水矣。
——葛洪凡是一個能夠受到大家歡迎的人,他的動作不僅是有力量,而且要優(yōu)美,堅實是不夠的,就是有用也無濟于事,無論什么事情,必須具有優(yōu)雅的辦法和態(tài)度,才能顯得漂亮,得到別人的喜歡。
——洛克我們耐得住習以為常的惡習,我們非難新發(fā)現(xiàn)的惡習。
————賽勒欺要意志堅強,要勤奮,要探索,要發(fā)現(xiàn),而且永不屈服,珍惜在我們前進道路上降臨的善,忍受我們之中和周圍的惡,并下決心去消除它。
——赫胥黎有些人,尤其是兒童,常常在生人或他們的長輩面前顯出一種村俗的羞怯態(tài)度,他們的思想、言辭、容貌,全都顯得狼狽不堪;自己在紊亂中也失去了主宰,什么事情都做不成,至少做來顯得不自然,不優(yōu)雅,不能因此得到人家的喜悅與歡迎。
醫(yī)治這種毛病的惟一辦法也與醫(yī)治其他毛病的辦法一樣,要使他們通過練習養(yǎng)成一種相反的習慣,而主要的就是多交各種朋友。
——洛克善氣迎人,親如弟兄;惡氣迎人,害于戈兵。
——管仲探索別人身上的美德,尋找自已身上的惡習。
——富蘭克林真正以謙虛是最高的美德,也即一切美德之母。
——丁尼生在你過去的生活中,你傷害過誰,也早已忘記了,可是被你傷害的那個人卻永遠不會忘記你。
他決不會記住你的優(yōu)點,而是記住你對他的傷害。
——戴爾·卡耐基插嘴和爭辯也不符合禮儀的要求,別人談話的時候去插嘴是一種最大的冒犯,因為我們在知道人家將說什么之前就去答復人家,若不是魯莽愚蠢,也是一種明白表示即對方的話他已經(jīng)聽膩了,不愿對方說下去。
——洛克權(quán)力和財富,甚至德行本身,其所以被人人看重,也都是因為它們能夠增進我們的幸福之故,凡是幫助別人,而幫助時的態(tài)度不好,使得別人感到不安的人,從別人的幸??磥恚遣粫艿綒g迎的。
凡是知道如何使得對方感到舒暢,而自己又不至于奴顏卑膝,降低身份的人,他就可以說得到了處世的真訣,到處都會受到歡迎與重視。
所以說禮貌是兒童與青年所應該特別小心養(yǎng)成習慣的第一件大事。
——洛克禮所以決嫌疑,定猶豫,別同異,明是非也。
——吳兢甘居下位不算美德;能往下降才是美德,承認低于我們的事物高于我們,也是一種美德。
——歌德使人高貴的是人的品格。
——勞倫斯自重、自覺、自制,此三者可以引致生命的崇高境域。
————丁尼生無論什么時候也不要以為自己已經(jīng)知道了一切,不管人家對你評價多么高,你總要有勇氣地對自己說:“我是個毫無所知的人”。
——巴甫洛夫有教養(yǎng)的人的遺產(chǎn),比那些無知的人的財富更有價值。
——德漠克利特他們一旦進入社會,與人交接,一方面固然可以增加知識和自信,同時也容易使他們失去他們的德行;所以他們對于德行是不能不在事先多如準備,使它深深固定在他們身上的。
——洛克一個人應該:活潑而守紀律,天真而不幼稚,勇敢而魯莽,倔強而有原則,熱情而不沖動,樂觀而不盲目。
——馬克思古之小兒,便能敬事長者,與之提攜,則兩手奉長者之手,問之,掩口而對。
蓋稍不敬事,便不忠信,故教小兒,且先安詳恭敬。
——張載美德是安琪兒,但它是盲目的安琪兒,必須請求“知識”給它指引通向其目的地的路徑。
——霍勒斯·曼只有竹子那樣的虛心,牛皮筋那樣的堅韌,烈火那樣的熱情,才能產(chǎn)生出真正不朽的藝術(shù)。
——茅盾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行為。
——《詩經(jīng)》一個人有了崇高的偉大的理想,還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
沒有高尚的情操,再偉大的理想也是不能達到的。
——陶鑄禮節(jié)太繁,執(zhí)意把過分的,別人受不了感到愚蠢,慚愧的禮節(jié)強加給別人,這種情形看起來與其說是尊重人家,還不如說是嘲弄人家。
——洛克沒有一種禮貌會在外表上叫人一眼就看出教養(yǎng)的不足,正確的教育在于使外表上的彬彬有禮和人的高尚的教養(yǎng)同時表現(xiàn)出來。
——歌德良好教養(yǎng)的頂點即表現(xiàn)在熱心助人上。
——佚名不由禮之事,非不可行也,行之不能久。
——楊炯人無論走到何處都是一樣的,應當忍受,不該一味固執(zhí),跟社會作無謂的斗爭。
只要心安理得,我行我素就行了。
要使人真正成為有教養(yǎng)的人,必須具備三個品質(zhì);淵博的知識,思維的習慣和高尚的情操。
——車爾尼雪夫斯基我們在社會上故意把自己弄得狼狽可笑,仍然是由于虛榮太甚,想從人們的惡意中竊取快樂;別人怕以產(chǎn)生這種惡意,原來也是由于我們激起他們的的嫉妒所致。
——司湯達我們并不鄙棄一切有惡習的人,但我們鄙棄一點美德都沒有的人。
——佚名內(nèi)不愧心,外不負俗,交不為利,仕不謀祿,鑒乎古今,滌情蕩欲,何憂于人間之委曲
——嵇康如果通過修養(yǎng)達不到提高鑒賞力的目的,修養(yǎng)兩字也就毫無意義了。
——波伊斯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禮記》即使是最深刻的言論,如果一個說的時候態(tài)度粗暴,傲慢或者吵吵嚷嚷,即便是在辯論上面獲得了勝利,在別人心目中也是難以留下好印象的。
——洛克一個人應當有良好的禮貌來突出他特有的天性。
人人都喜歡出人頭地,但這不應當引起別人的討厭。
——歌德智育只能是德育的輔助品,學問只能作為輔佐品德之用,對于心地良好的人來說,學問對于德行與智慧都有幫助;對于心地不是良好的人來說,學問就會使他們變得更壞。
——洛克禮之于人,猶酒之有襞也。
——孔子寧愿做一朵籬下的野花,不愿做一朵受恩惠的薔薇。
與其逢迎獻媚,偷取別人的歡心,毋寧被眾人所鄙棄。
——莎士比亞自敬,則人敬之;自慢,則人慢之。
——朱熹謙虛是不可缺少的品德。
——孟德斯鳩道德和才藝是遠勝于富貴的資產(chǎn)。
墮落的子孫可以把貴顯的門第敗壞,把巨富的財產(chǎn)蕩毀,而道德和才藝卻可以使一個凡人成為不朽的神明。
——莎士比亞民未之禮,雖聚易散。
——馮夢龍禮之用,和為貴。
——《論語》人們宣揚的一切道德家庭的道德,社會的道德,只有失掉了利己主義才是美好的,只有在為了過分人道的親愛者——好兒女或好配偶——而犧牲了自己神圣的思想時才是美好的
——羅曼·羅蘭品德應該高尚些;處世,應該坦率些,舉止,應該禮貌些。
——孟德斯鳩民無禮而何為,財非義而不取。
——施耐庵修養(yǎng)之于心地,其重要猶如食物之于身體。
——西塞羅五花八門的粉飾,滔滔不絕的雄辯,不過是冒兗強烈信仰的無動于衷的賣弄詞藻而已。
——司湯達禮儀不良有兩種:第一是忸憂羞怯。
第二種是行為不檢點和輕慢,要避免這兩種情形,就只有好好地遵守下面這條規(guī)則: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別人。
——洛克禮貌舉止好比人的穿衣,既不可以太寬也不可以太緊。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