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國考申論申論名言警句積累之用人篇
1、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才處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輕,上唱而民和,上動而下隨,四海之內(nèi),一心同歸,背貪鄙而向義理。
(漢·王符)釋:對于英俊豪杰,依據(jù)他們的才能放在應(yīng)有的位置上,使他們得到應(yīng)有的權(quán)力和待遇。
從上到下,以靜制動,國君一呼百應(yīng),國君一動而百姓緊隨,整個天下,就萬眾一心,摒棄貪婪和卑下,共同向往道義和真理。
2、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釋:尊重賢良,使用能人、英俊豪杰能安排在適當位置上,這樣天下的人都會高興,并且愿意在這樣的國家里做事。
3、明主之任人,饞諛不邇乎左右,阿黨不治乎本朝。
任人之長,不疆其短;任人之工,不疆其拙。
(晏嬰)釋:圣明的君王用人,不讓專于諂媚、討好或說別人壞話的人呆在身邊,不讓結(jié)黨營私的人在朝中存在。
用人要用其所長,不強行用其所短,讓他們?nèi)ジ赡切└髯陨瞄L的工作,不要強行讓他們?nèi)ジ赡切┎粫傻氖虑椤?/p>
4、所任者得其人,則國家治、上下和、群臣親、百姓附;所任非其人,則國家危、上下乘、群臣怨、百姓亂。
(《淮南子》)釋:如所任用的人得當,就會使國家安寧、上下和睦、群臣關(guān)系融洽、老百姓歸附;任用的人不得當,就會國家危難、上下不協(xié)調(diào)、群臣互相怨恨、老百姓作亂。
5、天下之賢,與天下用之,何必出于己。
(明·張居正)釋:天下的賢良人才,給天下來使用,為何非要出來給自己辦事呢。
6、一沐三握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
(漢·司馬遷)釋:周文王曾在洗澡時,三次梳理好頭發(fā),吃飯時三次停下筷子,起來接待來見他的人,就這樣還恐怕失去天下賢良的人才。
7、未必人間無好漢,誰與寬些尺度? (宋·劉克莊)釋:并不是人間沒有好漢,只是誰能在使用上把標準、規(guī)制放寬一些。
8、任之雖重,信之未篤;信之未篤,則人或自疑;人或自疑,則心懷茍且;心懷茍且,則節(jié)義不立。
(唐·吳兢)釋:雖任以重要職責,但卻不充分信任他,而信任不充分,就會使人產(chǎn)生疑慮;人生疑慮,就會得過且過;即已得過且過,就不會樹立起好的節(jié)操義行。
9、役其所長,則事無廢功;避其所短,則世無棄材。
(晉·葛洪)釋:使用事物的長處,那么任何東西都不會廢棄功用;避開事物的短處,那么世上就沒有被廢棄的材料。
10、疑則勿用,用則勿疏。
(唐·白居易)釋:懷疑他就不要用他,既用他就不要冷淡疏遠他。
11、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長;不知人長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長,則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
(清·魏源)釋:不知人的短處,不知人的長處,不知人長處中的短處,不知人短處中的長處,這樣,就不能夠用人,不能夠教育人。
12、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明·馮夢龍)釋:人不能以貌相好壞來決定取舍,海水不能用斗來計量。
13、駿馬能歷險,力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
(清·譚嗣同)釋:駿馬能經(jīng)歷艱險,但在田里干活就不如牛;堅固的車子能載拉很重的東西,但渡河就不如船。
14、不可以一時之譽,斷其為君子;不可以一時之謗,斷其為小人。
(明·馮夢龍)釋:不能根據(jù)一兩次人們對某人的稱贊,就判斷某人為君子;不能根據(jù)一時的非議,就判斷這個人為小人。
15、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間之以是非觀其志;二曰,窮之辭辨以觀其變;三曰,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三國·諸葛亮)釋:觀察了解人的辦法有七條:一是要讓他們參與到事物中來辨別是非看他的志向;二是用窮追到底的方法辯論看他的應(yīng)變能力;三是借商議計謀看他的知識;四是突然告訴禍難臨頭的消息看他的勇氣,五是當他酒醉之后看他的本性;六是正當其時給以私利看他的廉潔品質(zhì);七是委托他辦事情看他的誠實與否。
16、凡官民材,必先論之;論辨,然后使之,任事,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祿之。
((孔子)釋:凡提拔平民中人作官,必先對他的德能進行考核。
考核完作出結(jié)論之后,給以任用。
任用后,先交給他一些具體的政事,看他是否具有辦事能力,試用合格,再根據(jù)才能大小確定其官位;根據(jù)官位大小,再給以相應(yīng)的薪俸。
17、知賢之近途,莫急于考功。
功成考,則治亂暴而明,善惡信則直。
(漢·王符)釋:知人用人最簡捷的途徑,沒有比考核貢獻更好的。
如果貢獻、功勞確實考核清楚了,那治和亂的情況也就表現(xiàn)的非常明顯,人的品質(zhì)好壞、能力高低會實實在在地反映出來。
18、饞夫似賢。
(漢·陸賈)釋:用饞言害他人的匹夫,外表裝得象圣人一樣。
19、不臨難,不見忠臣之心;不臨財,不見義士之節(jié)。
(宋·林逋)釋:不面對到難處,就不會看出忠臣的心意;不面對財物,就看不出義士的節(jié)操。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唐·杜荀鶴)釋:現(xiàn)在的人們看不出是凌云的樹木,直等到樹木凌云才說它高大。
20、人才難得而易失,人主不可不知之。
(清·梁佩蘭)釋:人才是難以得到卻很容易失去的,作為人主不能不明白這一點。
21、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龔自珍)釋:我希望天帝重新振作精神,打破常規(guī)多種多樣地產(chǎn)生人才。
22、用人者,取人之長,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長,去人之短也。
((清·魏源)釋:用人的人,取用人的長處,避開人的短處;教育人的人,成就人的長處,去掉人的短處。
23、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孟子)釋:能夠得到天下的英才教育他們,是我的第三件樂事。
24、十人樹楊,一人拔楊,則無生楊矣。
(《戰(zhàn)國策》)釋:十個人栽種楊樹,一個人去拔楊樹,這樣就沒有活著的楊樹了。
25、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宋·胡瑗)釋:導(dǎo)致天下太平安寧全在人才,成就天下人才的全在教育培養(yǎng)。
26、人才衰靡方當慮,士氣崢嶸莫可非。
(宋·陸游)釋:人才衰竭或萎糜才是值得憂慮的,人們士氣崢嶸就不能夠責怪、反對。
27、一年之計,莫若樹谷;十年之計,莫若樹木;終身之計,莫若樹人。
(管仲)釋:一年的計劃,沒有比上種糧食重要的;十年的計劃,沒有比種樹木重要的;終身長久的計劃,沒有比培養(yǎng)人更重要的。
28、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唐·白居易)釋:試驗玉的真假,要燒滿三日才知;辨別枕木和樟木,要等到長七年才能分清。
29、慈父不能愛無益之子,仁君不能畜無用之臣。
(三國·曹植)釋:慈祥的父親也不能愛護沒有好處的兒子,仁義的國君也不能白養(yǎng)著沒有用處的大臣。
2018公務(wù)員考試名言佳句怎么積累
為了更好的運用名言警句希望考生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一、百尺高臺起于壘土,參天之木始于毫末,使用名言警句基礎(chǔ)是積累。
考場上不能帶材料和其他記錄器,所有書寫的內(nèi)容都是大腦的輸出,所以一切書寫在紙上的內(nèi)容基本都基于自己的記憶或理解,因此一般來說記得多肯定會用的多,雖然記得多不代表用得好,但是飲水思源,沒有源就不可能文思泉涌。
二、記憶是硬功夫,使用是門藝術(shù)。
我們一直倡導(dǎo)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名言警句亦是如此,在記憶名言警句的時候一定要思考內(nèi)容的適用范圍或者場合,一般來說可以按照目前比較熱門的分類方式是五位一體即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
如果自己有更好的分類方法也可以更具五位一體再繼續(xù)優(yōu)化,以自己能理解為核心。
三、光說不練假把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申論需要最終體現(xiàn)在文字中,因此在掌握了一定存量的名言警句時,需要適當?shù)哪M,可以找一些模擬題,或者中公的模擬試卷,寫一個開頭或者分論點等,看自己的使用是否恰當,掌握不準的情況下可以請中公老師幫忙把關(guān),進行適當?shù)闹笇?dǎo),進一步進行提高。
如果自己在寫的方面放不開,真的難以下筆,可以參考中公參考答案或者上網(wǎng)查找一些優(yōu)秀作文,進行認真閱讀和模仿。
我相信任何事情都怕認真二字,有志者事竟成!考生一定要目標明確、方法正確才能方得始終!
2017-2018第一學(xué)期班名人名言有哪些
1、師友貴隆親,古學(xué)當自反。
——劉過2、一日之師,終身為父。
——關(guān)漢卿3、為學(xué)莫重于尊師。
——譚嗣同4、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陶潛5、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動。
——盧梭6、苦難是人生的老師。
——巴爾扎克7、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8、誠信為人之本。
——魯迅9、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萬卷始通神。
——蘇軾10、光明給我們經(jīng)驗,讀書給我們知識。
——奧斯特洛夫斯基11、三萬六千日,夜夜當秉燭,白日何短短,百年若易海。
——李白12、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陶淵明13、生命的意義在于付出,在于給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爭取。
——巴金14、生之本質(zhì)在于死,因此只有樂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
——蒙田15、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速度,時間就是力量。
——郭沫若16、我們只有獻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泰戈爾
2018年近君子,遠小人名言,杰作。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君子心胸光明開朗,神定氣安。
小人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經(jīng)常愁眉苦臉。
感悟:君子的胸襟永遠是光風(fēng)霽月,無論得意或艱難,都自然是胸襟開朗,樂觀而不盲目,對人寬容,沒有仇怨,所以能夠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小人的心里永遠都有事情,不是覺得別人對不起自己,就是覺得這個社會不對,再不然就是某件事對自己不利。
君子不論窮達順逆,都因為走在人生正途上而充滿自信與喜悅;小人即無志之人,即使富貴,也會患得患失,更不用說身處困境了。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無論和什么人交往都能以公正之心對待眾人,一視同仁,不拉幫結(jié)派;小人卻總是喜歡和自己相近的人結(jié)成小圈子,排斥異己者,結(jié)黨營私。
感悟: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說,一個君子的做人處世,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不是說對張三好,對李四則不好,這就不對了,這就叫比而不周了。
你拿張三跟自己比較,合適一點,就對他好,不大同意李四這個人,就對他不好,就是“比”。
一個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樣,愛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們對于人,好的固然好,愛他;但對不好的更要愛他,因為他不好,所以必須去愛他,使他好。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君子看重的在于道義,而小人看重的卻在于利益。
感悟:君子看重道義,小人看重利益。
所以,當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最后做出選擇;而小人看重利益,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獲利,這是君子和小人思考問題或者做選擇的時候的最大區(qū)別。
道義和利益,是君子和小人的兩把標尺,他們會用各自的標尺權(quán)衡利弊,做出不同的人生選擇。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小人反是。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
小人則與此相反。
感悟:品德高尚的君子有仁愛之心,凡是別人的事情符合道義的,君子不僅樂見其成,更愿意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達成美好的目標,促成別人的進步、成功。
但如果是不和道義的是,違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君子一定不會成人之惡,為虎作倀。
成人之美是一種修養(yǎng)的境界,也是一種高尚的品德,能做到這一點的人,需要有寬廣的胸懷和與人為善的心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