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tǒng)美德格言讀后感
前不久,我偶然地翻看了一本寓意深刻的書——。
我們中華民族在自己的發(fā)展歷程中,形成了代代相傳的傳統(tǒng)美德。
而格言,則具有言簡意賅、朗朗上口、便于傳誦的特點。
這本更是集百言之精華。
比如:敬業(yè)樂群、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自強不息、的遠大志向,奮不顧身、舍己為人的英雄作風……我翻開這本書的第一頁,章題:惜年華,志高遠。
第一句格言隨之映入我的眼簾:,老大徒傷悲。
想必這句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話大家都很熟悉。
這就是古辭中的一句千古名言。
年少時不好好地努力學習,長大后一事無成,只能徒然地悲傷。
這短短的一句話道出了多少人的心聲埃想著想著,不禁使我又想起了我國現(xiàn)代作家的一篇關于感悟時間匆匆逝去的文章——。
文章緊緊圍繞“匆匆”二字形象細致地描刻了時間流失的蹤跡。
如:“過去的日子如青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
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zhuǎn)眼間也將赤裸裸地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這一問提醒了我們,光陰似箭,歲月如流,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勤勉努力,惜時如金,不要虛度光陰。
來吧,讓我們共同遵守中的每一句話,共同創(chuàng)造新世紀美好的希翼!前不久,我偶然地翻看了一本寓意深刻的書——《中華傳統(tǒng)美德格言》。
我們中華民族在自己的發(fā)展歷程中,形成了代代相傳的傳統(tǒng)美德。
而格言,則具有言簡意賅、朗朗上口、便于傳誦的特點。
這本《中華傳統(tǒng)美德格言》更是集百言之精華。
比如:敬業(yè)樂群、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自強不息、的遠大志向,奮不顧身、舍己為人的英雄作風……我翻開這本書的第一頁,章題:惜年華,志高遠。
第一句格言隨之映入我的眼簾:,老大徒傷悲。
想必這句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話大家都很熟悉。
這就是古辭中的一句千古名言。
年少時不好好地努力學習,長大后一事無成,只能徒然地悲傷。
這短短的一句話道出了多少人的心聲埃想著想著,不禁使我又想起了我國現(xiàn)代作家的一篇關于感悟時間匆匆逝去的文章——。
文章緊緊圍繞“匆匆”二字形象細致地描刻了時間流失的蹤跡。
如:“過去的日子如青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
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zhuǎn)眼間也將赤裸裸地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這一問提醒了我們,光陰似箭,歲月如流,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勤勉努力,惜時如金,不要虛度光陰。
來吧,讓我們共同遵守《中華傳統(tǒng)美德格言》中的每一句話,共同創(chuàng)造新世紀美好的希翼!【擴展閱讀篇】所謂“感”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nèi)容啟發(fā)而引起的思考與聯(lián)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fā)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xiàn)象的抨擊、諷刺。
讀后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于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于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后的基礎上發(fā)感想。
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后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要讀好原文“讀后感[1]”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
“讀”是“感”的基礎。
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了解,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
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
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么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啟發(fā),還要弄清論據(jù)和結(jié)論是什么。
如果是記敘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jié),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以及故事發(fā)生在哪年哪月。
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敘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樣的精神品質(zhì),反映了什么樣的社會現(xiàn)象,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jié)使人受感動,為什么這樣感動等等。
其次,排好感點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后感的方面很多。
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后感,對原作其他內(nèi)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后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后感。
總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內(nèi)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能寫成讀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來,這樣才能寫好讀后感。
第三、選準感點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后感里只能論述一個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著便是對這些眾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xiàn)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為讀后感的中心,然后?以論證成文。
第四、敘述要簡既然讀后感是由讀產(chǎn)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敘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敘述自己聯(lián)想到的一些事例。
一句話,讀后感中少不了“敘”。
但是它不同于記敘文中“敘”的要求。
記敘文中的“敘”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后感中的“敘”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
初學寫讀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敘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復述了。
這主要是因為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
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第五,聯(lián)想要注意形式聯(lián)想的形式有相同聯(lián)想(聯(lián)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lián)想(聯(lián)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lián)想(聯(lián)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lián)想(聯(lián)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聯(lián)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
寫讀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聯(lián)想與這兩種聯(lián)想形式的運用。
編輯本段如何寫讀后感格式一、格式和寫法讀后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nèi)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后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
題目可以用;還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兩個詞語)做題目,下一行是——,第一行是主標題,第二行是副標題。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后感的關鍵。
三、要密切聯(lián)系實際,這是讀后感的重要內(nèi)容。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jié)合。
五、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xiàn)出一個“簡”字。
六、要審清題目。
在寫作時,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七、要選擇材料。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nèi)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lián)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
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后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
八、寫讀后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nèi)容簡介開頭,然后,再寫體會。
原文內(nèi)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
結(jié)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
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
九、要符合情理、寫出真情實感。
寫讀后感的注意事項①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fā)揮,應以寫“體會”為主。
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
應是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
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④禁止寫成流水賬!編輯本段要寫關于學習的讀后感應該讀什么有感(1)引——圍繞感點 引述材料。
簡述原文有關內(nèi)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 ,要簡練,而且要把重點寫出來。
(3)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
亮明基本觀點。
在引出“讀”的內(nèi)容后,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
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nèi)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
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
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
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
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
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4) 聯(lián)——聯(lián)系實際,縱橫拓展。
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
寫讀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
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于膚淺。
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后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
聯(lián),就是要緊密聯(lián)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xiàn)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
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
當然在聯(lián)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lián)”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
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5)結(jié)——總結(jié)全文,升華感點。
“讀”的內(nèi)容不放松。
以上五點是寫讀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于靈活掌握。
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
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xiàn)象或個人經(jīng)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一、先要重視感感要多 讀要少,要善于靈活掌握。
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
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xiàn)象或個人經(jīng)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二、?重視讀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jié)果。
必須先讀而后感,不讀則無感。
因此,要寫讀后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nèi)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chǎn)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
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shù)”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jīng)]有真本領蒙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鉆;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lián)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四、敘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復述原文一篇讀后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
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
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shù)母惺茳c,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初中作文課中,除了寫讀后感外,老師還會要求同學們在看完一部電影,電視片或參完某一展覽后寫觀后感,觀后感的寫法與讀后感是一樣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簡述所觀的內(nèi)容,然后引出觀點,展開論述就可以了。
五、寫景、物的讀后感應該怎樣寫(1)簡述原文有關內(nèi)容。
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nèi)容概要。
寫這部分內(nèi)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并為后文的議論作好鋪墊。
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nèi)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
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
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
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
“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
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
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
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lián)系實際。
一篇好的讀后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
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于聯(lián)系實際。
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jīng)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xiàn)象。
聯(lián)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lián)系、前后脫節(jié)。
以上四點是寫讀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
(5)簡要地說明原文有關內(nèi)容,重寫有感,不要重點介紹,偏離主題。
《中華家訓格言集錦》讀后感400字左右
謝謝您
這類讀后感可以分幾個景點格言的分析和感悟來寫。
挑幾句自己最喜歡的格言金句。
分析這些句子的道理,然后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學習來分析這些道理給自己的幫助和啟發(fā)。
格言讀后感三百字八篇
這一篇讓我真正體會到 “自戀”是個什么東西----一個現(xiàn)代生活中我也有,身邊朋友,近乎80后的孩子都有的特征.摘下其中幾段: 按弗洛伊德的說法,人在發(fā)育生長過程中,都會出現(xiàn)一些“自我戀”的傾向,但自信如果肆意蔓延,就會演變成洶涌的自戀.自戀的始祖應該首推希臘神話中的美男子納西索斯,他因為拒絕了艾柯女神的愛而被天神懲罰,只能和自己的影子戀愛,每天坐在河邊臨池自憐.有一天他終于像影子撲去,落水而死.從此,鏡子、自戀與人就有了一種曖昧的關系.而對女人而言,最令他們不安的除了年齡,就是鏡子.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我們出奇的寬容,容忍如雨后春筍般冒出的一個比一個自戀的娛樂大人,好像什么樣的人都能博出位,只要足夠自戀、足夠囂張.這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我們沉溺于小小的自我,容忍不了別人對自己的疏忽和輕視,卻忘記了自身之外更為廣闊的天地.我們熱衷于急不可耐的自我表達和暴露,而忘了內(nèi)心的沉淀、收斂和恪守. 記得《守護天使》里有一句臺詞:“如果你晚上回家卸下面具,對著鏡子還說不出真話,那么你就是世上最可憐的人.”鏡子也許是上天賜予的機會,讓我們洞察和整傷心靈,只是我們把它魅化成了魔鏡.所以當我們越來越迷戀于鏡子里的皮囊時,靈魂已經(jīng)悄悄地從窗口飛走了. 以下幾段語錄,是社會的共鳴,是學生的經(jīng)歷,是你我都會有所感觸的: 我現(xiàn)在的班級就是一個娘子軍很強勁的班級(我似乎謙虛了,應該是年級第一娘子軍團.哎呀,誰愿意班里連個男的都沒有幾個,還都長那么ugly……),因此如下一段語錄,很合我心: 一進階梯教室,一片“姹紫嫣紅”的女兒國,養(yǎng)眼是養(yǎng)眼,但是也讓人擔憂啊! ——華南師范大學張敏強教授感慨當前大學校園中的女生比例越來越高,并說現(xiàn)有的考試模式更有利于女生勝出.女生更用功、在心智上成熟較早,是高校中“娘子軍團”日益壯大的主要原因. 如下一段語錄,很貼切,很實際,這也是個很會活學活用的老師: 你們在學校以自我為中心,上課基本不聽,下課基本不問,作業(yè)基本不做,要作基本照抄.這就是你們的“一個中心,四項基本原則”. ——一位老師對她學生的“總結(jié)” 原來如此的圈子,原來如此的社會,原來如此的中國人: 中國人有一個觀點,就是你做了一件好事,同時犧牲了自己,大家才覺得你了不起,否則就是炒作. ——心理學博士張結(jié)海說 每期的《格言》都能有幾篇文章令我觸目且驚心,仿佛文章中的任何一個主人公都是我的另一個化身,很貼切很實際的文章.讓我感同身受.這期更是如此.希望每個人讀書之后也能有所總結(jié),有所體會
《繁星.春水》觀后感五篇400
《繁星》《春水》讀后感 第一次認識冰心是在小學低年級課文《三寄小讀者》中,冰心給我的印象是一個和藹可親,一心為孩子們創(chuàng)作的老奶奶.初中時,我再一次在(《繁星》《春水》提要)中讀到冰心的作品,使我對冰心有了認識.我被她那生動、優(yōu)美的文字深深的文字吸引住. 終于,我在暑假時買到了冰心的詩集《繁星》、《春水》.我拿到剛買的書,興奮不已. 冰心的這兩本詩集是平時隨便記下的”隨時隨地的感想和回憶”。
后來,她受到泰戈爾《飛鳥集》的啟發(fā),覺得自己那些三言兩語的小雜感里也有著詩的因子,這才整理起來,而成為兩本小詩集。
在冰心看來,“母愛”是博大無邊偉大無窮的,母親是大寫的“人”,母愛是崇高,無私的愛。
“母親呵
/天上的風雨來了,/鳥兒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風雨來了,/我只有躲到你懷里。
/” 冰心的心中永遠有一顆童真的心,正是因為有這可童真的心才能寫出孩子們喜歡的文章。
她認為“可愛的,除了宇宙,最可愛的只有孩子,和他說話不必思索,態(tài)度不必矜持,抬起來開玩笑,低下來弄水……”“童年啊
/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
/”唱出了童年的純真和美好,表現(xiàn)了詩人對真、善、美的崇仰和追求。
《繁星》、《春水》里歌詠自然的詩篇,在描繪自然之美的同時,也表現(xiàn)了詩人獨特的審美情趣:晚霞邊的孤帆,/在不自覺里,/完成了“自然”的圖畫。
/ 冰心的小詩不僅表達了愛的哲學,更反映了詩人對生活的理解,它是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和新與舊的斗爭。
有一些小詩表現(xiàn)了詩人對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勇于反抗的精神,和對于未來所抱的必勝的信念:陽光穿進石隙里,/和極小的刺果說:/“借我的力量伸出頭來吧,/解放了你幽囚的自己
”/ 通過這本書,使我感到了童年的美好,母愛的偉大,自然的千變?nèi)f化. 繁星·春水的表達的主要內(nèi)容總結(jié)在一起莫過于是 母愛·童真·自然星中多是歌詠自然、母愛、童真、人類之愛的雋麗晶瑩小詩。
這些詩是詩人生活、感情、思想的自然釀造。
冰心的童年是偎依在自然的懷抱里成長的。
她純潔的靈魂在藍天大海和母愛中浸泡過,少女時代又經(jīng)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和西方教會學校的深刻感化,于是母愛、人類之愛和自然之愛的愛的哲學,便得到了強化和神化,而狂風暴雨般的“五四”愛國運動和新文化運動,又使她受到一次全新意識的“政治”洗禮。
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自然會在她生活和思想里產(chǎn)生火花,理想、現(xiàn)實、自然,都有距離;矛盾、虛無、苦悶,是很難超越的人生。
深藍的太空繁星閃爍著,是它們無聲的對語和贊頌。
童年是人生的花季,純潔無瑕,有一個絢麗的幻想的天空。
但是童年是短暫的,于是詩人感嘆道:“童年啊,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
”詩人對于童年的甜美回憶總是伴隨著對母愛及大自然的由衷禮贊。
她寫嬰兒、青年、母親,寫夢幻、宇宙、自然,多角度地反復吟詠,我們所得到的啟示是十分豐富的。
“我們都是自然的嬰兒,臥在宇宙的搖籃里。
”兩句話,把人類同大自然的關系深刻地闡明了。
“母親啊
天上的風雨來了,鳥兒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風雨來了,我只躲到你的懷里。
”這種感人的甜美母愛,是人類之愛偉大旗幟
她的小詩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哲理,所以我們說她的詩是典型的哲理詩。
“人類啊
相愛吧,我們都是長行的旅客,向著同一的歸宿。
”“小孩子
你可以進我的園,你不要摘我的花——看玫瑰的刺兒,刺傷了你的手。
”“青年人啊
為著后來的回憶,小心著意的描你現(xiàn)在的圖畫。
”“創(chuàng)造新陸地的,不是那滾滾的波浪,卻是它底下細小的泥沙。
”“真理,在嬰兒的沉默中,不在聰明人的辯論里。
”“言論的花兒/開得愈大,行為的果子/結(jié)得愈小。
”詩集中幾乎是隨便哪一首,都具有一般人沒有發(fā)現(xiàn),或很少思考的既樸素又深刻的哲理。
這些小詩,就像永含不化的口香糖,真是令人回味無窮,我們從中得到的是經(jīng)驗,是教訓,是關于社會、人生、世界、宇宙、自然的哲學箴言。
蘇雪林說,冰心的詩將那些常人抓不住和猜不透的人生、哲學內(nèi)涵,通過“一朵云,一片石,一陣浪花的嗚咽,一聲小鳥的嬌啼,都能發(fā)現(xiàn)其中的妙理;甚至連一秒鐘間所得于軌道邊花石的印象也能變成這一段‘神奇的文字’”。
還說,她的詩雖是幾句,有時數(shù)萬言的哲學講義都解釋不出來,而“她只以十幾字便清清楚楚表現(xiàn)出來了”。
冰心這些趣味盎然、發(fā)人深思的格言式小詩,多有淡淡的哀愁。
在藝術上,早年她追求“滿蘊著溫柔,微帶著憂愁”的境界,她的詩也具有這些特點。
藝術上,趙景深稱她的詩“一是用字的清新,二是回憶的甜蜜”,而蘇雪林則用冰心評論泰戈爾作品的四個字——“澄澈”與“凄美”來評論她詩的藝術風格。
蘇雪林在評論《繁星》和《春水》時說:“中國新詩界,最早有天分的詩人,冰心女士,不能不算一個。
……她在《晨報副刊》上披露了《繁星》和《春水》之后,便一躍而成為第一流的女詩人了。
沈從文曾說冰心的作品“‘是以奇跡的模樣出現(xiàn)’的”。
還說:“……冰心,并沒有費勁于試探,她好像靠她那女性特具的敏銳感覺催眠似的指導自己的徑路一尋便尋到了一塊綠洲。
這塊綠洲也有蓊然如云的樹木,有清瑩澄澈的流泉,有美麗的歌鳥,有馴良可愛的小獸……冰心便從從容容在那里建設她的詩的王國了。
”而《繁星》則是她的王國上空的第一顆明星。
繁星春水讀后感2006-08-30 22:42不知從何時起,心中有了一份對詩歌的神往,于是,帶著一份少年特有的懵懂與癡狂,隨風讀起了這零碎的思想。
繁星春水這本書是我頭一次接觸,看慣了白話文的我,一下子來看詩集,就覺得有點不適應,不過也別有一番滋味。
翻開書,首篇導讀便吸引了我。
講到冰心是如何創(chuàng)作詩集,從小到長大,充分體現(xiàn)了冰心在寫作方面的天賦。
她的詩主要以母愛,童真,自然著稱。
從《繁星》中“童年呵,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
”可想而知,冰心的童年充滿著夢,充滿著童稚的幻想。
“小弟弟呵,……靈魂深處的孩子呵。
”更詮釋冰心與兄弟姐妹之間那不可言喻的深情厚誼。
這些是冰心充滿童稚的渴望與幸福。
她后來出洋留學,一去便是多年,她便通過筆來敘述自己的思念,迫切希望能夠早點回家。
她幻想著與母親見面,幻想著回家,她很快樂。
但是一旦沒了幻想,那么她就會變得更加的失落與失望。
背井離鄉(xiāng),又離開了至愛的母親,怎會沒有思鄉(xiāng)之情呢
“故鄉(xiāng)的波浪呵
你那飛濺的浪花,從前是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盤石,現(xiàn)在也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心弦。
”那波浪不斷的拍打岸,我無動于衷,可是一旦離開了家鄉(xiāng).那一滴滴的波浪,無不在觸動我內(nèi)心的一根快要繃斷的弦,思鄉(xiāng)的弦。
的確,世上只有媽媽好,母愛的愛是最偉大,母親的愛是最純潔。
冰心的短詩,給了我萬千的感慨。
她的詩不含絲毫的虛偽,全是出自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能夠感人至深,也可見冰心的童年幻想中度過的,她的幻想是那么美,那么引人入勝,那么富有童趣。
但,她那深深的母愛,思母心切是我們所不能企及的。
母愛是那么圣潔,它是世界上任何一種愛,所不能企及的。
冰心是母愛的代名詞,通過冰心我讀懂了母愛。
此時的我,心潮澎湃,無法平靜,萬千感受,無法溢于言表。
隱形的翅膀》觀后感 400字左右就好
常言道:“失敗是成功之母。
”這似乎已成老生常談,但行動和言語有時是不相一致的。
當你的成績單上出現(xiàn)“紅燈”,或是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時,你的心中是否除了沮喪,別的一無所有?你是否意識到這失敗之中有孕育著成功的種子呢
對此,每個人的回答肯定不一樣!在此頗有必要談談:失敗是成功之母。
世上少有一帆風順的事,而失敗卻隨時會有,否則,那些“發(fā)明家”、“文學巨人”的美名豈不輕易地落到每個人的頭上去了?綜觀歷史,那些出類拔萃的偉人之所以會取得成功,正是因為他們能正確對待失敗,從失敗中獲取教益,從而踢開失敗這塊絆腳石,踏上了成功的大道,比如偉大的發(fā)明家愛迪生,—生的成功不計其數(shù),—生的失敗更是不計其數(shù)。
他曾為一項發(fā)明經(jīng)歷了八千次失敗的實驗,他卻并不以為這是個浪費,而是說:“我為什么要沮喪呢?這八千次失敗至少使我明白了這八千個實驗是行不通的。
”這就是愛迪生對待失敗的態(tài)度。
他每每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總結(jié)經(jīng)驗,從而取得—項項建立在無數(shù)次失敗基礎之上的發(fā)明成果。
失敗固然會給人帶來痛苦,但也能使人有所收獲;它既向我們指出工作中的錯誤缺點,又啟發(fā)我們逐步走向成功。
失敗既是針對成功的否定,又是成功的基礎,也就是說:“失敗是成功之母。
”然而,在現(xiàn)實中成功并不是失敗的積累,而是對失敗的總結(jié)與超越。
如不認識這一點,就會導致“失敗越多越成功”的荒謬結(jié)論。
比如數(shù)學上有名的平行公理,從它問世以來,一直遭到人們的懷疑。
幾千年來,無數(shù)數(shù)學家致力于求證平行公理,但卻都失敗了。
數(shù)學家波里埃終身從事平行公理的證明卻毫無成就,最終在絕望中痛苦地死去。
正當這個問題像無底洞—般吞噬著人們的智慧而不給予任何回報時,羅巴切夫斯基在經(jīng)過七年求證而毫無結(jié)果時,找出了失敗的原因。
羅巴切夫斯基在屢次失敗之后,總結(jié)分析了失敗的前因后果,從本質(zhì)上認識了這一問題,從而取得了成功。
由此可見,“失敗是成功之母”是一條客觀規(guī)律,但真要把失敗向成功轉(zhuǎn)化由可能變?yōu)楝F(xiàn)實,還必須經(jīng)過不斷的探索和科學的分析,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指導今后的工作,這樣才算沒有“白白”地失敗。
年輕人在工作中容易失敗,也容易灰心,因此,我們只有牢記“失敗是成功之母”這一名言,樹立起堅定的自信心,才能從失望中看見希望,從失敗走向成功。
“失敗是成功之母”不僅應當成為我們喜愛的一句格言,更重要的是要成為我們行動的指南。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從失敗中獲益,從勤奮中崛起,這就是有志青年的成才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