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名言,,
1、,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2、,一佛一如來。
3、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4、一切皆為虛幻。
5、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6、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7、不可說。
8、色即是空,。
9、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放下屠刀,。
10、,誰入地獄。
11、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12、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13、悟心容易息心難,息得心緣到處閑。
14、若不修內(nèi)行,唯只外求,希望獲福,無有是處。
15、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
16、以自心為本師。
17、若能自識本心,念念磨練;莫住者,即自見佛性也。
18、不見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時時現(xiàn)前,煩惱塵塵解脫。
19、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20、卻物為上逐物為下,此乃是學(xué)道省力工夫。
21、佛法在日用處,吃茶吃飯?zhí)?,語言相問處。
22、自性發(fā)時,業(yè)識來空。
23、自見性者一切業(yè)障剎那滅卻。
24、現(xiàn)定見聞覺知是法,法離見聞覺知,非達(dá)法也。
25、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勞更覓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會,則墮在骨董袋中。
26、依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之本本乎無住,若能徹住則萬法一如。
27、不離當(dāng)處常湛然,親切無過此語,覓則知君不可見,但于當(dāng)處湛然,二邊坐斷使平穩(wěn)。
28、不與萬法為侶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
29、信得心及,見得性徹于日用中無絲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30、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法,總在心源。
請大家給我一些佛教的格言.
經(jīng)典一:一切皆為虛幻。
經(jīng)典二:不可說.說既是錯。
經(jīng)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經(jīng)典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經(jīng)典五: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經(jīng)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經(jīng)典七: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經(jīng)典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經(jīng)典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原本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經(jīng)典十: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一、寧靜一、寧靜來自內(nèi)心,勿向外尋求
二、放下過去的煩惱,不耽憂未來,不執(zhí)著現(xiàn)在,你的內(nèi)心就會平靜。
三、不嫉妒、不貪婪、沒有私欲,在所有情況下,內(nèi)心都持有那份寧靜,這就是高尚
四、不要把所得的估計過高,也不要嫉妒別人、羨慕別人,就得不到寧靜的心靈。
五、當(dāng)一個人品嘗到孤獨與恬靜的美味時,便不會產(chǎn)生恐懼的心理和犯罪的行為。
二、私欲六、痛苦的根源是私欲,無論企求快樂、報復(fù)、或只企求長壽的欲望,都會導(dǎo)致痛苦。
七、欲望會導(dǎo)致痛苦,其主要原因乃是欲望永遠(yuǎn)無法完全滿足。
八、從愛欲產(chǎn)生憂愁,從愛欲產(chǎn)生恐懼,拔除愛欲的人,既沒有憂愁,也沒有什么恐懼可言。
三、束縛九、固執(zhí)某一件事物(或某種見解),而輕視其他事物是卑鄙的,智者稱它為‘束縛’。
一○、沒有貪愛和憎恨的人,就沒有束縛。
一一、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壞的執(zhí)著,迷惑和錯誤的見解是最難脫逃的網(wǎng),愛欲是最難渡過的河流。
一二、一個人應(yīng)該舍棄憤怒,拔除傲慢,超越所有的束縛。
不執(zhí)著心靈和物質(zhì)的人,內(nèi)心可以得到真正的安寧,而不受外在的影響。
一三、聰明的人說:鐵、木頭和麻繩所做成的枷鎖,并不是堅固的束縛,迷戀珠寶、耳環(huán)、妻子才是最堅固的束縛。
一四、所有的欲望,只有小小的甜味,而卻隱藏著相當(dāng)多的苦惱。
一五、沉溺在愛欲的人,宛如兔子困在牢籠里那般驚恐,為束縛和執(zhí)著所纏綁,長期受苦痛的折磨。
一六、被不正確的思想所困住,愛欲強(qiáng)烈貪圖感官享樂的人,欲望便加倍也增長,束縛也因而更堅牢。
四、洞察一七、不可只依據(jù)邏輯、推論、或事物的外表來決斷事理。
一八、只有當(dāng)自己知道某件事物的確不完善和錯誤時,你才能革除它。
也只有當(dāng)你自己確實知道某件事物是完善和正確時,你才能接受它,而且去身體力行。
一九、以不真實的事物為真實,以真實的事物為不真實,停留在不真實的思想中,永遠(yuǎn)無法達(dá)到真實的境界。
二○、明智的人不易為別人的想法所影響。
二一、不要被任何報導(dǎo)、傳統(tǒng)、或流言所左右。
二二、不要輕信別人的道聽涂說,不要相信謠言,不要絕對信賴一般書籍。
二三、不要輕信你自己的猜測,不要因為和你的意見相同而就加以相信,不要隨便輕信權(quán)威。
二四、急躁地裁斷事理是不妥的。
智者應(yīng)該同時明察正確與錯誤兩方面。
五、愿望二五、愿所有的眾生幸福安寧,內(nèi)心滿足
二六、讓我們心中無限的愛,遍布整個世界——無論是宇宙的那一個角落——都沒有絲毫的障礙、怨恨和敵意。
二七、愿所有的眾生,內(nèi)心快樂。
不論我們看不看得見他(它)們,不論他(它)們在遠(yuǎn)處或周遭附近,已出生或尚未出生
二八、只要是醒著,無論行、住、坐、臥,一個人就應(yīng)該保持著這種慈悲的胸懷。
二九、愿我慷慨施舍,樂于幫助別人,愿我身心清凈,做人正直,樸實無辜,品性良好,不起惡念。
愿我不自私、不占有,而且大公無私,甚至犧牲小我。
愿我聰明伶俐,能夠把真埋和知識的好處告訴別人。
三○、愿我努力精進(jìn),勤奮不懈。
愿我能寬容,能容忍、寬恕別人的過失,愿我能信守自己立下的諾言。
三一、愿我能堅決勇敢,有毅力和恒心。
愿我能仁慈、友善、富有同情心。
愿我能謙卑、平和、寧靜、沉著、安詳。
愿我能邁向完美的道路,而且能完喜地服務(wù)別人。
三二、愿所有的生物、動物和人類,沒有任何怨恨、疾病、憂傷,而且愿他(它)們都能快樂地保護(hù)自己。
六、慈愛三三、讓我們本著無限的愛心,去對待所有的生物,就如同慈母冒著生命的危險去保護(hù)自己唯一的孩子。
三四、在這個世界上,永遠(yuǎn)不可用仇恨來止息仇恨,仇恨只可以慈愛來止息,這是一個永恒的真理。
三五、永遠(yuǎn)不可欺騙別人,不可輕視任何地方的人們。
在充滿憤怒和惡意的地方,讓我們用慈愛對待他們,使他們不受絲毫的損傷。
三六、以慈愛來感化怨恨,以良善來感化邪惡。
以施舍來感化吝嗇,以真實來感化謊言。
三七、所有的動物都害怕刑罰,所有的動物都畏懼死亡(所有的動物都愛惜生命)。
自己設(shè)身處地想想別人和他人做個比較。
一個人不應(yīng)該殺害動物或教唆別人殺害動物。
七、煩惱三八、當(dāng)一個人感覺到不滿而刻意追求時,他就成了愛渴的奴隸。
三九、尋找別人過失,而且容易發(fā)怒的人,苦惱越來越多。
離開沒有煩惱的境界也越來越遠(yuǎn)。
四○、聰明的人不奢望未來,也不追悔過去。
四一、勝利者招來怨恨,失敗者生活在苦惱中。
寧靜的人舍棄勝敗,所以平安幸福。
四二、常思索苦惱的來源,善于約束自己的感官, 飲食有節(jié)制,充滿信心和干勁,就不會被邪魔所擊敗,宛如大山巖不會被風(fēng)所動搖。
四三、通常發(fā)生下列這種情形:當(dāng)一個人經(jīng)歷過壞醫(yī)生的診療后,他連好醫(yī)生也不信任了。
四四、透過信心、良好的德行、努力、禪定,以及觀察體驗真理,了解和實行同時并進(jìn),常做正確的思考,就可以除去大煩惱。
八、障礙四五、每一項罪惡,對犯罪者本身的損害比受害者大多了。
四六、不要輕視小惡,以為我不會受報應(yīng)。
水瓶是由小水滴滴滿的。
愚笨的人不斷地做出微小的壞事,日子久了,整個人就充滿了邪惡。
四七、靈明的知覺有五種障礙:貪欲、憎恨、睡眠和昏沉、不安和憂慮、疑惑。
四八、當(dāng)罪惡的行為還沒有成熟(尚未產(chǎn)生結(jié)果)時,愚笨的人視罪惡的行為如同甜蜜。
可是當(dāng)他的行為成熟時,他便有了憂傷。
四九、沒有信仰、不忠厚、愛撒謊、不考慮到來世的人,將可能做出種種邪惡的行為。
五○、在惡行未成熟以前,行惡的人總以為自己干得天衣無縫,但等到惡行成熟時,行惡的人便嘗到不好的后果。
五一、殺生、偷竊、妄語和邪淫,聰明的人永遠(yuǎn)不會贊賞這四種邪惡的事情。
五二、撒謊是罪惡的根源,它使一個人生活在不好的境界,嘴里出現(xiàn)臭味,他所說的話語,不為人喜歡,而且受別人輕視。
五三、所有的眾生都渴求安樂。
為了求得自己的安樂而以刑杖殺害眾生的人,以后不得安寧。
五四、不貞潔是婦人的污垢,吝嗇是施舍的污垢。
所有壞的言行和意念都成為今生和后世的污垢。
五五、貪愛、憎恨和愚癡是心理的三大污垢。
殺害、盜竊、邪淫是身體的三大污垢。
挑撥離間(搬弄是非)講粗話、撒謊、花言巧語是語言的四大污垢。
五六、一個人做惡時,他的心智就有了污垢。
一個人不做惡時,他的內(nèi)心就清凈。
清凈與污垢完全在你自己,別人幫不上忙。
九、愁苦五七、執(zhí)著自我的人,心智將會受到干擾。
處處只考慮自我的人,將給自己帶來憂愁。
五八、對任何事物沒有貪執(zhí)的人,就沒有苦惱。
所以我說,在這種境界里沒有憂愁,沒有激烈的情欲,也沒有失望。
五九、貪愛一百件事物,就有一百個苦惱,貪愛九十件,十件,五件,兩件事物,就有九十個,十個,五個,兩個煩惱。
六○、世界變遷不已,并非是常久不變的。
六一、任何事物,有生必有滅。
六二、生、老、病、死、憂傷和失望,跟自己不喜歡的人在一起,永不滿足的欲望,這些存在的屬性都是苦
六三、衰老和死亡驅(qū)逐眾生的生命,宛如牧人手里拿著棍子趕著牛群到牧場。
六四、變化和無常是生命的特征。
六五、無常就是一種(很微細(xì)的)苦。
譯注:凡不是永恒的事物,終究會產(chǎn)生變質(zhì)、變遷,消失的現(xiàn)象。
所以感覺敏銳的人才能察覺出它的不完美。
六六、甚至當(dāng)一個人擁有快樂時,這快樂仍然無法永遠(yuǎn)持久。
六七、‘一切有條件的事物都是無常的。
’當(dāng)一個人用智慧來觀察這真理時,他便開始厭離種種的苦惱,這是達(dá)到清凈的路子。
摘自你我 賺錢網(wǎng)六八、能真正洞悉苦惱的真相,也就能夠知道苦惱的來源、沒有苦惱的境界和消除苦惱的途徑。
十、待人六九、待人熱誠,舉止文雅,只要每天充滿著喜悅,苦惱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七○、情感是由過去的緣份和今世的憐愛所產(chǎn)生的,宛如蓮花是從水和泥土這兩樣?xùn)|西孕育出來的。
七一、為了追求快樂,而把快樂建筑在別人的痛苦上,便會受到怨恨的困擾,而無法擺脫怨恨。
七二、平等地對待每一個人,而不論其貧富或貴賤。
七三、探視病人應(yīng)使患者充滿希望和快樂。
七四、人們愛戴忠于真理,態(tài)度良好,言而有信,對職位負(fù)責(zé)的人。
七五、丈夫應(yīng)以下面五種方式來對待他的妻子:第一、稱贊對方的優(yōu)點。
第二、永遠(yuǎn)不輕視對方。
第三、對她忠貞不二。
第四、授與處埋家務(wù)的職權(quán)。
第五、常送給她精致的服飾。
七六、妻子應(yīng)以下面五種方式來對待丈夫:第一、把家務(wù)處理得井然有序。
第二、幫助丈夫的親屬。
第三、對丈夫忠貞不二。
第四、聰明地管理和節(jié)省丈夫的薪餉所得。
第五、勤勞而不怠惰。
七七、服務(wù)社會有四項原則:慷慨施舍;體貼的言談;互相合作;行為合乎時節(jié)而且彬杉有禮。
這四項原則宛如車子的軸,能使車輪轉(zhuǎn)動。
七八、服務(wù)社會的人容易跟別人相處,樂于助人而且了解對方的需要,大方又有耐心地教導(dǎo)他人。
這種大善人將來一定得到好報。
七九、你們必須要有耐心、充滿慈愛,而且具有服務(wù)的熱誠。
十一、心境八○、當(dāng)一個人的言談和舉止懷著良善動機(jī)時,快樂便像影子般地跟隨他。
八一、所有的境界都是以心為引導(dǎo)者。
心是主人,所有的境界都是由心造成的。
假如一個人本著污穢的心去言談舉止,那么苦惱便立刻會跟隨他,宛如車輪緊隨著挽牛的足蹄。
八二、接觸世俗的事物,內(nèi)心不被誘惑,沒有憂愁,沒有瑕疵,心靈安定,這是多么幸福啊
八三、聰明的人時常清除內(nèi)心的污垢,就如同工匠清理銀礦中的雜質(zhì)。
八四、防止心意的憤怒,調(diào)御心猿意馬,舍棄邪惡的念頭,誠心履行正道。
八五、喬達(dá)摩(釋迦牟尼的姓)的弟子們:你們要好好覺醒,不論白天和夜晚,常常想念完美的圣者——佛陀。
十二、行善八六、及時行善,以免你的心里再起壞念頭。
凡是做善拖延的人,內(nèi)心不易與惡事絕緣。
八七、人生難免一死,應(yīng)趁有生之年多做一點善事,宛如從一堆花朵做成許多花圈。
八八、莫輕視小善,以為我不會受報應(yīng)。
小水滴不斷地落下,最后能灌滿整個瓶子,所以聰明的人逐漸積集小善,而致使他整個人充滿著福德。
八九、在急躁的人群中要容忍,在兇暴的人群中要溫和,在貪婪的人群中要慷慨。
九○、不做任何壞事,培養(yǎng)所有的善行,清凈自己的心念,這是佛陀的教誨。
十三、實行九一、只說好話而沒有實行是毫無結(jié)果的,這好比一朵美麗的花,徒具顏色而沒有芳香。
九二、讀誦圣典雖然不多,可是遵照教法奉行,摒除貪欲、憎恨和愚昧,具有正確的智慧,心里沒有掛礙,不貪戀今生和來世,便是啟發(fā)心智的實行者。
九三、教導(dǎo)別人應(yīng)先以身作則。
約束自己以后才能約束別人。
約束自己實在難呀
九四、不講粗惡的話,不傷所有的眾生,依照佛陀的告誡實行戒律, 飲食有節(jié)制,在寧靜的地方生活,專心致力高尚的覺知,這就是佛陀的教誨。
九五、愚笨的人得到知識和名譽(yù)對自己毫無益處,不但損了他的幸福,而且還會使他剛愎自用。
九六、讀誦沒有用的話語一千句,倒不如只聽到一句有益的話,帶給人安寧。
九七、色彩鮮艷美麗而沒有芳香的花朵,不能給你戴的人帶來多大的快樂;聽到嘉言而不去身體力行,也是沒有多大益處。
十四、省過九八、不應(yīng)挑剔別人的過失,批評別人已做和未做的事情。
應(yīng)時常反省自己的過失,考慮自己所做和未做的事情。
九九、智者每天檢討他自己的言行。
一○○、在戰(zhàn)場上征服百萬雄師,遠(yuǎn)不如戰(zhàn)勝自己。
戰(zhàn)勝自己的人是最偉大的征服者。
一○一、克服自己確實比戰(zhàn)勝別人要來得高尚
一○二、別人的過失容易發(fā)現(xiàn),自己的過失不易察覺。
傳布別人的過失如同去棄稻殼一般容易。
可是隱藏自己的缺點卻像賭徒隱藏骰子那般地狡滑。
一○三、認(rèn)識你自己的弱點,而且力求改進(jìn)。
一○四、假如一個人痛改前非而開始行善,就如同明月不受烏云的籠罩,能照亮大地。
○五、你們應(yīng)勇于向別人承認(rèn)自己的過錯
一○六、懺悔包括改過
十五、言行一○七、由自己的行為導(dǎo)致不好的結(jié)果,宛如鐵生銹后,就會受銹的腐蝕。
一○八、行為使眾生產(chǎn)生低賤和高尚的差別。
譯注:這里所謂的‘行為’,包括了思想、言語、和身體的動作三種。
一○九、良好的行為可幫助人們將來誕生到更美好的境界,而且使他更接近自由和解脫。
一一○、有良好的品德和高超的見識,依照完美圣者所啟示的教法去生活,而且了解真理,認(rèn)真負(fù)責(zé)的人,永遠(yuǎn)受大家的愛戴。
一一一、我不但教導(dǎo)外在的行為,而且更注重內(nèi)在的意念和思想......我不但教導(dǎo)弟子身體不可表現(xiàn)壞的行動,不可思考或談?wù)摬涣忌坪筒唤∪氖挛铩?/p>
......同時我也教弟子表現(xiàn)良好的行為、思考和談?wù)摻∪氖挛铩?/p>
一一二、一個人言談時,應(yīng)避免以尖酸刻薄的話去批評別人。
一一三、講話有分寸,談吐婉轉(zhuǎn),言之有理,那么你講的話就會美妙動聽。
一一四、不要在別人背后說他們的壞話。
十六、學(xué)習(xí)一一五、不學(xué)習(xí)的人,宛如老牛,肉雖多,卻沒有智慧。
一一六、要常親近賢明的人,智者,博學(xué)的人,忠誠熱心的人,盡責(zé)的人,圣者——常跟這些智德兼?zhèn)涞娜送鶃怼?/p>
一一七、貪睡眠,愛閑聊,對所學(xué)的東西不感興趣,做事情懶懶散散,急躁而沒有耐心......是導(dǎo)致墮落的重大因素。
一一八、不及時努力學(xué)習(xí),年輕力壯時就懶散不堪,生活沒什么目標(biāo)和思想,怠惰的人永遠(yuǎn)不能發(fā)現(xiàn)智慧之路。
十七、教育一一九、教師在講解以前,應(yīng)該先研究學(xué)生的心理傾向。
一二○、教育應(yīng)配合受教者的根器和適當(dāng)?shù)臅r機(jī)
一二一、一個人應(yīng)使用懇切而富有同情心的話語。
一二二、一位好教師講話應(yīng)中肯而避免談?wù)摬幌喔傻氖挛铩?/p>
一二三、在所有的禮物中,真理的播送最珍貴。
在所有的味道中,真理的味道最佳。
在所有的快樂中,真理的喜悅最大。
拔除貪欲,便可以征服所有的苦惱。
十八、快樂一二四、不沈緬于放逸,不貪戀感官的享受,具有熱忱而且常沉思真理的人,可獲得大安樂。
一二五、在充滿憤恨的人群中不懷絲毫的恨意,生活才能夠快樂。
一二六、有兩種極端是修行人所不應(yīng)做的。
這兩種極端是什么呢
‘貪圖感官’的享樂是低級的、粗鄙的、俗氣的、下流的,而且導(dǎo)致身心的損害;‘自我折磨’是痛苦的、卑鄙的,也同樣會給身心帶來傷害。
然而完美的圣者所發(fā)現(xiàn)的‘中道’,避免以上兩種極端,而帶給你敏銳的洞察力和知識,引導(dǎo)你走向平安、睿智、覺悟和永恒的樂境。
一二七、到老年還一直保持良好品德的人是快樂的,信心堅固的人也是快樂的。
得到智慧的人快樂,不做惡的人也快樂。
十九、幸福一二八、幸福在于愿望的實現(xiàn),而且在于只存著高尚的愿望。
一二九、信賴你自己,除了自己之外,還有誰能做你的依靠。
一三○、人是他自己命運(yùn)的主人。
一三一、 健康是最佳的利益;滿足是最好的財富。
守信的朋友是最好的親戚;沒有煩惱是最大的幸福。
一三二、一個人的心念極為微細(xì)而且不易察覺,可是聰明的人卻善于護(hù)守即將蠢動的心念,經(jīng)過護(hù)守的心能導(dǎo)致幸福。
一三三、啊
沒有一切貪執(zhí)和掛礙,我們的生活才能幸福,宛如光音天的神仙以喜悅為食。
一三四、慷慨地施舍,舉止合乎時宜,幫助親戚,沒有羞恥的行為——這是最大的幸福。
一三五、孝敬父母,愛護(hù)妻子,職業(yè)安定,是大幸福。
二十、智慧一三六、了解神圣永恒的事物,可適當(dāng)?shù)胤Q為‘智慧’,對俗事的了解只不過是‘知識’罷了。
一三七、宇宙間每一件事物的形成都有其原因。
完美的圣者不但解釋生成原因,而且也說明每一件事物的消滅情形。
一三八、不知道苦惱的真相、苦惱的原因、除去苦惱的境界和消除苦惱的方法——就叫做‘無知’。
一三九、鍛煉心智的形式有三種:第一種是高尚道德的訓(xùn)練,第二種是高超思考方的訓(xùn)練,第三種是高等領(lǐng)悟力的訓(xùn)練。
一四○、讓你的老年過得像童年一般天真浪漫,讓你的童年過得像老年一般沉著穩(wěn)重,這意思也就是說: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夾雜傲慢,也不要使你的謙卑缺乏智慧的成份。
一四一、智慧是從禪定產(chǎn)生的,沒有禪定就不能生出大智慧。
一四二、假如一個人活了一百歲而沒有真實的智慧,又不能自我規(guī)律,那倒不如只活一天,具有智慧和定靜的功夫。
二十一、容忍一四三、假使有人說你的壞話,你不需要心懷惡意、憤恨、輕視或者對他們不滿。
一四四、假如你心存怨恨,那么它不但會阻礙你心智的發(fā)展,而且使你無法判斷那言論到底是對還是錯。
一四五、同時,假如別人給我戴高帽子,過于贊美我的教法和僧侶,你也不要太得意,因為這樣也會損害你內(nèi)在的(心智)發(fā)展。
你應(yīng)該接受事實的部份,而且向他們表明實際的情況。
一四六、蓮花生在被人遺棄的廢物和污泥中,仍然放出悅?cè)说姆枷?,宛如佛弟子生在愛欲?qiáng)烈的人群中,而能散發(fā)著智慧的光芒。
一四七、不是從今天才開始,早在古代就已經(jīng)這樣傳說了:沉默的人受到毀謗;話太多的人會受到毀謗;話太少的人也受毀謗;世界上沒有不被毀謗的人。
佛教十大名言
經(jīng)典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禪之言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塵中,不是塵,塵在心中,化灰塵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尋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經(jīng)典二: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源自《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當(dāng)年地藏王菩薩原可以成佛,但他見地獄里有無數(shù)受苦的魂靈, 不忍離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 于是有一這句話的由來,屬于佛教的大乘 經(jīng)典三:一切皆為虛幻這句出金剛經(jīng):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dāng)作如是觀對于愛情:美好的愛情,動人的愛情,原來都是虛幻的
可是虛幻的愛情卻也是最美的
如墜夢中,近在眼前,卻觸摸不到;遙遠(yuǎn)的總是最美,因為遙不可及,充滿想象,卻難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營造的幻境這種美,值得我們凡人一直去追尋,即使花去畢生的時間,得到心碎的結(jié)局,卻依然在憧憬對于生活:如果人不執(zhí)著世間的一切物質(zhì)名利,就不會被物質(zhì)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這些感官之物,才會變得不快樂一切皆流,無物永駐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覺、感受,因為才會身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所以記得佛家的句:一切皆為虛幻 人生如夢隨風(fēng)散
聚散,喜憂皆是緣
經(jīng)典四:不可說 很多的東西都是“只
佛家名言
南無阿彌陀佛
樓主您好
南無阿彌陀佛的意思如下:南無 是皈命,投奔,依靠的意思
阿彌陀佛 是一尊佛的名號
就像我們每個人的名字一樣
阿彌陀佛的意思就是無量光佛,無量壽佛
“南無阿彌陀佛”簡單的理解就是依靠阿彌陀佛
就像嬰兒萬事依靠父母,而我們在這個輪回苦海中要想出離只有依靠阿彌陀佛
所以這六個字對于所有人來講都是出離六道輪回的無上法寶
當(dāng)生成就的唯一保證
佛教格言求翻譯~
阿彌陀佛
師兄,在下嘗試著解釋一下,供師兄參考:我們凡夫,往往知少為足,所知甚少,卻生我慢之心。
少學(xué)或心高,易滿如牛跡。
意思就是說,我們往往學(xué)到很少的東西,明白很少的道理,就開始自滿自足貢高我慢,就好象是執(zhí)著于牛踩在稀泥中的腳印,里面的水其實太少了,卻感覺好多的水啊,不能知曉大海的浩瀚。
就好象老鼠手里拿東西,自己覺得拿得太多了。
其實,我們知道,老鼠是拿不了太多東西的。
也是比喻目光短淺,無有智慧。
智慧之海,寬廣難思量。
這里是指佛心的浩瀚無邊。
不能周遍了知佛心的浩渺無邊,難以思量,卻執(zhí)著在自己的小知小見之中,以局限、片面的小知小見難測佛心無邊之境,就容易造下誹謗之業(yè)。
牛飲水化成乳,蛇飲水化成毒,如果以智慧來學(xué)習(xí)佛法,能放下我們的小知小見,一切毒習(xí),必定能夠成就菩提圣果。
孝廉的格言警句
孝廉的格言警句有:德為先,廉為上;忠立國,誠興邦;勤生富,儉生康;學(xué)不輟,志不忘;守法紀(jì),樂相幫。
共守勤廉肅貪之本,齊造家庭溫暖港灣。
共筑家庭反腐倡廉防線,同譜中華和諧幸福新篇。
荷以清為美,人以正為尊;心以廉為潔,家以和為貴。
征集佛教格言
格言,我沒有很多,但有一篇關(guān)于佛教的散文很美,純推薦吧。
——剎那芳華—— 從某種角度來看,我是個偏愛儒家的人,尊崇自律、自強(qiáng)和注重細(xì)節(jié)。
但實際上,我也很了解自己,我骨子里浪漫虛華的一面,有著深深的佛家影子。
剎那芳華,常樂我凈,在指天指地的寂寞里,佛的落英繽紛,更接近浪漫。
與群石對語,看頑石點頭,拈花一笑,撣衣無痕,這都是佛的容顏。
佛的浪漫以時間為根基,三千萬恒沙,一彈指六十瞬間。
佛說,這里面都是千千的浩劫。
佛憨厚的笑顏里,早已深刻洞悉了世俗的奢望:永恒與瞬間的完美融合。
持此愛,愿生生世世。
但紅顏黑發(fā),轉(zhuǎn)瞬蒼老 …… 于是佛說:莫悲。
五百年回眸,五百年擦肩,再過五百年,又可相逢一笑。
縱使散了,也不過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佛在時間之流里,伸一指定住時光,把我等碌碌庸人,圈了進(jìn)來。
非空,佛拾落花一瓣,與汝等說法:安知塵劫,不是幻影
安知此刻,不是真實
云在青天水在瓶。
若我們大哭,佛便頷首。
知悲才能憐憫,愛己方能惜物,豎子可教也。
若我們微笑,佛亦頷首。
識幻而能守誠,虛意不礙投身,亦是真性情。
等我們哭過笑過,轉(zhuǎn)身而去,佛還頷首。
都是妄言啊,切膚之痛,非時光不能消磨。
然而浮生苦短,又有多少時光給我們磨繭
佛在我們身后喃喃:檐頭滴水,從檐角至臺階,是一瞬
一世
還是千百劫
傷了我們的人的笑顏,傷心人的笑顏,從綻開到落寞,是一瞬
一世
還是千百劫
佛支額,笑看我們身形凝住,輕輕彈指:癡兒,剎那芳華,落英繽紛,去吧。
又到桃李開謝時。
佛宛轉(zhuǎn)低回,苦心孤詣,指月與我們這些愚人看。
教我們泅渡時光,賞花而不沾襟,愛物而不執(zhí)著。
所以我們愛佛。
然而此刻,我們終究棄佛而去,忘佛所言,忘佛容顏。
月華如水,我只想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
千百劫里,就讓我貪戀這一世吧,我對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