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名言: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是什么意思
<<自題>> 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暗故園。
寄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注釋 作于:(1903年) 許壽裳《懷舊》:“1903年他(魯迅)二十三歲,在東京有一首《自題小像》 贈我。
”魯迅于1931年重寫時題:“二十一歲時作,五十一歲時寫之,時辛未 二月十六日也。
” ①寒星:宋玉《九辯》:“愿寄言夫流星兮,”荃不察:屈原《離騷》:“荃不察 余之衷情兮。
” 靈臺:(書面語)心靈。
神矢,愛神的箭。
故園:祖國。
荃不察:化用《離騷》中“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句。
荃,香草名,隱喻國君。
察,體察。
中,內(nèi)心。
薦:獻,進獻祭品。
軒轅:黃帝,上古帝王,中華民族的始祖,代指中華民族。
這首詩是魯迅21歲寫的,51歲重寫。
在30年中很少寫詩,從這以后才開“詩戒”。
這是他言志的宣言。
盡管祖國在黑暗中,我沒有理由不愛她。
雖然滿腔熱誠不被理解,我只管奉獻我青春的熱血。
何等堅貞、猛烈的愛啊。
這是《吶喊》和《彷徨》的先聲,也是魯迅畢生奮斗的標燈和旗幟。
30年過去,魯迅無愧無悔。
解釋: 靈臺:(書面語)心靈。
神矢,愛神的箭。
故園:祖國。
荃不察:化用《離騷》中“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句。
荃,香草名,隱喻國君。
察,體察。
中,內(nèi)心。
薦:獻,進獻祭品。
軒轅:黃帝,上古帝王,中華民族的始祖,代指中華民族。
這首詩是魯迅21歲寫的,51歲重寫。
在30年中很少寫詩,從這以后才開“詩戒”。
這是他言志的宣言。
盡管祖國在黑暗中,我沒有理由不愛她。
雖然滿腔熱誠不被理解,我只管奉獻我青春的熱血。
何等堅貞、猛烈的愛啊。
這是《吶喊》和《彷徨》的先聲,也是魯迅畢生奮斗的標燈和旗幟。
30年過去,魯迅無愧無悔。
本詩作于1903年。
魯迅最早將本詩寫贈給許壽裳。
許壽裳在《懷舊》中說:“一九〇三年他二十三歲,在東京有一首《自題小像》贈我。
” 靈臺無計逃神矢。
靈臺,也叫靈府,指心。
《莊子·庚桑楚》:“不可內(nèi)于靈臺。
”郭象注:“靈臺者,心也。
”魯迅在幾年后寫的《摩羅詩力說》中有 “熱力無量,涌吾靈臺”之句;文中還多次以靈府指心。
神矢,羅馬神話愛神之箭。
許壽裳在《〈魯迅舊體詩集〉跋》中談到《自題小像》時說:“首句之神矢,蓋借用羅馬神話愛神之故事,即異域典故。
”在羅馬神話中,有一個長著翅膀的少年,就是愛神丘比特。
他的箭同時暗暗射中某男某女的心,這男女雙方就會結(jié)合。
但他的射箭有點亂來,有時雙方并不合適,他也射去,弄得人家雖不合適也非相愛不可。
魯迅在五四時期寫有一首白話詩《愛之神》,就寫到這位“愛神”在射箭之后,被“一箭射著前胸”的人問他:“我應(yīng)該愛誰
”他回答說:“你要是愛誰,就沒命的去愛他;你要是誰也不愛,也可以沒命的去自己死掉。
”這就是說,他頗有點“為射箭而射箭”,至于他胡亂射中的男女是否合適、是否美滿,他是不管的了。
這很有點像中國神話中的“月下老人”。
在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下,人們在提到他的時候,與其說是在愛情美滿的當兒,倒不如說常常是在婚姻不滿的時刻,亦即是在無可奈何非相愛不可的情況下。
魯迅寫《愛之神》,就是用來揭露封建婚姻的不合理的。
本詩首句“靈臺無計逃神矢”不正是“被一箭射中前胸”的意思嗎
1903年夏,魯迅歸國度暑假,母親要他答應(yīng)早在他南京求學時就已提過的與朱家的婚事。
魯迅不愿拂逆年輕守寡、生活艱苦的母親的心意,在無可奈何中答應(yīng)了。
估計是在魯迅假滿回日本后,母親就辦訂婚手續(xù)。
在封建社會,訂婚幾乎和結(jié)婚同樣重要,事情定了就不能改了。
所以1903年暑假是魯迅不幸婚姻的關(guān)鍵時刻,1906年不過是去“完婚”罷了。
魯迅對這婚事內(nèi)心是很不滿意的,因而才有 “靈臺無計逃神矢”的詩句。
風雨如磐暗故園。
故園,是指故國,故鄉(xiāng)。
暗,晦暗。
本句是說:祖國、故鄉(xiāng),在風雨飄搖的濃重的黑暗之中。
在自然環(huán)境中,狂風暴雨,昏天黑地,人們有時也會用“風雨如磐”來形容。
磐,扁圓的大石,喻風雨迫人的一種重壓。
魯迅1910年12月21日致許壽裳信中說:“故鄉(xiāng)已雨雪,近稍就溫,而風雨如磐,未肯霽也。
”這種自然景象,歷來詩文中常用來比喻、聯(lián)想政治的壓抑、壓迫。
如唐末貫休的《俠客》中有“黃昏風雨黑如磐”的詩句;清人龔自珍的《哭洞庭葉青原》中有“黑云雁背如磐墮”的說法。
魯迅1908年寫的《破惡聲論》中,也有“黑云如磐”的詞語,來形容當時統(tǒng)治的黑暗和壓迫的深重。
這“風雨”當然是指政治風雨。
侵略者的掠奪和封建腐朽的統(tǒng)治,使人民深受重壓,使祖國淪于黑暗之中。
詩句表達了詩人為此而產(chǎn)生的沉痛心情。
黑暗統(tǒng)治即黑暗的物質(zhì)統(tǒng)治和精神統(tǒng)治,導致人民的貧窮、落后和愚昧。
封建婚姻是黑暗的物質(zhì)統(tǒng)治和精神統(tǒng)治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也是籠罩人民生活的一個陰影。
寄意寒星荃不察。
在漫漫黑夜中,天空的寒星是唯一閃光者,它使追求光明的人寄予希望。
“寄意寒星”,在本詩詩人大概也就是這意思。
《楚辭·九辯》:“愿寄言夫流星兮,羌倏忽而難當;卒壅蔽此浮云兮,下暗漠而無光。
”王逸《楚辭章句》以為“流星”句是“欲托忠策忠于賢良也”,那“流星”是指 “君”。
王夫之《楚辭通釋》則認為:“流星”是指“小人”;“其奸讒閃爍”,不過“如流星之炫耀”。
魯迅在本詩中的“寒星”,既不會指“君”,也不會指 “小人”,他只是采用《九辯》的句法罷了。
那么,魯迅詩中的“寒星”是指誰呢
我以為是指國民,即民眾。
“荃不察”,語出《離騷》:“荃不察余之衷情兮,反信讒而齌怒。
”王逸認為:“荃,香草,以喻君也。
”朱熹也認為:“此又借以寓意于君也。
”但在《楚辭》中,荃并不只用來指君。
同在《離騷》中就有這樣的句子:“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
”蘭、芷、荃、蕙本來都是香草,可有的變?yōu)椴环?,有的變?yōu)閻翰荨?/p>
茅,惡草也。
這是指賢臣中,有的人變壞了。
可見, “荃”在楚辭中,可用來指君,也可用來指臣。
魯迅在本詩中,“荃”是指國民、民眾。
“寒星”和“荃”都是指國民、民眾。
“寄意寒心荃不察”的寓意是:將希望寄托于民眾,但民眾還沒有覺醒,他們對我的希望還不能理解。
有些研究者說:魯迅在這里是用“荃”指母親,“荃”不察,他只好寄意天空中的寒星了。
我認為,這種說法和我的理解沒有太大的矛盾。
母親不能理解魯迅婚姻自由、自主的愿望,因為她也是落后、愚昧、尚未覺醒的民眾中的一員。
不必把母親與民眾對立和分離開來。
血薦軒轅什么意思
典出魯迅:“薦軒轅 ”我以我血薦軒轅”出自于魯《自題小像》。
無題,系魯迅于1903年在日本東京弘文書院求學時,剪辮題照,贈 給他的摯友許壽裳的。
據(jù)許壽裳1936年12月l9日作《懷舊》一文說:“l(fā)903年他23歲,在東京有一首《自題小像》贈我的.…..” 這首詩即是許壽裳發(fā)表《懷舊》一文時首次披露于世的,題目也是許壽裳添加的,后收于魯迅《集外集拾遺》一書中。
《自題小像》是一首七言絕句,全詩如下: 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閣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靈臺”指心。
“神矢”是古羅馬神話中愛神丘比特所持有的神箭,據(jù)說他用神箭把男女雙方的心射穿就會使二人相愛。
第一句是說愛國之心難以逃脫“神矢”的射中。
“風雨如磐”比喻祖國災(zāi)難深重。
“閣”是使動用法,是“使昏暗”的意思。
“故園”是東渡日本的魯迅稱代祖國的說法。
第二句是說我遠離的祖國仍然處于風雨飄搖之中。
“荃不察”語出屈原《離騷》 “莖不察余之中情兮”,“莖”即芳草,屈原借以喻國君,而魯迅用以喻人民。
第三句是說寄語寒星讓他轉(zhuǎn)達我對祖國同胞的致意,但同胞不能理解。
“薦”意為奉獻。
“軒轅”即黃帝,傳說中漢民族的祖先,指代中華民族或祖國。
第四句是說我一定要把自己的一腔熱血奉獻給我的祖國。
許壽裳在《懷舊》一文中,對《自題小像》這首詩的內(nèi)容有極其精煉的概括,“首句說留學外邦所受刺激之深,次寫遙 望故原風雨飄搖之狀,三述同胞未醒、不勝寂寞之感,末了直抒懷抱,是一句畢生實踐的格言。
”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緣起是剪辮 子。
魯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對“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的“清國留學生” 進行了辛辣的諷刺,這可視為魯迅毅然剪辮的形象注腳。
而魯迅斷發(fā)并且題詩于小照背后贈送給摯友,則顯然是借以明志。
可以說“剪辮”是青年魯迅與封建思想訣裂、自覺接受民主思想的鮮明標志。
魯迅后來在《〈吶喊〉自序》中敘述了“寫起小 說來”之前的幾個思想發(fā)展階段,其“棄醫(yī)從文”志向的確立便發(fā)生在他寫《自題小像》之后。
魯迅“棄醫(yī)從文”確立了他一生的奮斗目 標,其源概出于“我以我血薦軒轅”所表露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
“我以我血薦軒轅”是《自題小像》詩的愛國主義感情的 升華,也是青年魯迅鴻鵲之志的寫真,更是魯迅先生矢志不渝、畢生實踐的人生格言° 在“我以我血薦軒轅”這壯美詩句的字里行間,跳蕩著一個偉大的民族英靈,它激勵著當代億萬青年去光大這“民族 魂”去實踐這值得“畢生實踐的格言”!《血薦軒轅》(Blade Heart),香港無線電視翡翠臺古裝武俠劇集,于2004年3月8日至4月24日期間首播,共37集,導演:黎柏堅,編劇:黃育德。
主題曲《亂》由鄭少秋主唱,插曲《問天》及《情人酒》,均由汪明荃及鄭少秋主唱。
劇情介紹 自洪武年開國以來,國家武衛(wèi)軍備籌劃上,除卻以火藥為基礎(chǔ)的“熱兵器”,舉凡金戈鐵戟等,皆有作外判坊間承制的傳統(tǒng)。
演變多年,愈見依靠,亦因此令兵工業(yè)成為了一門利潤厚的民間生意,令到同業(yè)之間競爭愈見激烈。
兵部官員為求甄選公允,亦開始要求廠家公開比試各自所出產(chǎn)品,從而辨優(yōu)劣,擇其強,因此到了最后,代為制造商出賽演練兵器的“劍手”,每每亦成為了甄選成敗得失的關(guān)鍵。
蔚然成風下,各商各戶,無不以千金禮聘武林高手助戰(zhàn),一個絕不花巧而又處處為商機左右的“武術(shù)圈子”,漸獨立于傳統(tǒng)武林江湖以外,但又比之更為驚心動魄。
萬歷十年,國家表面太平盛世,實質(zhì)暗涌四伏,一場皇上御前表演,掀開序幕。
錦衣衛(wèi)首領(lǐng)宇文峰,與東廠大太監(jiān)馮保素來互不兼容,因權(quán)責問題,錦衣衛(wèi)與東廠兩派勢力爭先緝拿意圖行刺皇上之刺客。
與此同時鏢旗揚起,江南運河鏢船血薦軒轅劇照(20張)上,總鏢頭王俠雖然身患重病,仍與姨太碧親身率領(lǐng)鏢隊押運上路。
峰本是武當?shù)茏?,武藝非凡?/p>
下山后,被京城最大兵工廠唐門賞識,招為劍手,更將女兒碧許配。
可惜好境不常,一次校場比試,唐門與生意對頭司馬家競逐兵器優(yōu)劣,對頭之劍手正是峰的師兄—司馬家長子義。
結(jié)果雖為峰險勝,但司馬家次子信卻懷恨在心,終設(shè)計陷害,累得唐家負上了勾結(jié)外族之罪,一夜滅門。
峰甫新婚即喪妻,自身亦被捕入天牢,等候處斬。
太監(jiān)張誠賞識峰武功,在獄中向峰提出可免他一死,而以廿年之約來替誠辦事。
峰一夜間失去所有,認定乃義所為,為了留下性命報仇,無奈允之。
然而碧最終卻大難不死且成為京城第一大鏢局之女當家,當年老夫少妻,協(xié)助丈夫王俠打理鏢局至今廿年。
但一場驚變,令夫重病身故。
碧幾經(jīng)辛苦,終在鏢局各方人馬中脫穎而出,爭得當家之位,碧一心把業(yè)務(wù)遷移,于京城另作經(jīng)營鑄造兵器生意,偏就此與兵器世家司馬一族正面交鋒,但其實碧是沖著他們而來。
后來峰更改名換姓,加入錦衣衛(wèi)效忠誠。
然而這廿年間峰替張誠所做的事,皆是一些陷害忠良,濫殺無辜的行為,峰為報仇,只好埋沒良心,忍辱負重。
在一次追捕欽犯中,峰重遇碧,但有礙于誠的處處制爪,峰苦不能與碧相認,只好隱藏身份,暗中保護。
東廠主管大太監(jiān)馮保身邊之紅人血薦軒轅劇照2(13張)張誠,善于籠絡(luò)民心,更得萬歷之信任,勢力漸漸威脅大太監(jiān)馮保,而張誠亦一直有野心,更利用宇文峰,鏟除異己,等待時機,取代馮保地位。
孟磊家遭逢巨變,孟磊自幼流落異地,被孟母收養(yǎng)。
孟于書院中結(jié)識少女王怡,怡雖然與人有婚約,但是仍對孟磊漸生好意,同時神醫(yī)之女秦淮亦默默為孟磊付出,只是孟磊誤會以為王怡所為。
碧為對付對頭,招攬了青年劍客孟磊助陣,誰知自己女兒王怡,與孟磊朝夕相對,互相傾慕。
磊終在校場上,代表碧一家與司馬家比試競逐,最后有負所托,敗陣而回,更發(fā)覺自此已不為碧重用,甚至被禁止與怡來往,認定碧乃勢利之人,孟磊因此而沉淪,張誠發(fā)現(xiàn)孟磊與凌峰之間有不可告人之秘密,又知道凌峰與孟磊因誤會而交惡,便從中挑撥,令孟磊甘心為自己賣命,成為張誠之死士。
凌峰知道孟磊受張誠控制,一心要救孟磊出生天,張誠反而利用凌峰救孟磊心切,迫凌峰繼續(xù)幫自己做事。
張誠一直希望找到“神火飛鴉”,就是為了要發(fā)動戰(zhàn)爭,令明朝亡國,于是便以孟磊為要挾,迫唐碧交出“神火飛鴉”秘密。
峰深怕誠會藉此絕世神兵涂炭生靈,故極力反對。
但碧終以“神火飛鴉”來把孟磊救回。
峰一生擺脫不了仇殺的宿命,然而,昔日的種種恩怨,如今在峰眼中已不及蒼生安危。
峰決以一己之力阻誠擁兵圖謀,亦相對來說,望能阻“神火飛鴉”煉成,以減少峰、碧一家之罪孽。
各種標點符號的作用及例子。
常用的標點有句問號、感嘆號、逗號、頓號、分號、冒號、引號、括號、破折號略號、書名號等。
現(xiàn)將其主要用法及應(yīng)注意事項陳述如下: 首先介紹三種句末點號:句號、逗號和問號。
一 句號 1、用于陳述句末尾。
如:(1)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2、用在語氣舒緩的祈使句后。
如:(2)我們回去吧。
3、用在復句的后面。
如:(3)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墓年,壯心不已。
● 注意:復句中分句間可用逗號或分號,句中分句后不用句號,只有句末分句后用句號。
4、用在省略句后。
如:(4)你叫什么名字
李美。
(句中“李美”是“我叫李美”的省略) 5、用在無主句的后面。
如:(5)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6、用在獨詞句后。
如:(6)好。
(在特定情境下,一“好”字表示大家都明白的完整意思。
) ● 注意:作品、書信、文件、等后面注明時間、地點、署名等文字之后可用可不用。
二、問號 1、用在特指問句后。
如:(7)你今年多大了
2、用在反問句后。
如:(8)為什么我們不能刻苦一點呢
● 提示:反問句若語氣緩和,末尾可用句號;若語氣重可用感嘆號。
如:(9)國家主席可以活活被整死;堂堂大元帥受辱罵;……這哪里還有什么尊重可言
3、用在設(shè)問句后。
如:(10)我們能讓你計劃實現(xiàn)嗎
不會的。
4、用在選擇問句中。
如:(11)我們是革命呢,還是要現(xiàn)大洋
(12)你到底是去,還是不去
●提示:在選擇疑問句中,若該句為復句,一般只在句末用問號;若分句較長,或者為加強語氣,各分句后也可用問號。
5、用在表疑問的獨詞句后。
如:(13)我
不可能吧。
●提示:若疑問句為倒裝句,問號應(yīng)放在句末。
如:(14)到底出了什么問題,你的車
(若說成:“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你的車。
”則錯誤。
) 6、句子中對某詞語有疑問或生卒年月不詳時用問號,疑問句構(gòu)成的標題后面也用問號。
如:(15)中國現(xiàn)今文壇(
)的狀況,實在不佳…… (16) 曹鄴(816--
),桂林人。
●特別提示: 句號、問號均表示句末停頓。
句號用于陳述句末尾,問號用于疑問句末尾。
有些句中雖有疑問詞,但全句并不是疑問句,句末只能用句號,不能用問號。
例如:(17)……最后應(yīng)求出銅塊的體積是多少? (18) 面對千姿百態(tài)、紛繁蕪雜的期刊世界,有哪位期刊編輯不想通過期刊版面設(shè)計為刊物分朱布白、添花增色呢
(19)關(guān)于什么是智力
國內(nèi)外爭論多年也沒有定論。
(17)(18)(19)三句都是非疑問句,(17)(18)句中問號均應(yīng)改為句號,(19)句中的問號應(yīng)改為逗號。
三、感嘆號 ●特別提示: 1、在表感嘆或祈使語氣的主謂倒裝句中,感嘆號要放在句末。
如:(20) 多么雄偉壯觀啊 ,萬里長城
2、句前有嘆詞,后是感嘆句,嘆號放在句末。
如:(21)啊,這兒多么美麗
下面介紹句中點號的用法。
句中點號包括逗號、分號、頓號、和冒號四種。
一 、逗號 提示:復句內(nèi)各分句之間的停頓,除了有時用分號外,都要用逗號。
二、頓號 用于句中并列的詞、詞組之間較小的停頓。
如:(22) 鄧穎超的品德、人格、風范為中華民族樹立了一座精神豐碑。
(23) 從1918年起,魯迅陸續(xù)發(fā)表了《狂人日記》、《藥》、《祝?!返榷唐≌f。
● 特別提示:以下九種情況不用頓號。
1、 不定數(shù)的兩個數(shù)字間不用頓號。
如:(24)你的年齡大概是十六七歲。
(不能寫成“十六、七歲”) ●【注意】相鄰的兩個數(shù)字而非約數(shù)之間要用頓號。
如:(25)三年級四、五的學生。
(26) 戰(zhàn)斗在一、二的工人。
2、并列詞語之間帶有“啊”、“哇”、“啦”、“呀”等語氣詞時,并列成分之間用逗號,不用頓號。
如:(26)他退休后生活很豐富,遛遛鳥呀,打打麻將呀,聽聽戲呀。
3、標題中有并列詞語時中間不用頓號,可在并列詞語之間空一格。
4、并列的詞組比較長、停頓較大的用逗號而不用頓號。
如:(27)情況的了解,任務(wù)的確定,兵力的部署,軍事和政治教育的實施,給養(yǎng)的籌劃,武裝的整理等等,都要包括在領(lǐng)導的工作之中。
5、并列成分做補語且需要強調(diào)時用逗號而不用頓號。
如:(28)那種叫“水晶”的,〈長得長長的,綠綠的,晶瑩剔透〉,真像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來的。
6、并列成分做狀語,并列成分是介賓短語,它們之間用逗號而不用頓號。
如:(29)他們[在朦朧的夜色中,在大青樹下,在紡車旁邊,用傳統(tǒng)的詩一般的語言]傾吐著彼此的愛慕和理想。
●【注意】并列成分若都是單個詞語或成語則用頓號。
如:(30)我們應(yīng)堅決、徹底、干凈、全部消滅大國主義。
7、并列成分做謂語時,若并列成分是主謂短語,它們之間用逗號而不用頓號。
如:(31)她衣服新潮,頭發(fā)齊耳根長,走起路來風風火火,講起話來大聲大氣。
●【注意】并列成分做謂語時,若共帶一個賓語,并列詞間用頓號 如:(32)今年我公司研制、推出了兩款新車。
8、并列的詞或詞組作復指成分時,并列成分之間用逗號,不用頓號。
如:(33)老槐樹下有兩輩人:一個“老”字輩,一個“小”輩。
●【注意】如并列詞或詞組簡單,它們之間則用頓號。
如:(34)抗戰(zhàn)、團結(jié)、進步,這是共產(chǎn)黨的三大方針。
9、并列結(jié)構(gòu)內(nèi)部又包含并列詞語時,為分清層次在不同屬類間用逗號。
如:(35)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上下、左右,中國、外國,都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
三 分號 下列幾種情況使用分號 1、用在復句中表示并列分句間的停頓,非并列關(guān)系(轉(zhuǎn)折、因果等)的多重復句,前后兩部分之間也用分號。
如:(35)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猶使我耳不忍聞。
(36) 她今年已經(jīng)十八歲了,個子也長成了,按說該找個婆家;可是她母親總是一個勁地說他還小。
2、分條說明一個完整的意思,在每一條里,不管是詞、詞組、單句,還是復句,都作為一個分句,各條末尾用分號,最后一條完了用句號。
如:(37)農(nóng)民對一個好的村干部的要求是:一、辦事公道,一碗水端平;二、自己不要吃得太飽;三、有經(jīng)濟頭腦。
3、句子中有余指代詞“等等”代表未說出的并列部分,在“等等”的前面也要用分號。
如:(38)閱讀有許多好處:它能擴大你的知識面;能陶冶你的情操;能提高你的審美能力;等等。
●【提示:并列的幾個分句,不論其結(jié)構(gòu)是否一致,并列分句間均用分號,不能有的用分號有的用逗號】 四 冒號 1、冒號用于提示下文或小結(jié)上文。
如:(39)我們的復習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專項復習階段;第二階段為綜合復習階段;第三階段…… (40)她是秋天沒丈夫的;他有一個小叔子,小她十歲;她靠打柴為生:我知道的就這些。
●【提示:用于提示下文的詞語“注意”、“指出”、“宣稱”、“證明”、“告訴”、“如下”、“例如”等后常用冒號。
】 2、用于書信、講話稿等稱呼的后面。
3、用于需要說明的詞語后。
如:(41) 日期: 10月20日 地點: 縣劇院 ● 【特別提醒】 A、 冒號提示的范圍一般要管到句子末尾,不能只管到句子中間。
如:(42)參加國慶獻禮的優(yōu)秀影片:《風暴》、《青春之歌》、《林則徐》等,也將在各大城市上映。
(此句中的冒號應(yīng)去掉) B、 部分引用別人的話,使之成為整個句子的一部分,引文前不用冒號。
如:(43)林則徐宣稱:“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表示決心禁絕鴉片。
(應(yīng)將冒號換成逗號) C、 一個句子中不要出現(xiàn)兩個冒號。
如:(44)他在文中指出:我們要學習一些自己國家的歷史,比如說:國家的政治史、文化史、經(jīng)濟史等。
(第二個冒號應(yīng)刪去。
) 標號 標號主要標明語句的性質(zhì)和作用,包括引號、括號、破折號、省略號、著重號、書名號、間隔號、連接號和專名號九種。
一 引號 主要作用有: 1 、表明引用的部分。
2、著重論述的對象或重要的特定的詞語。
如:(45)股市有它的行話:如股票價格上漲叫“牛市”,因牛的眼睛總朝上看;反之叫“熊市”,因熊的眼睛總朝下看。
3、 明是否定、反義或諷刺的詞語。
如:(46) 這樣的“聰明”還是少來一點好。
(表否定) 4、 表明是簡稱。
如:(37) 你的這種做法到底是姓“資”還是姓“社”。
5、 表明是成語、熟語、術(shù)語。
如:(47) 人們常常稱技藝高超的工人為“能工巧匠”,贊精妙的藝術(shù)品為“巧奪天工”。
(48) 我們有些同志喜歡寫長文章,但是沒有什么內(nèi)容,真是“懶婆娘的裹腳,又臭又長”。
6、 表示特殊的日子,特殊的事件。
如:(49) “五四”運動 (50) “一二·九”運動 7、 表明是象聲詞、音譯詞、綽號、專有名詞。
如: (51) 青蛙“呱呱”叫,驚醒了“豆腐西施”楊二嫂。
(52) 一條“金利來”拴在脖子里,叫人不自在。
● 【特別提醒】 A、引文中有引文,要分雙引和單引,單引中還有引文則用雙引,總的原則是雙中有單,單中有雙。
B、引用的文字獨立而又完整,則引文末尾的標點不能改動,并將其寫在后引號的里面。
如:(53)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 引文不獨立,引用的話只作為作者自己話的一部分時,不管它是不是完整,后引號前都不能用點號(問號、嘆號除外)。
如: (54)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格言,流傳到今天至少有兩千年了。
(55) 現(xiàn)代畫家徐悲鴻筆下的馬,正如有的評論家所說的那樣,“形神兼?zhèn)?,充滿生機”。
(56) 在老張“同志們,走吧
”的招呼聲中,我們這支隊伍又出發(fā)了。
C、 連續(xù)引用一篇文章的幾個段落,只在每段開始使用前引號,該段末尾不用后引號,直到引文結(jié)束時才使用后引號。
二 括號 括號標明行文中的注釋性的文字。
從注釋的范圍看,它有句內(nèi)括號和句外括號之分。
只注釋和補充說明句中一部分詞語的叫句內(nèi)括號。
如:(57)猴子跳到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他是船長的兒子)面前,把他的帽子摘下來。
補充和注釋全句的叫句外括號。
它放在正文的句末點號之后。
如:(58)他培育了許多香花,繁殖和訓練了許多小動物。
(他后來還曾照顧動物園里的一只沒有媽媽的小虎,每天用牛奶喂它。
) ● 【特別提醒】句內(nèi)括號內(nèi)的文字末尾不能用句號;但可用問號或嘆號。
句外括號里的注釋如是一句話,句末可用點號。
如:(59) 1861年以后,那拉氏(慈禧)曾搞所謂“垂簾聽政”(這是那拉氏直接掌管政權(quán)的一種形式。
),指使劊子手…… (句中括號里的句號應(yīng)去掉) (60)她先是寄希望于劉女士的丈夫(那個美男子
),后又寄希望于Q男士。
三 破折號 破折號用來標明行文中解釋說明的語句,或表示語義的轉(zhuǎn)換、遞進、中斷、延長等。
破折號和括號用法不同:破折號引出的解釋說明是正文的一部分,括號里的解釋說明不是正文,只是注釋。
其作用主要有: 1、 表示注釋。
如:(61)邁進金黃色的大門,穿過寬闊的風門廳和衣帽廳,就到了大會堂建筑的樞紐部分——中央大廳。
2、 表示意思的轉(zhuǎn)折及轉(zhuǎn)換。
如:(62)到山上打柴的記憶至今都是幸福而快樂的——盡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種勞作。
(54)“好香的菜,——聽到風聲了嗎
”趙七爺站在七斤的后面說。
3、 表示意思的遞進。
如:(63)自然是讀著,讀著,強記著——而且要背出來。
4、 用于標明語句間的因果關(guān)系,破折號前是果,后是因。
如:(64)他首先指出早戀并不可恥——這是一種十分自然、正常的現(xiàn)象……早戀并不可愛——早結(jié)的果不甜,早開的花早謝。
5、 表聲音的延長、中斷或停頓。
6、 表分項列舉。
7、 用于副標題前。
● 【提示】 破折號與逗號都有強調(diào)的作用,前者強于后者,逗號強調(diào)前面的內(nèi)容,破折號強調(diào)后面的內(nèi)容。
如:(65)我,是第一個跑到終點的。
(66)那就是我——一名普通的中學教師。
當語句容易引起誤解時要用兩個破折號。
破折號前可用點號以示強調(diào)突出。
(67)如:我有四年多,曾經(jīng)常常,——幾乎是每天——出入于質(zhì)鋪和藥店…… 四 省略號 省略號前后使用標點的規(guī)定是:省略號前面是完整的句子,句末標點應(yīng)保留,如果不是完整的句子,只是句內(nèi)停頓,則句末不保留標點;省略號后面一般不用標點,只有需要表示不跟下文連接才可以使用句尾標點。
書刊中省略號前后使用標點也易出錯,例如: (68)至今還保存在島上的水井、碑石、各種建筑物……,這一切鐵的事實都雄辯地證明,南海諸島自古就是我國領(lǐng)土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69)“夫日月之有蝕,風雨之不時,……是無世而不常有之。
” 例句(68)中省略號后逗號應(yīng)去掉;(69)省略號前之逗號也應(yīng)去掉。
● 【特別提示】當列舉的各項和省略的部分共同充當某一詞語的修飾限制成分時,省略部分只能用“等”或“等等”表示,不能用省略號。
如:(69)“新時期文學”以來,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等評獎活動,從國家到地方評過幾次
(70)對于有志于文學的后來者們,除了繼續(xù)關(guān)注文本語言風格幽默荒誕等等之外,也應(yīng)該是大有啟迪的啊
省略號前后標點的使用。
省略號前的句子語義表達完整可在句子末尾加句末點號,否則不加。
省略號后一般不加標點,如果省略號后還有文字,為表示其不與省略號前的文字相連,可在省略號前加句末點號。
如:(71)現(xiàn)在創(chuàng)作上有一種長的趨向:短篇向中篇靠攏,長篇呢
一部,兩部,三部……。
當然,也有長而優(yōu)、非長不可的,但大多數(shù)是不必那么長,卻有“水分”可擠。
五 書名號 使用書名號時注意 1、 名和篇名同時出現(xiàn)時,只用一個書名。
書名寫在前面,篇名寫在后面,中間用間隔號隔開。
如:(72)《朝花夕拾·藤野先生》。
2、 詞牌名和題名同時出現(xiàn)時,要用書名號。
前面是詞牌名,后面是題名,中間用間隔號隔開。
如:(73)《念奴嬌·赤壁懷古》。
3、書名號里還要用書名號時,外面用雙書名號里面用單書名號。
如:(74)《新時期〈金瓶梅〉研究評述》一書已出版。
4、影視作品的名稱應(yīng)用書名號,但電視欄目、報社及雜志社名稱不用書名號。
如:(75)“焦點訪談”是我們大家都喜歡看的欄目。
(76)語文報社出版的《語文報》,我們大家都愛看。
叢書名稱也標書名號,“叢書”兩字是否在書名號內(nèi),宜視該叢書封面上有無冠“叢書”兩字而定,有“叢書”字樣的,“叢書”兩字放在書名號內(nèi),無“叢書”字樣的放在書名號外,如《力學叢書》、《純粹數(shù)學與應(yīng)用數(shù)學專著》叢書。
《少年閏土》、《藤野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作者都是( ),他的原名是( )
靈臺無計逃,風雨如磐閣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我以我血轅。
出自于魯《自題小像》。
詩本無題,系魯迅于1903年在日本東京弘文書院求學時,剪辮題照,贈 給他的摯友許壽裳的。
第一句是說愛國之心難以逃脫“神矢”的射中,第二句是說我遠離的祖國仍然處于風雨飄搖之中,第三句是說寄語寒星讓他轉(zhuǎn)達我對祖國同胞的致意,但同胞不能理解,第四句是說我一定要把自己的一腔熱血奉獻給我的祖國我以我血薦軒轅”是《自題小像》詩的愛國主義感情的 升華,也是青年魯迅鴻鵲之志的寫真,更是魯迅先生矢志不渝、畢生實踐的人生格言° 在“我以我血薦軒轅”這壯美詩句的字里行間,跳蕩著一個偉大的民族英靈,它激勵著當代億萬青年去光大這“民族 魂”去實踐這值得“畢生實踐的格言”!
寫作文的六要素是什么
要素一:、地點、人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
文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
1、景物描寫的作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表現(xiàn)人物的品質(zhì),襯托中心意思 2、運用描寫方法的作用:表現(xiàn)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題 3、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的作用:運用了……的修辭,生動形象地寫出了…… 4、運用排比的作用:增強語言啟示,生動形象地寫出了…… 5、反問句的作用:加強語氣,引起下文,承上啟下 6、設(shè)問句的作用: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啟下 7、題目的作用:概括內(nèi)容;揭示主題;提示線索拓展資料:常用修辭比喻根據(jù)事物的相似點,用具體的、淺顯、熟知的事物來說明抽象的、深奧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將表達的內(nèi)容說得生動具體形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用淺顯常見的事物對深奧生疏事物解說、幫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種類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 甲像乙 出現(xiàn)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猶如 如: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樣 暗喻 甲是乙 出現(xiàn) 是、成為 如:那又濃又翠的景色,簡直就是一幅青山綠水畫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現(xiàn)無知:地上射起無數(shù)的箭頭,房頂上落下萬千條瀑布。
擬人把物當做人寫,賦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
作用:把禽獸鳥蟲花草樹木或其他無生命的事物當成人寫,使具體事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
如: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夸張對事物的性質(zhì),特征等故意地夸張或縮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質(zhì),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引起聯(lián)想效果。
類別 特點 例句 擴大夸張 對事物形狀、性質(zhì)、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曬化了,甚至鋪戶門前的銅牌好像也要曬化 縮小夸張 對事物形象、性質(zhì)、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縮小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塊天地 超前夸張 把后出現(xiàn)的說成先出現(xiàn),把先出現(xiàn)的說成后出現(xiàn) 她還沒有端酒杯,就醉了。
排比把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相關(guān)聯(lián)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強語言氣勢,增強表達效果。
如:他們的品質(zhì)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zhì)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對偶字數(shù)相等,結(jié)構(gòu)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齊勻稱,節(jié)奏感強,高度概括,易于記憶,有音樂美感。
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魯迅《自嘲》)反復為了強調(diào)某個意思,表達某種感情,有意重復某個詞語句子。
反復的種類:連續(xù)反復和間隔反復,連續(xù)反復中間無其他詞語間隔。
間隔反復中間有其他的詞語。
如:山谷回音,他剛離去,他剛離去。
(柯巖《周總理你在哪里》)(連續(xù)反復) 好像失了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想,黨國倒愈像一個國。
(魯迅《“友邦驚詫”論》)(間隔反復)設(shè)問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們思考,有的為了突出某些內(nèi)容。
如:花兒為什么這樣紅
首先有它的物質(zhì)基礎(chǔ)。
(賈祖璋《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反問無疑無問,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問表肯定。
如:我呢,我難道沒有應(yīng)該責備的地方嗎
引用引用現(xiàn)成的話來提高語言表達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兩種。
如: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落后,我們應(yīng)該記住這一真理。
借代用相關(guān)的事物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
借代種類:特征代事物、具體代抽象、部分代全體、整體代部分。
如: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先生,給現(xiàn)錢,袁世凱,不行么
(葉圣陶《多收了三五斗》)反語用與本意相反的詞語或句子表達本意,以說反話的方式加強表達效果。
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國留學生)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fā)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魯迅《藤野先生》)對比對比是把兩種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的一種修辭。
例如: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臧克家《有的人》)(編錄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運用對比,必須對所要表達的事物的矛盾本質(zhì)有深刻的認識。
對比的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應(yīng)該有互相對立的關(guān)系,否則是不能構(gòu)成對比的。
請教魯迅先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全詩及鑒賞
魯迅《自題小 靈臺無神矢, 風雨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薦軒轅。
靈臺:(書面語)心靈。
神矢,愛神的箭。
故園:祖國。
荃不察:化用《離騷》中“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句。
荃,香草名,隱喻國君。
察,體察。
中,內(nèi)心。
薦:獻,進獻祭品。
軒轅:黃帝,上古帝王,中華民族的始祖,代指中華民族。
這首詩是魯迅21歲寫的,51歲重寫。
在30年中很少寫詩,從這以后才開“詩戒”。
這是他言志的宣言。
盡管祖國在黑暗中沒有理由不愛她。
雖然滿腔熱誠不被理解,我只管奉獻我青春的熱血。
何等堅貞、猛烈的愛啊。
這是《吶喊》和《彷徨》的先聲,也是魯迅畢生奮斗的標燈和旗幟。
30年過去,魯迅無愧無悔
我發(fā)自內(nèi)心地敬仰魯迅先生,那是因為
因為魯迅,他不但對教育事業(yè)很有心,對祖國也有極大的關(guān)心和愛護,就是他看不過以前的中國是多么的落后。
初中生必讀名著
1. 本書作者——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俄羅斯人。
小說主人公——保爾·柯察金。
他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
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應(yīng)當這樣度過:回首往事,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卑鄙庸俗而羞愧;臨終之際,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yè)——為解放全人類而斗爭。
” 2. 本書作者——英國作家笛福,小說主人公——魯濱遜·克魯索,還有土人“星期五”。
小說描寫了水手魯濱遜在航行中遇險后,漂流到了一個荒無人煙的孤島上生活了多年,過著野人般的生活。
3. 本書作者——喬納森·斯威夫待,十八世紀英國小說家。
小說主人公——里梅爾·格列佛船長。
該書通過里梅爾·格列佛船長之口,敘述了周游四國(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智馬國)的奇特經(jīng)歷。
但仔細體會,卻處處揭露著英國社會的黑暗現(xiàn)實,并寄寓著作者的理想。
4. 本書作者——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原名謝婉瑩。
祖籍福建長樂,生于福州。
作品多圍繞著母愛、童心和自然美描述“愛的哲學”,代表作有、等。
1920年開始,受泰戈爾的影響,又寫出了短詩集和,為文壇矚目。
5. 本書為魯迅(原名:周樹人)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jié)集,共十篇。
前五篇寫于北京,后五篇寫于廈門。
(另:初中所學的魯迅的小說全部選自《吶喊》。
) 6.《西游記》 本書作者——吳承恩(明)。
《西游記》經(jīng)無數(shù)民間藝人和作者付出巨大勞動之后,于明朝中葉,由吳承恩最后完成。
它是中國神話小說中最優(yōu)秀的作品。
濃郁的浪漫主義是《西游記》的基本藝術(shù)特征。
主人公——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
7.《水滸傳》 本書作者——施耐庵。
《水滸傳》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四大名著之一,它的作者是施耐庵,而書名卻是羅貫中起的。
《水滸傳》原名《江湖豪客傳》,可施耐庵對書名總感到不滿意。
羅貫中建議用《水滸傳》,他覺得很好,他說,“‘水滸’有水邊的意思,有‘在野’的含義”,于是便將書名正式定為《水滸傳》。
本書描寫了北宋晚期宋江領(lǐng)導的山東梁山泊農(nóng)民起義,真實地再現(xiàn)了封建社會農(nóng)民起義的發(fā)生、發(fā)展直到失敗的全過程。
這部書也塑造了魯智深、林沖、武松、李逵等一大批農(nóng)民起義的英雄好漢形象。
(另:四大名著中只有《紅樓夢》是清代的作品,其大三本按時間先后排列依次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
注意:《三國志》屬于史書,不是小說) 8.《駱駝祥子》 本書作者——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一個滿族家庭。
1930年老舍踏上了歸程,面對滿目瘡痍的祖國,他的筆變得沉重起來。
《駱駝祥子》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
它揭示了“小人物”的奴隸心理和無法實現(xiàn)的希望的最終破滅。
隨著祥子心愛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殺,祥子熄滅了個人奮斗的最后一朵火花,成為這個衰朽社會的殉葬品。
主人公 ——人力車夫祥子、車主女兒虎妞、小福子。
《駱駝祥子》精彩語言輯錄 △錢會把人引進惡劣的社會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開,而甘心走入地獄中去。
△為金錢而工作的,怕遇到更多的金錢,忠誠不立在金錢上。
△人間的真話本來不多,一個女子的臉紅勝過一大段長話。
△最偉大的犧牲是忍辱,最偉大的忍辱是預(yù)備反抗。
△愛與不愛,窮人得在金線上決定,“情種”只生在大富之家。
△苦人的懶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結(jié)果,苦人的耍刺兒含著一些公理。
△經(jīng)驗是生活的肥料,有什么樣的經(jīng)驗便變成什么樣的人,在沙漠里養(yǎng)不出牡丹來。
9.《名人傳》 本書作者——瓦薩里。
《名人傳》是文藝復興的重要文獻,作者在1568年的修訂版中明確宣告,該書的宗旨就是要敘述“藝術(shù)再生的進程”。
“再生”一詞不僅是瓦氏整部巨著的主題,而且構(gòu)成了其歷史觀念和藝術(shù)判斷標準的基石。
他破天荒第一次將建筑、繪畫、雕刻這三門藝術(shù)當作一個整體,而非像他前輩那樣總是將其孤立開來進行處理,同時,他依據(jù)風格類型而提出了一套批評體系以區(qū)分藝術(shù)作品的高下優(yōu)劣。
這些特點使他的《名人傳》與以前一切著作拉開了距離,成為西方藝術(shù)史學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10.《童年》 本書作者——高爾基,原名阿歷克謝·馬克西莫維奇·比什科夫,前蘇聯(lián)無產(chǎn)階級作家,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
《童年》是高爾基自傳倚小說第一部,小說主人公——阿遼沙。
高爾基在這本書中真實地描述了自己苦難的童年,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征,特別是繪出了一幅俄國小市民階層風俗人情的真實生動的圖畫。
它不但揭示了那些“鉛樣沉重的丑事”,還描繪了作者周圍的許多優(yōu)秀的普通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羅斯文學中最光輝、最富有詩意的形象之一。
是這些普通人給了幼小的高爾基良好的影響,使他養(yǎng)成不向丑惡現(xiàn)象屈膝的性格,鍛煉成堅強而善良的人。
自傳體長篇小說三部曲的另外兩部是《在人間》和《我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