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美無錫的詩歌
不為圣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事實上,這句話并非曾國藩首創(chuàng),而是清代理學大家太常寺卿唐鑒送給曾文正公的一句話。
道光二十一年,他將自己所著《畿(jī)輔水利》及親筆楷書條幅“不為圣賢,則為禽獸,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善化唐鑒”贈與曾國藩。
曾國藩對此聯(lián)極為推崇,并將此聯(lián)掛于居室。
后來在收入曾國藩日記時略加改動,便有了“不為圣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的千古絕對。
聞一多先生在其詩集《紅燭》中,也引用“莫問收獲,但問耕耘”為序詩的最后一句,既激勵自己,也鼓舞世人。
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明朝那些事
史書讀得不多,是讀過的史書中比較另類的一本。
該書語言流暢,時不時調侃一下,真可謂輕輕松松讀歷史,舒舒服服品古人。
只是書中沒有引經據(jù)典,也未注明出處,是否完全符合史實,咱也就沒法考證了。
好在它說的事兒,跟我這些年東鱗西爪地積攢起來的明史都對得上,我也就認為它是真的了。
的第一部從出生寫起,直到登基為止。
算是一部朱元璋傳和半部傳。
朱元璋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無所有的貧農,是通過造反才擁有了天下。
放牛、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簡單的簡歷。
沒受過教育,卻是個軍事天才,也是個人事管理天才。
朱元璋小時候深受元朝的腐敗統(tǒng)治之苦,因此痛恨官員的腐敗。
做皇帝后,對腐敗官員大肆殺戮,卻沒有止住的腐敗。
這大概就是當今社會對腐敗官員大開放生之門的歷史依據(jù)。
朱元璋有個座右銘:“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
靠著這樣的邏輯,天下一點一點地被他收入囊中。
他是成功的,他的邏輯也被很多人信奉著。
朱元璋為了保證天下是自己的,也是他的繼承者的,精心、刻意地做了許多的安排,奪兵權、殺異己,卻無法保證天下從他的繼承者手中被奪走。
看來,無論你多么強大、多么精明,你可以將別人的東西巧取豪奪過來,卻無法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奪走。
皇帝如此,官員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強者皆如此。
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 而歷史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書寫的,因此應該是生動活潑的,而我們以前面對的事枯燥的敘述和總結,根本無法引起我們的閱讀欲望。
下面是我認為的一些有哲理的話。
“我相信我是對的”。
在通往勝利之門的路上,你會撿到很多鑰匙,這些鑰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閃閃,但只有一把才能打開那扇門。
在進行決策時,會有很多人在你耳邊提出他們自己的意見,將他們手中的鑰匙交給你,讓你去選擇,但這個游戲最殘酷的地方在于: 你只有一次嘗試的機會 如果失敗了,你將失去一切。
在戰(zhàn)役實施中,只有一個時機是最適合的,能抓住這個時機的,即是天才—— 越接近對方的水平,就越了解對方的強大,就會越來越畏懼。
當他的畏懼達到極點的時候,也就是他能與對手匹敵的時候
每一種主張的背后,都隱藏著某種勢力或者利益的群體。
如房地產商一定說房價會不停的漲,電信公司一定說自己的收費很便宜一樣。
而農民的主張只可能是種地或者收租。
是一個有著堅強的意志的人,他白手起家,最終成就一方霸業(yè)。
但他的缺點和他的優(yōu)點一樣突出,作為亂世群雄中的一個,他有著小富即安的心理,卻并不明白,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進行的,只能是,勝利者只有一個。
人生最痛苦的地方不在于有一個悲慘的結局,而在于知道了結局卻無法改變。
是的,命運之神其實并不存在,他也不會將什么寶劍和鑰匙交給一個乞丐,在那絕望的日子里,并沒有人去同情和可憐這個人,他的一切都是自己爭取來的。
他告訴我們,堅強的意志和決心可以戰(zhàn)勝一切困難。
他告訴我們,執(zhí)著的信念和無畏的心靈才是最強大的武器。
大家應該從朱元璋的話中吸取教訓,一般領導提拔你之前總是要打壓一下的,所謂磨練就是這樣來的,千萬不要為此和領導鬧意見,否則就真有可能一輩子壓制下去了。
過于得意忘形了,他似乎忘記了他當年是怎樣戰(zhàn)勝比自己強大的敵人的。
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并不一定是先進的武器和士兵的數(shù)量,而是人的決心和智慧。
于是,當年的那個一心為民請命、為國效力的單純的讀書人死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躍躍欲試、胸有城府的政客。
也許在很多人看來,這也并沒有什么大驚小怪的,只不過是一個人對自己人生的選擇罷了,但問題在于,在作出這個選擇的時候忘記了一個重要而簡單的原則,而正是這個簡單的原則斷送了他的一生。
這條原則就是:不要做你不擅長的事。
青少年時期的艱苦經歷磨煉了,使他變得老成而有心計。
他為人十分謹慎,別人和他說過的話,他都爛在肚子里,從不輕易發(fā)言泄密,他是太子的忠實擁護者,卻從不明顯表現(xiàn)出來,其城府可見一斑。
而之所以能夠有所成就,其經驗大致可以概括為一句話: 剛出道時要低調,再低調。
經歷了那么多的波折和陰謀,自己身邊的同伴不是被殺掉,就是被朱高煦整垮,為了自己的信念,楊士奇忍耐了很久,他曾經有很多機會向朱棣揭發(fā)朱高煦的不軌行為,但作為一個政治老手,他十分清楚權力斗爭就如同劍客比武,一擊必殺才是制勝的王道,因為一旦寶劍出鞘,就沒有收回的余地。
登飛來峰賞析
作者:王安石登飛來峰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注釋:(1)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中華書局1959年版)。
飛來峰:即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
唐宋時其上有應天塔,俗稱塔山。
古代傳說此山自瑯琊郡東武縣(今山東諸城)飛來,故名。
(2)千尋:極言塔高。
古以八尺為一尋,形容高聳。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漢陸賈《新語》:“邪臣蔽賢,猶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5)緣:因為。
(6)眼:視線。
(7)塔:鐵塔。
(8)最高層:最高處。
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決策層。
〔9〕雞鳴見日升:雞鳴時可以望見太陽升起。
譯文: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云的塔,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
不怕層層浮云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賞析:這首的第一句,詩人用“千尋”這一夸張的詞語,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
詩的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xiàn)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信心,成為全詩感情色彩的基調。
詩的后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
表現(xiàn)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
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應該放眼大局和長遠。
在寫作手法上,起句寫飛來峰的地勢。
峰在杭州西湖靈隱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尋之塔,足見其高。
此句極寫登臨之高險。
承句寫目極之遼遠。
承句用典,《玄中記》云:“桃都山有大樹,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隨之。
”以此驗之,則“聞說雞鳴見日升”七字,不僅言其目極萬里,亦且言其聲聞遐邇,頗具氣勢。
雖是鋪墊之筆,亦不可等閑視之,實景語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本是“先日出,后天雞鳴”,但王安石不說“聞說日升聽雞鳴”,而說“聞說雞鳴見日升”,則是“先雞鳴,后日升”。
詩人用事,常有點化,此固不能以強求平仄,或用事失誤目之,恐意有另指。
轉句“不畏”二字作峻語,氣勢奪人。
”浮云遮望眼”,用典。
據(jù)吳小如教授考證,西漢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也。
”王句即用此意。
他還有一首《讀史有感》的七律,頷聯(lián)云:“當時黯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
”欲成就大事業(yè),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亂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敗于此。
詩人良苦用心,于此詩已見端倪。
結句用“身在最高層”拔高詩境,有高瞻遠矚的氣概。
轉、結二句,絕妙情語,亦千古名句;作者點睛之筆,正在結語。
若就情境說,語序應是“因為身在最高層,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卻倒過來,先說果,后說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說明詩眼的轉換。
這雖是作詩的常法,亦見出作者構思的精深。
這首詩與一般的登高詩不同。
這首詩沒有過多的寫眼前之景,只寫了塔高,重點是寫自己登臨高處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
這與王之渙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相似。
前者表現(xiàn)一個政治變革家撥云見日、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和豪邁氣概,后者表現(xiàn)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績,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勵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與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一脈相承,表現(xiàn)技法極為相似,王詩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蘇軾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為沒有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
”兩者都極具哲理性,常被用著座右銘。
\\\\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它春夏與秋冬\\\\這首詩出自哪里
魯迅先生 《自嘲》 自嘲 (1932年) 運交華蓋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他冬夏與春秋。
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是什么意思
詳細一些。
【馮友蘭自題聯(lián)】 闡舊邦以輔新命; 極高明而道中庸。
——馮友蘭集句自題座右銘 (此聯(lián)約寫于1987年。
時作者已92歲,視力與精力均已不濟;但仍奮力向前,依靠助手完成《中國哲學中新編》。
“闡舊邦以輔新命”句,語出《詩經·大雅·文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關于此句作者曾在《康有為‘公國上書’書后》中寫道:“我把這兩句詩簡化為‘舊邦新命’。
這四個字,中國歷史發(fā)展的新階段足以當之。
”“舊邦”,指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tǒng)。
“新命”,指現(xiàn)代化和建設社會主義。
“闡舊邦以輔新命”是作者平生志向。
“極高明而道中庸”句,語出《中庸》第27章:“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學問,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高明”,謂性格高亢明爽。
“中庸”,謂不偏叫中,不變叫庸。
儒家以中庸為最高的道德標準。
此句為作者平生追求之境界。
此聯(lián)集前人句,工穩(wěn)自然,而恰切地描繪作者之形象,極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