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不卡|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亚洲综合精品在线

  •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cite id="fsfwt"></cite></strong></rp>
    <track id="fsfwt"></track>

      <track id="fsfwt"></track>
      1.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pre id="fsfwt"></pre></strong></rp>

          歡迎來到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網(wǎng)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當(dāng)前位置: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 座右銘 > 五四題材座右銘

          五四題材座右銘

          時間:2019-01-03 03:02

          求警示自己永遠愛我老婆一個的座右銘藏頭詩,題材:我叫劉瓊豫 我 老婆叫 胡海燕

          張后不樂上為忙,超資越序曾無難。

          呂公榮達子陵歸,曉月啼多錦幕垂。

          芳風(fēng)搖蕩雪花飛,龍德光天天不違。

          張君名聲座所屬,超資越序曾無難。

          呂望當(dāng)年展廟謨,曉看紈扇恩情薄。

          芳郊綠野散春晴,長居膝下屬歡情。

          張旭三杯草圣傳,超凡入圣弗為難。

          呂望甘羅道已彰,曉如白云圍我床。

          芳草閑云逐隼旟,赫赫離精御炎陸。

          張公嘆其材盡下,超遙散漫兩閑暇。

          呂仙祠下寒砧急,曉星寥落春云低。

          芳晨麗日桃花浦,林亭自有幽貞趣。

          張良未逐赤松去,超名累歲與君同。

          呂氏強梁嗣子柔,曉霜如雪覆江樓。

          芳郊綠野散春晴,上苑桃花朝日明。

          張在野田平碧中,超名累歲與君同。

          呂母銜冤窮老婦,曉乘華幰向天衢。

          芳草綿延鎖平地,蓂生三五葉初齊。

          有什么可以用來作為座右銘的名句名言

          要古代的。

          多給幾句啊…

          中國古代百句經(jīng)典名 1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 譯:作為君子,應(yīng)該有堅意志,永不止息的奮斗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yǎng),完成并發(fā)展自己的學(xué)業(yè)或事業(yè),能這樣做才體現(xiàn)了天的意志,不辜負(fù)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zé)和才能。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志》劉備語 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于一些微小的。

          卻有益于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論語》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xué)習(xí),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fā)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4.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則遠怨矣。

          ——《論語》 譯:干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dān)主要責(zé)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zé)于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小人反是。

          ——《論語》 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發(fā),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xiàn)良好的意愿和正當(dāng)?shù)囊螅粫美淇岬难酃饪词澜纭?/p>

          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

          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論語》 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yōu)點,就虛心請教,認(rèn)真學(xué)習(xí),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 譯: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zāi)難、禍?zhǔn)隆?,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8.當(dāng)仁,不讓于師。

          ——《論語》 譯:遇到應(yīng)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yīng)該搶著去做。

          后發(fā)展為成語“當(dāng)仁不讓”。

          9.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論語》 譯:君子不會夸夸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周易》 譯:同心協(xié)力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fā)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周易》 譯: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

          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12.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 譯:自滿于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zāi)害;謙遜并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 譯: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并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

          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fēng)度的表現(xiàn)嗎

          14.言必信 ,行必果。

          ——《論語》 譯: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論語》 譯: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與周圍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務(wù)。

          16.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譯: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xué)習(xí)的,那他就可當(dāng)我的老師。

          我選取他的優(yōu)點來學(xué)習(xí),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為戒,有則改之。

          17.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 譯:君子總是責(zé)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

          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1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 譯: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凈,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

          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負(fù)擔(dān)很重,就常憂慮、擔(dān)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wěn)的樣子。

          19.不怨天,不尤人。

          ——《論語》 譯:遇到挫折與失敗,絕不從客觀上去找借口,絕不把責(zé)任推向別人,后來發(fā)展為成語“怨天尤人”。

          20.不遷怒,不貳過。

          ——《論語》 譯:犯了錯誤,不要遷怒別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則亂大謀。

          ——《論語》 譯:不該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堅持不干,叫“忍”。

          對小事不忍,沒忍性,就會影響大局,壞了大事。

          22.小人之過也必文。

          ——《論語》 譯:小人對自己的過錯必定加以掩飾。

          23.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論語》 譯: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就是真的過錯了。

          24.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

          ——《論語》 譯:君子致力于根本,確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產(chǎn)生。

          25.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論語》 譯:君子認(rèn)為說得多做得少是可恥的。

          26.三思而后行。

          ——《論語》 譯:每做一件事情必須要經(jīng)過反復(fù)的考慮后才去做。

          27.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譯:壞事做得太多,終將自取滅亡。

          28.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 譯:人都有可能犯錯誤,犯了獵誤,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傳》 譯:評價一個人時,不能因為一點過失就抹殺他的功勞。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譯:人家一次就學(xué)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學(xué)通。

          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學(xué)一千次,也肯定會掌握的。

          31.知恥近乎勇。

          ——《中庸》 譯:知道什么是可恥的行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現(xiàn)。

          32.以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 譯:以為自己的錯誤比別人的小,缺點比別人少而沾沾自喜。

          33.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孟子》 譯:君子最大的長處就是用高尚、仁義的心去對待別人。

          34.人皆可以為堯舜。

          ——《孟子》 譯: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大圣人。

          35.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

          ——《韓非子》 譯:千里大堤,因為有螻蟻在打洞,可能會因此而塌掉決堤;百尺高樓,可能因為煙囪的縫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災(zāi)而焚毀。

          36.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詩序》 譯:提出批評意見的人,是沒有罪過的。

          聽到別人的批評意見要仔細(xì)反省自己,有錯就改正,無錯就當(dāng)作是別人給自己的勸告。

          37.良藥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孔子家語》 譯:好的藥物味苦但對治病有利;忠言勸誡的話聽起來不順耳卻對人的行為有利。

          38.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明代諺語 譯:一句良善有益的話,能讓聽者即使在三冬嚴(yán)寒中也倍感溫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惡毒語言,傷害別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會讓人覺得寒冷。

          39.千經(jīng)萬典,孝悌為先。

          ——《增廣賢文》 譯:千萬種經(jīng)典講的道理,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最應(yīng)該先做到的。

          40.善惡隨人作,禍福自己招, ——《增廣賢文》 譯:好事壞事都是自己做的,災(zāi)禍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來的。

          41.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論語》 譯:只學(xué)習(xí)卻不思考就不會感到迷茫,只空想?yún)s不學(xué)習(xí)就會疲倦而沒有收獲。

          4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 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應(yīng)當(dāng)說不知道,不弄虛作假,這才是明智的行為。

          43.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韓愈 譯:事業(yè)或?qū)W業(yè)的成功在于奮發(fā)努力,勤勉進取。

          太貪玩,放松要求便會一事無成;做人行事,必須謹(jǐn)慎思考,考慮周詳才會有所成就。

          任性、馬虎、隨便只會導(dǎo)致失敗。

          44.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明·朱熹 譯:用心思考,用眼仔細(xì)看,有口多讀,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讀書。

          45.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

          ——《論語》 譯:努力學(xué)習(xí)卻不感到滿足,教導(dǎo)別人不感到厭倦。

          46.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勸學(xué)》 譯:不把半步、一步積累起來,就不能走到千里遠的地方,不把細(xì)流匯聚起來,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47.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唐·王之渙《登顴雀樓》 譯:想看到更遠更廣闊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層樓。

          想學(xué)到更多更深的知識,你就要比原來更努力。

          48.強中自有強中手,莫向人前滿自夸。

          ——《警世通言》 譯:盡管你是一個強者,可是一定還有比你更強的人,所以不要在別人面前驕傲自滿,自己夸耀自己。

          4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xué),不知道。

          ——《禮記·學(xué)記》 譯:玉石不經(jīng)過雕琢,不能成為有用的玉器;人不經(jīng)過學(xué)習(xí),就不懂得事理。

          50.黑發(fā)不知勤學(xué)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勸學(xué)》 譯: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抓緊時間勤奮學(xué)習(xí),到老了想讀書卻為時已晚。

          51.知不足者好學(xué),恥下問者自滿。

          ——林逋《省心錄》 譯: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學(xué)習(xí)就是聰明的人,不好問又驕傲自滿的人是可恥的。

          52.學(xué)不可以已。

          ——《荀子》 譯:學(xué)習(xí)是不可以停止的。

          53.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悅乎

          ——《論語》 譯:學(xué)過的知識,在適當(dāng)?shù)臅r候去復(fù)習(xí)它,使自己對知識又有了新的認(rèn)識,這不是令人感到快樂的事嗎

          54.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 譯:學(xué)了新的知識又常常溫習(xí)已學(xué)過的知識,不斷地學(xué)習(xí),溫習(xí),學(xué)問和修養(yǎng)一定會很快得到提高,這樣的人就可以成為老師了。

          55.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唐·杜甫 譯:讀書讀得多,寫起文章來就會筆下生花,像有神助一樣。

          56.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漢樂府·長歌行》 譯:年輕時不努力學(xué)習(xí),年老了只能后悔、嘆息。

          57.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三國志》 譯:讀書必須反復(fù)多次地讀,這樣才能明白書中所講的意思。

          58.學(xué)而不化,非學(xué)也。

          ——宋·楊萬里 譯:學(xué)習(xí)知識但不能靈活運用,不能稱為學(xué)習(xí)。

          59.好學(xué)而不貳。

          ——《左傳》 譯:愛好學(xué)習(xí)但不三心二意。

          60.學(xué)如不及,猶恐失之。

          ——.《論語·秦伯》 譯:學(xué)習(xí)知識時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61.人而不學(xué),其猶正墻面而立。

          ——《尚書》 譯:人如果不學(xué)習(xí),就像面對墻壁站著,什么東西也看不見。

          62、知而好問,然后能才。

          ——《荀子》 譯:聰明的人還一定得勤學(xué)好問才能成才。

          63、學(xué)之廣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晉·葛洪 譯:學(xué)問的淵博在于學(xué)習(xí)時不知道厭倦,而學(xué)習(xí)不知厭倦在于有堅定的目標(biāo)。

          64.學(xué)而不知道,與不學(xué)同;知而不能行,與不知同。

          ——黃睎 譯:學(xué)習(xí)知識不能從中明白一些道理,這和不學(xué)習(xí)沒什么區(qū)別;學(xué)到了道理卻不能運用,這仍等于沒有學(xué)到道理。

          65.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

          ——宋·蘇軾 譯:廣泛閱讀,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記??;積累了大量的知識材料,到需要用時便可以很自如恰當(dāng)?shù)剡x擇運用。

          66.差之毫厘,繆以千里。

          ——宋·陸九淵 譯:做任何事情,開始一定要認(rèn)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絲一毫,結(jié)果會發(fā)現(xiàn)相差很遠。

          67.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晉·陶淵明 譯:美好的青春年華過去了就不會再來,一天不可能有兩個早晨,要珍惜時光啊

          68、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左傳》 譯:文章講的內(nèi)容或題材都很好,可表達不適當(dāng),那么欣賞的人就不會很多,難以傳播千古。

          69.人之為學(xué),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顧炎武 譯:學(xué)習(xí)時不要在淵博浩翰的知識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為學(xué)到一點點知識而驕傲自滿。

          70.好學(xué)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中庸》 譯:勤奮好學(xué)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惡就是勇的一種表現(xiàn)。

          71.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jīng)過不知難。

          ——陳廷焯 譯:知識總是在運用時才讓人感到太不夠了,許多事情如果不親身經(jīng)歷過就不知道它有多難。

          72、笨鳥先飛早入林,笨人勤學(xué)早成材。

          ——《省世格言》 譯:飛得慢的鳥兒提早起飛就會比別的鳥兒早飛入樹林,不夠聰明的人只要勤奮努力,就可以比別人早成材。

          73.書山有路勤為徑,學(xué)海無涯苦作舟。

          ——《增廣賢文》 譯:勤奮是登上知識高峰的一條捷徑,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識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74.學(xué)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增廣賢文》 譯:學(xué)習(xí)要不斷進取,不斷努力,就像逆水行駛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7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 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類的知識是無限的。

          76.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

          ——明·顧炎武 譯:國家的興旺、衰敗,每一個人都負(fù)有很大的責(zé)任。

          77.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 譯: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煉,使人更堅強。

          相反,時常滿足于享受,會使人不求上進而逐漸落后。

          78.位卑未敢忘憂國。

          ——陸游《病起書懷》 譯:雖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從沒忘掉憂國憂民的責(zé)任。

          79.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

          ——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譯:自古以來,誰都難免會死的,那就把一片愛國的赤膽忠心留在史冊上吧

          80.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譯:為國家分憂時,比別人先,比別人急;享受幸福,快樂時,卻讓別人先,自己居后。

          81.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

          ——唐·岑參《關(guān)人赴安西》 譯:從小就想著報效祖國,而不是想著要封侯當(dāng)官。

          82.有益國家之事雖死弗避。

          ——明·呂坤《呻吟語·卷上》 譯:對國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險也不躲避。

          83.一寸山河一寸金。

          ——金·左企弓語 譯:祖國的每一寸山河比一寸黃金還要寶貴,是絕不能讓給外人的。

          84.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國。

          ——武則天 譯:如果想建立個人幸福的小家,必須先讓國定安定,繁榮起來。

          8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三國·曹植《白馬篇》 譯:在國家有危難的時候要敢于挺身而出,把死當(dāng)作回家一樣。

          86.風(fēng)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

          ——明·顧憲成 譯:風(fēng)聲、雨聲、瑯瑯讀書聲,都進入我們的耳朵,所以,作為一個讀書人,家事、國事,天下的事情,各種事情都應(yīng)該關(guān)心,不能只是死讀書。

          87.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宋·李清照《夏日絕句》 譯:活著的時候要做英雄,死后也要當(dāng)英雄。

          88.利于國者愛之,害于國者惡之。

          ——《晏子春秋》 譯:對于國家有利的事就要熱心地去做,對國家有害的事就要憎惡它,遠離它。

          89.讀書本意在元元。

          ——宋·陸游 譯:讀書的目的應(yīng)該是掌握了知識后為社會和大眾服務(wù),而不是為了自己的升官發(fā)財。

          90.時窮節(jié)乃現(xiàn),一一垂丹青。

          ——宋·文天祥 譯:歷史上許多忠臣義士,在國家有難時,他們的節(jié)操就顯現(xiàn)出來,一個個名垂史冊。

          91.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詩經(jīng)》 譯:想起父母,做子女的是多么為他們感到心痛啊

          他們生我育我,花費了多少辛勤的勞動啊

          92.報國之心,死而后已。

          ——宋·蘇軾 譯:報效祖國的志向到死都不會變。

          93.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

          ——三國·曹植《求自誠表》 譯:憂慮國家大事忘記小家庭,為拯救國家危難而捐軀獻身,這都是忠臣的志向。

          94.大丈夫處世,當(dāng)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漢·陳蕃語 譯:有志氣的人活在世上,應(yīng)當(dāng)敢于跟各種不利于國家的行為作斗爭,哪能只滿足于處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

          95.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莊子》 譯:君子之間的交往,像水一樣的平淡、純凈,這樣的友誼才會持久;往小人之間的交像甜酒一樣的又濃又稠,但不會長久。

          9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譯:尊敬、愛戴別人的長輩,要像尊敬、愛戴自己長輩一樣;愛護別人的兒女,也要像愛護自己的兒女一樣。

          97.見侮而不斗,辱也。

          ——《公孫龍子》 譯:當(dāng)正義遭到侮辱、欺凌卻不挺身而出,是一種恥辱的表現(xiàn)。

          98.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

          ——《后漢書》 譯:人們都認(rèn)為只有獲取別人的東西才是收獲,卻不知道給予別人也是一種收獲。

          9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漢·司馬遷《報任安(長卿)書》 譯:人終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價值不同,為了人民正義的事業(yè)而死就比泰山還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損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鴻毛還輕。

          100.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增廣賢文》 譯: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舉動,小烏鴉有銜食喂母鴉的情義,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順父母。

          以節(jié)儉為話題的議論文

          節(jié)儉-所謂節(jié)儉,就是花錢有節(jié)制,不鋪張浪費。

          這個概念人人皆知,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能注意節(jié)儉的人不在少數(shù),故而有必要談?wù)劰?jié)儉。

          我覺得,我們應(yīng)該注意節(jié)儉。

          節(jié)儉是一個人良好的個人修養(yǎng)的體現(xiàn)。

          三國時諸葛亮曾在《誡子書》中說過:“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這正體現(xiàn)出節(jié)儉對于提高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作用。

          事實上,自古以來,凡品德高尚者,大都注意勤儉節(jié)約。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xué)家范仲淹官至參知政事,仍保持富不忘貧、貴而能儉的品德。

          明代清官海瑞死后,點其行囊,只有“俸金八兩,葛布一端,舊衣數(shù)件”。

          其儉素之德,令人贊嘆。

          而周恩來總理又以“簡樸”為座右銘,成為令人敬佩的領(lǐng)袖。

          不難看出,節(jié)儉對于修身養(yǎng)德是大有禪益的。

          節(jié)儉是治理國家的一個重要原則。

          歐陽修云:“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節(jié)。

          民無遺力,國不過費。

          ”意思是說,節(jié)儉利于家邦。

          明太祖朱元璋抑奢倡儉,使得國家富強,人民安居樂業(yè)。

          與此相反,清代慈禧太后窮奢極欲,鋪張浪費,致使大清朝走向衰亡。

          當(dāng)然,我們所提及的“治國”并不代表落后的封建剝削制度,而是指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治理。

          但是無論什么社會制度,節(jié)儉對于治國的重大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chǎn)力水平相對落后,人民生活水平還不夠高。

          因此,節(jié)儉對于建設(shè)社會主義祖國的意義就顯得極為重大。

          試想,如果一個國家,從政府到人民,都以鋪張浪費相尚,國家豈能不亡

          民族豈能長存

          節(jié)儉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古人就非常講究節(jié)儉,《憫農(nóng)》中寫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教育人們要珍惜每一粒糧食,珍惜農(nóng)民的勞動果實。

          節(jié)儉是美德,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應(yīng)當(dāng)努力繼承并發(fā)揚光大。

          讓我們從現(xiàn)在做起,從小事做起,把節(jié)儉真正落實到行動,養(yǎng)成勤儉節(jié)約的好習(xí)慣。

          (供參考)

          文心雕龍,十句名言

          逍遙以針勞笑以藥倦。

          南朝·梁·《文心雕龍·》。

          針勞:診治勞累。

          藥倦:醫(yī)倦。

          這兩句大意是:通過安閑自在來消除勞累,通過談話說笑去醫(yī)治疲倦。

          人的體力或精神的疲倦勞累,大多是由于連續(xù)勞作,大腦和肌肉高度緊張所致。

          使身體自由自在,無拘無束,與人談天說地,神情愉快,這種積極休息,可以使大腦和肌肉松弛,精神趨于和緩,疲倦勞累也就會自然消除。

          這兩句可用以指導(dǎo)人們消除疲勞。

          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

          文心雕龍名言語錄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知音》。

          綴文者:指作者。

          觀文者:指讀者。

          披文:閱讀、分析文章。

          入情:進入作品規(guī)定的情景中,指被打動。

          這兩句大意是作者只有當(dāng)感情奔騰涌動時,才能文思如泉,運用文字形成作品;讀者只有認(rèn)真閱讀、仔細(xì)分析作品,才能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為作品的情所打動。

          這兩句話從作家、作品、讀者三方面論述了審美活動的完整過程,并強調(diào)了真情實感對于作品的重要性。

          可供引用論述或說明只有當(dāng)作家胸中感情澎湃,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時,才能寫出好作品,打動讀者的心靈。

          如果僅僅為文而文,矯情造飾,那么即使勉強成文,也不會具有感染力。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知音》。

          操:掌握。

          聲:指音樂。

          器:指武器。

          這兩句大意是:只有掌握了上千支曲子之后,方能通曉音樂;只有觀察過上千口寶劍之后,方能識別武器。

          劉勰這段話的原意是:要想全面透徹地理解一部文學(xué)著作,首先必須閱讀大量作品。

          《意林》引《新語》:“子云(揚雄)曰;能讀千賦則善賦;君大(王君大)曰:能觀千劍則曉劍”,劉勰語蓋自此化出。

          我們今天在文學(xué)鑒賞和文學(xué)批評工作中,仍須提倡劉勰的這一唯物的觀點。

          鑒賞文藝作品,既要善于識別香花與毒草,還要善于鑒定礫石與寶珠。

          提倡“觀千劍而識器”,就是強調(diào)比較。

          劉勰的這種強調(diào)親自實踐.積累大量的感性材料,通過充分比較來鑒別事物性質(zhì)的觀點,同佯也適用于其他領(lǐng)域。

          改章難于造篇,易字艱于代句。

          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附會》。

          章:章節(jié)。

          易:變換。

          代:取代。

          這兩句大意是:修改章節(jié)比童寫一篇文章更困難,更換一個字比取代一句話還艱苦。

          修改文章,既要保持原作的內(nèi)容風(fēng)格,又要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確實是十分艱苦時。

          有時為了修改一個字、一句話,付出的勞動地重寫一篇文章還多。

          可引用用以反映修改文章的艱苦。

          權(quán)衡損益,斟酌濃淡,芟繁剪穢,弛于負(fù)擔(dān)。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絡(luò)裁》。

          權(quán)衡:衡量。

          摜益:減少增加。

          斟酌:考慮。

          芟(shān山):腿除。

          弛、:解除。

          這幾句大意是:衡量文字哪里要增,哪量要減;考慮筆墨哪里該濃,哪里該淡,刪擊多余的字句,剪除蕪穢韻內(nèi)容,使文章減輕負(fù)擔(dān),避免冗長累敷。

          ~幾句告訴戎們:文章寫成后,要反復(fù)修改,去粗存精,刪繁就簡,務(wù)使文字精練,中心突出,這是創(chuàng)作的經(jīng)驗之談,值得記取。

          粗率的急就之作,是很難取得成功的。

          善刪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辭殊而意顯。

          文心雕龍好句摘抄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熔裁》。

          敷:鋪陳,排列。

          殊:不同。

          這兩句大意是:善于刪削的人,文章中一些多余的字雖然去掉了,但意思仍保留下來;善于鋪陳的人,文章中所用的辭藻各不相同,而意思愈來愈明顯。

          古人寫文章講究熔煉剪裁,即用盡可能少的文字,表達盡可能多的意思,同時,又講究鋪張揚厲,即表情達意務(wù)求淋漓盡致。

          因此好文章有時潑墨如云,有時惜墨如金.可見“刪”和“敷”是對立統(tǒng)一,相反相成的。

          什么時候該簡,什么時候該繁,要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面定。

          這兩句可供論述文章要認(rèn)真剪裁,力求繁簡得當(dāng)時引用。

          句有可削,足見其疏;字不得減,乃知其密。

          南朝·梁·劉《文心雕龍·熔裁》。

          疏:粗蔬,指文意聯(lián)系不緊密,中間有多余的、無關(guān)宏旨的語。

          這兩句大意是:文章中有可以刪削的句子,足見其粗琉;文章中沒有一個可以削減的字,才知道其精密。

          古人云,“文不憚改”,而在修改時,要注意盡可能地去掉那些多余的或可有可無的字句,這樣,文章才會精練細(xì)密。

          這幾句可供論述文章刪削的基車原則時引用。

          意少一字則義闕,句長一言則辭妨。

          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書記》。

          孵(quē缺):欠缺。

          這兩句大意是少一個字意義就不完整,多一句話辭采就受妨害。

          文章寫得一字不能少,一句不能多,足見其簡潔凝練。

          煉字斟句如能達到述個水平,文章的語言文字就無可再改了。

          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

          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明詩》。

          儷:對偶。

          采:辭采。

          百字:五言詩二十句,指全篇。

          這幾句大意是:講究全篇的對偶辭采,爭取一句的奇特警策;在情景上一定盡力刻畫形貌,在用辭上一定盡力要求新穎。

          《文心雕龍·明詩》是專題論詩的。

          它分別論述了各代的詩,指出了各代詩的特點及其優(yōu)點、弱點,不乏精辟的見解。

          ~講的是南朝劉宋初期的詩風(fēng)特點:講究對偶,講究辭采,刻畫細(xì)致,用辭新穎.對東晉的詩風(fēng)既有繼承又有革新。

          特別是“儷采”二句對講究駢儷辭采的詩風(fēng)作了典型的概括,因此常被人們征引。

          物色盡而情有采。

          文心雕龍名言語錄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物色》。

          物色:景物。

          本句大意是:景物描寫得十分詳盡而感情的抒發(fā)還含蓄有余。

          我國古代抒情的詩文作品,歷來講究即景抒情,情景交融。

          同時坯大都注意寫景時窮形盡相,務(wù)求充分,而抒情則含蓄蘊藉,作到“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這句可供引用論述作品中情與景的關(guān)系,也可用以表現(xiàn)豐富而含蓄的辭采。

          以少總多,情貌無遺。

          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物色》。

          少:指語言簡練。

          總:總括。

          這兩句大意是:用簡清的語言概括豐富的內(nèi)容,把事物的情態(tài)狀貌表現(xiàn)無遺。

          這兩句的原義是贊美《詩經(jīng)》的語言雖極其簡練,卻具有根強的表現(xiàn)力的。

          在這兩句之前,作昔還舉了很多倒子,如:“‘灼灼曲’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為出日之容,‘漉漉’擬雨雪之狀,‘喈喈’逐黃鳥之聲。

          ‘##’學(xué)草蟲之韻,‘皎日’、‘#星’.一言窮理,‘參差’、‘沃若’,兩字窮形。

          ”這里的“灼灼”、“依依”、。

          喈喈”、“##”等,確實是“以少總多”,把桃花、楊柳之狀貌,黃鳥、草蟲之聲情,繪聲繪包地刻畫出來了。

          現(xiàn)在可引用~以說明文學(xué)作品言簡意骸的重要性,或用于贊美某些作品的言約義豐。

          晦塞為深,雖奧非隱;雕削取巧,雖美非秀。

          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隱秀》。

          晦塞:同“晦澀”,隱晦難懂。

          隱:指含蓄。

          秀:指精警。

          這幾句大意是:把晦澀當(dāng)作深,雖然奧秘卻不是含蓄;用雕琢去求工巧,雖然華麗卻不是精彩。

          文章如果故作高深,寫得人們讀都讀不懂,正好說明它“雖奧非隱”,很可能還是故弄玄虛,用來文飾淺?。晃霓o如果雕琢堆砌,雖然華麗卻決不精辟,只能是華而不實之作。

          可見“晦澀”和“雕削”,都是文章的大忌。

          夸而有節(jié),飾而不誣。

          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夸飾》。

          夸:夸張。

          節(jié):節(jié)制。

          飾:修飾。

          誣:捏造事實,無中生有。

          這兩句大意是:夸張而有分寸,修飾而不捏造。

          夸飾(或稱夸張)是一種修辭方法,指用夸大的字句來形容事物,以啟發(fā)讀者的想象力,增強文辭的表現(xiàn)功能。

          但夸張和修飾都必須適度,如果過了頭,反會使人感到荒誕虛假,其效果就適得其反了。

          談歡則字與笑并,論戚則聲共泣偕。

          文心雕龍好句摘抄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夸飾》。

          戚:憂愁,悲哀。

          偕(xié斜):在一起。

          這兩句大意是:談到歡樂時文字和笑聲并至,論到憂傷時語言和哭泣同來。

          這里說的是一種渲染的寫作手法。

          在寫抒情性的詩文時,作者將感情凝于筆端,對歡樂或悲傷的情態(tài)進行繪聲繪色的刻畫,以激起讀者的共鳴,使自己的作品具有強大的藝術(shù)感染力,讀者將隨著你酃充滿感情的辭采,或悲或喜,不能自己。

          文以辮潔為能,不以繁縟為巧;事以明核為美,不以深隱為奇。

          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議對》。

          辨:道理明晰。

          事:指文章中所闡述的道理和列舉的事實。

          核:準(zhǔn)確。

          這幾句大意是:文章以說理明晰、行文簡潔為高,不以冗長繁復(fù)為巧;文中所闡述的道理或列舉的事實以明白準(zhǔn)確為要,不以艱深隱晦、難于理解為奇。

          這幾句是針對論說文而言的,論說文都是闡述某種觀點和說明某些道理的,因此,首先在內(nèi)容上應(yīng)該觀點明確,道理清晰,而且作為論據(jù)所列舉的事實要準(zhǔn)確翔實,使讀者易于接受。

          其次在寫法上要注意行文簡潔明了,既不能冗長繁復(fù),使自己的觀點反而隱而不彰,又不能一味地追求艱探隱晦,難于為人們所理解。

          本名句可供說明論說文的創(chuàng)作原則時引用。

          論山水,則循聲而得貌;言節(jié)候,則披文而見時。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辨騷》。

          論:此處是寫的意思。

          循聲:順著聲音。

          貌:樣子,此指山水的形貌.節(jié)候:節(jié)令物候。

          披文:閱讀文辭。

          見時:感受到時令的特點。

          這幾句大意是:說到山水,就能使讀者仿佛可以順著聲音看到山光水色的樣子;說到節(jié)令物候,就能使讀者在閱讀時似乎可以感受到所寫時令的寒暖特點。

          這幾句可供引用論述在創(chuàng)作寫景狀物的篇章時,要盡可能地描寫得細(xì)致準(zhǔn)確,形象逼真,要能使讀者閱讀時仿佛可以身臨其境。

          也可引用形容某些作品描寫精彩,生動傳神。

          篇之彪炳,章無疵也;章之明靡,句無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章句》。

          彪炳:文采煥發(fā)。

          疵(Cī雌):缺點,毛病。

          明靡:明白細(xì)膩。

          玷(diān店):白玉上的斑點,比喻缺點。

          清英:清新英挺。

          這幾句大意是:一篇文章文采煥發(fā),是由于章節(jié)沒有毛?。徽鹿?jié)明白細(xì)膩,是由于句子沒有缺點;句子清新英挺,是因為文字沒有虛妄。

          劉勰認(rèn)為:“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

          ”因此,要使全篇好,必須“章無疵”;要使章節(jié)好,必須“句無玷”;要使句子好,必須“字不妄”。

          確實,要寫出好文章,謀篇布局、煉字琢句的工夫不能忽視,粗制濫造是寫不出“彪炳”之文的。

          搜句忌于顛倒,裁章貴于順序。

          文心雕龍名言語錄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章句》。

          搜:搜集,尋求。

          裁:剪裁,比喻寫文章時對材料的取舍安排。

          這兩句大意是:搜集句子時切忌顛倒,剪裁章節(jié)時貴在順序。

          忌顛倒和貴順序是一個意思,都是說寫文章時要文理通順,脈絡(luò)分明,層次清晰,無論是集句成章還是積章成篇,都不能顛三倒四,語無倫次,缺乏邏輯性,使讀者不知所云。

          這是創(chuàng)作的經(jīng)驗之談,謀篇布局時應(yīng)該切記。

          啟行之辭,逆萌中篇之意;絕筆之言,追媵前句之旨。

          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章句》。

          啟行:原義是起程,出發(fā),這里指文章的開頭。

          逆萌:預(yù)先發(fā)端。

          絕筆之言:指文章的結(jié)尾。

          追腠(yīng硬):追繼,承接。

          這幾句大意是:文章的開頭話中,就應(yīng)該預(yù)先稍稍顯露出文章中心部分的意思;文章結(jié)尾處的語言,也要能承接照應(yīng)前面中心部分的主旨。

          這幾句以駢四驪六句法,指出散文創(chuàng)作在謀篇安章上文氣貫通、意脈不斷、前后呼應(yīng)的重要性。

          可供引用論述作者在構(gòu)思時應(yīng)注意文章首尾照應(yīng),一氣呵成。

          義貴圓通,辭忌枝碎。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論說》。

          義:道理。

          圓通:圓熟通達,指既合乎常道,又能自圓其說。

          辭:文辭,語言。

          枝碎:支離破碎,指語言枝蔓橫生,細(xì)碎繁雜,不能圍繞中心,簡明扼要。

          這兩句大意是:文章中所闡述的道理強貴圓熟通達,易被人們理解和接受;文辭最忌諱支離破碎,冗長繁雜,脫離中心。

          寫文章如果總是闡發(fā)一些奇談怪論,既違背常情,又不能自圓其說,自然很難有說服力。

          而道理雖正確,但語言繁復(fù)龐雜,散漫不著邊際,也難算好文章。

          因此作者就內(nèi)容和語言兩方面強調(diào)“~”。

          可供說明寫作論說文應(yīng)注意的事項時引用,當(dāng)然也可用于說明其它散文的創(chuàng)作方法。

          屈平所以能洞監(jiān)風(fēng)騷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物色》。

          屈平:屈原。

          洞監(jiān):明察,深入地理解。

          風(fēng)騷:原指《詩經(jīng)》、《楚辭》,這里泛指詩賦等文學(xué)作品。

          抑:或者,也許。

          這兩句大意是:屈原之所以能深入地領(lǐng)悟詩賦等表情達意的功能,寫出那么好的作品來,或許是江山對他有所幫助吧

          楚國名山大川的壯麗風(fēng)光開闊了屈原的眼界,陶冶了屈原的情操,喚起了他對鄉(xiāng)士的熱愛,因而他的所有作品中,幾乎都滲透著對祖國的深情,歷來被譽為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

          作者看到了這一點,所以說~。

          本名句可用于說明山水風(fēng)光、自然景物時作家創(chuàng)作的重要作用。

          繁采寡情,味之必厭。

          文心雕龍好句摘抄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情采》。

          采:文采。

          “繁采”指詞藻華美而繁多。

          味:體會,玩味。

          這兩句大意是:華美的詞藻過于繁多而真情實感很少的作品,讓人品味起來必然生厭。

          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形式要為內(nèi)容服務(wù),缺乏真情實感、一味堆砌辭藻的作品,往往沒有長久的生命力。

          可供論述內(nèi)容蒼白、感情貧乏的詩文沒有藝術(shù)感染力時引用。

          為情而造文。

          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情采》。

          造文:作文。

          本句大意是:為了抒發(fā)思想感情才去寫詩作文,這句以簡潔的語言,說出了“情”與“文”的正確關(guān)系。

          人們先有了某種感觸、認(rèn)識,然后再去寫詩作文,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這樣“~”的作品才能打動人心。

          如果反過來“為文而造情”,或為文而造文,那么寫出來的作品矯揉造作,無病呻吟,必然蒼白無力。

          清人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七:“文以情生,未有無情而有文者”.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可供引用強調(diào)真情實感對于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

          義典則弘,文約為美。

          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銘箴》。

          義:道理。

          典:明白正確,合乎常情。

          弘(hōng紅):大,此指雄辯,有感染力。

          約:簡練。

          這兩句大意是:道理正確,合乎常情,文章才有分景,能說服人;文辭簡潔精練,才顯得優(yōu)美。

          在原書中,這兩句是闡述銘箴文(類似今天的格言、警句、座右銘式的兩種文體)的創(chuàng)作原則的,這種文體不僅辭約義豐,而且對位工整,因此優(yōu)美而易于記誦。

          本名句意思與“文以辨潔為能,不以繁縟為巧;事以明核為美,不以深隱為奇”(劉勰《文心雕龍·議對》)相近,可供引用說明一般議論文的寫作方法。

          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辭巧。

          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征圣》。

          志:思想。

          言:語言。

          文:文采。

          信:真實。

          辭:文辭。

          巧:美好。

          這兩句大意是:思想內(nèi)容要充實,語言要有文采,感情要真實,文辭也要美好。

          這是強調(diào)寫作應(yīng)當(dāng)遵循的基本原則,即內(nèi)容與形式的完美統(tǒng)一。

          干巴巴的語言,單調(diào)而艱澀的詞匯,絕不會寫出生動感人的文章,即使有美好的心志,豐富的感情,但言粗辭拙,可讀性差.也很難打動人心,感染讀者。

          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客,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鈉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fēng)云之色。

          文心雕龍名言語錄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神思》,吐納:偏義復(fù)詞,指吐,發(fā)出。

          眉睫(jié節(jié)):眼毛,指眼前。

          這幾句大意是:(創(chuàng)作活動進入藝術(shù)構(gòu)思時,想象飛翔得很遠)默默地聚精會神地思考,思緒可上接千年前的生活;悄然轉(zhuǎn)動眼神,視線好像看副萬里外的景物;吟詠之間,發(fā)出了珠圓玉潤的聲音;凝思之際,眼前就呈現(xiàn)出風(fēng)云變幻的景象。

          這幾句講創(chuàng)作構(gòu)思時,想象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飛越千載,神游萬里,任意翱翔,隨心馳騁。

          想象飛騰起來了,各種念頭會隨之而來,這時就會出現(xiàn)文思泉涌的現(xiàn)象。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

          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神思》。

          這兩句大意是:一想到登山,作家的感情就傾注到高山之中;一想到觀海,作家的情意就洋溢于大海之間。

          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對程中,神思起著重要作用。

          創(chuàng)作構(gòu)思時的想象,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可以不受客觀事物實際形態(tài)的制約,任意翱翔,浮想聯(lián)翩,作家能移把自己思想感情融入于被想象的事物中,“……”。

          這兩句常引來說明神思、想象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活動中的重要性,也可用來形容某人文思敏捷,靈感豐富,才情橫溢。

          意得則舒懷以命筆,理伏則投筆以卷懷。

          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養(yǎng)氣》。

          意得:指文思涌現(xiàn)。

          命筆:執(zhí)筆寫作。

          理伏:指文思阻塞。

          投筆:擲筆。

          卷:收。

          這兩句大意是:文思涌現(xiàn)就舒展情懷執(zhí)筆書寫,文思阻薯就收起情思放下筆來。

          要寫出好的作品,不僅要有創(chuàng)作的愿望,更需要有靈感,有沖動。

          光憑冥思苦想,是寫不出好文章的。

          所以劉勰主張文思暢達時就命筆行文,文思枯竭時就干脆投筆卷懷,不要硬去搜索枯腸。

          這種見解是可取的。

          情往似贈,興來如答。

          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物色》。

          這兩句大意是:把感情傾注于客觀景物就像贈與一樣,客觀景物觸發(fā)的意興就像酬答一樣。

          這里說的是創(chuàng)作過程中主觀與客觀的關(guān)系,情與景的關(guān)系:作者用充滿感情的眼睛觀察景物,而景物又觸發(fā)了作者的意興,使作者產(chǎn)生了創(chuàng)作的沖動,獲得了刨作的題材,寫出了情景交融的作品。

          作者用“似贈”、“如答”形容“情往”、“興來”的過程,既形象又恰切。

          箴者,所以攻疾防患,喻針石也。

          文心雕龍好句摘抄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銘箴》。

          箴(zhēn珍):古代的一種文體,以規(guī)勸告誡為主。

          攻:攻克,這里有治療的意思。

          針石:古時治病的石針,現(xiàn)已失傳。

          這幾句大意是:箴這種文體,是用來規(guī)勸告誡、治病防患的,好比針石一樣。

          這兩句以治病防患的針石為喻,強調(diào)箴的勸戒作用。

          這種文體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了,但人們還常把勸戒的話稱為“箴言”。

          論如析薪,貴能破理。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論說》。

          論:古代的一種主要用于說理的文體。

          析薪:劈柴。

          破理:按木料的紋理破開》這兩句大意是:論中的說理應(yīng)該像劈柴一樣,貴在能按照木材中固有的紋理自然破開。

          這兩句可供引用說明論說文中的觀點應(yīng)順應(yīng)事理,能被人們接受,說理時應(yīng)層層分析,入情人理。

          將贍才力,務(wù)在博見。

          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事類》。

          將:要。

          贍(shān善):豐富。

          這兩句大意是:要豐富自己的聰明才智,務(wù)必做到擴大視野,博聞廣見。

          此條以含蓄的表達方式說明這樣一個道理:學(xué)習(xí)不可以孤陋寡聞,獨學(xué)而無友。

          要想成為有才干的聰明的人,必須做到博聞廣見,融會貫通。

          此句句式整齊、文字簡凈而說理明白透徹,然而失之文雅,不夠通俗,因而限于“典藉文化”的圈子之內(nèi),很少行之于口。

          聲明 :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聯(lián)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jinzzs.com 版權(quán)所有

          友情鏈接

          心理測試 圖片大全 壁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