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讓人類獲得啟示的古詩
1.(陸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王之煥《登鸛雀樓》: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3. 蘇軾 《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4.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5.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6. 杜甫《望岳》: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7.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8. 王安石《登飛來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9. 朱熹《春日》: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10.劉禹錫《烏衣巷》: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11. 王灣《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12.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13. 蘇軾 《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 楊萬里) 莫言下嶺便無難, 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里, 一山放過一山攔. 【哲理】詩人借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比喻,通過寫山區(qū)行路的感受,說明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人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一時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這首詩的主題時,首先應將文體定位——哲理詩,然后就能較快地知道,此詩明寫登山的感受,實為談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績時,萬萬不可自得自滿,而應不斷進取. 《雪梅》 (宋盧梅坡) 梅雪爭春末肯降, 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 雪卻輸梅一段香. 【哲理】這的確是一首絕妙的哲理詩,無論在理致與筆趣上,都超過了前面提到的那首詩,它既有宋詩工巧細密之所長,又兼得唐人詩虛處著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評價梅雪,恰如其分.此詩好就好在:它能寫出別人詩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寫出他人筆下所無(梅雪爭春,各具特長).這首詠物詩,沒有寫景,沒有抒情,純屬議論,卻寫得如此生動,另具一格. 《雪梅》 盧梅坡 有梅無雪不精神, 有雪無詩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 與梅并作十分春. 【哲理】此詩深得梅與雪的天然風韻,且在吟詠之間,寄托了微妙的哲思與理趣. 《題西林壁》 ?。ㄋ?蘇軾)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jié)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zhì),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琴詩》 ?。ㄋ?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 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 何不于君指上聽? 【哲理】美妙的樂曲是一個有機整體,而整體都是由若干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部分、要素構(gòu)成的.在樂曲、琴聲中指頭、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lián)系的根本內(nèi)容,就是事物內(nèi)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雙方的聯(lián)系.因此,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頭和琴聲三者之間的矛盾關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內(nèi),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與琴、指之間的關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內(nèi)部矛盾(內(nèi)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間的關系.前者是音樂產(chǎn)生的根據(jù),后者則是音樂產(chǎn)生的條件,兩者缺一不可. 《觀書有感 》 (宋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哲理】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yǎng).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fā)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這種不間斷的運動、變化和發(fā)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這種運動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沒有知識的不斷更新,不斷積累,一個人的學問也就回變成一潭死水,毫無生氣和進展了.治學之道如此,辦其他事情也是這樣. 現(xiàn)代哲理詩: 泥土(魯藜) 老是把自己當作珍珠 就時時有被埋沒的痛苦 把自己當作泥土吧 讓眾人把你踩成一條道路 簡析這首著名的哲理詩,曾經(jīng)被多少青年人背誦,抄錄在自己的案頭作為座右銘.可是,歷史往往會與一些人開不大不小的玩笑.這樣一首曾經(jīng)影響和激勵過整整一代人的詩篇,在今天也會被某些時髦的人物嘲笑,認為這是一種陳腐了的過時觀念.據(jù)說,只有肯定自己的個人價值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人生意義的人. 土(林希) 附著在大地上 你是土壤 沉浮在空間里 你是塵埃 [簡析]此詩與魯藜那首《泥土》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看出它受前者的啟迪和影響,但絕非重版,而是寫出了新意. 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哲理,同一事物也可從不同角度發(fā)現(xiàn)其哲理蘊涵.林希筆下的泥土不僅注意到了它具有“土壤”價值的一面,而且還看到了當它“沉浮在空間里”時的輕浮的一面.一旦變成“塵?!?它不僅無益,而且有害. 人生的價值也是如此.當把生命與理想同一種偉大的集體事業(yè)相聯(lián)系時,人生的價值才會顯示出來;而一旦離群索居,孤芳自賞,陷入虛幻的空間,就會成為污染環(huán)境的“塵?!? 無論為詩為人,不可不切記也! 下面是網(wǎng)絡產(chǎn)波廣泛的幾首詩: 《決心》 人的一生有許多難以取舍, 困惑不已的瑣事所糾纏著, 這時所需的就是斷然的舍棄與明智的抉擇, 唯一會限制我們的, 是我們自己的決心. 《理由》 逃避不一定躲的過, 面對不一定最難過, 孤單不一定不快樂, 得到不一定能長久, 失去不一定不再擁有. 你可能因為某個理由而傷心難過, 但你卻能找個理由讓自己快樂. 《失去》 最凄涼最弄人的不是你知道, 失去所愛的那一刻, 而是你還在徘徊, 猶未知道已經(jīng)失去. 《炫耀》 不愛了, 就別向他炫耀, 向他炫耀只是代表, 你還是在意他的想法, 你還是對他念念不忘, 他看到這種窘態(tài), 只會深信你從來沒有忘記過他. 《后悔》 別等到錯過后才去后悔, 別等到失去后才想挽回. 《清楚》 或許只有在離得最遠的時候, 才能把曾經(jīng)走過的那段日子, 看的最真確最清楚. 《機會》 人一生有許多的機會, 只是看自己是否能把握住, 珍惜眼前所看到的, 滿足目前所擁有的. 我們常常為了一個機會, 而錯失了更多的機會.
有哲理的詩句有哪些
古代詩: 人生哲理詩句 1.(陸游山西村》: 山重水無路暗花明又一村 2.王之煥《登鸛雀樓》: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3. 蘇軾 《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4.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5.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6. 杜甫《望岳》: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7.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8. 王安石《登飛來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9. 朱熹《春日》: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10.劉禹錫《烏衣巷》: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11. 王灣《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12.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13. 蘇軾 《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ㄋ?楊萬里) 莫言下嶺便無難, 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里, 一山放過一山攔。
【哲理】詩人借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比喻,通過寫山區(qū)行路的感受,說明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人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一時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這首詩的主題時,首先應將文體定位——哲理詩,然后就能較快地知道,此詩明寫登山的感受,實為談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績時,萬萬不可自得自滿,而應不斷進取。
《雪梅》 ?。ㄋ伪R梅坡) 梅雪爭春末肯降, 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 雪卻輸梅一段香。
【哲理】這的確是一首絕妙的哲理詩,無論在理致與筆趣上,都超過了前面提到的那首詩,它既有宋詩工巧細密之所長,又兼得唐人詩虛處著墨、意象微茫之特色。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評價梅雪,恰如其分。
此詩好就好在:它能寫出別人詩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寫出他人筆下所無(梅雪爭春,各具特長)。
這首詠物詩,沒有寫景,沒有抒情,純屬議論,卻寫得如此生動,另具一格。
《雪梅》 盧梅坡 有梅無雪不精神, 有雪無詩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 與梅并作十分春。
【哲理】此詩深得梅與雪的天然風韻,且在吟詠之間,寄托了微妙的哲思與理趣。
《題西林壁》 ?。ㄋ?蘇軾)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jié)論。
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要認清事物的本質(zhì),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琴詩》 ?。ㄋ?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 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 何不于君指上聽
【哲理】美妙的樂曲是一個有機整體,而整體都是由若干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部分、要素構(gòu)成的。
在樂曲、琴聲中指頭、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
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lián)系的根本內(nèi)容,就是事物內(nèi)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雙方的聯(lián)系。
因此,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頭和琴聲三者之間的矛盾關系。
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內(nèi),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與琴、指之間的關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內(nèi)部矛盾(內(nèi)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間的關系。
前者是音樂產(chǎn)生的根據(jù),后者則是音樂產(chǎn)生的條件,兩者缺一不可。
《觀書有感 》 ?。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哲理】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yǎng)。
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fā)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正是這種不間斷的運動、變化和發(fā)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
這種運動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如果沒有知識的不斷更新,不斷積累,一個人的學問也就回變成一潭死水,毫無生氣和進展了。
治學之道如此,辦其他事情也是這樣。
現(xiàn)代哲理詩: 泥土(魯藜) 老是把自己當作珍珠 就時時有被埋沒的痛苦 把自己當作泥土吧 讓眾人把你踩成一條道路 簡析這首著名的哲理詩,曾經(jīng)被多少青年人背誦,抄錄在自己的案頭作為座右銘。
可是,歷史往往會與一些人開不大不小的玩笑。
這樣一首曾經(jīng)影響和激勵過整整一代人的詩篇,在今天也會被某些時髦的人物嘲笑,認為這是一種陳腐了的過時觀念。
據(jù)說,只有肯定自己的個人價值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人生意義的人。
土(林希) 附著在大地上 你是土壤 沉浮在空間里 你是塵埃 [簡析]此詩與魯藜那首《泥土》有異曲同工之妙。
可以看出它受前者的啟迪和影響,但絕非重版,而是寫出了新意。
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哲理,同一事物也可從不同角度發(fā)現(xiàn)其哲理蘊涵。
林希筆下的泥土不僅注意到了它具有“土壤”價值的一面,而且還看到了當它“沉浮在空間里”時的輕浮的一面。
一旦變成“塵?!?,它不僅無益,而且有害。
人生的價值也是如此。
當把生命與理想同一種偉大的集體事業(yè)相聯(lián)系時,人生的價值才會顯示出來;而一旦離群索居,孤芳自賞,陷入虛幻的空間,就會成為污染環(huán)境的“塵?!?。
無論為詩為人,不可不切記也
下面是網(wǎng)絡產(chǎn)波廣泛的幾首詩: 《決心》 人的一生有許多難以取舍, 困惑不已的瑣事所糾纏著, 這時所需的就是斷然的舍棄與明智的抉擇, 唯一會限制我們的, 是我們自己的決心。
《理由》 逃避不一定躲的過, 面對不一定最難過, 孤單不一定不快樂, 得到不一定能長久, 失去不一定不再擁有。
你可能因為某個理由而傷心難過, 但你卻能找個理由讓自己快樂。
《失去》 最凄涼最弄人的不是你知道, 失去所愛的那一刻, 而是你還在徘徊, 猶未知道已經(jīng)失去。
《炫耀》 不愛了, 就別向他炫耀, 向他炫耀只是代表, 你還是在意他的想法, 你還是對他念念不忘, 他看到這種窘態(tài), 只會深信你從來沒有忘記過他。
《后悔》 別等到錯過后才去后悔, 別等到失去后才想挽回。
《清楚》 或許只有在離得最遠的時候, 才能把曾經(jīng)走過的那段日子, 看的最真確最清楚。
《機會》 人一生有許多的機會, 只是看自己是否能把握住, 珍惜眼前所看到的, 滿足目前所擁有的。
我們常常為了一個機會, 而錯失了更多的機會。
學習勵志座右銘大全
文言文的體裁有神話言、傳、序、文、記、疏、書、說、表、銘、散文、駢文等等。
古體【 銘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
刻在碑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
如劉禹錫的《陋室銘》。
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叫“墓志銘”。
如韓愈的《柳子厚墓志銘》。
【 游記】:游記是描寫旅行見聞的一種散文形式。
游記的取材范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錄風土人情的詭異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記下一國的重大事件,并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筆輕松,描寫生動,記述翔實,給人以豐富的社會知識和美的感覺。
游記有帶議論色彩的,如《岳陽樓記》、《游褒禪山記》;有帶科學色彩的,如酈道元的《三峽》;有帶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
【 贈序】:文體名。
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的,稱為贈序。
如韓愈《送石處士序》:“于是東都諸人士……遂名為歌詩六韻,遣愈為之序云。
”其后凡是惜別贈立的文章,不附于詩帙也都叫贈序,內(nèi)容多推重、贊許或勉勵之辭。
我們學過明代文學家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 說 】: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
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后來統(tǒng)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
《文章辨析序說》:“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
”我們學過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師說》、《馬說》、《少年中國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
【箴銘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別人或者稱述功德以自勉的文章。
這類文章,內(nèi)含深刻、精警,多有啟迪、醒人之作用。
語言雕琢、精煉。
例如《陋室銘》、《柳子厚墓志銘》等。
【駢文】:又稱“四六文”,以四字六句相間定句,講求詞藻華麗,注重句式整齊,音韻和諧,但內(nèi)容較空,遠離社會生活,其價值就不大了。
駢文起源于漢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較有名的有吳筠寫的《與朱元思書》。
【詩歌】:我國最早出現(xiàn)的一種文學體裁,源于原始人的勞動呼聲,是一種有聲韻、有歌詠的文學。
古詩多四言,如《詩經(jīng)》,東漢魏晉以后多五言、七言。
唐代有古體和近體之分,五四有了新詩。
我國古代將合樂的詩歌稱為歌,將不合樂的詩歌稱為詩。
無論合樂與否,都具有很強的音樂美。
詩歌按時代分為古體詩、近體詩和新詩;按表達方式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按內(nèi)容分為田園詩、山水詩、科學詩和詠物詩四類。
1、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指唐以前(主要是漢魏)的詩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詩歌創(chuàng)作的作品。
它由民歌發(fā)展而來,不求對仗、平仄,用韻自由。
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樂府的形式創(chuàng)新題,稱新樂府,仍屬古體詩的范圍。
2、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樣式,又稱今體詩格律詩,句數(shù)、字數(shù)、平仄、用韻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
分律詩和絕句兩類。
3、律詩,近體詩的一種體式,分五律和七律。
它在音韻、平仄、句式、對仗上都有一定規(guī)格和要求。
全詩八句,分為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
4、絕句,近體詩的一種體式,分五絕和七絕,四句一首,一般認為是截律詩之半而成。
5、楚辭,詩歌的一種體式,因產(chǎn)生于戰(zhàn)國時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離騷》為代表,又稱騷體。
特點:熔匯大量神話故事,富于幻想和浪漫氣息;除抒情外,大用鋪陳的方法;句式比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
6、新詩,又稱現(xiàn)代詩,指中國五四運動以來產(chǎn)生的新體詩歌。
它在形式上打破了舊體詩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較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語的白話,便于反映社會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
新詩要求做到精練、押韻,大體整齊。
7、歌行體,樂府民歌的一種體式。
歌是總名,鋪張本事而歌稱行,與吟曲引嘆篇調(diào)等均稱樂府歌行體,其間無嚴格區(qū)別。
特點:①有固定的詞調(diào),而大多篇無定句,句無定字,以雜言為主,語多口語化,通俗生動;②音韻節(jié)奏上押韻比較自由,不講平仄、對仗;③表現(xiàn)手法:除比興外,多用排比鋪陳,敘事曲折淋漓,長于對話和細節(jié)描寫來刻劃人物,塑造形象。
【詞】:又叫詩的別體,長短句,寫詞又叫倚聲填詞。
詞產(chǎn)生于唐,成熟繁盛于宋,是詩的演進與發(fā)展。
詞與詩比較,更集中于抒情,極少敘事的內(nèi)容,也很少揭示哲理。
其格律限制比詩更嚴格。
詞有詞牌,例如;《西江月》、《破陣子》、《沁園春》等,詞牌一定了,每首詞就有固定的字數(shù)、固定的句數(shù)、固定的平仄用韻。
一種詞牌有一種詞牌的“三固定”,它是絲毫不可隨意的。
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的曲調(diào)名(曲牌),它規(guī)定了可供演唱的詞的音樂,也規(guī)定了作為歌詞的詞的字數(shù)、句數(shù)、韻數(shù)、韻位等。
大部分都分為片(段),片也叫遍或闋,是音樂唱完一遍的意思。
詞概括樂調(diào)長短,分為小令、中調(diào)、長調(diào)(慢詞)。
五十八字以內(nèi)為小令,不分段。
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diào),可分段,稱上、下闋或上、下片。
九十一字以上為長調(diào),可分三疊、四疊……詞除了上面形式上有嚴格要求外,每種詞牌的內(nèi)容大體上也固定,要抒發(fā)什么感情也是有講究的,這些都要注意。
【曲】:是和樂演唱的一種韻文形式,是配樂的長短句。
它由詞演化出來,興起于金元時代,體式和詞相近而比詞自由,可以在字數(shù)定格外加襯字,較多的使用口語。
曲包括散曲和雜劇。
元雜劇,包括散曲和雜劇。
散曲 ,元代興起的一種新形式的韻文,是在金俗謠俚曲的基礎上發(fā)展成長起來的。
分小令、套數(shù)二種。
小令是一支單調(diào)的曲,簡短精練,在格律上不像詞那樣嚴格,常用以抒情寫景,如:元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套數(shù)是由兩支以上的曲子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聯(lián)綴起來的組曲,又叫散套套曲。
全套必須屬于同一宮調(diào)。
套數(shù)可用于敘述較完整的情節(jié)、事跡或夾議論,如元睢景臣〔般涉調(diào)·哨遍〕《高祖還鄉(xiāng)》
選擇一句你的座右銘寫下來,并說說你喜歡它的理由
人應該趕快生活。
(解釋:不管遇到任何事,都要知道時間不會等我;不管遇到任何事,都要知道生活不能重來;不管遇到任何事,都要知道活著就是幸福;不管遇到任何事,都要知道人應該好好活。
)不問收獲,只問耕耘。
(如同種樹,先有根莖,再有枝葉,爾后花實,好好勞動,不要想太多,那樣只會使人膽小、懶惰)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理由:因為時間總是來去匆匆,我們要珍惜時間,做時間的主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永恒的友誼,只有永恒的利益-丘吉爾。
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要太依賴別人,一切都會改變的,沒有任何人是絕對的可靠,只有自己真正的有能耐才能不受制于人。
座右銘作文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座右銘.在面對種種困難和麻煩時,就會想起自己的座右銘,用座右銘來幫助自己克服種種困難.給自己勇氣和力量.我也不例外,我的座右銘是:“驟然臨之而不驚 無故加之而不怒”這個座右銘的意思告訴我們:世界很大,人也很多.往往你會碰到一些驚訝之事或是笑里藏刀的小人.他們會關系到你的生活,因為他們對你有時會產(chǎn)生不順,會使你大發(fā)脾氣.其實,再仔細想想,也沒什么,發(fā)脾氣再起來反擊他是不值得的,到時也會造成兩敗俱傷,在生活中也會少一個朋友.生活上遇到事情,如果你慌里慌張,反而會害了你自己.所以,遇到突發(fā)事件不要驚慌,被人誣陷不要發(fā)怒.記得剛上小學時.一年級時的我,因名字有些奇怪常常被許多同學起外號.每天,班里總會有幾個同學都,發(fā)出怪音般叫我的名字.我漸漸地討厭這個名字了.一天放學回到家里,我再也忍不住了.大聲責怪爸爸“你干嘛給我起一個這么難聽的名字,班里的同學們都給我起外號,我討厭這樣的生活!……”我給爸爸發(fā)完怒后,跑回房間鎖上門,當時慌張的我,不小心把手指蹭破了一些皮.第二天中午放學回家.見爸爸回來時手里拿了一個上方形的玻璃框,里面寫著一些字.其中就有“驟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這句話.爸爸把它掛在了客廳沙發(fā)后面的墻壁上.爸爸指著這些字,一一給我講解了其中的含義.“驟然臨之而不驚 無故加之而不怒”這句話深深印在了我的腦海里.聽完后,我覺得昨天的自己實在是太天真幼稚了.因這么一點小事而指責爸爸,討厭同學.這實在是不應該.在以后的生活中,雖然遇到了許多不順的事,雖然班里的有些同學還是給我取那么多綽號.但每當我想生氣的時候都會想起這句話.告訴你們,這句話所有的文字吧.“匹夫見辱 拔劍而起 挺身而斗 此不足為勇也 驟然臨之而不驚 無故加之而不怒 此大智大勇也”在今后的日子里,這句話一直鼓勵著我克服困難,面對自信.座右銘(給予激勵、警戒的格言)編輯周以前的箴銘以黃帝的《金人銘》為最有名。
從金人銘載體的形式看,應該是座右銘的源頭之一:一,它用非常形象生動的金人三緘其口的樣式來警告世人的慎盲。
二,它把銘文刻在金人背后,如果沒被銷毀,則可做萬世之則。
三,文章中明確說的是“孔子之周,觀于太廟右陛之前,有金人焉”。
這也就是說,這個金人放置的地方,是在臺階的右邊。
這和座右銘的本質(zhì)一樣,實際上金人銘本身就是一個大型的座右銘。
座右銘本指古人寫出來放在座位右邊的格言,后泛指人們激勵、警戒自己,作為行動指南的格言。
歷史上,許多中外名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銘”。
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幾乎都有自己的人生格言——座右銘。
座右銘 [ zuò yòu míng ]1.置于座右用以自警之銘文。
《文選·崔瑗<座右銘>》 唐 呂延濟 題注:“ 瑗 兄 璋 為人所殺, 瑗 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銘以自戒,嘗置座右,故曰座右銘也。
”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義解一·支遁》:“僧眾百馀,常隨稟學,時或有惰者, 遁 乃著座右銘以勗之。
” 唐 白居易 《<續(xù)座右銘>序》:“ 崔子玉 《座右銘》,余竊慕之,雖未能盡行,常書屋壁。
然其間似有未盡者,因續(xù)為座右銘云。
”泛指可作為格言以自勵的文辭。
陳毅 《示丹淮并告昊蘇、小魯、小珊》詩:“革命重堅定,永作座右銘。
”英文翻譯motto; maxim銘:(就其名詞的屬性而言)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有兩種解釋:(1)在器物、碑碣上面記述事實、功德等的文字;(2) 警戒自己的文字。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
這種文字一般都是用韻的。
第一層含義的銘,如唐代大文豪韓愈的《柳子厚墓志銘》、宋代文學大師蘇軾的《三槐堂銘》以及王安石的《泰州海陵縣主簿許軍墓志銘》……等等,都屬于此類范疇,這些精典的銘文,不僅以其獨特的文學形式,為中國古代的散文增添了魅力,更以其樸實的語言、深沉的情感,感動無數(shù)后人。
而第二層含義的銘,既:“警惕自己的文字”的銘——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座右銘”,其體裁或文或聯(lián),其文字有長有短,大都是起著勵志修身、鞭策警省的作用。
據(jù)《南史》記載,南朝時宋的名將吳階,“善讀史,有往事可師者,錄置座右。
積久,墻牅皆格言也。
”這可能是見諸于正史的有關座右銘的較早出處。
然而,作為銘的一種,最早的座右銘并非文字,而是一種物品,既“物銘”。
相傳,在春秋時,齊人為死去的齊桓公修了一座廟,里面擺放一個裝酒的器皿,叫欹器。
一次,孔子與學生拜廟時,對學生說:“欹器空著的時候就傾斜,把酒或水倒進去,到一半的時候,就直立起來;欹器裝滿,還會傾斜。
所以,過去齊桓公總是把欹器放在他座位右邊,用來警示自己不可驕傲自滿。
”——從孔子的話中可以看出,最早的座右銘,就是這種叫 “欹器”的酒器。
座右銘是銘文樣式之一。
銘原指鏤刻在器物上的文字,以記功頌德傳揚于后世。
《文選·崔瑗〈座右銘〉》呂延濟題注:“瑗兄璋為人所殺,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銘以自戒,嘗置座右,故曰座右銘也。
”座右銘由來于此。
座右銘的銘文比其他銘文更為簡短,有的只是一兩句話或格言,置于座位的旁邊,用以自警。
每個人都有自己為人處世的原則,座右銘是恪守這一原則的較常見的形式。
座右銘的內(nèi)容是勉勵自己,鞭策自己,或約束自己行為的準則。
座右銘是銘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