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有功,戲無益。
戒之哉,宜勉力
勤奮(學習)就會有所成就,老是嬉戲玩耍就沒一點好處。
(你要)以這句話為戒,(時時提醒自己)應該努力、盡力。
林則徐當年為自己寫了一幅自勉聯(lián):“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這幅對聯(lián)不僅對林則徐產
各位游客:下面我們將要參觀游覽的景點是中山陵。
中山陵是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位于南京市東郊紫金山第二峰小茅山南坡。
中山陵坐北朝南,前臨平川,背靠青山,其建筑采用依山為陵的形式,墓室建在海拔158米的山頂最高處,比獨龍崗明孝陵所處的位置高出90多米;從牌坊到墓道,高差70多米,平面距離700多米,顯得十分雄偉壯麗。
【孫中山生平—安葬紫金山的夙愿—陵墓設計者呂彥直】 各位游客:在到達中山陵之前,先向大家簡要地介紹一下孫中山先生的生平。
孫中山,姓孫名文,字逸仙,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化名“中山樵”。
他于1866年11月12日生于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現(xiàn)已改為中山市),是中國辛亥革命的領袖。
孫中山早年曾求學海外,1892年畢業(yè)于香港西醫(yī)學院,曾一度行醫(yī)。
20世紀初年的中國,災難深重,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列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苦難深淵。
目睹清政府的腐敗,孫中山毅然放棄行醫(yī),投身革命,于1905年8月和一批資產階級革命的知識分子,在日本東京組織成立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帶有資產階級政黨性質的組織“中國同盟會”,提出了“民族、民生、民權”即“三民主義”的革命綱領。
從1907年到1911年10月前,同盟會在我國華南地區(qū)不斷發(fā)動武裝起義,特別是在1911年4月27日發(fā)動了廣州起義。
廣州起義雖然最終遭到失敗,但為同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取得勝利奠定了基礎。
從此各省紛紛響應,推翻了2000多年的中國封建帝制,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影響深刻、意義深遠的一次偉大革命——辛亥革命。
1911年12月29日,在中央臨時政府會議上,大家一致推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商議成立中國臨時政府并定都南京,確定1912年為民國元年。
1912年1月l日,孫中山從上海到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
但因袁世凱的扶持和革命黨人的妥協(xié),1912年4月1日,孫中山正式辭去臨時大總統(tǒng)職,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并定都北京。
革命雖然受到挫折,但是孫中山先生沒有氣餒,繼續(xù)展開了護法運動、護國運動、討袁運動。
1924年1月同中國共產黨進行了第一次合作,并提出了“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的“新三民主義”。
直到肝癌晚期,他仍忍著病痛,北上與馮玉祥商討國事。
1925年3月12日,終因肝病惡化在北京逝世。
孫中山先生生前十分喜歡鐘山(紫金山)。
早在1912年,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時,就曾登山游覽。
同年4月1日被解除大總統(tǒng)之職后,來這里打獵,看到這里山水相依,氣勢雄偉,就有了他回長眠此山的想法。
在北京彌留之際,他還念念不忘這一夙愿,再三叮囑左右。
當然,孫中山葬于紫金山,不僅僅是個人的愿望,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南京曾是革命的策源地和臨時政府所在地,孫中山先生長眠于此,表示了討伐帝制和繼續(xù)革命的決心。
為了尊重孫中山先生的遺愿,由孫夫人宋慶齡,兒子孫科等人組成的孫中山葬事籌備處,通過登報懸獎,征集陵墓設計方案。
在眾多的應征者中,年僅33歲的青年建筑師呂彥直設計的警鐘形圖案被一致評為首獎。
他本人也被聘主持全部工程。
呂彥直是山東省東平縣人,1894年生于天津。
早年在清華大學建筑系畢業(yè)后,被公費派往美國康奈爾大學深造,得到美國著名設計師茂菲的指導,回國后,在上海開設“彥記建筑事務所”。
為了設計南京中山陵和廣州中山紀念堂,嘔心瀝血,不辭辛勞。
在工程接近尾聲時,身患肝癌,于1929年3月18日病逝,時年36歲。
【陵園路—陵區(qū)總體概況—半月形廣場—孝經鼎】 各位游客:我們的車已駛向陵園路。
這條長達3公里的“綠蔭長廊”兩側,種植著南京最主要的行道樹——梧桐樹。
這條路也是南京綠化最好的一條林蔭路。
出了陵園路,前方便是中山陵前的半月形廣場。
好了,中山陵馬上就要到了,有關孫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跡就暫時介紹到這里。
請各位游客準備隨我下車,一同去參觀中山陵,瞻仰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
各位游客:我們現(xiàn)在來到了中山陵。
它于1926年1月15日破土動工,歷時三年多,耗資220余萬銀元,于1929年春竣工。
孫先生的遺體是1929年6月1日從北京運抵這里的。
整個陵區(qū)的面積達836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由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臺和墓室等組成。
根據(jù)呂彥直的設計,整個陵區(qū)平面呈警鐘形,給人以警鐘長鳴、發(fā)人深醒的啟迪。
孫中山先生在臨終遺囑中說,他致力于國民革命四十年,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
呂彥直的警鐘形設計,寓意深刻,最貼切地表達了“喚起民眾”之意。
中山陵作為一座陵墓,呂彥直在設計上繼承了我國傳統(tǒng)的陵墓建筑風格,如依山為陵,保留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等中國古代陵墓中常用的基本建筑格局,但又剔除了古代帝王陵墓中屬于封建糟粕一類的東西,如摒棄用于顯示古代帝王威嚴的石人石獸,同時吸取西方建筑的一些先進技藝。
整個構思的確稱得上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別具匠心,巧奪天工。
各位游客:進入中山陵,首先來到的是陵前的廣場。
廣場位于中山陵的正南端。
雖然不很大,但卻為陵墓平添了莊嚴肅穆的氣勢。
請大家留意,我們腳下的這片廣場呈半月形,是“鐘”的下緣。
四周蒼松挺立,樹大蔭濃,恰似革命事業(yè)萬古長青,枝繁葉茂,生生不息。
大家再看,廣場南面的高臺上,矗立著的是孫中山的全身銅像,氣宇軒昂,栩栩如生。
廣場南面那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八角形石臺上的紫銅寶鼎,高4.25米,腹徑1.21米,重約5000公斤,是中山陵紀念性建筑之一。
這尊鼎鑄于1933年秋,是廣州中山大學師生和校長戴季陶捐贈的、鼎的一面鑄有“智、仁、勇”三個字,是中山大學的校訓。
鼎內還刻有戴母黃氏手書《孝經》全文,所以叫孝經鼎。
【博愛訪—墓道—陵墓正門—碑亭—條堂—墓室—孫中山遺體安葬經過】 各位游客:由廣場拾級而上就是墓道。
在墓道的人口處,大家請看:這座沖天而立的花崗巖牌坊,高12米,寬17.3米,牌坊上端正中的橫帽上刻著“博愛”二字,因此又稱為“博愛坊”。
這座牌坊建于1930年,采用花崗巖仿木結構,建筑格局為四攬三閉門沖天式。
牌坊,在我國古代通常建在帝王陵寢的人口處,用來歌功頌德,至此朝拜者必須下馬步行。
我們眼前的這座牌坊上所鐫刻的“博愛”兩字是中山先生的手跡,也是他生前的座右銘,據(jù)說孫先生生前最愛題這兩字送人。
經過牌坊,就到墓道。
整條墓道長480多米,分為三道:中道寬12米,鋼筋水泥路面;左右二道各黨4.2米,柏油路面。
墓道兩旁對稱地種植著兩排雪松和四排檜柏,代替了古代陵墓前道常用的石人石獸,喻示著中山先生的浩然正氣長留天地之間。
其中的雪松已成為南京市的市樹。
走完墓道,我們便來到了陵墓的正門。
陵門坐北朝南,有三個拱門,每個拱門都裝有一扇對開的樓花銅門。
陵門平面為長方形,高16.5米,寬27米,進深8.8米,全部用福建花崗巖建成。
屋檐為單層歇山式(歇山式建筑是我國古代第二等級的建筑屋頂式樣)。
門楣上有孫中山先生親筆所書“天下為公”四個大字。
這四個大字表達了孫先生畢生的奮斗目標和所追求的理想。
陵門之后,是一座方形的碑亭,邊長12米,高約17米,全部用花崗巖建成。
亭中這塊高8.1米、寬4米的巨碑,碑的正面刻有國民黨元老譚延闿手書的“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于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24個餾金大字。
字為顏體,道勁有力。
譚延闿在民國時期曾做過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是國民黨內四大書法家之一。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孫中山曾經當過臨時政府大總統(tǒng),并沒有擔任過政府總理,為何碑文稱他為“總理”而不稱為“總統(tǒng)”呢
當時段棋瑞政府雖然明令國葬孫中山,但實際上舉行的是黨葬,孫中山在國民黨內的職務是總理。
再看碑的背面,沒有題寫任何文字。
當初討論立碑時,計劃由汪精衛(wèi)撰寫碑文,胡漢民撰寫墓志銘,可花了兩年時間碑文內容也沒能定下來。
大家都認為像孫中山這樣偉大的人物,其功績是無法用文字來評述的,于是就決定不寫銘文。
游客們:這座碑亭四面各有一個拱門,北側的拱門下設有石欄,我們在此可憑欄遠眺中山陵祭堂的雄姿,也可攝影留念。
出了碑亭,循著層層石階到祭堂前平臺,共有八段石階,共290級,每段石階上都有一塊平臺。
平臺上還陳列著一些紀念品,豐富了石階的景觀內容。
石階兩旁種滿了各種終年常青的樹木,有松柏、楓樹、石鋪、海棠等。
現(xiàn)在我們已經來到了第五層平臺上,這里有一對巨大的紫銅鼎,上面刻著“奉安大典”四個篆書大字,這是當時的上海市政府為紀念中山先生的葬禮而敬獻的。
請大家仔細看西側的那只銅鼎,壁上留有兩個彈孔,據(jù)說是1937年12月日軍攻打南京時被炮彈擊穿的。
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終于登上了第十層平臺,這是陵墓的最高處,海拔158米。
讓我們環(huán)顧一下平臺四周,這座平臺東西寬162米,南北進深38米,祭堂就位于平臺的正中。
到了這里,我想問一下,哪位游客能說出剛才我們一共走過了幾級石階
對了,從廣場到祭堂總共有392級石階。
設計者為避免單調,將這392級石階分為十段,每段一個平臺,總計有大小十個平臺。
朝下看,不見臺階,只見平臺。
如果從下往上看,那么就只見到臺階,不見平臺了。
或許有的游客要問:這392級臺階的數(shù)字是否巧合
不是
而是暗喻了當時中國的三億九千兩百萬同胞。
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祭堂前,這座融中西建筑風格于一體的宮殿式建筑,長30米,寬25米,高29米,四周有堡壘式的小建筑物,并有兩座高12.6米的華表拱衛(wèi)。
祭堂的屋頂為重檐九脊,上覆藍色琉璃瓦,外墻用花崗巖砌成。
祭堂的三拱門婚上從東到西分別刻著“民族”、“民生”、“民權”6個篆體大字,是國民黨元老張靜江的手書。
居中的“民生”門楣上端,還有孫中山所書“天地正氣”4個金字直額。
請各位跟我進人祭堂。
祭堂內部以云南產白黑色大理石鋪地。
堂內四周還可以看到12根黑色石柱,直徑有0.8米,四隱八現(xiàn),12代表的是一年中的12個月,4代表的是一年中的4個季節(jié)。
大西兩側的護壁上還刻有孫中山手書《建國大綱》全文。
祭堂正中是一尊石雕孫中山全身坐像,像高4.6米,底座寬2.1米,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
只見中山先生身穿長袍馬褂,膝上放著一本展開的文卷,雙目凝視前方,顯示出一位偉大思想家的深沉和睿智。
坐像是由法籍波蘭雕刻家保羅·郎特斯基雕琢而成的,它于1930年雕成后從治國巴黎運到中山陵,總造價150萬法郎。
坐像底座四側的六幅浮雕,再現(xiàn)了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的生動畫面。
正面一幅為“如抱赤子”,畫面上孫中山先生正在精心地為一個患病的幼兒治病。
東面兩幅是“出國宣傳”和“商討革命”,表現(xiàn)了孫中山先生早年奔走革命和創(chuàng)建同盟會的情形。
背面一幅為“國會授印”,再現(xiàn)了辛亥革命后,議會向孫中山授大總統(tǒng)印的場面。
西面兩幅浮雕,一幅是“振聾發(fā)聵”,表現(xiàn)了孫中山為喚起民眾,正向群眾宣傳革命道理;另一幅是“討袁護國”,內容是孫中山發(fā)表演說,號召人民討伐倒行逆施的袁世凱。
祭堂后壁正中是墓門,與墓室相通。
墓門分為兩道,第一道是兩扇美國產的紫銅保險門,門婚上刻有“浩氣長存”橫額,是孫中山先生親筆所書。
第二道為獨扇銅門,上刻張靜江所寫“孫中山先生之墓”7個篆字。
門開啟時,這7個字是看不見的,只有當墓門關閉時,門上的字才能看見。
整個墓室是一座半球形封閉式建筑,頂呈西式穹隆狀。
室內圓形,直徑約18米,高11米,四壁用妃色人造石貼面。
墓室的地面用白色大理石鋪砌。
墓壁上裝有目光燈,頂上裝有8個反光鏡;使室內保持柔和而充足的光線。
墓室的中央是安葬孫中山靈棕的大理石礦,直徑約4.3米,石礦深1.6米,四周圍著一圈精致的白色大理石欄桿。
墓護正中的長方形墓穴上安放著孫中山先生的漢白玉臥像,臥像身穿中山裝,神態(tài)寧靜,面容慈祥,如同生前安睡一樣,令人肅然起敬。
這是捷克雕塑家高濃按孫中山遺體的形象而創(chuàng)作的。
講到這里,大家最關心的一定是孫先生的遺體是否仍在中山陵,事實上,孫先生逝世后,他的遺體的確是歷經了磨難。
本來,孫中山逝世前,曾經吩咐葬禮儀式和棺木式樣仿照列寧的格式,讓民眾瞻仰遺容。
可當孫先生逝世時,蘇聯(lián)贈送的玻璃鋼棺材沒能及時運到,只好暫時安放在酉式玻璃蓋棺木棺內,停放在北京香山碧云寺石塔之中。
當1925年3月30日蘇聯(lián)政府送來玻璃鋼棺材時,孫中山的遺體已久殮半個多月了,由于防腐措施不當,遺容不能再供后人瞻仰,只好改為土葬。
1929年6月1日,遺體從北京遷往南京,當時就在這臥像下5米左右處安放了從美國定購的紫銅棺。
解放戰(zhàn)爭后期,蔣介石曾想將遺體遷往臺灣,但由于爆破墓穴勢必會損壞遺體,因而作罷,終于使遺體得以安然保存在中山陵內。
各位游客:中山陵的主體建筑就介紹到這里,有興趣的游客還可到祭堂外墓堡公園內去看一下《中山陵建設史料圖片展》,以便更多地了解中山陵建設的情況。
參觀完畢后,請大家準時到停車場上車,繼續(xù)游覽下一個景點。
謝謝各位
勤有功,戲無益。
戒之哉,宜勉力。
是什么意思?
勤奮(學習)就會有所成就,老是嬉戲玩耍就沒一點好處。
(你要)以這句話為戒,(時時提醒自己)應該努力、盡力。
古代楷書四大家都是誰
都是哪個朝代的
唐朝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唐朝顏真卿《多寶塔碑》唐朝柳公權《玄秘塔碑》和《神策軍碑》元朝趙孟頫《玄妙觀重修三門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