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座右銘以天下為己任發(fā)奮苦讀下一句
以天下為己任,發(fā)憤苦讀下一句是“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
譯文:他從小就有遠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
他發(fā)奮讀書,有時晚上感到昏沉疲倦,就用涼水洗臉。
有時連飯也吃不上,就喝粥讀書。
“以天下為己任,發(fā)憤苦讀”出自《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這是一篇勵志典故,有兩個版本。
版本一個側(cè)重于少年努力刻苦成才經(jīng)歷。
版本另一個側(cè)重于仕途不順卻有抱負理想。
但它們都強調(diào)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座右銘:以天下為己任發(fā)奮苦讀,的下一句是什么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三歲而孤,母貧無依,再適長山朱氏。
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
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
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
往往稠粥不繼,日再食,遂大通儒家經(jīng)典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譯文:范仲淹三歲的時候死了父親。
母親很窮,沒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長山的朱家。
(范仲淹)長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南都學舍讀書。
(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
五年中曾經(jīng)沒有脫去衣服上床睡覺。
有時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就用水洗臉。
吃飯上頓不接下頓,每天只吃兩頓飯。
于是他領(lǐng)悟了儒家經(jīng)典的意思,后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fā)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
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fā)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
刻苦學習的座右銘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業(yè)精于勤疏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清晨不起早,誤一天的事;幼年不勤學,誤一生的事。
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頭方悔讀書遲。
人的天才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熊熊火焰,哪就只有學習
學習 ——高爾基 當你還不能對自己說今天學到了什么東西時,你就不要去睡覺。
——利希頓堡 游手好閑的學習并不比學習游手好閑好。
——約·貝勒斯 求學的三個條件是:多觀察、多吃苦、多研究。
——加菲勞 我的努力求學沒有得到別的好處,只不過是愈來愈發(fā)覺自己的無知。
——笛卡兒
為自己寫讀書座右銘
1、不讀書的人不是的人2、儲存記憶,延續(xù)歷史。
3、創(chuàng)書香年級品牌校園。
4、讀懂世界,從讀書開始。
5、讀好書,做好人。
6、讀好書是致富的最好捷徑。
7、讀圣賢書,做正直人。
8、讀書的厚度決定你智慧的高度。
9、讀書讀好書,做人做真人。
10、讀書就是力量的源泉。
11、讀書是成功的開始。
12、讀書是打開知識之門的鑰匙。
13、讀書是理想實現(xiàn)的起點。
14、讀書是實現(xiàn)人生理想的基礎(chǔ)。
15、讀書是通往知識海岸的航船。
16、讀書是學習,但學習不是讀書。
17、讀書是走向成功的唯一通道。
18、讀書有益,有益讀書 。
19、讀萬卷書,暢游知識的海洋。
20、讀有益的書,做健康的人。
21、多讀書,用知識充實自己。
22、腹有詩書氣自華。
23、馥郁書香,溢滿校園。
24、感受文字之美,盡享讀書之樂。
25、好書伴我成長,友善伴我同行。
26、好書是孩子成長的最佳營養(yǎng)品。
27、好書是人終生的伴侶。
28、好書蘊含哲理,讀書增添智慧。
29、盡享讀書之樂,書香伴我成長。
30、開卷有益,讀書為高。
31、快樂讀書,齊齊參與。
32、瑯瑯書聲,淡淡書香 33、樂讀書,正品行。
34、花香,果香,不如讀書香。
35、堅持讀書,其樂無窮。
36、漫步書香第,徜徉天地間。
37、每天讀書一時,將來受益一生。
38、囊托社會,展示人性。
39、錢有用完時,書無讀完日。
40、讓心在書中融化。
41、人生美麗緣于讀書。
42、人生是由讀書開始的。
43、融入書中,體驗人生。
求一篇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chǔ)心得體會 要求2000字以上 不要復制的最好自己寫上來
朱光潛(1897年919日-1986年3月6日),字孟筆名孟實、孟石。
安桐城縣人,大學教授,中國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中國現(xiàn)代美學奠基人。
1897年出生,少時課讀于孔城高小,考入桐城中學,青年時期在桐城中學、武昌高等師范學校學習,后肄業(yè)于香港大學文學院。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溝通了西方美學和中國傳統(tǒng)美學,溝通了舊的唯心主義美學和馬克思主義美學,溝通了“五四”以來中國現(xiàn)代美學和當代美學,他是我國現(xiàn)當代最負盛名并贏得崇高國際聲譽的美學大師。
1986年3月6日在北京病逝,終年89 歲。
朱光潛是一位以救國興邦為己任的愛國知識分子。
在舊中國的漫長歲月中,盡管道路有過曲折,但他追求真理,向往光明,在復雜的斗爭中,辨明了方向,看清了歷史發(fā)展的潮流。
在解放前夕的關(guān)鍵時刻,斷然拒絕國民黨當局的利誘威脅,毅然決定留在北京。
他在與廣大人民一起迎接解放的日子里,曾興奮地說:“我像離家的孤兒,回到了母親的懷抱,恢復了青春。
”解放后,他始終不渝地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對黨赤誠相見,肝膽相照。
盡管他曾遭到不公正的待遇,但從未動搖過對黨、對社會主義的信念以及為祖國、為人民服務的決心。
粉碎“四人幫”以后,他衷心擁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精神振奮,老當益壯,積極翻譯名著,撰寫文稿,發(fā)表演講,指導研究生,在學術(shù)研究和教育領(lǐng)域馳騁不懈。
1983年3月,他應邀去香港中文大學講學,一開始他就聲明自己的身份:我不是一個共產(chǎn)黨員,但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
這就是他對自己后半生的莊嚴評價。
朱光潛學貫中西,博古通今。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溝通了西方美學和中國傳統(tǒng)美學,溝通了舊的唯心主義美學和馬克思主義美學,溝通了“五四”以來中國現(xiàn)代美學和當代美學。
他是中國美學史上一座橫跨古今、溝通中外的“橋梁”,是我國現(xiàn)當代最負盛名并贏得崇高國際聲譽的美學大師。
6 治學精神1、自我解剖 不斷批評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學批判和美學辯論中,朱光潛勇于解剖自己,嚴肅批判了唯心主義美學思想,特別是他自己曾經(jīng)宣揚過的唯心主義。
作為一位成就斐然的名教授,他的這一行為實在是難能可貴。
這以后,他不斷地批判自己,不斷提出新的 觀點和新的問題,堪稱學者的楷模。
2、尋求真理 學風端正朱光潛通過批判唯心主義認識到以往自己是在“迷徑里使力繞圈子”,以后開始學習馬列主義原著。
他在近六十歲時開始自學俄語,并用各種文本(中、德、俄、法、英)進行比較研究,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
他提倡獨立思考,從不人云亦云,晚年的《談美書簡》和《美學拾穗集》就是他治學精神的具體表現(xiàn)。
3、“三此主義”忘我精神朱光潛信奉“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此身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 由此身擔當起,不推諉給旁人”。
“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時做,不拖延到未來。
”“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環(huán)境)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諉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
”這是朱光潛不尚空談,著眼現(xiàn)在,腳踏實地的治學精神的體現(xiàn)。
4、《談讀書》節(jié)選書是讀不盡的,就讀盡也是無用,許多書都沒有一讀的價值。
多讀一本沒有價值的書,便喪失可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所以須慎加選擇。
真正能夠稱為“書”的恐怕還難上十卷百卷。
你應該讀的只是這十卷百卷的書。
在這些書中間你不但可以得到較真確的知識,而且可以于無形中吸收大學者治學的精神和方法。
這些書才能撼動你的心靈,激動你的思考。
你與其讀千卷萬卷的詩集,不如讀一部《國風》或《古詩十九首》,你與其讀千卷萬卷談希臘哲學的書籍,不如讀一部柏拉圖的《理想國》。
中國學生們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學時代就歡喜煞有介事的談一點學理。
他們――包括你和我自然都在內(nèi)――不僅歡喜談談文學,還要研究社會問題,甚至于哲學問題。
這既是一種自然傾向,也就不能漠視,我個人的見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
十五六歲以后的教育宜重發(fā)達理解,十五六歲以前的教育宜重發(fā)達想象。
所以初中的學生們宜多讀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學生才應該讀含有學理的文字。
我自己便沒曾讀過幾本“青年必讀書”,老早就讀些壯年必讀書。
比方中國書里,我最歡喜《國風》、《莊子》、《楚辭》、《史記》、《古詩源》、《文選》中的《書箋》、《世說新語》、《陶淵明 集》、《李太白集》、《花間集》、《張惠言詞選》、《紅樓夢》等等。
在外國書里,我最歡喜溪茲(濟慈)、雪萊、考老芮基(柯爾律治)、白朗寧諸人的詩集,蘇菲克里司(索??死账?的七悲劇,莎士比亞的《哈孟列德(哈姆雷特)》、《李爾王》和《奧塞羅》,歌德的《浮士德》,易卜生的戲劇集,杜(屠)格涅夫的《新田地(處女地)》和《父與子》,妥斯套夫斯克(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福洛伯(福樓拜)的《布華里(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的小說集,小泉八云關(guān)于日本的著作等等。
讀書方法,我不能多說,只有兩點須在此約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
第一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
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tài)度衡量書的內(nèi)容。
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精彩和你自己的意見。
記筆記不特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
學問不只是讀書,而讀書究竟是學問的一個重要途徑。
因為學問不僅是個人的事而是全人類的事,每科學問到了現(xiàn)在的階段,是全人類分途努力日積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這成就還沒有淹沒,就全靠有書籍記載流傳下來。
讀書是要清算過去人類成就的總賬,把幾千年的人類思想經(jīng)驗在短促的幾十年內(nèi)重溫一遍,把過去無數(shù)億萬人辛苦獲來的知識教訓集中到讀者一個人身上去受用。
有了這種準備,一個人總能在學問途程上作萬里長征,去發(fā)見新的世界。
歷史愈前進,人類的精神遺產(chǎn)愈豐富,書籍愈浩繁,而讀書也就愈不易。
書籍固然可貴,卻也是一種累贅,可以變成研究學問的障礙。
它至少有兩大流弊。
第一,書多易使讀者不專精。
我國古代學者因書籍難得,皓首窮年才能治一經(jīng),書雖讀得少,讀一部卻就是一部,口誦心惟,咀嚼得爛熟,透入身心,變成一種精神的原動力,一生受用不盡。
其次,書多易使讀者迷方向。
許多初學者貪多而不務得,在無足輕重的書籍上浪費時間與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擱了;比如學哲學者盡管看過無數(shù)種的哲學史和哲學概論,卻沒有看過一種柏拉圖的《對話集》,學經(jīng)濟學者盡管讀過無數(shù)種的教科書,卻沒有看過亞當斯密的《原富》。
讀書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選得精,讀得徹底。
與其讀十部無關(guān)輕重的書,不如以讀十部書的時間和精力去讀一部真正值得讀的書;與其十部書都只能泛覽一遍,不如取一部書精讀十遍。
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兩句詩值得每個讀書人懸為座右銘。
世間許多人讀書只為裝點門面,如暴發(fā)戶炫耀家私,以多為貴。
這在治學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讀的書當分種類,一種是為獲得現(xiàn)世界公民所必需的常識,一種是為做專門學問。
為獲常識起見,目前一般中學和大學初年級的課程,如果認真學習,也就很夠用。
所謂認真學習,熟讀講義課本并不濟事,每科必須精選要籍三五種來仔細玩索一番。
常識課程總共不過十數(shù)種,每種選讀要籍三五種,總計應讀的書也不過五十部左右。
這不能算是過奢的要求。
一般讀書人所讀過的書大半不止此數(shù),他們不能得實益,是因為他們沒有選擇,而閱讀時又只潦草滑過。
常識不但是現(xiàn)世界公民所必需,就是專門學者也不能缺少它。
近代科學分野嚴密,治一科學問者多固步自封,以專門為藉口,對其他相關(guān)學問毫不過問。
這對于分工研究或許是必要,而對于淹通深造卻是犧牲。
宇宙本為有機體,其中事理彼此息息相關(guān),牽其一即動其余,所以研究事理的種種學問在表面上雖可分別,在實際上卻不能割開。
世間絕沒有一科孤立絕緣的學問。
比如政治學須牽涉到歷史、經(jīng)濟、法律、哲學、心理學以至于外交、軍事等等,如果一個人對于這些相關(guān)學問未曾問津,入手就要專門習政治學,愈前進必愈感困難,如老鼠鉆牛角,愈鉆愈窄,尋不著出路。
其他學問也大抵如此,不能通就不能專,不能博就不能約。
先博學而后守約,這是治任何學問所必守的程序。
我們只看學術(shù)史,凡是在某一科學問上有大成就的人,都必定于許多它科學問有深廣的基礎(chǔ)。
有些人讀書,全憑自己的興趣。
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書就把預擬做的事丟開,用全副精力去讀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書,仍是如此辦,雖然這兩書在性質(zhì)上毫不相關(guān)。
這種讀法有如打游擊,亦如蜜蜂采蜜。
它的好處在使讀書成為樂事,對于一時興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養(yǎng)成一種不平凡的思路與胸襟。
它的壞處在使讀者泛濫而無所歸宿,缺乏專門研究所必需的經(jīng)院式的系統(tǒng)訓練,產(chǎn)生畸形的發(fā)展,對于某一方面知識過于重視,對于另一方面知識可以很蒙昧。
如果一個人有時間與精力允許他過享樂主義的生活,不把讀當做工作而只當做消遣,這種蜜蜂采蜜式的讀書法原亦未嘗不可采用。
但是一個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種學問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預定計劃與系統(tǒng)。
讀書必須有一個中心去維持興趣,或是科目,或是問題。
以科目為中心時,就要精選那一科要籍,一部一部的從頭讀到尾,以求對于該科得到一個概括的了解,作進一步作高深研究的準備。
讀文學作品以作家為中心,讀史學作品以時代為中心,也屬于這一類。
以問題為中心時,心中先須有一個待研究的問題,然后采關(guān)于這問題的書籍去讀,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諸家對于這問題的意見,以供自己權(quán)衡去取,推求結(jié)論。
重要的書仍須全看,其余的這里看一章,那里看一節(jié),得到所要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丟手。
這是一般做研究工作者所常用的方法,對于初學不相宜。
不過初學者以科目為中心時,仍可約略采取以問題為中心的微意。
一書作幾遍看,每一遍只著重某一方面。
蘇東坡與王郎書曾談到這個方法: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shù)次讀之。
當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并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
故愿學者每一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興亡治亂圣賢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別作一次求事跡文物之類,亦如之。
他皆仿此。
若學成,八面受敵,與慕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
朱子嘗勸他的門人采用這個方法。
它是精讀的一個要訣,可以養(yǎng)成仔細分析的習慣。
舉看小說為例,第一次但求故事結(jié)構(gòu),第二次但注意人物描寫,第三次但求人物與故事的穿插,以至于對話、辭藻、社會背景、人生態(tài)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
讀書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統(tǒng)組織。
比如看史書,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與政治的關(guān)系,則全書中所有關(guān)于這問題的史實都被這中心聯(lián)系起來,自成一個系統(tǒng)。
以后讀其它書籍如經(jīng)子專集之類,自然也常遇著關(guān)于政教關(guān)系的事實與理論,它們也自然歸到從前看史書時所形成的那個系統(tǒng)了。
一個人心里可以同時有許多系統(tǒng)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許多部首,每得一條新知識,就會依物以類聚的原則,匯歸到它的性質(zhì)相近的系統(tǒng)里去,就如拈新字貼進字典里去,是人旁的字都歸到人部,是水旁的字都歸到水部。
大凡零星片斷的知識,不但易忘,而且無用。
每次所得的新知識必須與舊有的知識聯(lián)絡貫串,這就是說,必須圍繞一個中心歸聚到一個系統(tǒng)里去,才會生根,才會開花結(jié)果。
記憶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讀過的書所形成的知識系統(tǒng),原本枝葉都放在腦里儲藏起,在事實上往往不可能。
如果不能儲藏,過目即忘,則讀亦等于不讀。
我們必須于腦以外另辟儲藏室,把腦所儲藏不盡的都移到那里去。
這種儲藏室在從前是筆記,在現(xiàn)代是卡片。
記筆記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學家采集標本,須分門別類訂成目錄,采得一件就歸入某一門某一類,時間過久了,采集的東西雖極多,卻各有班位,條理井然。
這是一個極合乎科學的辦法,它不但可以節(jié)省腦力,儲有用的材料,供將來的需要,還可以增強思想的條理化與系統(tǒng)化。
7 美學思想朱光潛的美學、文藝學思想以人文主義為核心,結(jié)合現(xiàn)代心理學,將現(xiàn)代人文主義心理學的美學思想運用于文學研究。
在康德開始的近代美學研究后,朱光潛將審美同情與道德同情的質(zhì)的區(qū)分作出揭示,指出審美同情消除主客體之間的界限,“把一瞬間的經(jīng)驗從生活中孤立出來,主體‘迷失’在客體中”,也就排除了理性的審美同情中的地位。
他和梁實秋等人都與當時的主流文化不一致,但他們對西方傳統(tǒng)的借鑒有古今種種的不一。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藝心理學》比較系統(tǒng)地表述了這些美學思想,在當時文學青年中影響較大。
《文藝心理學》被一些大學作為文藝理論的教材。
朱光潛對文學更直接鮮明的態(tài)度在《文學雜志》發(fā)刊詞《我對本刊的希望》中表露著,他提倡“自由生發(fā),自由討論”,“不希望某一種特殊趣味或風格成為‘正統(tǒng)’“,”殊途同歸地替中國新文藝開發(fā)出一個泱泱大國“。
這是當時一批立足于獨立自由的人文主義立場上的文學家的心聲的集中體現(xiàn):奉行嚴謹而超脫的風格,強調(diào)文學表現(xiàn)人生和怡情悅性的功用,維護文學的獨立自足性。
他是以一種學者的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