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野望》的翻譯和解析
王績《野望》東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 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 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 長歌懷采薇。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閑逸的情調(diào)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
]]> 這首詩在藝術上以質樸自然見長。
全詩寫的是秋色中的山野,在閑適的情趣中,也透露出詩人彷徨無依的莫名苦悶。
[注釋](1)東皋:山西省河津縣的東皋村,詩人隱居的地方。
(2)徙倚[音“席乙”]:徘徊彷徨。
(3)落暉:落日的余光。
(4)犢:小牛。
采薇:《詩經(jīng).召南.草蟲》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
未見君子,我心傷悲。
”又《詩經(jīng).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市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此處暗用二詩的句意,借以抒發(fā)自己的苦悶。
[譯文]在黃昏的時候,我佇立在東皋村頭悵望,彷徨徘徊心中沒有主張。
每一棵樹都凋謝枯黃,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暉。
放牛的兒童騎著小?;丶遥C人騎著駿馬帶回獵物。
我看到這些人又并不相識,心情郁悶于是長聲歌唱《詩經(jīng)》中“采薇采薇”的詩句。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閑逸的情調(diào)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邊地。
東皋,指他家鄉(xiāng)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
他歸隱后常游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xiàn)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fā)顯得蕭瑟。
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
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tài)與動態(tài),搭配得恰到好處。
然而,王績還不能象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說自己在現(xiàn)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讀熟了唐詩的人,也許并不覺得這首詩有什么特別的好處。
可是,如果沿著詩歌史的順序,從南朝的宋、齊、梁、陳一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為它的樸素而叫好。
南朝詩風大多華靡艷麗,好象渾身裹著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
從貴婦堆里走出來,忽然遇見一位荊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chǎn)生特別的魅力。
王績的《野望》便有這樣一種樸素的好處。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
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chuàng)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醞釀著了。
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里律詩遂定型化,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
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績,已經(jīng)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說明他是一個勇于嘗試新形式的人。
這首詩首尾兩聯(lián)抒情言事,中間兩聯(lián)寫景,經(jīng)過情——景——情這一反復,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
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戰(zhàn)國策》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
’兩者不肯相舍。
漁者得而并禽之。
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夫也。
故愿王之熟計之也
”惠王曰:“善。
”乃止。
(《戰(zhàn)國策》) 趙國將要出戰(zhàn)燕國,蘇代為燕國對惠王說:“今天我來,路過了易水,看見一只河蚌正從水里出來曬太陽,一只鷸飛來啄它的肉,河蚌馬上閉攏,夾住了鷸的嘴。
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有死蚌。
”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你的嘴取不出,明天你的嘴取不出,就會有死鷸。
”兩人不肯互相放棄,一個漁夫把它們倆一塊捉走了。
現(xiàn)在趙國將要攻打燕國,燕趙如果長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會疲憊不堪,我擔心強大的秦國就要成為那不勞而獲的漁翁了。
所以希望大王認真考慮出兵之事。
趙惠文王說:“好吧。
”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國。
本文記載辯士蘇代借用寓言故事說明趙燕相持會給兩國都帶來禍害,從而阻止了趙國攻打燕國。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一成語即從此演化而來。
它告訴人們:在各種紛繁復雜的矛盾斗爭中,如果對立的雙方相持不下,就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坐收漁利。
所以,在生活中應該學會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
它告訴人們:大敵當前,弱小者之間要聯(lián)合起來,消除矛盾,團結一致,共同對付敵人。
處理內(nèi)部事務也是這樣,局部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小道理要服從大道理,否則,內(nèi)部爭斗不休,互不相讓,只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
《戰(zhàn)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史學名著。
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
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楚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wèi)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以筑擊秦始皇,約12萬字。
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戰(zhàn)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zhàn)國時期政治斗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游說之辭的匯編,而當時七國的風云變幻,合縱連橫,戰(zhàn)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該書文辭優(yōu)美,語言生動,富于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戰(zhàn)國策》長于議論和敘事,善于描寫人物,文筆流暢,生動活潑,在我國散文詩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等 解 《戰(zhàn)國策》編者——劉向《戰(zhàn)國策》的作者直到現(xiàn)在也沒有確定,原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
西漢末年,劉向校錄群書時在皇家藏書中發(fā)現(xiàn)了六種記錄縱橫家的寫本,但是內(nèi)容混亂,文字殘缺。
于是劉向按照國別編訂了《戰(zhàn)國策》。
因此,戰(zhàn)國策顯然不是一時一人所作,劉向只是戰(zhàn)國策的校訂者和編訂者。
因其書所記錄的多是戰(zhàn)國時縱橫家為其所輔之國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因此劉向把這本書名為《戰(zhàn)國策》。
北宋時,《戰(zhàn)國策》散佚頗多,經(jīng)曾鞏校補,是為今本《戰(zhàn)國策》。
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批帛書,其中一部類似于今本《戰(zhàn)國策》,整理后定名為《戰(zhàn)國縱橫家書》。
該書共27篇,其中11篇內(nèi)容和文字與今本《戰(zhàn)國策》和《史記》大體相同。
今本共33卷: 戰(zhàn)國策卷一 東周 戰(zhàn)國策卷二 西周 戰(zhàn)國策卷三 秦一 戰(zhàn)國策卷四 秦二 戰(zhàn)國策卷五 秦三 戰(zhàn)國策卷六 秦四 戰(zhàn)國策卷七 秦五 戰(zhàn)國策卷八 齊一 戰(zhàn)國策卷九 齊二 戰(zhàn)國策卷十 齊三 戰(zhàn)國策卷十一 齊四 戰(zhàn)國策卷十二 齊五 戰(zhàn)國策卷十三 齊六 戰(zhàn)國策卷十四 楚一 戰(zhàn)國策卷十五 楚二 戰(zhàn)國策卷十六 楚三 戰(zhàn)國策卷十七 楚四 戰(zhàn)國策卷十八 趙一 戰(zhàn)國策卷十九 趙二 戰(zhàn)國策卷二十 趙三 戰(zhàn)國策卷二十一 趙四 戰(zhàn)國策卷二十二 魏一 戰(zhàn)國策卷二十三 魏二 戰(zhàn)國策卷二十四 魏三 戰(zhàn)國策卷二十五 魏四 戰(zhàn)國策卷二十六 韓一 戰(zhàn)國策卷二十七 韓二 戰(zhàn)國策卷二十八 韓三 戰(zhàn)國策卷二十九 燕一 戰(zhàn)國策卷三十 燕二 戰(zhàn)國策卷三十一 燕三 戰(zhàn)國策卷三十二 宋衛(wèi) 戰(zhàn)國策卷三十三 中山 共497篇。
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以筑擊秦始皇。
《戰(zhàn)國策》人物 1、蘇秦: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東周洛陽人。
事跡在《蘇秦始將連橫說秦》中。
蘇秦出身寒微,讀書刻苦,向往富貴生活,具有強烈的功名心,且知識豐富,能言善辯,善于運籌帷幄,為人主出謀劃策,但沒有自己固定的政治主張與理想,在戰(zhàn)國時代縱橫家中他是比較典型的。
有關蘇秦的詳細史料,可參見《史記》蘇秦列傳,《東周列國志》等。
有關蘇秦及其他戰(zhàn)國縱橫家的文學形象,可參見寒川子的《戰(zhàn)國縱橫》。
2、甘茂:戰(zhàn)國中期秦國名將。
下蔡(今安徽鳳臺)人。
事跡在《蘇代勸秦王留甘茂》中。
甘茂自秦國逃出后,準備到齊國去。
出了函谷關,遇見蘇代(蘇秦族弟),說:“您聽說江上女子的故事嗎
”蘇代說:“沒聽說過。
”甘茂說:“在江上的眾多女子中,有一個家貧無燭的女子。
女子們在一起商量,要把家貧無燭的趕走。
家貧無燭的女子準備離去了,她對女子們說:‘我因為沒有燭,所以常常先到,一到便打掃屋子,鋪席子。
你們何必愛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點余光呢
如果賜一點余光給我,對你們又有什么妨礙呢
我自認為對你們還是有用的,為什么一定要趕我走呢
’女子們商量以后,認為她說的對,就把她留下來了。
現(xiàn)在我由于沒有才德,被秦國趕走,出了函谷關,愿意為您打掃屋子,鋪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趕走。
”蘇代說:“好,我將設法讓齊國重用您。
” 3、周公旦,西周政治家。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亦稱叔旦。
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
因采邑在周,稱為周公。
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攝政當國。
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監(jiān)”叛亂,大行封建,營建東都,制禮作樂,還政成王,在鞏固和發(fā)展周王朝的統(tǒng)治上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周公在當時不僅是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還是個多才多藝的詩人、學者。
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結商紂子武庚和徐、奄等東方夷族反叛。
他奉命出師,三年后平叛,并將勢力擴展至海。
后建成周洛邑,作為東都。
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
其言論見于《尚書》諸篇。
《戰(zhàn)國策》是一部先秦歷史文獻,因長于說事而著名,是一部國別體史書,雜記東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wèi)、中山諸國之事,共33卷,約12萬字。
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國,記事約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
《戰(zhàn)國策》還有《國事》《國策》《事語》《短長》《長書》《修書》等名稱。
原著者名字不可考。
西漢末年,劉向校錄群書時在皇家藏書中發(fā)現(xiàn)了六種記錄縱橫家的寫本,但是內(nèi)容混亂,文字殘缺。
于是劉向按照國別編訂了《戰(zhàn)國策》。
因此,戰(zhàn)國策顯然不是一時一人所作,劉向只是戰(zhàn)國策的校訂者和編訂者。
因其書所記錄的多是戰(zhàn)國時縱橫家為其所輔之國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因此劉向把這本書名為《戰(zhàn)國策》 ,沿用至今。
北宋時,《戰(zhàn)國策》散佚頗多,經(jīng)曾鞏校補,是為今本《戰(zhàn)國策》。
《戰(zhàn)國策》主要記述了戰(zhàn)國時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zhàn)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zhàn)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戰(zhàn)國策》所記人物是復雜的,有縱橫家,如蘇秦;有義士,如魯仲連、唐雎、顏;有不怕死的勇士,如荊軻、聶政。
這些人物形象逼真,刻畫得栩栩如生。
《戰(zhàn)國策》的文章長于說事,無論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喜歡渲染夸大,充分發(fā)揮,暢所欲言,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此外,描寫人物形象極為生動,而且善于運用巧妙生動的比喻,通過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批帛書,其中一部類似于今本《戰(zhàn)國策》,整理后定名為《戰(zhàn)國縱橫家書》。
該書共27篇,其中11篇內(nèi)容和文字與今本《戰(zhàn)國策》和《史記》大體相同。
《戰(zhàn)國策》一書對司馬遷的《史記》的紀傳體的形成,具有很大影響。
《戰(zhàn)國策》歷來為研究者稱贊其文學價值,但是對它的思想?yún)s是眾說紛紜。
這是由于該書與后世的儒家思想不符,過于追逐名利。
而且過于夸大縱橫家的歷史作用,降低了史學價值。
《戰(zhàn)國策》成語 一塵不染——圣人具有三者之德,而無一塵之累。
大庭廣眾——以敞大眾。
兩敗俱傷——今兩虎爭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傷。
南轅北轍——猶至楚而北行也。
亡羊補牢——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曰:今日不出,明日 不出,即有死鷸。
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擒之。
羽毛未豐——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
引錐剌股——讀書欲睡,引錐自剌其股,血流至足。
門庭若市——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返璞歸真——顏斶知足矣,歸反于璞,則終身不辱也。
狡兔三窟——狡兔有叁窟,僅得免其死耳。
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 窟。
狐假虎威——虎得狐,狐曰:子勿敢食我,天帝使我長百獸,子若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 行,子隨我后,百獸見我敢有不走者
虎以為然,遂與之偕行,獸見皆走,虎不知獸之畏 己,以為畏狐也。
驚弓之鳥——弓弦響,驚密林之鳥。
安步當車 《戰(zhàn)國策·齊策四》 不遺余力 《戰(zhàn)國策·趙策》 不翼而飛 《戰(zhàn)國策·秦策》 側目而視 《戰(zhàn)國策·秦策》 返璞歸真 《戰(zhàn)國策·齊策》 高枕無憂 《戰(zhàn)國策·魏策一》 汗馬功勞 《戰(zhàn)國策·楚策》 狐假虎威 《戰(zhàn)國策·楚策一》 畫蛇添足 《戰(zhàn)國策·齊策二》 揮汗成雨 《戰(zhàn)國策·齊策一》 狡兔三窟 《戰(zhàn)國策·齊策四》 門庭若市 《戰(zhàn)國策·齊策一》 亡羊補牢 《戰(zhàn)國策·楚策四》 三人成虎 《戰(zhàn)國策?魏策二》 《戰(zhàn)國策》寫作特點 1.人物刻畫生動 -例如蘇秦的故事,生動的刻劃勒一個長于論辯、追逐名利的策士,逼真描繪一群勢力庸俗的小人。
蘇秦游說秦國失敗后像乞丐樣回到家中,而妻不下織,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后來.他發(fā)奮圖強,六國封相,路過家門是,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
妻側目而視...嫂蛇行匍匐. -前后兩個場面的鮮明對照,充分揭露一切一功名利祿為依歸的炎涼世態(tài),暴露勒封建倫理道德的虛偽性.。
-而蘇秦的讀書欲睡也是為了高官厚祿,客觀上揭露處于統(tǒng)治階級中下層的策士的丑態(tài)。
2.善于諷喻 善于通過諷喻的小故事說明一種道理,生動幽默、耐人尋味.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以鄒忌借其妻、妾、朋友出于不同目的,贊美其“美于徐公”,說明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道理,勸戒齊王不應偏任宮婦近臣的話,而應廣開言路,鼓勵人民進諫. 3.語言風格獨特 -雄辯的論說,尖刻的諷刺,耐人尋味的幽默,構成獨特的語言風格。
-書中的許多寓言故事如畫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流傳至今為習用的成語。
-在記錄策士們的言行是,對其不擇手段追求個人功名富貴、朝秦暮楚的行為,及其在外交上挑撥是非,玩弄手段的種種陰謀,而不加以批判,反以欣賞的態(tài)度加以描繪,是不足取的地方。
《戰(zhàn)國策》典故 ○秦興師臨周求九鼎 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顏率。
顏率曰:“大王勿憂,臣請東 借救于齊。
” 顏率至齊,謂齊王曰:“夫秦之為無道也,欲興兵臨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 內(nèi)自盡計:與秦,不若歸之大國。
夫存危國,美名也;得九鼎,厚寶也。
愿大王 圖之
”齊王大悅,發(fā)師五萬人,使陳臣思將以救周,而秦兵罷。
齊將求九鼎,周君又患之。
顏率曰:“大王勿憂,臣請東解之。
” 顏率至齊,謂齊王曰:“周賴大國之義,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獻九鼎。
不 識大國何途之從而致之齊
”齊王曰:“寡人將寄徑于梁。
”顏率曰:“不可。
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暉臺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
” 齊王曰:“寡人將寄徑于楚。
”對曰:“不可。
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于葉庭 之中,其日久矣。
若入楚,鼎必不出。
”王曰:“寡人終何途之從而致之齊
” 顏率曰:“弊邑固竊為大王患之。
夫鼎者,非效醯壺醬甀耳,可懷甀挾 挈以至齊者,非效鳥集烏飛、兔興馬逝,漓然止于齊者。
昔周之伐殷,得九鼎, 凡一鼎而九萬人挽之,九九八十一萬人,士卒師徒器械被具,所以備者稱此。
今 大王縱有其人,何途之從而出
,臣竊為大王私憂之。
”齊王曰:“子之數(shù)來者, 猶無與耳。
”顏率曰:“不敢欺大國,疾定所從出,弊邑遷鼎以待命。
”齊王乃 止。
○秦攻宜陽 秦攻宜陽,周君謂趙累曰:“子以為何如
”對曰:“宜陽必拔也。
”君曰: “宜陽城方八里,材士十萬,粟支數(shù)年,公仲之軍二十萬,景翠以楚之眾臨山而 救之,秦必無功。
”對曰:“甘茂,羈旅也,攻宜陽而有功,則周公旦也;無功, 則削跡于秦。
秦王不聽群臣父兄之義,而攻宜陽,宜陽不拔,秦王恥之。
臣故曰 ‘拔’。
”君曰:“子為寡人謀,且奈何
”對曰:“君謂景翠曰:‘公爵為執(zhí) 圭,官為柱國,戰(zhàn)而勝,則無加焉矣;不勝,則死。
不如背秦。
援宜陽,公進兵, 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寶事公。
公中慕公之為己乘秦也,亦必盡其寶。
’” 秦拔宜陽,景翠果進兵。
秦懼,遽效煮棗,韓氏果亦效重寶。
景翠得城于秦, 受寶于韓,而德東周。
○東周與西周戰(zhàn) 東周與西周戰(zhàn),韓救西周。
為東周謂韓王曰:“西周者,故天子之國也,多 名器重寶。
案兵而勿出,可以德東周,西周之寶可盡矣。
” ○東周與西周爭 東周與西周爭,西周欲和于楚、韓。
齊明謂東周君曰:“臣恐西周之與楚、 韓寶,令之為己求地于東周也。
不若謂楚、韓曰:‘西周之欲入寶,持二端。
今 東周之兵不急西周,西周之寶不入楚、韓。
’楚、韓欲得寶,即且趣我攻西周。
西周寶出,是我為楚、韓取寶以德之也,西周弱矣。
” ○東周欲為稻 東周欲為稻,西周不下水,東周患之。
蘇子謂東周君曰:“臣請使西周下水 可乎
” 乃往見西周之君曰:“君之謀過矣
今不下水,所以富東周也。
今其民皆種 麥,無他種矣。
君若欲害之,不若一為下水,以病其所種。
下水,東周必復種稻; 種稻而復奪之。
若是,則東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于君矣。
”西周君曰: “善。
”遂下水。
蘇子亦得兩國之金也。
○昭獻在陽翟 昭獻在陽翟,周君將令相國往,相國將不欲。
蘇厲為之謂周君曰:“楚王與 魏王遇也,主君令陳封之楚,令向公之魏。
楚、韓之遇也,主君令許公之楚,令 向公之韓。
今昭獻非人主也,而主君令相國往;若其王在陽翟,主君將令誰往
” 周君曰:“善。
”乃止其行。
○秦假道于周以伐韓 秦假道于周以伐韓,周恐假之而惡于韓,不假而惡于秦。
史黡謂周君曰: “君何不令人謂韓公叔曰‘秦敢絕塞而伐韓者,信東周也。
公何不與周地,發(fā)重 使使之楚,秦必疑,不信周,是韓不伐也。
’又謂秦王曰:‘韓強與周地,將以 疑周于秦,寡人不敢弗受。
’秦必無辭而令周弗受。
是得地于韓,而聽于秦也。
” ○楚攻雍氏 楚攻雍氏,周粻秦、韓。
楚王怒周,周之君患之。
為周謂楚王曰:“以王之強而怒周,周恐,必以國合于所與粟之國,則是勁 王之敵也。
故王不如速解周恐,彼前得罪而后得解,必厚事王矣。
” ○周最謂石禮 周最謂石禮曰:“子何不以秦攻齊
臣請令齊相子,子以齊事秦,必無處矣。
子因令周最居魏以共之,是天下制于子也。
子東重于齊,西貴于秦,秦、齊合, 則子常重矣。
” ○周相呂倉見客于周君 周相呂倉見客于周君。
前相工師藉恐客之傷已也,因令人謂周君曰:“客者, 辯士也,然而所以不可者,好毀人。
” ○周文君免士工師藉 周文君免士工師藉,相呂倉,國人不說也。
君有閔閔之心。
謂周文君曰:“國必有誹譽,忠臣令誹在已,譽在上。
宋君奪民時以為臺, 而民非之;無忠臣以掩蓋之也。
子罕釋相為司空,民非子罕而善其君。
齊桓公宮 中七市,女閭七百,國人非之;管仲故為三歸之家,以掩桓公非,自傷于民也。
《春秋》記臣弒君者以百數(shù),皆大臣見譽者也。
故大臣得譽,非國家之美也。
故 ‘眾庶成強,增積成山。
’”周君遂不免。
○溫人之周 溫人之周,周不納。
問曰:“客耶
”對曰:“主人也。
”問其巷而不知也, 吏因囚之。
君使人問之曰:“子非周人,而自謂非客,何也
”對曰:“臣少而誦《詩》, 《詩》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今周君天下,則我 天子之臣,而又為客哉
故曰‘主人’。
”君乃使吏出之。
○或為周最謂金投 或為周最謂金投曰:“秦以周最之齊疑天下,而又知趙之難子齊人戰(zhàn),恐齊 韓之合,必先合于秦。
秦、齊合,則公之國虛矣。
公不若救齊,因佐秦而伐韓、 魏,上黨、長子趙之有已公東收寶于秦,南取地于韓、魏,因以因徐為之東,則 有合矣。
” ○周最謂金投 周最謂金投曰:“公負令秦與強齊戰(zhàn)。
戰(zhàn)勝,秦且收齊而封之,使無多割, 而聽天下;之戰(zhàn)不勝,國大傷,不得不聽秦。
秦盡韓、魏之上黨,太原西止秦之 有已。
秦地天下之半也,制齊、楚、三晉之命,復國且身危,是何計之道也。
” ○石行秦謂大梁造 石行秦謂大梁造曰:“欲決霸王之名,不如備兩周辯知之士。
”謂周君曰: “君不如令辯知之士為君爭于秦。
” ○謂薛公 謂薛公曰:“周最于齊王也而逐之,聽祝弗、相呂禮者,欲取秦;秦、齊合, 弗與禮重矣。
有周齊,秦必輕君。
君弗如急北兵趨趙以秦、魏,收周最以為后行, 且反齊王之信,又禁天下之率。
齊無秦,天下果,弗必走,齊王誰與為其國
” ○齊聽祝弗 齊聽祝弗外周最。
謂齊王曰:“逐周最、聽祝弗、相呂禮者,欲深取秦也。
秦得天下,則伐齊深矣;夫齊合則趙恐伐,故急兵以示秦。
秦以趙攻,與之齊伐 趙,其實同理,必不處矣。
故用祝弗,即天下之理也。
” ○蘇厲為周最謂蘇秦 蘇厲為周最謂蘇秦曰:“君不如令王聽最以地合于魏,趙故必怒,合于齊。
是君以合齊與強楚。
吏產(chǎn)子君,若欲因最之事,則合齊者,君也;割地者,最也。
” ○謂周最曰仇赫之相宋 謂周最曰:“仇赫之相宋,將以觀秦之應趙、宋敗三國。
三國不敗,將興趙、 宋合于東方以孤秦,亦將觀韓、魏之于齊也;不固,則將與宋敗三國,則賣趙、 宋于三國。
公何不令人謂韓、魏之王曰:‘欲秦、趙之相賣乎
何不合周最兼相, 視之不可離,則秦、趙必相賣以合于王也。
” ○為周最謂魏王 為周最謂魏王曰:“秦知趙之難與齊戰(zhàn)也,將恐齊、趙之合也,必陰勁之。
趙不敢戰(zhàn),恐秦不己收也,先合于齊。
秦、趙爭齊,而王無人焉,不可。
王不去 周最,合與收齊。
而以兵之急,則伐齊無因事也。
” ○謂周最曰魏王以國與先生 謂周最曰:“魏以國與先生,貴合于秦以伐齊。
薛公故主,輕往其薛,不顧 其先君之丘墓,而公獨修虛信,為茂行,明群臣,據(jù)故主,不與伐齊者產(chǎn),以忿 強秦,不可。
公不如謂魏王、薛公曰:‘請為王入齊,天下不能傷齊,而有變, 臣請為救之;無變,王遂伐之。
且臣為齊奴也,如累王之交于天下,不可。
王為 臣賜厚矣,臣入齊,則王亦無齊之累也。
’” ○趙取周之祭地 趙取周之祭地,周君患之,告于鄭朝。
鄭朝曰:“君勿患也,臣請以三十金 復取之。
”周君予之,鄭朝獻趙太卜,因告以祭地事。
及王病,使卜之。
太卜譴 之曰:“周之祭地為祟。
”趙乃還之。
......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該怎樣回復合適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這兩句思是:我將滿心真情對待你,卻并不領情。
如果你不愿意接受對方這個說法,或覺得不以為然,可以還他兩句“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意思是:我想要太陽而不是明月,可太陽被浮云遮住了暫時看不見,我希望看見的景色又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