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感情的古詩詞
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一句話》的含義是什么整首詩表達的感情是什么
表達了聞一多先生對現(xiàn)狀強烈的不滿和迫切的渴望改變舊中國的激情.全詩以“一句話”——“咱們的中國”為構(gòu)思中心,運用寫實和隱喻相結(jié)合的手法,反復(fù)詠嘆,極力渲染烘托.表達了詩人渴望被壓迫的人民奮起反抗,發(fā)揚愛國精神的思想感情.若要簡潔.可以直說是表達他的愛國精神哦.
表達“感情”的古詩詞有哪些
詩歌點蘇軾作為北宋的文學(xué)家,其詩歌有著鮮明的特點。
其一、說理中顯趣味——一理趣取勝。
宋代詩歌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說理,而蘇軾卻是一說理大家。
所謂理趣,大體上就是詩中所含之理富于生機與靈氣,即宇宙、社會、人生的哲理。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
”(蘇軾《題西林壁》)詩人眺望廬山,看到山嶺連綿,峰巒環(huán)列,高低巍峨的景象,橫看、側(cè)看、遠看、近看,視覺不同,看到的情況各不相同。
于是作者想到,人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就因為身在廬山之中,只看見廬山的一個局部,或被某中現(xiàn)象所迷惑。
這也就告訴我們:凡是主觀片面,各執(zhí)一端,都不能認識事物的本來面目;想見到真相,需要走出自身局限,從搞出全面洞察。
全詩融景物、感情、哲理于一體,是一首不朽的哲理詩。
蘇軾詩的理不是直截了當?shù)恼f出來,而是通過形象表現(xiàn)出來,讓讀者通過作品的形象去感受、聯(lián)想后,然后悟出一些新穎而深邃的哲理。
又如他的《和子由澠池相會》:“人生到處知何似?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fù)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這首詩表達對人生來去無定的悵惘和往事舊跡的深情眷念。
前四句比喻生動奇妙,單行入律,一氣呵成,后四句再以所聞所見所憶的情景深化“雪泥鴻爪”的感觸,使前后兩部分緊密相連、虛實相生。
全篇帶有普遍性的人生體驗,蘊涵深邃的人生哲理,古能動人深情又發(fā)人深思。
其二、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jié)合。
蘇軾的詩既具有杜甫詩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又具有李白豪放不羈的浪漫主義風格,其現(xiàn)實主義精神首先表現(xiàn)在他對民間疾苦的關(guān)心和對窮奢極欲的統(tǒng)治者的不滿。
他的《李氏園》揭露了官僚貴族兼并土地的罪行,他們?yōu)榱私ㄖ懊缊@圃”不惜“奪民田”,“破千家”。
蘇軾的《荔枝嘆》揭露了官僚為了“宮中美人一破顏”,不惜造成“驚塵濺血流千載”的丑態(tài)與罪行。
蘇軾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其次表現(xiàn)在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guān)心上。
蘇軾主張抗擊遼和西夏,在他的詩中,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圣朝若用西涼薄,白羽猶能效一揮。
”(《祭常山回小獵》)“臂弓腰箭何時去,直上陰山去可汗。
”(《答陳季?;菀晦罱怼罚┍憩F(xiàn)了他愿意效命疆場的豪情壯志。
蘇軾時常關(guān)心邊事,因此,每當他得知邊境告捷,常常表現(xiàn)出由衷的高興。
如:“漢家將軍一丈佛,詔賜天池八尺龍。
似聞指揮筑上郡,已覺談笑無西戎。
牧臣不見天顏喜,但驚草木放(一作皆。
)春容。
”(《聞洮西捷報》)寫熙寧五年(1072)洮西大捷。
又如元皊二年(7087),擒獲吐蕃首領(lǐng)鬼章,蘇軾寫詩稱頌道:“堅壘千兵破,連航一炬燒。
擒奸從窟穴,奏捷上煙霄。
”但他也清醒地告誡說:“羌情防報復(fù),軍勝忌矜驕。
慎重關(guān)西將,奇功勿再要。
”(《獲鬼章二十韻》)蘇軾一向認為,山水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
他時時想著要做大自然的欣賞者,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傾注在大自然身上;他從大自然中獲得了樂趣,浪跡山水禪寺,尋求美的享受,領(lǐng)略人生的哲理,表現(xiàn)出一種達觀的浪漫主義精神。
他在應(yīng)試的答卷《詠怪石》中寫道:“誰知茲市石本靈怪,忽從夢中來我前,駭覺坐想其語,勉書此詩席之端。
” 寫怪石向蘇軾托夢為自己辨解,實際上是蘇軾借怪石之口熱烈歌頌怪石的高貴品質(zhì)。
這表明蘇軾從青年時代就具有豪放不羈的浪漫主義精神,也可見他高燃的理想火炬。
其三、豪放風格與婉約風格相結(jié)合。
北宋時期,詩詞以婉約而著稱,而蘇軾則開創(chuàng)了豪放派詩詞,因而在他的詩中,主要是以清雄曠放的豪放風格,同時又兼有婉約等多種姿態(tài)。
正如劉克莊所評:“有汗漫者,有典麗者,有麗縟者,有簡淡者,翕張開闔,千變?nèi)f化。
”(《后村詩話》)看蘇軾詩《吉祥寺賞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yīng)羞上老人頭。
醉歸扶路人應(yīng)笑,十里珠簾半上鉤。
”詩中前兩句翻用劉禹錫《看牡丹》詩“只愁花有語,不為老人開。
”最后一句翻用杜牧《贈別》詩“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語意。
描繪杭州百姓觀賞牡丹的歡樂氛圍以及笑看其帶醉而歸的情形。
詩中描寫出自己白發(fā)簪花的情態(tài),賞花醉歸,十里花街,珠簾半卷,佳人仕女,紛紛探頭觀看。
詩中“人”、“花”、“老”、“羞”四子有意重復(fù),使音節(jié)回環(huán)往復(fù),帶有很強的婉約情調(diào)。
又如他的詩《月夜與客飲杏花下》,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記夢》等,更是婉約細密,幽微深遠。
“空腸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
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
平生好詩仍好畫,書墻涴壁長遭罵。
不嗔不罵喜有余,世間誰復(fù)如君者。
一雙銅劍秋水光,兩首新詩爭劍。
劍在床頭詩在手,不知誰作蛟龍吼
”這是蘇軾詩《郭祥正家,醉畫竹石壁上,郭作詩為謝,且遺二古銅劍》。
從詩中感覺出有種筆墨淋漓,鋒芒畢露,豪氣噴薄的感覺。
而蘇軾的詞其豪放特點更甚于詩。
其四、品茶論禪,書寫繪畫。
禪宗美學(xué)超功利的審美態(tài)度反映在蘇軾的作品中便集中體現(xiàn)為一種超然精神,因而造就了其創(chuàng)作或主淡泊或主豪猛的多方面的風格特點。
如蘇軾的《琴詩》:“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這是蘇軾有名的一首禪詩,琴聲既不在“琴上”,又不在“指上”,那么發(fā)自何處呢?詩人設(shè)問奇詭而并不作答(也無須作答),詩中充滿了“禪意”,其間之雅趣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也。
從中可以看出佛教對蘇軾的影響。
蘇軾既是詩文大家,又是繪畫行家,這種通才的修養(yǎng)能讓他以題跋的形式對繪畫藝術(shù)作出精辟的總結(jié)。
如蘇軾的《書吳道子畫后》“知者創(chuàng)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
君子之于學(xué),百工之于技,自三代歷漢至唐而備矣。
故詩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韓退之,書至于顏魯公,畫至于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
”對吳道子的畫進行了評論,可見其在書法繪畫上的造詣之高。
求一句很愛老婆卻不善于表達內(nèi)心感情的詩詞
你好
如下一些:1、有美人兮, 見之不忘。
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
(《鳳求凰·琴歌》)2、相親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唐.李白.《秋風詞》)3、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宋.秦觀.《鵲橋仙》)4、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
(《詩經(jīng)·邶風·擊鼓》)5、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鳳棲梧》)6、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7、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
(三國.魏.曹植.《贈白馬王彪》)8、結(jié)交在相知,骨肉何必親。
(樂府民歌<<箜篌謠>>)9、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詩經(jīng).大雅.抑>>)10、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詩經(jīng).小雅.伐木>>)11、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唐.元稹.《離思五首·其四》)12、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唐.李商隱.《暮秋獨游曲江》)13、人到情多情轉(zhuǎn)薄,而今真?zhèn)€不多情。
(清.納蘭性德.《攤破浣溪沙》)14、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
(三國.曹植.《明月上高樓》)15、凄涼別后兩應(yīng)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
(清.納蘭性德.《虞美人》)16、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唐.張籍.《節(jié)婦吟》)17、嗟余只影系人間,如何同生不同死
(清.陳衡恪.《題春綺遺像》)18、相思樹底說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近代.梁啟超.《臺灣竹枝詞》)19、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
(漢.徐干.《室思》)20、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
(宋.司馬光.《西江月》)21、天不老,情難絕。
心似雙絲網(wǎng),中有千千結(jié)。
(東漢.張先.《千秋歲》)22、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
(清.黃景仁.《綺懷詩二首其一》)23、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
(唐.李商隱.《無題二首》)24、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唐.李商隱.《錦瑟》)25、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
(元.徐再思.《折桂令》)26、一寸相思千萬緒。
人間沒個安排處。
(宋.李冠.《蝶戀花》)27、今夕何夕,見此良人。
(《詩經(jīng)·唐風·綢繆》)28、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唐.白居易.《長恨歌》)29、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唐.白居易.《長恨歌》)30、重疊淚痕緘錦字,人生只有情難死。
(近代.文廷式.《蝶戀花》)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表達感情的詩
表達了作者對桂林山水的喜愛之情。
主要表現(xiàn)了作者對桂林景觀的如癡如醉,如墮畫中般的美妙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