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涼雄壯類的秋天的詩句
漁家傲·秋思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 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里, 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 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 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
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SPAN><\\\/SPAN>
描寫秋天蒼涼景色的詩句或句子
1、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蘇軾<贈劉景文>2、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登高>3、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杜牧<齊安郡中偶題二首>4、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
悲秋的詩句。
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柳永<八聲甘州>5、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6、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7、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
??李瓊<浣溪沙>8、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杜牧<秋夕>9、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柳永<雨霖鈴>10、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
悲秋的詩句。
??柳永<雨霖鈴>11、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12、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恰?/p>
??杜牧<秋夕>13、落時西風時候,人共青山都瘦。
??辛棄疾<昭君怨>14、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
??李白<贈廬司戶>15、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杜甫<登高>16、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
??秦觀<浣溪沙>17、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18、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
??柳永<八聲甘州>19、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
??張炎<清平樂>20、蕭遠樹流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
??寇準<書河上亭壁>21、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22、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王績<野望>23、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范仲淹<蘇幕遮>24、萬葉秋聲里,千家落照時。
??錢起<題蘇公林亭>25、漸霜風凄緊,關(guān)河冷落,殘照當摟。
??柳永<八聲甘州>
關(guān)于秋天的詩句:樂觀豪邁類;哀婉沉郁類;蒼涼雄壯類;清新典雅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關(guān)于秋天的詩句:樂觀豪邁類;哀婉沉郁類;蒼涼雄壯類;清新典雅類如題 謝謝了
1、塵世難逢開口笑花須頭歸。
——杜牧《九日登高》2、花門樓前見秋草,豈能貧賤相看老。
——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3、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李嶠《風》4、滿載一船秋色,平鋪十里湖光。
——張孝祥《西江月·阻風山峰下》5、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
——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
關(guān)于秋天的詩句
標題】:楓橋夜泊① 【作者】:張繼 【格律】:七絕 【原文】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②。
姑蘇城外寒山寺③,夜半鐘聲到客船④。
【全部注釋】 ①.楓橋:在今蘇州市閶門外。
此詩題一作《夜泊楓橋》。
②.江楓:水邊的楓樹。
漁火:漁船上的燈火。
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
后人因此詩而將當?shù)匾簧矫麨槌蠲摺?/p>
③.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相傳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
④.夜半鐘聲:當時僧寺有夜半敲鐘的習慣,也叫無常鐘。
歐陽修《六一詩話》曾云:詩人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語病也。
如……唐人有云'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說者亦云句則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鐘時。
《庚溪詩話》于此辨曰:然余昔官姑蘇,每三鼓盡,四鼓初,即諸寺鐘皆鳴,想自唐時已然也。
后觀于鵠詩云:'定知別后家中伴,遙聽緱山半夜鐘。
'白樂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鐘聲后。
'溫庭筠云:'悠然旅榜頻回首,無復松窗半夜鐘。
'則前人言之,不獨張繼也。
宋人孫覿絕句《過楓橋寺》: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
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鐘。
《詩藪》云:張繼'夜半鐘聲到客船',談者紛紛,皆為昔人愚弄。
詩流借景立言,唯在聲律之調(diào),興象之合,區(qū)區(qū)事實,彼豈暇計
無論夜半是非,即鐘聲聞否,未可知也。
《唐詩摘鈔》:夜半鐘聲,或謂其誤,或謂此地故有半夜鐘,俱非解人。
要之,詩人興象所至,不可執(zhí)著。
必曰執(zhí)著者,則'晨鐘云外濕','鐘聲和白云','落葉滿疏鐘'皆不可通矣。
【鑒賞】 這首七絕,是大歷詩歌中最著名之作。
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
后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
夜行無月,本難見物,而漁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闐寂之時,卻聞烏啼鐘鳴,如此明滅對照、無聲與有聲相襯托,景皆為情中之景、聲皆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錯落,渾融幽遠,一縷淡淡的客愁被點染得朦朧雋永,在姑蘇城的夜空中搖曳飄忽,為那里的一橋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風情,吸引著古往今來的尋夢者。
全詩以一愁字統(tǒng)起。
《唐詩三集合編》:全篇詩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說出。
《磧砂唐詩》:'對愁眠'三字為全章關(guān)目。
明逗一'愁'字,虛寫竟夕光景,輾轉(zhuǎn)反側(cè)之意自見。
《古唐詩合解》:此詩裝句法最妙,似連而斷,似斷而連。
2. 【原文】 秋夜曲 王維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3. 登高 作者: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譯文: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鳥兒在盤旋。
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
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臺。
歷盡了艱難苦恨白發(fā)長滿了雙鬢,窮困潦倒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登高》賞析 此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秋在夔州時所寫。
夔州在長江之濱。
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
楊倫稱贊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杜詩鏡銓》),胡應麟《詩藪》更推重此詩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前四句寫登高見聞。
首聯(lián)對起。
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huán)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lián),一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
秋日天高氣爽,這里卻獵獵多風。
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水經(jīng)注·江水》)的意味。
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zhuǎn)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著迎風飛翔、不住回旋的鳥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畫圖。
其中天、風,沙、渚,猿嘯。
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
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jié)奏感。
經(jīng)過詩人的藝術(shù)提煉,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用字遣辭,“盡謝斧鑿”,達到了奇妙難名的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對起的首句,未字常用仄聲,此詩卻用平聲入韻。
沈德潛因有“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格奇而變”(《唐詩別裁》)的贊語。
頷聯(lián)集中表現(xiàn)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fā)了自己的情懷。
“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lián)想到落木窸索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
透過沉郁悲涼的對句,顯示出神入化之筆力,確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
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兩聯(lián)極力描寫秋景,直到頸聯(lián),才點出一個“秋”字。
“獨登臺”,則表明詩人是在高處遠眺,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詩人飄泊無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
“悲秋”兩字寫得沉痛。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xiāng)、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
詩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愛登臺的感情,概括進一聯(lián)“雄闊高渾,實大聲弘”的對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動著的感情脈搏。
此聯(lián)的“萬里”“百年”和上一聯(lián)的。
“無邊”“不盡”,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象落葉和江水一樣,推徘不盡,驅(qū)趕不絕,情與景交融相洽。
詩到此已給作客思鄉(xiāng)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獨的內(nèi)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進離鄉(xiāng)萬里、人在暮年的感嘆,詩意就更見深沉了。
尾聯(lián)對結(jié),并分承五六兩句。
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使自己白發(fā)日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
本來興會盎然地登高望遠,現(xiàn)在卻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悲,詩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前六句“飛揚震動”,到此處“軟冷收之,而無限悲涼之意,溢于言外”(《詩藪》)。
詩前半寫景,后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
首聯(lián)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tài):一一得到表現(xiàn)。
次聯(lián)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三聯(lián)表現(xiàn)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xiāng)飄泊寫到多病殘生。
四聯(lián)又從白發(fā)日多,護病斷飲,歸結(jié)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此詩八句皆對。
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嘗有對”,胸腹好像“無意于對”。
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
它能博得“曠代之作”(均見胡應麟《詩藪》)的盛譽,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此詩的名句為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4. 杜牧: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