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女紅的詩句
女紅——屬于中國民間藝術(shù)的一環(huán)。
在過去多半是指女子的針線活方面的工作,像是紡織、編織、縫紉、刺繡、拼布、貼布繡、剪花、漿染等等,舉凡婦女以手工制作出的傳統(tǒng)技藝,就稱為“女紅”。
中國女紅藝術(shù)的特點是講究天時、地利、材美與巧手的一項藝術(shù),而這項女紅技巧從過去到現(xiàn)在都是由母女、婆媳世代傳襲而來,因此又可稱為母親的藝術(shù)。
大體上分紡織、漿染、縫紉、刺繡、鞋帽、編結(jié)、剪花、面花、玩具等九類。
女紅,舊時指女子所做的紡織、縫紉、刺繡等工作和這些工作的成品。
“女紅”最初寫作“女工”,后來隨時代發(fā)展,人們更習(xí)慣用“女工”一詞指代從事紡織、縫紉、刺繡等工作的女性工作者,它的本義反而被置于從屬地位,為避免混淆,人們用“紅”為“工”的異體,“女工”的本義被轉(zhuǎn)移到“女紅”一詞上,而它本身則轉(zhuǎn)型成功,借另一意義獲得重生。
《現(xiàn)代漢語詞典》是這樣解釋的:舊時指女子所做的紡織,縫紉,刺繡等工作和這些工作的成品。
《辭?!返慕忉屢娴亩啵号ぃ?)亦作“女功”,“女紅”。
舊指婦女所作的紡織,刺繡,縫紉等事。
(2)舊指做女紅的婦女。
今泛指女工人。
女功,同“女工(1)”。
文獻記載《淮南子·齊俗訓(xùn)》:“錦繡篡組,害女工者也。
”《禮記·郊特牲》:“黼黻文繡之美,疏布之尚,反女功之始也。
”《史記·貨殖列傳》:“太公勸其女功,極伎巧,通魚鹽。
”《漢書·哀帝紀》:“齊三服官,諸官織綺繡,難成,害女紅之物,皆止,無作輸。
”顏師古注引如淳曰:“紅亦工也。
”吳質(zhì)《在元城與魏太子箋》:“女工吟詠于機杼。
”《桃花扇·棲真》:“庸線懶針,幾曾作女紅。
”歷史從養(yǎng)蠶栽棉到紡紗織布,從穿針引線到縫衣置服,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
在五千年的中華民族文明史中,紡織和服飾是兩朵艷麗奪目的奇葩,所以,與之密切相關(guān)的女紅活計,它的歷史應(yīng)該是很悠久了。
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一萬八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山頂洞人已經(jīng)使用骨針縫綴獸皮;距今七千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河姆渡人不但會使用骨針,而且會使用捻線和紡輪;而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則出現(xiàn)了麻線和綢片,絲線和絲帶等原始的紡織品,這些都形成了女紅及其用品的雛形。
我國三千多年的農(nóng)業(yè)社會,不僅樹立了以農(nóng)為本的思想,同時也形成了男耕女織的傳統(tǒng),女子從小學(xué)習(xí)描花刺繡,紡紗織布,裁衣縫紉等女紅活計,在江南一帶尤為重視。
特別是到了明清時期,社會對于女性的要求,夫家對于擇妻的標準,都以“德,言,容,工”等四個方面來衡量之,其中的“工”即為女紅活計。
再加上當時手工業(yè)高度發(fā)展,女紅在這個時期才從普遍的意義上真正廣泛的流行起來。
作為與人們?nèi)粘I蠲芮邢嚓P(guān)的女紅活計,在古代的藝術(shù)作品中亦有所反映,最膾炙人口的詩賦,莫過于唐朝詩人孟郊的《游子吟》了:“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
”這首千百年來被人們用來勉勵自己知恩圖報的絕妙好詩,同時也描述了慈母為兒子縫衣納衫做女紅的畫面。
同是唐代的另一位詩人秦韜玉,一首《貧女》詩,把一位擅長針黹的女紅巧手貧家女的閨怨刻畫的淋漓盡致,同時還抒發(fā)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感:“蓬門未識綺羅香,擬托良媒益自傷。
誰愛風(fēng)流高格調(diào),共憐時世儉梳妝。
敢將十指夸針巧,不把雙眉斗畫長。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在繪畫作品中反映女紅圖景的,最早的可追溯到唐代畫家張萱的《搗練圖》;再有河北井陘縣出土的金代墓室中的粉繪《搗練圖》。
它們分別再現(xiàn)了宮廷和民間的女紅場景。
清代畫家任薰所繪的繡花仕女扇面,則展示了一位古代千金小姐以繡房女紅為消遣,養(yǎng)性的奢華生活。
另外,有關(guān)女紅的神話傳說,名人逸事亦不少。
戰(zhàn)國時期荀子的《蠶賦》和晉代干寶《搜神記》中都有蠶神馬頭娘的神話;明代宋應(yīng)星的《天工開物》中有關(guān)于織女的傳說;孟母用停機斷織比喻廢學(xué)來教育孟子的故事,被漢代的劉向編進了《列女傳》中;元末明初陶宗儀所著《南村輟耕錄》中記載了元代女紡織家黃道婆的事跡。
當然,自古以來的女紅高手亦是層出不窮。
據(jù)說三國時期的吳王趙夫人就有“三絕”絕活:可在指間以彩絲織成龍鳳之錦是為“機絕”;能用針線在方帛之上繡出“五岳列國”地圖是為“針絕”;又以膠續(xù)絲發(fā)作羅絲輕幔是為“絲絕”。
相傳唐代永貞元年有一奇女子盧眉娘,年僅十四就能在一尺絹上繡七卷《法華經(jīng)》,字僅粟粒之大,且點劃分明,然品題章句,竟無遺漏。
到明代,上海的顧繡出類拔萃,名揚四海,其中的刺繡高手代表人物為韓希孟。
清末民初也有一位較出名的女紅刺繡專家沈壽,曾入宮廷傳授繡藝,辦過繡校和女紅傳習(xí)所,為了更好的研究刺繡,甚至還東渡日本考察。
另有《雪宦繡譜》女紅專著出版問世,影響深遠。
在服飾方面,登峰造極的服裝恐怕莫過于皇宮貴族的龍袍官服,鳳冠霞帔了。
然而,令人感到遺憾的是,隨著時光的流逝,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fā)展,機械化替代了手工活,女紅也因此受到很大沖擊,原本小
描寫女紅的詩句有哪些
女紅應(yīng)讀作“女功”,古代女子的必修功課,古代男主外,女主內(nèi),而且女子無才便是德。
主要從事一些縫縫補補的事情,鄉(xiāng)下女子紡紗織布往往一種謀生的手段,所謂“男耕女織”,這都算作女紅。
大戶人家女子雖然也學(xué),但花的精力沒那么多,有下人幫她做啊,主要精力還是用在文化素質(zhì)的提升上,所謂“琴棋書畫”,即便是青樓女子也是必學(xué),香包啊,帕子什么的,都可以繡個花樣作為定情之物。
關(guān)于紅衣女的詩句
她紅衣罩體,修長的下,酥胸如凝脂白半遮半掩,素腰一束,竟不盈,一雙頎長水潤勻稱的秀腿裸露著,就連秀美的蓮足也在無聲地妖嬈著,發(fā)出誘人的邀請。
這女子的裝束無疑是極其艷冶的,但這艷冶與她的神態(tài)相比,似乎遜色了許多。
她的大眼睛含笑含俏含妖,水遮霧繞地,媚意蕩漾,小巧的嘴角微微翹起,紅唇微張,欲引人一親豐澤,這是一個從骨子里散發(fā)著妖媚的女人,她似乎無時無刻都在引誘著男人,牽動著男人的神經(jīng)。
。
——出自《神醫(yī)皇后:情亂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