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詩句大全
《短歌行》曹操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詠蟬》唐.虞世南 居高聲自遠,非是借秋風.《史記.李將軍列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論語.里仁》 德不孤,必有鄰.《陋室銘》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求通親親友》曹植 天稱其高者,以無不覆;地稱其廣者,以無不載.《淮南子.修務(wù)訓(xùn)》 公正無私,一言而萬民齊.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有關(guān)道德的古詩詞
注解:當官的如果自身清正廉明,就是不發(fā)命令,老百姓也會好好干;如果自身貪邪不正,即使三令五申,老百姓也不會服從。
季康子患盜,問于孔子。
孔子對曰: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春秋]《論語?顏淵》注解:魯國宰相季康子對社會上刮起的盜竊風感到憂慮,向孔子請教怎么辦。
孔子回答說:假如你們這些當官的自己清廉而不貪財,那么就是花錢獎勵盜竊,也不會有人去盜竊。
”為主貪,必喪其國;為臣貪,必亡其身。
[唐]吳兢《貞觀政要?貪鄙》唐太宗語注解:作為一國之主,如果貪奢不明,必會喪國;為人臣者,如果貪欲橫生,必致殺身之禍。
若徇私貪濁,非止壞公法、損百姓,縱事未發(fā)聞,中心豈不常懼
恐懼既多,亦有因而致死。
大丈夫豈得茍貪財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孫每懷愧恥耶
[唐]吳兢《貞觀政要?貪鄙》唐太宗語注解:如果循私枉法、貪污納賄,不僅敗壞國法、損害百姓,而且即使丑事未敗露,貪賄者內(nèi)心豈能不常??謶?/p>
恐懼多了,也有因此得病致死的。
大丈夫怎能因貪財而害及身家性命,使子孫后代總要為此而倍感恥辱呢
一絲一粒,我之名節(jié);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
誰云交際之常
廉恥實傷。
儻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
[清]張伯行《正誼堂文集》注解:一根絲,一粒米,都關(guān)系到我的名譽節(jié)操;一厘錢,一毫爭,都是民脂民膏。
少收一分,老百姓受惠就不止一分;多取一文,我的為人就不值一文。
誰說多吃多占是官吏交際難免的平常小事
要知道這樣做實際上是在損害清廉知恥之德。
如果你說這些錢物并非不義之財,那么請你說說它們是怎么得來的
誠信格言如下:1、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海涅2、惟誠可以破天下之偽,惟實可以破天下之虛——薛瑄3、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4、人背信則名不達——劉向5、誠實是力量的一種象征,它顯示著一個人的高度自重和內(nèi)心的安全感與尊嚴感——艾琳?卡瑟6、虛偽的真誠,比魔鬼更可怕——泰戈爾7、工作上的信用是最好的財富。
沒有信用積累的青年,非成為失敗者不可——池田大作8、民無信不立——孔子9、走正直誠實的生活道路,定會有一個問心無愧的歸宿——高爾基<\\\/P< p>10、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yīng)——程頤11、沒有誠實何來尊嚴——西塞羅12、當信用消失的時候,肉體就沒有生命——大仲馬13、失足,你可能馬上復(fù)站立,失信,你也許永難挽回——富蘭克林14、真話說一半常是彌天大謊——富蘭克林15、真誠是一種心靈的開放——拉羅什富科16、誠信為人之本——魯迅17、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王充18、不信不立,不誠不行——晁說之19、內(nèi)不欺已,外不欺人——弘一大師20、以實待人,非惟益人,益已尤人——楊筒<\\\/P< p>21、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要自己要誠信——莎士比亞22、誠實是人生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根基——德萊塞23、誠實是一個人得以保持的最高尚的東西——喬臾24、失去了誠信,就等同于敵人毀滅了自己——莎士比亞25、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26、一言之美,貴于千金——葛洪27、人無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頤28、誠實的人必須對自己守信,他的最后靠山就是真誠——愛默生29、誠實和勤勉,應(yīng)該成為你永久的伴侶——富蘭克林<\\\/P< p>30、意志薄弱的人,一定不會誠實——拉羅什夫利31、以信接人,天下信人;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楊泉32、要我們買他的誠實,這種人出售的是他的名譽——沃夫格33、說謊話的人所得到的,就只即使覺說直話也沒有人相信——伊索34、自以為聰明的人,往往是沒有好下場的,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老實的人,因為只有老實人才能經(jīng)得起事實和歷史的考驗——周恩來35、人之所助者,信也——《周易》36、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禮記》37、禍莫大于無信——傅玄<\\\/P< p>38、丈夫一言許人,千金不易——《資治通鑒》39、誠實比一切智謀更好,而且它是智謀的基本條件——康德《持久和平》40、誠實和勤勉,應(yīng)該成為你永久的伴侶——富蘭克林41、馬先馴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準南子》42、誠實是智慧之書的第一章——杰弗遜43、信不足,安有信——《管子》44、誠信者,天下之結(jié)也——《墨子》45、信用是難得失的,費十年功夫積累的信用,往往由于一時的言行而失掉——池田大作46、欺人只能一時,而誠信都是長久之策——約翰?雷<\\\/P< p>47、小信誠則大信立——韓非子48、我寧愿以誠摯獲得一百名敵人的攻擊,也不愿以偽善獲得十個朋友的贊揚——裴多菲49、不須犯一口說,不須著一意念,只憑真真誠誠行將去,久則自有不言之信,默成之孚——呂坤50、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xué)萬學(xué)學(xué)做真人。
——陶行知51、如果習(xí)慣于說空話,最可敬的人也會失掉尊嚴。
——格言52、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孟子?離婁上》53、少說空話,多做工作,扎扎實實,埋頭苦干。
——54、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量善事,化為天堂。
——惠能<\\\/P< p>55、自己活著,就是為了使別人過得更美好。
——雷鋒56、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司馬光57、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論語?子路》58、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論語?為政》59、推人以誠,則不言而信矣。
——王通《文中子?周公》60、進學(xué)不誠則學(xué)雜,處事不誠則事敗,自謀不誠則欺心而棄己,與人不誠則喪德而增怨。
——程顥、程頤《二程集?論學(xué)篇》61、我們應(yīng)該順其自然,立在真實上,求得人生的光明,不可陷入勉強、虛偽的境界,把真正人生都歸幻滅。
——李大釗<\\\/P< p>62、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大禹謨》63、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64、九牛一毫莫自夸,驕傲自滿必翻車。
——陳毅65、要立心做大事,不要立心做大官。
——孫中山66、微小的知識使人驕傲,豐富的知識使人謙遜。
——達芬奇67、生命的短促,只有美德能將它留傳到遙遠的后世。
——莎士比亞68、君子改過,小人飾非;改過終悟,飾非終迷;終悟福至,終迷禍歸。
——邵雍《迷悟吟》69、道德確實不是指導(dǎo)人們?nèi)绾问棺约盒腋5慕虠l,而是指導(dǎo)人們?nèi)绾闻湎碛行腋5膶W(xué)說。
(康德,德國哲學(xué)家)<\\\/P< p>70、自不誠,則欺心而棄己,與人不誠,則喪德而增怨。
(宋?楊時《河南程氏粹言?論學(xué)篇》)71、人以實,雖疏必密;與人以虛,雖戚必疏。
(漢?韓嬰《韓詩外傳》)72、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老子)73、真者,精誠之至也。
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莊子)74、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75、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孔子)76、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孟子)77、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孟子》)<\\\/P< p>78、養(yǎng)心莫善于誠(荀子)79、巧詐不如拙誠(韓非子)80、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意誠而后心正。
(《大學(xué)》)<\\\/P< p>勤儉節(jié)約的名言和格言●成由勤儉破由奢●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有錢時擺闊,沒錢挨餓●欲求溫飽,勤儉為要●緊緊手,年年有●勤能補拙,省能補貧●思前顧后,吃穿常有●精打細算,油鹽不斷●披著破大氅的,往往是個好酒徒(西班牙)●糧收萬石,也要粗茶淡飯●會吃的吃千頓,不會吃的吃一頓●精打細算,油鹽不斷●披著破大氅的,往往是個好酒徒(西班牙)●一粥一飯汗珠換●不當家不知柴米貴●誰愛風流高格調(diào),共憐時世儉梳妝●成物不可損壞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諸葛亮《誡子書》。
1、君子以儉德辟難。
大意:君子用儉樸的德行來避免危難。
2、克勤于邦,克儉于家。
大意:在國家事業(yè)上要勤勞,在家庭生活上要節(jié)儉。
3、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大意:節(jié)儉,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
4、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大意:老百姓的生計在于辛勤勞作,只有勤于勞作,財物才不會匱乏。
5、儉節(jié)則昌,淫佚則亡。
大意:節(jié)儉就會昌盛,淫佚享樂就會敗亡。
6、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意:農(nóng)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鋤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長禾苗的土中。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一粒都是這樣辛苦得來。
7、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大意:縱觀歷史,大到邦國,小到家庭,無不是興于勤儉,亡于奢靡。
8、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大意:憂慮操勞國事可以使國家興盛發(fā)達,追求安逸享樂可以招致自己的滅亡。
9、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大意:從節(jié)儉變得奢侈容易,從奢侈轉(zhuǎn)到節(jié)儉則很困難。
10、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則常足。
大意:有計劃地索取,有節(jié)制地消費,就會常保富足。
11、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大意:只有節(jié)儉可以使人廉潔奉公,只有寬容可以使人養(yǎng)成好的品德。
12、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大意:即使是一頓粥、一頓飯,也應(yīng)當想到它來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絲、半根線,也要想到勞作的艱辛。
展開其他相似回答 (1) 隱藏其他相似回答 (1)豬妹99 2009-1-12 21:03:14 60.209.97.* 舉報 能吏尋常見,公廉第一難。
[金]元好問《元遺山集》注解:有本事的官吏經(jīng)??梢钥吹剑茏龅焦骶头浅ky了。
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宋]包拯《乞不用贓吏疏》注解:廉潔的官吏,是人民的表率;貪贓的官吏,是人民的盜賊。
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宋]岳飛注解:文官清正廉潔,武將拼死報國,這樣國家就可以太平了。
世路無如貪欲險,幾人到此誤平生。
[宋]朱熹注解:世上的路沒有比貪欲更險惡的,多少人都是因此誤了一生。
欲雖不可去,求可節(jié)也。
[戰(zhàn)國]《荀子?正名》注解:人的欲望雖然是不能消滅的,但對欲望的追求是可以節(jié)制的。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唐]李商隱《詠史》注解:遍觀歷代圣賢治國治家的經(jīng)驗教訓(xùn),成功皆因勤儉,敗亡皆因奢侈。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宋]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注解:憂患勞苦,可以使國家興盛;一味貪圖安逸享樂,就可以葬送自身。
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讒入之。
[宋]蘇軾《范增論》注解:東西一定是自己先腐爛,蛀蟲才能生出來。
人一定是先產(chǎn)生疑心,以后讒言才能聽進去。
財能使人貪,色能使人嗜,名能使人矜,勢能使人倚。
四患既都去,豈在塵埃里
[宋]邵雍《男子吟》注解:錢財使人貪婪,美色使人沉溺,名聲使人驕傲,權(quán)勢使人專橫。
一個須眉男子,如若能夠免去財、色、名、勢這四種禍患,難道他還會是世上的普通人嗎
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
[戰(zhàn)國]孟子注解:修身養(yǎng)性最好的辦法就是減少各種欲望。
窮不忘操,貴不忘道。
[唐]皮日休《六箴序》注解:人雖然不得志,不能忘記操守;地位高了,不能忘記正道。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戰(zhàn)國]《孟子?騰文公上》注解:上面的人有什么喜好,下面的人常常仿效,而且往往搞得更厲害。
治官事則不營私家,在公家則不言利。
[漢]劉向《說苑?至公》注解:給公家做事,不能考慮個人的事,就不能講私利。
政在去私,私不去則公道亡。
[晉]傅玄注解:主持政務(wù)關(guān)鍵在于去掉私心,否則就沒有公道可言了。
君子先擇而后交,小人先效而后擇。
[隋]王通《文中子?魏相》注解: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先加選擇,然后再交往;小人卻不同,一見如故,顯得異常親熱,然后才去選擇自己所需要的人。
觀其交游,則其賢不肖可察也。
[春秋]管仲注解:看一看他所交往的朋友,也就能看出他是什么人了。
賢人志士之于子孫也……貽之以言,弗貽以財。
[漢]王符《潛夫論?遏利》注解:賢明者與有志之士對于子孫……留給他們有教益的話,而不是留給他們財產(chǎn)。
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漢]《禮記?大學(xué)》注解:只有提高了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而后才能整治家庭;只有整治好了家庭,而后才能治理好國家;只有治理好國家,而后才能平定天下。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
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唐]王勃《騰王閣序》注解:人老了,應(yīng)當更有雄心壯志,豈能因為滿頭白發(fā)改變過去的想法打算
境況艱難困苦,應(yīng)當更加堅強,不能因此而喪失凌云壯志。
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難致治。
今所任用,必須以德行學(xué)識為本。
[唐]吳兢《貞觀政要》唐太宗語注解:治理國家最重要的事情,惟獨在于得到人才。
用人不當,必定難以達到治理。
現(xiàn)在任用人,必須以道德品行、學(xué)問見識為根本。
用得正人,為善者皆勸;誤用惡人,不善者競進。
賞當其勞,無功者自退;罰當其罪,為惡者戒懼。
[唐]吳兢《貞觀政要》唐太宗語注解:求得正人君子而用之,則心正行善的好人都會互相勉勵繼續(xù)行善;一旦誤用心邪行惡的壞人,那么壞人們就會爭先恐后地鉆進朝堂或地方官府。
獎賞那些該獎賞的人并且所獎所賞與其功勞大小相稱,那么沒有功勞的人自然就會主動退后;懲罰那些該懲罰的人并且所懲所罰與其罪過輕重相當,那么做壞事的人就會引以為戒,感到畏懼。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諾,不如一士之諤。
武王諤諤以昌,殷紂墨墨以亡。
[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趙良語注解:一千張羊皮,不如一領(lǐng)狐腋;一千個隨聲附和的庸人,不如一個正色直言的人。
周武王因為左右有許多實話實說的直臣而興國安邦,殷紂王因為群臣不敢吭聲而亡國殺身。
舉事以為人者,眾助之;舉事以自為者,眾去之。
[漢]《淮南子?兵略訓(xùn)》注解:做事為群眾謀利益,大家就會跟著他幫助他;做事為個人撈好處,大家就會離開他拋棄他。
士有公天下之心,然后能舉天下之賢。
[元]張養(yǎng)浩《風憲忠告》注解:官僚士大夫有天下為公之心,然后才能推舉天下之賢。
公生明,廉生威。
[清]李惺《西漚外集?冰言》注解:官員一心為公、辦事公正則會心明眼亮;居官清廉則會樹立威信。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
[春秋]《論語?里仁》孔子語注解:財富和高官顯爵,是人們都想得到的。
但對有道德的人來說,如果它們來路不正,就不要它們。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春秋]《論語?子路》孔子語注解:當官的如果自身清正廉明,就是不發(fā)命令,老百姓也會好好干;如果自身貪邪不正,即使三令五申,老百姓也不會服從。
季康子患盜,問于孔子。
孔子對曰: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春秋]《論語?顏淵》注解:魯國宰相季康子對社會上刮起的盜竊風感到憂慮,向孔子請教怎么辦。
孔子回答說:假如你們這些當官的自己清廉而不貪財,那么就是花錢獎勵盜竊,也不會有人去盜竊。
”為主貪,必喪其國;為臣貪,必亡其身。
[唐]吳兢《貞觀政要?貪鄙》唐太宗語注解:作為一國之主,如果貪奢不明,必會喪國;為人臣者,如果貪欲橫生,必致殺身之禍。
若徇私貪濁,非止壞公法、損百姓,縱事未發(fā)聞,中心豈不常懼
恐懼既多,亦有因而致死。
大丈夫豈得茍貪財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孫每懷愧恥耶
[唐]吳兢《貞觀政要?貪鄙》唐太宗語注解:如果循私枉法、貪污納賄,不僅敗壞國法、損害百姓,而且即使丑事未敗露,貪賄者內(nèi)心豈能不常??謶?/p>
恐懼多了,也有因此得病致死的。
大丈夫怎能因貪財而害及身家性命,使子孫后代總要為此而倍感恥辱呢
一絲一粒,我之名節(jié);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
誰云交際之常
廉恥實傷。
儻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
[清]張伯行《正誼堂文集》注解:一根絲,一粒米,都關(guān)系到我的名譽節(jié)操;一厘錢,一毫爭,都是民脂民膏。
少收一分,老百姓受惠就不止一分;多取一文,我的為人就不值一文。
誰說多吃多占是官吏交際難免的平常小事
要知道這樣做實際上是在損害清廉知恥之德。
如果你說這些錢物并非不義之財,那么請你說說它們是怎么得來的
誠信格言如下:1、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海涅2、惟誠可以破天下之偽,惟實可以破天下之虛——薛瑄3、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4、人背信則名不達——劉向5、誠實是力量的一種象征,它顯示著一個人的高度自重和內(nèi)心的安全感與尊嚴感——艾琳?卡瑟6、虛偽的真誠,比魔鬼更可怕——泰戈爾7、工作上的信用是最好的財富。
沒有信用積累的青年,非成為失敗者不可——池田大作8、民無信不立——孔子9、走正直誠實的生活道路,定會有一個問心無愧的歸宿——高爾基<\\\/P< p>10、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yīng)——程頤11、沒有誠實何來尊嚴——西塞羅12、當信用消失的時候,肉體就沒有生命——大仲馬13、失足,你可能馬上復(fù)站立,失信,你也許永難挽回——富蘭克林14、真話說一半常是彌天大謊——富蘭克林15、真誠是一種心靈的開放——拉羅什富科16、誠信為人之本——魯迅17、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王充18、不信不立,不誠不行——晁說之19、內(nèi)不欺已,外不欺人——弘一大師20、以實待人,非惟益人,益已尤人——楊筒<\\\/P< p>21、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要自己要誠信——莎士比亞22、誠實是人生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根基——德萊塞23、誠實是一個人得以保持的最高尚的東西——喬臾24、失去了誠信,就等同于敵人毀滅了自己——莎士比亞25、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26、一言之美,貴于千金——葛洪27、人無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頤28、誠實的人必須對自己守信,他的最后靠山就是真誠——愛默生29、誠實和勤勉,應(yīng)該成為你永久的伴侶——富蘭克林<\\\/P< p>30、意志薄弱的人,一定不會誠實——拉羅什夫利31、以信接人,天下信人;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楊泉32、要我們買他的誠實,這種人出售的是他的名譽——沃夫格33、說謊話的人所得到的,就只即使覺說直話也沒有人相信——伊索34、自以為聰明的人,往往是沒有好下場的,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老實的人,因為只有老實人才能經(jīng)得起事實和歷史的考驗——周恩來35、人之所助者,信也——《周易》36、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禮記》37、禍莫大于無信——傅玄<\\\/P< p>38、丈夫一言許人,千金不易——《資治通鑒》39、誠實比一切智謀更好,而且它是智謀的基本條件——康德《持久和平》40、誠實和勤勉,應(yīng)該成為你永久的伴侶——富蘭克林41、馬先馴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準南子》42、誠實是智慧之書的第一章——杰弗遜43、信不足,安有信——《管子》44、誠信者,天下之結(jié)也——《墨子》45、信用是難得失的,費十年功夫積累的信用,往往由于一時的言行而失掉——池田大作46、欺人只能一時,而誠信都是長久之策——約翰?雷<\\\/P< p>47、小信誠則大信立——韓非子48、我寧愿以誠摯獲得一百名敵人的攻擊,也不愿以偽善獲得十個朋友的贊揚——裴多菲49、不須犯一口說,不須著一意念,只憑真真誠誠行將去,久則自有不言之信,默成之孚——呂坤50、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xué)萬學(xué)學(xué)做真人。
——陶行知51、如果習(xí)慣于說空話,最可敬的人也會失掉尊嚴。
——格言52、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孟子?離婁上》53、少說空話,多做工作,扎扎實實,埋頭苦干。
——54、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量善事,化為天堂。
——惠能<\\\/P< p>55、自己活著,就是為了使別人過得更美好。
——雷鋒56、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司馬光57、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論語?子路》58、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論語?為政》59、推人以誠,則不言而信矣。
——王通《文中子?周公》60、進學(xué)不誠則學(xué)雜,處事不誠則事敗,自謀不誠則欺心而棄己,與人不誠則喪德而增怨。
——程顥、程頤《二程集?論學(xué)篇》61、我們應(yīng)該順其自然,立在真實上,求得人生的光明,不可陷入勉強、虛偽的境界,把真正人生都歸幻滅。
——李大釗<\\\/P< p>62、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大禹謨》63、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64、九牛一毫莫自夸,驕傲自滿必翻車。
——陳毅65、要立心做大事,不要立心做大官。
——孫中山66、微小的知識使人驕傲,豐富的知識使人謙遜。
——達芬奇67、生命的短促,只有美德能將它留傳到遙遠的后世。
——莎士比亞68、君子改過,小人飾非;改過終悟,飾非終迷;終悟福至,終迷禍歸。
——邵雍《迷悟吟》69、道德確實不是指導(dǎo)人們?nèi)绾问棺约盒腋5慕虠l,而是指導(dǎo)人們?nèi)绾闻湎碛行腋5膶W(xué)說。
(康德,德國哲學(xué)家)<\\\/P< p>70、自不誠,則欺心而棄己,與人不誠,則喪德而增怨。
(宋?楊時《河南程氏粹言?論學(xué)篇》)71、人以實,雖疏必密;與人以虛,雖戚必疏。
(漢?韓嬰《韓詩外傳》)72、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老子)73、真者,精誠之至也。
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莊子)74、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75、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孔子)76、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孟子)77、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孟子》)<\\\/P< p>78、養(yǎng)心莫善于誠(荀子)79、巧詐不如拙誠(韓非子)80、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意誠而后心正。
(《大學(xué)》)<\\\/P< p>勤儉節(jié)約的名言和格言●成由勤儉破由奢●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有錢時擺闊,沒錢挨餓●欲求溫飽,勤儉為要●緊緊手,年年有●勤能補拙,省能補貧●思前顧后,吃穿常有●精打細算,油鹽不斷●披著破大氅的,往往是個好酒徒(西班牙)●糧收萬石,也要粗茶淡飯●會吃的吃千頓,不會吃的吃一頓●精打細算,油鹽不斷●披著破大氅的,往往是個好酒徒(西班牙)●一粥一飯汗珠換●不當家不知柴米貴●誰愛風流高格調(diào),共憐時世儉梳妝●成物不可損壞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諸葛亮《誡子書》。
1、君子以儉德辟難。
大意:君子用儉樸的德行來避免危難。
2、克勤于邦,克儉于家。
大意:在國家事業(yè)上要勤勞,在家庭生活上要節(jié)儉。
3、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大意:節(jié)儉,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
4、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大意:老百姓的生計在于辛勤勞作,只有勤于勞作,財物才不會匱乏。
5、儉節(jié)則昌,淫佚則亡。
大意:節(jié)儉就會昌盛,淫佚享樂就會敗亡。
6、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意:農(nóng)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鋤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長禾苗的土中。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一粒都是這樣辛苦得來。
7、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大意:縱觀歷史,大到邦國,小到家庭,無不是興于勤儉,亡于奢靡。
8、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大意:憂慮操勞國事可以使國家興盛發(fā)達,追求安逸享樂可以招致自己的滅亡。
9、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大意:從節(jié)儉變得奢侈容易,從奢侈轉(zhuǎn)到節(jié)儉則很困難。
10、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則常足。
大意:有計劃地索取,有節(jié)制地消費,就會常保富足。
11、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大意:只有節(jié)儉可以使人廉潔奉公,只有寬容可以使人養(yǎng)成好的品德。
12、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大意:即使是一頓粥、一頓飯,也應(yīng)當想到它來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絲、半根線,也要想到勞作的艱辛。
其他回答 按時間排序 按投票數(shù)排序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兇一吉在眼前。
白居易誰在平日節(jié)衣縮食,在窮困時就容易度過難關(guān);誰在富足時豪華奢侈,在窮困時就會死于饑寒。
薩迪社會一旦有技術(shù)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xué)更能把科學(xué)推向前進。
恩格斯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zhàn)勝許多困難的地方
方志敏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陶淵明社會猶如一條船,每個人都要有掌舵的準備。
易卜生世間的活動,缺點雖多,但仍是美好的。
羅丹如果天下平靜無事,到處都是溢美和逢迎,那麼,無恥、欺詐和愚昧更將有滋長的余地了;沒有人再揭發(fā),沒有人再說苛酷的真話
別林斯基金錢這種東西,只要能解決個人的生活就行,若是過多了,它會成為遏制人類才能的禍害。
有關(guān)道德的詩歌
道德之歌 正直為道德之本, 道德為做人之本。
為人須堂堂正正, 做事必光明磊落。
匯集出四方英雄, 師出有名, 天下便任我縱橫。
道德便流傳各方。
當真理成為恥笑, 當?shù)赖卤蝗藷o視, 當法律被人踐踏, 虛偽是每個人的習(xí)慣
為什么我是一個很崇尚美好崇尚道德的人 ,卻有時候比誰都陰險
每個人都會有人前人后兩面的。
只不過是你自己覺得自己很陰險而已。
可能在別人看來的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樣的人有自知之明是好的。
沒必要擔心或者想的太多。
描寫崇尚自由的古詩詞有哪些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意大利詩人但丁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
”我們今天不去討論道德和知識誰更重要,但我相信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識者。
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崇尚道德。
無論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還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無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為他們的至高境界。
宋代文人蘇轍就曾寫道:“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
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xué)而能,氣可以養(yǎng)而至。
”這就說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準則。
怎樣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我個人認為,首先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三國時期的劉備曾經(jīng)以此教導(dǎo)過他的兒子。
我們?nèi)绻軌驈纳磉呅∈伦銎穑瑖烙诼杉?,那么我們每做一件事情,我們的道德水平就會得到一次升華。
積跬步,以至千里;匯小溪,以成江海。
我們要善于由大及小,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決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細小而不足為。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要注重培養(yǎng)自己的道德觀念,必須注意到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
不能只講動機不計效果,也不能只根據(jù)效果去判斷其善惡。
要注重道德認知,處理好知與行的關(guān)系,注意實際行為的鍛煉,在實踐中增強道德情感、意志力。
古往今來,滄海桑田。
雖然時光在流逝,時代在變遷,但是道德建設(shè)的重要性不僅沒有消減,反而與日俱增。
我們黨和政府對公民的道德建設(shè)十分重視。
人們常說: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點燃希望之燈;道德是燈,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導(dǎo)人們走向燦爛輝煌。
讓我們從現(xiàn)在開始,從自己開始,自覺地做道德建設(shè)的宣傳者、實踐者和捍衛(wèi)者,做一個有道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