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視死如歸的詩句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峨默的‘來如流水兮逝如風(fēng),不知何處來兮何所終’1950年6月10日,為真理而赴湯蹈火、視死如歸的勇士吳石,被押至臺北馬場町刑場,臨終前寫下了“憑將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對我翁”的壯麗詩句。
求愛國志士視死如歸的詩句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我國古代有哪些愛國、視死如歸的歷史人物
最有名的當(dāng)選文天祥 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fēng)飄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罵 叛 賊 直 至 氣 絕— — 顏 杲 卿嚼 齒 抗 叛 守 孤 城— — 張 巡生 做 奇 男 子 死 為 烈 丈 夫— — 朱 萬 年頭 可 斷 志 不 可 屈— — 史 可 法英 雄 生 死 路 卻 似 壯 游 時— — 夏 完 淳以 身 殉 國 不 失 節(jié)— — 瞿 式 耜
用來贊美一個人愛國、聰明以死許國的豪情的詩句或名言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報國之心,死而后已報國行赴難,古來皆共然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與其忍辱生,毋寧報國死生平未報國,留作忠魂補。
報國名言明代大臣 楊繼盛青山埋白骨,綠水吊忠魂。
朱德平生鐵石心,忘家思報國。
南宋愛國詩人 陸游男兒鐵石志,總是報國心。
明代抗倭將領(lǐng),軍事家 戚繼光會當(dāng)報國恥,豈必懷封侯。
關(guān)于報國的名言明末文學(xué)家 陳子龍當(dāng)須徇忠義,身死報國恩。
唐朝詩人 李希仲但令身未死,隨力報乾坤。
南宋民族英雄 文天祥白眼觀天下,丹心報國家。
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 宋教仁鏡里朱顫都變盡,只有丹心難滅。
報國名言宋·文天祥《酹江月》[乾坤能大]。
這兩句大意是:從鏡子里看到我年輕時紅潤的面容都已變盡,只有我的丹心難以磨滅。
這首詞是文天祥因叛徒出賣,被俘后押趕燕京途中的作品。
當(dāng)時,腥風(fēng)血雨的孤軍奮戰(zhàn)和難以忍受的囚徒生活已經(jīng)使他的容貌完全改變,可是,“朱顏”“變盡”,“丹心難滅”。
這兩句用反襯手法表明自己的忠貞不渝,與陸游的“雙鬢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同的是,陸游的雙鬢作雪,主要是歲月流逝的結(jié)果;而文天祥的朱顏變盡,主要是人為的折磨造成,更顯出作者歷盡磨難,丹心不變的英雄氣概。
這兩句詞所表現(xiàn)的堅定不移的報國熱忱光照千古,永遠值得后人效法。
南宋民族英雄 文天祥 《酹江月》赤心報國無片賞,白首還家有幾人。
唐·劉長卿《疲兵行》。
片賞:一點賞賜。
這兩句大意是:赤膽忠心報效國家的,得不到一點賞賜;長年征戍在外的,又有幾人能在頭白時回家?此二句抒發(fā)了詩人對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情緒。
前句是說忠心報國者卻得不到皇帝的賞賜,言外之意是得到賞賜的是那些慣會阿諛逢迎、諂媚取寵的小人。
后句說自首征戰(zhàn)者沒有幾人能生還故多,寫得更是凄涼悲切,戍守邊塞的將士是愛國的,獻身沙場是他們的義務(wù)。
他們傷心的是受到的待遇太不公平了,沒有人能理解他們,同情他們。
可用以抒寫愛國將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唐代詩人 劉長卿 《疲兵行》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guān)。
唐·戴叔倫《塞上曲二首》其二.玉門關(guān):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是漢唐時西北重要的邊防要塞。
這兩句大意是:愿意長期轉(zhuǎn)戰(zhàn)邊塞以生命報效祖國.何必一定要活著進入五門關(guān)返回家回!這兩句語言鏗鏘,格調(diào)豪邁,充盈著愛國主義熱情。
可用于表現(xiàn)邊防將士昂揚雄放的情懷。
唐代詩人 戴叔倫 《塞上曲二首》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宋·陸游《夜泊水村》。
青:這里指黑色。
這兩句大意是:我誓以一身報國,不辭萬死,而今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卻是不能轉(zhuǎn)黑的斑自雙鬢。
這是陸游五十八歲閑居山陰時的作品,作者立志殺敵報國,萬死不辭,可是朝廷卻棄置不用,以至雙鬢斑自,一事無成。
這里前一句寫壯志,音調(diào)高亢,氣概豪邁;后一句寫現(xiàn)狀,音調(diào)低沉,意境悲涼。
在壯和悲的對比映襯中,作者壯志未酬的悲憤心情得到了充分的抒發(fā)。
南宋愛國詩人 陸游 《夜泊水村》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巳先斑。
關(guān)于報國的名言宋·陸游《書憤》。
塞上長城:史載南朝名將檀道濟曾自比為“萬里長城”,唐代名將李績也曾被唐太宗比作“長城”,陸游年青時也以可以捍衛(wèi)國家,防御強敵的“塞上長城”自比,許:期望。
衰鬢:衰老的鬢角。
斑:斑白,花白。
這兩句大意是:我白白地期望自己成為保衛(wèi)國家的名將,現(xiàn)在功業(yè)未就,鏡中衰老的鬢角已經(jīng)先斑白了。
這首詩是陸游六十二歲時的作品,當(dāng)時他因主張抗金而被罷官,已在家鄉(xiāng)山陰閑居了六年。
壯志成“空”,兩鬢“先”斑,這正是作者“憤”之所在。
一個“空”字,一個“先”字,作者內(nèi)心的悲愴可見。
南宋愛國詩人 陸游 《書憤》夜闌臥聽風(fēng)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宋·陸游《十一月四日風(fēng)雨大作二首》其二。
夜闌:夜深。
闌,將盡。
這兩句大意是:深更半夜躺在床上聽著風(fēng)雨交加的聲音,千軍萬馬跨越冰河的北征景象闖進夢境來。
這是這首七絕詩的后兩句。
這一夜風(fēng)雨大作,陸游“僵臥孤村”,還念念不忘“為國戍輪臺”。
此時,急風(fēng)吹雨的聲響不斷傳入耳中,陸游邊聽邊思,朦朧入睡。
在作者耳中,那風(fēng)雨交加的聲音竟轉(zhuǎn)化為鐵馬奔騰的聲音,于是作者在夢境中見到了“鐵馬冰河”的北征景象,實現(xiàn)了“為國戍輪臺”的壯志。
這兩句把現(xiàn)實和夢境結(jié)合起來,使臥、思、聽、見(夢見)融為一體,將北征景象寫得有聲有色,顯得十分壯觀,讀后給人以豪邁之感。
但作者的報國壯志只能在夢境中實現(xiàn),又使人感到余味悲涼。
南宋愛國詩人 陸游 《十一月四日風(fēng)雨大作二首》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宋·陸游《十一月四日風(fēng)雨大作二首》其二。
戍:守衛(wèi)。
輪臺:今新疆輪臺縣,借指宋代北方邊疆。
這兩句大意是:我僵臥在這偏僻的村莊并不自引為悲傷,還想為國家去戍守邊疆。
這是陸游六十八歲家居山陰時所作。
陸游因堅持抗金復(fù)國的立場,屢官屢貶,兩年前又以“嘲弄風(fēng)月”的罪名被黜,此時他年近古稀,時常臥病,連翻身都感到困難,所以說“僵臥”床榻。
“孤村”不僅指地處偏僻,也指朝廷棄置,門庭冷落。
如此凄涼的晚景,是很容易使人感傷的。
可是作者偏偏不以個人處境、個人得失為念,不僅“不白哀”,還想去戍守邊疆,報效國家。
這種雄心壯志在“僵臥孤村”的反襯下,更顯得生死不渝,百折不回。
詩人的報國赤忱,確實感人肺腑。
南宋愛國詩人 陸游 《十一月四日風(fēng)雨大作二首》辭家戰(zhàn)士無旋踵,報國將軍有斷頭。
清·李重華《書周遇吉傳》。
旋踵(zhǒng腫):轉(zhuǎn)過腳跟,此處為返回之意。
這兩句大意是:辭家而去的戰(zhàn)士就沒有想活著回來,以身報國的將軍早就準(zhǔn)備著獻身。
兩句寫將士們視死如歸,義無反顧的報國精神。
表現(xiàn)今日反擊侵略,保家衛(wèi)國的將士們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也可引此名句。
清代文人 李重華 《書周遇吉傳》英雄已盡中原淚,臣主元無北伐心。
報國名言明·張以寧《過辛稼軒神道》。
英雄:指辛棄疾,也泛指南宋主張抗金的愛國志士。
元:本來。
這兩句大意是:主張抗金的愛國志士已經(jīng)流盡了不能收復(fù)中原的沉痛之淚,而皇帝卻本來就投有北伐金人收復(fù)失地的決心。
詩句抒發(fā)了對辛棄疾等愛國志士北伐無望,報國無門,空流英雄淚的惋惜,和對南宋最高統(tǒng)治者茍且愉安,不思北伐,誤國誤民的痛恨。
吊古傷懷之情甚濃。
兩句將“英雄”的壯志與“臣主”的庸碌進行對比,突出了各自不同的立場和感情,使頌英雄之情與譴庸主之意更為濃烈。
可化以寫在腐朽的朝代,國破家亡之時,統(tǒng)治者與志士仁人對待救國救民的不同態(tài)度。
元末明初文學(xué)家 張以寧 《過辛稼軒神道》國色天香人詠盡,丹心獨抱更誰知。
明·俞大猷《詠牡丹》。
國色天香:指牡丹,語出唐人李正封“天香夜染衣,國色朝酣酒”。
這兩句大意是:人們歌詠牡丹,盡都以“國色天香”贊美它的美麗,可是有誰知道它丹心獨抱的姿質(zhì)呢?這首詩全文是:“閑花眼底千千種,此種人間擅最奇。
~?”詩人借牡丹自況,比喻自已報國濟世的赤子之心不為人理解。
明代民族英雄、抗倭名將 俞大猷 《詠牡丹》夜視太白收光芒,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
見宋·陸游《隴頭水》。
太白:星名,即金星,也叫啟明星、長庚星。
傳說太白星主殺伐,詩文中多用以比喻兵戎。
南宋小朝廷主張對金“和親”,以屈辱求茍安,故以“太白收光芒”喻之。
這兩句大意是:夜間觀察天象,太白星收起了光芒,國家不會有軍事行動,我想以死報國.已沒有了戰(zhàn)場。
陸游畢生以馳騁疆場、殺敵報國為素志,以委身鋒鏑、裹尸馬革為樂事,由于甫宋小朝廷以屈辱投降為國策,以至詩人壯志成空。
在這首詩中,詩人以“太白收光芒”比喻朝廷不修武備,不圖光復(fù),頗為確切。
由此引出“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的慨嘆,也十分自然。
確實,對一個滿懷壯志的愛國志士來說,沒有比“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更可悲的了。
南宋愛國詩人 陸游 《隴頭水》夜視太白收光芒,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
見宋·陸游《隴頭水》。
太白:星名,即金星,也叫啟明星、長庚星。
傳說太白星主殺伐,詩文中多用以比喻兵戎。
南宋小朝廷主張對金“和親”,以屈辱求茍安,故以“太白收光芒”喻之。
這兩句大意是:夜間觀察天象,太白星收起了光芒,國家不會有軍事行動,我想以死報國.已沒有了戰(zhàn)場。
陸游畢生以馳騁疆場、殺敵報國為素志,以委身鋒鏑、裹尸馬革為樂事,由于甫宋小朝廷以屈辱投降為國策,以至詩人壯志成空。
在這首詩中,詩人以“太白收光芒”比喻朝廷不修武備,不圖光復(fù),頗為確切。
由此引出“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的慨嘆,也十分自然。
確實,對一個滿懷壯志的愛國志士來說,沒有比“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更可悲的了。
南宋愛國詩人 陸游 《隴頭水》一片丹心圖報國,兩行清舊為忠家。
關(guān)于報國的名言明代明臣 于謙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
北宋軍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將 岳飛憑將士氣扶中夏,淚灑山河對北風(fēng)。
近代政治家、思想家、社會改革家 康有為離家自身尋常事,報國慚無尺寸功。
明代明臣 于謙辭家壯志憑孤劍,報國先聲震兩河。
報國名言清代狀元 彭定求許國雖堅,朝天無路,萬里凄涼誰寄音。
宋·陸游《沁園春》[粉破梅梢]。
許國:報效國寡的志愿。
朝天:朝見皇帝。
這幾句大意是:報國之心雖然堅定,朝見天子卻沒有門路,萬里遙遠,心境凄涼,有誰給我寄個音訊?這是陸游五十一歲時寫的詞。
“當(dāng)時豈料如今,漫一事無成霜鬢侵”,詞的過片兩句,反映了陸游當(dāng)時的心境。
歲月流逝,壯志成空,年過半百的詩人撫今追昔,不勝感慨,詞中反映許多老朋友都在朝內(nèi)飛黃騰達,自己卻遠在蜀中,不僅“朝天無路”,連個問訊的人都沒有,心情的悲涼可想而知。
幾句詞直抒胸臆,寫出了報國無路的悲憤。
南宋愛國詩人 陸游 《沁園春》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
平生未報國,留作忠魂補。
明代大臣 楊繼盛名在壯士藉,不得中顧私。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三國文學(xué)家 曹植龍圖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報國盡忠。
臨政無阿。
關(guān)于報國的名言《孝肅包公遺像贊》。
龍圖包公:包拯曾任龍圖閣直學(xué)士,故稱“龍圖”。
肺肝冰雪:內(nèi)心像冰雪一樣純凈。
胸次山河:胸中懷著國家河山。
阿(e婀):曲從。
這幾句大意是:包拯一生清正廉潔,內(nèi)心像冰雷般潔凈.胸中裝著祖國山河,一心想報效國家,施政時剛直不阿。
可化用以形容一生為國效忠,正直清廉,無私無畏,執(zhí)法如山的人。
《孝肅包公遺像贊》 《孝肅包公遺像贊》
愛國日積月累什么視死如歸
具有這種氣節(jié)的代表首選文天祥。
。
宋朝被蒙古入侵亡國之后拒絕蒙古人勸降,最后死在牢獄之中。
。
算是真正做到了威武不能屈的典范。
。
體現(xiàn)了中國儒家士人的氣節(jié)。
另外還有參加明朝壬辰年間抗倭援朝的鄧子龍將軍,在露梁海戰(zhàn)中,韓國海將李舜臣船隊遭到日艦突襲,身為七十多歲的老頭兒親率旗艦趕去援救。
在座艦被日艦包圍后,命令士兵撞擊日艦,親率精兵三百名,強行登敵艦肉搏,最后壯烈殉國。
有詩集《橫戈集》。
話說這里糾正兩個問題。
1.樓上有人說岳飛,個人認為不該包括岳飛。
岳飛的歷史背景是南方宋朝政權(quán)和北方的金朝政權(quán)對抗,無論宋,遼,金,西夏都是中國的地方政權(quán),LZ說的愛國應(yīng)該是指的對外戰(zhàn)爭吧。
所以如果是對抗蒙古入侵的皆可看做愛國,宋遼金西夏之間的戰(zhàn)爭只能是看做政權(quán)爭霸。
2.樓上有人說戊戌六君子,例句譚嗣同等,拜托看清楚了,LZ給的條件是“中國古代”好吧。
。
戊戌六君子,譚嗣同等人是在清末,屬于近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