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一個人有才華卻得不到重視的句子
天下最大的失落莫過于才華得不到承認(rèn)有抱負(fù)卻無法實現(xiàn)只能在無奈的環(huán)境里過完躊躇的一生最終歸為塵土再無悲再無喜。
形容有滿腹的才華卻又無力施展才華詩句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fēng)大散關(guān)。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描寫胸懷大志卻得不到施展的古詩有哪些
多年奔波為學(xué)問,學(xué)到滿腹才華藝
入的貴地思施展,空有滿腹不得用
一個人一身才華得不到施展,用哪個成語可以形容
才華得不到實現(xiàn),這個成語可以說是,懷才不遇
古代哪些詩人有才華不能施展
在封建的社會,有許多文人武士,由于不會阿諛奉承、溜須拍馬,再加上正直、率真、無私。
所以必定會官途失意、窮途么路。
代表:杜甫,屈原,李白,李商隱,陶淵明等。
古代文學(xué)詩人,誰是得不到才華的施展,而郁郁而終的
杜甫杜甫,字子美,唐先天元年(西元七一二年)生於河南鞏縣。
父名閑,是奉天縣的縣令。
祖父名審言,在武則天的時代,擔(dān)任膳部員外郎。
曾祖父依藝,位終鞏縣縣令。
杜氏原住於湖北的襄陽,到了依藝這一代遷居鞏縣。
杜甫祖先中最顯赫的,乃杜甫的十三代祖先——杜預(yù),其人文武雙全,擅長各種學(xué)問,於文著有《春秋左氏集解》,於武則是當(dāng)魏、吳、蜀三國鼎立時,在奪取魏實權(quán)晉之下為將軍,其平定了吳,世稱「杜武庫」。
杜甫承襲他這位遠(yuǎn)祖所奠定的傳統(tǒng),深深以儒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為終身奉行的原則。
祖父杜審言遺留給杜甫的是詩的傳統(tǒng)。
在初唐的文壇,審言與李嶠、崔融、蘇味道號稱「文章四友」,不僅文章寫得好,更以五言詩知名。
杜甫常以祖父為榮,后來在蜀作「贈蜀僧閭丘師兄」中贊美祖父 杜甫出生於玄宗即位之年,父親杜閑在外作官,母親在杜甫幼年時就已去世,他的幾個弟妹都是繼母盧氏所生。
杜甫小時多病無母,四歲時便寄居在洛陽建春門內(nèi)仁風(fēng)里的姑媽家,有一次杜甫和姑媽的兒子同時生了大病,姑媽全力以赴照顧他反而犧牲了兒子,這股偉大慈愛的親情,深烙杜甫心中并養(yǎng)成他淳厚的性情。
杜甫在七歲時初次寫詩,他在《壯游》詩中談到: 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 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
當(dāng)他十四、十五歲時,已儼然具有文士的風(fēng)范,和一些文人們往來,意氣風(fēng)發(fā)。
杜甫在開元十九年二十歲時,開始了他的吳越江南之旅,此期到開元二十三年二十四歲止,看遍六朝時代留下的文物,并在姑蘇臺上遙想當(dāng)年吳越爭霸的歷史,在西陵古驛臺尋找禹穴,追索秦始皇的行蹤,體悟濃郁的思古幽情,讓杜甫「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墻」,如此意氣風(fēng)發(fā),才氣滿溢。
在開元二十三年回到洛陽參加進(jìn)士考試,卻落第失敗了。
但杜甫似乎懷抱灑脫,不在意得失,又繼續(xù)游歷的計劃。
甫此次轉(zhuǎn)向古齊魯燕趙的形勝之地,去享受懷古快意,而且杜閑當(dāng)時尚在山東袞州當(dāng)司馬,此行可以順道探望父親。
這段期間從開元二十四年二十五歲到天寶四年三十四歲為止,即是〔壯游〕中所敘述的「快意八九年」。
杜甫在袞州認(rèn)識蘇源明,蘇為尚古派詩人,兩人盡情暢游齊趙,并縱談文史,成為莫逆,后來蘇源明在杜甫五十三歲去世時,杜甫曾作一首〔八哀詩〕哀悼這個好朋友。
縱游齊趙中,杜甫寫了兩首好詩〔登袞州城樓〕及〔望岳〕。
杜甫七歲開始作詩,但作品已散佚,今天杜甫詩集開卷的作品是他到袞州來作的這兩首詩。
由齊魯回洛陽后,杜甫已是而立之年了,在洛陽與偃師縣之間的首陽山麓,建造了名為陸渾莊的家園,并在這時候娶楊氏為妻。
楊氏是司農(nóng)少卿楊怡的女兒,夫妻之間,感情非常融洽,尤其在安史亂起后,他們共嘗許多流亡的艱辛,每次分離,杜甫總有許多思家的作品。
天寶三年(西元七四四年),杜甫留在洛陽,并與遭高力士等人讒言而被逐出宮廷的李白相遇,當(dāng)時李白四十四歲,比杜甫大十一歲,他的文名已傳遍天下,其時尚默默無聞的杜甫,必懷著向往和尊敬之心與李白交往。
杜甫當(dāng)時對李白的人和詩都非常向往,遂跟著李白,和當(dāng)時也失意的高適(四十四歲)相遇,一起至梁、宋游歷。
三人各自有不少作品記述這段生活,杜甫寫過〔昔游〕、〔遣懷〕,李白寫了〔梁園吟〕、〔戰(zhàn)城南〕,高適則有〔東征賦〕、〔琴臺詩〕等。
之后三人分手,高適南游楚地,李杜同往山東,李白在紫極宮修道,杜甫則專程去拜訪北海太守李邕,兩人相偕游歷下亭、鵲山湖亭等處;之后,杜甫到山東探望弟弟杜穎,李白這時恰在魯郡老家,聽說杜甫來了,匆匆趕來相會,杜甫情感真摯寫了一首〔贈李白〕 傳神地形容出李白的豪情來。
這年冬天,兩人在魯郡東城一別,此后一生都未再相見 情感綿泛不盡,可見李杜二人肝膽相照,相之相惜之深刻交誼。
而兩人交會時互放的光芒,亦是文學(xué)史上璀璨的一刻。
杜甫與李白的郊游雖然痛快,但是杜甫終非李白,求仙遨游的生活終究不合適他,他一心關(guān)注的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這番理想大志催促著他在天寶五年,放棄了放蕩齊趙及與李白暢游的快意,重新回到長安,這年杜甫三十五歲。
第二年春天,唐玄宗為求才下詔:凡文學(xué)藝術(shù)范疇內(nèi)精通一藝以上者,可由地方推薦至中央?yún)⒓犹貏e的考試。
杜甫和元結(jié)皆應(yīng)詔參加選試,誰知李林甫忌刻文士,下付尚書省試,使就選的人都落選,然后上表給玄宗說「野無遺賢」。
杜甫因此被阻斷了仕進(jìn)的機(jī)會,適際又逢玄宗不理朝政,李林甫專權(quán)之政治腐敗期,愈益感慨萬千。
困居長安仍等待良機(jī)的杜甫,生活蹇塞下決定上詩給權(quán)貴,請人援引,其中之一是送給尚書左丞(副宰相)韋濟(jì)的〔贈韋左丞丈濟(jì)」,強(qiáng)調(diào)自己「老驥思千里,餓鷹待一呼」,第二次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口氣更是迫切;可是仍未奏效 雖不斷的努力,仍一無所獲。
對於如此的自己,唯有韋濟(jì)給予好意。
在表明自己的感謝后,又加上自己無法再等待的情形。
所以想逃離都城,避開世俗,遨游於自在的世界中。
杜甫對自己的文章與政治才能的自負(fù)與信心,強(qiáng)烈的形成他思想及行動的力量,又因自己輝煌的家世加重其使命感,愈顯示求仕之積極。
到了天寶十年,四十歲的杜甫適逢玄宗舉行郊廟之禮,便把握時機(jī),寫了一篇〔三大禮賦〕投延恩匭;這回他不在文辭上炫耀,而是借賦進(jìn)諫,勸玄宗廢除奢華的祭祀,除卻貢獻(xiàn),以恢復(fù)淳樸的政風(fēng),玄宗看了這篇賦后,便請杜甫待制集賢院,等待詔試任用,可惜受試后并未得到錄取通知。
由於玄宗在位日久,習(xí)於荒淫宴樂,將政事委諸貪權(quán)好貨的弄臣,百姓飽受殘酷剝削,加之一連串戰(zhàn)役的失敗,民窮財盡,壯丁傷亡。
杜甫心覺慘痛,忘了自己所受的苦難,開始為無辜的百姓呻吟,寫了許多同情百姓的作品,自始一反贈答或美景詩,產(chǎn)生許多社會寫實詩。
如〔兵車行〕: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千云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戊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千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fù)秦兵耐苦戰(zhàn),破驅(qū)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辟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海青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這首詩寫軍人出征,家人哭著送行,一片凄慘的景狀。
杜甫所以稱為「詩史」就因為他的詩都是史實的紀(jì)錄,對於唐代邊防征役,兵卒苦難,均有深刻而真實的描寫。
此間杜甫雖然不斷藉由社會景況批判時政,但仍不放棄陳情謀職,直到天寶十三年,求仕依舊不成,生活十分貧困,不僅大人衣食不飽,小孩也常饑餓號哭。
杜甫滿腹辛酸,打算卜居杜曲,做一鄉(xiāng)野小民,便在城南杜曲蓋了一座茅屋,把洛陽的妻小遷來此定居這時他寫詩常自稱「少陵野老」、「杜陵布衣」、「杜陵野客」。
杜甫此時才四十三歲,還不能安於野老生活,常自傷落拓,寫詩抒概,并對百姓疾苦,朝廷昏瞶有多諷喻。
從天寶六年,杜甫滿腹期望到長安謀圖發(fā)展,到天寶十三年,失望傷心地離開長安,其間八年忍受貧苦、饑餓、疾病折騰,眼看朝綱紊亂,權(quán)貴荒淫,生靈涂炭,自己卻無能為力,求汲無門,當(dāng)真是「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其內(nèi)心的負(fù)荷難以筆述。
天寶十四年(西元七五五年),安祿山以除君側(cè)奸臣楊國忠的名義率二十萬大軍開始南下,在十二月十二日攻陷了東都洛陽。
杜甫與家人開始一段艱辛困苦的逃難,〔三川觀水漲二十韻〕 在夜半仍得走在荒山野徑,加之深山雨多,道路泥濘,杜甫一行人手牽著手前進(jìn),終把家人安置在鄜州西北三十里的羌村,這時得到肅宗於靈武即位(西元七五六年),一心期望肅宗能復(fù)興唐室,於是便趁洪水稍退時,西去靈武投奔員武。
不料杜甫在中途為賊軍捕獲,送往已淪陷的長安,也幸好他未曾高官顯赫,未被胡人重視,不若其他被俘虜?shù)墓倮舯粠У铰尻?,被逼投降或替安祿山做事?/p>
忠心耿耿的杜甫在身陷長安的日子中,回想鄜州的家人,內(nèi)心萬分焦慮,在〔月夜〕中想念妻與子 肅宗至德二年,杜甫四十六歲,仍陷居長安,一連串兵敗的消息,又感傷人世激變,憂國憂民的杜甫更是想念鄜州的妻子及山東平陰的弟弟,他一連串寫了〔憶幼子〕、〔一百五日夜對月〕、〔遣興〕等,其中〔春望〕非常有名 這首詩既是憂國感時,又是懷念家人之忡忡。
幸而這一年正月安祿山被其義子安慶緒所殺,肅宗利用賊軍動搖分裂之際南下至鳳翔,杜甫開始計劃如何逃出長安而至鳳翔,經(jīng)過一路驚險顛躓,終於在五月十六日抵達(dá),肅宗感其忠心忠義,下令授官為諫官左拾遺,第一次成為直屬於夫子官吏的杜甫十分高興,於〔述懷〕中寫下「涕淚受拾遺,流離主恩厚」。
但在就職后,力行諫諍觸怒了肅宗,於閏八月初一,杜甫被閑置遣休鄜州,回鄜州后寫了〔晚行口號〕記述自己行經(jīng)晚山中,見雁落水寒,想到自己白頭還家的心境;〔羌村三首〕記初抵家門,見一片荒涼慘景及家人悲喜交集的情狀;〔北征〕則是回憶離開天子返家的種種情形。
在杜甫在羌村和家人共同生活之時,官軍得到回紇軍支援,終於十月十八日奪回洛陽,肅宗於十二月二十三日回到長安,杜甫亦攜家?guī)Ь斓竭_(dá)長安,寫了〔洗兵馬〕、〔晚出左掖〕、〔春宿左省〕、〔曲江對雨〕等許多忠君愛國的詩章,仍得不到肅宗重視,黯然出京,至華州就任,此后離開長安再也沒機(jī)會為朝廷分憂并建功立業(yè)了,杜甫一生苦難重重,空有遠(yuǎn)大見解與高明理想,最后卻落得浪跡江湖,野老終生。
任職華州后的第二年春天,杜甫回陸渾莊老家去探視,想起兄弟四散他鄉(xiāng),感慨萬千。
二月,從陸渾莊返華州,途經(jīng)新安縣,這時天氣久旱不雨,饑饉發(fā)生,社會又是一片紊亂,杜甫從新安到石壕到潼關(guān),一路所看到的都是老弱窮苦,荒涼混亂的情景。
他將沿途所見,寫成有名的〔新安吏〕、〔潼關(guān)吏〕、[石壕吏],合稱「三吏」;和后來的〔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合稱「三吏三別」,詩中充分表達(dá)出人民的苦難,以圣人胸襟體會百姓憂苦。
杜甫途經(jīng)新安縣的道上,看到官吏點兵的情形,縣內(nèi)無壯丁,十八歲以上的男子全需當(dāng)兵,有錢人家的男丁有父母相送,貧苦人家的瘦男孩獨自傷心落淚,杜甫見其哭啼慘痛,便安慰他們此役不會太累,長官亦十分親切。
雖然只是忠實描述所見,但足夠令人鼻酸。
回到華州正值旱夏,到了秋天饑饉遍地,民情一片哀鴻,杜甫深覺無力回天,決定棄官流浪江湖。
幾經(jīng)思考,杜甫打算移家秦州,此去千山萬水,這一生再也未曾回到關(guān)內(nèi),西入秦州使杜甫詩風(fēng)有很大改變,除了更接近百姓,平時描述生活外,也吸收西南歌謠、方言語音,形成有名的「吳體」。
杜甫帶著對朝廷絕望的心情,黯然踏上往秦州的道路,在秦州的生活還算清閑安定,閑靜的日子中仍以詩為要務(wù),不忘同情百姓,發(fā)揮敏銳的觀察力與正義感,有時則抒發(fā)客居悲秋的心情,還有懷念兄弟、朋友的情感。
〔月夜憶舍弟〕即是懷想失去音訊已久的故鄉(xiāng)弟妹 杜甫在秦州生活三餐不繼,住不滿四個月收到一封住在同谷的好友的來信,極力形容同谷生活環(huán)境良好,杜甫決定攜家前往,此行山川崎嶇,遙遠(yuǎn)難行,一陸上所見奇山異水,山石怪駭,而人民生活十分疾苦,觸發(fā)杜甫內(nèi)心感受,寫成秦州紀(jì)行一系列作品十二首。
經(jīng)千辛萬苦達(dá)同谷后,卻發(fā)現(xiàn)事與愿違,生活仍十分不易,邊哭邊吟了〔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從這幾首詩,可見杜甫走荒山,兒女呻吟,弟妹離散,山中白狐、黃狐、蝮蛇等怵目驚心,且看第一首感受他傷心的苦情 在同谷仍受貧困所迫,實在待不下去,杜甫於十二月動身前往成都,沿途仍以詩紀(jì)行,形成類似秦州紀(jì)行的十二首組詩,在十二月底抵達(dá)物產(chǎn)豐饒的成都,生活漸得安定。
杜甫和家人到了成都,暫時在西郊的草堂寺安定下來,第二年,上元元年(西元七六O年),杜甫在城西浣花溪畔開辟一畝地,建了一座草堂,并向朋友要了許多樹苗,種在家的四周。
堂成后,一家人才真正過著安靜的生活,已沒有在秦州、同谷時那種走投無路的怨艾,漸漸有了安貧樂道的豁達(dá),在〔春夜喜雨〕中可以感受到養(yǎng)育萬物的自然恩惠 這時,杜甫依然思念故鄉(xiāng),擔(dān)心弟妹的生活,憂心國家的前途,但在自然的平和,以及深厚的人情中,他的心靈逐漸恢復(fù)平靜。
上元三年四月,玄宗、肅宗相繼駕崩,杜甫的好友嚴(yán)武受調(diào)回長安,杜甫送嚴(yán)武至綿州的奉濟(jì)驛,臨別再三贈詩,〔奉濟(jì)驛重送嚴(yán)公四韻〕 詩中顯現(xiàn)許多不舍的心情,并哀嘆自己要獨自回草堂,寂寞過完殘生。
不料兩人剛分手,四川徐知道便起兵反叛,成都一片混亂,杜甫回家路被阻而暫留梓州避難,之后再接妻兒至梓州,一家人暫居於此。
代宗慶德元年,杜甫五十二歲,於梓州聽說唐軍已收復(fù)河南河北,非常興奮,寫了〔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這首詩聲淚俱下,喜極而泣,亂世離鄉(xiāng)終有天下太平可攜眷回鄉(xiāng)之時。
但是杜甫回洛陽的心愿仍未實現(xiàn),因為當(dāng)時中原雖復(fù),但回紇氣焰高漲在洛陽長安任意橫行。
故鄉(xiāng)歸不得,成都亂后又無所依靠,只得繼續(xù)留在梓州。
梓州當(dāng)時是東西川節(jié)度使的治所,也是官吏往來必經(jīng)之處,杜甫不免要送迎往來,因此贈酬的詩特多。
輾轉(zhuǎn)多時,代宗廣德二年暮春三月,一家人終於回到成都草堂,此時好友嚴(yán)武力勸杜甫投身仕途,并推薦給朝廷,使他回到成都衙門上班,開始幕僚生活。
但他終究無法忍受緊張又拘束的工作,數(shù)度請求嚴(yán)武讓他辭職回草堂,如愿之后,作了一首詩給嚴(yán)武〔敝廬遣興奉寄嚴(yán)公〕 杜甫報告自己對野老生活的滿足,并希望嚴(yán)武能來喝酒作詩。
不久之后,杜甫賴以為支柱的嚴(yán)武突然去世,回鄉(xiāng)之心便更加熱切,五月便離開度過五年半時光的蜀地,心情紀(jì)錄在〔去蜀〕 看出一直憂國憂民的杜甫,在行將老朽之時暮然回首,竟是滿懷的人生厭倦與感慨。
嚴(yán)武的去世使杜甫一家生活失去依靠,陷入困境,只好收拾行囊,再度走上流浪遷徙之路。
他們乘船入長江,到云安的路上寫了〔旅夜書懷〕 寫旅泊在外的心境,夜景雄渾,浪涌不絕,自己卻受痼疾所苦,生命微渺飄蕩,如天地間一只小沙鷗般。
杜甫到云安時,病重難行,便開始養(yǎng)病,直到代宗大歷元年(西元七六六年)身體漸漸好轉(zhuǎn),才離開生活半年的云安,前往夔州。
夔州位瞿唐峽附近,和后漢初公孫述所筑的白帝城相連,杜甫一家在山腰的房子落腳,此處風(fēng)景壯麗絕色,西郊的武侯廟更是杜甫屢游不倦之地,寫了〔八陣圖〕 此期,杜甫對夔州特殊的奇風(fēng)異俗亦有詩述:〔負(fù)薪行〕、〔雷〕詩、〔火〕詩等。
身子欠佳的杜甫,在閑靜臥病中十分容易陷入回憶,除了一些感慨時局的作品外,大半是回憶過去經(jīng)歷的詩,如〔夔府書懷四十韻〕從安史之亂起追溯;〔遣懷〕及〔昔游〕則是回憶年少時代與李白、高適客游梁宋的經(jīng)歷;〔壯游〕更是從七歲學(xué)詩開始說起,歷敘漫游吳越齊趙、客居長安、安史之亂、滯留巴蜀等,簡直是一篇自傳。
這年秋天,杜甫移居到夔州的西閣,初來覺得景物一新,又做了不少有名的詩,〔秋興八首〕、〔諸將五首〕、〔詠懷古跡五首〕等。
〔秋興八首〕主要描寫身居峽中,心憶長安的心情,其八首七律合成一組,每首之間都有相互貫串組織的關(guān)系,這種連章詩,是杜甫詩中的獨創(chuàng)。
杜甫在夔州兩年內(nèi),寫了約莫四百三十首詩,占他現(xiàn)存作品的七分之三,其詩更是達(dá)到成熟境界。
直到大歷三年(西元七六八年),杜甫五十七歲,決定離開夔州,和家人從白帝城下航瞿唐峽,至江陵會弟弟杜觀,卻受江陵諸公薄情,無法投靠久留之下,回到潭州,以船為家,采草藥到魚市場販賣為生,〔江漢〕足見當(dāng)時孤寂冷涼的生活 杜甫留在潭州過年后,到大歷五年(西元七七O年),因潭州刺史被殺大亂,只好入衡州避難。
久居水上的杜甫在顛沛流離下,風(fēng)痹之病日重,最后臥倒舟中,寫了一首三十六韻的長詩〔風(fēng)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歷敘自己困窘之狀與病勢之危。
詩成后,杜甫便在湘江舟中溘然長逝,這時是大歷五年冬天,杜甫五十九歲。
杜甫的家人當(dāng)時沒有錢把杜甫的靈柩運(yùn)回故鄉(xiāng),只好安厝於岳陽,四十三年后,杜甫的孫子杜嗣業(yè)才將其靈櫬帶回洛陽附近的偃師,埋葬在首陽山下杜審言的墓旁。
一代偉大的詩人,終身功名無成,事業(yè)寂聊,臨老還飄蕩江上,結(jié)束殘生,此些凄涼況味愈顯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