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居室的詩句
居室》年代: 宋 作者: 姜特立居室要須存野意,不求輪奐炳丹青。
王侯第宅他崇貴,麋鹿山林我性靈。
古代為啥叫入洞房
的來歷 很久以前,人們習(xí)慣地把新人完婚的新房稱作“洞房”。
古人就“洞房”詠詩的佳作也不勝牧舉。
西晉文學(xué)家陸機在《君子有所思行》中詠道:“甲等高闥,洞房結(jié)阿閣。
”北周瘐信有“三和詠舞詩”詩曰:“洞房花燭明,舞馀雙燕輕。
”唐朝詩人宋慶馀在《近試張水部》詩中寫道:“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里更有“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的佳句。
可見,“洞房”美稱的由來己很久。
但何時何謂將新房“洞房”呢
相傳,遠(yuǎn)古時期,陶唐氏堯稱王不久。
非常關(guān)心放牧人的生活。
有一天他親臨牧區(qū)問苦,忽然傳來一般幽香,遠(yuǎn)處有一位漂亮的女子手執(zhí)火種飄然而來,堯王驚呆了,問牧民才知是鹿仙女,從此堯王食不甘味,一心惦著仙女,決計下山尋仙。
堯王帶領(lǐng)四個大臣訪仙于晉南“仙洞溝”,久覓不得。
忽見一俏麗梅花鹿悠然從姑射仙洞走來,堯王知是仙女,便迎了上前去,正要接見時,一條大蟒突然竄出,直逼堯王,堯王措手不及。
只見鹿仙女己近跟前,用手一指,大蟒頓時顫抖不己,倉惶而逃。
堯王身材高大魁悟,相貌堂堂,仙女窈窕美麗動人,兩人一見鐘情,一段美好的的神話佳緣從此喜結(jié)成了。
他們在姑射仙洞完婚,一時祥云繚繞,百鳥和鳴。
到了傍晚,結(jié)鸞之時,一簇神火突然于洞頂,耀眼奪目,光彩照人。
從此,世間也就有了把新娘的房子稱作洞房,把新婚之夜稱作洞房花燭夜的習(xí)俗了。
描寫對居室環(huán)境之美的追求的詩句求大神幫助
門開芳杜徑,室距桃花源 正對著房門,有一條幽深、靜穆的小道,兩邊杜若等花草繁茂,芬芳四溢,令人留戀。
曲徑通幽,離居室不遠(yuǎn)處又是美麗迷人的桃花源。
詩人借用兩個典故,狀難寫之景于目前,把那種絢爛多彩、讓人陶醉的景色,宛如一幅畫卷般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
注:徑,小路。
初院里,何處染囂塵 大雨剛剛過去,天空格外晴朗,萬物清新。
座落在翠綠叢中的庭院,更加整潔、明亮,一塵不染,更聽不見喧嘩嘈雜之聲。
恬靜、幽深的環(huán)境,如世外桃源,流露出詩人對渾濁現(xiàn)實的厭惡,對田園生活的愛慕之情。
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云中雞犬喧 松林中的房屋,靜靜地沐浴著明月的清輝。
太陽撥云而出,雞犬在晨曦中喧鬧。
詩人用以靜寫動,以動襯靜的手法,表現(xiàn)了田園生活的恬靜悠然。
注:房櫳,窗戶,這里指房屋。
狹徑花障迷,閑庭竹掃凈。
翠羽戲蘭苕,赬鱗動荷柄 彎曲的園中小徑旁,春花即將凋盡,空蕩蕩的庭院里,已被我用竹帚打掃得干干凈凈。
翡翠鳥在蘭花上歡啼嬉戲,金鯉魚在池中荷花邊翻騰游動。
詩句充分表現(xiàn)出春夏交替時期的景致,精巧細(xì)膩,生動活潑。
注:赬(chēng),紅色。
苕(tiáo),草花。
背郭堂成蔭白茅,緣江路熟俯青郊。
榿林礙日吟風(fēng)葉,籠竹和煙滴露梢。
暫止飛烏將數(shù)子,頻來語燕定新巢 杜甫在親友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造了草堂。
詩中描繪了草堂幽美的自然景色——用白茅覆頂?shù)牟萏帽诚虺枪?,鄰近錦江,坐落在沿江大路的高地上,俯瞰郊野一片青蔥。
榿林蔽日,風(fēng)吹葉響,似在細(xì)聲吟詩。
輕煙籠罩竹林,竹葉梢頭露珠欲滴。
更令人欣慰的是烏鴉燕子都攜兒帶女來草堂筑巢定居。
詩句生動細(xì)致地表現(xiàn)了詩人歷盡兵燹之后,攜妻子兒女初定新居時的喜悅心情。
“將數(shù)子”、“定新巢”,不只言禽鳥,亦暗比詩人一家。
注:榿(qī),一種喬木。
止,棲息。
將,攜帶。
月高雞犬靜,門掩向寒塘。
夜竹深茅宇,秋庭冷石床 夜空晴朗,浩月當(dāng)空,四周萬籟俱寂,緊閉的屋門對著寒冷的池塘。
蒼翠的竹林掩映著茅舍,秋風(fēng)吹得庭院中的石床冰冷。
詩句渲染了盧處士庭院的幽雅、寧靜和略帶寒涼的氣氛,為抒發(fā)作者對社會的不滿,對才智之士無用武之地的怨恨做了鋪墊。
閉門寂無事,滿院生秋草 時世混濁,家中無人來尋訪,院門緊緊地關(guān)閉著,院落之中野草叢生。
滿院秋草叢生曲折暗示主人不愿料理庭院的心境。
詩句充分反映出了主人公孤單、寂寞和宦途受挫后的惆悵。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寬廣的庭院中,幾乎青苔鋪地,桃花都不見了,菜花正在開放。
種桃的道士去哪里了?前度看花的劉郎現(xiàn)在又回來了。
用比喻的方法寓示了作者的政敵或死或失勢,而作者以不屈的形象再度回到朝廷上。
注:桃花,喻那些新貴。
道士,喻指當(dāng)時打擊革新運動的當(dāng)權(quán)者。
劉郎,指詩人自己。
在此之前,詩人曾寫《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
其中以桃花喻保守派新貴,加以諷刺,因之二次被貶連州。
十四年后返回長安,又寫此詩。
汾陽舊宅今為寺,猶有當(dāng)時歌舞樓。
四十年來車馬絕,古槐深巷暮蟬愁 昔日名將郭子儀去世已多時,他住過的宅院四十年后化作了寺廟。
內(nèi)中歌臺舞榭尚存,但已是古槐幽深、車馬斷絕,人煙稀少了。
在茫茫的暮色中不時傳來哀傷的蟬鳴。
詩人落筆于郭子儀的舊宅悲涼景色,抒發(fā)了對平叛復(fù)國名將的無限敬仰之情。
注:汾陽,即郭子儀,華州(今陜西華縣)人。
玄宗時為朔方節(jié)度使,平“安史”,聯(lián)回紇,征吐蓄,以一身系國家安危二十年。
累官至太尉中書令、封汾陽郡王。
陋室銘提示性默寫
十一、理解性默 1、描寫陋室環(huán)境的句子是上階綠,入簾青 2、《陋室銘》一文作者認(rèn)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章點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中描寫“陋室”環(huán)境恬靜、雅致,令人賞心悅目的語句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5、表現(xiàn)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6、用比喻贊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7、《陋室銘》中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話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8、作者在文中結(jié)尾把自己與古代賢士相比,表現(xiàn)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話是: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9、《陋室銘》中與“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臥龍”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10、文中表現(xiàn)作者對自己擺脫了喧囂生活和繁雜公務(wù)的欣喜之情的語句是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fēng)中.這句詩里說的是什么花?
<畫菊 鄭思肖\ 花并百花叢\ 獨立疏籬趣\ 寧可枝頭死\ 何曾北風(fēng)中\(zhòng) 鄭思肖的這首畫菊詩,與一般贊頌菊花不俗不艷不媚不屈的詩歌不同,托物言志,深隱詩人的人生遭際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內(nèi)涵的菊花詩。
\ 鄭思肖,南宋末為太學(xué)上舍,曾應(yīng)試博學(xué)宏詞科。
元兵南下,鄭思肖憂國憂民,上疏直諫,痛陳抗敵之策,被拒不納。
鄭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隱居蘇州,終身未娶。
宋亡后,他改字憶翁,號所南,以示不忘故國。
他還將自己的居室題為“本穴世界”,拆字組合,將“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隱寓“大宋”二字。
他善畫墨蘭,宋亡后畫蘭都不畫土,人問其故,答曰:“地為人奪去,汝猶不知耶
”鄭思肖自勵節(jié)操,憂憤堅貞,令人淚下
他頌菊自喻,傾注了他的血淚和生命
\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這兩句詠菊詩,是人們對菊花的共識。
菊花不與百花同時開放,她是不隨俗不媚時的高士。
\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fēng)中”兩句進(jìn)一步寫菊花寧愿枯死枝頭,決不被北風(fēng)吹落,描繪了傲骨凌霜,孤傲絕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堅守高尚節(jié)操,寧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決心。
這是鄭思肖獨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國的誓言。
\ 宋代詩人對菊花枯死枝頭的詠嘆,已成不解的情結(jié),這當(dāng)然與南宋偏安的隱痛有關(guān)。
陸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殘蕊抱枝干”的詩句,朱淑貞在《黃花》中有“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fēng)”的詩句。
從形象審美的完事和政治指向的分明來看,都略遜鄭思肖的這兩句詩。
\ “枝頭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為痛切悲壯,且語氣磅礴誓無反顧。
“何曾吹落北風(fēng)中”和“不隨黃葉舞秋風(fēng)”相較,前者質(zhì)詢,語氣堅定;后者陳述,一個“舞”字帶來了些許佻達(dá)的情調(diào),與主題略顯游離。
更重要的是,前者點出“北風(fēng)”,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國,反抗之情,躍然紙上。
\ 當(dāng)然,陸游、朱淑貞的詩都是好詩,但三詩并立,鄭思肖這兩句詩的憂憤,則更為深廣。
這首詩句只有用在民族氣節(jié)、忠貞愛國時才貼切.
描寫“椰子”的詩句
《禮記》云:“婚禮不用樂,幽陰之少也。
樂、陽氣也,婚禮不賀,人不序也。
”相傳中國最早的婚姻關(guān)系和婚禮儀式從伏羲氏制嫁娶、女媧立媒約開始。
《通鑒外紀(jì)》載:“上古男女無別,太昊始設(shè)嫁娶,以儷皮為禮。
”從此,儷皮(成雙的鹿皮)就成了經(jīng)典的婚禮聘禮之一。
之后,除了“儷皮之禮”之外,還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現(xiàn)了“親迎于庭”“親迎于堂”的儀節(jié)。
周代是禮儀的集大成時代,彼時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禮儀,《儀禮》中有詳細(xì)規(guī)制,整套儀式合為“六禮”,與三書(即聘書、禮書和迎親書)一起被合稱為“三書六禮”。
南北朝以前的婚禮,男女雙方都不賀。
僅僅是“布幔為屋,在門內(nèi)外,謂之青廬,與此交拜”。
黃昏中,新郎身穿爵弁服,隨從一律著黑,迎親的馬車也漆成黑色。
無鼓樂,無親友祝賀。
兩漢之際,已經(jīng)有了賀婚的習(xí)俗。
據(jù)《漢書.宣帝紀(jì)》記載:“五鳳二年詔曰:‘夫婚姻之禮,人倫之大者也。
酒食之會,所以行禮樂也。
今郡國二千石或擅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賀召,由是廢鄉(xiāng)黨之禮,令民無所樂,非所以導(dǎo)民也。
”漢宣帝這一詔書的目的,就在于提倡老百姓在婚禮上設(shè)酒宴慶賀。
喜幛和對聯(lián)是我國傳統(tǒng)禮儀中較常用的祝賀人婚娶的形式之一,最早為帝王所用,后來逐漸發(fā)展到民間,現(xiàn)已成為一種文雅的交際手段。
喜幛以豎寫為多見,稱賀在右上,落款在左下,當(dāng)中為幛語,祝賀的年月日則豎寫在落款左邊。
對聯(lián)的書寫不用標(biāo)點符號。
對聯(lián)的排法為上聯(lián)掛右邊、下聯(lián)掛左邊(如有橫額,橫掛在兩聯(lián)正中的上沿。
) 古人認(rèn)為黃昏是吉時,所以會在黃昏行娶妻之禮,故而得名。
因為陰陽五行、神道設(shè)教的觀念里,女子屬陰,黃昏是“陽往而陰來”,婚禮的一切都合著迎陰氣入家的含義。
昏禮在五禮之中屬嘉禮,是繼男子的冠禮或女子的笄禮之后的人生第二個里程碑。
婚禮服在婚禮中扮演了及其重要的角色。
唐宋制度,男方四品以上以冕服婚,九品以上以爵弁服婚,庶人以絳公服婚。
女方則以禮衣或連裳嫁。
唐人承襲古人婚禮傳統(tǒng),在晚上舉行婚禮。
另一方面,北朝游牧胡俗仍然殘留,比如催婦上車、新婦乘馬鞍、戲新婿、婚禮用樂等。
隋唐時代的婚禮開始彩燈高掛,喜氣洋洋。
南宋、明朝的婚服形成了鳳冠霞披。
由于滿清入關(guān)對漢人實行剃發(fā)易服,同時也接受了明朝遺臣金之俊的“十不從”建議,其中一條是“仕宦從而婚姻不從”,即婚俗沿襲漢族傳統(tǒng)。
所以清代的漢族婚禮服制仍和明代相同。
“洞房”一詞出現(xiàn)很早,不過最初并不是指結(jié)婚的新房。
據(jù)說,漢代大才子司馬相如曾賦了一首《長門 賦》,描述了失寵的陳皇后得知武帝許諾朝往而暮來,于是苦苦等待。
可是天色將晚,還不見君王幸臨,于是她獨自徘徊,只好“懸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
這里的洞房就不是指新人完婚的新房,而是指幽深而又豪華的居室。
北周時庾信《三和詠舞》詩中有“洞房花燭明,燕馀雙舞輕”句,這里的洞房首次與花燭“攜手”,但也不是描寫新房的。
到了唐代,洞房一詞頻頻用來指代男歡女愛的場所,借以描寫“閨情”。
如“落葉流風(fēng)向玉臺,夜寒秋思洞房開”(沈佺期《古歌》),“莫吹羌笛驚鄰里,不用琵琶喧洞房”(喬知之《倡女行》)等都是例證。
這些“洞房”還不是專門指新婚臥房的詞匯。
由于盛唐時佛教流行,洞房還曾用來指僧人的山房,王維就有“洞房隱深竹,清夜聞遙泉”(《投道一師蘭若宿》)的詩句。
直到中唐以后,洞房才漸漸引申為新婚婚房。
詩人朱慶馀在《近試上張籍水部》詩中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古今小說·金玉奴棒打薄情郎》:“雙雙拜了天地,又拜了丈人、丈母,然后交拜禮畢,送歸洞房做花燭筵席。
”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二幕:“二十年以前,男女總要在入洞房以后,才說到愛情。
”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里更有“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的佳句流傳后世。
此后,洞房也就慢慢成為新婚夫婦新房的專稱,一直沿用至今。
拜堂是婚姻正式合法化的必經(jīng)過程,即所謂“拜堂成親”。
它是一個相當(dāng)神圣、嚴(yán)肅的程序,所謂拜堂,就是院落中央從北向南陳設(shè)。
“天地桌”焚香燃裱、鳴炮奏樂、新娘新郎,女上位,男次位,面向北叩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
所謂“十里紅妝”是舊時嫁女的場面。
人們常用“良田千畝,十里紅妝”形容嫁妝的豐厚。
舊俗在婚期前一天,女家將置辦的奩具雇挑夫送往男家,由伴娘為之鋪陳,俗稱“鋪床”或“發(fā)嫁妝”。
這鋪房盡管不在婚姻六禮之列,但長期以來卻是漢族婚俗的重要組成部分。
富家嫁妝驚人,床桌器具箱籠被褥一應(yīng)俱全,日常所需無所不包。
發(fā)嫁妝的隊伍排列綿延數(shù)里,故稱“十里紅妝”。
發(fā)嫁妝往往成為富家大戶人家擺闊夸富的大游行。
宋代文學(xué)家司馬光曾痛陳這陋習(xí):“親迎前一日,女氏使人張陳其婿之室,俗謂之‘鋪房’。
古雖無之,然今世俗所用,不可廢也。
床塌、蔫席、椅床之類,婿家當(dāng)具之;氈褥、帳慢、衾绹之類,女家當(dāng)具之。
所張陳者,但氈褥、帳幔、帳幕之類應(yīng)用之物,其衣服襪履等不用者,皆鎖之篋笥,世俗盡陳之,欲矜夸富多,這些嫁妝家具習(xí)慣上分為內(nèi)房家伙和外房家伙。
如千工床、房前桌、紅櫥、床前櫥、衣架、春凳、馬桶、子孫桶、梳妝臺之類放在內(nèi)室的,都屬內(nèi)房家伙;畫桌、琴桌、八仙桌、圈椅等是外房家伙。
此乃婢妾小人之態(tài),不足為也”(見《溫公書儀》卷三)。
從功能上講,可分為生活起居類、日用小木器、女工用品三大部分。
古代婚俗中與后世不同的一個習(xí)俗是:古代婦女都不忌諱再嫁,并且從周朝至北宋一直如此。
據(jù)《禮.檀弓》記載:孔子的兒子伯魚死后,“其妻嫁于衛(wèi)”又載:“子思之母死于衛(wèi),赴于子思,子思哭于廟。
門人至曰:‘庶氏之母死,何為哭于孔氏之廟乎
’子思曰:‘吾過矣
吾過矣
’乃哭于他室。
”可見,圣人后代的子婦也不免于再嫁。
而魏晉、唐宋時名門之女再嫁之事,也屢見不鮮。
《三國志.吳志.步夫人傳》中記載:步夫人“生二女,長曰魯班,字大虎,前配周瑜子循,后配全琮;少曰魯育,字小虎,前配朱據(jù),后配劉纂。
”尚秉和《歷代社會風(fēng)俗事物考》引《隨園隨筆》謂:“唐時公主再嫁者二十三,三嫁者四。
”并且,當(dāng)時不論是前夫見到后夫,或是后夫見到前夫,均不用回避。
宋代詩人陸游與前妻唐婉離婚后,有一次游沈園,巧遇唐婉及其后夫趙士程,唐、趙還將酒菜送給陸游,結(jié)果感動得陸游當(dāng)場在墻上寫了一篇《釵頭鳳》詞。
(事見《癸辛雜識》)可見,唐宋時婦女改嫁還是很正常的事情。
直到明清時期,婦女改嫁方為禮教所不容,因此有了守節(jié)、牌坊之說。
古詩詞中“洞房”有哪幾個意思
洞房”一詞出現(xiàn)很早,最初并不結(jié)婚的新房。
據(jù)漢代大才子司馬相如了一首《長門 賦》,描述了失寵的陳皇后得知武帝許諾朝往而暮來,于是苦苦等待。
可是天色將晚,還不見君王幸臨,于是她獨自徘徊,只好“懸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
這里的洞房就不是指新人完婚的新房,而是指幽深而又豪華的居室。
北周時庾信《三和詠舞》詩中有“洞房花燭明,燕馀雙舞輕”句,這里的洞房首次與花燭“攜手”,但也不是描寫新房的。
到了唐代,洞房一詞頻頻用來指代男歡女愛的場所,借以描寫“閨情”。
如“落葉流風(fēng)向玉臺,夜寒秋思洞房開”(沈佺期《古歌》),“莫吹羌笛驚鄰里,不用琵琶喧洞房”(喬知之《倡女行》)等都是例證。
這些“洞房”還不是專門指新婚臥房的詞匯。
由于盛唐時佛教流行,洞房還曾用來指僧人的山房,王維就有“洞房隱深竹,清夜聞遙泉”(《投道一師蘭若宿》)的詩句。
現(xiàn)代洞房現(xiàn)代洞房直到中唐以后,洞房才漸漸引申為新婚婚房。
詩人朱慶馀在《近試上張籍水部》詩中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古今小說·金玉奴棒打薄情郎》:“雙雙拜了天地,又拜了丈人、丈母,然后交拜禮畢,送歸洞房做花燭筵席。
”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二幕:“二十年以前,男女總要在入洞房以后,才說到愛情。
”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里更有“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的佳句流傳后世。
此后,洞房也就慢慢成為新婚夫婦新房的專稱,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