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美王勃才氣過人的詩句
一字千金;舊唐書》:“六歲解屬文,構(gòu)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
”楊炯:“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
十歲包綜六經(jīng),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xùn)。
時師百年之學(xué),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
”陸時雍:王勃高華。
胡應(yīng)麟:王勃興象宛然,氣骨蒼然,實首啟盛、中妙境,五言絕亦抒寫悲涼,洗盡流調(diào),究其才力,自是唐人開山祖。
鄭振鐸:“正如太陽神萬千縷的光芒還未走在東方之前,東方是先已布滿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
”稱贊王勃作盛唐詩歌的黎明女神。
:“這個人高才博學(xué),為文光昌流麗,反映當(dāng)時封建盛世的社會動態(tài),很可以讀。
這個人一生倒霉,到處受懲,在虢州幾乎死掉一條命。
所以他的為文,光昌流麗之外,還有牢愁滿腹一方。
”并且把他和賈誼、王弼、李賀、夏完淳等列在一起評點,“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了。
關(guān)于王勃寫水的詩句有哪些
王勃最經(jīng)典的詩句當(dāng)屬: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這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詩句。
賞析:“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遠離分不開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內(nèi),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
表現(xiàn)友誼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是永恒的,無所不在的,所抒發(fā)的情感是樂觀豁達的。
這兩句因此成為遠隔千山萬水的朋友之間表達深厚情誼的不朽名句。
描寫王勃豪邁的情懷的詩句有哪些
詠 風(fēng)王勃 肅肅涼風(fēng)生, 林壑清。
驅(qū)煙戶, 卷霧出山楹。
去來跡, 動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靜, 為君起松聲。
宋玉的《風(fēng)賦》云:“夫風(fēng)者,天地之氣,溥暢而至,不擇貴賤高下而加焉。
”本篇所詠的“涼風(fēng)”,正具有這種平等普濟的美德。
炎熱未消的初秋,一陣清風(fēng)襲來,給人以快意和涼爽。
你看那“肅肅”的涼風(fēng)吹來了,頓時吹散濁熱,使林壑清爽起來。
它很快吹遍林壑,驅(qū)散澗上的煙云,使我尋到澗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霧靄,現(xiàn)出山間的房屋,無怪乎詩人情不自禁地贊美它“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了。
這風(fēng)確乎是“有情”的。
當(dāng)日落西山、萬籟俱寂的時候,她又不辭辛勞地吹響松濤,奏起大自然的雄渾樂曲,給人以歡娛。
滕王閣詩 王勃 滕王高閣臨江渚, 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云, 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 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
檻外長江空自流。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詩人遠道去交趾探父,途經(jīng)洪州(今江西南昌),參與閻都督宴會,即席作《滕王閣序》,序末附這首凝煉、含蓄的詩篇,概括了序的內(nèi)容。
第一句開門見山,用質(zhì)樸蒼老的筆法,點出了滕王閣的形勢。
滕王閣是高祖李淵之子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建。
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門上,下臨贛江,可以遠望,可以俯視,下文的“南浦”、“西山”、“閑云”、“潭影”和“檻外長江”都從第一句“高閣臨江渚”生發(fā)出來。
滕王閣的形勢是這樣的好,但是如今閣中有誰來游賞呢
想當(dāng)年建閣的滕王已經(jīng)死去,坐著鸞鈴馬車,掛著琳瑯玉佩,來到閣上,舉行宴會,那種豪華的場面,已經(jīng)一去不復(fù)返了。
第一句寫空間,第二句寫時間,第一句興致勃勃,第二句意興闌珊,兩兩對照。
詩人運用“隨立隨掃”的方法,使讀者自然產(chǎn)生盛衰無常的感覺。
寥寥兩句已把全詩主題包括無余。
三四兩句緊承第二句,更加發(fā)揮。
閣既無人游賞,閣內(nèi)畫棟珠簾當(dāng)然冷落可憐,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與它為伴。
這兩句不但寫出滕王閣的寂寞,而且畫棟飛上了南浦的云,寫出了滕王閣的居高,珠簾卷入了西山的雨,寫出了滕王閣的臨遠,情景交融,寄慨遙深。
別薛華 王勃 送送多窮路, 遑遑獨問津。
悲涼千里道, 凄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 生涯共苦辛。
無論去與住, 俱是夢中人。
抒寫離情別緒之作,歷代詩歌中不計其數(shù)。
但是,“詩要避俗,更要避熟”(劉熙載《藝概·詩概》)。
《別薛華》則堪稱是一首含意雋永,別具一格,意境新穎的送別詩。
首聯(lián)即切題。
“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是說送了一程又一程,面前有多少荒寂艱難的路。
當(dāng)友人踽踽獨去,沿途問路時,心情又該是多么的惶惶不安。
此聯(lián)中一個“窮”字、一個“獨”字,真乃傳神之筆:窮路凄孤送摯友,把悲苦的心情,渲染得十分真切。
但是,它又不僅僅是作者,也是遠行人──薛華心情的真實寫照,語意雙關(guān)。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闕輔三秦, 風(fēng)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 同是宦游人。
海內(nèi)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 兒女共沾巾。
首聯(lián)屬“工對”中的“地名對”,極壯闊,極精整。
第一句寫長安的城垣、宮闕被遼闊的三秦之地所“輔”(護持、拱衛(wèi)),氣勢雄偉,點送別之地。
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泛指“蜀川”,點杜少府即將宦游之地;而“風(fēng)煙”、“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兩地連在一起。
自長安遙望蜀川,視線為迷蒙的風(fēng)煙所遮,微露傷別之意,已攝下文“離別”、“天涯”之魂。
因首聯(lián)已對仗工穩(wěn),為了避免板滯,故次聯(lián)以散調(diào)承之,文情跌宕。
“與君離別意”承首聯(lián)寫惜別之感,欲吐還吞。
翻譯一下,那就是:“跟你離別的意緒啊
……”那意緒怎么樣,沒有說;立刻改口,來了個轉(zhuǎn)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寬解。
意思是:我和你同樣遠離故土,宦游他鄉(xiāng);這次離別,只不過是客中之別,又何必感傷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其二) 王勃 亂煙籠碧砌, 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 江山此夜寒。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與上面這首詩參證的江邊送別詩,有《別人四首》、《秋江送別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間所寫的客中送客之作。
與這首詩同題的第一首詩是: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
山 中 王勃 長江悲已滯, 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fēng)晚, 山山黃葉飛。
這是一首抒寫旅愁歸思的詩,大概作于王勃被廢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間。
詩的前半首是一聯(lián)對句。
詩人以“萬里”對“長江”,是從地理概念上寫遠在異鄉(xiāng)、歸路迢迢的處境;以“將歸”對“已滯”,是從時間概念上寫客旅久滯、思歸未歸的狀況。
兩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則是用來點出因上述境況而產(chǎn)生的感慨和意愿。
詩的后半首,即景點染,用眼前“高風(fēng)晚”、“黃葉飛”的深秋景色,進一步烘托出這個“悲”和“念”的心情。
王勃寫贊美黃河的詩句
贊美黃河的詩句1、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王之渙《涼州詞》) 2、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王之渙《登鸛雀樓》) 3、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
(李白《將進酒》) 4、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維《使至塞上》) 5、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guān)路。
(張養(yǎng)浩《潼關(guān)懷古》) 6、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李白《行路難》)
用上一個詞語寫一句話贊美王勃
風(fēng)聲鶴唳 [fēng shēng hè lì] 生詞本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唳:鶴叫聲。
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憂。
出 處唐·房玄齡等《晉書·謝玄傳》:“余眾甲宵遁;聞風(fēng)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例 句這些罪犯從獄中逃出后,~,草木皆兵,每天都心驚膽戰(zhàn)地過日子。
近反義詞
贊美王勃的詩句
風(fēng)華正茂,出類拔萃,才思敏捷,后生可畏,筆下生花,力透紙背,文思如泉,手不停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