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美忘年交的詩句
贈君寶劍斬離愁,忘卻傷感懷遠謀.年少自當志四方,交心知己無須留.友情勿忘他鄉(xiāng)朋,誼在心中無他求.長幼不阻同志趣,久別重逢顯風流.(藏頭詩)
贊美忘年交的詩詞
忘年交白草屋主的詩詞
牡丹待放姚王魏后上春臺,羞澀紅顏半未開。
俗子安能窺艷色,芳心只待檀郎來。
注:姚王魏后:唐時姚崇家種植有黃色牡丹,稱為“牡丹之王”;魏徵家種植有紫色牡丹,稱為“牡丹之后”。
檀郎:有情之人。
與歸夢老人酬唱(限用杯、才、開字作韻)天公賜我一交杯,節(jié)日情懷杜牧才。
去歲未經此門過,玫瑰今日為誰開
(歸夢老人)含笑拈花且縱杯,騷人心慕薛濤才。
一觴一詠幽情暢,喚起嬌柔玫瑰開。
(白草屋主)桃源夢獲夜光杯,欲步當年五斗才。
未肯東籬荷鋤去,仍歸網上覓花開。
(歸夢老人)一拍一呼一酌杯,大驚夢老溢詩才。
謫仙借與生花筆,跌宕風云景象開。
(白草屋主)剛在電視里看了有關葡萄溝的戲,因而得句,白兄別笑話:葡萄溝里攝魂杯,美酒佳人聚巨才。
莫問東籬千菊面,天山花市為君開。
(歸夢老人)夢老思想開闊,想到新疆去了。
去年八月份我剛巧去了一趟西北,新疆吐魯番的葡萄溝、天山等地方也去了。
(借句),香入風云攬俊才。
聚首天山同起舞,歌聲喚醒雪蓮開。
(白草屋主)風云詩友唱酬舊雨歸來三百杯,風云盛會百家才。
豐收瑞雪逢年潤,喜見桃花處處開。
(歸夢老人)際會風云醉一杯,酣然夢老展詩才。
逸情長憶東方日,春雨霏霏新景開。
(白草屋主)東方鼎盛醉千杯,我慕詩朋白草才。
際會風云新格局,春芽染綠異花開。
(歸夢老人)風云、東方,網絡論壇名。
風云摯友共觴杯,滴點詩心慰不才。
春水春風同逐綠,艷陽送暖百花開。
(柳風)月下吟觴舉玉杯,醇醪催出謫仙才。
騷人輕啟貯詩篋,滿目華章次第開。
(白草屋主)蘭亭興會酒千杯,共沐春光見異才。
露滴茅臺花欲醉,枝枝爭向玉人開。
(歸夢老人)班荊一醉萬千杯,歸夢柳風八斗才。
妙語連珠相對出,詩情恰似酒泉來。
(白草屋主)不小心把韻腳字換了,再來過:班荊一醉萬千杯,歸夢柳風八斗才。
妙語連珠相對出,心花恰似酒花開。
(白草屋主)白云風送虎龍杯,草莽英雄摘善才。
屋脊昆侖天下仰,主持大局國門開。
(歸夢老人)歸注風云不舉杯
夢回洛社左思才。
老耆颯爽英姿發(fā),人贊玉山黃菊開。
(白草屋主)左思居洛陽寫,洛陽為之紙貴。
玉山:詩句”不須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
歸望風云再碰杯,夢鄉(xiāng)魂會謫仙才。
老來更覺春光好,人若無為心自開。
(歸夢老人)擊缽聲停一舉杯,夢公奇異好詩才。
我來心仰高山上,灌頂醍醐茅塞開。
(白草屋主)擊缽:南朝齊的竟陵王蕭子良、丘令楷、江洪等人擊銅缽賦詩,缽聲停詩即成。
酒杯淡薄重茶杯,益志清心更育才。
與客酣談明月夜,桂宮蘭殿為君開。
(歸夢老人)君子之交茶一杯,風云壇上聚英才。
我無叉手庭筠賦,有愧徐孺下榻來。
(白草屋主)唐,“凡八叉手而八韻成”。
王勃:“”。
君子之交茶一杯,風云壇上聚英才。
我無叉手庭筠賦,羞對蟾宮玉桂開。
(白草屋主)清茶淡飯不貪杯,健骨強身步有才。
滴水之恩酬過客,薄名不避夜門開。
(歸夢老人)詩做酒漿心做杯,風云香儲聚英才。
時光荏苒春常在,花好當然四季開。
(柳風)有緣煮酒共心杯,矢志攀登不論才。
萬里馳驅爭著陸,風云聚會百花開。
(歸夢老人)風流雅士舉吟杯,一醉同傾屈宋才。
我亦附庸添逸趣,陶然酌酒笑顏開。
(白草屋主)不及汪倫送我情西出陽關無古人浮云游子意,落日古人情莫愁前路無知己,故人西辭黃鶴樓,。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送別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淺談對茶的感悟及認識
淺談對茶文化的認識和感悟茶葉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
它發(fā)乎神農,聞于魯周公,興于唐,盛于宋,現(xiàn)已成為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
多少名人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或描之以畫,或賦之以詩,或喻之以文,還有譜之以曲或編成舞蹈等等,茶與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緊密了,它甚至起到傳遞人們情感的橋梁作用。
茶藝起源于中國。
自古以來,插花、掛畫、點茶、焚香并稱四藝,尤為文人雅士所喜愛。
這些都為我們認識和理解茶藝,提出了更高、更深的要求。
從藝的基礎出發(fā)去感悟其中的無窮的精神內在美。
高山云霧出好茶,清泉活水泡好茶,飲茶不僅是一個物質過程,而是一個精神享受、精神陶冶、直覺體悟的過程,在茶事之中精行儉德,進行自我修養(yǎng),陶冶情操,養(yǎng)成茶人品格。
茶適應了“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的性格和追求,使人產生一種神清氣爽、心平氣和的心境,所以有些人經過仕途的坎坷、人生的磨難以后,會從茶的清醇淡泊中品味人生,返璞歸真。
品茶需要好心情。
茶也是一種人生,不同的人品茶能品出不同的意。
百姓喝茶是一種需要,和尚喝茶是一種禪,道士品茶是一種道,而對文人來說是一種文化。
茶文化具有良好的功能:首先,它可以陶冶個人的情操,茶道中的“清、寂、廉、美、靜、儉、潔”等比較側重于個人的修身養(yǎng)性,通過茶藝活動來提高個人的道德品質和文化修養(yǎng);其次,能協(xié)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茶道中的“和、敬、融、理、倫、性”等比較側重人際關系的調整,要求和誠處世,敬人愛民,化解矛盾,
以茶文化為題寫一篇1200左右的論文
茶文化包括茶葉品評技法、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品茗美好環(huán)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
其過程體現(xiàn)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tǒng)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xiàn)象。
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
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居民都喜愛品茗。
有的地方把飲茶品茗作為一種藝術享受來推廣。
各國的飲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
中國人民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這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
茶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藝術、醫(y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游和新聞 出版等學科與行業(yè),包含茶葉專著、茶葉期刊、茶與詩詞、茶與歌舞 、茶與小說、茶與美術、茶與婚禮、茶與祭祀、茶與禪教、茶與楹聯(lián) 、茶與諺語、茶事掌故、茶與故事、飲茶習俗、茶藝表演、陶瓷茶具 、茶館茶樓、沖泡技藝、茶食茶療、茶事博覽和茶事旅游等廿一個方面。
歷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其歷史非常悠久。
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
原始公社后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
戰(zhàn)國,茶葉已有一定規(guī)模。
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漢朝 ,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
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代,茶業(yè)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無茶”,出現(xiàn)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
宋朝、流行斗茶,貢茶和賜茶。
清朝,曲藝進入茶館,茶葉對外貿易發(fā)展。
茶文化是伴隨 商品經濟的出現(xiàn)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誕生的。
歷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識形態(tài),以雅為主,著重于表現(xiàn)詩詞書畫、品茗歌舞。
茶文化在形成和發(fā)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釋家的哲學色澤,并演變?yōu)楦髅褡宓亩Y俗,成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
時代性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fā)展,給茶文化注入 了新的內涵和活力,在這一新時期,茶文化內涵及表現(xiàn)形式正在不斷擴大、延伸、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新時期茶文化溶進現(xiàn)代科學技術、現(xiàn)代新聞媒體和市場經濟精髓,使茶文化價值功能更加顯著、對現(xiàn)代化社會 的作用進一步增強。
茶的價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識進一步確立,國際交往日益頻繁。
新時期茶文化傳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現(xiàn)代化、社 會化和國際化趨勢。
其內涵迅速膨脹,影響擴大,為世人矚目。
民族性 各民族酷愛飲茶,茶與民族文化生活相結合,形成各自 民族特色的茶禮、茶藝、飲茶習俗及喜慶婚禮,以民族茶飲方式為基礎,經藝術加工和錘煉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藝,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 ,表現(xiàn)出飲茶的多樣性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納西族、哈薩克族、錫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諾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與喜慶婚禮, 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區(qū)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勝、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 區(qū)茶文化。
我國地區(qū)廣闊,茶類花色繁多,飲茶習俗各異,加之各地 歷史、文化、生活及經濟差異,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
在經濟 、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獨特的自身優(yōu)勢和豐富的內涵,也形成獨 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
上海自1994年起,已連續(xù)舉辦四屆國際茶文化 節(jié),顯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點與魅力。
國際性 古老的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同各國的歷史、文化、經濟及人文相結合,演變成英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韓國茶文化、俄羅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
在英國,飲茶成為生活一部分,是英國人表現(xiàn)紳士風度的一種禮儀,也是英國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會活動中必需的儀程。
日本茶道源于中國。
日本茶道具有濃郁的日本民族風情,并形成獨特的茶道體系、流派和禮儀。
韓國人認為茶文化是韓國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為全國茶日。
中國茶文化是各國茶文化的搖籃。
茶人不分國界、種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聯(lián)合起來,切磋茶藝,學術交流和經貿洽談。
(這正是北京國際茶城的成立宗旨)茶文化對現(xiàn)代社會的作用主要有五個方面: 一是茶文化以德為中心,重視人的群體價值,倡導無私奉獻,反對見利忘義和唯利是圖。
主張義重于利,注重協(xié)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提倡對人尊敬,重視修生養(yǎng)德,有利于人的心態(tài)平衡,解決現(xiàn)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質; 二是茶文化是應付人生挑戰(zhàn)的益友。
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市場競爭下,緊張的工作、應酬、復雜的人際關系,以及各類依附在人們身上的壓力不輕。
參與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應付人生的挑戰(zhàn),香港茶樓的這個作用十分顯著; 三是有利于社區(qū)文明建設 。
經濟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會風氣不能污濁,道德不能淪喪 和丑惡。
改革開放后茶文化的傳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變社會不正當 消費活動、創(chuàng)建精神文明、促進社會進步的作用; 四是對提高人們生活質量,豐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顯。
茶文化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康樂性,品嘗名茶、茶具、茶點,觀看茶俗茶藝 ,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五是促進開放,推進國際文化交流。
上海市閘北區(qū)連續(xù)四屆舉辦 國際茶文化節(jié),擴大了閘北區(qū)對內對外的知名度,閘北區(qū)四套班子一 致決定茶文化節(jié)要一直辦下去,并投資在閘北公園興建茶文化景點, 以期建成茶文化大觀園。
國際茶文化的頻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國界 ,廣交天下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精神財富。
你對茶的理解
喝茶能修養(yǎng)人的性情,鍛煉人的情操
關于茶文化的論文
中國茶文化歷史 ”字的,最早見于我國的《本草》一書,它是世界上最第一部藥物書。
據有關專家考證,該書為戰(zhàn)國時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國茶圣一-唐代陸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寫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專著《茶經》,系統(tǒng)而全面地論述了栽茶、制茶、飲茶、評茶的方法和經驗。
根據陸羽《茶經》推論,我國發(fā)現(xiàn)茶樹和利用茶葉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歷史。
茶葉在我國西周時期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時代茶鮮葉被人們作為菜食,而戰(zhàn)國時期茶葉作為治病藥品,西漢時期茶葉已成為主要商品之一了。
從三國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時間內,特別是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飲茶來解除坐禪瞌睡,于是在寺院廟旁的山谷間普遍種茶。
飲茶推廣了佛教,而佛教又促進了茶灶的發(fā)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所謂“茶佛一味”的來源。
到了唐代,茶葉才正式作為普及民間的大眾飲料。
茶葉自古以來就成為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紐帶。
唐朝時,日本僧人最澄來我國浙江天臺山國清寺研究佛學,回國時帶回茶籽種植于日本賀滋縣(即現(xiàn)在的池上茶園),并由此傳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
南宋時,日本榮西禪師兩次來到中國,到過天臺、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贈他“千光法師”稱號。
榮西撣師不僅對佛學造詣頗深,對中國茶葉也很有研究,并寫有《吃茶養(yǎng)生記》一書,被日本人民尊為茶祖。
南宋開慶年問,日本佛教高僧禪師來到浙江徑山寺攻研佛學,回國時帶去了徑山寺的“茶道具”、“茶臺子”,井將徑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傳播到日本,啟發(fā)和促進了日本茶道的興起。
我國宋代時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運銷茶葉;明代鄭和下西洋,茶葉也隨著銷售到東南亞和南部非洲各國。
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蘭商船首先從澳門運茶到歐洲,打開了中國茶葉銷往兩方的大門。
我國關于茶館的最早記載,要算唐代開元年間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了,其中有“自鄒、齊、滄、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煮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
唐宋以后,不少地方都開設了以賣茶水為業(yè)的茶館。
到了清朝,民間曲藝進入茶館,使茶館成為文化娛樂和休息的場所。
相傳我國最大的茶館是四川當年的“華華茶廳”,內有三廳四院。
成都茶館設有大靠背椅,飲茶聊天或打盹都極為舒適。
我國人民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這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
古代的齊世祖、陸納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
唐朝劉貞亮贊美“茶”有十德,認為飲茶除了可健身外,還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唐宋時期,眾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劉禹錫、皮日休、韋應物、溫庭筠、陸游、歐陽修、蘇東坡等,他們不僅酷愛飲茶,而且還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頌和描寫過茶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