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朗讀?思考?研討
1.課文的兩個部分之間,是用哪些話過渡的?把這些話找出來,說說是怎樣起過渡作用的。
(是用兩個句子完成過渡的。“做了再說,做了不說”,這是對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這只是聞先生的一個方面?!奥勏壬€有另外一個方面革命家的方面”,這句領(lǐng)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這兩個句子關(guān)聯(lián)得十分緊密,“僅……還……”“一個方面……另外一個方面……”這都是起關(guān)聯(lián)作用的詞語,“學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這是呼應緊密的提法。作者在兩個部分之間,用了總承上文和總起下文的句子,在兩句之間又注意彼此的關(guān)聯(lián),這樣就使兩個部分的過渡十分自然。)
二、朗讀第二部分,思考下列問題:
1、后半部分是僅寫聞一多先生的"說"嗎?
——不僅是寫 “說”。而是把 “說”和“做”糅合起來寫。
——正如課文所寫:他“說”了,跟著的是“做”。這不再是“做了再說”或“做了也不一定說”了?,F(xiàn)在,他“說”了就“做”。言論與行動完全一致……
2,探究革命家方面,學習愛國精神
這一部分以學生自學為主
① 革命家方面選擇了哪些典型事件?目的是什么?
② 這些事件體現(xiàn)了聞一多哪些精神?
③ 在“說和做”上聞一多先生是怎樣做的?
(1) 起稿政治傳單 勇敢無畏
革命家方面 (2) 群眾大會演講 大罵特務 不怕犧牲
(說→做) (3) 參加示威游行 言行一致
目的:爭取民主
3、文中哪些內(nèi)容分別說明聞一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標”?
——向全國人民呼喊,叫人民起來,反對獨裁,爭取民主,以及在群眾大會上演講等內(nèi)容說明他是“口的巨人”;“走到游行隊伍的前頭,昂首挺胸,長須飄飄”等內(nèi)容說明他是“行的高標”。
三、聞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點是什么?前后期有什么變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前期:為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而潛心學術(shù),取得累累碩果。鍥而不舍,瀝盡心血
后期:投身民主運動,做爭取民主的戰(zhàn)士,青年運動的領(lǐng)導人。無所畏懼,視死如歸
(卓越的學者、言行一致的志士、偉大的愛國斗士)
1、學者和革命家是聞一多先生不同階段的表現(xiàn)。你覺得兩個階段,聞一多先生在“說和做”方面表現(xiàn)出來的特點一致嗎?為什么?
點撥:不一致:前期他潛心學術(shù),不畏艱辛,廢寢忘食,目不窺園,無聲無息;后期投身于民主運動,敢于為人民講話,面對兇殘的敵人無所畏懼,視死如歸,氣沖斗牛,聲震天地。一致:愛國情和使命感。潛心學術(shù)是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革命斗爭是為了踏出一條救國救民的血路。作為一名卓越的學者,一名偉大的愛國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終如一的。
2、我們要學習他怎樣的精神?
我們要學習聞一多先生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而潛心學術(shù),不畏艱辛,廢寢忘食的精神,學習他為了民主革命事業(yè)無所無畏,視死如歸的精神,我們更
要學習他言行一致的高尚品質(zhì).
四、問題探究:聞一多先生的事跡很多,作者為什么只選取這六件事?
——聞先生一生經(jīng)歷復雜,著作等身,可以記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從大量材料中選取了這六件事,可見作者所選材料,講究典型性,以少勝多。
對作為“學者的方面”,作者只選取了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三本書的情況加以表現(xiàn);
對作為“革命家的方面”,則選取起草政治傳單、群眾大會演說、參加游行示威這三件事作為例證。
單這六件事就已經(jīng)把聞一多先生的嚴謹刻苦的治學態(tài)度、無私無畏的斗爭精神、澎湃執(zhí)著的愛國熱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現(xiàn)出來了。
五、這篇文章在敘述中運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寫?并說說這些描寫的作用。
——課文中對聞一多的語言、肖像有許多具體描寫,例如炯炯目光、頭發(fā)零亂、昂首挺胸、長須飄飄、目不窺園。又有細節(jié)描寫,例如“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凡此種種,——都能起到具體再現(xiàn)聞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風仿佛都成了可以具體感知的東西。
六、拓展延伸
學習本文后,聞一多的說和做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實,古人也認為說和做對做人來說是很重要的,你能說出稱贊“說”或“做”的詞語嗎?我們今后的生活中怎樣對待說和做呢?
點撥: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做到“一言九鼎”“ 一諾千金”“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言出必行”“言必行,行必果”“訥于言而敏于行”, “言行一致”,像聞一多先生那樣,成為“口的巨人;行的高標”
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
七、總結(jié)全文:
1、本文以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總領(lǐng)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紹了聞先生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三本書的情況,刻畫了聞一多先生前期潛心學術(shù),不畏艱辛,廢寢忘食,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敬業(yè)精神,著力表現(xiàn)聞一多先生“做了再說,做了不說”的精神,體現(xiàn)了聞先生“學者的方面”;
后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說”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選取起稿政治傳單、群眾大會演說、參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為例證,表現(xiàn)了聞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兩部分互為補充,使聞一多先生的嚴謹刻苦的治學態(tài)度、無私無畏的斗爭精神、澎湃執(zhí)著的愛國熱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躍然紙上。
2、中心思想: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與眾不同。作為卓越學者的他是做了再說,做了不說,表現(xiàn)他謙虛美德和實干精神、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作為革命家的他是說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現(xiàn)他英勇無畏的英雄氣概。文章從說和做兩個方面,高度贊揚了聞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八、作業(yè):
閱讀課文“課文開頭”至“這僅是聞一多先生的一個方面,——作為學者的方面。”
(1)、用不超過20字概括選文主要內(nèi)容。
(2)、“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鉆之彌堅,越堅,鉆得越鍥而不舍?!边\用的修辭手法是 ,“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的意思 。
(3)、 “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這是一處 描寫,表現(xiàn)出 。
(4)、怎樣理 解“望聞問切也還只是在‘望’的初級階段。”這一句話的意思?
(5)、選文的最后一段在表 達上屬于 。在文中 所起的作用是 。
(6)用一個成語概括聞一多勤奮刻苦的治學精神。
課堂練習參考答案:(1)聞一多先生“做了再說,做了不說”的學者特點(2)對偶 尋找民族文化繁榮的方法(3)細節(jié) 聞一多先生一絲不茍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4)這是比擬的說法,把我們民族比成一個病人,說明聞一多先生當時從文化研究上一探求救國的方法,也還是僅僅邁出了第一步(5)議論 總結(jié)上文
板書設(shè)計:
學者 《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
聞一多
革命家 起稿政治傳單、口的巨人,行的高標、群眾大會演講、參加示威游行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課文句子賞析
一、整體把握
1.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傳記,卻記敘了聞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現(xiàn)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贊揚了他的革命精神.
同志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許多曾經(jīng)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的,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贊揚聞一多表現(xiàn)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具有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這是聞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這在這篇文章中充分表現(xiàn)出來了.文章的后半部分,著力寫聞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
然而,聞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學者、詩人.因此,這篇文章前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前期怎樣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而潛心學術(shù),不畏艱辛,廢寢忘食,十數(shù)年如一日,終于在學術(shù)上取得累累碩果.著力表現(xiàn)聞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學者”.
聞一多先生前期潛心于學術(shù),后期投身于民主運動,這反映了他對社會認識的變化.但作為一名卓越的學者,一名偉大的愛國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終如一的.
2.這篇文章寫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現(xiàn)了聞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質(zhì)特征.精選的典型事例,精致嚴謹?shù)慕Y(jié)構(gòu),精練的詩一般的語言,精當?shù)氖闱樾宰h論,使這篇文章充滿了感人的力量.
(1)結(jié)構(gòu)嚴謹.作者用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總領(lǐng)全文,上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做了再說,做了不說”,表現(xiàn)聞先生“學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說”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現(xiàn)聞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與下半部分之間,用了總承上文和總起下文的句子,使銜接緊密,過渡自然.
(2)選材精當.作者所選材料,講究典型性,能以少勝多.對作為“學者的方面”,作者只選取了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三本書的情況加以表現(xiàn);對作為“革命家的方面”,則選取起稿政治傳單、群眾大會演說、參加游行這三件事作為例證.聞先生一生經(jīng)歷復雜,著作等身,可以記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從大量材料中選取了這六件事,就已經(jīng)把聞一多先生的嚴謹刻苦的治學態(tài)度、無私無畏的斗爭精神、澎湃執(zhí)著的愛國熱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現(xiàn)出來了.
(3)精于剪裁.對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據(jù)表現(xiàn)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簡.比如,聞先生的研究唐詩,作者并沒有寫他研讀了哪些書籍,發(fā)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著重寫他研究的目的和態(tài)度:“他想吃盡、消化盡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突出了聞先生的研究學問,目的是在于救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頭發(fā)零亂”“睡得很少”這些細節(jié),表現(xiàn)了聞先生的刻苦精神;“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則表現(xiàn)出聞一多先生一絲不茍的嚴謹態(tài)度.這樣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從詳略上說,研究唐詩,寫得詳細;而寫作《楚辭校補》和《古典新義》兩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強調(diào)“做”了“也沒有說”的意思,表達的側(cè)重點與前面又有不同.聞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講”及其被害經(jīng)過,是人們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對事實經(jīng)過作過多的記述,而只是反復強調(diào)“兇多吉少”的緊急形勢,擷取“演講”中最“慷慨淋漓”的“你們站出來”這一句話,描繪“昂首挺胸,長須飄飄”的從容姿態(tài),從而突出了聞一多先生的大無畏革命精神.所有這些,都說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語言生動形象,精練含蓄,富于感情和音樂美.
(1)生動形象.不僅描寫的語言是形象的,敘述和議論的語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鉆探”一句,本來是敘述語言,無非是講聞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詞,而精心地選用了“鉆探”,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義也更豐富了.并且句式也變成“向……鉆探”,敘述由靜態(tài)變成動態(tài),給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觀的介紹,而且是熱情的稱贊了.此外,如“吃盡”“消化盡”“炯炯目光……遠射……”,“赫然而出”“向……邁進了”“起先,小聲說”“向……呼喊”“警報迭起”,等等,都是明顯的例子,敘述語言和議論語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動,富于感染力.
(2)精練含蓄.比如一個“說”字,很普通,作者卻賦予多種含義.開頭引用的聞一多自述中的“說”,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與第5段“他并沒有‘說’,但他‘做’了”中的“說”和第6段中的“說”,則有吹噓、自詡的意思,這里的“沒有‘說’”,主要是贊揚聞一多先生的實干精神和謙虛美德;“作為革命家”,聞一多的“說”,是對于革命的宣傳和動員,是對反動派的揭露和斥責,實際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個“說”字,竟然表達這么多的意思!這種結(jié)合一定語言環(huán)境靈活地賦予同一個詞以不同含義的表現(xiàn)手法,是耐人尋味的.
(3)富于感情.這篇文章的敘述、描寫抒情化,令人無法分清哪些是記敘,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鉆之彌堅,越堅,鉆得越鍥而不舍”,說它是記敘未嘗不可,但洋溢著贊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長須飄飄”,顯然是描寫,但頌揚、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飯,幾乎忘了吃”,本來是極平常的一句贊語,但緊接著跟上一句“他貪的是精神食糧”形成了對比,意蘊就豐富多了.同樣,“夜間睡得很少”,“惜寸陰”,這種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著一個情猶未盡的“分陰”,給人的感覺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帶著強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語句變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樂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語或仿成語結(jié)構(gòu),如“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潛心貫注,心會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報迭起,形勢緊張”,等等.這些詞語的結(jié)構(gòu)整齊,有節(jié)奏感.②作者慣于使用對句的形式,如一開頭的“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就是對句,又如“仰之彌高……鉆之彌堅……”,“不動不響,無聲無聞”,“動人心,鼓壯志,氣沖斗牛,聲震天地”,還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這些成對的句子,有些具有對比的性質(zhì),有些則是并列的性質(zhì),有的是更為整齊的對偶句.這些句子讀起來,瑯瑯上口,鏗鏘有力,富于音樂美.
4.夾敘夾議的寫法.本文表達上的一大特點是夾敘夾議.作者實際上是以議論來結(jié)構(gòu)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敘述的綱領(lǐng),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總結(jié),這兩處都是議論.第八、九兩段是第二部分的綱,最后一段則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總結(jié),這兩處也都是議論.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應,有首尾照應,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應,有行文與題目的照應.多種方式的照應,使文章的結(jié)構(gòu)嚴謹,而且形成了一種旋律,一種氣勢,加強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這些照應,又幾乎全是議論.由此可見議論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二、問題研究
1.這篇文章為什么取標題“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這篇文章的原標題為“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斷”,經(jīng)作者臧克家先生同意,改成現(xiàn)在這個標題.現(xiàn)標題與原標題沒有本質(zhì)不同.問題是,說話和行動,人人都有,天天都有,太一般化了,放在標題上不是太不醒目、新穎了嗎?如果寫一般人,確是如此.然而,聞一多先生與眾不同.請問:誰發(fā)表過“最后一次演講”?這樣的演講驚天地、泣鬼神,豈是平常的什么說話所能相提并論的?再請問:“拍案而起,橫眉怒對的,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做出這樣行動的人全國有幾個?這樣的行動震驚了國內(nèi)外億萬民眾,豈是一般的什么行為所能比擬的?由此而見,這個標題用來寫聞一多先生是適當?shù)?是不一般的.
2.有的同志認為,這篇文章的語言大呼小叫,用大詞、文言詞,不樸實.到底應該怎樣看?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詩人,應該看到,他是用詩化的語言寫的.精練、生動、形象,有跳躍性,有氣勢,這是文章的語言風格.我們不能強求一律,說樸實的風格就好,詩化的風格就不好.應該說各有特點,各有妙處.
用文言詞,適當用一點,用得好,能使文章精練,增加語言的味道,是好的.要吸取文言中有生命力的成分,這是大家都贊同的.
至于文章氣勢盛,好像大呼小叫,這用來寫聞一多先生正合適.聞先生是一個剛性人物,富于陽剛之美.
練習說明
一、細讀全文,畫出精辟的語句,然后復述課文大意,并說出聞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點,前后期有什么變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設(shè)題意圖是,讓學生把握課文大意和聞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的主要特點,并提高把握關(guān)鍵語句的能力、復述的能力和概括的能力.
參考答案:
聞先生前期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而潛心學術(shù),不畏艱辛,廢寢忘食,十數(shù)年如一日,終于在學術(shù)上取得累累碩果.后期則投身于民主運動,敢于為人民講話,面對兇殘的敵人無所畏懼,視死如歸,體現(xiàn)出民主戰(zhàn)士的大勇,成為中國革命知識分子的楷模.聞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對社會認識的變化.但作為一名卓越的學者,一名偉大的愛國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卻是始終如一的.
二、說說下列句子的含義,注意其中加線部分的意思.
1.那時候,他已經(jīng)詩興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濃.
2.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
3.1930年到1932年,“望聞問切”也還只是在“望”的初級階段.
4.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5.他潛心貫注,心會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樓”的主人.
設(shè)題意圖是,引導學生確切理解句中詞語,從而進一步理解句子以至文章的意思.
【彌高】
更高。彌,更加。
【鍥而不舍】
鏤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鍥,刻。
【兀兀窮年】
辛辛苦苦地一年到頭這樣做。兀兀,窮苦的'樣子。窮年,終年,一年到頭。
【群蟻排衙】
文中指整齊地排列著。
【迥乎不同】
很不一樣。迥,差得遠。
【氣沖斗牛】
形容氣勢之盛可以直沖云霄。斗牛,星宿名,泛指天空。
【慷慨淋漓】
形容情緒、語調(diào)激動昂揚而充滿正氣,表達時極為暢快的樣子。
【目不窺園】
眼睛不暗中看一看家中的園圃,即專心致志。
【高標】
超群、出眾。
【望聞問切】
中醫(yī)診病術(shù)語。
【校補】
校對補充,課文中指聞一多著的《楚辭校補》。
【獨裁】
專制統(tǒng)治。
【衰微】
(國家、民族等)衰落;不興旺。
【赫然】
形容令人驚訝或引人注目。
【迭起】
一次又一次地興起,出現(xiàn)。
【瀝盡心血】
用盡心思和力量。
【潛心貫注】
用心專而深,全部精力都放在上面。
【心會神凝】
心思精神完全會聚和集中起來。
【一反既往】
完全與已經(jīng)過去的情況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