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創(chuàng)作的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的長篇神魔小說,看看下面的。
西游記12回主要內容
觀音菩薩變成疥癩游僧,將錫杖袈裟獻給太宗。太宗將其賜予玄奘。觀音上臺對玄奘言大乘佛法的妙處,玄奘愿去西天,太宗封其為“御弟圣僧”,賜號為“三藏”。三藏唐僧出關而去。
西游記——第十二回玄奘秉誠建大會觀音顯象化金蟬
詩曰:龍集貞觀正十三,王宣大眾把經(jīng)談。道場開演無量法,云霧光乘大愿龕。御敕垂恩修上剎,金蟬脫殼化西涵。普施善果超沉沒,秉教宣揚前后三。貞觀十三年,歲次己巳,九月甲戌初三日,癸卯良辰。陳玄奘大闡法師,聚集一千二百名高僧,都在長安城化生寺開演諸品妙經(jīng)。那皇帝早朝已畢,帥文武多官,乘鳳輦龍車,出離金鑾寶殿,徑上寺來拈香。怎見那鑾駕?真?zhèn)€是:一天瑞氣,萬道祥光。仁風輕淡蕩,化日麗非常。
千官環(huán)佩分前后,五衛(wèi)旌旗列兩旁。執(zhí)金瓜,擎斧鉞,雙雙對對;絳紗燭,御爐香,靄靄堂堂。龍飛鳳舞,鶚薦鷹揚。圣明天子正,忠義大臣良。介福千年過舜禹,升平萬代賽堯湯。又見那曲柄傘,滾龍袍,輝光相射;玉連環(huán),彩鳳扇,瑞靄飄揚。珠冠玉帶,紫綬金章。護駕軍千隊,扶輿將兩行。這皇帝沐浴虔誠尊敬佛,皈依善果喜拈香。唐王大駕,早到寺前,吩咐住了音樂響器,下了車輦,引著多官。拜佛拈香。三匝已畢,抬頭觀看,果然好座道場,但見:幢幡飄舞,寶蓋飛輝。幢幡飄舞,凝空道道彩霞搖;寶蓋飛輝,映日翩翩紅電徹。世尊金象貌臻臻,羅漢玉容威烈烈。瓶插仙花,爐焚檀降。瓶插仙花,錦樹輝輝漫寶剎;爐焚檀降,香云靄靄透清霄。時新果品砌朱盤,奇樣糖酥堆彩案。高僧羅列誦真經(jīng),愿拔孤魂離苦難。太宗文武俱各拈香,拜了佛祖金身,參了羅漢。又見那大闡都綱陳玄奘法師引眾僧羅拜唐王。禮畢,分班各安禪位,法師獻上濟孤榜文與太宗看,榜曰:“至德渺茫,禪宗寂滅。清凈靈通,周流三界。千變萬化,統(tǒng)攝陰陽。體用真常,無窮極矣。觀彼孤魂,深宜哀愍。此奉太宗圣命:選集諸僧,參禪講法。大開方便門庭,廣運慈悲舟楫,普濟苦海群生,脫免沉疴六趣。引歸真路,普玩鴻蒙;動止無為,混成純素。仗此良因,邀賞清都絳闕;乘吾勝會,脫離地獄凡籠。早登極樂任逍遙,來往西方隨自在。詩曰:一爐永壽香,幾卷超生箓。無邊妙法宣,無際天恩沐。冤孽盡消除,孤魂皆出獄。愿保我邦家,清平萬年福。”太宗看了滿心歡喜,對眾僧道:“汝等秉立丹衷,切休怠慢佛事。待后功成完備,各各福有所歸,朕當重賞,決不空勞。”那一千二百僧,一齊頓首稱謝。
當日三齋已畢,唐王駕回。待七日正會,復請拈香。時天色將晚,各官俱退。怎見得好晚?你看那:萬里長空淡落輝,歸鴉數(shù)點下棲遲。滿城燈火人煙靜,正是禪僧入定時。一宿晚景題過。
次早,法師又升坐,聚眾誦經(jīng)不題。
卻說南海普陀山觀世音菩薩,自領了如來佛旨,在長安城訪察取經(jīng)的善人,日久未逢真實有德行者。忽聞得太宗宣揚善果,選舉高僧,開建大會,又見得法師壇主,乃是江流兒和尚,正是極樂中降來的佛子,又是他原引送投胎的長老,菩薩十分歡喜,就將佛賜的寶貝,捧上長街,與木叉貨賣。你道他是何寶貝?有一件錦襕異寶袈裟、九環(huán)錫杖,還有那金緊禁三個箍兒,密密藏收,以俟后用,只將袈裟、錫杖出賣。長安城里,有那選不中的愚僧,倒有幾貫村鈔。見菩薩變化個疥癩形容,身穿破衲,赤腳光頭,將袈裟捧定,艷艷生光,他上前問道:“那癩和尚,你的袈裟要賣多少價錢?”菩薩道:“袈裟價值五千兩,錫杖價值二千兩?!蹦怯奚Φ溃骸斑@兩個癩和尚是瘋子!是傻子!這兩件粗物,就賣得七千兩銀子?只是除非穿上身長生不老,就得成佛作祖,也值不得這許多!拿了去!賣不成!”那菩薩更不爭吵,與木叉往前又走。行勾多時,來到東華門前,正撞著宰相蕭瑀散朝而回,眾頭踏喝開街道。那菩薩公然不避,當街上拿著袈裟,徑迎著宰相。宰相勒馬觀看,見袈裟艷艷生光,著手下人問那賣袈裟的要價幾何。菩薩道:“袈裟要五千兩,錫杖要二千兩。”蕭瑀道:“有何好處,值這般高價?”菩薩道:“袈裟有好處,有不好處;有要錢處,有不要錢處?!笔挰r道:“何為好?何為不好?”菩薩道:“著了我袈裟,不入沉淪,不墮地獄,不遭惡毒之難,不遇虎狼之穴,便是好處;若貪淫樂禍的`愚僧,不齋不戒的和尚,毀經(jīng)謗佛的凡夫,難見我袈裟之面,這便是不好處?!?/p>
又問道:“何為要錢,不要錢?”菩薩道:“不遵佛法,不敬三寶,強買袈裟、錫杖,定要賣他七千兩,這便是要錢;若敬重三寶,見善隨喜,皈依我佛,承受得起,我將袈裟、錫杖,情愿送他,與我結個善緣,這便是不要錢。”蕭瑀聞言,倍添春色,知他是個好人,即便下馬,與菩薩以禮相見,口稱:“大法長老,恕我蕭瑀之罪。我大唐皇帝十分好善,滿朝的文武,無不奉行。即今起建水陸大會,這袈裟正好與大都闡陳玄奘法師穿用。我和你入朝見駕去來?!?/p>
菩薩欣然從之,拽轉步,徑進東華門里。黃門官轉奏,蒙旨宣至寶殿。見蕭瑀引著兩個疥癩僧人,立于階下,唐王問曰:
“蕭瑀來奏何事?”蕭瑀俯伏階前道:“臣出了東華門前,偶遇二僧,乃賣袈裟與錫杖者。臣思法師玄奘可著此服,故領僧人啟見。”太宗大喜,便問那袈裟價值幾何。菩薩與木叉侍立階下,更不行禮,因問袈裟之價,答道:“袈裟五千兩,錫杖二千兩?!?/p>
太宗道:“那袈裟有何好處,就值許多?”菩薩道:“這袈裟,龍披一縷,免大鵬蠶噬之災;鶴掛一絲,得超凡入圣之妙。但坐處,有萬神朝禮;凡舉動,有七佛隨身。這袈裟是冰蠶造練抽絲,巧匠翻騰為線。仙娥織就,神女機成。方方簇幅繡花縫,片片相幫堆錦簆。玲瓏散碎斗妝花,色亮飄光噴寶艷。穿上滿身紅霧繞,脫來一段彩云飛。三天門外透玄光,五岳山前生寶氣。重重嵌就西番蓮,灼灼懸珠星斗象。四角上有夜明珠,攢頂間一顆祖母綠。雖無全照原本體,也有生光八寶攢。這袈裟,閑時折迭,遇圣才穿。閑時折迭,千層包裹透虹霓;遇圣才穿,驚動諸天神鬼怕。上邊有如意珠、摩尼珠、辟塵珠、定風珠;又有那紅瑪瑙、紫珊瑚、夜明珠、舍利子。偷月沁白,與日爭紅。條條仙氣盈空,朵朵祥光捧圣。條條仙氣盈空,照徹了天關;朵朵祥光捧圣,影遍了世界。照山川,驚虎豹;影海島,動魚龍。沿邊兩道銷金鎖,叩領連環(huán)白玉琮。詩曰:三寶巍巍道可尊,四生六道盡評論。明心解養(yǎng)人天法,見性能傳智慧燈。護體莊嚴金世界,身心清凈玉壺冰。自從佛制袈裟后,萬劫誰能敢斷僧?”
唐王在那寶殿上聞言,十分歡喜,又問:“那和尚,九環(huán)杖有甚好處?”菩薩道:“我這錫杖,是那銅鑲鐵造九連環(huán),九節(jié)仙藤永駐顏。入手厭看青骨瘦,下山輕帶白云還。摩呵五祖游天闕,羅卜尋娘破地關。不染紅塵些子穢,喜伴神僧上玉山?!碧仆趼勓?,即命展開袈裟,從頭細看,果然是件好物,道:“大法長老,實不瞞你,朕今大開善教,廣種福田,見在那化生寺聚集多僧,敷演經(jīng)法。內中有一個大有德行者,法名玄奘。朕買你這兩件寶物,賜他受用。你端的要價幾何?”菩薩聞言,與木叉合掌皈依,道聲佛號,躬身上啟道:“既有德行,貧僧情愿送他,決不要錢。”說罷,抽身便走。唐王急著蕭瑀扯住,欠身立于殿上,問曰:“你原說袈裟五千兩,錫杖二千兩,你見朕要買,就不要錢,敢是說朕心倚恃君位,強要你的物件?更無此理。朕照你原價奉償,卻不可推避。”菩薩起手道:“貧僧有愿在前,原說果有敬重三寶,見善隨喜,皈依我佛,不要錢,愿送與他。今見陛下明德止善,敬我佛門,況又高僧有德有行,宣揚大法,理當奉上,決不要錢。貧僧愿留下此物告回。”唐王見他這等勤懇甚喜,隨命光祿寺大排素宴酬謝。菩薩又堅辭不受,暢然而去,依舊望都土地廟中隱避不題。
卻說太宗設午朝,著魏征赍旨,宣玄奘入朝。那法師正聚眾登壇,諷經(jīng)誦偈,一聞有旨,隨下壇整衣,與魏征同往見駕。
太宗道:“求證善事,有勞法師,無物酬謝。早間蕭瑀迎著二僧,愿送錦襕異寶袈裟一件,九環(huán)錫杖一條。今特召法師領去受用。”玄奘叩頭謝恩。太宗道:“法師如不棄,可穿上與朕看看。”
長老遂將袈裟抖開,披在身上,手持錫杖,侍立階前。君臣個個欣然。誠為如來佛子,你看他:凜凜威顏多雅秀,佛衣可體如裁就。輝光艷艷滿乾坤,結彩紛紛凝宇宙。朗朗明珠上下排,層層金線穿前后。兜羅四面錦沿邊,萬樣稀奇鋪綺繡。八寶妝花縛鈕絲,金環(huán)束領攀絨扣。佛天大小列高低,星象尊卑分左右。
玄奘法師大有緣,現(xiàn)前此物堪承受。渾如極樂活羅漢,賽過西方真覺秀。錫杖叮噹斗九環(huán),毗盧帽映多豐厚。誠為佛子不虛傳,勝似菩提無詐謬。當時文武階前喝采,太宗喜之不勝,即著法師穿了袈裟,持了寶杖,又賜兩隊儀從,著多官送出朝門,教他上大街行道,往寺里去,就如中狀元夸官的一般。這位玄奘再拜謝恩,在那大街上,烈烈轟轟,搖搖擺擺。你看那長安城里,行商坐賈、公子王孫、墨客文人、大男小女,無不爭看夸獎,俱道:“好個法師!真是個活羅漢下降,活菩薩臨凡?!毙手敝了吕铮讼麻絹碛?。一見他披此袈裟,執(zhí)此錫杖,都道是地藏王來了,各各歸依,侍于左右。玄奘上殿,炷香禮佛,又對眾感述圣恩已畢,各歸禪座。又不覺紅輪西墜,正是那:日落煙迷草樹,帝都鐘鼓初鳴。叮叮三響斷人行,前后御前寂靜。上剎輝煌燈火,孤村冷落無聲。禪僧入定理殘經(jīng),正好煉魔養(yǎng)性。
光陰拈指,卻當七日正會,玄奘又具表,請?zhí)仆跄橄?。此時善聲遍滿天下。太宗即排駕,率文武多官、后妃國戚,早赴寺里。那一城人,無論大小尊卑,俱詣寺聽講。當有菩薩與木叉道:“今日是水陸正會,以一七繼七七,可矣了。我和你雜在眾人叢中,一則看他那會何如,二則看金蟬子可有福穿我的寶貝,三則也聽他講的是那一門經(jīng)法?!眱扇穗S投寺里。正是有緣得遇舊相識,般若還歸本道場。入到寺里觀看,真?zhèn)€是天朝大國,果勝裟婆,賽過祇園舍衛(wèi),也不亞上剎招提。那一派仙音響亮,佛號喧嘩。這菩薩直至多寶臺邊,果然是明智金蟬之相。詩曰:萬象澄明絕點埃,大典玄奘坐高臺。超生孤魂暗中到,聽法高流市上來。施物應機心路遠,出生隨意藏門開。對看講出無量法,老幼人人放喜懷。又詩曰:因游法界講堂中,逢見相知不俗同。盡說目前千萬事,又談塵劫許多功。法云容曳舒群岳,教網(wǎng)張羅滿太空。檢點人生歸善念,紛紛天雨落花紅。那法師在臺上,念一會《受生度亡經(jīng)》,談一會《安邦天寶篆》,又宣一會《勸修功卷》。這菩薩近前來,拍著寶臺厲聲高叫道:“那和尚,你只會談小乘教法,可會談大乘么?”玄奘聞言,心中大喜,翻身跳下臺來,對菩薩起手道:“老師父,弟子失瞻,多罪。見前的蓋眾僧人,都講的是小乘教法,卻不知大乘教法如何?!逼兴_道:“你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渾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難人脫苦,能修無量壽身,能作無來無去?!?/p>
正講處,有那司香巡堂官急奏唐王道:“法師正講談妙法,被兩個疥癩游僧,扯下來亂說胡話?!蓖趿钋軄恚灰娫S多人將二僧推擁進后法堂。見了太宗,那僧人手也不起,拜也不拜,仰面道:“陛下問我何事?”唐王卻認得他,道:“你是前日送袈裟的和尚?”菩薩道:“正是?!碧诘溃骸澳慵葋泶颂幝犞v,只該吃些齋便了,為何與我法師亂講,擾亂經(jīng)堂,誤我佛事?”菩薩道:
“你那法師講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脫苦,壽身無壞?!碧谡矄柕溃骸澳隳谴蟪朔鸱?,在于何處?”菩薩道:“在大西天天竺國大雷音寺我佛如來處,能解百冤之結,能消無妄之災?!碧诘溃骸澳憧捎浀妹??”
菩薩道:“我記得?!碧诖笙驳溃骸敖谭◣熞ィ埳吓_開講。”
那菩薩帶了木叉,飛上高臺,遂踏祥云,直至九霄,現(xiàn)出救苦原身,托了凈瓶楊柳。左邊是木叉惠岸,執(zhí)著棍,抖擻精神。
喜的個唐王朝天禮拜,眾文武跪地焚香,滿寺中僧尼道俗,士人工賈,無一人不拜禱道:“好菩薩!好菩薩!”有詞為證,但見那:瑞靄散繽紛,祥光護法身。九霄華漢里,現(xiàn)出女真人。那菩薩,頭上戴一頂金葉紐,翠花鋪,放金光,生銳氣的垂珠纓絡;
身上穿一領淡淡色,淺淺妝,盤金龍,飛彩鳳的結素藍袍;胸前掛一面對月明,舞清風,雜寶珠,攢翠玉的砌香環(huán)珮;腰間系一條冰蠶絲,織金邊,登彩云,促瑤海的錦繡絨裙;面前又領一個飛東洋,游普世,感恩行孝,黃毛紅嘴白鸚哥;手內托著一個施恩濟世的寶瓶,瓶內插著一枝灑青霄,撒大惡,掃開殘霧垂楊柳。玉環(huán)穿繡扣,金蓮足下深。三天許出入,這才是救苦救難觀世音。喜的個唐太宗,忘了江山;愛的那文武官,失卻朝禮;
蓋眾多人,都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太宗即傳旨:教巧手丹青,描下菩薩真象。旨意一聲,選出個圖神寫圣遠見高明的吳道子,此人即后圖功臣于凌煙閣者。當時展開妙筆,圖寫真形。那菩薩祥云漸遠,霎時間不見了金光。只見那半空中,滴溜溜落下一張簡帖,上有幾句頌子,寫得明白。頌曰:“禮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萬八千里,大乘進殷勤。此經(jīng)回上國,能超鬼出群。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太宗見了頌子,即命眾僧:
“且收勝會,待我差人取得大乘經(jīng)來,再秉丹誠,重修善果。”眾官無不遵依。當時在寺中問曰:“誰肯領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經(jīng)?”問不了,旁邊閃過法師,帝前施禮道:“貧僧不才,愿效犬馬之勞,與陛下求取真經(jīng),祈保我王江山永固?!碧仆醮笙?,上前將御手扶起道:“法師果能盡此忠賢,不怕程途遙遠,跋涉山川,朕情愿與你拜為兄弟?!毙暑D首謝恩。唐王果是十分賢德,就去那寺里佛前,與玄奘拜了四拜,口稱“御弟圣僧”。玄奘感謝不盡道:“陛下,貧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眷顧如此?我這一去,定要捐軀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經(jīng),即死也不敢回國,永墮沉淪地獄。”隨在佛前拈香,以此為誓。唐王甚喜,即命回鑾,待選良利日辰,發(fā)牒出行,遂此駕回各散。
玄奘亦回洪福寺里。那本寺多僧與幾個徒弟,早聞取經(jīng)之事,都來相見,因問:“發(fā)誓愿上西天,實否?”玄奘道:“是實?!?/p>
他徒弟道:“師父呵,嘗聞人言,西天路遠,更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無回,難保身命?!毙实溃骸拔乙寻l(fā)了弘誓大愿,不取真經(jīng),永墮沉淪地獄。大抵是受王恩寵,不得不盡忠以報國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兇難定。”又道:“徒弟們,我去之后,或三二年,或五七年,但看那山門里松枝頭向東,我即回來;不然,斷不回矣?!北娡綄⒋搜郧星卸洝?/p>
次早,太宗設朝,聚集文武,寫了取經(jīng)文牒,用了通行寶印。有欽天監(jiān)奏曰:“今日是人專吉星,堪宜出行遠路。”唐王大喜。又見黃門官奏道:“御弟法師朝門外候旨。”隨即宣上寶殿道:“御弟,今日是出行吉日。這是通關文牒。朕又有一個紫金缽盂,送你途中化齋而用。再選兩個長行的從者,又銀駔的馬一匹,送為遠行腳力。你可就此行程?!毙蚀笙?,即便謝了恩,領了物事,更無留滯之意。唐王排駕,與多官同送至關外,只見那洪福寺僧與諸徒將玄奘的冬夏衣服,俱送在關外相等。唐王見了,先教收拾行囊馬匹,然后著官人執(zhí)壺酌酒。太宗舉爵,又問曰:“御弟雅號甚稱?”玄奘道:“貧僧出家人,未敢稱號?!碧诘溃骸爱敃r菩薩說,西天有經(jīng)三藏。御弟可指經(jīng)取號,號作三藏何如?”玄奘又謝恩,接了御酒道:“陛下,酒乃僧家頭一戒,貧僧自為人,不會飲酒?!碧诘溃骸敖袢罩校人虏煌?。此乃素酒,只飲此一杯,以盡朕奉餞之意?!比夭桓也皇?。接了酒,方待要飲,只見太宗低頭,將御指拾一撮塵土,彈入酒中。
三藏不解其意,太宗笑道:“御弟呵,這一去,到西天,幾時可回?”三藏道:“只在三年,徑回上國。”太宗道:“日久年深,山遙路遠,御弟可進此酒:寧戀本鄉(xiāng)一捻土,莫愛他鄉(xiāng)萬兩金。”三藏方悟捻土之意,復謝恩飲盡,辭謝出關而去。唐王駕回。畢竟不知此去何如,且聽下回分解——
課外擴展:
有關寫西游記的手抄報一
有關寫西游記的手抄報二
有關寫西游記的.手抄報三
有關寫西游記的手抄報四
內容簡介
東勝神州傲來國花果山有一只頑皮的猴子,拜須菩提為師習得七十二變后占山為王,自稱齊天大圣。玉帝派了太上老君收服大圣,沒料到猴子不愿受束縛,大鬧天宮,囚于煉丹爐四十九天練成火眼金睛,踢翻丹爐一發(fā)不可收拾,被如來鎮(zhèn)壓在五指山下。五百年過去了,從東土大唐來了個和尚,原是金蟬子轉世,觀世音選他去西天取經(jīng)普度眾生,途徑五指山解救了猴子,沿途又收了八戒、沙僧,師徒四人降妖伏魔,踏上了漫長的取經(jīng)之路。
作者簡介
吳承恩(約1500年-1582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窗哺疥柨h(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人。祖籍安徽桐城高甸,以祖先聚居桐城高甸,故稱高甸吳氏。中國明代杰出小說家。自幼敏慧,博覽群書,尤喜愛神話故事。在科舉中屢遭挫折,嘉靖中補貢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長興縣丞。由于宦途困頓,晚年絕意仕進,閉門著述。
目錄
第一回1
靈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第二回11
悟徹菩提真妙理 斷魔歸本合元神
第三回21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類盡除名
第四回30
官封弼馬心何足 名注齊天意未寧
第五回39
亂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宮諸神捉怪
第六回48
觀音赴會問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
第七回57
八卦爐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第八回65
我佛造經(jīng)傳極樂 觀音奉旨上長安
附錄74
陳光蕊赴任逢災 江流僧復仇報本
第九回83
袁守誠妙算無私曲 老龍王拙計犯天條
第十回92
二將軍宮門鎮(zhèn)鬼 唐太宗地府還魂
第十一回101
還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蕭瑀正空門
第十二回111
玄奘秉誠建大會 觀音顯像化金蟬
第十三回120
陷虎穴金星解厄 雙叉嶺伯欽留僧
第十四回129
心猿歸正 六賊無蹤
第十五回140
蛇盤山諸神暗佑 鷹愁澗意馬收韁
第十六回150
觀音院僧謀寶貝 黑風山怪竊袈裟
第十七回160
孫行者大鬧黑風山 觀世音收伏熊羆怪
第十八回172
觀音院唐僧脫難 高老莊大圣降魔
第十九回180
云棧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經(jīng)
第二十回190
黃風嶺唐僧有難 半山中八戒爭先
第二十一回200
護法設莊留大圣 須彌靈吉定風魔
第二十二回210
八戒大戰(zhàn)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凈
第二十三回220
三藏不忘本 四圣試禪心
第二十四回230
萬壽山大仙留故友 五莊觀行者竊人參
第二十五回240
鎮(zhèn)元仙趕捉取經(jīng)僧 孫行者大鬧五莊觀
第二十六回250
孫悟空三島求方 觀世音甘泉活樹
第二十七回260
尸魔三戲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第二十八回270
花果山群妖聚義 黑松林三藏逢魔
第二十九回279
脫難江流來國土 承恩八戒轉山林
第三十回288
邪魔侵正法 意馬憶心猿
第三十一回299
豬八戒義激猴王 孫行者智降妖怪
第三十二回310
平頂山功曹傳信 蓮花洞木母逢災
第三十三回321
外道迷真性 元神助本心
第三十四回332
魔頭巧算困心猿 大圣騰那騙寶貝
第三十五回343
外道施威欺正性 心猿獲寶伏邪魔
第三十六回352
心猿正處諸緣伏 劈破旁門見月明
第三十七回362
鬼王夜謁唐三藏 悟空神化引嬰兒
第三十八回373
嬰兒問母知邪正 金木參玄見假真
第三十九回383
一粒金丹天上得 三年故主世間生
第四十回394
嬰兒戲化禪心亂 猿馬刀圭木母空
第四十一回404
心猿遭火敗 木母被魔擒
第四十二回415
大圣殷勤拜南海 觀音慈善縛紅孩
第四十三回426
黑河妖孽擒僧去 西洋龍子捉鼉回
第四十四回437
法身元運逢車力 心正妖邪度脊關
第四十五回448
三清觀大圣留名 車遲國猴王顯法
第四十六回458
外道弄強欺正法 心猿顯圣滅諸邪
第四十七回469
圣僧夜阻通天水 金木垂慈救小童
第四十八回480
魔弄寒風飄大雪 僧思拜佛履層冰
第四十九回489
三藏有災沉水宅 觀音救難現(xiàn)魚籃
第五十回500
情亂性從因愛欲 神昏心動遇魔頭
第五十一回511
心猿空用千般計 水火無功難煉魔
第五十二回521
悟空大鬧金[山兜]洞 如來暗示主人公
第五十三回532
禪主吞餐懷鬼孕 黃婆運水解邪胎
第五十四回543
法性西來逢女國 心猿定計脫煙花
第五十五回553
色邪淫戲唐三藏 性正修持不壞身
第五十六回563
神狂誅草寇 道昧放心猿
第五十七回573
真行者落伽山訴苦 假猴王水簾洞謄文
第五十八回582
二心攪亂大乾坤 一體難修真寂滅
第五十九回591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孫行者一調芭蕉扇
第六十回601
牛魔王罷戰(zhàn)赴華筵 孫行者二調芭蕉扇
第六十一回611
豬八戒助力破魔王 孫行者三調芭蕉扇
第六十二回621
滌垢洗心惟掃塔 縛魔歸正乃修身
第六十三回630
二僧蕩怪鬧龍宮 群圣除邪獲寶貝
第六十四回640
荊棘嶺悟能努力 木仙庵三藏談詩
第六十五回651
妖邪假設小雷音 四眾皆遭大厄難
第六十六回660
諸神遭毒手 彌勒縛妖魔
第六十七回669
拯救駝羅禪性穩(wěn) 脫離穢污道心清
第六十八回679
朱紫國唐僧論前世 孫行者施為三折肱
第六十九回688
心主夜間修藥物 君王筵上論妖邪
第七十回698
妖魔寶放煙沙火 悟空計盜紫金鈴
第七十一回709
行者假名降怪犼 觀音現(xiàn)像伏妖王
第七十二回720
盤絲洞七情迷本 濯垢泉八戒忘形
第七十三回731
情因舊恨生災毒 心主遭魔幸破光
第七十四回742
長庚傳報魔頭狠 行者施為變化能
第七十五回752
心猿鉆透陰陽竅 魔王還歸大道真
第七十六回763
心神居舍魔歸性 木母同降怪體真
第七十七回774
群魔欺本性 一體拜真如
第七十八回785
比丘憐子遣陰神 金殿識魔談道德
第七十九回794
尋洞擒妖逢老壽 當朝正主救嬰兒
第八十回802
姹女育陽求配偶 心猿護主識妖邪
第八十一回812
鎮(zhèn)海寺心猿知怪 黑松林三眾尋師
第八十二回822
姹女求陽 元神護道
第八十三回832
心猿識得丹頭 姹女還歸本性
第八十四回841
難滅伽持圓大覺 法王成正體天然
第八十五回851
心猿妒木母 魔主計吞禪
第八十六回861
木母助威征怪物 金公施法滅妖邪
第八十七回872
鳳仙郡冒天止雨 孫大圣勸善施霖
第八十八回881
禪到玉華施法會 心猿木土授門人
第八十九回890
黃獅精虛設釘鈀宴 金木土計鬧豹頭山
第九十回899
師獅授受同歸一 盜道躔禪靜九靈
第九十一回908
金平府元夜觀燈 玄英洞唐僧供狀
第九十二回917
三僧大戰(zhàn)青龍山 四星挾捉犀牛怪
第九十三回927
給孤園問古談因 天竺國朝王遇偶
第九十四回936
四僧宴樂御花園 一怪空懷情欲喜
第九十五回945
假合形骸擒玉兔 真陰歸正會靈元
第九十六回954
寇員外喜待高僧 唐長老不貪富惠
第九十七回963
金酬外護遭魔毒 圣顯幽魂救本原
第九十八回974
猿熟馬馴方脫殼 功成行滿見真如
第九十九回986
九九數(shù)完魔刬盡 三三行滿道歸根
第一百回993
徑回東土 五圣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