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是漢語詞匯,拼音hàipà,解釋為面臨險(xiǎn)境而心中恐懼、驚慌。下面我們?yōu)槟銕砻鑼懶那楹ε碌脑~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描寫心情害怕的詞語
有恃毋恐、勇者不懼、一則以喜,一則以懼、懸心吊膽、心驚膽顫、心驚膽寒、心驚膽落、心驚膽戰(zhàn)、心喬意怯、心有余悸、小鹿觸心頭、無所畏懼、畏敵如虎、望而生畏、提心吊膽、喪膽亡魂、三魂出竅、神逝魄奪、欺硬怕軟、魄散魂飛、怕風(fēng)怯雨、怕鬼有鬼·怕硬欺軟、目瞪口僵、目瞪口結(jié)、目瞪口張、目瞪舌彊、目瞪舌撟、目瞪舌強(qiáng)、目怔口呆、毛骨悚然、了無懼色、栗栗危懼、恐后爭先、恐慌萬狀、兢兢戰(zhàn)戰(zhàn)、驚愕失色、驚惶萬狀、驚恐失色、驚恐萬狀、驚心吊膽、駭人聽聞、駭人聞聽、汗不敢出、汗出浹背、魂飛魄喪、魂消魄喪、骨寒毛豎、骨軟筋麻、吊膽提心、擔(dān)驚忍怕、擔(dān)驚受恐、擔(dān)驚受怕、膽顫心驚、膽喪魂驚、膽喪魂消、膽戰(zhàn)心慌、膽戰(zhàn)心驚、膽戰(zhàn)心搖、大驚失色、誠惶誠恐
諰諰、心慌、心寒、心忪、心傷、心喬意怯、心怯、肉跳心驚、怕人、怕怯、怕硬欺軟、怕懼、張口結(jié)舌、惴息、惴惴不安、惴息、惴惴不安、震懾、戰(zhàn)欽欽、戰(zhàn)兢兢、戰(zhàn)竦、咋舌、怔忪、惴憚、惴憚、追懼、眼跳心驚、憂怖、嚴(yán)憚、余栗、畏犧、畏之如虎、畏死貪生·畏葸、吳牛喘月、望而生畏、危語、畏難茍安、畏怯、畏敵如虎、危言聳聽、玩偶之家、貪生畏死、三魂出竅、色厲內(nèi)荏、懾懼、滲人、滲滲、森人、受驚、獸伏、鉗口撟舌、起栗、喬怯、怯畏、怯懾、怯生、拈輕怕重(拈niān)、毛骨悚然、冷顫、恐慌、愧怕、恐聳詟栗、恐怯、可怕、悸栗、驚慌、驚嚇、悸噤、驚懼、驚畏、驚婚、寒乎、嚇唬、害怕、寒心、后怕、寒光、惶恐、慌怕、唬答、患御·惶怒、寒颼颼、害慌、寒膽、唬駭、唬嚇、駭怕、觳觫、怪懾、顧悸、骨軟斤麻、股栗、肝兒顫、發(fā)悸、發(fā)森、犯怵、奉頭
描寫心情害怕的詞語帶解釋
大驚失色
讀音: dà jīng shī sè
釋義: 非常害怕,臉色都變了。
出自: 《漢書·霍光傳》:“群臣皆驚愕失色,莫敢發(fā)言。”
造句: 金方伯聽見不是王慕維,又自稱舉人,不覺大驚失色。(清·張春帆《宦海》第二回)
用法: 連動(dòng)式;作謂語、補(bǔ)語;表示下意識(shí)的表情
近義詞: 膽戰(zhàn)心驚 心驚肉跳
反義詞: 不動(dòng)聲色 若無其事
擔(dān)驚受怕
讀音: dān jīng shòu pà
釋義: 形容十分擔(dān)心或害怕。
出自: 元·無名氏《梧桐葉》第四折:“為兵戈擔(dān)驚受恐?!?/p>
造句: 休聽那算命的胡說,撇下一個(gè)家業(yè),擔(dān)驚受怕,去虎穴龍?zhí)独镒鲑I賣。(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六十一回)
膽戰(zhàn)心驚
讀音: dǎn zhàn xīn jīng
釋義: 戰(zhàn):通“顫”,發(fā)抖。形容十分害怕。
出自: 元·無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驚膽戰(zhàn),索陪著笑臉兒褪后趨前。”
造句: 三藏見說,又膽戰(zhàn)心驚,不敢舉步。(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十三回)
骨寒毛豎
讀音: gǔ hán máo shù
釋義: 形容十分害怕。
出自: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名實(shí)》:“后人書之,留傳萬代,可謂骨寒毛豎也?!?/p>
惶恐不安
讀音: huáng kǒng bù ān
釋義: 惶:恐懼。內(nèi)心害怕,十分不安。
出自: 《漢書·王莽傳下》:“人民正營,無所措手足?!碧啤ゎ亷煿抛ⅲ骸罢隣I,惶恐不安之意也。”
用法: 補(bǔ)充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近義詞: 驚慌失措
反義詞: 談笑自若 處之泰然
魂飛魄散
讀音: hún fēi pò sàn
釋義: 嚇得連魂魄都離開人體飛散了。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
出自: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謂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造句: 猛然間一個(gè)人從身后冒冒失失的按住,也不出聲,二人唬得魂飛魄散。(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五回)
用法: 聯(lián)合式;作謂語、補(bǔ)語;含貶義
近義詞: 魂不附體 魂不守舍
反義詞: 處之泰然 泰然自若
噤若寒蟬
讀音: jìn ruò hán chán
釋義: 噤:閉口不作聲。象深秋的蟬那樣一聲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顧慮而不敢說話。
出自: 《后漢書·杜密傳》:“劉勝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p>
造句: 他的話完了,臺(tái)下有幾個(gè)人拚命地高聲鼓掌,而更多的人卻噤若寒蟬、面面相覷。(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補(bǔ)語;形容害怕不敢說話
近義詞: 緘口結(jié)舌 守口如瓶
反義詞: 口若懸河 侃侃而談
驚恐失色
讀音: jīng kǒng shī sè
釋義: 害怕得臉都變了色。
出自: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三十五回:“三藏聞言,驚恐失色道:‘徒弟,似此如何?’行者笑道:‘放心!放心!’把他這寶貝都拿來與我。”
驚恐萬狀
讀音: jīng kǒng wàn zhuàng
釋義: 驚恐:害怕;萬狀:各種樣子,表示程度極深。形容害怕到了極點(diǎn)。
出自: 宋·陳亮《謝楊解元啟》:“憂患百罹而未艾,驚惶萬狀而莫支。”
造句: 大家定睛看時(shí),原來是一群野雉,象是大敵襲來,驚恐萬狀地向南飛去。(曲波《林海雪原》三十四)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補(bǔ)語;含貶義
近義詞: 膽戰(zhàn)心驚 心驚膽戰(zhàn)
反義詞: 不動(dòng)聲色 處之泰然
恐慌萬狀
讀音: kǒng huāng wàn zhuàng
釋義: 恐:害怕;慌:驚慌;狀:情狀。形容害怕驚慌到極點(diǎn)。
淚如泉涌
讀音: lèi rú quán yǒng
釋義: 眼淚象泉水一樣直往外涌。形容悲痛或害怕之極。
出自: 唐·劉損《憤惋詩三首(其三)》“莫道詩成無淚下,淚如泉滴亦須干?!?/p>
造句: 允曰:“汝可憐漢天下生靈!”言訖,淚如泉涌。(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回)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用于書面語
近義詞: 聲淚俱下 老淚縱橫
反義詞: 捧腹大笑 縱聲大笑
淚如雨下
讀音: lèi rú yǔ xià
釋義: 眼淚象雨水似的直往下流。形容悲痛或害怕之極。
出自: 宋·陸游《聞虜亂有感》詩:“有時(shí)登高望鄠社,悲歌仰天淚如雨。”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近義詞: 淚下如雨
反義詞: 眉開眼笑 笑逐顏開
栗栗危懼
讀音: lì lì wēi jù
釋義: 栗栗:發(fā)抖的樣子。形容非常害怕。
出自: 《尚書·湯誥》:“栗栗危懼,若將隕于深淵?!?/p>
造句: 夫以我一人所遭之無依著若此。而帶累妻子,舉世行乎栗栗危懼之涂,吾能無缺然哉!(清·無名氏《杜詩言志》卷十)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形容非常害怕
毛骨悚然
讀音: máo gǔ sǒng rán
釋義: 悚然:害怕的樣子。汗毛豎起,脊梁骨發(fā)冷。形容十分恐懼。
出自: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七回:“秦王聞之,不覺毛骨悚然。”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十分恐懼
近義詞: 不寒而栗 膽戰(zhàn)心驚
反義詞: 鎮(zhèn)定自若 面無懼色
目瞪口呆
讀音: mù dèng kǒu dāi
釋義: 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fā)愣的樣子。
出自: 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一折:“嚇得項(xiàng)王目瞪口呆,動(dòng)彈不得?!?/p>
用法: 聯(lián)合式;作謂語、定語、補(bǔ)語;形容吃驚的神態(tài)
近義詞: 瞠目結(jié)舌
反義詞: 從容不迫
捻神捻鬼
讀音: niǎn shén niǎn guǐ
釋義: 形容驚慌害怕的樣子。
欺軟怕硬
讀音: qī ruǎn pà yìng
釋義: 欺負(fù)軟弱的,害怕強(qiáng)硬的。
出自: 明·高明《琵琶記·五娘請(qǐng)糧被搶》:“點(diǎn)催首放富差貧,保上戶欺軟怕硬?!?/p>
造句: 不公道,欺軟怕硬!有好差事派了別人;這樣黑更半夜送人,就派我。(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回)
用法: 聯(lián)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近義詞: 厚此薄彼
反義詞: 一視同仁 不偏不倚
肉跳心驚
讀音: ròu tiào xīn jīng
釋義: 形容擔(dān)心禍?zhǔn)屡R頭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
色若死灰
讀音: sè ruò sǐ huī
釋義: 面目慘白。原比喻面部沒有什么表情?,F(xiàn)形容十分害怕的神情。
出自: 《莊子·盜跖》:“目茫然無見,色若死灰?!?/p>
用法: 主謂式;作狀語;含貶義
近義詞: 色如死灰
舌撟不下
讀音: shé jiǎo bù xià
釋義: 撟:翹起。翹起舌頭,久久不能放下。形容驚訝或害怕時(shí)的神態(tài)。
出自: 《史記·扁鵲蒼公列傳》:“中庶子聞扁鵲言,目眩然而不瞚,舌撟然而不下?!?/p>
造句: 次日長聞報(bào),仰面視天,舌撟不能下。(清·紀(jì)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
用法: 次日長聞報(bào),仰面視天,舌撟不能下。 ◎清·紀(jì)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
肆無忌憚
讀音: sì wú jì dàn
釋義: 肆:放肆;忌:顧忌;憚:害怕。非常放肆,一點(diǎn)沒有顧忌。
出自: 《禮記·中庸》:“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p>
造句: 她們都是橫沖直撞,真真是肆無忌憚。(郭沫若《黃河與揚(yáng)子江對(duì)話》)
用法: 補(bǔ)充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近義詞: 肆意妄為
反義詞: 規(guī)行矩步 循規(guī)蹈矩
提心吊膽
讀音: tí xīn diào dǎn
釋義: 形容十分擔(dān)心或害怕。
出自: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十七回:“眾僧聞得此言,一個(gè)個(gè)提心吊膽,告天許愿?!?/p>
造句: 但他們往往遭農(nóng)會(huì)嚴(yán)厲拒絕,所以他們總是懸心吊膽地過日子。(《湖南農(nóng)民運(yùn)動(dòng)考察報(bào)告》)
用法: 聯(lián)合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貶義
近義詞: 擔(dān)驚受怕 心驚膽戰(zhàn)
反義詞: 心安理得 談笑自若
小鹿觸心頭
讀音: xiǎo lù chù xīn tóu
釋義: 形容因?yàn)楹ε露呐K急劇地跳動(dòng)。
出自: 清朝翟灝《通俗編·獸畜》:“為帝迫困于斯,見之汗?jié)褚陆?,若小鹿之觸吾心頭。”
心驚膽戰(zhàn)
讀音: xīn jīng dǎn zhàn
釋義: 戰(zhàn):通“顫”,發(fā)抖。形容十分害怕。
出自: 元·無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驚膽戰(zhàn),索陪著笑臉兒褪后趨前?!?/p>
用法: 聯(lián)合式;作謂語、定語;形容人極度驚懼恐慌
近義詞: 提心吊膽
反義詞: 泰然自若 坦然自若
心有余悸
讀音: xīn yǒu yú jì
釋義: 悸:因害怕而心跳得厲害。危險(xiǎn)的事情雖然過去了,回想起來心里還害怕。
出自: 孫犁《奮勇地前進(jìn)、戰(zhàn)斗—在一次座談會(huì)上的發(fā)言》:“如果他第一次在路上遇到的只是井繩,他就不會(huì)心有余悸了?!?/p>
造句: 如果他第一次在路上遇到的只是井繩,他就不會(huì)心有余悸了。(孫犁《奮勇地前進(jìn)、戰(zhàn)斗—在一次座談會(huì)上的發(fā)言》)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近義詞: 驚弓之鳥 談虎色變
反義詞: 泰然自若 神色不驚
懸心吊膽
讀音: xuán xīn diào dǎn
釋義: 形容十分擔(dān)心或害怕。
出自: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十七回:“眾僧聞得此言,一個(gè)個(gè)提心吊膽,告天許愿?!?/p>
造句: 但他們往往遭農(nóng)會(huì)嚴(yán)厲拒絕,所以他們總是懸心吊膽地過日子。(《湖南農(nóng)民運(yùn)動(dòng)考察報(bào)告》)
用法: 聯(lián)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近義詞: 提心吊膽
戰(zhàn)戰(zhàn)兢兢
讀音: zhàn zhàn jīng jīng
釋義: 戰(zhàn)戰(zhàn):恐懼的樣子;兢兢:小心謹(jǐn)慎的樣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發(fā)抖的樣子。也形容小心謹(jǐn)慎的樣子。
出自: 《詩經(jīng)·小雅·小旻》:“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造句: 那小孩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走著,唯恐摔倒。
用法: 聯(lián)合式;作謂語、補(bǔ)語、狀語;含貶義
近義詞: 如履薄冰 兢兢業(yè)業(yè)
反義詞: 膽大妄為
張口結(jié)舌
讀音: zhāng kǒu jié shé
釋義: 結(jié)舌:舌頭不能轉(zhuǎn)動(dòng)。張著嘴說不出話來。形容理屈詞窮,或因緊張害怕而發(fā)愣。
出自: 曲波《林海雪原》二八:“兇手感到這聲音象是一個(gè)鐵棒擊打在他的頭上,他轉(zhuǎn)頭一看,大驚失措,張口結(jié)舌?!?/p>
造句: 兇手感到這聲音象是一個(gè)鐵棒擊打在他的頭上,他轉(zhuǎn)頭一看,大驚失措,張口結(jié)舌。(曲波《林海雪原》二八)
用法: 聯(lián)合式;作謂語、狀語、補(bǔ)語;含貶義
近義詞: 啞口無言 瞠目結(jié)舌
反義詞: 口若懸河 滔滔不絕
惴惴不安
讀音: zhuì zhuì bù ān
釋義: 惴:憂愁、恐懼。形容因害怕或擔(dān)心而不安。
出自: 《詩經(jīng)·秦風(fēng)·黃鳥》:“臨其穴,惴惴其栗。”宋·周孚《鉛刀編·滁州奠枕樓記》:“乾道八年,濟(jì)南辛侯(辛棄疾)自司農(nóng)寺簿來守滁……民之居茅竹相比,每大風(fēng)作,惴惴然不自安?!?/p>
造句: 大家都認(rèn)為這是震南村第一個(gè)大災(zāi)難,愁眉苦臉,惴惴不安。(歐陽山《苦斗》六七)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近義詞: 忐忑不安 惶恐不安
反義詞: 心安理得 悠然自得
膽戰(zhàn)心寒
讀音: dǎn zhàn xīn hán
釋義: 戰(zhàn):發(fā)抖。形容害怕之極。
出自: 《古今雜劇·楚昭王疏者下船》:“怕的是城荒國破,常子是膽戰(zhàn)心寒。”
造句: 諸將見李逵等殺了一陣,眾人都膽戰(zhàn)心寒,不敢出戰(zhàn)。(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回)
膽顫心驚
讀音: dǎn chàn xīn jīng
釋義: 顫:發(fā)抖。形容非常害怕。
出自: 元·施惠《幽閨記·士女隨遷》:“生長升平,誰曾慣遭離亂,苦怎言。膽顫心驚,如何可免?!?/p>
用法: 聯(lián)合式;作謂語、定語;形容膽怯
近義詞: 膽戰(zhàn)心驚 心驚肉跳
反義詞: 神色不驚 鎮(zhèn)定自若
膽裂魂飛
讀音: dǎn liè hún fēi
釋義: 裂:破裂?;辏夯觎`、神志。膽也破了,魂也飛了。形容極度害怕、恐慌。
出自: 清·張春帆《宦海》第九回:“且說王觀察見防營軍作亂,嚇得個(gè)膽裂魂飛?!?/p>
造句: 且說王觀察見防營軍作亂,嚇得個(gè)膽裂魂飛。(清·張春帆《宦海》第九回)
膽喪魂驚
讀音: dǎn sàng hún jīng
釋義: 形容極度害怕、恐慌。
出自: 《醒世恒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任你銅筋鐵骨的好漢,到此也膽喪魂驚,不知斷送了多少忠臣義士!”
膽喪魂消
讀音: dǎn sàng hún xiāo
釋義: 形容極度害怕、恐慌。
出自: 明·無名氏《精忠記·班師》:“雄威糾糾殺金酋,已教膽喪魂消,他棄甲潛逃,從此邊疆不再無憂?!?/p>
吊膽提心
讀音: diào dǎn tí xīn
釋義: 提心吊膽。 形容非常擔(dān)心或害怕。
出自: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五回:“一個(gè)個(gè)擦拳磨掌,吊膽提心的,只等姑娘一句話。”
骨軟筋麻
讀音: gǔ ruǎn jīn má
釋義: ①形容精疲力盡的.樣子。②形容極其害怕的樣子。
出自: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五:“王吉心慌撩亂,將身子盡力挨出,挨得骨軟筋麻,才到得稀松之處?!泵鳌浅卸鳌段饔斡洝返谑换兀骸氨姵笺?,骨軟筋麻。戰(zhàn)戰(zhàn)兢兢,癡癡痖痖?!?/p>
用法: 警備隊(duì)一聽,嚇得~,暗暗說道:‘碰上老八路了,快跑吧!’ ◎馬烽 西戎《呂梁英雄傳》第九回
汗不敢出
讀音: hàn bù gǎn chū
釋義: 嚇得連汗都不敢往外冒了。形容緊張害怕到了極點(diǎn)。
出自: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戰(zhàn)戰(zhàn)栗栗,汗不敢出?!?/p>
惶惶不安
讀音: huáng huáng bù ān
釋義: 惶:恐懼。內(nèi)心害怕,十分不安。
出自: 《漢書·王莽傳下》:“人民正營,無所措手足?!碧啤ゎ亷煿抛ⅲ骸罢隣I,惶恐不安之意也。”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指心神不寧
近義詞: 如坐針氈 人心惶惶
反義詞: 悠閑自得 等閑視之
汗流夾背
讀音: hàn liú jiā bèi
釋義: 形容非??謶只蚍浅:ε隆M昂沽鳑驯场?。
出自: 清·昭連《嘯亭雜錄·阿文成相度》:“陪臣汗流夾背,出謂人曰:‘此誠宰相語?!?/p>
駭人聞聽
讀音: hài rén wén tīng
釋義: 使人聽了非常吃驚、害怕。同“駭人聽聞”。
出自: 《豆棚閑話·小乞兒真心孝義》:“[吳賢]忽一日仰天而嘆,說出一句駭人聞聽之言,道人生天地間,上不做玉皇大帝,下情愿做卑田乞兒,若做個(gè)世上不沉不浮,可有可無之人,有何用處?”
汗流洽背
讀音: hàn liú qià bèi
釋義: 汗流得滿背都是。形容非??謶只蚍浅:ε隆,F(xiàn)也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濕透了。同“汗流浹背”。
出自: 《舊唐書·昭宗紀(jì)》:“昭宗臨軒自諭之曰:‘卿等藩侯,宜存臣節(jié),稱兵入朝,不由奏請(qǐng),意在何也?’茂貞、行瑜汗流洽背,不能對(duì)?!?/p>
用法: 左右悉聞齊氏哀訴之聲,驚起來視,即齊氏~,精神恍然。 ◎宋·無名氏《異聞總錄》卷三
魂飛魄喪
讀音: hún fēi pò sāng
釋義: 比喻非??謶趾ε?。
出自: 元·關(guān)漢卿《蝴蝶夢》第二折:“驚的我魂飛魄喪,走的我力盡筋舒?!?/p>
用法: 眾小廝們見他說出來的話有天沒日的,嚇得~。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回
魂飛膽戰(zhàn)
讀音: hún fēi dǎn zhàn
釋義: 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同“魂飛魄散”。
出自: 《敦煌變言集·難陀出家緣起》:“怕怖莫知為計(jì),魂飛膽戰(zhàn)心惟?!?/p>
魂飄神蕩
讀音: hún piāo shén dàng
釋義: 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同“魂飛魄散”。
魂消膽喪
讀音: hún xiāo dǎn sàng
釋義: 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同“魂飛魄散”。
出自: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百十四回:“〔段愷〕使人探知大軍離城不遠(yuǎn),遙望水陸路上,旌旗蔽日,船馬相連,嚇得魂消膽喪?!?/p>
用法: 夫人聽說,嚇得目瞪口呆,~。 ◎清·佚名《說呼全傳》第五回
魂消魄喪
讀音: hún xiāo pò sàng
釋義: 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
汗洽股栗
讀音: hàn qià gǔ lì
釋義: 汗流浹背,兩腿顫抖。形容害怕、恐懼的樣子。
出自: 宋·陸游《跋韓立道所藏蘭亭序》:“雖單于不覺自失,況余子有不汗洽股栗者?”
汗出洽背
讀音: hàn chū qià bèi
釋義: 形容非??謶只蚍浅:ε隆M昂沽鳑驯场?。
出自: 《漢書·王陵傳》:“[周勃]汗出洽背,愧不能對(duì)?!?/p>
魂飛膽裂
讀音: hún fēi dǎn liè
釋義: 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同“魂飛魄散”。
出自: 向春《煤城怒火》第二十章:“小島左堵右擋支持不住,看到劉鐵沖在前邊直取他來,嚇的他魂飛膽裂,關(guān)山一群保護(hù)著小島狂跑猛竄!”
用法: 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傷亡慘重。 ◎《人民日?qǐng)?bào)》1968.2.2
驚愕失色
讀音: jīng è shī sè
釋義: 失色:由于受驚或害怕而面色蒼白。驚恐得改變了神色。形容十分吃驚。
出自: 《新編五代史平話·唐史·上卷》:“契丹以馬軍萬人拒之于前,將士皆驚愕失色?!?/p>
造句: 這話登時(shí)傳到宋良箴耳內(nèi),嚇得驚愕失色,淚落不止。(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九回)
用法: 這話登時(shí)傳到宋良箴耳內(nèi),嚇得~,淚落不止。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九回
兢兢戰(zhàn)戰(zhàn)
讀音: jīng jīng zhàn zhàn
釋義: 兢兢:小心謹(jǐn)慎的樣子;戰(zhàn)戰(zhàn):畏懼的樣子。形容害怕而小心謹(jǐn)慎的樣子。
出自: 元·無名氏《抱妝盒》第四折:“小儲(chǔ)君倒也安安穩(wěn)穩(wěn)守著妝盒做護(hù)身符,則是我陳琳兢兢戰(zhàn)戰(zhàn)抱著個(gè)天大悶葫蘆”。
驚惶萬狀
讀音: jīng huáng wàn zhuàng
釋義: 驚惶:害怕;萬狀:各種樣子,表示程度極深。形容害怕到了極點(diǎn)。
出自: 宋·陳亮《謝楊解元啟》:“憂患百罹而未艾,驚惶萬狀而莫支。”
驚心吊膽
讀音: jīng xīn diào dǎn
釋義: 形容十分害怕或擔(dān)心。
驚弦之鳥
讀音: jīng xián zhī niǎo
釋義: 比喻經(jīng)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diǎn)動(dòng)靜就非常害怕。同“驚弓之鳥”。
淚下如雨
讀音: lèi xià rú yǔ
釋義: 眼淚象雨水似的直往下流。形容悲痛或害怕之極。
出自: 宋·陸游《聞虜亂有感》詩:“有時(shí)登高望鄠社,悲歌仰天淚如雨?!?/p>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狀語;含貶義
近義詞: 淚如雨下
反義詞: 喜笑顏開
目定口呆
讀音: mù dìng kǒu dāi
釋義: 睜大眼睛直盯著不動(dòng),張著嘴說不出話。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fā)楞的樣子。
出自: 《說唐》第二一回:“驚得王小二目定口呆,眼巴巴看他把三十枝毛竹拖去了?!?/p>
用法: 那伙計(jì)聽說,抬頭一看,只見不是同仁堂了,不禁氣得~。 ◎清·吳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二十九回
目瞪舌強(qiáng)
讀音: mù dèng shé qiáng
釋義: 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fā)愣的樣子。同“目瞪口呆”。
魄散魂飛
讀音: pò sàn hún fēi
釋義: 形容非??謶趾ε隆?/p>
出自: 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可正是船至江心補(bǔ)漏遲,只著我魄散魂飛。”明·徐霖《繡襦記》第三十出:“聽說罷心悲痛,駭?shù)梦移巧⒒觑w似癡。”
用法: 那女學(xué)生見逢之在前探頭探腦,便也停住腳步,望了他幾眼,更把他弄得~。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四十回
鉗口撟舌
讀音: qián kǒu jiǎo shé
釋義: 閉口翹舌。形容因驚訝害怕而說不出話來的樣子。
喪膽亡魂
讀音: sàng dǎn wáng hún
釋義: 形容害怕到了極點(diǎn)。
出自: 元·秦簡夫《趙禮讓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見了俺喪膽亡魂,今朝拿住這斯,面不改色?!?/p>
神逝魄奪
讀音: shén shì pò duó
釋義: 猶言魂飛魄散。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
畏之如虎
讀音: wèi zhī rú hǔ
釋義: 像怕老虎那樣害怕。形容懼怕到極點(diǎn)。 宋 龔明之 《中吳紀(jì)聞·朱氏盛衰》:“有在仕途者,稍拂其意,則以違上命文致其罪, 浙 人畏之如虎?!?/p>
心喬意怯
讀音: xīn qiáo yì qiè
釋義: 指心神不定,感到害怕。
心驚膽落
讀音: xīn jīng dǎn luò
釋義: 形容十分害怕。同“心驚膽戰(zhàn)”。
勇者不懼
讀音: yǒng zhě bù jù
釋義: 懼:害怕。有膽量的人無所畏懼。
出自: 《論語·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p>
眼跳心驚
釋義: 形容非常害怕。《醒世恒言·獨(dú)孤生歸途鬧夢》:“[ 遐叔 ]好生奇怪,嚇得眼跳心驚,把個(gè)舌頭伸出,半晌還縮不進(jìn)去?!?/p>
怛然失色
讀音: dá rán shī sè
釋義: 怛:畏懼,恐懼。指因害怕而變臉色。
出自: 宋·蘇洵《送石昌言舍人北使行》:“聞介馬萬騎馳過,劍槊相摩,終夜有聲,人者怛然失色。”
用法: 偏正式;作狀語;指害怕而失色
近義詞: 大驚失色
反義詞: 神色自若
1、惶恐不安:內(nèi)心害怕,十分不安。
2、捻神捻鬼:形容驚慌害怕的樣子。
3、懸心吊膽:形容十分擔(dān)心或害怕。
4、勇者不懼:懼:害怕。有膽量的人無所畏懼。
5、汗不敢出:嚇得連汗都不敢往外冒了。形容緊張害怕到了極點(diǎn)。
6、膽裂魂飛:裂:破裂。魂:魂靈、神志。膽也破了,魂也飛了。形容極度害怕、恐慌。
7、驚心吊膽:形容十分害怕或擔(dān)心。
8、膽戰(zhàn)心寒:戰(zhàn):發(fā)抖。形容害怕之極。
9、吊膽提心:提心吊膽。 形容非常擔(dān)心或害怕。
10、骨軟筋麻:①形容精疲力盡的樣子。②形容極其害怕的樣子。
11、大驚失色:非常害怕,臉色都變了。
12、驚惶萬狀:驚惶:害怕;萬狀:各種樣子,表示程度極深。形容害怕到了極點(diǎn)。
17、望而生畏:畏:恐懼,害怕。看見了就害怕。
17、栗栗危懼:栗栗:發(fā)抖的樣子。形容非常害怕。
17、怕硬欺軟:害怕強(qiáng)硬的,欺負(fù)軟弱的。
16、心驚膽戰(zhàn):戰(zhàn):通“顫”,發(fā)抖。形容十分害怕。
17、寒心酸鼻:寒心:心中戰(zhàn)粟;酸鼻:鼻子辛酸。形容心里害怕而又悲痛。
18、吳牛喘月:吳牛:指產(chǎn)于江淮間的水牛。吳地水牛見月疑是日,因懼怕酷熱而不斷喘氣。比喻因疑心而害怕。
19、兢兢戰(zhàn)戰(zhàn):兢兢:小心謹(jǐn)慎的樣子;戰(zhàn)戰(zhàn):畏懼的樣子。形容害怕而小心謹(jǐn)慎的樣子。
20、擔(dān)驚受怕:形容十分擔(dān)心或害怕。
21、惴惴不安:惴:憂愁、恐懼。形容因害怕或擔(dān)心而不安。
22、汗洽股栗:汗流浹背,兩腿顫抖。形容害怕、恐懼的樣子。
23、貪生畏死:貪戀生存,害怕死亡。
24、畏敵如虎:害怕敵人如同怕虎一般。
25、汗流浹背:浹:濕透。汗流得滿背都是。形容非常恐懼或非常害怕?,F(xiàn)也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濕透了。
26、魂飛魄散:嚇得連魂魄都離開人體飛散了。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
27、縮頭縮腦:形容害怕不敢向前,或膽小不敢出頭負(fù)責(zé)。
28、肉顫心驚:形容擔(dān)心禍?zhǔn)屡R頭或遇到非??膳碌氖?,十分害怕不安。同“肉跳心驚”。
29、膽顫心驚:顫:發(fā)抖。形容非常害怕
30、怕風(fēng)怯雨:怯:害怕。形容人害怕艱難困苦,嬌氣十足。
31、張口結(jié)舌:結(jié)舌:舌頭不能轉(zhuǎn)動(dòng)。張著嘴說不出話來。形容理屈詞窮,或因緊張害怕而發(fā)愣。
描寫害怕的詞語
32、怕鬼有鬼:比喻害怕什么,偏偏要碰到什么。
33、膽戰(zhàn)心驚:戰(zhàn):通“顫”,發(fā)抖。形容十分害怕。
34、欺軟怕硬:欺負(fù)軟弱的,害怕強(qiáng)硬的。
35、寒毛卓豎:汗毛都豎立起來。形容非??植?,或心情特別緊張害怕。
36、肆無忌憚:肆:放肆;忌:顧忌;憚:害怕。非常放肆,一點(diǎn)沒有顧忌。
37、淚如雨下:眼淚象雨水似的直往下流。形容悲痛或害怕之極。
38、提心吊膽:形容十分擔(dān)心或害怕。
39、駭人聽聞:駭:震驚。使人聽了非常吃驚、害怕。
40、毛骨悚然:悚然:害怕的樣子。汗毛豎起,脊梁骨發(fā)冷。形容十分恐懼。
41、有恃無恐:恃:倚仗,依靠;恐:害怕。因?yàn)橛兴勒榷敛缓ε?,或毫無顧忌。
42、驚愕失色:失色:由于受驚或害怕而面色蒼白。驚恐得改變了神色。形容十分吃驚。
43、鉗口撟舌:閉口翹舌。形容因驚訝害怕而說不出話來的樣子。
44、驚弓之鳥: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比喻經(jīng)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diǎn)動(dòng)靜就非常害怕。
45、怛然失色:怛:畏懼,恐懼。指因害怕而變臉色。
46、兢兢業(yè)業(yè):兢兢:小心謹(jǐn)慎的樣子;業(yè)業(yè):擔(dān)心害怕的樣子。形容小心謹(jǐn)慎,認(rèn)真踏實(shí)
47、了無懼色:懼:害怕;色:神色。沒有一點(diǎn)害怕的神色。好詞好句
48、欺硬怕軟:欺:欺凌。怕:害怕。欺凌強(qiáng)硬的,害怕軟弱的。指吃硬不吃軟。
49、戰(zhàn)戰(zhàn)兢兢:戰(zhàn)戰(zhàn):恐懼的樣子;兢兢:小心謹(jǐn)慎的樣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發(fā)抖的樣子。也形容小心謹(jǐn)慎的樣子。
50、三魂出竅:形容害怕得不知所措。
51、肉跳心驚:形容擔(dān)心禍?zhǔn)屡R頭或遇到非??膳碌氖拢趾ε虏话?。
52、色若死灰:面目慘白。原比喻面部沒有什么表情。現(xiàn)形容十分害怕的神情。
53、恐后爭先:指害怕落后,追求上進(jìn)
54、心有余
悸:悸:因害怕而心跳得厲害。危險(xiǎn)的事情雖然過去了,回想起來心里還害怕。
55、恐慌萬狀:形容害怕驚慌到極點(diǎn)。
56、肉跳神驚:形容擔(dān)心禍?zhǔn)屡R頭或遇到非??膳碌氖?,十分害怕不安。同“肉跳心驚”。
57、誠惶誠恐:誠:實(shí)在,的確;惶:害怕;恐:畏懼。非常小心謹(jǐn)慎以至達(dá)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58、目瞪口呆: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fā)愣的樣子。
59、淚如泉涌:眼淚象泉水一樣直往外涌。形容悲痛或害怕之極。
60、談虎色變:色:臉色。原指被老虎咬過的人才真正知道虎的厲害。后比喻一提到自己害怕的事就情緒緊張起來。
描寫心情緊張害怕的詞語有哪些?大家知道嗎?下面我們?yōu)槟銕砻鑼懶那榫o張害怕的詞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描寫心情緊張害怕的詞語
嚴(yán)重、重要、倉猝、急急、吃緊、危機(jī)、焦灼、倉促、緊急、危急、垂危、危殆、危險(xiǎn)、告急、倉皇
心急如焚、焦急萬分、急不可待、迫不及待、心如火灼、急急忙忙 忐忑不安,坐立不安,心急如焚,迫不及待
驚魂未定 心驚肉跳 心煩意亂 心驚膽戰(zhàn) 憂心如焚 憂心忡忡 心急如焚 膽戰(zhàn)心驚
提心吊膽 手足無措 手忙腳亂 抓心撓肝 誠惶誠恐 戰(zhàn)戰(zhàn)兢兢 惴惴不安 迫不及待
心如火灼 急急忙忙 焦急萬分 急不可待 如履薄冰 坐立不安 惶恐不安 毛骨悚然
惶惶終日 寒心酸鼻 驚慌失色 驚天動(dòng)地 驚心動(dòng)魄 驚魂未定 驚弓之鳥 大驚失色
畏縮不前 觸目驚心 心有余悸 屏氣斂息
描寫心情緊張害怕的`詞語帶解釋
慌里慌張
【解釋】指焦急不安或精神慌亂。
【出處】余華《活著》:“我娘慌里慌張地想站起來,她站到一半腿一松,身體又掉到地上。”
坐立不安
【解釋】坐著也不是,站著也不是。形容心情緊張,情緒不安。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回:“自從哥哥吃官事,兄弟坐立不安,又無路可救?!?/p>
八公草木
【解釋】將八公山的草木視為敵人。形容心情極為緊張和恐懼。
【出處】苻堅(jiān)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晉書·苻堅(jiān)載記下》
忐忑不安
【解釋】忐忑:心神不定。心神極為不安。
【出處】清·吳趼人《糊涂世界》卷九:“兩道聽了這話,心里忐忑不定?!?/p>
七上八下
【解釋】形容心里慌亂不安。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十六回:“那胡正卿心頭十五個(gè)吊桶打水,七上八下?!?/p>
焦躁不安
【解釋】著急,煩躁,坐立不安的樣子 燥:煩躁 焦:焦慮 安:平靜。
【出處】人教版語文六年級(jí)上冊《最后一頭戰(zhàn)象》
惴惴不安
【解釋】惴:憂愁、恐懼。形容因害怕或擔(dān)心而不安。
【出處】《詩經(jīng)·秦風(fēng)·黃鳥》:“臨其穴,惴惴其栗?!?/p>
心神不定
【解釋】定:安定。心里煩躁,精神不安。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十三回:“便把豐兒等支開,叫劉老老坐在床前,告訴他心神不寧,如見鬼的樣子?!?/p>
汗不敢出
【解釋】嚇得連汗都不敢往外冒了。形容緊張害怕到了極點(diǎn)。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戰(zhàn)戰(zhàn)栗栗,汗不敢出?!?/p>
驚心吊魄
【解釋】形容使人十分驚駭緊張到極點(diǎn)。同“驚心動(dòng)魄”。
【出處】 清·無名氏·《懼內(nèi)供狀》:“將登山臨水,總是驚心吊魄之?!?/p>
驚心動(dòng)魄
【解釋】使人神魂震驚。原指文辭優(yōu)美,意境深遠(yuǎn),使人感受極深,震動(dòng)極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驚駭緊張到極點(diǎn)。
【出處】南朝·梁·鐘嶸《詩品》卷上:“文溫以麗,意悲而遠(yuǎn),驚心動(dòng)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p>
毛發(fā)皆豎
【解釋】豎:直立。汗毛和頭發(fā)都豎立起來。形容極度恐懼、緊張的樣子。
【出處】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六回:“猛然間聽的呼呼風(fēng)響,楊忠覺得毛發(fā)皆豎,連忙起身,手掣寶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