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別離》(其實我更喜歡臺譯的《分居風暴》)是我第一部接觸伊朗的電影。單從畫面上說,《別離》(以下這樣稱呼)確實沒有國內(nèi)的畫面精美(也不知道是不是關我看的版本問題),但故事情節(jié)卻引人入勝。
先把丑話說在前,這部電影我只觀看過一遍,沒有定格或是一個畫面重復播放,我只能從普通觀眾的角度淺析一遍。
《分離》沒有大成本的宣傳,第一次萌生看這部電影的念頭也僅僅是我庸俗的認為奧斯卡外語片九強一定有它的動人之處。
事實也是如此。
阿斯哈·法哈蒂對于我來說是一個嶄新的名字。但觀看這部電影的手法卻沒有陌生的感覺。它就好像是某個我們熟悉的導演拍出來的,于是我想,它最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故事和里面千絲萬縷的暗喻與感悟。
他們?yōu)槭裁匆x開_
在影片的一開始,納徳和西敏就在爭吵著,因為丈夫不同意出國生活而選擇離婚。于是出不出國就成為了這次分離的導火線。而納徳的理由是因為老年癡呆的父親需要他。這似乎也很理直氣壯。西敏的意思是把女兒帶到國外,讓她有更好的學習環(huán)境。當判官問到國內(nèi)是什么環(huán)境時西敏卻避而不答。影片到這里讓我想起中國一個相似的狀況——官員在致力于國內(nèi)的政治和國家的改善,而他們的孩子往往被送到國外生活。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很大原因就是因為連改革者都對這個國家失了信心。而納徳是一個耿直的人(從后面不肯承認自己推保姆下樓能看出),他對這個國家(他的爸爸作為國家的暗喻)依然盡忠職責,即使他已經(jīng)不認得他了(國家已經(jīng)老),納徳仍然愿意留守。
保姆的出現(xiàn)_
西敏的離使得納徳不得不請一個保姆來照料他的家庭。而梅特是清楚她母親的,她知道母親在兩個星期后會回來。如果劇情不出現(xiàn)點波瀾,那么,兩個星期后西敏會回來,保姆卻要離開,分居風暴就這么結束了。于是轉(zhuǎn)折點出現(xiàn)了,納徳發(fā)現(xiàn)他的錢不見了,保姆把他的父親鎖在房間里差點使父親死亡。兩個家庭的紛爭出現(xiàn)了。保姆指出納徳是使她流產(chǎn)的兇手。
保姆瑞茨是一個信奉上帝的伊朗女人。宗教的信仰使她有一套很嚴格的操守和道德觀。
讓上帝作主
事發(fā)之后,兩個家庭開始糾纏在一起,對簿公堂。
他們說的都是真話,納徳沒有推瑞茨下樓,瑞茨沒有偷納徳的錢。(只是在納徳的父親走失那一段到瑞茨回來看著孩子們玩游戲的那一段的銜接有點生硬。)
既然這是由萬能的上帝引起的混亂,也應該由上帝來作個終結。
由于瑞茨的信仰,謊言被識破。
結局
結局實在是耐人尋味。
納徳和西敏各自坐在走廊的兩邊等待著女兒的答案。
答案
答案導演沒有給出,但我們不妨進行一個推導。
首先,從兩人坐的位置。納徳坐的是最近鏡頭的右手面,而西敏坐得遠離鏡頭,并且在中間隔了一層玻璃,面部表情失焦。說明二人心靈已經(jīng)有了隔閡。
其次,女兒的心意。女兒在后來跟父親哭訴,為什么不愿意給錢讓媽媽回來,然后坐上母親的車離。在此之前,梅特一直守候在父親身邊照顧著爺爺。但她為的只是母親能夠回來和父親團聚。也許好多人會認為梅特一定是比較喜歡父親所以才一直留在父親身邊,但后來的事說明梅特也是一個耿直的人,她不喜歡父親撒謊。
由此種種,我也糾結了,未能得出答案。
但作為一個孩子,我深信她是同等愛她的父母,她一直在強調(diào),她已經(jīng)作出了選擇,那么這個選擇一定是能平息這場風波的最好良藥。
太過專業(yè)的評論留給那些資深的人士吧,只想簡單談談這部影片留給我的觸動。
納德:
一個男人在看這部影片的時候忍不住會有點太過于入戲,會情不自禁的把自己融入到這部片子當中,妻子的爭執(zhí),女兒的呵護,父親的照料,包括影片未曾提起事業(yè)生活中的窘狀。每天睜開眼,每一件事殘酷的擺在面前。就因為自己是個男人,就得承受這殘酷的現(xiàn)實賦予的一切。做人難,做個男人更難,換成是我,可能跟他的結局是一樣的。親情永遠是第一位的,雖然父親患有老年癡呆,可是,作為一個有良心的人,誰又能割舍呢?我不管他認不認得我,只要我認得他是我的父親。曾經(jīng)看過一個很感人的短片,父親和兒子坐在公園的椅子上休息,一直鳥飛過,父親問,那是什么?兒子告訴了他。一連問了幾遍,兒子開始有些煩了,到最后甚至開始咆哮,可父親還在問,兒子剎那間意識到了些什么,態(tài)度突然轉(zhuǎn)變,又開始一遍接著一遍不厭其煩的回答。想想我們還在牙牙學語,我問會把同一件事問上幾百次,父母不但沒有厭煩,反而樂此不疲。幫我們換尿布,叫我們讀書識字,供我們吃飯穿衣。想想自己還有父母,每一天都是幸福的,生活懂得知足
西敏:
結婚前叫女孩,結婚后叫女人,為人母,為人妻。自己不能像婚前那樣放縱,要懂得怎么過日子。也不能像婚前那樣約束男人(要想改變男人的一些壞毛病,懷孕期間是這一輩子最黃金的時期),為了男人對離婚的不挽留淚腺分泌過剩。人活著永遠不能只為了自己,這樣太自私了,動不動就離婚,感情又不是兒戲,最后損失的還是自己。其實面對這樣一個家庭,西敏挺幸福的,沒有經(jīng)濟上的擔憂,有自己的父母疼著,女兒陪伴著,包括丈夫?qū)ψ约旱膽B(tài)度始終都是和善的,影片的很多細節(jié)都能直接表現(xiàn)納德對西敏的愛。雖然移民是為了孩子好,可是鞋舒不舒服只有腳知道,孩子的`意愿值得當父母的考慮。在這一點,納德做的更好。西敏對女兒的愛,勝過對自己,寧愿舍棄自己的一切,也要為孩子提供一個適合她的成長環(huán)境。母愛這個主題永遠不會褪色的。
女兒:
小時候我生活在這樣一種環(huán)境當中,每天早上5毛錢,吃一頓路邊小吃,那個時候油條還沒有洗衣粉,5毛錢買6根,稀飯不花錢,吃完上學。中午1塊5,吃一份盒飯,下午坐公交5毛錢,晚上可以回家吃點。但有時候總是伴隨這父母各種各樣的爭吵。
拋開父母的爭吵,女兒的的生活還算不錯,有人疼,有人愛。就是因為這樣一次別離,讓她蒙上了一層陰影,11歲的孩子好懂事,只要他跟爸爸在一起,媽媽就不會走,就不會離婚,她可以不要一切好玩的好吃的,只希望勸說爸媽能夠在一起,她也做了很多努力,但始終在父母的眼里她只是個孩子。
現(xiàn)實的殘酷讓她過早的卷入到家庭糾紛當中,父母老是問你跟誰生活在一起,這個問題沒有答案,就像影片的結局一樣,跟誰都是錯。父母就像孩子的兩個翅膀,缺少一個的只會是折翼的天使,怎么會飛的起來呢?連這么點道理都不明白的父母們,你們有資格為人父母么,真忍心下得起手么?
01
電影從名字上看就是從一件小事情入手和著眼,實際上也是由一個家庭發(fā)生的事情反映整個伊朗整個社會的問題。故事發(fā)生的場景包括:家里、學校、法庭,人物有老師、孩子、感情破裂的夫妻,患有老年癡呆的父親,底層的一家三口,電影中的故事完全以一個普通中產(chǎn)階級為基礎,反映這個階層的人面臨的養(yǎng)老、教育和夫妻之間等問題的同時,也凸顯出底層人的無助與絕望。
圍繞中產(chǎn)階級,他們至少面臨以下幾個問題:
一、夫妻對未來的期望和打算問題
共同生活了十幾年的夫妻,已經(jīng)沒有熱戀時期的生死相許,而只有現(xiàn)實主義的對老對小對未來的打算,當這個與另一半出現(xiàn)巨大沖突時,矛盾就發(fā)生了。劇中女主角一心想要離開這個國家,為了讓后代接受更好的教育,有更大的發(fā)展空間,減少這個國家社會可能對女兒造成的傷害,所以愿意不惜一切離開故土,離開自己的父母。而男主是出于孝道,無論如何不會拋棄自己患病無人照料的老父親。其對妻子的欲求與期望沒有給予充分關注與回饋,本質(zhì)上仍然是缺乏充足有效的溝通,由此造成其妻子決定離開,不再盡兒媳婦和母親、妻子的義務責任。
二、對女兒的教育問題
劇中,我們看出該女兒出生于中產(chǎn)階級,物質(zhì)生活較為優(yōu)越,內(nèi)心善良,勤奮好學,且父母對其教育投入精力很多,其自身要求也很高,英語阿拉伯語還有波斯語等等都在學習。但是父母的感情破裂給了她巨大的心里陰影和傷痛,其父母意識到底層男到其學校和老師騷擾時候,感覺到被按住了命門,只求女兒不受到影響。但是女兒察覺到了父親對于事實的隱瞞,父親決定和盤托出,并將正義的決定權交到女兒手中,女兒也幫助父親免受牢獄之災而說謊,從而內(nèi)心對于現(xiàn)實又有一次巨大的失望。在這個混亂的家庭中,想要一心受到高等級教育的目標肯定會受到干擾,連善與惡的邊界線都會變得模糊。
三、對父親的照料問題
男主的父親患有老年癡呆,生活不能自理。一方面他牽扯了男主的'大量精力去照料,成為男主不愿赴國外發(fā)展的最大羈絆;另一方面男主仍然住在其父親的房屋內(nèi),且?guī)缀鯖]有存款,每日必須工作,所以需找人照料其父,而不能將其送至養(yǎng)老院悉心照料,也體現(xiàn)出中產(chǎn)階級可支配收入少,社會福利少,養(yǎng)老靠自己的社會問題。劇中男主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的頂梁柱壓力,疲于奔命,且哪里都需要他費心,最終亂上加錯,造成自己官司纏身,給原本脆弱的家庭造成了更大的搖晃。
四、法律與傳統(tǒng)的問題
這部劇中出現(xiàn)的有雙方打得控訴,法官權利非常大,但是也憑證據(jù)和規(guī)矩辦事,也有專業(yè)化的明辨是非調(diào)查真相的業(yè)務能力。但是動輒要將人送進監(jiān)獄,這對每個脆弱的家庭都是毀滅性的,可見法律無情。再者,底層人們對宗教的信仰非常虔誠, 堅信善惡終有報,不允許自己做任何虧心事情,即使現(xiàn)實已經(jīng)是多么殘酷。撇開法律決定私了,拋去其他進行男人之間的對決,男女之間的巨大不平等地位與差別,這些都是與現(xiàn)代化不對稱和矛盾沖突的地方。
這部劇反映了好幾個當下這個社會面臨的幾個問題,或者說一個個現(xiàn)實人物的縮影。但是從另一個民族的人來說,我們很容易被他們的虔誠、善良、正義,有什么說什么,還有勤奮,甚至是帥小伙,漂亮菇?jīng)龅莫毺貧赓|(zhì)所吸引。我們都認為他們可以過得更好,可以將他們的笑容綻放的更加迷人,他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希望這個過程給善良虔誠人們一些緩沖,將傷害和失去的損失降到最少最小最低。
02
剛看完。大概也是第一次看伊朗的電影,從電影中也可以了解到一些關于伊朗的文化和信仰。這部電影的好看在于,給人的感覺就是現(xiàn)實生活中很平常的事情,但是還是牽扯到了宗教,道德,親情,家庭,還有對子女的教育。其實矛盾從一開始就隱藏著,只不過在保姆流產(chǎn)后,引出了好多個矛盾,也沒有想到,這件事會這樣發(fā)展。
從階級的層面也可以看出來,男主教養(yǎng)好,工作體面,孝敬父親,對女兒的教育也很好。只不過,挑戰(zhàn)他內(nèi)心道德的,是他為了女兒的未來還是撒謊了,甚至女兒也為了父親圓了謊,這是讓人很無奈的地方。
關于是不是男主導致的保姆流產(chǎn),感覺都有點懸疑片的意思了??,總算是最后解開了謎團。
電影觀看全程都讓人有點揪心,不過這也是它的精彩之處,并沒有什么表面上大的沖突,但是還是讓觀眾在心里掀起了好幾層浪。
03
我得承認,自始至終,我都是站在納德(中產(chǎn)階級,上層精英階級)這一邊。納德在法庭上質(zhì)疑瑞茨錢去哪兒的時候,導演兩次把鏡頭給了她丈夫,我看到她丈夫游移的表情。那時候我便認定錢是瑞茨的丈夫偷了去,因為他也來過納德的家里,可以拿到鑰匙。潛意識我會認為,這是一個負債累累的家伙,還進過監(jiān)獄,一定不是什么好貨色。電影最終也沒有說明這筆錢的去向。我還想,一定不要跟有不明歷史地人來往,否則引火上身。又想,怎么能這么想呢?……
影片的節(jié)奏非常緊湊,氣氛一直保持著緊張,導演把握很有度。不得不說,這是非常漂亮的一部電影。這次我可能看懂了,大學那會估計沒看懂吧。
瑞茨和西敏的對比。瑞茨,為了在她丈夫面前掩飾自己被車撞而流產(chǎn)的罪過,而把責任推在納德身上,影片最后才讓其親自道出真相,可以說這是一個沒有主見的婦女。而西敏,卻完全不同,不管是在抵押房產(chǎn)保釋丈夫還是在私下與瑞茨丈夫談判的事情上,都是很有主見分寸的。就像影片里,兩個家庭的女孩在法庭上讀的那段歷史知識,社會分成兩個階級,上層階級和普通階級…也許,導演刻意如此安排,為的說明,這樣的不平等還將在下一代繼續(xù)延續(xù)下去。
04
開頭幾分鐘的鏡頭都是關于這對夫妻要移民的爭吵,我以為這就是本片的中心路線了,后面應該是一直圍繞著要不要出國來進行的吧。然而這只是一個小插曲,整部電影從頭至尾都是走的樸實風,對發(fā)生的事件及人物的反應進行了細致的描寫,并且區(qū)別于歐美的大片,一點背景音樂都沒有,完全是活生生的對于生活以及現(xiàn)實的思考。對于片名一次別離,就看完整個片子的感受來說,更多的是指階級之間的分離,既是思想的分離,也是中產(chǎn)階級和低層人民的分離。
階級不同,不僅會影響一個人的物質(zhì)環(huán)境,更多的是教育、思想、理念這些腦子里根深蒂固的東西,影片中有一個片段,瑞茨的丈夫本來答應第二天來納德家工作,結果看到還是瑞茨過來,問她丈夫為什么沒有過來,瑞茨解釋追債的人一直找他,但是納德卻對這個回答沒有任何回應,只是在最后強調(diào)如果你丈夫不能來,至少提前兩天讓我知道。正因為每個階級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中層階級常常會對底層人民的生活視而不見,就像人溫飽滿足后是不會去顧慮那些還在挨餓的人的,本性使然而已。
另一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劇中兩個小女孩受到的待遇。一個是中產(chǎn)階級的孩子,每天上學還有家教可以補習,父母會定期抽查所學知識,并對不懂的數(shù)學進行輔導;另一個是每天跟著媽媽上班,偶爾還要幫忙做點小活,最后眼睜睜看著別人要把母親趕出去,為了工錢而被納德推倒。所以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是現(xiàn)實不是道理,在你的階級沒有進行選擇權利的時候,生活會迫使孩子過早成熟,就像片中特梅在走廊里背書時,瑞茨的女兒只能靜靜的看著嘴里亂說些什么。
最關鍵的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下,你無法預知努力是否就能打破一個人的階層,過上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