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天空》觀后感(一)
一直在尋找一部適合教師看的美麗的片子。
無意中在教師博客上看到了《孩子的天空》這個片名。趕緊搜索,打開網(wǎng)頁,在線觀看。隨著悠揚的小提琴聲和山村茶園梯田的同時展現(xiàn),畫面上出現(xiàn)了兩位主人公,一位是新來的美術(shù)老師郭云天,一位是山村孩子古阿明。年輕有抱負的帥哥老師和調(diào)皮率真有繪畫天賦的古阿明之間會發(fā)生怎樣的故事呢?率真的古阿明在老師的允許下大膽地畫出了自己想像中的大海、輪船,讓郭老師也為之驚訝。
因為郭老師的到來,古阿明興奮著,喜歡畫畫的他還爭取到了代表班級參加校美術(shù)特訓班的機會,他興奮地奔回那窮苦的家連呼:“我是代表了!”古阿明是那么熱愛繪畫,可他的父親卻不理解他,是郭老師的支持讓他的繪畫天賦一點點展露??捎捎诩依锔F,沒地位,他卻失去了代表班級參加縣級繪畫大賽的機會,郭老師已為了他與同事?lián)砹帲瑹o奈一個人的力量也無法扭轉(zhuǎn)學校的所謂現(xiàn)實。
阿明失望、痛苦甚至憎恨郭老師,郭老師卻懷著歉疚為阿明創(chuàng)造了新的機會,鼓勵他參加世界級的比賽。在比賽捷報傳來的時刻,可愛的阿明卻因為急性肺炎即將離開人世,他帶著美好的心愿微笑著去了天堂。悲哀、心痛隨之而來,然而笑起來露出兩顆大大門牙的古阿明,卻讓眼眶濕潤的我們感悟到許多美好率真的真諦!
沒有復雜的故事情節(jié),沒有深奧的言語!《孩子的天空》帶給我的卻是整個生命的詮釋,如此的真實與樸實。一個夢想改變?nèi)说恼麄€童年,一顆堅持的心改變整個人生,郭老師的啟蒙與鼓勵無疑成為古阿明對夢想執(zhí)著的根源。遇見郭老師的阿明是幸運的,他和郭老師之間近似朋友的關(guān)系感動著我們。郭云天那一句“請多多指教”,加上禮貌的鞠躬禮以及溫文爾雅、循循善誘的形象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無疑真是一位正直敬業(yè)、愛才惜才的好老師。
教師看此片可以領(lǐng)悟很多東西:如何愛學生?如何保護學生的天性和才能?如何與學生相處?如何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幫助孩子,為孩子插上夢想的翅膀?似乎不需要用太多的言語去解釋,看了此片你就會明白。
看這部《孩子的天空》,浸染在清新的小提琴聲里,山村的茶園景色從眼前反復再現(xiàn),仿佛就在感受純美的茶園生活,而那個因為窮而不得不放棄學習去捉茶蟲的孩子最后因為這幅反映茶園生活的畫而成就了夢想。
《孩子的天空》觀后感(二)
現(xiàn)在的社會雖然說很開放了,但是現(xiàn)在的社會放眼看去成功的成才的大多都是有錢人家的孩子,農(nóng)村的孩子尤其是山里的孩子能走出大山的有多多少。就算他們走出了大山?jīng)]有人提拔沒有人幫助他們又能做什么。
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天賦為什么社會看到的都是有錢有勢孩子的天賦,窮人家的孩子的天賦難道注定了一輩子要被埋沒嗎?為什么現(xiàn)在的社會是這樣那,為什么這個的社會總是不能被推翻那。
電影說的是古阿明,樹人國小四年乙班。家里種茶,經(jīng)常因為父母茶事繁忙而請假幫忙,有個體弱多病的弟弟阿生,還有一個萬事通的阿嬤。古阿明活潑天真,上學經(jīng)常只記得玩了什么,而忘了讀過什么書,幾個死黨經(jīng)常一起調(diào)皮鬧事,雖然古阿明家境貧困,但他卻天天快樂。這樣的古阿明平常就喜歡涂鴉亂畫,但美術(shù)成績永遠只有60分,因為他用色不真實、大小比例夸張,老師們都看不懂他在畫什么,總以為他只是在搗蛋。
直到新的美術(shù)老師郭云天上任,看出了他的天份,興奮之余極力提拔,深信在當年度的全縣學生美術(shù)比賽一定能為學校贏得好成績。從來沒有人這樣稱贊過自己,也沒想過自己竟然能當上代表,而且又是做自己最愛做的事──畫畫,古阿明開始幻想代表學校出賽,抱個大獎杯回來的樣子,而開心不已。
但事與愿違,最后美術(shù)代表并不是古阿明,而是同班的另一個小朋友林志鴻。林志鴻從小也展露了他在美術(shù)繪畫上的天份,屬于中規(guī)中矩努力型的孩子,郭云天雖然并未否定林志鴻的能力,但論繪畫的驚喜與突出,古阿明絕對略勝不只一籌。
郭云天力保古阿明并未成功,而失的原因不在誰畫的好,而在誰的出身高。林志鴻的父親是鎮(zhèn)上有力人士,財力雄厚更跨足政界,為現(xiàn)任省議員,而古阿明的家庭只是小小茶農(nóng),加上他畫風前衛(wèi),無論郭云天如何力薦,始終得不到傳統(tǒng)勢力的認同。郭云天不滿學校凌駕專業(yè)的決策,決定帶古阿明走出這塊地方,用世界來證明古阿明的天份,至于學校的.比賽,他善盡指導的義務,但心里并不看好。
沒想到,這個郭云天不看好的比賽,得到了絕好佳績,學校傳統(tǒng)派勢力因而更加囂張,讓郭云天全無立足之地,而郭云天也為此大受挫折,體驗到專業(yè)之前還有如此復雜的人際關(guān)系,郭云天于是干脆放棄,收拾行囊決定離開樹人國小。郭云天離開之前,他用筆寫出自己這段心路歷程,留給學校一位女老師林雪芬,她是古阿明的級任導師,同時也是林志鴻的姐姐,在學校任教期間,林雪芬是他說話的對象,曾經(jīng)大肆抒發(fā)理想的郭云天,也將自己的理想交給了林雪芬。林雪芬代替郭云天將古阿明參加世界比賽的畫寄了出去,心中默默祈禱,希望世界看得到古阿明的天份。
那年茶蟲肆虐,古家沒錢買農(nóng)藥撲殺,茶園收成自然減少,于是家中的經(jīng)濟情況更加拮據(jù)。古阿明因為找尋逃走愛貓,在大雨里淋了一整天的雨,全身濕透,回家后立刻染上重感冒,可是古家沒錢帶古阿明看醫(yī)生,只能到藥局賒帳拿藥,無法對癥下藥。古阿明因病缺席多日,林雪芬擔心前往探望,發(fā)現(xiàn)古阿明病情嚴重,當機立斷送他入院。因為延遲就醫(yī),古阿明的感冒已感染并發(fā)癥,整個人高燒不已、昏迷不醒,最后終于不治。諷刺的是,就在古阿明辭世的前幾天,國外傳來得獎的消息。消息一傳開,當初對古阿明棄如敝履的人們紛紛改口稱贊古阿明是水城鎮(zhèn)之光、樹人國小的繪畫天才,英才早逝、嗚呼哀哉。
林志鴻找來郭云天一起開設(shè)美術(shù)教室,并將古阿明的作品設(shè)計為教室的招牌,當作是一種精神的延伸,也提醒著自己,一定要制造一個讓每個小朋友都能快樂作畫,充分發(fā)揮自我的環(huán)境。
雖然古阿明去了但是他的作品最后被保留了下來,他是幸運的,因為他碰上了好老師。但是不是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好運的。為什么社會總是埋沒孩子的天賦為什么不能讓他們更好的飛翔。
《孩子的天空》觀后感(三)
孩子是我們的未來,也許還會寄托幾代人的希望。我們都會希望孩子可以健康成長,輕松學習,快樂生活。
向老師,各位家長推薦一部電影《孩子的天空》。
據(jù)說,農(nóng)人把魯冰花種在茶樹的空隙下,春天它開出紅色的小花朵。不久花謝了,農(nóng)人把它拔下來放在茶樹下,蓋上泥土,慢慢地魯冰花就會變成肥料,使茶樹長得很茂盛。魯冰花雖然死了,但是我們可以喝到很香很甘的好茶。
《孩子的天空》描述年輕美術(shù)老師郭云天來到偏遠茶鄉(xiāng)小學教書,他帶來全新的美術(shù)觀點,發(fā)現(xiàn)具繪畫天份的古阿明,卻無法說服沉溺傳統(tǒng)與金錢的鄉(xiāng)紳,等世界證明了古阿明的才華可為時已晚。當然更于我們展示了一段感人的師生情。
或許你感嘆于世態(tài)炎涼,在教育行業(yè)也摻雜著金錢、地位等世俗觀念;或許你可憐于古爸古媽悲涼的身世,他們要忍受兩次那么殘酷的喪子之痛;再或許你感動于還有這么一位好老師,擁有才華還擁有一顆金子般的心。
首先,教育的弊端在電影中顯露無疑。只看重分數(shù),沒有創(chuàng)新的傳統(tǒng)教育必會遭到淘汰,而現(xiàn)代的教育應該是重視孩子的全方面發(fā)展,發(fā)掘孩子創(chuàng)新意識。我們現(xiàn)實的教育中或許也這樣,兒童本應有的勇敢無懼、興趣廣泛其實都被現(xiàn)代教育所扼殺。
其次,教師們應該有扎實的專業(yè)功底,當然還要形成自己的獨特的教學風格。我想我們的教學也應該像郭老師一樣有幽默感,讓學生不時笑一笑,還應該具有時代氣息,讓他們
再者,教師要平易近人,學著體會學生的苦與樂。郭老師是愛學生的,與其說他們是師生,不如說他們是朋友,他會高興地抱起學生,他會幫助阿明捉茶蟲。當他對阿明的落選而感到無能為力時還會鞠躬向阿明道歉。
藍藍的天,藍藍的水,還有茶樹的綠,一切的一切似乎都那么純凈,襯托了善良的人們,更襯托了一位令人尊敬的好老師,當然也襯托了孩子湛藍廣闊的天空。
昨晚睡前看了白先勇的《樹猶如此——紀念亡友王國祥》。12年前的一篇悼文挖出來看是因為有個朋友說:“沒有太多傷情筆墨,初中時也看不懂,等大一有一天突然想起,細細琢磨了一下,突然就淚如雨下了”。
整篇文章說的是王患重病,白一路陪伴,其間各處求醫(yī)、各種搶救,生死門中一起過直到王離去的經(jīng)過,夾帶著兩人一起打點茶樹花園的簡單回憶。平淡的敘述,克制的表達,與預設(shè)的閱讀還是有很大差別,最后也沒有那些“應該的”眼淚。
說真的,覺得白可以寫得更“好”:比如他可以詳細描寫王病重時怎樣因性格剛硬而忍痛不言,自己在一次次將其從鬼門關(guān)拉回來的過程中又是如何煎熬折磨,王離去后那些已經(jīng)長到有屋檐那么高的老茶樹的瞬息繁華又喚起了他何種往昔……
但是,或許這只是一個“沒有經(jīng)歷過,所以不能懂得”之人眼中的“好”而已。白王二人自17歲樓梯轉(zhuǎn)角相遇,從此相伴38年,已是情深;白寫這篇文章時距王去世已17年,時間的流洗使白的悲哀淡淡暈散開去,鈍重的痛感成了蒙塵的念嘆——
“我與王國祥從前種的那些老茶,二十多年后,已經(jīng)高攀屋搪,每株盛開起來,都有上百朵。春日負喧,我坐在園中靠椅上,品茗閱報,有百花相伴,暫且貪享人間瞬息繁華。
美中不足的是,抬眼望,總看見園中西隅,剩下的那兩棵意大利柏樹中間,露出一塊楞楞的空白來,缺口當中,映著湛湛青空,悠悠白云,那是一道女媧煉石也無法彌補的.天裂。”
此前一直不知道白先生是同性戀。他雖曾在香港公開過這一事實,但在居住地臺灣乃至留美后對此仍鮮有提及,淡化處理,更別說他的“愛人”是誰了。生于37年的白,73年赴美,無論哪塊土地,這個話題在當時都極具敏感性。平淡的敘述,似乎也有些無奈。
當年他母親去世,他按回俗走了40天墳,第41天飛到美國參加Iowa Writer's Workshop(愛阿華作家工作室)學習文學理論和創(chuàng)作研究,卻一直無法下筆寫作,直到寫出《芝加哥之死》。失去了王,不知道他又經(jīng)過了怎樣的心理戰(zhàn)斗,才能提筆寫下這篇7頁的懷念文章……
第一次知道他的名字,是因為《臺北人》。夏志清這樣贊他:“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家中的奇才,五四以來,藝術(shù)成就上能與他匹敵的,從魯迅到張愛玲,五六人而已?!边@樣的盛譽,私下里難免起懷疑。 看了此文,深感白先生受中國古典文化熏染之濃。
一位自高中時代就模仿西方文學,碩士又是在西方讀西方文學理論與創(chuàng)作,仍能堅守中國古典文化的底韻,實在敬佩。
在中國文學史上,臺港澳一直處于邊緣地位(大陸視角),可是白先勇、龍應臺等人的文章,有時也實在叫大陸文人汗顏。
cctv-1的節(jié)目中尋找最美孝心少年,快三十的我看了被震撼了,有太多的感動感慨,深入了自己的靈魂深處……
以前看過cctv的感動中國一般都是年紀大的,這個節(jié)目都是十五歲以下的小兄弟小妹妹,一般都是家里條件都不是很好的孩子,條件不好就不好吧,他們有失去母親的也有失去父親的,有父親或是母親重病的,他們肩負起家庭的重擔,有的還要同時照顧七八十歲的老人,十歲左右失去母親或是父親是什么感受,就算沒有失去的,當他們看到同齡人被爸媽疼愛的時候,看到他們受委屈的時候會依偎在父母懷里,內(nèi)心會受著怎樣的打擊……
因為他們不能,就算他們沒有錢,哪怕是為爸媽做點小事,在他們天真的心里的想法是能挽救他們的父母,他們沒有抱怨,他們默默的`接受了這種命運,或許是因為這種命運我們才能感受到這種大愛,這種堅強,這種令世人都為之振奮的情感……
是媒體讓我們看到了這些堅強的孩子,這節(jié)目沒有任何做秀的成分
在醫(yī)院和學校兩頭跑,看望病重的母親,還在中午或下午放學的時候
送票來賺點錢來維持生活,有一對姐弟父母不在了姐姐帶著弟弟相依為命,還要照顧生病的奶奶,就連給奶奶買藥的費用,都得姐姐帶著弟弟背著花簍裝著玉米和茶葉去鎮(zhèn)上賣去……到了鎮(zhèn)上累的肩膀都磨血印了…姐姐問弟弟疼不疼,弟說一會就不疼了,到了收購站姐弟倆個央求那老板說多出點價錢,這是我媽媽種的茶樹留給我們的,最后多給兩塊錢好像,姐弟倆人那個高興勁,我們是無法感受的到那種喜悅……最后弟弟對著鏡頭說:媽媽、我會保護姐姐的,我長大了我聽話……說到最后一句:媽媽我想你了……就這么一句多么普通的話,在他們的內(nèi)心深處一點寄托都沒有,唯有的是自力,倒下了在爬起來繼續(xù)自己的路……
我敢說當你們看過這個視頻的時候都會被震撼到……
那些整天被嬌生慣養(yǎng)的孩子或整天游手好閑的人你們還抱怨(包括我),你們和這些孩子比,你們有什么好抱怨的,這些不公平發(fā)生在他們身上,假如發(fā)生在咱們身上,想想自己會怎樣承受,有沒有勇氣和他們一樣……
如果cctv這期節(jié)目全中國強制性的收看,看完了大家的心理肯定會有感觸,希望這些感動感觸能洗禮每個人的心靈,放下歧視的眼光,放下虛榮,放下所謂的權(quán)勢和虛榮心,假如人人的心態(tài)放正了,這個社會就和諧了……人人都活的更真實
那些每天都假惺惺的人,你們活的不累嗎?為了自己那點利益在拼命偽裝,你總裝犢子就不累?
希望我們活的真實,希望我們能活出最原本的那種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