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在2015年的感動中國節(jié)目中,有帶領科研團隊實現(xiàn)氫彈研究突破的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勛于敏;有放棄安逸生活堅持在貴州山區(qū)義務支教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孫麗娜夫婦;有背井離鄉(xiāng)、為南水北調(diào)做出巨大奉獻的基層干部趙久富,但是在這些人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默默捐款20余年從不留真名,成為一座城市精神坐標的普通市民--張紀清。
2014年11月,在郵局突然暈倒的老人張紀清被送到醫(yī)院。散落的匯款單暴露了他的秘密。人們發(fā)現(xiàn),他就是江陰人尋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黃。
1987年,祝塘鎮(zhèn)政府收到一筆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設,捐款人署名是“炎黃”。當時這筆捐款相當于一個人一年的工資。從此以后的27年間,無論是希望小學還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災區(qū)都曾收到過署名“炎黃”的捐款。27年間,江陰人一直在尋找“炎黃”這位好心人,當?shù)厣踔吝€建設了一個“炎黃陳列館”。
2014年11月,這位好心人“炎黃”終于現(xiàn)身了,他就是張紀清。張紀清出生貧苦,改革開放后成了鎮(zhèn)上首個萬元戶。手里有了些錢他就開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會計,拿的是死工資,可是捐款卻沒有中斷。張紀清在家里明確表態(tài),錢會用到別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錢自己去掙?,F(xiàn)在張紀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當教師的老伴還有些退休金,兩口子一直生活儉樸,現(xiàn)在還住著過去的老房子,但是依舊捐款。
張紀清坦言署名“炎黃”是不想讓被幫助的人有負擔,他說“我們做一點點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張紀清就是“炎黃”,這個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著他。這份堅持27年的凡人善舉成就了大愛,在這個冬天帶給很多人溫暖。
是他讓我感受到了大愛深沉!
看過《感動中國》之后,我的內(nèi)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禮,在感動與眼淚背后,我收獲的不僅僅是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內(nèi)心中無法言喻的那份震撼與動容。
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點一滴的小事感動著我們,也感動著他人。生活中從來就不缺乏感動,只不過是在繁忙的.學習生活之中,我們忘記了用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這些讓我們的內(nèi)心能為之震撼的感動事跡。
用心去看世界,去發(fā)現(xiàn)細節(jié)的感動吧!
2015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后感800字
感動,一個微妙的字眼,卻時常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xiàn)。
看完《2015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讓我熱淚盈眶,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鄉(xiāng)村教師朱敏才和孫麗娜夫婦。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孫麗娜曾是一名高級教師,他們退休后,沒有選擇在北京過安逸的生活,而是跑到貴州偏遠山區(qū)義務支教。把靚麗的西裝和禮服留在北京,背著簡簡單單的行囊就上路了,當他們來到偏僻的尖山苗寨,寨里有200多名孩子們,在這之前他們只有一名代課老師給他們上課??吹竭@,他們更堅信他們來對了地方。
雖然他們做好了要吃苦的準備,但寨里的生活和條件超乎了他們的想像,他們的臥室離廁所只有一堵墻,孫麗娜老師說因為晚上睡覺太臭,他們要帶2個口罩才能入睡,而晚上洗澡的地方也就只有一個池子,夏天時就在池里洗冷水澡,冬天時,因為水冷一個月都不洗一次澡,再加上高原有強烈的紫外線,已經(jīng)讓孫麗娜老師右邊眼睛失明,左邊的眼睛視力也只剩下0.03,老伴朱敏才也得了重病 ,因為山寨里缺少藥物,只有自己扛下來,為看病省下來的錢幫孩子們買了學習用品,朱爺爺甚至還有一條有很多洞的秋褲也不舍得丟,看到這里,我的眼淚完全控制不了的留了下來,太感動了。
這些年來,他們夫婦倆已經(jīng)走了上萬公里,支教了5所小學,讓孩子們學習了美術、英語、數(shù)學等學習課程,也讓孩子們在失望中看到了希望,共捐款了350萬元,讓小學里充滿著孩子們歡樂的笑聲。
朱敏才和孫麗娜夫婦是平凡的人,卻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我們向他們敬禮!向他們學習!做為00后的我們,更應該懂得感恩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感恩老師的教育之恩,更應該懂得珍惜,珍惜眼前美好的生活,努力學習,將來也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2015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后感600字
今天晚上中央一臺8點播放的《2014感動中國》頒獎儀式,講述了11個感人肺腑的故事,讓人映像深刻。
其中讓我映像最深的是第二個故事,一對高齡夫婦退休后去鄉(xiāng)村當山村教師10年,省吃減用,細心地教孩子們學習,盡管褲子都破爛不堪,也不舍得換,省下來的錢都捐給了孩子們,就這10年他們就捐了100多萬元,讓許多貧窮的孩子有了上學的機會,也因為長期被紫外線照射,和沒有青菜吃,所以妻子孫麗娜的眼睛也越來越模糊,而丈夫朱敏才也應勞累過度而倒下,躺在醫(yī)院的他,還時刻想著自己的學習,真是太偉大了!
在這一刻讓我感受到教師的偉大,他們可以選擇回家鄉(xiāng)北京頤養(yǎng)天年,與自己的兒女在一起,但他們卻選擇去鄉(xiāng)村當山村教師,山村環(huán)境惡劣,他們住的地方與小學廁所就隔一堵壁,夏天的時候,一打開窗就臭氣熏天,招引來許多蚊子和蒼蠅,冬天冷得沒辦法洗澡,幾乎整個冬天都洗不了。但他們卻忍過來了。他們也很少回家跟兒女團圓,一年才回去一次,每次都是急沖沖地,他們?yōu)榱四切┥酱宓暮⒆痈冻隽嗽S多許多,讓我再次感受到他們的偉大!
2015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后感——張紀清
今天晚上我和爸爸看了中央電視臺的“2014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非常感動。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直隱姓埋名,卻一直捐款的老人張紀清。
千萬不要忘掉我們是中華民族的后代。
炎黃,是人類的始祖,帶動了整個華夏族的發(fā)展與千古文明。我們身邊總有隱姓埋名捐助社會的公益人士,他們默默為社會付出。
最終有一天,我們認識了一位公益人士,他叫炎黃,他叫張紀清。這位老人用二十七年投身于公益,他來自江陰,用一個人的文明撐起了整座城市的文明。
2014年11月,一位老人在江陰市某銀行正起身離開,卻暈倒在地上。被好心人送進醫(yī)院。人們在他身上找到了三張匯款單,匯款人的名字,叫炎黃。那天,那個被江陰人尋找了27年的好心人的身份終于解開。老人的名字叫張紀清。
“這不是什么大事,是我們應該做的?!睆埣o清老人在感動中國里與主持人這樣說。張紀清老人也沒有預料到會以這種“戲劇性”的方式解開隱藏了二十七年的身份之謎。原本老人打算把這個秘密保守一輩子,連最親近的子女都不會透露。在張紀清老人眼中,他做的這些都是小事,助人為樂、濟貧幫困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幾乎每年,祝塘鎮(zhèn)都會收到“炎黃”的匯款,而匯款地址卻是五花八門,尋找后發(fā)現(xiàn)地址都是假的。想尋找這位好心人的人們也只能失望而歸?!拔乙牟皇敲?,是心!”這便是張紀清老人的初衷,老人想盡各種辦法“潛伏”,不愿以恩人自居。
看著電視屏幕中的老人為了自己的那份行善之心,從原本的祝塘首富到現(xiàn)在住在七十平米的房子里與老伴靠養(yǎng)老金生活,從二十七年前寄出的第一筆捐款到二十七年后的如今,老人無怨無悔。因為我們是炎黃的子孫,因為我們有濟貧幫困的文明。
感動中國,有多人用自己的辛勤付出,無悔奉獻只為給子女、社會、身邊的人帶去一份未來,一份溫暖,一份快樂。感動中國,雖然隔著屏幕,但感動中國的夜晚有多少人為熒幕中那些感動人心的事跡所流淚。感動中國,我們的身邊又有誰跟他們一樣在默默付出。只是我們不知道。但我們
也許能跟他們一樣,我們同樣是炎黃子孫,我們同樣有傳承千古的文明。
感動中國,也許我們能感動未來。
感動你我,感動中國,這世界有愛才轉(zhuǎn)動。感動你我,感動中國,這世界有愛才永恒。因為有那些默默奉獻的人們,世界才會繼續(xù)。因為有那些無私付出的人們,身邊才有感動,已致感動了整個中國。
飛屋歷險記是一部溫情的電影,一部關于愛與夢想的影片。下面是愛與夢飛行之飛屋環(huán)游記
愛與夢飛行之飛屋環(huán)游記觀后感一:
早就知曉《飛屋歷險記》(Up)有些令人感動,但沒想到能感動至斯!
早在去年12月份的時候,網(wǎng)上有幫幸福的家伙已經(jīng)看過該片的毛胚版本了,據(jù)說搞得很是唏噓的樣子??措娪暗亩际且粠屠洗蟛恍〉拇竽腥?,雖說算是對電影超迷戀的一群,但似乎也沒必要說“哭得跟娘們似的”吧~~~~因此,這極大地吊起了俺的胃口、憧憬著完成版本的《飛屋》會有怎樣動人的風采。
一般說來,沒有啥影片是經(jīng)得起過高的期待的,但《飛屋》是個例外——當然,僅限于“感動”這一點,其他方面則有些見仁見智了。
皮克斯之所以又讓人在感情上“驚艷”了一把,俺想,是因為他們回歸了本原,沒有可以順著觀眾期待的路子往“盡量制造不一樣的感動”的方向走。相反,從“不經(jīng)意的平凡中體現(xiàn)真情”最是直接,只要表現(xiàn)得恰到好處,是很難讓人不動容的。
俺自問不是一個很堅強的人。用哈尼的話來說,可算是超級“濫情”的人,因為在看像《溏心風暴》這樣的肥皂劇的時候,俺經(jīng)常每集都哭得稀里嘩啦以至于讓哈尼痛心疾首,認為像俺這樣既不堅強、而且明顯品味低俗的男人有些靠不住。先且不說俺是如何舌燦蓮花地讓哈尼深刻認識到俺這樣的男人不僅靠得住、而且簡直比柳下惠他爺爺還更靠得住的——單說啥東西能讓俺感動到哭,這里邊有分教。
一般來說,只有兩類東西能讓俺感動,一種是最世俗的,比如家長里短“講述普通老百姓的故事”的玩意兒,什么婆媳關系啊,宅男剩女相親啊,小兩口打架呀,知識青年下鄉(xiāng)啊,都能撓到到俺的癢處,蹦出些淚花兒那是常有的事兒;另一種感動是不飆淚的,那是一種深層的悸動,它讓人感到真有靈魂這種東西、而這種東西被你所經(jīng)歷地事情狠狠捶了一下,然后你就有一種內(nèi)在世界發(fā)生宇宙大爆炸的感覺......《飛屋》給我的感動,是兩者的融合,是飆淚之后還要嘆服的。
從內(nèi)容上來說,那短短五分鐘的時間,既是高度概括的,又是無比細膩的。從《末世機器浪漫譚》(Wall.E)那先鋒性的前三十分鐘,大家已經(jīng)領略了皮克斯同志們“潤物細無聲”的功力?!讹w屋》中的這幾分鐘完全摒棄臺詞的片段也“不例外”,但是“意外”。之所以“意外”,是因為這樣“人生剪影”的場景說白了就是“走馬觀花”,先天限制了深入凝聚感情、積累情緒的時機,“按理”說是很難真正有什么情感沖擊力的;然而《飛屋》中這一段感染力是如此之大,以俺親身的經(jīng)歷來看,劇場里大概有60%的同志(包括俺與哈尼這樣的“鐵漢嬌娃”)都放開了淚閘;看著其他座位上渾身是毛的老美大老爺們可愛兮兮地揉著個紙巾,那情景有點超現(xiàn)實,更有些親切;至于美眉與師奶們更不用說了,無聲抽泣的大有人在;再側頭一瞥身邊的哈尼,那真是好一片梨花帶雨、珠淚晶瑩——我靠,俺們終于可以為同一場景流淚了!不知不覺的,靠在一起的雙手自然而然地緊握在一起,像是回應那一刻呼之欲出的心聲:“能和你愛且愛你的人共渡一生,真他媽的幸福!”
眾所周知,俺是不懂煽情的,俺們“花間派”都是直奔“下三路”的,所以以上都是純粹事實,不帶渲染的花哨;那一刻的浪漫與感動,俺不敢保證每一個人都能強烈
作為影迷來說,除了享受影像的感動之外,還不妨跳出來,看看那短短幾分鐘的光影,是如何構建出非凡的“電影魔力”的。前面也說了,剪影式的概括,極易流于粗淺;然而《飛屋》中這段人生縮影,不僅極為成功,簡直是成功到偉大的級別。這其中的關鍵,恐怕在于內(nèi)容選取與表現(xiàn)節(jié)奏兩方面。
就內(nèi)容而言,大家一想到“人生剪影”自然而然就會想到所謂“人生代表性時刻”,《飛屋》這段也不例外,尤其是前面幾個時刻,都選得比較符合人們的預期,似乎除了表示制作者們能“最完美地滿足大眾要求”之外,沒有顯出任何獨到精深之處。別急,這要看到接下來的場景才能體會得到的。
事實上,俺個人更喜歡這段“人生剪影”中的后半段,它們反轉(zhuǎn)了前半段盡揀人生“大事”表現(xiàn)的特點,展現(xiàn)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平淡得不能再平淡的點點滴滴。對于俺這樣已婚N年的人士來說,這是能更真切地感同身受的,生活的
從內(nèi)容的銜接來看,這五分鐘的剪影,雖說基本是按照時間順序,但因為分段內(nèi)容的側重不同,連貫起來的話,魔力才會發(fā)生:由觀眾喜聞樂見的“大事”入手,激發(fā)興趣;繼而以“平淡而不平庸”的場景,喚醒觀眾關于自身生活的共鳴,累積對于主角們的認同感;觀眾越是認同于角色,就越不愿意那種琴瑟和鳴、相濡以沫的幸福終結;可時間的力量是無法阻擋的,那種“不,不要!”的感觸隨著卡爾將氣球送入病房那無聲的一刻兒達到頂點,因為大家都會無助地想到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皮克斯的聰明之處,在于他們沒有刻意渲染悲痛,而是繼續(xù)展現(xiàn)卡爾看似日常的生活,可觀眾能感覺到那種“日子”已經(jīng)明顯地失去了任何意義……這種傷感并不企圖引起恐懼、更多的是激起“珍惜身邊人”的感觸;換句話說,是以對將來的傷感激發(fā)對現(xiàn)在的珍惜,繼而反過來又增強正視未來的勇氣。
如果一部電影能激發(fā)觀眾這樣通透而強烈的、對于愛與生活的勇氣,俺不知道還可以有什么更豐富、更有價值的收獲。
之所以要對發(fā)生在影片前半個小時的這五分鐘如此啰嗦,是因為說完這個之后,這篇東東應該就要結尾了——慢著,卡爾老頭子還沒起飛呢,儂怎么就要結束了呢?后面那一個小時的“飛屋歷險”情節(jié)呢?難道那些不才是影片點題的主要內(nèi)容么?
坦白的說,《飛屋歷險記》的情感高潮——對俺來說——在那五分鐘之后已經(jīng)結束,后面再怎么折騰,也遠遠沒法達到之前一半的沖擊力。這話聽起來很刺耳,因為對于萬眾愛戴的皮克斯作品來說,說這話好比斷定人家?guī)啄旯Ψ蜃龀鰜淼恼淦酚幸淮蟀氩恢档每础?/p>
俺當然不是那個意思——后面自然也是蠻有趣的,值得一看。俺的意思是說,從劇情跌宕起伏的曲線規(guī)律來說——相對而言——后面大部分都一直波動在一個比前面那個高峰低得多的層級上,在這個意義上使得整部電影的格局嚴重失衡,給人以頭重腳輕的感覺。當然,不用俺強調(diào),大伙都應該知道這只是純粹的個人感覺,沒準更多的人狂喜歡后三分之二、鄙視前三分之一也不一定。 皮克斯自然不喜歡虎頭蛇尾,俺也自然清楚這是一個圓夢的故事,是一個枯萎的心靈再獲新生的故事,是一個純真融化隔膜的故事,甚至還是一個真假“熱愛自然”理念交鋒的故事。擁有如此多層面元素的后三分之二,自然“不可能不精彩”。 五 俺對歷險情節(jié)的不太感冒,除了俺本人喜歡小情小愛、眼界比較低俗的原因之外,還因為回想起來,后面的歷險總有些東西比較硌硬,不怎么酣暢淋漓,這些東東極大得影響了俺的觀感。
首先,俺對“飛屋歷險”的“可行性”有些疑問。諸位,不說俺也知道你們想說什么:您一定想說俺腦袋進水了,對一部充滿幻想氣質(zhì)的動畫片質(zhì)問“可行性”,不是“毛有病“是什么?俺自然是知道童話式架構與現(xiàn)實架構不可同日而語,只是有些設定即使在影片自身的架構內(nèi),也很難說得過去。比如說卡爾拖著飛屋在叢林中的行進問題,俺就總是忍不住著急“繩子難道不會被樹枝絆住么?”影片中的卡爾似乎沒這個問題,拖著天上那個“飛屋風箏”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行進自如……俺不認為這是一個小問題,因為這其實涉及到對于核心道具的慎密設計;無論是麻煩還是功用,“飛屋”對于影片劇情的推動作用都比俺想象得要少得多——更關鍵的是,沒有任何出意料的表現(xiàn),回顧皮克斯以往作品中對于道具的妙用(如《昆蟲總動員》中的“假鳥”、《海底總動員》中的魚缸等),俺不得不說這次“飛屋”的精彩程度低于預期。而這種精彩,以皮克斯如今的地位與人才優(yōu)勢,是沒理由表現(xiàn)不出來的。
另外,俺對配角與反面人物的表現(xiàn)也很不滿。“小胖”遠沒有想象中的淘氣可愛,而且似乎給卡爾制造的.“麻煩”不夠,他們之間的互動缺乏那種層出不窮讓人興致勃勃的意味,最后甚至稍稍有些矯情(犯得著替代父親角色么?)。片中的反角的出現(xiàn)似乎有些突兀,缺乏必要交代“意外變臉”雖然引入了關于“什么是真正的冒險與探索精神”的思索,但實在發(fā)展不充分,仿佛為了制造戲劇沖突而沒有經(jīng)過深思熟慮硬行加入的角色。那些狗狗們有些好笑的場景,但都在意料之中,沒有那種詫異的驚喜,難以體現(xiàn)皮克斯創(chuàng)作者們“鬼馬”的一面。在一點上,正片前面那個《暴力云與送子鸛》(Partly Cloudy)要精彩得多,可那種不斷制造驚喜的鬼馬趣味,難道不是經(jīng)典皮克斯作品的風骨嗎?可這種風骨在《飛屋》中有些勢微。
其實,俺從《汽車總動員》(Cars)開始,就一直對皮克斯作品在配角表現(xiàn)與細節(jié)設計方面的溫吞水狀態(tài)小有抱怨,在俺看來,那些本來應該很出彩的人物與場景,如《汽車》中一飆老爺車們、《小鼠大廚》中的廚師班成員、《末世機器浪漫譚》中人類的“反敗為勝”,都沒有達到很“好玩而精妙”的效果。類似的,《飛屋》中看似有點復雜的“反派”形象,描繪手法片面,看起來還不如《超人總動員》里那個看起來是單方面反派、實則乃因愛生恨的“超級粉絲”那般充實有趣;更重要的,這個“反派”的故事,沒有透出能讓人感知的“人”的層面,基本淪為劇情“道具”,而非一個有血有肉的反派。
很顯然,俺所有對于《飛屋》“缺點”的斤斤計較,都是站在皮克斯自己作品的高度來衡量;與其他動畫作品想比,俺的不滿多半會消失。而且,正如俺所強調(diào)的,每個人都有自己觀賞的角度,哥們姐們依然有可能看得津津有味。只是,俺希望皮克斯不要在攤子越來越大、作品越來越密集的時候,忘記了自己“注重情節(jié)編排與形象塑造”的本色。
對個人而言,《飛屋》在給了俺一個圓夢的承諾、讓俺沉醉于夢想背后深厚的愛意之后,沒有讓這愛與夢“飛”起來;相反,影片讓那愛與夢都“軟著陸”了,一如片中的飛屋。這不是俺所期待的,俺夢想中的《飛屋歷險記》,是應該像“天空之城”那樣越“飛”越高的,是應當讓快感與高潮懸而不落、凝而不散的。所以,俺寧愿電影終止在那五分鐘。
愛與夢飛行之飛屋環(huán)游記觀后感二:
ok,首先承認我食言了——我又看3D了。我是一個好了傷疤忘了疼的人,看《冰川時代3》時所遭受的肉體痛苦實在是抵不過皮克斯動畫的誘惑,好在這次的眼鏡制作更粗糙一些,但卻很好地照顧了我肥大的頭顱,我不用像忍受緊箍咒一樣忍受它了。而且這次在傳奇時代影城享受的據(jù)說是國內(nèi)首套的3D巨幕設備,果然畫面尺寸能夠達到普通2D電影的標準,而且亮度和色彩的還原度都幾近完美。這里的原理有點復雜,我就不細說了,感興趣的可以上網(wǎng)查一下,反正以后要看3D,還是去看巨幕吧。遺憾的是作為皮克斯首部3D電影,《飛屋環(huán)游記》的表現(xiàn)手法完全沒有3D化,場景和動作設計基本上和看2D無異,后來我甚至忘記了這是一部3D電影
我不知道如果我以前沒看過《瓦力》的話,我會被這部電影折服到什么程度,以一個普通人做動畫片主角是需要勇氣的,通篇彌漫著淡淡的憂傷和夢想的光輝,樸實雋永的臺詞,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妙趣橫生的人物形象,反正什么樣的溢美之詞用在這電影上似乎都不會顯得過分,這實在是一部在技術上很成熟的作品。但有了《瓦力》的珠玉在前,《飛屋環(huán)游記》就顯出了幾分匠氣和刻意,有點像《讀者文摘》上構思巧妙語言精美但有點主題先行感情廉價的美文,你會有點感動,但不會被震撼,它沒有《瓦力》那樣不著痕跡的渾然天成和悲天憫人的終極情懷。
之前看很多人把《飛屋》分析為一部
開篇的傷感讓人有點猝不及防,現(xiàn)實是夢想的天敵,拖著夢想的尾巴,人的一生如流星般劃過,人所能做的,只有靠回憶的余溫來烘烤寂寞的心靈。老卡爾謹慎地守候著與妻子共同擁有的一切,那所已經(jīng)成為釘子戶的老房子,門前的郵筒,還有妻子的照片,老舊的探險
影片的英文原名是《UP》,也就是向上,升起的意思,但老卡爾的每次up,都是以放棄為代價的。危急時刻,他終于把曾經(jīng)和妻子共同擁有的一切拋到了空中,才讓飛屋重新飛升,才救下了自己的新伙伴小羅。最后,他把飛屋留在了曾經(jīng)魂牽夢縈的仙境瀑布,自己用冒險精神號飛船開了一間冰激凌店,登上冒險精神號,去仙境瀑布探險,這是他從少年時就一直在小心呵護著的夢想,而這一切都在他放棄對逝去的愛無謂的守候之后實現(xiàn)的,而將飛屋留在那個夢想之地,也算是對抱憾的妻子的一份補償和成全。
其實在我看來,這就是一部關注老年人心態(tài)和生存狀況的影片,而本片在美國的廣受歡迎,也是因為這一立意。我發(fā)現(xiàn)美國人對于衰老和疾病這一類的社會話題所表現(xiàn)出的敏感超出我的想象。在今年美國FOX電視臺的舞蹈選秀節(jié)目《舞林爭霸》(《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中,編舞為一對選手編的現(xiàn)代舞是表現(xiàn)乳腺癌患者的,沒想到到最后點評的時候,評委們所關注的都不是選手發(fā)揮的水平了,而都在為這個主題而感慨,直到最后評委選手都泣不成聲。去年也有一支舞有同樣效果,那就是現(xiàn)代舞女皇Mia Michaels編的獻給自己父親的一支舞,現(xiàn)場也是一片唏噓。其實這些情緒在中國人看來可能很夸張,但如果你想到有一天如果這些境遇會成為你不得不面對的事實,衰老、疾病、孤獨,可能在死亡降臨的時候你的所有夢想都未及實現(xiàn),也許就難免不兔死狐悲了。
我想中國人是不愿意也不習慣于從這樣的電影中去體會和思考這樣的悲觀,只能把《飛屋》當作一個勵志電影來看,當然這也挺好,但我覺得這電影是沒有僅僅停留在這個層次上的。
其他的就是動畫片一些常規(guī)的成分了,追逐打鬧什么的,也都在水準之內(nèi),不會讓觀眾失望,估計人人都會和我一樣愛上那個小胖子的。但對于一部動畫片來說,主題還是太沉重了,所以《飛屋環(huán)游記》在國內(nèi)的票房肯定沒法和《冰川3》相比,小孩子未必會覺得足夠有趣。
海街日記觀后感1
如果在告別這個世界的時候,還能有感受美好的能力,那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吧。
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記》就是一部美好的電影,明朗的畫面,優(yōu)雅的景致,溫暖的細節(jié),細膩的情感……
在日本的鐮倉古都,海街小鎮(zhèn),生活著三姐妹,有一天接到離家十五年的父親去世的消息。三姐妹在父親的葬禮上見到了同父異母的妹妹,離別時,大姐提議妹妹搬去海街一起同住。
于是,四姐妹的故事便開始了……大姐是這個家的家長,守著外婆留下來的五十五年的老房子,在父母離開家以后獨自帶大了兩個妹妹,她擔當也隱忍。老二沒心沒肺,率真也被男人騙;老三總是有著陽光的笑容,看起來幼稚,但是對于男人的審美卻別有腔調(diào)。小妹年齡最小,與父親呆在一起的時間也最長,懂事又敏感……
在電影的光影中,多的一幀幀明麗的風景:櫻花盛雪,仲夏煙火,細海沙灘,微風陽光,梅雨落階……鐮倉古都的美都浸漬在海街小鎮(zhèn)的每一寸時光里。
電影中除了人物,美景,食物成為不可缺少的一個物象。四姐妹的飯桌,海貓食堂的套餐,咖喱,梅子酒,沙丁魚,炸魚定食,小魚面包……每一種食物都是一種記憶,一種情感的流轉(zhuǎn),一種傳承。外婆教給大姐梅酒的制作,到仲夏時,四姐妹摘梅子,揀梅子,制梅酒。在母親即將回北海道時,大姐把僅留的外婆制作的最后一點梅酒給了母……祖孫三代,母親與女兒的情感就在這一點梅酒中得到了念想,記憶的復蘇和情感的延續(xù)。
電影名為《海街日記》,確實有日記流水般的瑣碎,起始于一場葬禮,終于一場葬禮。在時間的流逝中,通過人物的對話不斷穿插過去的時光記憶,慢慢烹煮著父親與母親的情感,關于父母與女兒,母親與女兒關系。
以為會有一場痛的揭開,卻轉(zhuǎn)瞬淡淡地掠過,或者迅速打斷。一切都有如電影畫面般那么明麗,清澈,不大悲大喜。在看似白開水般的時間里,在看似瑣碎的日常里,流轉(zhuǎn)的是時光,堆積的是情感,沉淀了溫暖的甘醇。
而四季的變化,時間的推移,雖然帶走了童年和青春,但也對事物起了作用。正如大姐在電影最后所說:妹妹是父親留給我們的禮物。時間一劑良藥,幫助姐妹們找回了父親,找到了“家”的定義。十五年不見的父親,二十年前的一道菜式,五十五年的梅子樹,無論四季如何輪換,有些味道,有些風情,有些人情,是永遠不會消失的回憶……
沒有不可治愈的傷痛,沒有不能結束的沉淪,所有失去的,會以另一種方式歸來——約翰·肖爾斯《許愿樹》
海街日記觀后感2
壓在移動硬盤里好久,今天終于看完了。老實說,不如是枝裕和之前的一些作品,整體觀感是一首日式懷舊歌曲,諸如各種道具的運用,一些場景也比較俗套和刻意。
但我還是愿意給四星,因為觀看這樣的片子,無論誰也發(fā)不了脾氣。
我臆測,這也許是很多人喜歡是枝裕和的原因?大量的戲劇沖突被淡化,人物關系相對靜止而微妙,言語如湖面漣漪,是被風吹進心里的。
看到有評論說這是一部平平淡淡的生活流電影,我對此存疑。其實"生活流"這個詞便有待商榷,其本身便帶有貶義,可以用來形容那些記流水賬、無側重點的作品,一如法國自然主義主張對自然和生活的徹底描摹。
然而生活真的是平平淡淡的嗎?這個詞是否形容到位了?我覺得電影中幸有句話說得特別好:“不能習慣于病人的死亡?!?/p>
當我們在談論生活,我們在談論什么?生老病死,悲歡離合,如果習慣了甚至是麻木了,當我們用“平淡”來形容自己的人生,是否是件可怕的事情?
海街日記觀后感3
一直很喜愛的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出新片了,《海街日記》。這部他親自參與,改編自同名暢銷漫畫的電影,講述了姐妹三人在父親葬禮上見 到了父親早前情人的女兒,接納并接來一起生活,曾經(jīng)對父親及情人的怨恨,在涓涓流淌的每一天中,變成了親情的疼愛。
親情與愛情,親情是主線,是明線,愛情則是輔線,是暗線。兩條情感線的糾葛,交織出了怨艾,在百般伏筆與暗示下,媽媽的出場明確了:生活真的不是用非黑即白就可以評判的事情。
導演在片中不露痕跡的向我們詮釋了親情的味道。那是父親生前常常做的魚生三明治,是母親只教會了僅僅那么一道簡單易做的海鮮咖喱飯,是外婆十年陳釀的梅子酒。親情,是我們成年以后,無論走了多遠,走了多久,依然深深埋藏在心底,最親切,最美妙,最可口的味道。
是枝裕和導演的作品,我本人,最喜歡《無人知曉》和《步履不?!?。《海街日記》雖然沒有《無人知曉》的犀利,沒有《步履不停》的'堅韌,不過,導演依然帶給了我們對于生活,對于生命的一次洗滌。讓你我感受到了生命盡管如此不盡如人意,但卻依然美好的力量。就像影片中,兩個葬禮的主角都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依然可以為早春櫻花的美麗而感動,為生命的美好而開心。這本身,便是對生命最高最誠摯的禮贊吧。
胡適先生曾著文說過:文字如無情感和思想,便如無靈魂無腦筋的美人,雖有秾麗富厚之外觀,抑亦末矣。我想,這也是這位拍攝紀錄片出身的導演,可以把沒有大起大落,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呈現(xiàn)得如此津津有味的緣故吧。
帶著對生命與歲月豐富的情感,影片描繪出了一幅又一幅關于歲月的鉛筆畫:是古舊院子里,55年的青梅樹;是櫻花遂道下,十四、五歲,一輛單車,這世間似乎再也沒有比這更加清新的美好;是影片開始于葬禮,結束于葬禮,卻沒有感到悲傷,而是生命生生不息,步履不停的腳步。像是你我小時候,就著六月下午的蟬鳴,坐在音樂教室里聽著發(fā)悶的鋼琴聲,昏昏欲睡的捱過一周一節(jié)的音樂課一樣,歲月就那樣靜靜的流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海街日記觀后感4
第二遍看了,第一遍看的時候,是在一個開放的環(huán)境里,沒有能夠很投入。
這第二遍看的時候,感受仍然非常強烈,讓我控制不住自己還是想要寫點什么。
劇情什么的不必說了,過不了多久就會忘記。
但是電影所營造出來的那種氛圍,那種生活的感覺、存在的感覺,總會把我深深地帶入進去。
幾乎所有的日本片都會給我這種感覺,這部片還不算最強烈的。在畫面色調(diào)和音樂的渲染下,往往一個不經(jīng)意的瞬間,就會讓我有想落淚的沖動。我經(jīng)常在想,是我和日本之間有著某種特殊的連接么?
這種感覺,說是踏實沉著也好,說是悲傷物哀也好,雖然表面上看是在描述最普通不過的日常生活,但如果夸張點說,我感覺它是在用生活的這一素材或者說畫筆,在畫一幅極其抽象的印象派畫作。或者說是在做一場夢。
那些鏡頭那些對話都是表象,需要用另一種角度的感知系統(tǒng)去解釋其中深層的語言。如果用電影理論來說的話,就是另一套編碼系統(tǒng),電影專屬的視聽語言的編碼系統(tǒng)。也許,就是所謂的影像中的詩意吧。
通片,從頭到尾,它都充滿了這種氣息。從一開始要不了幾分鐘,我就會深深陷入無法自拔。如果當時心里還裝著別的事,我會很痛苦,因為那種感受接近一種很深的無力感,我又想沉溺下去,又還想面對現(xiàn)實中的事。很矛盾。所以這樣的片不適合白天看,也不適合心里有很多事的時候看。如果是在一種很放松、很開放的狀態(tài)下看,才能投入進去。
如果心情不好,看了可能會舒緩下來,或者更不好,都有可能。如果心情很高興,我感覺看了之后一定會變得復雜。
我想如果我真正放松下來看《海街日記》的話,恐怕會從頭哭到尾吧。其實它并沒有怎么煽情,但是我無時不刻都在感受到那種的氣息。
所以我一般不太敢輕易地去看片,因為總是害怕會被帶進去。
海街日記觀后感5
影片中從未出現(xiàn)的父親,卻是串起綿綿故事的那個人。父親和女兒總是有著微妙的聯(lián)系,在女兒身上總會看到父親的影子。這也是故事中鈴的出現(xiàn)會給姐姐們內(nèi)心震撼與慰藉的原因吧。
影片和著它的名字,海街日記,記敘了一個海邊普通家庭四姐妹的平凡成長。不同的年紀給了故事不同的底調(diào),卻都有著對生活無比的認真與好奇。
溫柔篤定的姐姐幸,活潑濃烈的二姐,無憂無慮的三姐,和早慧而善良的妹妹鈴,四姐妹的每幀畫面都美不勝收——望梅樹,收梅子,品梅酒;一起著素雅的浴衣,點著星星一樣的煙火,在院落里嬉笑的樣子。世界在那些時刻是那么安靜。
日子流轉(zhuǎn),日出日落,花開又謝著。最會做炸魚排的二宮阿姨也去世了。生命其實是如此平凡而沒有特別的意義的,卻因為了有了一份銘記而特別著:每個時節(jié)的儀式,美好的衣裳,奶奶釀的梅酒,一起糊上的窗戶紙。哪里需要大風大浪的人生呢,有時候?qū)⑦@些平淡守護,就是最浪漫的日子啊。
這四姐妹,將親情、愛與守望,演繹得如此不著痕跡又打動人心,真是這初春季節(jié)我能得到的最好的禮物。生活就該是這樣溫柔的模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