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語言文章”也叫做語體文。以下為您帶來文言文《五人墓碑記》賞析,歡迎瀏覽!
五人墓碑記
明代:張溥
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義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shù)?,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嗚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況草野之無聞?wù)邭e?獨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斂貲財以送其行,哭聲震動天地。緹騎按劍而前,問:“誰為哀者?”眾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毛一鷺,公之逮所由使也;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曰顏佩韋、楊念如、馬杰、沈揚、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談笑以死。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有賢士大夫發(fā)五十金,買五人之頭而函之,卒與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
嗟乎!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且矯詔紛出,鉤黨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發(fā)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待圣人之出而投繯道路,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觀之,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而又有剪發(fā)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于朝廷,贈謚褒美,顯榮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無不有過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領(lǐng),以老于戶牖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故余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
賞析
本文是為五位普通的平民百姓樹碑立傳的文字,探討了生死價值這樣重大的問題。全文以"義"為核心,成功地運用了記敘、議論、抒情三結(jié)合的表達方式。作者首先肯定五人之死是“激于義”,開篇抓住一個“義”字。五人是為義而生,為義而爭,最后為義而獻身。這就使讀者聯(lián)想起孟子的名言──“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可以說,本文是對孟子名言的生動詮釋。
明代大奸臣、大宦官魏忠賢無惡不作,殺害了許多正直之士。東林黨人與之進行了堅決的斗爭。這是一場正義與邪惡的較量。蘇州市民旗幟鮮明地站在東林黨人一邊,用鮮血和生命捍衛(wèi)正義。五人是蘇州市民的優(yōu)秀代表。作者用飽蘸感情的筆墨,敘述了五人的動人事跡,歌頌了平民英雄的高尚品質(zhì)。
“然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談笑以死。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贝罅x凜然,驚天地,泣鬼神!語言簡練生動,鏗鏘有力。
作者為了突出五人的英雄行為,運用對比的手法加以表現(xiàn)?!按箝幹畞y,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在閹黨橫行天下,炙手可熱之時,多數(shù)人采取了茍且偷安的做法,甚至助紂為虐,為虎作倀。而五人面對閹黨的淫=,無所畏懼,視死如歸。應(yīng)該說,一般的老百姓對閹黨的倒行逆施可以不管,因為他們不在其位。但五人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大境界投入到對閹黨的斗爭中去,并且慷慨赴死,義無反顧。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高尚的精神。而那些身在政位,吃民膏、喝民血的“縉紳”,卻在閹黨的淫=下屈服了,變節(jié)了。作者問道:“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這一問,多少縉紳無地自容?“浩劫”期間,林彪、“四人幫”專橫跋扈,“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張 新,一個普通女干部,堅持真理,寧死不屈,表現(xiàn)了一個共產(chǎn)黨人的錚錚鐵骨。也有許多人投靠“四人幫”,出賣良心,出賣人格。歷史是如此驚人地相似。
張溥認為:“大閹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待圣人之出而投繯道路,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弊髡哒J識到了平民百姓的作用,這是非常可貴的。讀此段,讀者可能會聯(lián)想到魯迅先生在《記念劉和珍君》中所寫的句子:“我目睹中國女子的辦事,是始于去年的,雖然是少數(shù),但看那干練堅決,百折不回的氣概,曾經(jīng)屢次為之感嘆。至于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則更足為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秘計,壓抑至數(shù)千年,而終于沒有消亡的明證了。倘要尋求這一次死傷者對于將來的意義,意義就在此罷?!边@樣的文章都是用心,不,是用生命寫成的。張溥若知三百年后有一魯迅君執(zhí)匕首般的筆尖寫慷慨之情,不知作何感想?
第五段是本文最精彩的一段。本段夾敘夾議,反復對比,將文章的中心升華到一個理性的高度。作者將“高爵顯位”的辱人賤行,與五人的`嘉節(jié)懿行比照論述,從而提出“輕重固何如哉”的問題讓讀者思考。接著,作者把五人的英勇就義與假設(shè)五人壽終正寢作對比,從而揭示出“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這一富有進步性的觀點。讀者至此,是否聯(lián)想到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的那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蔽迦酥?,重于泰山,與日月同輝,與山河共存。
第六段也用對比手法,但以“由是觀之”領(lǐng)頭,表明它與第五段不是機械的并列關(guān)系,而是由此及彼、層層深入的關(guān)系?!笆恰笔且粋€指代詞,指代第五段所論述的事實。從第五段所論述的事實看來,仗義而死與茍且偷生,其社會意義判若霄壤。作者以飽含諷刺的筆墨,揭露了“今之高爵顯位”為了茍全性命而表現(xiàn)出來的種種“辱人賤行”,提出了一個問題:這種種“辱人賤行”,和“五人之死”相比,“輕重固何如哉”?茍且偷生,輕如鴻毛;仗義而死,重于泰山。這自然是作者希望得到的回答。
在作了如上對比之后,作者又從正反兩方面論述了“五人”之死所產(chǎn)生的另一種社會效果。從正面說,由于“五人”“發(fā)憤一擊”、“蹈死不顧”而挫敗了濁亂天下的邪惡勢力,因而“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從反面說,“五人者保其首領(lǐng)以老于戶牖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應(yīng)該指出:這不僅是就“五人”死后所得的光榮方面說的,而且是就“五人”之死在“四方之士”“豪杰之流”的精神上所產(chǎn)生的積極影響方面說的?!八姆街俊薄斑^而拜且泣”,“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不正表現(xiàn)了對“五人”同情、仰慕乃至向他們學習的崇高感情嗎?而號召人們向“五人”學習,繼續(xù)跟閹黨余孽作斗爭,正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
這篇文章題為《五人墓碑記》,歌頌“五人”當然是它的主要內(nèi)容。但社會是復雜的,事物是互相聯(lián)系的,要孤立地歌頌“五人”,就很難著筆。張溥在這篇文章中,與“五人”相對比,不僅指斥了閹黨,還暴露批判了“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和“縉紳”“高爵顯位”等等;與“五人”相映襯,不僅贊美了周順昌,還肯定了“郡之賢士大夫”。正是由于有了這一系列的對比和映襯,才充實了歌頌“五人”的思想內(nèi)容,加強了歌頌“五人”的藝術(shù)力量。
文天祥(1236-1283年),宋末元初人。蒙古族侵略南宋時,他曾率領(lǐng)兵士保衛(wèi)京城臨安。臨安失守后,他轉(zhuǎn)移到南方,與各將領(lǐng)抵抗敵人,保衛(wèi)國家。后來兵敗被俘,在敵人面前,寧死不屈,終于壯烈犧牲。
文天祥的時代,正是蒙古族侵略南宋的時代。
1271年,元朝建立,派大軍攻打南宋,臨安危在旦夕。文天祥雖然是個文官,但他認為自己既然是國家的一分子,就應(yīng)當負起保衛(wèi)祖國的責任。1275年,他毅然變賣了家產(chǎn),招兵買馬,購買軍糧。百姓紛紛響應(yīng),加入他的抗敵隊伍。
由于元軍勢力強大,文天祥和其他將領(lǐng)抵抗不住,不得不退守臨安。1276年,朝廷派他去和元軍講和,元軍將領(lǐng)反而逼他投降,甚至威脅要把他殺死。文天祥說道:“國家存在,我也存在;國家滅亡,我也滅亡。你們就是把刀、鋸、油鍋放在我面前,我也不怕!”元軍將領(lǐng)拿他沒辦法,只好把他扣留起來,再押送到大都去。
途中,文天祥得到一個船夫的協(xié)助,乘機逃脫。他歷經(jīng)許多艱險,好不容易才回到了南方,重新組織抗元救國隊伍,還打了幾次勝仗,收復了一些失地。
1278年,文天祥在一次戰(zhàn)役中,被元軍俘虜了。元軍主帥勸文天祥投降,但被文天祥一口拒絕。1279年,元軍消滅了南宋的殘余部隊。文天祥知道國家滅亡了,傷心欲絕,于是寫下了一首詩,表達他以死報國的決心。這首詩的最后兩句是: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它的'意思是:“自古以來,有哪一個人不會死去呢?死要死得有價值,讓我們把紅心留在史冊上吧!”
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關(guān)在地牢里。元朝統(tǒng)治者勸文天祥說:“只要你投降,為我們出力,我們就讓你享盡榮華富貴?!笨墒牵还芩麄冊鯓油壤T,也無法動搖文天祥盡忠報國的決心。
文天祥在地牢里,受盡了折磨。1283年,元朝統(tǒng)治者知道無法逼他投降,就下令把他殺了。文天祥臨死時,朝南方拜了幾拜,沉痛地說:“我報答國家的機會,只能到此了。”
文天祥熱愛自己的國家,寧死不屈,以身殉國,表現(xiàn)了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他的光輝事跡和偉大精神,至今仍然永垂不朽!
1、青春豈不惜,行樂非所欲。
2、宿雁半江畫,寒蛩四壁詩。
3、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聽。
4、幾日隨風北海游,回從揚子大江頭。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5、壯心欲填海,苦膽為憂天。
6、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7、時窮節(jié)乃見,一一垂丹青。
8、男兒千年志,吾生未有涯。
9、肌玉暗消衣帶緩,淚珠斜透花鈿側(cè)。
10、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jié)。
11、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
12、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事樊斍逡模屯旅魍?。
13、燕子樓中,又挨過、幾番秋色?相思處、青年如夢,乘鸞仙闕。
14、銅雀春清,金人秋淚,此恨憑誰雪?
15、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6、修復盡還今宇宙,感傷猶記舊江山。
下面為您提供一些文天祥的知識
文天祥(1236~1283),小名云孫,字天祥;后以字為名,改字履善;后又改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大臣。寶四年(1256年)進士。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年),任湖南提點刑獄,次年調(diào)任知贛州,得元軍渡江的消息,立刻組織萬人起兵勤王。德二年(1276年)正月,謝太后向元軍投遞降表,文天祥被派往元營談判,被扣留,押解北上,后設(shè)法逃脫,再組織民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收復興國等縣,包圍贛州,軍勢頗盛。不過,文天祥組織起來的民兵,戰(zhàn)斗力不強,很快就被元軍擊潰,文天祥的妻子也被元軍俘擄。他只好收拾殘兵奔循州,駐南嶺。后在廣東的潮州、惠州繼續(xù)抗元。祥興元年(1278年),宋廷封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十二月,元軍從海陸大舉進攻,文天祥撤出潮陽,轉(zhuǎn)移海豐。因叛徒的出賣,他在五坡嶺再次被元軍俘擄。次年正月,被移上海船,經(jīng)珠江口零丁洋時,寫下〈過零丁洋〉一詩。詩中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明寧死不屈之志。
南宋滅亡后,文天祥被押北上,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月初一抵達大都(今北京)。前宋丞相留夢炎、受元朝封為瀛國公的宋恭帝,先后向他勸降,都被拒絕。他身在獄中,但詩句墨跡傳遍京城,被視同珍寶。又在獄中寫下千古傳頌的〈正氣歌〉,歷數(shù)各代不畏強權(quán)、不怕犧牲的人物,以明自己準備隨時為國捐軀的決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九日(1283年1月9日),在柴市(今北京東四北大街府學胡同,一說在宣武門外菜市口)就義,年四十七。文天祥的遺著有《文山先生全集》。他與張世杰、陸秀夫被稱為“宋亡三杰”。
贛州父母官
咸淳十年(1274),文天祥被委任為贛州(今江西境內(nèi))知州。贛州緊鄰他的家鄉(xiāng),在贛州期間,他辦事分外勤謹,主張對人民少用刑罰,多用義理,所屬10個縣的人民對他非常愛戴,加以這年風調(diào)雨順,稻谷豐收,出現(xiàn)了短暫的安樂景象。但不到一年,蒙古大舉南侵,南宋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文天祥結(jié)束了15年的宦海浮沉,踏上戎馬征途。
興師救亡
文天祥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他本來是個文官,可為了反對異族侵略,保衛(wèi)國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戰(zhàn)場。那時候,蒙元派出大軍,要消滅南宋,文天祥聽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產(chǎn),召募起3萬壯士,組成義軍,抗元救國。有人說:“元軍人那么多,你這么點人怎么抵擋?不是虎羊相拚嗎?”文天祥說:“國家有難而無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雖然單薄,也要為國盡力呀!”
后來,南宋統(tǒng)治者投降了元軍,文天祥仍然堅持抗戰(zhàn)。他對大家說:“救國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難以醫(yī)治,兒子還是要全力搶救啊!”不久,他兵敗被俘,堅決不肯投降,還寫下了有名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北砻髯约簣猿置褡鍤夤?jié)至死不變的決心。他拒絕了元朝的多次勸降,終于實現(xiàn)了舍身取義的理想,慷慨就義。多少年來,文天祥的愛國精神,代代相傳,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
起兵勤王
咸淳十年(1274)七月,度宗病死。賈似道抑長立幼,扶四歲的趙顯繼位,即宋恭帝。九月,二十萬蒙古鐵騎由丞相伯顏統(tǒng)領(lǐng),分兩路進攻南宋?;次髦浦檬瓜馁F不戰(zhàn)而逃;而辭官十多年的江萬載卻毅然不顧朝庭反對毅然自組義軍節(jié)節(jié)抵抗蒙元。十二月,鄂州失守,都統(tǒng)程鵬飛歸降。各地宋軍將官在鐵騎壓境時紛紛叛變,黃州、蘄州(今湖北蘄春南)、江州(今江西九江)、德安(今湖北安陸)、六安等地相繼失陷,南宋兵敗如山倒。
宋恭帝即位后,蒙古陷鄂州,京師震動,理宗的妻子謝道清下了一道《哀痛詔》,述說繼君年幼,自己年邁,民生疾苦,國家艱危,希望各地文臣武將、豪杰義士,急王室之所急,同仇敵愾,共赴國難,朝廷將不吝賞功賜爵。不知為何各地將官大都觀望不前。只有文天祥和張世杰兩人響應(yīng)《哀痛詔》,召集兵馬,起兵勤王。宋庭危難之際,不得不承認了一直抗元的江萬載義軍的合法地位。
以死報國
德祐元年(1275)正月,文天祥接到小朝廷專旨,命他「疾速起發(fā)勤王義士,前赴行在(行在,指皇帝離京寄居之處)」。文天祥奉讀詔書,痛哭流涕,立即發(fā)布榜文,征募義勇之士,同時籌集糧餉。他捐出全部家財作軍費,把母親和家人送到弟弟處贍養(yǎng),以示毀家紓難。在文天祥的感召下,一支以農(nóng)民為主、知識分子為輔的愛國義軍在極短時間內(nèi)組成,總數(shù)達三萬人以上。起兵勤王在文天祥的生活中揭開了新的一頁。
友人對文天祥說:“元軍三路進兵,你以烏合之眾迎敵,無異驅(qū)群羊斗猛虎?!蔽奶煜榛卮穑骸拔乙仓廊绱?。但國家養(yǎng)育臣民三百多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竟無一人一騎應(yīng)召,我萬分悲痛。所以不自量力,以身赴難,希望天下忠義之士聞風而起,聚集眾人力量,也許能保存社稷?!彼€說:“受君之恩,食國之祿,應(yīng)該以死報國”。對此,由于后人為了感念文天祥的,往往不直呼其名,而稱之為文山或文文山,以示敬意或尊重。
進軍臨安
文天祥起兵后,積極要求奔赴前線阻擊蒙元,妄圖扭轉(zhuǎn)戰(zhàn)局。但遭到朝廷中主和派權(quán)臣的阻撓,還有人誣告勤王軍在樂安、宜黃一帶搶劫。文天祥憤而上書抗辯,社會輿論普遍支持他,連太學生也上書抨擊投降派。在各方面的壓力下,朝廷終于頒旨召文天祥領(lǐng)兵入京。德祐元年(洋歷1275年)八月,部隊到達臨安,一路秋毫無犯,文天祥聲望大增。
文天祥不僅是一個民族主義者,也是一個政治家。他認為南宋的危機主要在內(nèi)部而非外部,因此積極要求改革。他批評大宋“守內(nèi)虛外”(即鎮(zhèn)內(nèi)媚外)的方針,要求加強地方力量以抵御外侮。同時提出革除祖宗專制之法,通言路、集眾思、從眾謀,發(fā)揮中書樞密院的作用,主張用人必須舉賢授能,收用君子,起用直言敢諫之士。
常州之役
十月,常州(今江蘇常州)告急,朝廷命文天祥率軍保衛(wèi)平江,又派張全率兩千兵增援常州。文天祥從大局出發(fā),派義軍重要將領(lǐng)尹玉、朱華、麻士龍率三千人歸張全節(jié)制,增援常州的兵力。但張全卑鄙自私,當三位將領(lǐng)與蒙元苦戰(zhàn)時,隔岸觀火,坐視不救,在戰(zhàn)斗中又乘夜逃跑,陷義軍于孤立無援之地,遂使戰(zhàn)斗失利。文天祥請斬張全,卻遭到丞相陳宜中反對。文天祥對朝中賞罰不明感到十分憤慨,對國家的安危十分擔憂。蒙古鐵騎攻破常州、平江后,臨安危急。主和、主戰(zhàn)兩派意見分歧,各行其是。江萬載、文天祥、張世杰主戰(zhàn),三人聯(lián)名奏請朝廷背城一戰(zhàn),危中求安。丞相陳宜中卻加緊策劃議降,太皇太后也準備“奉表(降書)稱臣”、“乞存境土”、“封為小國”。張世杰對朝廷絕望,轉(zhuǎn)到南方招兵,以圖東山再起。文天祥的救國方略得不到支持,也想離開臨安回江西繼續(xù)抵抗。兵臨城下,左丞相留夢炎、右丞相陳宜中先后逃走,小朝廷亂成一團。
出使元營
德祐二年(洋歷1276年)正月,蒙古鐵騎三路兵馬圍困臨安,城內(nèi)城外,宋朝將官降的.降、逃的逃,全成漢奸。謝太皇太后暗命江萬載攝行軍中事,父子帥義軍和殿前禁軍保護益、廣二王離開危城臨安;又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由南宋末期抗元明暗兩統(tǒng)帥收拾殘局。文天祥見事已至此,不可推辭,答應(yīng)出使蒙元大營,以便一窺虛實,見機行事。文天祥以堂堂然的態(tài)度和蒙古交涉,卻被蒙古統(tǒng)帥伯顏扣留。太皇太后失去江萬載、文天祥后,更無人可以依靠,終于向蒙古投降。
斥責降將
皇帝投降后,降將呂師孟挖苦文天祥:“丞相曾經(jīng)上書請斬叛逆遺孽呂師孟,為什么不殺了我呢?”文天祥毫不客氣地斥責他:“你叔侄都做了降將,沒有殺死你們,是本朝失刑。你無恥茍活,有什么面目見人?你們投靠敵人,要殺我很容易,但卻成全我當了南宋的忠臣,我沒有什么可害怕的!”
聽了這話,呂師孟佩服文天祥的氣概,并說:“罵得痛快!”
鎮(zhèn)江逃脫
文天祥雖然被拘禁,但不甘心失敗,又不肯歸順。伯顏沒有辦法,決定把他送往元大都。船到鎮(zhèn)江(今江蘇鎮(zhèn)江) 靠岸,文天祥被囚禁在一戶居民家中。他命隨從暗中打探敵情,聯(lián)絡(luò)船只,計劃逃走,還暗中藏了一把匕首,以備必要時自刎。逃走當晚,文天祥的船只被巡船發(fā)現(xiàn),但因巡船追捕時擱淺,沒法劃動,而只能看著文天祥一行十二人逃去。
真州被疑
文天祥一行人到達真州(今江蘇儀征市,即揚州市西南) (江蘇省地圖)后,受到真州軍民的熱情歡迎。守將苗再成認為,以文天祥的丞相、樞密使身份作號召,江淮合力,不難挽回大局。不料淮東制置使李庭芝中了敵人的反間計,以為文天祥已投降蒙古,到真州來攻城,要苗再成殺掉他。苗再成不忍,但上司的命令又不能置之不理,只好把文天祥暗地送到城外放走,文天祥不禁仰天長嘆,大勢已去。
揚州過客
從真州出來,文天祥一行人乘黑夜通過蒙古帝國控制的地界,到達揚州城下。名都揚州經(jīng)過兩次大寇災,繁華的十里珠簾,秀麗的二十四橋,已無復舊觀。城上守軍盤查嚴密,形勢緊張。進入李庭芝據(jù)守的揚州城,會是什么結(jié)局呢?文天祥無法預料。這時,一個賣柴人愿意帶他們到江蘇高郵(今江蘇高郵)去,文天祥決定離開揚州,尋找二王行在,即益王趙昰和廣王趙昺,再為南宋效力。
文天祥一行人走到桂公塘(距揚州約十五里的小村莊)時,天已大亮。為躲避追殺,他們藏身于幾道斷墻后面。正要找點食物,忽然聽見很多蒙古騎兵巡視而至。文天祥一行人趕緊貼墻根龜縮起來,一動也不敢動。這時,只要有一名士兵探頭往里瞧一瞧,他們就會被發(fā)現(xiàn),重做俘虜。而天上突然狂風大作,烏云密布,士兵們急著躲雨,匆匆而過。事后才知道,這隊騎兵就是押送他們到大都的那隊人,因為在鎮(zhèn)江走脫了文天祥,加強了戒備,沿途防范甚嚴。
從揚州到高郵,文天祥一路顛沛流離,饑寒交迫。隨從的人逃的逃、死的死,十二人只剩下六個。疲憊不堪的文天祥再也走不動了,他每走一步都異常艱難,跌倒了又爬起來,咬著牙前進。幸好遇上一群樵夫,見他們是遇難的,就熱情相助,拿來一個籮筐,讓文天祥坐在里面,由六個人輪流抬著走。他們歷盡艱險,才到達高郵。但高郵方面收到李庭芝的文書,嚴防文天祥攻城。文天祥不敢進城,又向泰州(今江蘇泰州)前進。
夜走通州
泰州有船可到通州(今江蘇南通),但沿路有蒙元大軍出沒,非常危險。文天祥以孤舟一葉,晝伏夜出,雖多次與對手遭遇,但還是有驚無險地到達通州。他在一首詩中風趣地說:“行客不知身世險,一窗春夢送輕舠。”經(jīng)過九死一生的磨煉,文天祥已經(jīng)把艱難險阻視作等閑了。
宦海南歸
文天祥在通州聽說益王、廣王被江萬載父子保護經(jīng)婺州(今浙江金華)到達永嘉(今浙江溫州)建立了元帥府,號召各地義兵勇士繼續(xù)抗蒙,就馬上決定投奔二王及江萬載。德祐二年(1276)閏三月,他揚帆入海,回到南宋統(tǒng)治的地方。他計劃在閩、廣重舉義旗,團結(jié)各方義兵,統(tǒng)一部署,復興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