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不卡|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亚洲综合精品在线

  •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cite id="fsfwt"></cite></strong></rp>
    <track id="fsfwt"></track>

      <track id="fsfwt"></track>
      1.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pre id="fsfwt"></pre></strong></rp>

          歡迎來到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網(wǎng)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當(dāng)前位置: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 名言 > 意會不可名言解釋聚集50句

          意會不可名言解釋聚集50句

          時間:2020-01-16 04:04

          有關(guān)佛語經(jīng)典語錄及解釋

          01、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故。

          02、不以有行,亦不以無行。

          03、自見性者一切業(yè)障剎那滅卻。

          04、息念忘慮,佛自現(xiàn)前。

          05、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06、以精進(jìn)力,身無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07、于一切相,離一切相,即是無相。

          08、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無見,即見法也。

          09、一切無心無住著,世出世法莫不皆爾。

          10、平常心是道,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腳踏實(shí)地,坦蕩蕩,圓陀陀,孤*危峭,不立毫發(fā)知見。

          11、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法,總在心源。

          12、諸行性相,悉皆無常。

          13、能常省察,則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縱將一大藏經(jīng)用完也無用處。

          14、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15、若不修內(nèi)行,唯只外求,希望獲福,無有是處。

          16、一切處無心者,即修菩提、解脫、涅盤、寂滅、禪定乃至六度,皆見性處。

          17、若起精進(jìn)心,是妄精進(jìn);若能心不妄,精進(jìn)無有涯。

          18、三世諸佛以自心為本師。

          19、念念無相,念念無為,即是學(xué)佛。

          20、疾苦在身,宜善攝心,不為外境所搖,中心亦不起念。

          21、從外入者不是家珍,從內(nèi)發(fā)者,方謂真慧。

          22、學(xué)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將軍主帥能行令,不動干戈致太平。

          23、諸行是常,無有是處;汝但一切處無心,即無諸行,亦無無行。

          24、但能無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修行,終不成道。

          25、天上天下,唯我獨(dú)尊,自觀自在,守本真心。

          26、愛尚語錄: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27、佛祖奚以異于人,而所以異于人者,能自護(hù)心念耳。

          28、向外馳求,不知攝心返照回光,如是學(xué)佛,殊難得其實(shí)益。

          29、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勞更覓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會,則墮在骨董袋中。

          30、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31、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32、次于自身善起防護(hù),不應(yīng)放逸,于剎那中有少動念,應(yīng)當(dāng)觀察,以正智鉤制令正住。

          33、道人非同善人,如鶴立雞群,勁挺自持,不順人情,超群脫俗。

          34、所謂無上正等正覺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靜心是也。

          35、無明不過是本性中緣起之幻相。

          36、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

          38、盡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其天。

          39、現(xiàn)定見聞覺知是法,法離見聞覺知,非達(dá)法也。

          40、信得心及,見得性徹于日用中無絲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41、本凈明心非別處,惟在眾生妄心中。

          42、佛法無多子,長遠(yuǎn)心難得,學(xué)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終總不變,真是大丈夫。

          43、一切如來本起因底,皆依圓照清凈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44、忍苦捍勞,繁興大用,雖粗淺中皆為至實(shí),惟貴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踐將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45、如是靜慮,一切有情,發(fā)心非難,常時不懈,能成就者,是則為難。

          46、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47、真心應(yīng)物,不生分別。

          48、邪正煩惱,同一性空,分別假相,妙心現(xiàn)影。

          49、菩提本自性,性凈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無可作相。

          50、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貪著。

          51、菩薩心無取舍,如大月輪,圓滿寂靜,即是涅盤。

          52、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

          53、無量善事,菩提道業(yè),因一事增,謂不放逸。

          54、做工夫全仗精進(jìn)之力,真正辦道人,無剪爪之工。

          55、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56、真心是菩薩凈土。

          57、來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觀此,未免心冷。

          58、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謂絕對沒有。

          59、眾生由其不達(dá)一真法界,只認(rèn)識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別執(zhí)著之病。

          60、一切皆為虛幻。

          61、參須實(shí)參,見需實(shí)見,用須實(shí)用,證須實(shí)證,若纖毫不實(shí)即落虛也。

          62、根身器界一切鏡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計較,徒增煩惱。

          63、一切法相本為緣生,緣生之法,當(dāng)體即空。

          64、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

          65、不住一切處心即是佛心。

          66、若欲無境,當(dāng)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滅。

          67、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68、不見一物名為見道,不行一物名為行道。

          70、不見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時時現(xiàn)前,煩惱塵塵解脫。

          71、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縛。

          72、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73、佛法在日用處,吃茶吃飯?zhí)帲Z言相問處。

          74、不與萬法為侶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

          75、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圣解,所謂行起解絕,不令知解才繞心中。

          76、起見生心,分別執(zhí)著便有情塵煩惱、擾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處,即是本來面目。

          77、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78、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來即非,蓋生即無生也。

          79、自性發(fā)時,業(yè)識來空。

          80、慕道真士,自觀自心,知佛在內(nèi),不向外尋。

          81、悟心容易息心難,息得心緣到處閑。

          82、臨終之際,若一毫凡圣情量未盡,纖毫思慮未忘便乃輕重五陰去也。

          83、妄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jié)。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純熟,自然妄念不起。

          84、發(fā)菩提心者,非為己利,原為盡十方遍法界,一切極苦有情之所依怙。

          85、不離當(dāng)處常湛然,親切無過此語,覓則知君不可見,但于當(dāng)處湛然,二邊坐斷使平穩(wěn)。

          86、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87、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強(qiáng)而弱。定功由暫而久,由脆而堅。

          88、愛尚語錄: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89、念動急覺,覺之即無,久久收攝,自然心正。

          90、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91、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92、依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之本本乎無住,若能徹住則萬法一如。

          93、但契本心,不用求法。

          94、前生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95、若能自識本心,念念磨練;莫住者,即自見佛性也。

          96、一念離真,皆為妄想。

          97、卻物為上逐物為下,此乃是學(xué)道省力工夫。

          98、求趣無上菩提者,要凈自心,福田方凈。

          99、赤肉團(tuán)上,人人古佛家風(fēng)。毗盧頂門,處處祖師巴鼻。

          100、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

          解釋:

          佛語經(jīng)典語錄一:佛曰:一切皆為虛幻

          這句出金剛經(jīng):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dāng)作如是觀 對于愛情:美好的愛情,動人的愛情,原來都是虛幻的!可是虛幻的愛情卻也是最美的!如墜夢中,近在眼前,卻觸摸不到;

          遙遠(yuǎn)的總是最美,因?yàn)檫b不可及,充滿想象,卻難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營造的幻境這種美,值得我們凡人一直去追尋,即使花去畢生的時間,得到心碎的結(jié)局,卻依然在憧憬 對于生活:如果人不執(zhí)著世間的一切物質(zhì)名利,就不會被物質(zhì)名利所控制;

          正由于人追求這些感官之物,才會變得不快樂一切皆流,無物永駐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覺、感受,因?yàn)椴艜硖幱谒罨馃嶂?,所以記得佛家的句:一切皆為虛?/p>

          人生如夢隨風(fēng)散!聚散,喜憂皆是緣!

          佛語經(jīng)典語錄二:佛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 由唐代玄奘法師所譯,盡得禪宗精髓!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是很少有人真的理解這句佛語的內(nèi)涵。大家可以仔細(xì)領(lǐng)悟一些觀世音菩薩的大智慧。全句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

          佛家講“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這句話基本要闡述的是萬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對萬物起執(zhí)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談空卻又戀空,其實(shí)戀取世事和戀空并無分別,同樣是執(zhí)取而不放 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現(xiàn)象,是人們虛妄產(chǎn)生的幻覺 色即是空,使人們認(rèn)識到事物的現(xiàn)象,認(rèn)識到諸多的苦和煩惱都是虛妄產(chǎn)生的空即是色,則由事物的共性,因緣關(guān)系,讓人們知道因果報應(yīng),善惡循環(huán)所謂:

          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勸人向善的基礎(chǔ)

          佛語經(jīng)典語錄三:佛曰:不可說

          很多的東西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眾生要拋棄妄念執(zhí)著,進(jìn)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狀態(tài)!“說”這一行為本身需要一個妄念才能實(shí)行,所以不可說!佛陀有這么多經(jīng)書,這么多語錄就是為了教化眾生不得已而為之,故禪宗講求不執(zhí)著于文字就是這個道理

          有句話很好的說明了這句佛家經(jīng)典:有的事可說不可做,有的可做卻不可說,有的既不可說又不可做

          最后送上一段,讓大家最自己去體會《涅盤經(jīng)》云:「不生生不可說,生生亦不可說,生不生亦不可說,不生不生亦不可說,生亦不可說,不生亦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佛語經(jīng)典語錄四:佛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禪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塵中,不是塵,塵在心中,化灰塵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尋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佛語經(jīng)典語錄五: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源自《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當(dāng)年地藏王菩薩原可以成佛,但他見地獄里有無數(shù)受苦的魂靈,

          不忍離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有一這句話的由來,屬于佛教的大乘

          佛語經(jīng)典語錄六: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原文應(yīng)是: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出自《華嚴(yán)經(jīng)》:昔時佛祖拈花,惟迦葉微笑,既而步往極樂 從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個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 這一切都是一種心境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處處皆是佛,一切眾生人人皆是佛

          佛語經(jīng)典語錄七:佛曰: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這是佛家勸人改惡從善的話語出宋?釋普濟(jì)《五燈會元》卷五十三:“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底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比喻作惡的人一旦認(rèn)識了自己的罪行,決心改過,仍可以很快變成好人

          儒家把和諧導(dǎo)向社會理想,道家把和諧導(dǎo)向事物本源,佛家則把和諧導(dǎo)向內(nèi)心世界 佛家認(rèn)為,境由心生內(nèi)心平和,見事皆和

          禪宗有云:心險佛眾生,平等眾生佛心中若無佛,向何處求佛?眾生皆有佛性

          26、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摘孔子《論語》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認(rèn)不知道,這才是求知的正確態(tài)度。)

          27、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摘孔子《論語》

          (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處世?就象牛車沒有了輗,馬車上沒有了軏,還靠什么行走呢?)

          28、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孔子《論語》

          (如果對這種行為能夠容忍,那么還有什么行為不能容忍呢?)

          29、《關(guān)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鬃印墩撜Z》

          (《關(guān)睢》這首詩,快樂而不過分,哀婉而不傷慟。)

          30、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摘孔子《論語》

          (能夠達(dá)到仁的境界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達(dá)不到仁的境界,怎么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31、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鬃印墩撜Z》

          (君子想的是怎樣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則是怎樣得到一個安逸之處;君子想的是怎樣才能不觸犯刑法,小人想的則是怎樣才能對自己有利。)

          32、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摘孔子《論語》

          (一個人不應(yīng)該發(fā)愁沒有官位俸祿,而應(yīng)該發(fā)愁沒有為官的本領(lǐng)。不應(yīng)該發(fā)愁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應(yīng)追求能夠讓別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33、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鬃印墩撜Z》

          (君子知道追求道義,小人則只知道追求私利。)

          34、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鬃印墩撜Z》

          (見到賢人便應(yīng)考慮怎樣才能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便應(yīng)在內(nèi)心反省,看自己有沒有同樣的缺點(diǎn)。)

          35、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鬃印墩撜Z》

          (君子說話要謹(jǐn)慎,而做事則要雷厲風(fēng)行。)

          36、朽木不可雕也?!鬃印墩撜Z》

          (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

          37、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摘孔子《論語》

          (聰明好學(xué),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稱他為“文”。)

          38、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鬃印墩撜Z》

          (他這種聰明,別人能做到,而這種愚傻,別人便難以做到了。)

          39、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鬃印墩撜Z》

          (如果質(zhì)樸勝過了文采,就會顯得粗野,而文采勝過質(zhì)樸,也會流于虛浮。只有外表和內(nèi)心配合適當(dāng),才算得上是個君子。)

          4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鬃印墩撜Z》

          (對任何事物,僅僅了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愛它的人,深深喜愛它的人又不如樂此不疲的人。)

          41、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鬃印墩撜Z》

          (對天資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wù)摳呱畹膶W(xué)問;而對于中等以下天資的人,則不可以和他談?wù)摳呱畹膶W(xué)問。)

          42、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鬃印墩撜Z》

          (聰明的人喜歡水,因?yàn)樗郧榛钴S象水一樣流動不息,仁慈的人喜歡山,因?yàn)樗牡卮竞裣笊揭粯雍裰亍B斆鞯娜撕脛?,仁慈的人好靜,聰明的人樂觀,仁慈的人長壽。)

          43、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鬃印墩撜Z》

          (默記所學(xué)的東西,堅持學(xué)習(xí)而不厭煩,教誨別人不知疲倦。)

          44、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鬃印墩撜Z》

          (如果財富能夠爭取得到,即使讓我手執(zhí)馬鞭去做一個車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還不如去干我喜歡的事。)

          45、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摘孔子《論語》

          (發(fā)憤研究學(xué)問,常常忘記吃飯,一旦有所收獲便又高興地忘記了憂愁,連自己的漸趨衰老也沒有感覺到。)

          46、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鬃印墩撜Z》

          (如果三個人一同走路,其他兩個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他們有優(yōu)點(diǎn),我就學(xué)習(xí),他們有缺點(diǎn),我就作為借鑒而改掉。)

          47、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摘孔子《論語》

          (孔子從四個方面教育學(xué)生:學(xué)習(xí)文化,修養(yǎng)德行,忠誠不渝,言行一致。)

          4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鬃印墩撜Z》

          (君子的心胸坦蕩開朗,小人的心胸則狹隘憂愁。)

          49、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鬃印墩撜Z》

          (鳥快要死的時候,叫聲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時候,說話是善良的。)

          5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yuǎn)乎?——摘孔子《論語》

          (讀書人不能不心胸寬廣意志剛強(qiáng),因?yàn)榧缲?fù)重任而且征途遙遠(yuǎn)。他把實(shí)現(xiàn)仁的理想作為自己的使命,擔(dān)子難道不重嗎?他為這種理想而奮斗,直到死去為止,路途難道不遠(yuǎn)嗎?)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則遠(yuǎn)怨矣?!贝思词叭省庇谌?。西漢董仲舒作了發(fā)揮:“以仁治人,義治我,躬自厚而薄責(zé)于外,此之謂也。”(《春秋繁露·仁義法》)《呂氏春秋·舉難》又曰:“故君子責(zé)人則以仁,自責(zé)則以義。責(zé)人以仁則易足,易足則得人,自責(zé)以義則難為非,難為非則行飾。”朱熹注曰:“責(zé)己得厚,故身益修;責(zé)人薄,故人易從,所以人不得而怨之?!?《論語集注》)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孔子名言?!墩撜Z》凡四見,旨同而文小異。《學(xué)而》載:“子曰:‘不患人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币鉃椴槐?fù)?dān)心別人不知我,該擔(dān)心的是我不知人?!独锶省纷鳎骸安换寄褐?,求為可知也?!鄙暇湟馔戮湟鉃椋涸摀?dān)心我有什么可為人知道的?!稇梿枴纷鳎骸安换既酥患褐计洳荒芤??!薄缎l(wèi)靈公》又作:“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敝祆渥ⅲ嚎鬃印坝诖艘皇?,蓋屢言之,其丁寧之意亦可見矣?!?《論語集注》)王夫之注:“能奪我名而不能奪我志,能困我于境遇而不能困我于天人無愧之中,不患也?!?《四書訓(xùn)義》)

          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包咸注:“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舉人也?!蓖趺C注:“不可以無德而廢善言?!币庵^不因某人之言中聽而舉薦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棄其言。孔子這種穩(wěn)重、全面的舉人之術(shù)、聽言之法為后世所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顏淵》:“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笨鬃哟思囱匀??!缎l(wèi)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贝擞盅运 ?鬃映R浴八 贬尅叭省?。朱熹《集注》:“恕,推己以及人也。”也即子貢所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公冶長》)以后儒家都強(qiáng)調(diào)“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實(shí)施“仁政”。

          小不忍則亂大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敝祆洹墩撜Z集注》:“小不忍,如婦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庇终f:“婦人之仁,不能忍于愛;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亂大謀?!?《朱子語類》卷四五)近人楊樹達(dá)又分不忍有三義:“不忍忿”;“慈仁不忍,不能以義割恩”;“吝財不忍棄”(《論語疏證》)。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币鉃槿四馨训览螅荒苡玫纴砝笕恕M趺C注:“才大者道隨大,才小者道隨小,故不能弘人?!敝祆渥ⅲ骸叭送鉄o道,道外無人。然人心有覺,而道體無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論語集注》)董仲舒天人對策中也引此句,言治亂廢興在于己。今人楊伯峻認(rèn)為與愿意不合。

          當(dāng)仁不讓于師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當(dāng)仁不讓于師?!薄爱?dāng)仁”有兩解:一為面臨仁德;一為擔(dān)當(dāng)實(shí)現(xiàn)仁道之重任。朱熹注:“當(dāng)仁,以仁為己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dāng)勇往而必為也。蓋仁者,人所自有而自為之,非有爭也,何遜之有?”(《論語集注》)“師”字一般訓(xùn)解為“師長”。近人錢穆訓(xùn)為“眾人”。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薄笆侵病敝爸?,同智。朱熹注:“子路好勇,蓋有強(qiáng)其所不知以為知者,故夫之告之?!?《論語集注》)《荀子·子道》所記可為佐證: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顏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諫女矣?!庇终f:“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庇帧度逍А菲疲骸爸恢?,不知曰不知,內(nèi)不自以誣,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賢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p>

          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罕》:“子曰:‘三軍要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笨装矅ⅲ骸叭婋m眾,人心不一,則其將帥可奪而取之;匹夫雖微,茍守其志,不可得而奪也。”朱熹引侯氏曰:“三軍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帥可奪而志不可奪。如可奪,則亦不足謂志矣?!?《論語集注》)《禮心·緇衣》篇亦曰:“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則不可奪志,死則不可奪名’?!?/p>

          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陽貨》:“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皇侃疏:“記問之學(xué),不足以為人師。師人必當(dāng)溫故而知新,研精久習(xí),然后乃可為人傳說耳。若聽之道路,道路乃即為人傳說,必多謬妄。所以為有德者所棄也。亦自棄其德也。”近人錢穆說:“道聽,聽之易,途說,說之易。入子耳,即出于口,縱聞善言,亦不為己有,其德終無可成?!?《論語新解》)《荀子·大略》:“君子疑則不言,未問則不言,道遠(yuǎn)日益矣?!迸c孔子反對道聽途說之義相近。

          道不同,不相為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妒酚洝げ膫鳌芬搜栽唬骸暗啦煌幌酁橹\,亦各從其志也。”《老莊申韓傳》曰:“世之學(xué)老子者則絀儒學(xué),儒學(xué)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耶?”近人錢穆之釋有兩說,一為“君子亦有意見行跡之不同,然同于道則可相與謀。惟小人賊道者,有善惡邪正之分,斯難于相謀矣?!币粸椤暗乐感g(shù)業(yè),如射與御,各精其重,不相為謀也。”(《論語新解》)

          聲明 :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hù)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hù)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聯(lián)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jinzzs.com 版權(quán)所有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