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不卡|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亚洲综合精品在线

  •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cite id="fsfwt"></cite></strong></rp>
    <track id="fsfwt"></track>

      <track id="fsfwt"></track>
      1.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pre id="fsfwt"></pre></strong></rp>

          歡迎來到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網(wǎng)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當前位置: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 名言 > 關于惠字的成語和名言摘錄90句

          關于惠字的成語和名言摘錄90句

          時間:2021-05-14 08:08

          《魚我所欲也》中考試題匯編

          (2012綿陽市)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題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二者不可得兼 兼:同時

          B.蹴爾而與之 蹴:踩踏

          C.萬鐘于我何加焉 加:施加

          D.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通“德”,感恩

          7.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B.行道之人弗受

          有好事者船載已入 而不知人之樂

          C.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D.此之謂失其本心

          山巒為晴雪所 洗 其人遂無以對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孟子從“魚”與“熊掌”的選擇聯(lián)系到“生”與“義”的選擇,自然通俗

          B.孟子認 為,人們可以忍受別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關乎性命的東西,合乎人性

          C.孟子通過舉例,告誡那些接受優(yōu)厚俸祿的人也應該講求“禮儀”,觀點明確

          D.孟子告訴人們,在面臨各種各樣的抉擇時,應把正義放在首位,發(fā)人深思

          (二)閱讀《魚我所欲也》選段,完成1416題(8分)

          1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3分)

          A.萬鐘于我何加焉 而山不加增

          B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復前行,欲窮其林

          C.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D.是亦不可以已乎 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15.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3分)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譯文:

          16.簡要概括文段中闡述的觀點(2分)

          (三)閱讀《魚我所欲也》(節(jié)選),完成第12~14題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①

          萬鐘則不辨②禮義而受之③萬鐘于我何加焉?④為宮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向⑦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注】①有教材不分段 ②有教材為“辯” ③有教材為逗號 ④有教材為嘆號 ⑤有教材為逗號 ⑥有教材為逗號 ⑦有教材為“鄉(xiāng)” ⑧有教材為冒號

          12.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1)蹴爾而與之 蹴: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1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語句(2分)

          呼爾而與之

          14.“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2011年廣西柳州)

          ---------------------------------------------------------------------------------------------------------------

          (四)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辟:同“避”,躲避)

          B.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喪:喪失)

          c.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蹴:踐踏)

          D.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得:得到)

          10.下列甸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A.相與步于中庭B.苛政猛于虎也

          c.箕畚運于渤海之尾D.管夷吾舉于士

          11.把第1卷《魚我所欲也》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7分)

          (1)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2)此之謂失其本心

          12.根據(jù)《魚我所欲也》的內(nèi)容填空(2分)

          孟子認為人之“所欲有甚于生…‘所惡有甚于死”他通過的取舍、簞食豆羹的取舍、的取舍等方面論證了“義”和“不義”的存在

          (五)(2011年廣安市)

          閱讀《魚我所欲也》和《萬事莫貴于義》,完成29-32題(15分)

          【甲】魚,我所欲。。。。;賢者能勿喪耳(選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萬事莫貴于義今謂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言④以相殺,是貴義于其身也故曰:萬事莫貴于義也”(選自《墨子》)

          【注釋】①予:給,送②子:你,代詞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話,即關系到正義與非正義的一句話

          29.解釋下列加點的詞(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

          (3)今謂人曰( ) (3)何故( )

          30.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

          31.【甲】文運用比喻論證來闡明觀點,具體來說是用 這個比喻來闡述 的觀點;【乙】文論證層層深入,首先論證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腳珍貴,其次論證了,然后論證了生命不如義珍貴,最后強調(diào)了 的中心論點

          -----------------------------------------------------------------------------------------------------------------------------------

          32. 【甲】【乙】兩文都闡明了“義”的重要性,您認為“義”的內(nèi)涵是什么?今天還有堅持的必要嗎?為什么?

          -----------------------------------------------------------------------------------------------------------------------------------------

          (六)11.下列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厲害

          B.故不為茍得也 茍得:茍且得到

          C.萬鐘于我何加焉 加:增加

          D.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

          12.與“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這句話中“而”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B.學而不思則罔

          C.然得而臘之以為餌 D.朝而往,暮而歸

          13.下列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將魚與熊掌進行對比,提出了他的主張:當二者不能兩全時,應舍生取義

          B.作者運用了比喻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和道理論證證明自己的觀點

          C.屈原縱使路途再漫長,也要上下求索,終遭奸臣毀謗,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懷著悲憤投入汨羅江用自己的行動實踐了孟子舍生取義這一主張

          D.繼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師孟子,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富有哲理的名言,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七)甲 魚,我所欲也。。。;賢者能勿喪耳

          乙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5.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為茍得也茍: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3)所惡有甚于死者惡: (4)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

          16.翻譯下列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17.誦讀下列句子時,每句至少應有一處停頓,請用“/”把這一處停頓標示出來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風飄絮

          18.請摘錄原文申的語句,填寫下表(5分)

          體現(xiàn)中心(或主旨)的句子:------------------------

          共同的追求:-----------------------------------------------

          (八)甲:一簞食。。。。此之謂失其本心 (孟子《魚,我所欲也》)

          乙:公孫儀1相魯而嗜魚,一國盡爭買魚而獻之公孫儀不受其弟子諫曰:“夫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對曰:“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夫即2受魚,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將枉于法;枉于法,則免于相,雖嗜魚,彼必不能常給我魚,我又不能自給魚;即無受魚而不免于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注釋:1公孫儀:春秋時魯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遷就他人

          21.解釋加點的詞語(4分)

          (1)蹴爾而與之( )

          (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

          (3)公孫儀相魯而嗜魚( )

          (4)其弟子諫曰( )

          22.翻譯句子(4分)

          (1)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甲文“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2分)

          24.乙文中哪句話表達了公孫儀的觀點?(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從公孫儀對受魚和枉法關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樣的品質(zh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概括這兩個語段內(nèi)容上的相同之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6. 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含義(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患: (2)蹴爾而與之 蹴:

          (3)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鄉(xiāng):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7. 下列各組加點詞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婦拍而嗚之(《口技》)B. 此之謂失其本心 其真不知馬也(《馬說》)C.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至于負者歌于途(《醉翁亭記》

          D.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8. 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6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9. 文反復論證了一個什么觀點?主要用了哪些論證方法?(3分) (慶陽市2009甘肅省)

          (十)(一)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節(jié)選自《魚我所欲也》)

          (二)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廩丘①以為養(yǎng)②孔子辭不受,入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今說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賜之廩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駕,辭而行

          (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

          注:①廩丘:地名②養(yǎng):供養(yǎng)之地③未之行:沒有采納我的主張④丘:孔子,名丘

          16.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2分)

          (1)萬鐘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

          17.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

          (2)此之謂失其本心

          18.文段(一)中畫線的句子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9.孔子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賜給他的供養(yǎng)之地呢?請用文段(一)中的語句回答(2分)

          (十一)

          5.用現(xiàn)代漢語解釋文中畫線句子的意思(6分)

          (1)魚,我所欲也

          (2)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6.我們很熟悉的一個成語就源自自文第一段,這個成語是:

          7.簡要概括作者在第二段中闡述的觀點

          (十二)(1)解釋句中加點詞的含義(3分)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茍得:)

          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患:)(辟:)

          ③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鄉(xiāng):)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⑤此之謂失其本心 (本心:)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譯文:

          ②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譯文:

          ③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譯文:

          ④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譯文:

          (3)簡答題(5分)

          ①從全文看,本文先后運用了論證和論證的方法,有力地證明了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舍生取義這一觀點生活中有許多人將這個觀點奉為行為的準則,請你根據(jù)對這個觀點的認識,列舉一個奉行這種行為準則的事例,加以簡要闡述(要求:舉例典型,敘議結(jié)合)(3分)

          ②作為繼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師,孟子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請根據(jù)自己的積累,試寫出其中的兩條(不得從本文中選取)(2分)

          a.

          b.

          (十三)9.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如使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 B.由是 / 則生而有不用也

          C.此之謂 / 失其本心 D.今為所識窮乏者得 / 我而為之

          10.下列各組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儼然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同舍生皆被綺繡

          C.是亦不可以已乎 然胡不已乎

          D.萬鐘于我何加焉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項是( )(2分)

          A.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B.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

          C.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D.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12. 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2)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13.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請結(jié)合具體實例,談談作者是運用什么論證方法(談一種即可)來證明文章的中心論點的

          (一)答案:6.C 7.B 8.B

          (二)14.(3分)D15.(3分)先 前(有人)寧可死也不愿意接受,現(xiàn)在(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 卻接受了16.(2分)人不能為了獲取高官厚祿而舍棄“禮義”

          (三)12.(1)及,到踐踏(用腳踢;踢) (2)停止這里是“止而不為”的意思(放棄;止)13.輕蔑地呼喝著給他吃(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吆喝著給他)14.(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四)9.D(得:同”德“,動詞,感激恩德)10.B(于:比,介詞)11.(1)萬鐘的俸祿如果不辨別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它,這萬鐘的俸祿對我有什么益處呢?(2)這就叫做喪失了本來的思想12.魚與熊掌,萬鐘(豐厚的俸祿)(2分,每空1分)

          (五)答案29.患:禍患,災難 是:這、這樣 謂:對……說 故:緣故、原因30.(1)如果人們想要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2)送給你天下,卻要你的性命,你愿意這樣做嗎?31.舍魚而 取熊掌 舍生取義 天下不如生命珍貴萬事莫貴于義(一切事物沒有比正義更可貴)32.“義”是正義,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國家的大義(1分,答到“正義、大義”均可得1分) 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堅持人民(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則,所以我們應該堅持(2分)

          (六)11.C(加:益處,好處)12.B(原句中的“而”與B項中的“而”都是轉(zhuǎn)折連詞,但是A.并列連詞,又,并且;C.順承連詞,來,就;D.表修飾,可不譯)13.A(將生比作魚,將義比作熊掌,是比喻論證)

          (七)15.(4分)(1)茍且 (2)假如,假使 (3)厭惡 (4)史冊16.(4分)(1)(如果二者不能夠同時得以,(那么就)舍棄魚而選取熊牚(2)不僅僅賢人有這樣的心(或:本心)17.(2分)(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風飄絮18.(5分) (中心句子各占2分,共同追求占1分)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舍生而取義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八) 21.(1)用腳踢 (2)通“辨”,分辨 (3)特別喜歡(很愛好)(4)他,指公孫儀22.(1)一碗飯,一碗湯,得到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餓死(2)先生喜歡魚卻不接受(別人送給的)魚,為什么呢?23.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或: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如用自己的話答出這個意思也可)24.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25.公孫儀是個注重防微杜漸(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26.兩個語段都是寫在利與義面前如何抉擇的問題

          (九):6.(4分)患—禍患,災難蹴—用腳踢 鄉(xiāng)—通“向”,從前 已—停止7.(3分)C(C項均譯為代詞“……的人”;A項分別為轉(zhuǎn)折關系連詞、并列關系連詞;B項分別譯為“他的”、“恐怕”;D項分別譯為“卻”、“就”)8.(6分)(1)(3分)如果人們所追求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不可以用呢?(2)(3分)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每個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9.(3分)人在“生”與“義”不能兼顧時,應該舍生取義(1分),比喻論證、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答到任意2點即可,2分)

          (十)16.(1)有什么益處(帶來什么好處)(1分) (2)感激17.(1)這種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嗎?(2分)(2)這就叫做喪失了自己的本性(2分)18.對比論證法 強調(diào)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論證了舍生取義的觀點)(2分)19.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此之謂失其本心)

          (十)一:5、魚,是我所喜歡的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 6、舍生取義7、人為能為了獲取高官厚祿而舍棄“禮義”

          (十二)(1)解釋句中加點詞的含義:①茍且取得,這里是“茍且偷生”的意思(缺少“茍且偷生”不得分)③禍患,災難;“辟”通“避”,躲避③“鄉(xiāng)”通“向”,從前④停止,放棄⑤天性,天良(6個詞,共3分,每個0.5分)(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①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②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③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④(有人見了)”萬鐘”的優(yōu)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4個句子,共4分,每句l分,大意正確即可得相應的分,每句有2個或2個以上錯別字,該句不得分)(3)簡答題:①道理舉例(兩空共1分,每空0.5分)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組織力量堅決抵抗外來入侵,失敗被俘后,面對元朝的威逼利誘毫不動搖,視死如歸,最終被殺,他這種高尚的民族氣節(jié)和為正義獻身的精神是永遠值得后人學習的(共2分,舉例典型1分,敘議結(jié)合1分,列舉其他,如抗”非典”英雄等的典型事例,大意正確即可得分)②答案示例:a.生于憂患,死于安樂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十三)9. D 10. C 11. B12.(1)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賢人能不喪失罷了(2)用腳踢著給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13.中心論點:舍生取義(答“舍生而取義者也”或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要違背“義”亦可) 本文主要運用了比喻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等方法來證明文章的中心論點,如將生比做魚,將義比做熊掌,當二者不能兼得時,應舍生取義;又如作者舉“一簞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訴我們要不食嗟來之食,要不喪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義

          課后練習與提高

          1、指出句式并口譯。

          死生亦大矣 判斷句 其致一也 判斷句

          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省略句 放浪形骸之外 省略句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 倒裝句 當其欣于所遇 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

          不能喻之于懷 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 晤言一室之內(nèi) 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

          2、翻譯下列句子。

          (1)我們在會稽山陰的蘭亭會集,為了做禊事

          (2)引(溪水)作為流觴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

          (3)本來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

          (4)后世的讀者,也將對這次集會的詩文有所感慨。

          (5)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很快樂.

          (6)等到對得到或喜愛的東西已經(jīng)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隨之產(chǎn)生。

          (7)所以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

          (8)尚且不能不因為它引發(fā)心中的感觸,況且壽命長短,聽從造化,最終必然都要消亡!

          第二課時

          課內(nèi)探究學案答案

          二、學習過程

          (1)《蘭亭集序》與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

          (2)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是怎樣的?

          (3)如何理解作者這種情感的變化?

          (4)作者寫蘭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與作者的情有何關系?

          多媒體展示探究結(jié)論

          (1)一般的書序介紹成書的經(jīng)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或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fā)。 作為書序,本文介紹了作詩緣由(因修禊而“群賢畢至”)、作詩情形(“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成書經(jīng)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本書意義(“后之覽者,亦將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動談到生死觀,善于借題發(fā)揮,論及人生的意義。這便是《蘭亭集序》與一般書序的不同之處。

          (2)第二自然段,由蘭亭集會聯(lián)想到現(xiàn)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從中揭示了人生憂患的來源。首先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nèi)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zhuǎn)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A)。第三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即“修短隨化,終期于盡”(B)。( A和B是由第一自然段的“樂”到第二自然段轉(zhuǎn)“痛”的原因。)最后以“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作結(jié),情調(diào)轉(zhuǎn)入低沉。

          第二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fā)感慨,但字里行間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正因為作者對人生憂患有清醒的認識,才可揚長避短,在有限人生中進行無限的價值創(chuàng)造。

          (3)由樂轉(zhuǎn)悲,看似突兀,卻也順理成章。作者由眼前的蘭亭相聚的歡樂,推想到普天下之友朋相處的情境:世上沒有不散的宴席,情隨事遷,喜歡的會不再喜歡,擁有的會不再擁有,再圓滿的團聚終要離散,再自足的幸福終要破滅,進而想到生命短暫,深切感悟到,再堅強的生命終要死亡。生命短促,一切終究會曲終人散,面對不可逆轉(zhuǎn)的自然規(guī)律,由生離到死別,自然樂極而生悲,令人痛心。在這個古今人共同面臨的無奈面前,作者不由發(fā)出“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這種情感變化是十分正常的。

          (4)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鏘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俺缟骄X,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流水急湍,飛花濺玉?!薄疤炖蕷馇澹蒿L和暢?!边@些景物清澈明朗,晶瑩亮麗,生機盎然。這種雅致的景色是“樂”的重要方面,而優(yōu)美的景色又容易觸發(fā)作者對人生的深度思考,所謂“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引發(fā)了作者的“痛”感。

          課后練習與提高

          1.B(“目”應為“認為、品評”)

          2.D(A組中的“焉”均為兼詞“于之”;B組中的“固”均為副詞“一定”;C組中的“相”均為副詞,偏指第二人稱;D組中的“而”均為連詞,前者表承接,后者表修飾。)

          3.A(A項中的“骨鯁”古今意思相同,都是“耿直”的意思;B項中的“同志”文中指“志趣相投的人”,現(xiàn)在多用于人們慣用的彼此之間的稱呼;C項中的“名譽”文中的意思是“聲望”、“聲譽”,即好的名聲,現(xiàn)在的意思是“名聲”,泛指社會評價或指“名義上的”;D項中的“不顧”文中的意思是“不去看望”,現(xiàn)在的意思是“不照顧”或“不考慮”。)

          4.C(①是王羲之的書法特點,③是王羲之的淡泊的性情,⑤是王羲之傲岸的性格。)

          5.D(“王述在會稽任職時,恰適母喪”應為“王述先前曾在會稽任職,因母親去世,回會稽治喪”。并且不是“王述對此深為怨恨”而且是“王述對此深以為遺憾?!?

          6、 (1)王羲之平常喜歡服丹食藥,涵養(yǎng)性情,不喜歡住在京城,他剛渡過浙江,便產(chǎn)生了終身住在這里念頭。

          (2)如果別人能這樣入迷,不一定趕不上他。

          蘭亭集序優(yōu)質(zhì)學案篇二:

          【學習目標】

          1.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jīng)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zhuǎn)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3.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學習重難點】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背景資料】

          1.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

          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瑯琊人(今屬山東臨沂),居會稽山陰(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人稱“王右軍”。他出身于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jīng)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候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wèi)夫人學習書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眾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于鐘繇。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后世譽之為書圣。

          2.蘭亭:是東晉時期會稽郡山陰(今浙江紹興市)城西南郊名勝。蘭亭地處紹興城西南12.5公里的蘭渚山下,相傳越王勾踐曾在這一帶種過蘭花 ,漢代為驛亭所在,因名蘭亭。幾經(jīng)反復,于1980年全面修復如初。

          3.序

          “序”也寫做“敘”或稱“引”,猶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有對作者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fā)?!靶颉币话銓懺谖恼虑懊?,列于書后稱為“跋”。這類文章,按內(nèi)容分別屬于說明文或議論文;以敘事為主、夾敘夾議的,不多見;抒情成分較多的序,多半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短m亭集序》意思是蘭亭會詩集的序,屬書序,還有一種叫贈序,是臨別贈言性質(zhì)的文章。

          作為書序,本文介紹了作詩緣由(因修禊而“群賢畢至”)、作詩情形(“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成書經(jīng)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本書意義(“后之覽者,亦將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動談到生死觀,善于借題發(fā)揮,論及人生的意義。這便是《蘭亭集序》與一般書序的不同之處。

          4.《蘭亭集序》由來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為求消災除兇,到水邊嬉游,稱為修禊(xì)。東晉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書法家王羲之和當時名士謝安、孫綽、許詢、支遁等41人來到這里修禊,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詩歌會。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嶺,茂林修竹之中,眾皆列坐曲水兩側(cè),將酒觴(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飄流,停在誰的前面,誰就即興賦詩,否則罰酒。據(jù)記載,當時參與其會的41人中,12人各賦詩二首。九歲的王獻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罰酒三觴。王羲之將37首詩匯集起來,編成一本集子,并借酒興寫了一篇324字 的序文,這就是著名的《蘭亭集序》。 為“天下第一行書”。

          5.名句積累(關于士人的死生觀):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王勃《滕王閣序》)

          前不見古人, 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蘇軾《前赤壁賦》)

          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莊子?德充符》)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貴賤付皇天。(鮑照《擬行路難》)

          6.成語及常用語 ① 游目騁懷(開懷) ②放浪形骸(行為放縱,不受世俗禮法束縛)③情隨事遷(思想感情隨著情況變遷而發(fā)生變化)

          7.常識

          ① 紀年法 歲在癸丑(干支紀年)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帝王年號) 趙惠文王16年(王公紀年) 順治二年乙酉四月(年號干支并用)

          ②暮春(孟春 仲春 季春)

          ③禊(在風俗,臨水為祭,消除不祥,選在三月三日)

          【基礎知識】

          1、生字注音

          修禊( ) 癸丑( ) 流觴( )游目騁懷( )

          感慨系之( )趣舍萬殊( ) 齊彭殤( )放浪形骸( )

          會稽( )臨文嗟悼( )

          2、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內(nèi) ____通____

          雖趣舍萬殊 “趣”通“取”:往,取。

          3、字詞活用

          【少】少長咸集:年紀小的,年紀大的,形容詞用作名詞。

          【帶】 映帶左右:像帶子一樣,名詞用作狀語。

          【齊】齊彭殤為妄作:同樣看待,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興懷】猶不能不以之興懷:使懷興,即:使感嘆產(chǎn)生,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固知一生死為虛誕:同樣看待,或看成一樣,數(shù)字活用為動詞。

          【視聽】足以極視聽之娛:耳目,動詞活用為名詞。

          4、詞語古今異義

          【其次】

          古義:其,代詞,指曲水。次,旁邊、水邊。如:列做其次。

          今義:①次第較后;第二。

          ②次要的地位。

          【斯文】

          古義:這篇文章。如:亦有感于斯文。

          今義:文雅;文化或文人。

          【懷抱】

          古義:胸懷抱負。

          今義:

          ①抱在懷里;②胸前;③心里存著;④打算。

          5、特殊句式

          ◆省略句:

          ⑴省主語:

          (群賢)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

          (群賢)引以為流觴曲水

          ⑵省介詞賓詞:

          引以(之)為流觴曲水

          ⑶省介詞“于”:

          映帶(于)左右

          悟言(于)一室之內(nèi)

          ◆倒裝句:

          ⑴介賓短語后置(也叫狀語后置):

          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于會稽山陰之蘭亭會

          不能喻之于懷──不能于懷(在內(nèi)心)喻之

          亦將有感于斯文──亦將于(對)斯文有感

          當其欣于所遇──當其于所遇欣

          (2)定語后置:

          雖無管弦之盛──雖無盛之管弦

          《秋水》習題及答案1

          閱讀《秋水》,回答問題(12分)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渚崖之間,不辨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1. 解釋加點的詞語:(2分)

          (1)百川灌河 ( 黃河 )河伯始旋其面目 ( 面貌 )

          (2)見笑于大方之家( 得大道的人 )

          2. 翻譯:(6分)

          (1)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認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這里了

          (2)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有句俗話說,‘聽到了許多道理,就以為沒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說的我呀。

          《秋水》習題及答案2

          1、根據(jù)課文給加點的字注音。

          涇流( )涘( ) 渚( ) 仲尼( )殆( )

          2、解釋句中加點的字。

          ①秋水時至,百川灌河。

          ②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

          ③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④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⑤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3、找出描寫河、海的句子。

          描寫河的句子:

          描寫海的句子:

          4.翻譯下列句子。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聞道白,以為莫已若”者,我之謂也。

          5.填空:

          莊子,名 , 中期 國人,他繼承并發(fā)展了 的思想,為 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肚f子》有 篇, 七篇 十五篇,《雜篇》十一篇,研究者的多認為 是莊子所作。

          (胸懷全局,一切盡在掌握中)

          1.河伯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2.河伯后來為何又望洋而嘆呢?

          3. 河伯為什么認為自己“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4.全文可分為幾個層次?層次間的關系是什么?

          5.文中用兩個“于是焉”有什么作用?

          (勇于探索,樂趣源自思考來)

          6、古代詩文中有許多表達雄心壯志的“名人名言”,請你寫出五位名人,各寫出他的一條名言。

          7、請你寫出表達豁達胸襟的詩句。(不少于2句)

          8.“海納白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是林則徐的自題聯(lián),你能體會林則徐想通過這幅

          第20課 秋 水(第二課時)

          1下列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 )

          A.涇jīng 涘yǐ 渚zhǚ

          B.涇jìng 涘sì 渚zhě

          C.涇jīng 涘sì 渚zhǚ

          D.涇jìng 涘 yǐ 渚zhě

          2.下列詞語中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A.徑流 渚崖 辯別 望洋向若

          B.涇流 勸諫 旋轉(zhuǎn) 欣然自喜

          C.爭辯 窮匱 孀妻 遺笑大方

          3.指出下列“之”的含義。

          野語有之曰 ( )

          我之謂也 ( )

          少仲尼之聞 ( )

          涇流之大 ( )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①涇流之大:

          ②不辯牛馬:

          5.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古今不同意義。

          ①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

          ②東面而視:

          (片片紅葉,風景這邊獨好)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1.判斷下列句子的對錯,(對的打√,錯的打×)

          ①文中有兩處用了“于是焉”,都當“這時候”講,其作用都是指代,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②“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句中,一個“天下”,一個“盡”,把河伯躊躇滿志的神態(tài)描寫得淋漓盡致。

          ③“不辯牛馬”與“不見水端”是用比照手法突出大海的廣闊。

          ④文中最能反映河伯認識的前后變化的語句是:前面是“欣然自喜”,后來是“望洋向若而嘆”。

          2.河伯引“聞道百,以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3.河伯引“少仲尼之聞,輕伯夷之義”的作用是什么?

          4.這篇課文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5.通過這篇課文,你認為莊子的文章有什么特點?

          6、請用一個成語為本文擬定題目。

          (遷移能力,滋潤求知心田)

          (一)閱讀下列文言短文,完成文后習題。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日:“莊子來,欲代子相?!庇谑腔葑涌?,搜于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發(fā)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食不食,非醴泉不飲。于是鴟得腐鼠, 鹓鶵過之,仰而視之日:“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1.下列加點的字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

          A、 于是惠子恐 于是鴟得腐鼠

          B、 惠子相梁 欲代子相

          C、 發(fā)于南海 止于北海

          D、 仰而視之 子知之乎

          2.與“或謂惠子曰”中的“或”的用法、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莫如以吾之所長攻其所短,或能負乎?

          B.或坐或臥,或仰或俯

          C.蛟或浮或沒,行數(shù)十里

          D.殘賊公行,莫之或止

          3.下列句子加點的詞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惠子相梁 擔任相國

          B.或謂惠子日 有人

          C.非梧桐不止 停止

          D.非練實不食 精熟、精美

          4.對本文中莊子的話的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

          A.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B.井蛙不可與之語海

          C.山不在高,水不在深 D.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二) 鯤鵬斥鴳(yàn)

          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shù)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鵀轼B,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摶①扶搖②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

          斥鴳③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shù)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 (《莊子?逍遙游》)

          注釋:①摶:環(huán)繞,回旋。 ②扶搖:風名,是一種從地面一直上升的迅疾的暴風。③斥鴳:斑鳩之類的小鳥。

          5、解釋句中加點的`字。

          ①窮發(fā)之北。( )

          ②有魚焉,其廣數(shù)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

          ③此亦飛之至也。( )

          ④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 ( )

          6、翻譯下列句子。

          ①有魚焉,其廣數(shù)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

          ②我騰躍而上,不過數(shù)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

          7、這個寓言故事蘊含的哲理是:

          與此寓言故事相類似的故事是: (用成語回答)。

          河伯第一次自高自大,結(jié)果將“見笑于大方之家”,自高自大會使人產(chǎn)生錯誤的認識,導致錯誤的做法,甚至導致他人的恥笑、鄙視。而第二次所見所體現(xiàn)的是河伯虛心認錯的態(tài)度,知恥的精神風貌,這使河伯在認識上達到了一種升華,實現(xiàn)了從無知到有知的轉(zhuǎn)化。做法不同,結(jié)果也必然不同。正確的做法帶來的是收獲,錯誤的做法帶給人的是失誤。

          請以“做法”為話題,寫一段文字,表達你的情思感悟。(100字左右)

          (20xx.茂名市)

          秋 水 《莊子》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已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p>

          1.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4分)

          (1)百川灌河

          (2)東面而視

          (3)河伯始旋其面目

          (4)而輕伯夷之義者

          2.翻譯下面句子。(6分)

          (1)(河伯)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

          ( 2)“聞道百,以為莫已若”者,我之謂也。

          3.這篇寓言的寓意是

          《秋水》習題及答案3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p>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粗的字詞。

          ①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辯: 辯:_______

          ②東面而行,不見水端端: 端 :_______

          ③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長: 長 :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之”字的意思和用法,有一項不同于其他各項,它是( )

          A.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B.野語有之曰

          C.少仲尼之聞

          D.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

          3.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

          ①秋水時至,百川灌河。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道聞百,以為莫己若。

          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是對文章的分析理解,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河伯起初覺得自己的天地最廣大,是因為他所擁有的天地確實闊大,他當初的認識有局限是情有可原的。

          B.河伯看到廣闊的大海,發(fā)出了由衷的感嘆,承認自己的原有認識是錯誤的,這一認識轉(zhuǎn)變是值得肯定的。

          C.在河伯的感嘆里,河伯覺得有些人對孔子和伯夷的看法是不正確的,他們不應該認為孔子的學識少,也不應該認為伯夷的道義輕。

          D.河伯的感嘆里還表達了這樣的意思:自己有幸來到大海,增長了見識,否則,因見識短淺而自以為是會造成嚴重的后果。

          5.也許你能從這則寓言中受到不少啟發(fā),請談談自己最深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同(通)辨,分辨。 ②盡頭。 ③長久,永遠。

          2.B

          3.①秋天里的洪水按時到來,眾多河流的水注入黃河。

          ②聽到了上百條(不少)道理,便認為沒有人比得上自己了。

          4.C

          5.可能的感受:①現(xiàn)有的見識往往是有限的,我們不應囿于已有的見識而驕傲自大;

          ②個人的見識是有限的,即使是博學的孔子也有被人認為學問少的時候,因此我們一方面沒有驕傲的理由,另一方面也要不斷學習充實自我;

          ③河伯善于反省自我的態(tài)度,勇于承認錯誤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④見識短淺,學識淺陋就會遭人恥笑,因此我們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秋水》習題及答案4

          閱讀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題目。

          (一) 秋 水 (12分)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p>

          小題1: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河伯始旋其面目/其妻獻疑曰B.望洋向若而嘆曰/以為莫己若

          C.河伯欣然自喜/然則何時而樂耶D.秋水時至/山間之四時也

          小題2: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3分)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小題3:河伯的說話首先引用俗語“聞道百,以為莫己若“批評自己的□□□□;再說自己曾經(jīng)不相信“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批評自己的□□□□;然后,河伯認為自己的淺陋將長久地被大方之家恥笑,也就是成語 “□□□□”之意。(3分)

          小題4:下列對選文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這篇寓言故事說明了個人的見識是有限的,大小是相對的,告誡人們不能囿于見聞而驕傲自大。

          B.河伯之所以欣然自喜,是因為“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

          C.河伯從眼前的對比中,發(fā)現(xiàn)了自己并不是“天下第一”, 自嘆不如,可見他有自知之明。

          D.宇宙無限,人的認識和作用因為受客觀限制是有限的,因此,人不能自滿自足,要不斷開拓進取。

          參考答案:

          小題1:A

          小題2: “聽到了上百條道理,便認為天下再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的,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了。(“聞道”1分;“若”1分;語意連貫1分)

          小題3: 狂妄自大(1分)盲目自大(1分)貽笑大方(1分)

          小題4: B

          小題1:

          試題分析:B項中若字分別解釋為:古代指海神;如同、好像。C相中的然字分別解釋為:……的樣子;表轉(zhuǎn)折連詞。D相中的時字分別解釋為:時令;季節(jié)。

          小題2: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和翻譯能力,要

          小題3:

          試題分析:注意橫最好是“四字成語”讀懂文言文,方可能從中提煉出意思相近的成語。

          小題4:

          試題分析:B項:因為它為自己涇流之大的雄偉而驕傲自滿。

          《秋水》習題及答案5

          比較閱讀【甲】【乙】兩個文段,完成問題。

          【甲】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保ㄟx自《莊于.秋水》)

          【乙】黃帝將見大隗①乎具茨②之山,適遇牧馬童子,問涂③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薄叭糁筅笾婧酰俊痹唬骸叭?。”黃帝曰:“異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請問為天下?!毙⊥o④。黃帝又問。小童曰:“夫為天下者,亦奚⑤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黃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退。(選自《莊子.徐無鬼》)

          【注釋】①大隗(wěi)傳說中的神名。②具茨:山名。③涂:同“途”,路。④辭:謝絕。⑤奚:何,什么。

          1、解釋下列劃線字的意思。

          (1)秋水時至( )

          (2)河伯始旋其面目( )

          (3)黃帝將見大隗乎具茨之山( )

          (4)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 )

          2、下列劃線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1)河伯始旋其面目(2)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

          B、(1)望洋向若而嘆曰(2)若知具茨之山乎

          C、(1)河伯欣然自喜 (2)曰:“然。”

          D、(1)于是焉(2)是進亦憂,退亦憂

          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弋漢語。

          (1)聞道百,以為莫己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從甲文、乙文中各提煉出一個成語,然后概括河伯和黃帝身上的共同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請說說黃帝的做法對我們今天的學習和生活有怎樣的借鑒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按時(2)窮盡,盡(3)拜見,拜訪(4)正好,恰好

          2、D

          3、(1)聽到了上百條道理,便認為天下再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或聽到道理很多了,就認為沒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2)治理天下的人,與牧馬的人有什么不同呢?(或治理天下,和牧馬又有什么不同呢?)

          4、貽笑大方(或望洋興嘆)、害群之馬。

          共同點:他們都通過過自身的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或:他們都善于反思。)

          5、示例:黃帝的做法讓我們明白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不要妄自尊大,要慮心向他人請教,要時常自我反省,自我完善。

          聲明 :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聯(lián)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jinzzs.com 版權所有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