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xué)習(xí)、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
冬至由來的作文1
據(jù)記載,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稘h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jié)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rèn)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huán)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來一般春節(jié)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xí)俗,也往往出現(xiàn)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guān)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為節(jié)日來過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jié)”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漢代以冬至為“冬節(jié)”,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場流行互賀的“拜冬”禮俗。《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彼赃@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guān),商旅停業(yè),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jié)日。魏晉六朝時,冬至稱為“亞歲”,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jié);宋朝以后,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jié)慶活動。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nèi)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
冬至由來的作文2
冬至是中國農(nóng)歷中一個重要的節(jié)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冬至俗稱“冬節(jié)”、“長至節(jié)”、“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jīng)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dá)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南緯23°26)。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dá)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如中國最南端——曾母暗沙(北緯2°33’)這天的白晝達(dá)11小時59分,??谑屑s為10小時55分,杭州市為10小時12分,北京約9小時20分,而號稱“中國最北端”的黑龍江省漠河縣(北緯52°58‘)也僅有7小時34分。冬至過后,夜空星象完全換成冬季星空,而且從今天開始“進(jìn)九”。而此時南半球正值酷熱的盛夏。
在中國有冬至吃餃子的風(fēng)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碑?dāng)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流行冬至當(dāng)天喝羊肉湯的習(xí)俗,寓意驅(qū)除寒冷之意。各地食俗不同,但吃水餃最為常見。
冬至由來的作文3
冬至即將來臨,這是我最喜歡的節(jié)日之一,這樣又可以一起歡聚吃餃子啦!
俗話說:“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么得人管!”
冬至吃餃子可是有來由滴哦。東漢末年,有一名醫(yī)生叫張仲景,被稱為“醫(yī)圣”。正值冬至,因為年年戰(zhàn)亂,老百姓饑寒交迫,不少人耳朵都凍爛了,痛苦不堪。于是為救濟百姓,張仲景就把中草藥包進(jìn)餃子里煮熟,分發(fā)給百姓們用于驅(qū)寒,稱其為“祛寒嬌耳湯”。為了紀(jì)念他,人們把冬至吃餃子的習(xí)俗延續(xù)了下來。
“冬至”是一年中黑夜最長白日最短的一天,在古代也是一年循環(huán)的開始,被看作一個吉日,北方人說:“冬至大如年”,南方人說:“冬至就是過小年”。
一到冬至,天氣就到了最冷的時節(jié)?!敖欢瑪?shù)九”,從這天起就進(jìn)入了數(shù)九寒天,這使我想起小時候的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耕牛遍地走?!?/p>
所以,冬至是個值得慶祝的日子,讓我們一起吃餃子吧!還可以再加點湯圓,大家團團圓圓,新的一年圓圓滿滿!
冬至由來的作文4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y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yī)者奉為經(jīng)典。張仲景有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y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jié),餃子更成為一種應(yīng)時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據(jù)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xiàn)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jù)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后,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dāng)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qū)仍然流行,如河南、陜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jīng)變得和現(xiàn)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里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后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歷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jié)……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痹鞒柏沂场钡摹柏摇?,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清朝時,出現(xiàn)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guān)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jié)吃餃子的習(xí)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dāng)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nóng)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jì)念盤古氏開天辟地,結(jié)束了混狀態(tài),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guān)。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于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xì)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里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jì)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nèi)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jié)不可缺少的節(jié)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jié)吃餃子取“招財進(jìn)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于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托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jìn)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qū)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征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fā)菜,象征團圓發(fā)財。
餃子因所包的餡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nèi)蒙古和黑龍江的達(dá)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后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qū)將餃子和面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餃子這一節(jié)目佳肴在給人們帶來年節(jié)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冬至由來的作文5
冬至過節(jié)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肚寮武洝飞踔劣小岸链笕缒辍敝f。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rèn)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zhuǎn)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jié)”,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逗鬂h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彼赃@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guān),商旅停業(yè),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jié)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xiàn)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jié)慶賀。
冬至傳說
在江南水鄉(xiāng),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xí)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xù)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qū)避疫鬼,防災(zāi)祛病。
冬至節(jié)的風(fēng)俗
冬至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發(fā)展,形成了獨特的節(jié)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年節(jié)食品。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xiàn)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
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的風(fēng)俗。早在南宋時,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后逐漸盛行開來,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餛飩發(fā)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制作各異,鮮香味美,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shù)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云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tǒng)習(xí)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p>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tǒng),用糯米粉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后,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lián)絡(luò)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jié)祭祖先,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個內(nèi)容豐富的節(jié)日,據(jù)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jīng)是個很熱鬧的日子。在今天江南一帶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一歲的說法,俗稱“添歲”。
唐代吳融有詩“滿樹如嬌爛漫紅,萬枝丹彩灼春融”,白居易的堂弟白敏中也道“千朵濃芳綺樹斜,一枝枝綴亂云霞。憑君莫厭臨風(fēng)看,占斷春光是此花”。詩詞中只要出現(xiàn)桃花字樣的,無一不是春意融融。
溫風(fēng)如酒,春光燦爛的季節(jié)終于來了,這時桃花是當(dāng)仁不讓的主角。蘇軾有詩:“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濃濃的春意,桃花應(yīng)該更早些時候知道吧。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春意融融的桃花
艷麗的桃花仿佛就是春天的象征,人們把農(nóng)歷二月叫桃月,春雨叫桃雨、桃花雨。唐戴叔倫有詩《蘭溪棹歌》:“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就是指春雨中的桃花。我們知道白居易曾有《題大林寺桃花》一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常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見到了桃花,就仿佛追到了春天。
《詩經(jīng) ·周南·桃夭》篇: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
桃之夭夭,其葉
這是一首慶新婚的詩。詩中用美艷的桃花來形容新娘子,又用將來會結(jié)實累累的桃樹來預(yù)祝新娘子多生貴子。
桃花,往往伴隨著一個個美麗的愛情故事。其中,最著名的當(dāng)屬“人面桃花”的故事,它來源于唐代詩人崔護所寫的一首詩:
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在,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
崔護和桃花樹下女子的愛情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這里就不重復(fù)了。然而,千百年后,我們讀到此詩,那個桃樹下凝睇含笑、脈脈含情的少女,卻如同親見,桃花樹下那段如滟滟春光一樣的美好愛情,依然讓我們憧憬向往。
唐太宗的妻子長孫皇后有一首詩,名為《春游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艷妾動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邊嫩柳學(xué)身輕。
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
林下何須遠(yuǎn)借問,出眾風(fēng)流舊有名。
這首詩中,出現(xiàn)了兩次桃花的影像,長孫皇后可不像后世中的女子那樣羞答答的,而是大膽地說:“蘭閨艷妾動春情”,那燦爛明媚的桃花,正代表了盛唐女子的青春活力。
此后的詩詞文賦中,一提到“桃花臉”、“桃花面”,都不覺讓人記起愛情的故事,不過后世的許多文字中,不免都掛上了傷感的色彩。晚唐擅寫閨情詩的韓《復(fù)偶見三絕》第二首中這樣寫道:
桃花臉薄難藏淚,柳葉眉長易覺愁。
密跡未成當(dāng)面笑,幾回抬眼又低頭。
這名女子因為種種原因,不得和有情人成為眷屬。她現(xiàn)在默默地望著這個她深愛的男人,心中悲辛交集,卻不敢脫露形跡,此時此刻,情何以堪!韓
直到現(xiàn)代,張愛玲有一篇名為《愛》的散文,其中寫了村莊里的女孩子,一個春天的晚上,她手扶著桃樹,和一個男子打招呼:“你也在這里嗎?”然而,他們的故事從此沒了下文,后來女孩子拐賣到他鄉(xiāng)外縣,幾次三番地轉(zhuǎn)賣,經(jīng)過無數(shù)的驚險和風(fēng)波,但老了的時候她還記得,那個春天的晚上,那個桃樹下,那個年輕男子。
桃花,一直都代表著那美好易逝的愛情。正所謂:“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t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古來多少癡情人都傷嘆: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
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的仙隱情結(jié)
桃花,所代表的意象,不單單是青春妙齡的女子,芬芳甜蜜的愛情。由于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文,桃花也代表著隱逸和超脫的氣質(zhì)。
《桃花源記》一文大家都非常熟悉,這里就不多說了,王維有詩:“采菱渡頭風(fēng)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樹壇邊漁父,桃花源里人家”。就堪稱“詩中有畫”,道出了隱者之居的剪影。王維還有一首長詩《桃源行》,幾乎用詩句將《桃花源記》復(fù)述了一遍: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去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yuǎn),行盡青溪不見人。
山口潛行始
遙看一處攢云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
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xiāng)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
自謂經(jīng)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dāng)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曲到云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詩中開頭和結(jié)尾都提到了桃花,前后呼應(yīng),文勢活躍多姿,情韻悠長。唐宋時人寫《桃源行》的相當(dāng)多,像劉禹錫、韓愈、王安石等都寫過,不過清代名士王士慎就評道:“唐宋以來,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詰(維)、韓退之(愈)、王介甫(安石)三篇。觀退之、介甫二詩,筆力意思甚可喜。及讀摩詰詩,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強(拉硬弓),不免面紅耳熱,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
其實我覺得,也未必什么事都抬出 “盛唐” 來說道,王維這首詩確實寫得最好,但我覺得更重要的原因是王維本身就是隱士風(fēng)度,擁有恬靜安閑的性格。而韓愈、王安石二位,一個是“木強人”、一個是“拗相公”,用我們現(xiàn)在的話來說,都是脾氣火爆,不撞南墻不回頭的“犟筋頭”。他們來寫與世無爭的《桃源行》,自然是油水難融。更多熱門
1.
2.
3.
4.
?
在張旭的“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李白的“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劉禹錫的`“桃花滿溪水似鏡,塵心如垢洗不去”、謝
屢受挫折、心灰意冷后的唐伯虎,曾自號“六如居士”,在蘇州桃花塢種滿了桃花,他有一首著名的《桃花庵歌》:
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復(fù)日,花落花開年復(fù)年。
但愿老死花酒間,不愿鞠躬車馬前;
車塵馬足富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將貧賤比車馬,你得驅(qū)馳我得閑。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杰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后人因唐伯虎有江南第一風(fēng)流才子之稱,往往將《桃花庵歌》中的“桃花”,理解為“桃花運”,其實不然,此中情趣,應(yīng)該是抒發(fā)隱者之情。
金庸先生在其小說中,塑造了桃花島主黃藥師這一形象,比起其它三大高手來,黃藥師更加特立特行、蕭然出塵。這桃花島上,桃花遍地,落英繽紛。有道是:“桃花影落飛神劍,碧海潮生按玉簫”,極好地烘托了東邪黃藥師那絕世高人的身份。
桃花不單有隱的意象,而且還沾著“仙道”的氣息。關(guān)于“桃源”,還有一個劉阮到天臺遇仙子的故事,相傳漢代,有劉晨、阮肇二人去天姥山采藥,結(jié)果恰似李逍遙遇到趙靈兒,二位仙女留住與之結(jié)為夫妻。過了十天,劉阮要求回鄉(xiāng)(你說這倆傻瓜回去做啥?元
晚唐詩人曹唐最喜歡寫游仙詩,有詩名《劉阮再到天臺不復(fù)見仙子》,就是寫此事:
再到天臺訪玉真,青苔白石已成塵。
笙歌冥寞閑深洞,云鶴蕭條絕舊鄰。
草樹總非前度色,煙霞不似昔年春。
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見當(dāng)時勸酒人。
所以后來“桃源”一詞,有時候也代指這么一回事,相傳仙人呂洞賓有詩道:“曾隨劉阮醉桃源,未省人間欠酒錢”。
神話中西王母有一個“蟠桃園”,李賀有詩:“王母桃花千遍紅,彭祖巫咸幾回死”。這王母娘娘的桃花,可是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jié)果的,“千遍紅”,那可是要過上三百萬年,足以回到地質(zhì)時代中的新生代的第三紀(jì)。
曹唐的《小游仙詩九十八首》道:“海上桃花千樹開,麻姑一去不知來。遼東老鶴應(yīng)慵惰,教探桑田便不回”。此處的桃花,穿越了千萬年的滄桑,令人神往。
桃花亂落如紅雨――紅顏薄命的感傷
桃花容色嬌美,猶如紅顏女子。唐太宗寵愛的賢妃徐惠有詩名《賦得北方有佳人》:“由來稱獨立,本自號傾城。柳葉眉間發(fā),桃花臉上生……”;晚唐詩人李群玉夸一個歌姬酥胸媚眼:“胸前瑞雪燈斜照,眼底桃花酒半醺”;晚明名妓柳如是說的更絕妙:“垂楊小院繡簾東,鶯閣殘枝蝶趁風(fēng)。最是西
初看覺得柳美人未必過于傲氣,但仔細(xì)一琢磨,說得也對,要是桃花樹下站的不是美人,而是《笑傲江湖》中的桃谷六仙,呵呵,這“人面桃花相映紅”的意境哪里還有?
然而,自古紅顏多薄命,桃花也禁不起風(fēng)吹雨打。正如李漁《閑情偶寄》中所說:“噫,色之極媚者莫過于桃,而壽之極短者亦莫過于桃,‘紅顏薄命’之說,單為此種……然勿明言,至生涕泣”。
李漁說,百花中顏色最媚者就是桃花了,而花期最短的也是桃花,“紅顏薄命”之說,似乎就是專說桃花的,然而還是不要說明白,說明白就太傷人心了。
晚唐周樸有詩:“桃花春色暖先開,明媚誰人不看來??上Э耧L(fēng)吹落后,殷紅片片點莓苔”。唐代薄命才子劉希夷有一首很感傷的詩: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行逢落花長嘆息。
今年落花顏色改,明年花開復(fù)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fù)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fēng)。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桃花,雖然鮮艷,但卻匆匆而開,匆匆而落,落時的那一片片紅,令人感傷無限,正是:“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shù)!”
《紅樓夢》中林黛玉所葬的正是那匆匆飄落的桃花。除了《葬花吟》外,林黛玉還有一首詩,專寫桃花:
桃花行
桃花簾外東風(fēng)軟,桃花簾內(nèi)晨妝懶。
簾外桃花簾內(nèi)人,人與桃花隔不遠(yuǎn)。
東風(fēng)有意揭簾
桃花簾外開仍舊,簾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憐人花亦愁,隔簾消息風(fēng)吹透。
風(fēng)透簾
閑苔院落門空掩,斜日欄桿人自憑。
憑欄人向東風(fēng)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葉亂紛紛,花綻新紅葉凝碧。
霧裹煙封一萬株,烘樓照壁紅模糊。
天機燒破鴛鴦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進(jìn)水來,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鮮艷何相類,花之顏色人之淚。
若將人淚比桃花,淚自長流花自媚。
淚眼觀花淚易干,淚干春盡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飛人倦易黃昏。
一聲杜宇春歸盡,寂寞簾
書中寫寶玉看到此詩時的感受是:“寶玉看了,并不稱贊,卻滾下淚來,便知出自黛玉”。確實,“明媚鮮艷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的桃花,正是薄命紅顏們的寫照,詩雖然寫得好,但寶玉聯(lián)想到這些,又怎么還有心情說出“贊詞”來。
“胭脂鮮艷何相類,花之顏色人之淚”。在《桃花扇》一劇中,李香君濺到扇子上的斑斑鮮血,被點染成了一朵朵桃花花瓣,更為觸目驚心,令人惋嘆:
春風(fēng)上巳天,桃瓣輕如
這是《桃花扇》中的唱詞,這里的桃花已不全是柔媚可憐的形象,而是體現(xiàn)出一種如傲雪紅梅般的剛烈。
輕薄桃花逐水流――有關(guān)桃花的風(fēng)言風(fēng)語
杜甫有詩,名為“輕薄桃花逐水流”,不少人也把桃花看作是尋歡賣笑的風(fēng)塵女子一般。岑參在挑逗一名歌妓時就寫道:“朱唇一點桃花殷,宿妝嬌羞偏髻醉戲竇子美人》)。
宋人程棨在《三柳軒雜識》中更說:“余嘗評花,以為梅有山林之風(fēng),杏有閨門之態(tài),桃如倚門市倡,李如東郭貧女”。非常明確地把桃花歸于妓女一類,而且是“倚門市倡”――倚門拉客的“掃街女”之類,連“秦淮八艷”那種有身份的名妓都不是。
《紅樓夢》里眾美人抽花簽時,襲人就抽到了桃花,詩句是“桃紅又見一年春”,暗中諷刺她梅開二度,又嫁了別人。后來又用題息夫人廟的詩:“千古艱難唯一死,傷心豈獨息夫人”來挖苦她。所謂息夫人,是春秋時息國君主的妻子,又名桃花夫人。后來楚王滅了息國,將她霸占。她在楚宮里雖生了兩個孩子,但終日默默無言,始終不和楚王說一句話。
即便如此,古時好多人對息夫人還是頗有微詞,比如杜牧就寫詩說:“細(xì)腰宮里露桃新,脈脈無言,至竟息亡緣底事,可憐金谷墜樓人”。嫌息夫人不如石崇家的綠珠那樣堅決殉主。
還有不少人,把桃花和梅、松等花木對立起來,把桃李等形容為粗俗附勢的小人之輩,錢起有詩:“桃花徒照地,終被笑妖紅”、蘇軾詩曰:“桃李漫山總粗俗”、陳與義也夸梅花貶桃花:“一時傾倒東風(fēng)意,桃李爭春奈晚何”。
大家都很熟悉,劉禹錫曾因借《戲贈看花君子》一詩諷刺當(dāng)朝權(quán)貴而再度被貶,于是他連帶著也恨上了玄都觀的桃花,十四年后,當(dāng)他重回京師,看到“桃花凈盡菜花開”時,不覺開懷大笑――“前度劉郎今又來”。這里的桃花,成了那些排擠打擊他的朝中新貴的象征了。
當(dāng)然,劉禹錫也沒有變態(tài)到見了桃花就咬牙切齒的程度,像“城邊流水桃花過,簾外春風(fēng)杜若香”、“山上層層桃李花,云間煙火是人家”等詩句里,他還是將桃花寫得十分可愛。
萬樹桃花映小樓
李煜曾有一首詞,羨慕江上的漁翁:“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身,快活如儂有幾人”,潘安曾在所轄縣里遍種桃花,有道是:“河陽一縣花”,然而,他們都深陷于政治的漩渦之中,一個成為亡國之君,一個成為東市之鬼,再也沒有心情從容地欣賞桃花了。
李白在《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說得好:“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花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桃花,正代表了那匆匆而逝的美好年華,屠隆曾在文中寫道:“傍池桃樹數(shù)株,三月紅錦映水,如阿房、迷樓,萬美人盡臨妝境”。是啊,如果有一個大園子,里面種滿桃花,東風(fēng)里花開爛漫,著眼生春,又是何等令人心喜!很喜歡元
山泉散漫繞階流,萬樹桃花映小樓。閑讀道書慵未起,水晶簾下看梳頭。何必千箱黃金堆北斗,但得萬樹桃花繞小樓,亦足矣。更多熱門文章推薦閱讀: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