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迪生: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
小時候老師總會用愛迪生的這句話教導我們好好學習,事實上雖然偉大的發(fā)明家愛迪生確實說過“天才那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這句話。但是,后面其實跟著這樣一句話:“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愛因斯坦:不存在一個擲色子的上帝
愛因斯坦曾經(jīng)針對量子物理說過這樣一句話:“上帝不擲色子?!绷孔游锢碇杏幸粭l非常重要的測不準原理,它徹底打破了“決定論”的物理學,而愛因斯坦恰恰是支持決定論的,這與愛因斯坦的宗教信仰有關。
愛因斯坦并不是一個狂熱的信徒,但他始終相信上帝的存在,他認為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觀念就好象上帝擲色子一樣不可相信。這是他的本來意思。而我們的教材上卻說:“愛因斯坦反對量子物理,是因為愛因斯坦覺得量子物理學家承認有一個擲色子的上帝存在,不是一個真正的唯物主義者?!?/p>
拿破侖:中國是一只睡獅,一旦它醒來,整個世界都會為之顫抖
這是拿破侖說過的一句話,我們也都接受這句話,一個偉大的外國人對中國有如此崇高的評價,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深感自豪。而我們也深信這只睡獅已經(jīng)醒來,已經(jīng)讓世界感到它帶來的.顫抖,因為中國人民已經(jīng)站起來了,已經(jīng)當驚世界殊了。大家所不知道的是,這中間還有一句:“它在沉睡著,謝謝上帝,讓它睡下去吧”。
布萊德利:我們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同錯誤的對手打了一場錯誤的戰(zhàn)爭
歷史上記載,美帝國主義侵略朝鮮,而中國人民志愿軍則是一舉打敗了武裝到牙齒的美軍,取得了一個偉大的勝利。我們是第一個讓美國人在沒有取得勝利的情況下簽署了停戰(zhàn)協(xié)定,大滅了美帝氣焰,大長了人民威風,連美國人也如是說,這句話就是明證。但是,布萊德利說的這段話卻是有前提的:“如果我們把戰(zhàn)爭擴大到中國,那我們就會被卷入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同錯誤的對手打一場錯誤的戰(zhàn)爭”。
黑格爾:存在即合理
黑格爾的這句“至理名言”幾乎連小學生都耳熟能詳。許多人為之困惑,卻不求甚解,認為黑格爾這句話意思是說:凡是存在的事物就天然具有合理性,“存在”是“合理”(價值判斷)的必要充分條件。
殊不知,這種誤解大概來自舊版本黑格爾著作翻譯者的謬誤。如果沒記錯的話,前年看過的《小邏輯》以及《法哲學》里,譯文是:“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xiàn)實的,凡是現(xiàn)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p>
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句名言出自《論語秦伯》中的“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果表述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則是宣揚愚民權術的名言。
《論語》主要是記載孔子的
看到這里你看明白了吧,哪些名言被誤傳多年?看來,名人的確不好做,稍不留意,說出去的話就有可能在傳播過程中走樣變形,甚至與自己的本意大相徑庭。
誤傳一: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
——愛迪生
從小到大,老師都會用愛迪生的這句話教導我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F(xiàn)在才知道,雖然偉大的發(fā)明家愛迪生確實說過“天才那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但是,我們的老師和教材偏偏每次都漏掉愛迪生后面那關鍵的一句:“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p>
誤傳二:不存在一個擲色子的上帝。
——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曾說過:“上帝不擲色子?!彼@句話是針對量子物理而說的。量子物理中有一條非常重要的測不準原理,它徹底打破了“決定論”的物理學,而愛因斯坦恰恰是支持決定論的,這與他的宗教信仰有關。愛因斯坦并不是一個狂熱的信徒,但他始終相信上帝的存在(不一定是某個宗教的上帝),他認為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觀念就好像上帝擲色子一樣不可相信。這是他的本來意思。
那么,現(xiàn)在讓我們看看,我們的教材是怎樣篡改愛因斯坦的話的——絕對令你目瞪口呆。教材說:“愛因斯坦反對量子物理,是因為愛因斯坦覺得量子物理學家承認有一個擲色子的上帝存在,不是一個真正的唯物主義者?!?/p>
誤傳三:中國是一只睡獅,一旦它醒來,整個世界都會為之顫抖。
——拿破侖
“中國是一只睡獅,一旦它醒來,整個世界都會為之顫抖?!闭l都知道這是拿破侖說過的一句話,我們接受這句話,是因為一個偉大的外國人對中國有如此崇高的評價,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深感自豪。而我們也深信這只睡獅已經(jīng)醒來,已經(jīng)讓世界感到它帶來的顫抖,因為中國人民已經(jīng)站起來了。但是我們很長一段時間不知道這句話的中間還有一句:“它在沉睡著,謝謝上帝,讓它睡下去吧?!?/p>
誤傳四:我們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同錯誤的對手打了一場錯誤的戰(zhàn)爭。
——布萊德雷將軍
我們過去知道的是美帝國主義侵略朝鮮,而中國人民志愿軍則是一舉打敗了武裝到牙齒的美軍,取得了一個偉大的勝利。我們第一次讓美國人在沒有取得勝利的情況下簽署了停戰(zhàn)協(xié)定,大滅了美帝氣焰,大長了人民威風,連美國人也如是說,這句話就是明證。但是,布萊德利說的這段話卻是有前提的:“如果我們把戰(zhàn)爭擴大到中國,那我們就會被卷入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同錯誤的對手打一場錯誤的戰(zhàn)爭?!?/p>
誤傳五:閉門造車
——朱熹
“閉門造車”理解為關起門來造車子,比喻脫離實際,只憑主觀辦事。殊不知還有后一句“閉門造車,出門合轍”意思是說雖然是關起門來在家里制造的車子,拿出門去使用的時候,卻能和車轍完全適合,無貶義的含義。
誤傳六: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道濟禪師(濟公活佛)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绷鱾骱軓V,幾乎成了一般俗人和不真知佛法的學佛人貪口福吃肉的依據(jù)。若見學佛人吃素,則說何必執(zhí)著,“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钡鞘廊藘H知濟公的此句,卻不知還有后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誤傳七:存在即合理
——黑格爾
“存在即合理”,黑格爾的這句“至理名言”幾乎連小學生都耳熟能詳。許多人為之困惑,卻不求甚解,認為黑格爾這句話意思是說:凡是存在的事物就天然具有合理性,“存在”是“合理”(價值判斷)的必要充分條件。殊不知,這種誤解大概來自舊版本黑格爾著作翻譯者的謬誤。如果沒記錯的話,前年看過的《小邏輯》以及《法哲學》里,譯文是:“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xiàn)實的, 凡是現(xiàn)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p>
誤傳八: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
這句名言出自《論語.秦伯》中的“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果表述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則是宣揚愚民權術的名言?!墩撜Z》主要是記載孔子的語錄,上下文之間往往沒有多少聯(lián)系。當時的文章,除了句斷,其它標點符號還沒有發(fā)明。所以,被誤讀是可能發(fā)生的事。如將這句話更正為“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眲t與孔子另一句名言“有教無類”一脈相承。也使得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形象躍然紙上。
我國古代散文的產(chǎn)生是從簡單的記事開始的,逐漸發(fā)展而有敘事記人的史傳散文,而有議論政事、闡釋哲理的諸子散文。寫景記游之作比較后出,正如繪畫中人像、佛像中出現(xiàn)的山石、樹木背景一樣。寫景散文初起時難免體制短小,描寫簡單,像“逝者如斯”“松柏后凋”的聯(lián)想與比喻,應該說只是寫景狀物的一種胚胎因素,主旨在于表達作者自己的志向與操守。到了東晉時期,世事亂離,偏安江南的士大夫們開始仰慕老莊思想,追求清玄之風,逃避現(xiàn)實,寄情山水。
一、中國古代散文發(fā)展概況
1、先秦時期:文史哲不分家,散文作品往往集實用性、哲理性、文學性于一爐。哲學家用散文說理,產(chǎn)生了諸子散文,如《論語》、《孟子》、《莊子》等;史學家用散文紀事,產(chǎn)生了歷史散文.如《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等。諸子散文以論說為主,歷史散文是以記言記事為主。
2、漢魏六朝時期:
(1)戰(zhàn)國末期至秦漢時代,出現(xiàn)了書,記,碑,銘,論,序等個體單篇散文,散文在某種程度上取得了獨立的文學地位。如秦代李斯的《諫逐客書》、東漢班固的《蘇武傳》是非常具有文學性的散文。
(2)賦是漢代文學的代表,它其實是介于韻文與散文之間的一種特殊文學樣式,但它可劃分為廣義的散文范疇。賦起源于戰(zhàn)國,興盛于兩漢。賦大體經(jīng)歷了騷體賦、大賦、抒情小賦三個發(fā)展階段。兩漢時期大賦盛行,代表作有枚乘的《七發(fā)》、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揚雄《甘泉賦》《河東賦》等。魏晉南北朝時期大賦衰落,抒情小賦占主導地位。如曹植的《洛神賦》、王粲的《登樓賦》、江淹的《恨賦》《別賦》等。
(3)代表兩漢散文最高成就的是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它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的歷史。全書以人為經(jīng),以事為緯,開創(chuàng)了我國紀傳體史學和傳記文學的新紀元,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語言高度個性化,極富形象性和表現(xiàn)力。它是后世敘事散文的典范,并對小說、戲曲的發(fā)展有巨大啟發(fā)和影響。
3、唐宋時期:唐宋時期是中國古代散文發(fā)展的高峰期,出現(xiàn)了以“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為代表的唐宋散文家。他們繼承了先秦散文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又吸收了六朝文學抒情寫景、語音修辭方面的經(jīng)驗加以融合發(fā)展,使文章體裁樣式增多,藝術水平提高,出現(xiàn)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
在唐朝和宋朝都興起過“古文運動”,產(chǎn)生了不少優(yōu)秀的散文作品。如韓愈的《師說》、柳宗元的《捕蛇者說》、《永州八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前后《赤壁賦》。
4、明代時期:明初劉基、宋濂等寫了一些揭露黑暗社會現(xiàn)實的作品,如劉基的《賣柑者言》。明中期有前后七子以擬古為主,主張“文必秦漢”,但一味擬古;后有唐宋派主張作品“皆自胸中流出”,繼承唐宋古文傳統(tǒng),較為有名的是歸有光《項脊軒志》;后由又有公安派、竟陵派,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晚明小品文盛行,頗有光彩。代表作由張岱的《陶庵夢憶》、《西湖夢尋》。
5、清代時期:清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清中期的桐城派,主張學習唐宋、秦漢古文,以清真雅正為宗,代表作有方苞的《獄中雜記》,姚鼐的《登泰山記》等。
二、中國古代山水游記的發(fā)展歷程
古代山水游記是我國旅游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旅游文學的濫觴。古代山水游記是以輕快的筆調(diào)描述山水名勝,借助景物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記敘文。古代山水游記作為具有特定內(nèi)容的文學樣式,是伴隨著人類旅游意識的產(chǎn)生、旅游生活的展開以及在自然景物中孕育出來的審美觀而萌芽、發(fā)展和成熟起來的。它的發(fā)展過程非常漫長。追溯它的發(fā)展歷程,從先秦至明清,大致可以劃分為四個時期,即呈現(xiàn)時期、形成時期、發(fā)展時期和興盛時期。古代山水游記作為一種散文體裁,不但具有一般文學散文樣式的特征,而且更具有不同于一般散文樣式的特點和內(nèi)涵。探究古代山水游記的產(chǎn)生、發(fā)展以及它的特點,對于了解我國古代旅游文學的內(nèi)蘊,豐富我們現(xiàn)代旅游文化意識是有積極意義的。
(一)古代山水游記的萌牙和產(chǎn)生
先秦及秦朝時期,人類旅游意識尚未產(chǎn)生,以審美觀賞為內(nèi)容的旅游生活也尚未出現(xiàn),人們外出活動,大都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目的和社會交往。如周朝君主周穆王長達兩年之久的周游,目的就是為了顯示國威,安撫部屬;孔子周游列國,席不暇暖,是為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秦始皇巡視天下,是為了征服天下,統(tǒng)一帝國。由于那個時代的出游根本不具備旅游的意義,相應地,表現(xiàn)旅游內(nèi)容的旅游文學作品也就不可能產(chǎn)生;即使當時有的典籍中有一些關于山川景物的描寫,大多也只是零星而原始的,如先秦時的《山海經(jīng)》中“大澤方百里,群鳥所生及所介”“又西六十里,曰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鳥獸莫居”的描寫就是非常直觀而簡單的。
到了漢代,隨著帝國疆土的擴大、社會經(jīng)濟的繁榮,人們對自然景物的認識日漸增多,出游活動也有所增加。隨著人們對山水和宮殿建筑的新認識,山水、宮殿的描寫在當時興盛的賦體作品中也就有了一些反映。如西漢枚乘《七發(fā)》中關于潮水的描寫:“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鷺之下翔。其少進也,浩浩皚皚,如素車白馬帷蓋之張。其波涌而云亂,擾擾庸如三軍之騰裝”就寫得比較生動且氣勢磅礴。又如司馬相如《上林賦》中對宮殿的描述:“離宮別館,彌山跨谷;高廊四注,重坐曲閹;華榱壁璫,輦道纚屬”寫得多姿而宏偉。然而這樣的描寫,主要也不是重在表現(xiàn)景物,更沒有記游的傾向,而是借描寫以夸耀帝國的強大。東漢馬第伯的《封禪儀記》中,具有大量的寫景篇幅,其中寫登泰山時的俯視所見、寫天門的陡峭和奇險、寫登山途中的艱辛,更具精彩;同樣,這些描寫,其目的也是為當時光武帝登泰山舉行封禪儀典這一事件作烘托和渲染。因此,以上這些作品雖然或多或少地寫有路途的景色,但都不具備山水游記的特點,只能視為最早的山水游記文字,而不能算作山水游記作品。在先秦到兩漢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雖然人們已把景物描寫納入作品的敘寫范圍,但是山水風物的描寫只是作為表現(xiàn)作品主題的附屬品出現(xiàn),而沒有成為作品描寫的主要對象,并且這種描寫大多只是作品中的一個部分,沒有獨立成篇。因此,真正的山水游記在秦漢時期還沒有出現(xiàn),完全意義上的山水游記作品還處在積累和萌芽之中。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動蕩不安的時期。這一時期朝代更迭,使得文人學士厭惡仕途,逃避現(xiàn)實,志趣轉向廣闊的大自然。他們有的隱居田園,有的寄情山水,開始對大自然進行自覺性的觀賞,并且在游歷山水的過程中追求種種精神境界。這種追求使得他們的社會審美心理也得到一定的發(fā)展。他們對大自然的審美以及覺醒,使得這時期山水景物的描寫不再是表現(xiàn)主題的附屬品,而成為了主要的描寫對象。這種旅游意識的加強,使相對完整獨立的駢體山水游記、散文山水游記也應運而生。如東晉僧人惠遠的《廬山諸道人游石門詩序》,就是作者與廬山眾僧人同游石門、賦詩紀游,詩成后所寫的序文。文中細致地描寫了出游時艱難行進的經(jīng)過,并在主觀感受中生動地描述了石門神奇瑰麗的景觀,突出一種神仙的境界。全文辭句清麗,語調(diào)流轉,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是一篇獨立的、具備了旅游文學特點的旅游散文。到南北朝,涌現(xiàn)出的駢體山水游記、駢體山水信札、小品等就更多了。有鮑照的《登大雷岸與妹書》、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吳均的《與宋元思書》、《與顧章書》、蕭綱的《與蕭臨川書》、《行與山銘》以及祖鴻勛的《與陽休之書》等。這些作家把山水景物當作自己描寫的主要對象,記游明確,刻畫形象,呈現(xiàn)出一幅幅極盡妍態(tài)的山水畫、風景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端?jīng)注》是一部散文體的實錄體地理學著作,同時又是一部旅游文學著作,其中許多篇目歷來被人們推祟為旅游散文的佳品。如《水經(jīng)注·三峽》篇,在記述三峽水道情況的同時,還描繪了三峽雄奇壯麗、氣勢磅礴的景象,并穿插著關于三峽的眾多神話傳說、風物習俗、民歌民謠,其寫景敘事、實虛映襯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除酈道無的《水經(jīng)注》外,還有楊炫之的《洛陽伽藍記》?!堵尻栙に{記》是一部歷史文獻,它的寫作目的雖然是企圖通過佛寺的盛衰寄托對拓跋氏復亡的哀悼,但旅游線索明晰,又常常把洛陽寺塔建筑作為審美對象加以描寫,文字生動,寫法精湛。如寫水寧寺的佛塔,僅用“高風水夜,寶鐸和鳴,鏗鏘之聲,聞及十余里”寥寥幾語,就寫出了寺塔的巍峨壯麗和莊嚴肅穆。不僅如此,它在描寫中還插錄許多關于寺塔的歷史傳聞、風尚習俗,是一部較典型的文史結合的山水游記作品。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人們旅游意識的形成、對旅游生活的重視,使得記游類作品在秦漢積累的基礎上,內(nèi)容更豐富,形式也開始多樣化。這個時期的許多作品已經(jīng)具備了山水游記散文的特點,它們標志著古代山水游記散文的正式產(chǎn)生和形成。
(二)古代山水游記的成熟和發(fā)展
隋唐時期,社會盡管有動蕩,但總的說來社會安定,經(jīng)濟繁榮,文化高度發(fā)展。特別是唐代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使得人們的旅游審美觀賞意識更加成熱,更看重旅游者在游覽觀賞中的主體審美作用。這時期人們的旅游目的和要求有了很大的改變。具體表現(xiàn)為人們旅游,不但要使自己與自然之間培育相親相近、相和相融的關系,以獲得身心愉悅,而且還積極探索旅游的價值觀,注重景物的文化內(nèi)涵。這種旅游內(nèi)容的豐富,使得此時期的旅游散文從形式上來講,不再僅僅是駢體小品短札或解釋山河的附文,而是出現(xiàn)了體裁多樣的銘文、詩序、書信等;從內(nèi)容上來講,在對山水景物的特征描繪中能融進作者的主觀感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創(chuàng)造出優(yōu)美的意境。唐代元結的山水游記作品最能代表這種特點。元結的作品在記述中注重描寫和抒情,使主體的人和客體的景達到相應的結合,是情景交融的優(yōu)美山水游記散文。其《右溪記》,寫右溪“清流觸石,洞懸激注;佳木異竹,垂陰相蔭”,不但以細膩的筆調(diào)描繪出右溪的清新秀麗,并且在寫景中以“置州以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寄寓自己懷才不遇的身世感嘆。元結的這種以景寄情的山水游記對唐代以后的山水游記寫作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清末古文家吳汝綸評價元結:“次山(元結)放姿山水,實開于厚(柳宗元)先聲,文字幽妙芳潔,亦能自成境趣”。
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更是在元結的寫法上有了很大發(fā)展。柳宗元是唐代山水游記集大成者,他的山水游記不但文筆清新秀美,富有詩情畫意,而且在對景物的描寫中,寄托了自己抑郁的情懷,表現(xiàn)出較為深刻的思想意義。他的組記《永州八記》,是古代山水游記散文中的一塊豐碑,標志著古代山水游記散文的最高成就?!队乐莅擞洝分械牡谝黄妒嫉梦魃窖缟剿斡洝?,從自己被貶后的憂懼和漫游起筆,一直讓自然景物的描寫與自己的身世遭遇緊密地融合一起。他寫宴游西山,不直接描寫西山的景物,而是抓住“一覽眾山小”的視覺感受,運用生動的比喻、巧妙的夸張和色彩的渲染,有層次地狀寫登高眺望中的山水遠景,從側面烘托出西山高峻特立的壯觀氣象;同時,運用象征的手法,寄托自己的抑郁心情,表現(xiàn)遺世獨立、不同流俗的人格理想。整篇文章刻畫人微,托意深遠,是一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山水游記散文。除柳宗元外,唐代在古文運動的蓬勃發(fā)展中,在文體革新思潮的引導下,還涌現(xiàn)出了一批清新活潑的山水游記散文,有韓愈寄寓深刻、在表現(xiàn)儒家人格思想中滲透出濃烈山水審美意識的《燕喜亭記》;有白居易以赴仕途中旅游過程為外在行文線索,以友人之間的友情為內(nèi)在情感線索,兩條線索互相交織,把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體,富于清新明麗意境美的《三游洞序》;有李翱全篇借題發(fā)揮,將游山比作交友,寫得別有情趣的《題峽山寺》等等。
到宋代,山水游記散文追隨著唐代山水游記散文的蹤跡,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更臻完美。其主要成就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山水游記作者數(shù)量增多,作品碩果累累。作家突出的有:蘇舜欽、歐陽修、王安石、蘇軾、晁補之、陸游、范成大、王質、宋熹、周密等,他們都寫有不少名篇佳作。二是形式更加多樣化,有題記體、隨筆小品、散文賦體、書信體、紀事體、考辨體、
元代山水游記散文從總體上看遠不及唐、宋,但在題材和內(nèi)容上也有一些新的開拓,思想性和藝術性結合得較好。
唐宋元山水游記散文,作者眾多,內(nèi)容豐富,樣式具備,如群星燦爛,百花爭艷,不但標志著山水游記文學的完全成熟,而且為明清山水游記散文的繁榮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從此以后,明清大多數(shù)著名作家的集子中都有山水游記散文作品,其內(nèi)容涵蓋了國內(nèi)幾乎所有的名山秀水和古跡。
明清兩代,是古代山水游記散文發(fā)展和昌盛時期。這時期,大多數(shù)文人學者都喜歡游歷山水。他們繼承唐宋以來的山水游記散文傳統(tǒng),創(chuàng)作了大量風格多樣的山水游記作品,為山水游記的發(fā)展增添了更多的奇峰異彩。
明代突出的山水游記奇峰有兩座,一座是以公安、竟陵派為代表的山水山水游記和小品;另一座是徐弘祖的巨著《徐霞客游記》。
公安、竟陵派一大批作家在“獨抒性靈”的文學旗幟下,突破傳統(tǒng)的束縛,刻意在作品中表現(xiàn)個人的山水審美情趣,其作品都極富個性。其中最著名的作家有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鐘惺等。其中袁宏道的《游蘇門山百泉記》,以游百泉而借題發(fā)揮,任意鋪寫,充分表達了自己向往古代隱士、熱愛自然山水、鄙視功名富貴的情感和個性,可謂是性靈自然流露的鼎作。稍晚出現(xiàn)的還有此時期山水游記小品的代表作家張岱。張岱沿襲公安、竟陵派的主張,提倡任情適意的文風,他的山水游記小品或寫社會風情,或寫旅游活動,描寫細膩,情感真切,表現(xiàn)出他對“深情真氣”的個性追求。其代表作有《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
《徐霞客游記》是徐弘祖歷經(jīng)數(shù)十年,游遍大半個中國而寫下的數(shù)十萬言的日記體巨著。這部日記不僅記錄了寶貴的地理
清代是古代山水游記繼續(xù)興盛的時期,具體表現(xiàn)為著者迭起,游蹤廣布,豐富多彩的旅游生活在山水游記散文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形式上體裁皆備,風格多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性靈派和桐城派作家?!靶造`派”雖以詩著名,但其中代表作家袁枚善詩工文,一生喜愛山水,文學上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他提倡寫個人的“性情遭際”,寫個人的靈感。他的山水游記散文《游桂林諸山記》、《峽江寺飛泉亭記》、《游黃山記》等都是寫自己的旅游感受,興致所到,盡情描寫,直抒性情,表現(xiàn)出一定的反叛精神和追求個性自由的傾向。袁枚所具有的這種獨特風格的作品,豐富了清代山水游記散文的寶庫?!巴┏桥伞笔乔宕纳⑽呐蓜e。它宣揚理學,文學上主張義理、考據(jù)、辭章三者相結合。這種文學主張在其派別作家的旅游散文中表現(xiàn)突出,它與旅游情趣融為一體,讀來更耐人尋味,這其中以姚鼐的成就最顯著。姚鼐的代表作《登泰山記》,記游敘事,語句不多而線條清晰;考證述古,文筆平實而恰到好處;描景繪形,簡潔準確而生動傳神,全文沒有抒情議論之筆,但作者那種昂揚奮進的心懷、博雅樂觀的志趣以及喜悅滿足的感情,全都寄寓在寫景敘事之中,是古代山水游記散文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從以上古代山水游記的萌芽、產(chǎn)生、發(fā)展和鼎盛的軌跡可以看出,我國古代山水游記源遠流長,作品浩如煙海,它開啟了我國后代的旅游文學,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三、我國古代山水游記散文的特點
(一)寫景狀物,栩栩如生
我國地大物博,名勝古跡、山川景物數(shù)不勝數(shù),這為歷代文人提供了絕好的寫作對象。秀麗的景象加上文人卓越的才華,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寶。蘇軾在《前赤壁賦》中描寫了這樣的景色,在“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長江邊,作者心境如水,啜飲著美酒,吟誦著關于明月的詩文,“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簡短兩句,把寂靜無聲的月亮寫得宛如八九歲的小姑娘,活潑可愛。此時“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置身于朦朧月色中的作者也恍惚起來,油然而起“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的奇幻想法,此景此情,也難怪老蘇要“遺世獨立”“羽化登仙”了。寥寥數(shù)筆,作者便勾勒了一幅空靈秀美的月夜江水圖,時隔千年,當時的江月都已成空,但讀著這段文字,我們卻如身臨其境一般,扇動聯(lián)想和想象的翅膀,亦能看到波光粼粼的萬頃碧波,吹著習習而來的夾著草木之香的江風,舉頭望去皓月當空,在云間穿梭,似乎和人間的兒女嬉戲追逐。要不是散文對當時明月傳神的描摹,又有誰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好?
(二)融情于景,動人心弦
古人云:一切景語皆情語。優(yōu)秀的寫景散文,都是字字扣著情來描寫的。寫景是山水游記的載體,抒情是文章的靈魂。在寫景中借景抒情才能體現(xiàn)作者的寫作主旨。歸有光的《項脊軒志》被稱為他的壓卷之作,其中描寫自家庭院的明月之景,更是堪稱經(jīng)典?!叭逯?,月明半墻,桂影班駁,風移影動,姍姍可愛”。這段文字看似筆墨疏淡卻情韻綿遠。十五之夜,圓月高懸,倍感思親,而作者的親人卻已亡故;桂影姍姍可愛,而賞景之人卻“斯人獨憔悴”;景致依然,人事已全非,這樣的景物讀來,誰人不能體味到作者的悲涼?此外,作者以動態(tài)的景物來襯托內(nèi)心的寂寥,將心底深深的無奈與對親人的無限追思,化作清冷的月光,搖曳的樹影,讀來使人不禁為之心動,作者要表達的情感也于須臾之間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融情與景,用景物來抒寫心緒,也算是山水游記散文中的另一番景致吧。
(三)托物言志,含蓄雋永
有人說,中外山水游記散文最重要的不同在于,中國文人寫景,不象外國文人習慣與到自然中尋找自我,相反的喜歡將景物的特點投射到自身,因而崇拜山的沉穩(wěn),水的輕靈,大地的渾厚,天空的遼遠,從而在中國的山水游記散文中,有相當數(shù)量的文章,在描寫美麗景色的同時,蘊涵著深刻的人生哲學。這無疑給山水游記散文增加了許多魅力。這樣的文章舉不勝舉,王安石在他的《游褒禪山記》中,作者介紹了山得名的由來,進山游覽的經(jīng)過之后,從前洞游者多,后洞游者少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結論,從山名被誤傳得出學者必須“深思甚取”的至理名言。讀罷此文,使人深深感受到他“務為有補于世”的.文風和人格魅力。又如蘇軾在《石鐘山記》中,不僅用生動的語言,給讀者展現(xiàn)了一幅月黑風高風及浪大的可怕惡灘險境,同時也在文章里,圍繞石鐘山命名的原因,不斷展開追問,面對前人不同的結論,作者不盲目相信其中任何一種,他堅持實踐出真知的原則,深夜泛舟到石鐘山絕壁之下,借著月光和火把進行實地考察,最終得出了自己的結論,也給了我們一條終身受用的道理:事不目見耳聞,不可臆斷其有無。加入了作者中學思索的山水游記散文,不僅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更表明了我國的哲學不落后于任何一個西方世界。時光流返,這些散文的光彩亦就生輝。
(四)語言優(yōu)美,妙筆生花
在以上這些特點之外,山水游記散文諸多的語言特色也是必須提及的。如果寫景散文是曼妙的女子,其描寫的景色就是她國色天香的姣好面容,抒發(fā)的濃情就是她風姿綽約的美麗姿態(tài),蘊涵的哲理就是她呵氣成蘭的優(yōu)雅氣質,那么優(yōu)美的語言就是她恰如其分的表現(xiàn)伊人的得體服飾。
這其中包含準確到位的用詞、變化多樣的句式、不一而足的修辭手法、朗朗上口的音韻絕律。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作者在描寫氣勢磅礴的天姥山時,用盡了夸張“天姥連天向天橫”襯托“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在描寫奇幻的夢中仙境時,那奇特的想象:聲勢浩蕩的“熊咆龍吟”,隨后是整齊而另人驚嘆的“虎鼓瑟”,“鸞回車”,最后是日月照耀著的“如麻仙人”。短短文字間,盡顯了一個浪漫主義詩人的創(chuàng)作天賦。這樣的才思,這樣神氣的山水游記散文,不值得我們千百遍的吟頌回味嗎!又如王勃的《滕王閣序》,其中幾乎是字字用典,字字對偶,其華麗的辭藻,豐富的內(nèi)容,流暢和諧的音律,工整多變的句式,讀來給人以暢快淋漓之感,細品之下,又能感受到作者獨巨匠心所勾畫出的山水美景,連韓愈都情不自禁的贊嘆:“江南多臨觀之作,而滕王閣獨為第一”。這樣的成功正是因為作者運用了大量比喻、擬人、排比、通感、疊詞、襯托、對比等修辭手法的緣故。像其中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在上下對偶的同時,在句中自成對偶,形成了“當句對”的特點。同時在色彩上,將碧水青天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上而下,相映成趣,遠近虛實整合到一句里,構成一幅色彩明麗的秋景圖,給人以無限美感,最終使得這一句成為千古絕唱,成為山水游記散文中的絕品。
四、閱讀和鑒賞古代山水游記散文的方法
中國古代,山水游記作品很多。山水游記在介紹歷史、地理、文化、科學知識中給人以美的享受,抒寫人對自然的審美感受,具有濃厚的抒情成分。那么,如何閱讀、分析古代山水游記作品呢?
(一)把握寫景、抒情和議論的關系。
山水游記因體裁本身的特點,寫景狀物是必不可少的。但無論哪篇山水游記,都不是純粹地停留在寫景上。作家游覽山川景物、名勝古跡,往往是有感而發(f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審美趣味寄寓其中。所謂“言為心聲”,“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國維《人間詞話》)。寫景與抒情在山水游記作品中是緊密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全文僅80余字,寫景的只有“月色入戶”“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倍潭處拙?,在此基礎上,作者發(fā)出“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的感慨。而“閑人”一詞即表達了作者被貶黃州仕途失意的傷感,慨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復雜感情。
通過議論句,寄托作者的政治抱負或借景說理,也是山水游記作品的一個重要特點。所以這些作品中的議論句也是我們在閱讀、分析時應著重理解的。山水游記中的議論往往起到畫龍點睛,揭示主題或深化主題的作用,也可用來抒發(fā)感情。它不能擺脫具體的景物描寫,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在極力描寫岳陽樓勝景的基礎上,用一段議論句,水到渠成地揭示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這也是《岳陽樓記》所要表達的主題。再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最后一段的議論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
山水游記作品中,景、情、議是有機統(tǒng)一的。景與情往往融合在一起,情有時也通過議來抒發(fā)。景與議的關系則是:先寫景,后議論(較多見);先議論后寫景;夾敘夾議。當然,有些山水游記作品也完全不用議論。如酈道元的《三峽》、柳宗元的《小石潭記》。
(二)把握寫實與寫虛的關系。
記敘的真實性、具體性是山水游記的基本特色。它所記敘、描寫的名勝古跡、山川大澤、人情風物基本上可以考證。人們在閱讀這些作品時,會留下真實、可信和深刻的印象。如曾鞏的《墨池記》所描寫的王羲之的墨池就在江西省臨川市。滄海桑田、世事變化,至于現(xiàn)在可不可考就另當別論了,至少在當時是可考的?!度龒{》所描寫的長江三峽沿岸的景色就具體可感,其山密、水急、景清、猿啼凄涼的特色引人入勝,如臨其境。
但我們在閱讀古代山水游記作品時,除了理解其寫實特色的一面,還應把握其寫虛的一面。無論作家如何忠實于現(xiàn)實的自然,只要他的作品還能稱為文學作品,就會含有或多或少的寫虛的一面。游記作品也不例外地運用想象來寫虛景?!蹲砦掏び洝分袑懙溃骸碍h(huán)滁皆山也”,但實際上滁州周圍并沒有那么多山?!对狸枠怯洝分械摹盎[猿啼”也非實寫,岳陽樓周圍自古就沒有發(fā)現(xiàn)過“虎”。這些寫景的佳句都是經(jīng)過作者的集中概括和創(chuàng)造,實中有虛、虛實相生。
山水游記中的“景”既是現(xiàn)實之景,又是作者心中之景,是作者創(chuàng)造的藝術之景。閱讀時,惟有充分展開想象,對作品中所繪之景,所敘之事,所狀之物進行再補充、再創(chuàng)造,才能使這些作品常讀常新、獲得裨益。
寫景記事簡潔生動,是我國古代游記散文的特點之一。
這個特點在早期的寫景散文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如北朝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這散文著作雖然屬于地理人文方面的專著,但其中許多記述山水名勝、風土人情的精彩篇章,則富有文學價值,對后來游記散文的發(fā)展影響深遠。
節(jié)選自《水經(jīng)注·江水》的《三峽》,作者就以峻潔的筆墨具體而生動的描繪了三峽奇險壯麗的山光水色。以“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來總寫三峽兩岸的特點:山高陡峭?!爸亍焙汀隘B”,就山本身的狀態(tài)寫其高,是俯瞰而得;“隱”和“蔽”,以天和日來襯其高,乃仰視所見。下面兩句,則以特定條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綜合表現(xiàn)以上特點。只有正午見日,夜半見月,由特定條件充分顯示了三峽特點。以“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睂懴募救龒{情景:水流湍急。當王朝的緊急命令要向各地傳達時,才“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補筆交代“其間千二百里”,則時速約為百里,加上更用奔馬和疾風作比較,給人的感受也就更為形象而深刻了。以“清榮峻茂”四字狀寫其春冬兩季四種景物的特點:水清、木榮、山峻、草茂,實在富有趣味。以極為精練的四字,狀寫了四種景物,且各具特色。以“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眮礓秩厩锛旧焦戎械钠嗲?、肅殺的氣氛。描述簡潔,文字清峻,筆觸生動,神韻悠然。難怪劉熙載會作出這樣的評論:“酈道元敘山水,峻潔層深,奄有《楚辭》《山鬼》《招隱士》勝境,柳州游記,此其先導耶?”
唐以后的游記散文吸取并發(fā)展了這一寫作特點,簡潔精練、生動傳神成為古代優(yōu)秀游記散文的一個鮮明特色。如清代桐城派姚鼐的游記散文《登泰山記》,這篇文章在組織結構上就有主次分明、簡繁得當?shù)奶攸c:首尾兩段概括地敘述了泰山總的地理形勢和冬季自然景象,中間兩段則具體地記敘了登泰山的經(jīng)過和日觀峰觀日出的情景,而將日觀峰作為全文描寫的核心。但此文最精彩的地方,還在于以簡潔的筆墨勾畫出了泰山冬季冰封雪蓋的獨特景象和泰山日出時的瑰麗圖景。如作者登上泰山絕頂后見到的壯麗景色是:“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边@兩句話語言精練而含意深邃。一個“負”字,將冰雪蓋山的靜態(tài)景色描繪成泰山以它的雄偉身軀背負冰雪的動態(tài)畫面,寫出了泰山雄踞于天地的英姿和傲然挺拔的氣勢;而在日光下雪山反射出的光芒又照亮了整個南面天空,則寫出了蒼山、冰雪、藍天在雪光中聯(lián)為一體的泰山冬景奇觀。對于日觀峰日出景象的描寫也很精練,形象生動,精彩紛呈?!吧砸姟币痪鋵懯锕獬醅F(xiàn),是隱約看見云海之中的白色的雪山頂。日觀峰下負雪的群峰“白若樗蒲”,這個比喻十分新穎,“白”字還是在寫雪?!皹O天”二句寫亮度增大,這是日將出之時,先是天邊一線異色的云,很快變成五彩顏色,“日上”四句寫日初出之時,接著就看到紅得像朱砂的太陽升起來了。下邊還有紅光托著。雖然只有簡潔的幾筆,卻寫得有色彩,有動態(tài),使讀者看到了瞬息萬變的鮮艷色彩和日出的動態(tài)?!盎匾暋币韵滤木鋵懭占瘸鲋畷r,由于山的高低不等,有的山峰被陽光照射得成都市絳紫色,有的山峰沒被陽光照射到,仍然一片雪白?!敖匀魞E”,寫出日觀峰以西山峰的矮小,反襯出日觀峰是“最高”的。這段描寫,重墨濃彩,盡為渲染,卻又要言不繁,恰到好處。這一幅幅畫面都異常逼真、生動,而作者僅用了67字。
附:古代游記散文的創(chuàng)作特點
融情于景,即事寄慨,是我國古代游記散文的又一大特點。
唐代柳宗元在貶官永州后所撰寫的“永州八記”,既開創(chuàng)了獨立完整的游記散文,又開創(chuàng)了游記散文以山水抒寫懷抱的一種優(yōu)良傳統(tǒng)。如其首篇《始得西山宴游記》,就在記述作者發(fā)現(xiàn)和宴游永州西山的過程中抒發(fā)了自己所得到的感受、譴悶舒懷。作者在本文沒有直接寫眼中西山,而從多角度寫登西山所見所感,采用比照映襯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寫“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再寫登上西山始感高險難測,云天相連。由極目遠眺,“凡數(shù)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襯其高。所見之深山低谷,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襯其高。青云縈繞,云天相連渾然一體更襯其高。由此寫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為類”的感受。作者由西山的特立之貌,喻自己卓而不群的人格,表現(xiàn)自己志高不俗的志向。此時他仿佛覺得腳下的西山及大自然中的一切與自己完全消融在一起,物我合一。作者還寫道:“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表現(xiàn)了作者全身心投入自然萬物之中,與天地之氣相融,泯滅了主客之差異,在物我同一中獲得巨大的精神愉悅。記述之中既流露出被貶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態(tài),又表現(xiàn)出偶識西山之喜,沉醉之樂,借西山的高峻氣勢,表現(xiàn)自己高潔的人格,所記山水景物無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懷。這就表現(xiàn)出本文一自然界的山水之美與作者的人格之美相融合的基本特色。
宋代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也是寄情山水的名篇。文章先寫到亭子的遠景,從瑯岈山落筆,用“蔚然深秀”表現(xiàn)它的外觀,又用“水聲潺潺”“峰回路轉”表現(xiàn)它的姿態(tài),使人產(chǎn)生賞心悅目之感。接著寫亭的近景,用“翼”作比,有凌空欲飛之意。然而借釋亭名來直抒作者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奠定了全文抒情基調(diào)。以下從兩方面展開;第一,寫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樂亦無窮”表現(xiàn)作者縱情山水之意;第二,寫滁州官民同樂的情景,極力寫出滁州人民在這和平生活怡然自樂和眾賓盡歡的情態(tài),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這幅生動的風習畫從側面顯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作者的欣慰和悲苦都含蓄地蘊藏在風景的描繪和氣氛的渲染當中。作者在山水風景的描寫和記錄里,不聲不響地寄寓以至抒發(fā)了作者的性情,作者的欣慰和悲苦都含蓄地蘊藏在風景的描繪和氣氛的渲染當中。
明人袁宏道的《虎丘記》也是在寫景敘事中寄托情懷。從文中可以感受到,作者鐘愛自然,鐘愛山水,鐘愛名勝古跡,特別是虎丘這一“吳中第一名勝”,可謂一往情深,作者“吏吳兩載,登虎丘者六”,足見游興之濃,對虎丘之愛。在他筆下,虎丘之美,虎丘之樂,真可謂人間天堂。從文中還可以感受到,作者富有平民意識。這篇游記,取景主要不在景物,而在游人,作者以濃筆重彩抒寫中秋之夜虎丘游客歡樂場景,顯然,作者以為,百姓之樂與名勝之美是相輔相成的,萬眾歡樂的虎丘中秋之夜,是虎丘最美的景觀。而且是融入平民之中,同享山水之樂。特別要指出的是通過記敘最后一次與幾位朋友同游虎丘的一個細節(jié),并有針對性地發(fā)表感嘆,表達愿望。作者任吳縣縣令期間,最后一次與幾位朋友同游虎丘,“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針對此事,作者感嘆“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其痛恨官吏橫行霸道、衙役庸俗粗野,體恤愛護百姓之情溢于言表。文章結尾處,直接表明心跡:“他日去官,有不聽曲此石上者,如月!”這是他自己與民同樂的愿望和淡泊名利的情懷?!敖裼嘈业媒夤佟?,一個“幸”字更是情透紙背,擲地有聲,無官一身輕,免去官職是一大幸事,其淡泊利祿、清心寡欲的高尚情懷表露無遺。
記游說理,借景立論,是中國古代游記散文的再一特點。
游記散文發(fā)展到北宋時代,由于受當時思想界學術界比較注重務實和進取精神的影響,產(chǎn)生了說理性的游記,反映了宋代散文議論化的傾向。這類作品雖然大多記述了他們游覽的山水名勝,文物古跡,但有的發(fā)表游后的感觸,記議結合,有的則立意于議論,借記游來說理。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和蘇軾的《石鐘山記》就是這類游記中的名篇。
《游褒禪山記》文寫的是一次未能盡興的游覽,作者深感后悔和遺憾,照理說,這樣的游覽沒有多少值得寫的東西,可是作者卻據(jù)此得出兩點深刻的啟示:一是世上神奇雄偉、美麗壯觀的景色,常常在艱險、遙遠的地方,必須不避艱險,“盡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己無悔,不為人譏。這里雖然是說游山,實際上是以游山作比喻,說明不論研求高深的學問,還是創(chuàng)建宏偉的事業(yè),都必須以百折不撓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由于古代文獻資料的散失,后代以訛傳訛,
《石鐘山記》則與《游褒禪山記》先記游后議論的寫法不同,作品一開始就主要敘述關于“石鐘山”命名由來的兩種說法,然后分別提出質疑,為下文作者親臨其境進行探究提供了依據(jù)。然后寫作者親臨石鐘山和探究石鐘山得名原因的經(jīng)過,作者在這段里生動細致地敘寫了親自探究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對“石鐘山”命名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后寫作者探訪得實后的感想:凡事須親歷而不可主觀臆斷(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點明了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本文以石鐘山得名由來作為線索。先“疑”,后“探”,再“斷”,最后是嘆”。文章結構嚴謹,脈胳清楚,記敘、寫景、議論緊密結合,是宋人游記常用的寫作方法。本文的特點是記敘內(nèi)容容量大而條理分明,寫景奇特,真切動人,而通過對石鐘山命名的探索,闡明了“臆斷”有害于人們對事物的正確認識,“臆斷”的方式又是多么謬誤和淺陋可笑。這種議論,確定能給人以啟發(fā)?!妒娚接洝焚F在由名質實,實地考察,表明了蘇軾不泥古而崇實的精神。文章不虛耗筆墨,為寫景而寫景,而是結合記敘,即事明理,深入淺出地議論,能給人以深刻的啟示。至于寫景,作者又緊緊抓住景物的特色,作氣氛的點染,寫出自己的感受,如寫暮夜乘舟探絕壁一段,繪形繪聲,情景事例,描寫十分細膩、真切,寫得有物有人,有景有情,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從而比一般的說理文章具有更大的藝術感染力和說服力。
宋代開創(chuàng)的說理體游記對后代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此后,記游說理的作品歷代不絕。
齊、梁的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里說:“是以詩人感物,聯(lián)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qū),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币浴吧酱ㄖ馈弊鳛榛久鑼憣ο蟮奈覈糯鷥?yōu)秀的游記散文 作家也深其三味。他們的創(chuàng)作往往不停留于對自然景物的單純描摹,而是在簡潔生動的寫景過程中融入感情,抒發(fā)感慨,或闡明道理,發(fā)表議論,從而使作品既具有景趣、理趣,達到寫景與寫心互相交融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