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以和為貴這是中國從古至今一直崇尚的思想。
和的意思是什么?有人覺得是和氣,有人覺得是和睦,我覺得各有各的道理。
現(xiàn)在呢也有很多關(guān)于和的.詞語,故事,以及
我相信大家應(yīng)該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古代張家和吳家在老家因為宅基地的事情,張家寫信給京城的張英,讓張英出面擺平吳家,張英只寫了一首詩在上面,張家人就把墻往后挪了兩尺,吳家人最后也把墻往后挪了兩尺,后來這個走道就有了四尺,沒錯,這就是四尺巷的故事。
關(guān)于和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
古代人都講究以和為貴,我們就更應(yīng)該懂得這個道理。我們不僅僅要懂得這個道理,更要落實到行動上去。在比賽上,贏了不要侮辱對方,畢竟那只是一場比賽而已,不要應(yīng)為一場比賽而傷了和氣。對人說話也不能這么急性子,要用平和的心態(tài)和別人說話,畢竟這是基本的禮貌。
在生活中與周圍的人相處要用對的方法,要以和為貴。多一個朋友,總比多一個敵人好。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禮儀制度源遠流長。秦始皇焚書坑儒,禮不得傳。西漢大儒戴德、戴圣叔侄廣泛搜集那些記錄和闡述先秦禮儀制度的文章,分別著成《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其中《小戴禮記》經(jīng)東漢鄭玄注釋后盛行不衰,成為通行本《禮記》,被列為儒家必讀的五經(jīng)之一,對后世影響深遠?!抖Y記》中有許多
禮記中的名言警句
1、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禮記·曲禮上》)
【譯文】驕傲不可滋長,欲望不可放縱,意志不可自滿,歡樂不可以走向極端。
2、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 (《禮記·曲禮上》)
【譯文】遇見財物,不要隨意占有;遇到危難,不要隨意逃避。
3、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禮記·曲禮上》)
【譯文】鸚鵡雖能說話,終歸還是飛鳥;猩猩雖能說話,終歸還是走獸。
4、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曲禮上》)
【譯文】禮所崇尚的是有往有來。得到恩惠而不予報答,不合乎禮的要求;得到報答而不予恩惠,也不合乎禮的要求。
5、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禮記·曲禮上》)
【譯文】到一個地方時要問清當(dāng)?shù)氐慕桑揭粋€國家時要問清當(dāng)?shù)氐牧?xí)俗,到別人的家里要問清這家的避諱。
6、曾子曰:“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禮記·檀弓上》)
【譯文】曾子說:“君子愛人是使之有德行,小人愛人則是姑息遷就?!?/p>
7、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禮記·檀弓上》)
【譯文】生前要做有益于人的事,死了以后也不要危害別人。(這是成子高說的話,接著他還說,我死后,找一塊不能耕種的土地葬了我。)
8、夫子曰:“苛政猛于虎也!”(《禮記·檀弓下》)
【譯文】孔夫子說:“繁重的賦稅和徭役比老虎還厲害啊!”
9、茍無禮義、忠信、誠愨(què)之心以蒞之,雖固結(jié)之,民其不解乎?(《禮記·檀弓下》)
【譯文】如果不用禮義、忠信及誠實之心對待百姓,即使百姓勉強結(jié)合,難道他們就不會離散了嗎?
10、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保ā抖Y記·禮運》)
【譯文】孔子說:“大道通行的時代,天下都是公正無私的,選拔賢能的人主持政事,講究信用,推行和睦?!?/p>
1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xué),不知道。 (《禮記·學(xué)記》)
【譯文】玉不雕琢,不會成為好的器物;人不學(xué)習(xí),不會懂得道理。
12、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xué)不知其善也。 ? (《禮記·學(xué)記》)
【譯文】雖有美食,不去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雖有極高明的道理,不學(xué)習(xí)就不知道它的益處。
13、學(xué)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xué)相長也。(《禮記·學(xué)記》)
【譯文】學(xué)習(xí)以后就會知道不足,教授以后就會知道困難;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過來要求自己;知道困難,然后就能自強不息。所以說教學(xué)相長。
14 、凡學(xué)之道,嚴(yán)師為難。師嚴(yán)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xué)。(《禮記·學(xué)記》)
【譯文】凡是
15、獨學(xué)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 (《禮記·學(xué)記》)
【譯文】一個人單獨學(xué)習(xí)而沒有朋友一起切磋,就會學(xué)識短淺,見聞不廣。
16、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 政以一其行, 刑以防其奸。(《禮記·樂記》)
【譯文】禮儀用來引導(dǎo)人們的志向,音樂用來調(diào)和人們的聲音,政令用來統(tǒng)一人們的行動,刑罰用來防止人們的奸邪。
17、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禮記·樂記》)
【譯文】一切音樂,都產(chǎn)生于人們的內(nèi)心;情感在心中激蕩,便通過聲音表現(xiàn)出來;聲音組合成條理,就叫做音樂。
18、樂也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fēng)易俗。(《禮記·樂記》)
【譯文】音樂是圣人所喜歡的;它可以使民心向善,深刻地感動人心,使民風(fēng)習(xí)俗改變。
19、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禮記·雜記下》)
【譯文】只緊張而不松弛,即使周文王、周武王也做不到;只松弛而不緊張,則周文王、周武王不會這樣做;有緊張有松弛,這才是周文王、周武王治理民眾的辦法。
20、惡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 (《禮記·祭義》)
【譯文】惡意的語言不從口中說出來,就不會招致別人用忿恨的語言回擊你。
21、君子約言,小人先言。 (《禮記·坊記》)
【譯文】有道德的人注重干實事而并不多說話,品德低下的人總是搶先說大話,而不注重干實事。
22、子云:“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則怨益亡?!?? (《禮記·坊記》)
【譯文】孔子說:“有好事就稱是別人的功勞,有過失就稱是自己的過失,這樣百姓對你的怨恨便逐漸消失了?!?/p>
23、子曰:“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保ā抖Y記·中庸》)
【譯文】孔子說:“隱藏人家的'壞處,宣揚人家的好處。掌握過與不及這兩端的意見,而采納適中的用于百姓?!?/p>
24、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禮記·中庸》)
【譯文】一個人能做到忠恕,就離道不遠了;什么是忠恕呢?就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給別人?!?/p>
25、子曰:“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禮記·中庸》)
【譯文】身居高位,不欺凌下面的人;身居下位,不攀附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別人,這樣就不會有抱怨了。遇事上不怨恨老天,下不歸咎他人。
26、子曰:“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禮記·中庸》)
【譯文】管理政事首先要得到人才,得到人才取決于他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品德修養(yǎng)取決于是不是遵循正道,遵循正道又取決于有沒有仁愛之心?!?/p>
27、凡事預(yù)則立,不預(yù)則廢。(《禮記·中庸》)
【譯文】任何事情,事先有準(zhǔn)備就會成功,沒有準(zhǔn)備就會失敗。
28、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禮記·中庸》)
【譯文】廣泛學(xué)習(xí),詳細詢問,周密思考;明確辨別,切實實行。
29、居上不驕,為下不倍。(《禮記·中庸》)
【譯文】身居高位不驕傲跋扈,身居低位不自暴自棄。
30、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禮記·表記》)
【譯文】孔子說:“君子對人的舉動沒有不得體的地方,對人的表情沒有不合適的地方,對人的言語也沒有失禮的地方。”
31、仁者天下之表也,義者天下之制也,報者天下之利也。(《禮記·表記》)
【譯文】仁是天下行為的表率,義是天下行為的準(zhǔn)則, 知恩圖報是天下互惠互利的交往方式。
32、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禮記·緇衣》)
【譯文】君主因為有民眾而存在,也因為人民的叛離而滅亡。
33、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則不可奪志,死則不可奪名。”(《禮記·緇衣》)
【譯文】孔子說:“說話實在而行為有法度,所以活著的時候志向堅定不移,死了以后也不會影響他的好名聲。”
34、言必先信,行必中正。 (《禮記·儒行》)
【譯文】說話一定先有信用,行為一定合乎正道。
35、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不祈土地,立義以為土地;不祈多積,多文以為富。” ?(《禮記·儒行》)
【譯文】儒者不看重金玉,而是以忠信為寶貴;不希求土地,而以確立道義為土地;不希求多有積蓄,而以多有學(xué)問為富有?!?/p>
36、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禮記·儒行》)
【譯文】儒者可以親近而不可威脅,可以接近而不可逼迫,可以殺害而不可侮辱。
37、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奪也。(《禮記·儒行》)
【譯文】身體可以加害,而意志卻不可動搖。
31、以和為貴,忠信之美,優(yōu)游之法。(《禮記·儒行》)
【譯文】以和為貴,以忠信為美,以從容寬厚為法則。
38、內(nèi)稱不辟親,外舉不辟怨。(《禮記·儒行》)
【譯文】薦舉人才對內(nèi)不排除自己的親屬,對外不排除對自己有怨恨的人。”
39、儒有澡身而浴德。(《禮記·儒行》)
【譯文】儒者用道德沐浴以使自身保持純潔。
40、溫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作也;遜接者,仁之能也;禮節(jié)者,仁之貌也;言談?wù)撸手囊?;歌樂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禮記·儒行》)
【譯文】溫和善良是仁的根本,恭敬謹(jǐn)慎是仁的基礎(chǔ),寬容余裕是仁的體現(xiàn),謙遜待人是仁的能力,禮貌節(jié)義是仁的外表,言談?wù)撜f是仁的文采,歌舞音樂是仁的諧和,分財散物是仁的施予。
41、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禮記·大學(xué)》)
【譯文】每樣?xùn)|西都有根本有枝葉,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結(jié)束。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
4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禮記·大學(xué)》)
【譯文】只有對事物進行認(rèn)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43、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禮記·大學(xué)》)
【譯文】財富可以裝飾房屋,道德卻可以修養(yǎng)身心。心胸寬廣,身心自然舒泰安康,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44、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大學(xué)》)
【譯文】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yīng)保持每天都新,新了還要更新。
45、治國必先齊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禮記·大學(xué)》)
【譯文】要想治理好國家, 首先要管好自己的家, 若家人尚且不能管教好卻能去管教好別人, 這是沒有的事啊。
46、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 ?(《禮記·大學(xué)》)
【譯文】民眾喜歡的他也喜歡,民眾厭惡的他也厭惡,這樣才可以稱之為民眾的父母了。
47、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禮記·大學(xué)》)
【譯文】治國的道理是:得到民眾就能得到國家,失去民眾就會失去國家。
48、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 (《禮記·大學(xué)》)
【譯文】道德是根本,財富只是枝節(jié)。
49、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 驕泰以失之。(《禮記·大學(xué)》)
【譯文】君子治國有條大道理:必須忠誠守信,才能得到它;驕縱奢侈,便會失去它。
50、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禮記·大學(xué)》)
【譯文】聚集財富需遵循一條大道理:生產(chǎn)的人要多,耗財?shù)娜艘?,謀財?shù)娜艘趭^,用財?shù)娜艘?jié)儉,這樣財富就會經(jīng)常保持充裕了。
51、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儀也。(《禮記·冠義》)
【譯文】人之所以成為人,就在于有禮儀。
52、尊讓潔敬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君子尊讓則不爭,潔敬則不慢。不慢不爭,則遠于斗辯矣,不斗辯,則無之禍矣。(《禮記·鄉(xiāng)飲酒義》)
【譯文】尊讓、清潔、恭敬,君子們以此互相交往。君子能夠尊讓就不會爭斗,潔敬就不會怠慢。不怠慢又不爭斗,就會遠離爭執(zhí)訴訟,不爭執(zhí)訴訟就沒有的災(zāi)禍了。
53、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抖Y記·聘義》
【譯文】君子的德操可以和玉相比,溫潤而有光澤,這便是仁。
“以和為貴”是千古流傳的古訓(xùn),“競爭意識”是當(dāng)今社會必備的素質(zhì)。兩者孰重孰輕,各人見仁見智。然而在我看來,在社會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公平競爭”的意識可謂是社會前進的車輪,人人不可或缺;但是在競爭中也需注重公平合理,和睦地與他人、對手共處?!盃帯迸c“和”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其一。
我欣賞一句名言:“全力以赴爭取最后的勝利,是對對手的尊重?!闭\然,在如今波濤洶涌的發(fā)展潮流中,不懂得競爭,不力爭上游,無疑是自絕于日新月異的世界,自己宣判了自己人生的失敗,唯有人人都渴求做得最好,個人才能前進,社會才能發(fā)展。正是因為競爭,我國自己的化學(xué)家侯德榜才歷盡艱辛,苦心鉆研,開創(chuàng)了“侯氏制堿法”,打破了列強對純堿工業(yè)的壟斷;正是因為競爭,沃爾瑪才勵精圖治,不斷進取,打造了世界連鎖超市第一大品牌,鑄就了自己人生的輝煌。如果沒有競爭,人人缺乏競爭意識,一遇挑戰(zhàn)即回避退讓,還美其名曰“講求和氣”,試問那社會如何才能夠發(fā)展?
然而社會呼喚競爭,絕不是呼吁人們爾虞我詐,相互算計,采取一種不正當(dāng)?shù)母偁幨侄稳ゴ驌魧κ?。這種競爭無疑是令人唾棄的。偉大的物理學(xué)家、數(shù)學(xué)家牛頓為世人所景仰,然而他卻有著令人唾棄的狹隘心胸。當(dāng)初他為了獲得微積分的創(chuàng)始者稱號,對與他同時發(fā)現(xiàn)微積分的另一位數(shù)學(xué)家百般,甚至到人死后亦不罷休。也許最終他獲得了他想要的稱號,可如此的“競爭”手段卻給他的一世英名平添了污點。
其實競爭與和睦并不相違背。只要本著公平競爭的想法,正當(dāng)、公平地與他人競爭,就可以不僅力爭上游,亦可以不傷和氣,和睦相處。相反,為著“和氣”處處退讓,恐怕是毫無意義的,也只能被人們視為不敢競爭的懦夫。
社會大潮滾滾向前,力爭上游,同時心胸坦蕩,尊重對手,方顯滄海英雄本色。
現(xiàn)代社會高速發(fā)展,競爭已成為時尚,而如果缺少“和睦”的引領(lǐng),社會高速發(fā)展的'車輪將會脫軌而去,導(dǎo)致車毀人亡。和與爭是社會前進的雙翼,兩者缺一不可。
法國作家塞繆爾曾說:“不管一個人的力量的大小,他要是跟大家合作,總比一個人單干能發(fā)揮更大的作用。”上世紀(jì)末,石油價格一路狂跌,石油公司瀕臨險境。各石油公司為在激烈的競爭中確保生存,不惜低價出售,這無異于飲鴆止渴。而中國石油總公司及時出面,將實力雄厚的幾對“冤家”召集起來,共同研究對策以渡難關(guān)。后來,實行強強聯(lián)手,共同進行技術(shù)的研究與探索,終于使中同石油走出了困境。
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合作,而是相互間的火拼,那么這些石油公司恐怕已是“樹倒猢猻散”了。可見,我們在競爭的同時,萬不可忘了“以和為貴”這句古訓(xùn)。
“以和為貴”固然能“眾人劃槳開大船”,但適度競爭也能為社會的進步注入活力。十九世紀(jì)末,百事可樂公司將近倒閉,他們申請成為可口可樂的子公司。但可口可樂公司董事會研究決定,拒絕百事可樂公司的加盟。為從絕境中殺入一條血路,百事可樂公司苦心鉆研市場,改進技術(shù);而他們的對手可口可樂公司,也不敢懈怠,不斷研制、改進技術(shù)。現(xiàn)在,這兩家公司都已成為世界飲料公司的巨頭企業(yè)。
可口可樂公司是明智的,因為他們深知,沒有了對手,將會面臨最大的危險;百事可樂公司是勇敢的,他們在競爭前不再退縮。是競爭,激發(fā)了他們最強的斗志;是競爭,挖掘了他們最大的潛能。
傳統(tǒng)給我們注入了“和”的精髓,而時代將我們推向了“爭”的前沿,這不是兩難的選擇,因為人類社會的每一次進步,都向我們闡釋一條鮮明的真理:“和”與“爭”二者不可偏廢,因為它們是社會進步的雙翼。
假設(shè)一個矩形的周長是固定的,那么只有當(dāng)它呈現(xiàn)正方形時,它的面積才為最大。如果說社會效益相當(dāng)于這個矩形, “和”與“爭”便是這個矩形的長和寬,那么只有當(dāng)“和”與“爭”一致時,社會效益才得以最大幅度地提高。
我們曾領(lǐng)略過一切求和不求競爭的慘痛教訓(xùn)。八十年代初期,南方一家紡織有限公司,廠長是一位和藹的長者,寬厚仁慈,深得職工的擁戴。但他在經(jīng)營上同樣也是處處和氣,雖然也有一些固定客戶,但發(fā)展相當(dāng)緩慢。隨著改革開放浪潮的襲來,大量外資企業(yè)涌入國內(nèi)市場。這位老廠長仍是堅守“和氣生財”之道,寧可丟掉交易,也不愿傷害同行間的“和氣”。結(jié)果大量訂單被外商卷走,企業(yè)連年虧損,最終破產(chǎn)。
一味的求“和”,是嚴(yán)重“缺鈣”的表現(xiàn),這樣的例子,我們不能重蹈。但是,我們也不提倡惡性競爭而傷了和氣。
前幾年,我們生產(chǎn)筷子的廠家數(shù)以千計,競爭異常激烈。盡管已經(jīng)簽約同意對外出口實行取低價限制,但仍有不少廠家為了本廠利益,私自降價,與外商簽定合同,導(dǎo)致我國生產(chǎn)的筷子對外銷量很低,而國內(nèi)筷子價格也是一路下跌。大家眼睜睜地看著外商壓價,國家財富流失,不少生產(chǎn)筷子的廠家紛紛倒閉。惡性競爭帶來的直接后果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一味地“以和為貴”只會扼制事物的發(fā)展,而不良競爭又會陷入惡性循環(huán)。因此,我們既能在競爭和諧中和睦相處,又能在和諧競爭中激發(fā)出新的活力。和諧競爭,能使社會效益得以最快速的提高;和諧競爭,能使我們共處的星球變得更為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