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于道?!币馑际钦f,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處于眾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在道家學說里,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涌;與人無爭卻又容納萬物。人生之道,莫過于此。
國學經(jīng)典名言2、大智若愚,勿恃聰明
大智若愚,中國古代成語。出自宋·蘇軾經(jīng)進東坡文集事略二七《賀歐陽少帥致仕啟》:“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解釋:才智很高而不露鋒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同樣意思的還有“大巧若拙”。老子曰:“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致都是一個意思,只是更能表現(xiàn)被形容者偉大可以掌控一切的一面?!按笾侨粲蕖?,若愚,已入理悟之境;但要大徹大悟,當需守愚,守者即修行,亦即功夫。
國學經(jīng)典名言3、淡泊恬適,明心立志
淡泊明志,此句最早出自西漢初年劉安的《淮南子:主術(shù)訓》。
諸葛亮的《誡子書》也有引用:“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p>
“淡泊”是一種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xiàn)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
國學經(jīng)典名言4、滴水穿石,貴在堅持
泰山之溜穿石,單極之綆斷干。水非石之鉆,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
宋朝張乖崖在崇陽當縣令。一天,他看見小吏從府庫慌張出來,頭巾下藏著一文錢。下令拷打。小吏不服:"一文錢算什么!你只能打我,不能殺我!"張大怒:"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斬首。
國學經(jīng)典名言5、厚積薄發(fā),以柔克剛
厚積薄發(fā)源于“君子厚積而薄發(fā)”一句。意思是經(jīng)過長時間有準備的積累即將大有可為,施展作為。蘇軾嘗在《稼說送張琥》中說:“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吾告子止于此矣?!币匀峥藙偟膽B(tài)度用柔軟的去克制剛強的,暗合道家主張的學說,順其自然。萬物相生相克,剛勁的東西不一定要用更剛勁的征服,有時最柔軟的事物才恰恰是它的弱點。
國學經(jīng)典名言6、海納百川,包容涵藏
海納百川出自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形器不存,方寸海納?!?/p>
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納百川也,言其包含廣也?!币庵复蠛?梢匀莸孟鲁砂偕锨l江河之水。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說要豁達大度、胸懷寬闊,這也是一個人有修養(yǎng)的表現(xiàn)。人們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樣廣闊胸懷的人看做是可敬的人。
四川大學以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作為校訓。
國學經(jīng)典名言7、戒驕祛躁,平等待人
在《在中國共產(chǎn)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中說:“戒驕戒躁,永遠保持謙虛進取的精神?!边@是孔子“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的態(tài)度,同時也是老子“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的思想。在安徽桐城有一條六尺巷,是指清代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爭宅基時,張英不偏不袒,互判三尺,同等對待。
國學經(jīng)典名言8、涵養(yǎng)心性,靜定歸真
這種返璞歸真的態(tài)度,是一種道教教義。道教學道修道,其目的就是要通過自身的修行和修煉,使生命返復到始初的狀態(tài)。他們認為人原初的本性是淳樸和純真的,是近于“道”的本性的。所以人們常說兒
童天真無邪。但由于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慮欲念不斷萌生,再加上社會環(huán)境的不同影響和情色財貨的誘惑,不斷地消耗掉人原有的生命元真,也蒙迷了原有的純樸天性,若進一步嗜欲無止,將嚴重損害自己心性和生命健康,從此背道而馳。而學道修道,就是要使心性和生命返到純樸純真的狀態(tài)。
國學經(jīng)典名言9、心誠則靈,唯德感天
心誠則靈,關(guān)鍵是要做到“心”、“誠”兩點。
其如《禮記》中所講的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一樣,只要虔心誠意,就能產(chǎn)生靈驗;只要有堅定的信念,正確的心態(tài),愿望就會實現(xiàn),這就是心誠則靈。
到目前為止,佛教中的禮佛者更是以“心誠則靈”來形容拜佛求簽者的心意。
國學經(jīng)典名言10、大道至簡,淳樸自然
大道至簡,是中華道家哲學。道在中國哲學中,是一個重要的概念,表示“終極真理”。此一概念,不單為哲學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視,也被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大道至簡即指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規(guī)律)是極其簡單的,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所謂“真?zhèn)饕痪湓?,假傳萬卷書”。
2.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五代晏殊蝶戀花)
3.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宋歐陽修伶官傳序)
4.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鳳棲梧)
5.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唐李白宣州謝餞別校書叔云)
6.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唐李白將進酒)
7.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海。 (唐李白江上吟)
8.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愁思落誰家。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9.沉舟側(cè)畔千帆進,病樹前頭萬木春。(唐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
10.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唐劉禹錫浪淘沙)
11.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唐白居易放言)
12.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唐顏真卿)
13.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唐羅隱蜂)
14.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唐李賀南國)
15.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唐李商隱無題)
16.歷鑒前朝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唐李商隱)
17.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三國曹操短歌行)
18.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東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19.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唐王之渙登鸛雀樓)
20.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唐李白上李邕)
1.
2.
3.
4.
5.
6.
7.
8.
9.
大道至簡,淳樸自然
大道至簡,是中華道家哲學。道在中國哲學中,是一個重要的概念,表示“終極真理”。此一概念,不單為哲學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視,也被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大道至簡即指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規(guī)律)是極其簡單的,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所謂“真?zhèn)饕痪湓?,假傳萬卷書”。
戒驕祛躁,平等待人
在《在中國共產(chǎn)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中說:“戒驕戒躁,永遠保持謙虛進取的精神?!边@是孔子“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的態(tài)度,同時也是老子“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的思想。在安徽桐城有一條六尺巷,是指清代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爭宅基時,張英不偏不袒,互判三尺,同等對待。
淡泊恬適,明心立志
淡泊明志,此句最早出自西漢初年劉安的《淮南子:主術(shù)訓》。
諸葛亮的《誡子書》也有引用:“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p>
“淡泊”是一種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xiàn)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
滴水穿石,貴在堅持
泰山之溜穿石,單極之綆斷干。水非石之鉆,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
宋朝張乖崖在崇陽當縣令。一天,他看見小吏從府庫慌張出來,頭巾下藏著一文錢。下令拷打。小吏不服:"一文錢算什么!你只能打我,不能殺我!"張大怒:"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斬首。
厚積薄發(fā),以柔克剛
厚積薄發(fā)源于“君子厚積而薄發(fā)”一句。意思是經(jīng)過長時間有準備的積累即將大有可為,施展作為。蘇軾嘗在《稼說送張琥》中說:“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吾告子止于此矣?!币匀峥藙偟膽B(tài)度用柔軟的去克制剛強的,暗合道家主張的學說,順其自然。萬物相生相克,剛勁的東西不一定要用更剛勁的征服,有時最柔軟的事物才恰恰是它的弱點。
海納百川,包容涵藏
海納百川出自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形器不存,方寸海納?!?/p>
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納百川也,言其包含廣也?!币庵复蠛?梢匀莸孟鲁砂偕锨l江河之水。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說要豁達大度、胸懷寬闊,這也是一個人有修養(yǎng)的表現(xiàn)。人們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樣廣闊胸懷的人看做是可敬的人。
四川大學以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作為校訓。
大智若愚,勿恃聰明
大智若愚,中國古代成語。出自宋·蘇軾經(jīng)進東坡文集事略二七《賀歐陽少帥致仕啟》:“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苯忉專翰胖呛芨叨宦朵h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同樣意思的還有“大巧若拙”。老子曰:“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致都是一個意思,只是更能表現(xiàn)被形容者偉大可以掌控一切的一面?!按笾侨粲蕖?,若愚,已入理悟之境;但要大徹大悟,當需守愚,守者即修行,亦即功夫。
涵養(yǎng)心性,靜定歸真
這種返璞歸真的態(tài)度,是一種道教教義。道教學道修道,其目的就是要通過自身的修行和修煉,使生命返復到始初的狀態(tài)。他們認為人原初的本性是淳樸和純真的,是近于“道”的本性的。所以人們常說兒童天真無邪。但由于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慮欲念不斷萌生,再加上社會環(huán)境的不同影響和情色財貨的誘惑,不斷地消耗掉人原有的生命元真,也蒙迷了原有的純樸天性,若進一步嗜欲無止,將嚴重損害自己心性和生命健康,從此背道而馳。而學道修道,就是要使心性和生命返到純樸純真的狀態(tài)。
心誠則靈,唯德感天
心誠則靈,關(guān)鍵是要做到“心”、“誠”兩點。
其如《禮記》中所講的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一樣,只要虔心誠意,就能產(chǎn)生靈驗;只要有堅定的信念,正確的心態(tài),愿望就會實現(xiàn),這就是心誠則靈。
到目前為止,佛教中的禮佛者更是以“心誠則靈”來形容拜佛求簽者的心意。
上善若水,處下不爭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于道?!币馑际钦f,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處于眾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在道家學說里,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涌;與人無爭卻又容納萬物。人生之道,莫過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