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首)
鄉(xiāng)村雪色望無垠,此等風(fēng)光倍動人。
旭日朝朝誰覺老?青松歲歲更如新。
莫教身寄杯中物,慣使心同天底塵。
不許英華成一夢,寒冬去后又逢春。
------
(第二首)
誰說深冬景去時,山河雪漫舞嬌姿。
農(nóng)民心里一年玉,墨客胸中萬首詩。
棉絮遮身麥生暖,楊花追徑子歸遲。
心閑日暖夢飛蝶,翻向春天覓嫩枝。
------
(第三首)
月殘無礙小村明,麻雀回窩犬不驚。
風(fēng)送柴門三尺雪,缸淹酸菜一層冰。
火盆溫酒灰煙落,木桶栽蔥綠葉生。
蘆葦炕席人坐滿,話題還是繞春耕。
------
(第四首)
此處花凋葉影無,荒山野嶺草吹枯。
林中未見相思鳥,唯有冰花柳畔扶。
------
(第五首)
九天仙子練裁縫,剪碎白紗落九重。
倦鳥棲巢修羽翼,行人止步辨西東。
園前冬麥遮新被,屋后清溪掩舊淙。
莫道農(nóng)家無雅事,圍爐詩酒話年豐。
------
(第六首)
冬日黃昏早入村,兒童出屋各關(guān)門。
一時鄉(xiāng)野停犬吠,滿院雪花無踏痕。
------
(第七首)
銀裝素裹林海朦,萬籟無聲山村寧。
屋前宮燈隨風(fēng)擺,房上炊煙伴云行。
雪封柴門溪覆冰,霧吻瓊枝樹凝淞。
闈坐火坑觀冬色,舉杯溫酒談春景。
1、煙霧繚繞,安靜燃燒,就是這么簡單,可以不用思考。
2、煙被風(fēng)撕成許多碎塊,有如一簇簇的麻屑,或者儼然是一片灰蒙蒙的大霧直往前奔。
3、下雨時,煤煙像那重甸甸的烏云,在煙囪上時起時落,一團(tuán)團(tuán)高懸在屋頂上,或是墜落在地上到處亂竄,不知要往哪里躲藏。
4、霧漸漸溶化,漸漸稀淡。山腳下,幽幽地飄來一陣清風(fēng),霧紗被卷起一角,露出湛藍(lán)的天,藍(lán)得刺眼。一切都被晨霧擦干凈了,空氣多么清爽。
5、樹下燃著明亮的篝火,青色的煙,像夜間的霧一樣。流動著,像紗一樣繚繞四周。
6、煤煙在煙囪的上空隨風(fēng)飄蕩,仿佛鋼盔上巨大的羽飾,在太陽光里閃耀著金光。
7、沒有刮風(fēng),煙升起來,好像凍結(jié)在冷空里的白色的柱子似的,不晃也不動。
8、進(jìn)入黃昏,山間薄薄的紗霧在樹間草隙中飄舞著,無聲無息,就像睡床前的帷慢,使你也想在它的懷抱中進(jìn)入夢鄉(xiāng)。
9、灰白色的炊煙和灰色的暮靄交融在一起,像是給墻頭屋脊樹頂都罩上了一層薄薄的玻璃紙,使它們變得若隱若現(xiàn),飄飄蕩蕩,很有幾分奇妙的氣氛。
10、風(fēng)輕輕地吹,地上的灰燼隨著清風(fēng)飄揚,大街上的人漸漸的少了,車業(yè)少了,偶爾飛馳過幾輛摩托,讓人看得心驚膽顫!
11、從房屋的煙囪里裊裊地上升著藍(lán)煙,輕淡的影子在雪地上滑過,也像在講述著什么。
12、這煙幻化成千奇百怪的形狀和顏色,一會兒,它如一幅輕盈的.帷幕,飄懸空中,一會兒好似從香爐里選出,筆直升起,一會兒,它又仿佛變成一面大旗在煙囪的上空隨風(fēng)飄蕩。
13、遠(yuǎn)近的炊煙,成絲的,成縷的,成卷的,輕快的,遲重的,濃灰的,淡青的,慘白的,在靜定的朝氣里漸漸地上騰,漸漸地消隱。
14、幽幽的點燃一根煙,深深吸一口再吐出,頓時眼前迷惘一片。靜靜地盯著它,看它慢慢自燃,煙頭上一縷縷青煙在飄然,一段時間后,前面那部分成為了灰燼。再吸一口,紅紅的火星閃現(xiàn),緊接著又歸于平靜,青煙依然裊裊,直到它徹底燃完,才漸漸消散!
15、一抹塵煙,煙霧繚繞,千里煙波,憔悴凋落。一生一夢,夢里夢外皆如煙,有著虛無的美麗,有著詩般的朦朧,有著詩般的惆悵,有一種期盼,有著荷花般的清瑩。
16、煙霧繚繞之中,往事歷歷,腦子越來越清醒,內(nèi)心卻越來越孤獨,我很愿意享受這種孤獨。
生活在城市,遠(yuǎn)離了炊煙,但炊煙卻一直裊裊地升騰在我心里,溫馨了我的記憶。想起炊煙,就想起鄉(xiāng)村那些紅磚藍(lán)瓦房來。伴隨著雞鳴,伴隨著母親的咳聲,炊煙在高高低低的屋頂裊裊升起,盤旋,又在風(fēng)兒的吹拂下,向著四處飄散,順著洼地蔓延。
無論是早晨還是黃昏,炊煙都給了我寧靜溫暖熨帖的感覺,不急不徐。那淡灰色的縷縷炊煙在房頂與高大的梧桐樹上繚繞著,你覺不出那是炊煙抑或云彩。每每這時,那些白發(fā)蒼蒼的穿著如炊煙一樣顏色的母親或者頭發(fā)黝黑的穿著粉色小褂的母親們在灶前忙碌著,蹲下身子往灶膛里續(xù)上麥秸、玉米桿,這些莊稼桿從地里收回來,在灶膛里焼著,亮著,也把母親的臉映得紅紅的,點燃著母親們的希望,還有知足和一種淡淡的憂傷。做飯,燒菜,續(xù)火,都是母親一個人的事。她們樂于這樣做,從未覺得苦和累。其實那菜就是白菜和南瓜苗,奢侈一點就是和面條一起煮的,飯是一鍋地瓜加幾個玉米餅子,如果有幾條小螞蚱是再好不過了,面條和螞蚱都是稀罕物,不能常吃。于是,母親的味道、地瓜的味道、螞蚱的味道、豬食、牛糞便的味道相互糾纏著,以及院子里雞鴨鵝豬的叫聲,在炊煙的'拌合下,形成了一種獨有的鄉(xiāng)村的甜甜的酸酸的生活味兒。
炊煙是鄉(xiāng)村生生不息的希望,就像生生不息的莊稼一樣,看見炊煙,山里人覺得踏實。清晨的日出把炊煙涂抹成一縷縷金黃,門吱呀一聲開了,喚兒聲,雞叫聲,新的一天開始了。上學(xué)的,上山的攪得小村沸騰了。孩子們背著書包上學(xué),男人扛著掀撅趕著牛兒上山,女人目送他們離開,心里有碩大的希望上升著。
傍晚,夕陽湮紅了山村,炊煙緩緩地蠕動著,像是一幅水墨畫,涂抹著安寧與閑適。母親站在家門口,翹首盼著親人回歸,就如心有靈犀一樣,似是聽到了母親的呼喚,聽到了炊煙的呼喚,夕陽里扛著犁具的父親和老牛的身影同時出現(xiàn)了,像一座小山,緩緩走近。村里的燈火次第亮起來了,灶膛里的火也越發(fā)亮了,把山里人的嘆息憂傷與壓抑的情感和對生活的向往全部吞進(jìn)去了,過濾成炊煙縷縷升起,彎彎的,裊娜的,像母親低垂的睫毛,把一切心事和夢收藏。
我的童年少年時光是在鄉(xiāng)村度過的,看到炊煙總會想起母親慈祥的臉,想起我離開鄉(xiāng)村
有村子就有炊煙,有炊煙就有父親、母親及他們繁衍的后代,就有雞鴨鵝豬牛等牲畜。不同的是,現(xiàn)在的鄉(xiāng)村以老人居多,孩子們長大了,都離開了鄉(xiāng)村,離開了炊煙,走向了大城市,這是社會文明發(fā)展的標(biāo)志,但空巢老人多了,炊煙升起的時候,你很難聽到母親的喚兒聲了。
我曾反復(fù)勸說母親離開鄉(xiāng)村,到城里來住,但她從未曾產(chǎn)生離開村子的念頭,她說有雞鴨鵝的,有菜園,有熟悉的鄰居,她離不開了。她說就是踩著泥土、糞土,心里清涼。去城里悶得慌。她沒有文化,她說的話卻像哲學(xué)家一樣深刻,耐人尋味。我的同事說,你別勸了,她習(xí)慣了,如果離開了一個熟悉的環(huán)境,老人容易生病的。我想母親離不開村子,離不開炊煙了。
是的,會不會有一天,村人搬到樓里,不允許燒柴了,炊煙不存在了,天空的蔚藍(lán)不存在了,那些工廠的煙囪如一條條蟒蛇污染了我們的眼睛、喉嚨,我們再也回不去了,那有著縷縷炊煙的安寧的我的鄉(xiāng)村?而我們的后代再也無法真正懂得炊煙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