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注釋
⑴游子:古代稱遠游旅居的人。吟:詩體名稱。
⑵游子:指詩人自己,以及各個離鄉(xiāng)的游子。
⑶臨:將要。
⑷意恐:擔心。歸:回來,回家。
⑸誰言:一作“難將”。言:說。寸草:小草。這里比喻子女。心:語義雙關,既指草木的莖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⑹報得:報答。三春暉:春天燦爛的陽光,指慈母之恩。三春:舊稱農歷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合稱三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溫暖、和煦的陽光照耀著子女。
詩文賞析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
然而對于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游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于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游子”緊緊聯系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通過慈母為游子趕制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這種骨肉之情。
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難歸。偉大的母愛正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jié)自然地流露出來。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采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兒女像區(qū)區(qū)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兒女怎能報答母愛于萬一呢
?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托著赤子對慈母發(fā)自肺腑的愛。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tài)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霸姀姆胃觯鲚m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
這首詩藝術地再現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讀者強烈的共鳴。直到清朝,溧陽有兩位詩人又吟出了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縈我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足見此詩給后人的深刻印象。
附
【韻譯】:
慈祥的母親手里把著針線。為將遠游的孩子趕制新衣。
臨行她忙著縫得嚴嚴實實,是耽心孩子此去難得回歸。
誰能說象小草的那點孝心,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名家評價
《唐詩品匯》:劉云:全是托興,終之悠然。不言之感,復非睍睆寒泉之比。千古之下,猶不忘淡,詩之尤不朽者。
《唐詩歸》:鐘云:仁孝之言,自然風雅。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親在遠游者難讀。顧璘曰:所謂雅音,此等是也。
《唐風懷》:南村曰:二語婉至多風,使人子讀之,愛慕油然自生,覺“昊天罔極”尚屬理語(末二句下)。
《唐風定》:仁孝藹藹,萬古如新。
《載酒園詩話又編》:貞元、元和間,詩道始雜,類各立門戶。孟東野為最高深,如“慈母手中線……”,真是《六經》鼓吹,當與退之《拘幽操》同為全唐第一。
《寒瘦集》:此詩從苦吟中得來,故辭不煩而意盡,務外者觀之,翻似不經意。
《柳亭詩話》:孟東野“慈母手中線”一首,言有盡而意無窮,足與李公垂“鋤禾日當午”并傳。
《唐詩別裁》:即“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意,與昌黎之“臣罪當誅,天王圣明”同有千古。
李煜詞的思想內容,有些地方是能夠引起人們的同情,獲得人們的喜愛,并且對后來的詞人有相當大的影響,主要是在它的藝術力量,因而我們對他的藝術成就應給予適當的評價。如果只看到他是騎在人民頭上的小皇帝,而忘記他同時是一個具有多方面的才能的文學藝術家,是一個杰出的詞人;只看到他沒有對人民有利的思想感情,于是就對他的思想內容完全加以否定,把他寫偷情行為的作品比做西門慶和潘金蓮的丑態(tài),把他后期表現悲哀怨恨的作品也看成會引導人們走向悲觀、頹廢的道路,那是不符合事實的。但是,如果因為李煜詞的藝術性很高,就忽視了它的具體內容,也是不應該的。我們學習李煜詞,應該吧李煜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切實地確定在詞的這方面,詞外的有關李煜的東西,只能作為理解他的詞的引線或幫助,而不應該硬把他的詞里所沒有的東西來評價他的詞。我們對他的詞也應該著重在藝術方面的分
五、歷代部分名家對李煜詞的評語
1 明代王世貞《藝苑
2 清代納蘭性德《
3 清代余懷《玉琴齋詞·序》:“李重光風流才子,誤作人主,至有入宋牽機之恨。其所作之詞,一字一珠,非他家所能及也?!?/p>
4 清代周之琦《論后主絕句》:“玉樓瑤殿枉回頭,天上人間恨未休。不用流珠詢舊譜,一江春水足千秋?!?/p>
5 清代譚瑩《論后主絕句》:“傷心秋月與春花,獨自憑闌度歲華。便作詞人秦柳上,如何偏屬帝王家?”
6 陳廷
7 清代馮
8 清末·民初王國維《人間詞話》:“溫飛卿,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p>
又:“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9 清末·民初劉毓盤《詞史》:“于富貴時能作富貴語,愁苦時能作愁苦語。無一字不真,無一字不俊。”
10 近現代夏承燾《
11 近現代唐圭璋《詞學論叢》:“中國講性靈文學,……在詞一方面,第一就要推李后主了。他的詞也是直言本事,一往情深?!?/p>
12 近現代詹安泰《李煜李
又:“他在這時期的作品所表現出來的是,意境大,感慨深,力量充沛,具有非常強大的感染力,不僅是凄清,而且是悲慨,不僅是沉著,而且是郁結,成為李煜詞的最顯著地特征,成為李煜詞的獨創(chuàng)的風格?!?/p>
13 現代葉嘉瑩《靈
又:“林花開謝總傷神,風雨無情葬好春。悟到人生有長恨,血痕雜入淚痕新?!?/p>
又:“憑闌無限舊江山,嘆息東流水不還。小令能傳家國恨,不叫詞境囿《花間》?!?/p>
《水調歌頭·追和》
宋朝:張元干
舉手釣鰲客,削跡種瓜侯。重來吳會三伏,行見五湖秋。耳畔風波搖蕩,身外功名飄忽,何路射旄頭。孤負男兒志,悵望故園愁。
夢中原,揮老淚,遍南州。元龍湖海豪氣,百尺臥高樓。短發(fā)霜黏兩鬢,清夜盆傾一雨,喜聽瓦鳴溝。猶有壯心在,付與百川流。
《水調歌頭·追和》古詩簡介
《水調歌頭·追和》是宋代詞人張元干的詞作,作于作者辭官南歸大約二十年后的某一夏日,重游吳地之時。此詞先寫作者自己心境,展示一個浪跡江湖的奇士形象,再寫遠望故國時百感交集的心情,表達了作者心中的不平以及壯志難酬而壯心猶在的復雜感情。
《水調歌頭·追和》翻譯/譯文
我從前如李白是釣鰲的巨手,而今卻如邵平成了隱居種瓜的園丁。三伏交秋的時節(jié)重來吳縣,準能欣賞到太湖美秀麗的秋景。人世風波在耳邊搖蕩,千古功名在身外飄浮,何時能讓我張開神弓射金兵?辜負了大丈夫的雄心壯志,無奈何望著故園生愁發(fā)怔。
我常夢見受敵人蹂躪的中原,老淚縱橫揮灑遍江南的大地。我有陳登志在天下的豪氣,不似求田問舍的許汜。我有劉備憂國忘家之心,身在百尺高樓上臥睡。頭發(fā)已稀疏還加上幾根銀絲,喜聽清涼夜的傾盆大雨,在屋頂瓦溝上嘩啦鳴脆。雄心壯志依然在,恨只恨光陰白白地隨百川向東流逝。
《水調歌頭·追和》注釋
1.水調歌頭:詞牌名。唐朝大曲有《水調歌》,據《隋唐嘉話》,為隋煬帝鑿汴河時所作。宋樂入“中呂調”,見《碧雞漫志》卷四。凡大曲有“歌頭”,此殆裁截其首段為之。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韻。亦有前后片兩六言句夾葉仄韻者,有平仄互葉幾于句句用韻者。
2.釣鰲(áo)客:謂人有大志。唐代大詩人李白自稱“海上釣鰲客”。神話傳說渤海之東有五座山,常隨海潮上下漂浮,不能固定。上帝于是命十五只巨鰲輪番用頭頂住五山使之不動。而龍伯之國有位巨人,不幾步就到了五山。一次就釣起六只巨鰲,并背回其國。后世用以比喻抱負遠大或舉止豪邁。
3.削跡:屏跡,表示隱居。
4.種瓜侯:引召平種瓜事。
5.吳會:今江蘇吳縣。清趙翼《陔余叢考》:“會,讀若貴。西漢會稽郡治本在吳縣,時俗郡縣連稱,或讀為都會之會,非。”
6.三伏:夏季夏至后第三庚為初伏,第四庚為中伏,立秋后初庚為后伏,合稱為三伏。俗諺:(第)三伏在秋。五湖:此指太湖。
7.旄(máo)頭:星名,即昴宿,古代當作胡星。李白《經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頭?!贝擞渺割^指金兵。
8.孤負:即辜負。
9.南州:泛指南方。
10.豪氣:豪邁的氣概。
11.百尺臥高樓:引三國陳登斥許汜徒有國士之名,而無救世之志事。
12.清夜:清靜的夜晚。
13.瓦鳴溝:即瓦溝鳴。急雨在屋頂的瓦溝上嘩嘩流淌。
14.壯心:豪壯的志愿,壯志。
15.付與:拿出;交給。
16.百川流:壯心隨水東流,喻有志未伸。
《水調歌頭·追和》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是辭官南歸大約二十年后的某一夏日,重游吳地所作。集中《登垂虹亭》詩有云:“一別三吳地,重來二十年”,可證。
《水調歌頭·追和》賞析/鑒賞
上片自寫心境,構畫出一個浪跡江湖的奇士形象,目的是寫他豪放不羈的生活和心中的不平。首二句就奠定了全詞格調?!芭e手釣鰲客,削跡種瓜侯”,皆以古人自比。釣鰲種瓜,本屬隱居人的事,而皆有出典。
從“重來吳會”兩句看出作者是重游故地:“三伏”“五湖秋”,拈用前詞“莫道三伏熱,便是五湖秋”字面,以點出時令,也不無上文“惟與漁椎為伴,回首得無憂”的那種互相傾軋的風氣下暫得解脫的寓意。以下三句憤言國事,而自己功名未立,請纓無路。耳畔”、“身外”,皆切合不管事、無職司的人的情境。南宋愛國人士追求的功名就是恢復中原,如岳飛《小重山》詞說的'“白首為功名”。
過片寫遠望故國時百感交集的心情:“夢中原,揮老淚,遍南州?!薄皦艨稍笔怯伞皭澩蕡@愁”所致。“揮老淚”濕襟可以,但不能“遍南州”。這是夸張,是受風雨入夢的影響。此句大有后來陸游“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之慨。因在睡中,故不得“高臥”二字,聯及平生志向,遂寫出“元龍湖海豪氣,百尺臥高樓”的壯語。借三國陳登事,以喻作者自己“豪氣未除”(《三國志》許汜議陳登語)。可見作者閑游湖海,實際上并非情愿。以下“短發(fā)霜粘兩鬢”從“老”字來,“清夜盆傾一雨”應“淚”字來,是寫夜晚聞雨聲而驚夢事。何以會“喜聽瓦鳴溝”?這恰似陸游的“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滂沱大雨傾瀉于瓦溝,轟響有如戈鳴馬嘶,可為“一洗中原膏血”的象征,此時僵臥而尚思報國的人聽了怎能不激動了是的,自己“猶有壯心在”呢!壯心同雨水匯入百川,而歸大海,是人心所向,故云“付與百川流”。
全詞處處交織在壯志難酬而壯心猶在的復雜感情之中,故悲憤而激昂,相應地,詞筆亦極馳騁。從行跡寫到內心,從現實寫到夢境。又一氣寫成,從“釣鰲客”、“五湖秋”、“風波搖蕩”、“湖海豪氣”、“盆傾一雨”、“瓦鳴溝”到“百川流”,所有的景象似乎卻匯合成一股洶涌的狂流,使人感到作者心潮澎湃,起伏萬千,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詞中屢借古人酒杯言有盡而意無窮,故豪放而不粗疏。詞寫風雨大作有感,筆下亦交響著急風驟雨的旋律?!疤J川詞,人稱其長于悲憤”(毛晉《蘆川詞》跋),評說甚當。
《水調歌頭·追和》名家點評
吉林大學中文系教授喻朝剛:此詞聲情悲壯,音調蒼涼,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生動而形象地表達了老詩人真摯的愛國情懷。
《水調歌頭·追和》作者簡介
張元干(1091年—約1161年),字仲宗,號蘆川居士、真隱山人,晚年自稱蘆川老隱。蘆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嵩口鎮(zhèn)月洲村人)。歷任太學上舍生、陳留縣丞。金兵圍汴,秦檜當國時,入李綱麾下,堅決抗金,力諫死守。曾賦《賀新郎》詞贈李綱,后秦檜聞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干爾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鄉(xiāng),卒年約七十,歸葬閩之螺山。張元干與張孝祥一起號稱南宋初期“詞壇雙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