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殖列傳讀后感1
一“貨殖”是指通過商業(yè)活動逐利致富。
《貨殖列傳》是司馬遷為先秦和西漢前期著名的工商業(yè)者所立的類傳,分析了工商業(yè)的發(fā)展狀況,記述了各地經(jīng)濟貿(mào)易特點,介紹了著名商人的事跡,闡明了作者的經(jīng)濟觀點?!敦浿沉袀鳌冯m然排在《史記》末篇,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商業(yè)在那個時代和作者心目中的位置,但肯定了商業(yè)在國計民生中的必要性、重要性,明確指出了人們追求財富、追求美好生活都是事勢的必然,“善者因之”才是最好的方法,字里行間隱藏著諸多迄今為止仍很重要的商道,能夠帶給我們重要的啟發(fā),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二世界是物質(zhì)的,商業(yè)是必要的,經(jīng)商是有學問的。
文章開篇即指出,《老子》“至老死不相往來”的烏托邦式的陳舊觀念,已經(jīng)成為“涂民耳目”、“幾無行矣”的陳腐理論?!疤煜挛跷?,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由于各地物產(chǎn)不同,社會人群也有所分工,因此必須“商而通之”、“商不出則三寶絕”,商業(yè)“上則富國,下則富家”,直截了當?shù)刂赋隽松虡I(yè)的重要性。
文章不僅用常見的經(jīng)濟現(xiàn)象揭示出一般的經(jīng)濟規(guī)律,“原大則饒,原小則鮮”、“物賤之征貴,貴之征賤,各勸其業(yè),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自出”,而且明確指出,經(jīng)商不是愚者而是智者的行業(yè),“貧富之道,莫之奪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還贊揚了棄官經(jīng)商的人,稱其為“賢人”,“賢人深謀于廊廟,論議朝廷,守信死節(jié)隱居巖穴之士設為名高者安歸乎?歸于富厚也”,給予商人應有的社會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文章用較大篇幅、用贊賞的口氣介紹了范蠡、子贛等人的事跡。范蠡幫助勾踐復仇之后,明智地選擇歸隱經(jīng)商,“治產(chǎn)積居,與時逐而不責于人”,“此所謂富好而行其德者也”。 子贛“廢著鬻財于曹、魯之間”,在孔門弟子中“最為饒益”,不僅自己“結(jié)駟連騎”、與國君分庭抗禮,受人尊重,而且對孔子揚名天下也提供了很大幫助,屬于“得勢而益彰者”。 范蠡、子贛均為當時代的精英,在從政、做學問上均有較大成就和建樹,兩人又同為商界成功人士,在歷史上樹立起了儒商典范,成為此后我國商界的楷模和榜樣。
三經(jīng)商之道,貴在把握時機,咬定目標,薄利多銷。
司馬遷寫作《貨殖列傳》,距今已經(jīng)2100多年,但文章中體現(xiàn)的商業(yè)思想和基本原則,大部分是正確的?,F(xiàn)代商家如果認真體會和靈活運用,仍然有所裨益。
一要準確研判市場。計然是春秋戰(zhàn)國時越國的謀臣,又是一名經(jīng)濟學家、商界理論家。據(jù)說,勾踐成功復國、范蠡成功經(jīng)商都是在計然的理論指導下實現(xiàn)的?!敦浿沉袀鳌反蠓糜嬋坏脑?,說明審時度勢、研判市場的重要性?!爸穭t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物之理也”、“論其有余不足,則知貴賤”, “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一個成功的商業(yè)企業(yè),既要深入調(diào)查研究,把握經(jīng)濟大勢,掌握行業(yè)供求信息,又要系統(tǒng)思考,迅速反應,果斷采取行動,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要孜孜不倦地追求利潤。文章引用《管子牧民》篇“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后,論述道:“禮生于有而廢于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人富而仁義附焉”,多處論及財富的重要性。文章講到,逐利是人的本性,是推動各行各業(yè)發(fā)展的動力,“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學而俱欲者也”,從“壯士在軍”、“趙女鄭姬”,到“弋射漁獵”、“醫(yī)方諸食技術之人”,“農(nóng)工商賈畜長,固求富益貨也”,“此有知盡能索耳,終不余力而讓財矣”,肯定了商人逐利的正當性。作者褒揚了從管仲到曹邴氏等人發(fā)家致富的行為。認為管仲在整頓經(jīng)濟秩序,幫助齊國復興、齊王稱霸的同時,自己發(fā)家治富,富比君王,是有能力的表現(xiàn)。魯人曹邴氏“富至巨萬”,仍然“父兄子孫約”,定下“俯有拾,仰有取”的家規(guī),也是受人稱道,值得世人學習的。
三要勤勞節(jié)儉,薄利多銷。文中論及商道時,認為勤勞治富是正確道路。一方面講到,“夫纖嗇筋力,治生之正道也”,贊賞著名商人白圭“能薄飲食,忍嗜欲,節(jié)衣服,與用事僮仆同苦樂”的行為,也肯定了郅氏、濁氏依靠磨刀、賣羊肚等小技能、小生意勤勞致富的做法。另一方面,多次強調(diào)“廉賈歸富”,清廉、不貪一時之利的商人,終歸能夠獲得更多的利益?!柏澷Z三之,廉賈五之”,貪婪的商人居奇惜售,貨物滯銷,資金周轉(zhuǎn)不靈,所得利潤僅為十分之三。薄利多銷的商人,財物流通無滯,所得利潤可達十分之五。這些道理,直到今日,仍然值得我們學習領會和借鑒實踐。
四推動企業(yè)長遠發(fā)展,要控制成本,用好資金,重視“實體經(jīng)濟”。
《貨殖列傳》是一篇傳記,但仔細閱讀后,能夠體會出不少與現(xiàn)代商業(yè)理論相一致的觀點,對現(xiàn)代商業(yè)管理管理具有指導意義。
一要加強成本管理。文章引用諺語述及控制運輸成本的重要性,“百里不販樵,千里不販糴”,多處講到各地風土人情、物產(chǎn)分布、交通情況,都是在提醒世人,運輸成本是影響商品價格的重要因素。文章講到“以物相貿(mào)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講到“積著之理,務完物,無息幣”,牽涉到庫存和資金管理問題。在講述經(jīng)商致富案例時,講到一個名叫刀間的商人,特別偏愛收留、使用“奴虜”,“使之逐漁鹽商賈之利”,終于依靠這些人的力量發(fā)家致富,財產(chǎn)多達數(shù)千萬。這實際上是一個使用廉價勞動力的案例,涉及到人工成本問題。
二是承認資本經(jīng)營的合法性。《貨殖列傳》記述的是秦和西漢前期工商業(yè)者的事跡。那個時代,多數(shù)上層人家是依靠官職俸祿或爵位封地顯貴于人的,但也有些人是通過工商業(yè)積累資本、發(fā)家致富,從而躋身上流社會的。作者給這樣的人家起了個名,叫“素封”。說,“庶民農(nóng)工商賈,率亦歲萬息二千,百萬之家則二十萬,而更徭租賦出其中,衣食之欲,咨所好美矣”,可以“不窺市井,不行異邑,坐而待收,身有處士之義而取給焉”。文章不僅認可資本經(jīng)營,而且肯定了巴郡一個叫“清”的寡婦繼承和享用祖上遺產(chǎn)的合法性,指出貨幣資金的重要性,講到了“財幣欲其行如流水”、錢能生錢等道理。
三要重視“實體經(jīng)濟”。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社會長期崇尚以農(nóng)為本,認為依靠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致富為上等,依靠工商業(yè)致富為次等。我們不能奢望《貨殖列傳》在這方面有歷史性的突破,但不妨把彼時代的農(nóng)業(yè)比作現(xiàn)時代的“實體經(jīng)濟”,同樣有所啟發(fā)。文中講了一個有意思的案例。楚漢相爭之際,宣曲一個姓任的富人,準確判斷戰(zhàn)爭將會造成土地荒蕪、糧食漲價的形勢,在別人爭奪金銀珠寶的時候,他用地窖儲存糧食,然后高價賣出,發(fā)了大財。經(jīng)商發(fā)財之后,“富人爭奢侈”,而任氏不僅“折節(jié)為儉,力田畜”,而且在購置田、畜的時候,“獨取貴善”,結(jié)果任家“富者數(shù)世”。任氏“以末致財,用本守之”,在經(jīng)商致富之后,用農(nóng)耕本業(yè)------彼時代的“實體經(jīng)濟”保家守財,成為民間的表率,甚至受到了朝廷的表揚。
五富無經(jīng)業(yè),則貨無常主,能者輻湊,不肖者瓦解”,“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萬者乃與王者同樂”?!敦浿沉袀鳌罚档眉氉x。
貨殖列傳讀后感2
中華民族幾千年積累下來的商業(yè)文化可謂是博大精深,在悠久的商業(yè)歷史中逐漸培育出了商人自有的經(jīng)營謀略,而這些經(jīng)營謀略同樣適用于當代的各種商業(yè)經(jīng)營者。
(一)、知地取勝,擇地生財
兵法有云:地形,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zhàn)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zhàn)者必敗。可見,地形是決定作戰(zhàn)勝敗的一大關鍵,作為一名領兵作戰(zhàn)的將領,必須深諳此道。古有云商場如戰(zhàn)場,商場上的經(jīng)營者就如同指揮千軍萬馬的將帥,智慧的將帥往往能抓住有利時機,占據(jù)有利地形,最終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
作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大謀略家的范蠡,更是深諳此道。他以謀略家的眼光,認為陶地為天下之中,諸侯四通,是理想的貨物貿(mào)易之地,所以把陶地作為營銷點,果然,十九年間他三致千金,成為市賈。陶朱公的美名也由此而飲譽古今,留名青史。
《史記“貨殖列傳》中所載,秦國滅了趙國之后實行了移民政策,當時有許多人賄賂官吏,不愿搬遷,要求留在原地,唯獨富商卓氏要求遷往較遠的紋山之下,他看中那里土地肥沃,物產(chǎn)豐富,民風淳厚,居民熱衷于買賣,商業(yè)易于發(fā)展。幾年后,卓氏成了遠近聞名的世富。這種不惟任時,且為擇地的觀念已為后世商人所接受,并有了較好的發(fā)展。
(二)、時賤而買,時貴而賣
魏文侯時,國人注重農(nóng)耕,而白圭卻樂于觀時而變。糧食豐收時他買進谷物,賣出白漆,待蠶絲上市時他就大量收購蠶絲,售出糧食。他曾說:”我做買賣,就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樣有謀略,如孫臏和吳起那樣善于判斷,還能像商鞅變法那樣說到做到。有些人的智慧不能隨機應變,其勇敢不能當機立斷,其仁愛不能恰當?shù)厝∩?,其倔強不能堅持原則。所以這種人跟我學經(jīng)營之道,我也不會教他的?!斑@段話,把他掌握賤買貴賣時機的”時斷“與”智斷“闡述得淋漓盡致。白圭的經(jīng)商原則和經(jīng)驗,都被后世商人所稱道。他憑著自己的這套經(jīng)營謀略,精心經(jīng)營,以至家累千金。
(三)、見端知未,預測生財
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為雪亡國之恥,終日臥薪嘗膽,勵精圖治,當?shù)弥獏菄蠛担齑罅渴召弲菄Z食。第二年,吳國糧食奇缺,民不聊生,饑民食不裹腹,怨聲載道,越國趁機起兵滅了吳國??嘈娜?,天不負。越王終成霸業(yè),躋身春秋五霸之列。這里越王勾踐作的是一樁大買賣,他發(fā)的財不是金銀財寶,而是一個國家和稱雄天下的霸業(yè),是商賈之道在政治上運用的成功典范。
《夷堅志》載,宋朝年間,有一次臨安城失火,殃及魚池,一位姓裴的商人的店鋪也隨之起火,但是他沒有去救火,而是帶上銀兩,網(wǎng)羅人力出城采購竹木磚瓦等建筑材料?;馂倪^后,百廢待興,市場上建房材料熱銷缺貨,此時,裴氏商人趁機大發(fā)其財,賺的錢數(shù)十倍于店鋪所值之錢,同時也滿足了市場和百姓的需要。管中窺豹,略見一斑,敏銳的觀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是經(jīng)商者財富永不干涸的源泉,也是經(jīng)商者必備的能力之一。
(四)、薄利多銷,無敢居貴
我們在曼昆所著的《經(jīng)濟學原理》中有學到,當需求曲線富有彈性時,價格下降,總收益增加,則富有彈性的商品可以薄利多銷。
先秦大商理論家計然認為,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主張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司馬遷說過:貪買三元,廉買五元,就是說貪圖重利的商人只能獲利30%,而薄利多銷的商人卻可獲利50%。
漢高祖劉幫的謀士張良,早年從師黃石公時,白天給人賣剪刀,晚上回來讀書,后來他覺得讀書時間不夠用,就把剪刀分成上、中、下三等,上等的價錢不變,中等的在原價的基礎上少一文錢,下等的少兩文錢。結(jié)果,只用了半天的時間,賣出剪刀的數(shù)量比平日多了兩倍,賺得錢比往日多了一倍,讀書的時間也比往日多了,所以民間有句諺語:張良賣剪刀——貴賤一樣貨。
由此看來,致富并不靠固定的行業(yè),而財貨也沒有一定的主人,有本領的人就能夠集聚財貨,沒有本領的人則會破敗家財。
貨殖列傳讀后感3
太史公作《貨殖列傳》,不拘泥于時,駁斥儒道兩大家有關經(jīng)濟問題的觀點,大膽提出人類追求財富的合理性,字字鏗鏘,擲地有聲?!吧缴疃F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無論多美好的志向都得有實現(xiàn)的基礎,財富,在很多時候就是我們?nèi)松馁Y本。
自從商業(yè)產(chǎn)生以后,貧富差距漸漸出現(xiàn),同時因為有了差距,便生出許許多多的社會矛盾與沖突。作為以農(nóng)為本的國家,古代中國一直到了清朝還在壓制商業(yè)活動,商人們承受著來自朝廷和社會各個方面的阻撓與壓力,可以說,一個成功的商人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真的是步履維艱。士農(nóng)工商中,商為最下等,其實各個階級都要養(yǎng)家糊口掙取銀錢,只是收獲渠道不同,收獲數(shù)量也不等。皇家貴族子弟生下來過的就是錦衣玉食的生活,雙手不沾一點腥土,整天跟著先生念叨仁義禮智信,之乎者也,修身養(yǎng)性治國平天下。每每這些“貴人”不開心的時候,一個巴掌掄過去,挨打的小奴仆低頭含淚,以頭搶地,可憐兮兮地捂著一邊打紅的臉:“奴才該死!”同是人,貴賤就這么給劃分明了,你,窮人家的孩子,就是受欺負被奴役的命。富人家是有自己的煩惱,他們擔心的也許是明天去哪里游玩,應該穿什么樣的衣服,而眾多吃穿無著落的窮人們還在忍受著饑餓侍弄那幾畝租田,用一句俗語來形容就是“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饑”?!柏敶髿獯帧币簿褪沁@個樣子了,“富相什則卑下之,伯則畏憚之,千則役,萬則仆,物之理也?!?/p>
錢,本身是的確沒有什么價值的,如果,我們的祖先把土塊當做“錢”來換吃換喝的,那么現(xiàn)在的土塊就不是被小孩子和泥巴的玩意兒了,當然,我只是打比方而已。況且為富不一定就是不講仁義的.人,正所謂國富民強,同樣的道理,家富了親人也不用受人冷眼,遭人欺負。骨氣不是窮人的專屬名詞,富可敵國是一種本事,家徒四壁就算清高嗎?可知道“貧賤夫妻百事哀”?兩袖清風,只是說明你不愿陷于泥淖之中,換一種說法,就是保身之法,避免以后因此落個罵名。在生財之道這個方面,到底是差那么一些?,F(xiàn)在的我們一無所有,靠的是父母資助,上大學最直接的目的便是將來找到一份好工作,過上一份富足的生活,而不是整天煩惱于明天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也許又會有人批評我們現(xiàn)在的大學生也鉆到錢眼里了,試問,沒有這樣的物質(zhì)基礎,我們要抱著書本去呼喊越窮越光榮嗎?
我不是一個拜金主義者,不會忘記自己的責任,只是,我們應該正視金錢這個問題,追求財富并不是可恥的事情,付出勞動就應該得到回報。贍養(yǎng)父母,撫養(yǎng)子女,是我們應盡的責任,而盡責的基礎是你有這個經(jīng)濟實力,如果連自己都養(yǎng)活不了,你憑什么來讓自己的親人在最起碼的日常生活中過得無憂無慮?
貨殖列傳讀后感4
昨從小阿姨那拿來了因房屋拆遷而寄存在她家的一袋書,發(fā)現(xiàn)了其中有一本《史記》。鑒于現(xiàn)今中國有很多專家教授在研讀《史記·貨殖列傳》,欲從中國史學大家司馬遷那汲取古代中國的商業(yè)社會發(fā)展經(jīng)驗。于是我也仔細讀了一遍,深有所感。
士農(nóng)工商,商排最末,本篇亦可說是排在最后(實際位置是倒數(shù)第二,但最后一篇是太史公自序)??梢娭袊鳛橐粋€擁有發(fā)達農(nóng)耕文明的國家是如何蔑視商品經(jīng)濟的。盡管如此,古代中國仍然發(fā)現(xiàn)了至今仍是天道的商業(yè)文明?!叭烁魅纹淠埽咂淞Γ缘盟?。故物賤之征貴,貴之征賤,各勸其業(yè),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蓖耆故玖藖啴敗に姑艿姆止だ碚摵褪袌鼋?jīng)濟情形;“論其有余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財幣欲其行如流水?!薄皹酚^時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能薄飲食,忍嗜欲,節(jié)衣服,與用事僮仆同苦樂,趨時若猛獸摯鳥之發(fā)。”這些都適用于現(xiàn)今瞬息變化的市場,綜合分析各種信息,果斷追隨市場脈搏;“夫纖嗇筋力,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勝。”“富無經(jīng)業(yè),則貨無常主,能者輻湊,不肖者瓦解。”正如日本經(jīng)營之圣稻盛和夫所言,行業(yè)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工作既是修行,什么事都要用心去做。
在我的上一篇隨感中論及了“富”這一話題,感覺自己多是從心理上去感受生活的滿足感。太史公則從人類學和社會學的角度去論述:“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學而俱欲者也?!薄敖穹蜈w女鄭姬,設形容,揳鳴琴,揄長袂,躡利屣,目挑心招,出不遠千里,不擇老少者,奔富厚也。游閑公子,飾冠劍,連車騎,亦為富貴容也。”真是一針見血,刺破我輩面皮啊!女的嫁給自己父輩年紀者現(xiàn)如今比比皆是,男的則家無余財可偏要買車去裝出一副“富貴容”。這一切雖說是病態(tài),到底可能還是符合人性天道的吧。
“不待賈而足,地埶饒食,無饑饉之患,以故呰窳偷生,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边@句話有種《道德經(jīng)》里“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的意味。一戶人家生活條件好了,下一代就會貪圖安逸,家境貧寒就會出去闖蕩、去冒險。再加上“風險與收益成正比”的天道,他們就有可能發(fā)橫財而變富。歷史的軌跡何嘗不是如此呢?中國地大物博、物產(chǎn)豐富,又有山川、長城阻隔外族侵襲,于是乎與外界不通獨自過上了自給自足、安詳舒適的生活。西歐則地勢平坦,屢遭他族迫害,自身經(jīng)濟有不好,最后被迫走上了海洋之路,使得現(xiàn)如今英語成了世界語言,蹂躪中國的兒童、少年直至老年人。如果明朝在派出鄭和下西洋時,中國國內(nèi)有“饑饉之患”,急需海外貿(mào)易補貼家用,那么說不準就是中國發(fā)現(xiàn)了美洲大陸,發(fā)現(xiàn)地球是圓的。如果中國國內(nèi)人民無法生存,中國人再去移民他鄉(xiāng),那么現(xiàn)在我們出國就像出省一樣講普通話,那該有多好??!
可是歷史沒有“如果”,歷史正隨著我寫下每一個字時循著天道一往無前,不曾回頭……
貨殖列傳讀后感5
我在課余時間看了貨殖列傳,在該列傳中司馬遷認為社會經(jīng)濟活動不以人們意志轉(zhuǎn)移的客觀過程,因此,即利用貨物的生產(chǎn)與交換,進行商業(yè)活動,從中生財求利。司馬遷所指的貨殖,還包括各種手工業(yè),以及農(nóng)、牧、漁、礦山、冶煉等行業(yè)的經(jīng)營在內(nèi)。史記中影響最深刻的是,兩大著名商業(yè)家計然和白圭。
“人棄我取,人取我予”就是白圭提出的,白圭認為商業(yè)成功的第一要素就是要善于觀察變化和利用變化,他主張利用規(guī)律性變化獲利,所謂規(guī)律性變化就是不要關注引起變化的具體原因,要把握必定如此的變化,白圭提出的“人棄我取,人取我予”的商業(yè)策略,就是必定如此的規(guī)律性變化,這里面的規(guī)律是,由于有大量的人棄,價格必定就掉下來了,而價格掉下來,就是上漲的理由,上漲的理由具備,上漲就是遲早的事!只要發(fā)生大量的拋售,就買入,至于這種拋售是屬于全球金融危機引起的呢?還是巨額投資虧損造成的呢?還是原料漲價引起的不關注,只要人棄,我就取。
另一位商業(yè)家計然提出貴極則賤,賤極則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價格貴到極點,就會返歸于賤;價格賤到極點,就要返歸于貴。當貨物貴到極點時,要及時賣出,視同糞土;當貨物賤到極點時,要及時購進,視同珠寶)。至于是什么引起的貴賤變化,這些商業(yè)家們并不關注。而我們的投資人則長期沉逆于引起價格變化的原因中不能看清全局,忽視了價格下跌本身就是上漲的理由的規(guī)律。
說來說去凌通最想要說是,重要的是把握必定如此的規(guī)律性變化,跌多了就是漲,漲多了就是跌這是基本規(guī)律。人們都不敢買的時候,都棄之的時候就是最好的買入機會這也是規(guī)律。不要尋求具體的上漲理由和買入理由,一旦有具體的上漲理由和買入理由,實際股票就沒有買入價值了,一旦有上漲的理由的時候,人們就不要拋售了,也就沒有機會了。所以真正的把握機會一定要在完全看不清具體利多的困難階段下手。同時要理解相信價格的變化總是向反方向變的,上漲總會轉(zhuǎn)化為下跌,反之下跌一定會轉(zhuǎn)化為上漲!
在這點上,古代商業(yè)家計然和白圭分別提供了更偉大的思想,計然指出:天旱資舟,天澇資車(旱時,就要備船以待澇;澇時,就要備車以待旱),這才是商業(yè)和經(jīng)營的規(guī)律。在古代商業(yè)家的眼里,所有的商業(yè)行動都是為次年或者很多年后所做的準備,等待時間的推移,實現(xiàn)收益。白圭則提出,當貨物過剩低價拋售時,就收購;當貨物不足高價索求時,就出售。谷物成熟時,買進糧食,出售絲、漆;蠶繭結(jié)成時,買進絹帛綿絮,出售糧食。兩位商業(yè)家都不為明天操心,他們的商業(yè)行為都不是為明天掙錢做準備,而是為更長久的未來做的準備。
計然和白圭認為經(jīng)商一定要利用,“時用”關系,“時用”關系指的是,人們需要某個商品的時間和這個商品處于充足的時間不是同一時間,東西多時大家往往不需要,價格就低了,大家需要時東西往往不足,商人們就是利用這個時間差,在供給充足價格下跌是買入,然后隨著時間的變化自然會出現(xiàn)東西少,大家又要用,價格高的情況,這時商人就賣出。凌通認為“時用”變化其本質(zhì)就是充分利用在不同時間或空間商品的供需關系不一樣,從而導致價格不一樣,來獲取利益。在兩位大商業(yè)家眼里,價差是時間創(chuàng)造出來的,價差是時間的函數(shù),時間是價差之母。
在一個極端的困境中,極端的拋售中,采取人棄我取的策略,然后等待時間的推移,創(chuàng)造出新的供需關系和價格,自然會掙錢。不要試圖在某個低價買入后,次日就獲利,這是不可能的。不要等待什么具體的利多才買入,那是已經(jīng)晚了。在極端的困難和極端的悲觀,極端的拋售和極端的利空情況發(fā)生時,就是最佳的買入時機,而時間逐步推移之后利多自然會出現(xiàn)。根本就不需要投資人去尋找、去發(fā)現(xiàn)、去預測什么利多,只需要投資人等待!這是商業(yè)和投資的基本規(guī)律也是凌通閱讀了《史記貨殖列傳》之后的心得。
《胡雪巖的啟示》讀后感 篇1
胡雪巖短短62年的人生,經(jīng)歷了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敗業(yè)三個完整階段,有過貧困潦倒,也有過風光無限,但這些對我來說并不重要,我們要學習的是他的精神和他的為人處事之道,并且能從他的失敗中吸取教訓。
我們可以看到,人生是什么?人生就是不斷做出合理的階段性的調(diào)整。你在家放牛,你要像個放牛的人,你出外當徒弟,你就要像個徒弟,讓師傅滿意。只要有一點點出差錯,整個機會就沒有了,就從好變壞。所以每一個人實際上講,都應該替自己負完全的責任,不要老是怪別人。人生第一個機會是每個人都有,問題是看你怎么去面對。胡雪巖生平的第一個機會在他13歲的時候,那時候他在干什么?他替地主家放牛。
是什么改變了一個放牛娃的命運?為什么只有他一個商人能得到慈禧太后賞賜的黃馬褂?他為什么能夠自由地出入官和商之間?這是我們看《胡雪巖的啟示》這本書應該著力思考的問題。
啟示之一:誠信為本。外國銀行不肯貸款給清政府卻愿貸給胡雪巖,這個生動的例子就足以證明該啟示,而且在他整個一生中我們都可以看出他的誠信,這是非常了不起,更是值得每個人學習的。
啟示之二:重在朋友,以誠相待。在胡雪巖的一生中,朋友的幫忙是不可缺少的。而為什么人人都愿意幫助他呢?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他把周圍的每個人都當作朋友,不計較對方的身份、地位,真誠相待,試問能有幾人能做到呢?
啟示之三:情商大于智商。沒有讀過幾年書的胡雪巖往往能化險為夷,不是偶然,而與他的高情商密不可分,會說話、會做人,這是一種藝術,在現(xiàn)代社會同樣如此。
我相信看了《胡雪巖的啟示》的人一定會有這樣的感受,“一個人可以沒有才干,但是不能沒有品德;一個人可以沒有機會,但是不能沒有做好迎接機會來臨的準備;一個人可以自己生活平淡,但是不能沒有知心的朋友;一個人可以出身貧寒,但是不能不努力奮斗;一個人可以沒有學歷,但是不能不學習”。
一、認同的觀點
我讀《胡雪巖的啟示》是抱著一種探究的心理。以前在電視上也看過曾仕強先生在《百家講壇》做的講座,現(xiàn)在拿到書決定要好好拜讀。小時候就看過胡雪巖的電視劇也聽大人講過他的事跡和胡慶余堂的故事。胡雪巖能從一個14歲喪父家道貧寒的放牛娃成長為清朝數(shù)一數(shù)二的“紅頂商人”,我想不是偶然,是他身上好的品質(zhì)一直跟隨他的結(jié)果。
《胡雪巖的啟示》是一本深入淺出的好書,對胡雪巖的分析比較透徹又能結(jié)合當代實際,給讀者帶來一些思考。大部分觀點我還是比較認同的。
1、德行定終生。胡雪巖他沒有很高的文化,出身也很平凡,但是他為什么能夠成功,我想這和他的品德、誠信為本都很有關系。
2、為富要仁。從他開辦胡慶余堂到施藥、施粥等等,都可以看出他的仁愛之心。
3、患難見真情,重在朋友。從他和王有齡的結(jié)交到左宗棠,我們都可以看出胡雪巖是一個重視朋友,善于把握機會,借力使力而不是見利忘義的人。
二、聯(lián)系工作實際
在胡雪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些美好的品質(zhì)如勤奮、勇敢、機智、果斷、誠實、守信。這不僅是一個商人需要的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需要的。雖然他的一時疏漏報高了利息給自己埋下了禍根。但是瑕不掩瑜,他的一生還是很值得我們研究的,從另一個方面看他的善后的處理可以說是完美,完全做到處變不驚,還給我們留下了胡慶余堂這份寶貴的財產(chǎn)福蔭后代。
胡雪巖的六個字的處事藝術“布局、造勢、擺平”,個人覺得很有道理。布局是指經(jīng)過慎密的安排,對于一件事深入的研究,探討,準備,謀定而后動,選勢所指對于該事的一系列宣傳及對于細節(jié)的把握而后成事。擺平是對于以上所做而產(chǎn)生的結(jié)果,當前面做到位以后,結(jié)果是理所當然的成功。而我們很大部分做事時總是先討論結(jié)果,而忽略了前面的部分如何去做得到好的結(jié)果,對于過程的忽略和不重視細節(jié),往往由于準備的不夠充分而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而急于求成了。我們很大一部分人,總是在事還沒有做之前,而去臆斷結(jié)果,或者還沒有盡全力去做,使得結(jié)果不好。所以事情的成敗追重要的是內(nèi)因,外因是其次。
當然我們也要從胡雪巖的最終敗落中吸取教訓。胡雪巖的一生不是完美的一生,卻是真實的一生。胡雪巖的一生太順利,使得他自己產(chǎn)生了失衡,最后成為派系的斗爭的犧牲品。當然他確實也留下了把柄,他賺朝廷的錢,在商言商,也無不可,但是他把官場看的和商場一樣就是一個致命的錯誤。他因為眼前的蠅頭小利而失去了發(fā)展的機會,最終斷送了自己,讓人遺憾和惋惜。
三、反思重構(gòu)
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向胡雪巖學習的地方很多,比如:
1、把握機遇。
胡雪巖自己總結(jié)他一生借了兩次勢,一次是王有齡,另一次是左宗棠。人的一生,機遇很重要,機遇包括兩部分,第一是貴人,遇到這樣的人,如果可提攜你,那應該是戰(zhàn)無不勝;第二是做事的機會,如果一件事情出現(xiàn)了,而你的能力也能夠解決此事,別人要么沒這能力要么沒這機會,只有你做成了,那則一戰(zhàn)成名。所以我們在工作中千萬不要眼高手低,這件事情或許很簡單,或許很多人都能完成,但是領導交給你做了一定是有他的道理的。命運總是青睞有準備的頭腦,既然有機遇在你面前就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它做好,不留遺憾。
2、胸懷寬廣。
搞不好人際關系是搞不好工作的。胡雪巖的成功和他做人方面很有關系,他是棉里藏針的人,雖然沒讀多少書,但對中國“中庸”的精神了解的十分透徹,遵守中國幾千年來的利益的規(guī)則,追求“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利益理念,給予了許多人利益,自己也得到了大量的好處?,F(xiàn)實生活中,不排除你會有可能遇到這樣一種人:他誤解你、妒忌你、排擠你,無中生有造謠中傷你,甚至是想方設法陷害你。對你來講,這本來是件壞事,但當你遇到這樣的人、這樣的事時,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看這個問題,你不要把它當成是壞事,而看成是對你的一個考驗,一次難得的鍛煉機會。只要你這么去想,你就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一向心直口快、容易沖動的你,一向說一不二、眼睛容不得半點沙子的你,此時卻變得冷靜、寬容、大度、理智了。
由于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你學會了容忍,學會了禮讓,學會了以別人的長處去彌補自己的短處。在是是非非面前,你經(jīng)受了考驗,得到了磨練,逐漸地成熟了,越來越富有內(nèi)涵了。
俗話說的好:“宰相肚里能撐船?!币粋€人的度量有多大,他就能往前走多遠。作為一個新時代的人,一定要有:“立志在我,成事在人?!钡男判模徽撟鍪裁?,有時需要自己付出一些努力和代價。
3、階段性的調(diào)整
“未雨綢繆”,當你取得階段性的成功時,你一定不能驕傲自滿。胡雪巖敗就敗在就對自己的今后估計不足。胡雪巖最初的成功得益于他恰當?shù)剡\用和把握機會,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而他最后的失敗就在于他沒能正確地看待自己以及自己所掌握的權力,如果他意識到這種權力以及由它帶來的名聲在本質(zhì)上都是過眼煙云,也就不容易自我膨脹,不容易濫用權力。這就告訴我們平時在工作中要踏踏實實,不要取得一點點小小的進步,就驕傲自滿,被眼前的利益沖昏頭腦而失去了長遠的眼光。在取得一定的成功時候,要多想想今后,小心駛得萬年船。
《胡雪巖的啟示》不僅僅是一本勵志書籍,他更像是一本指南,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用胡雪巖的成功精神指導自己。
《胡雪巖的啟示》讀后感 篇2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結(jié)識了曾仕強所著的《胡雪巖的啟示》一書,竟然對它愛不釋手,細細品味書中的故事,從中學到了有用的道理。
胡雪巖是中國晚清時期的一位傳奇人物,短短62年的人生,經(jīng)歷了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敗業(yè)三個完整階段,有過貧困潦倒,也有過風光無限,但這些對我們來說并不重要,我們要學習的是他的精神和他的為人處事之道,并且能從他的失敗中吸取教訓。胡雪巖出身貧寒,但他沒有因為出身不好而怨天尤人,他對工作更加倍的努力,卻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里迅速發(fā)展,成為當時富可敵國巨商富賈,被人們稱為紅頂商人。胡雪巖的成功,絕非偶然,其中有很多的道理,值得去好好探究和效仿。
有一句說的好:"做事先做人",在《胡雪巖的啟示》一書中,本人有以下幾點看法:
1、誠信為本。在本書中關于誠信的例子實在太多,如:外國銀行不肯貸款給清政府卻愿貸給胡雪巖,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何況在胡雪巖的一生中不難看出他的誠信,值得我們所有的人學習。
2、重在朋友,以誠相待。胡雪巖在一生當中結(jié)識許許多多的朋友,如:古應春、尤五、王有齡、左宗棠等等。在胡雪巖的一生中有太多的朋友幫助住他,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朋友幫助他呢?因為他把周圍的每個人都當作朋友,不計較對方的身份、地位,并且以真誠相待。
3、工作當成責任。胡雪巖把左宗棠的事情都當成自己的責任,從不抱怨推卸,而是盡全力做到最好,非常了不起,我們也應該學會把工作當成墊腳石而不是絆腳石。
在當今社會中人人都是平等的,機會是給那些有準備的人!曾仕強教授在講"胡雪巖的啟示"時,說到了這樣一句話"人要緊的是時時刻刻充實自己,常問自己準備好了沒有",通俗的字句,卻道出了追夢路上的真諦。
讀過《胡雪巖的啟示》一書對于本人是受益非淺,從中明白了許多道理。希望每一個人都要善于讀書,并能從中悟出不同的道理,此書帶給我的啟示也將會指引我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走得更好。
《胡雪巖的啟示》讀后感 篇3
學習了《胡雪巖的啟示》這本書,細細品味書中的故事,學到了不少有用的道理。
《胡雪巖的啟示》一書中,曾仕強教授講述了胡雪巖短短62年的人生,從當初的貧困潦倒然后到發(fā)跡后風光無限,成為清末富可敵國的紅頂商人,最后再到傾家蕩產(chǎn)的人生經(jīng)歷。講述時,結(jié)合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從個人性格、為人處世、家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闡述胡雪巖成功的經(jīng)驗和最后失敗的教訓。從中我們可以學到當今社會仍然適用的生活經(jīng)驗和為人處世的原則。
1、誠信
信用很重要,不管哪個年代,講信用都應該是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在市場經(jīng)濟的背景下,個人講信用顯得更為重要,因為人和人接觸更加頻繁,個人信用就像人的第二張名片,是人的第二張面孔。做人還得懂得變通,固執(zhí)的人有自己的優(yōu)點,但是懂得變通的人更能在社會生存,胡雪巖一生的言行,都有他自己的原則,他懂得予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并且他善于觀察,懂得隨機應變,最重要的是他為人處事的智慧不是每個人都能有的,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他的勇氣和膽識,可以將想法付諸于行動
2、做好準備等待機遇
胡雪巖對其伙計說:做生意要看勢,你如果能看到一個省的勢,你就能做一個省的生意,如果你能看到全國,你的生意就可以做到全國去。勢對于我們做生意重要,對于我們做其它事情也非常的重要,把握好勢就能把好全局。如何把握呢,我想到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趨利避害,積小流而成大流,匯集成江海。一個人如果不是每一個階段都很扎實的話,突然委以重任或有了更大的機會,就會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去做。人最要緊的是時時刻刻充實自己,常常問問自己準備好了沒有。自己準備好了,沒有機會無所謂,那不是個人能控制的;有了機會又有充足的準備,這樣才會干出一番事業(yè)來。聯(lián)系我們?nèi)粘,F(xiàn)實的工作生活,凡事都要想到前面去,做到前面去,落實到前面去。機會是給那些有準備有遠見的人的準備的。做事是為自己做的,在任何一個集體都要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而且要努力做好上司給予或是同事委托的工作,把它當成自己的事情來做,只有做好了工作,贏得別人的信任,又講究信用,機會才會垂青。
3、欲望太多,終將自作自受
曾仕強教授說任何事情都是自作自受。任何事情都是有前因后果的,切記自己淡薄名利,甘為人梯,嚴謹篤學,不可貪欲過多。一個人做事失敗是自作自受,一個人做事成功也是自作自受。這句話告訴我們怎么去看待工作和生活的成功和失敗。做人眼光要看得遠看得寬,世界會給那些有遠見的人讓路,在我們的工作環(huán)境里面,有很多人總是以小的角度去看人看事,胸懷很是狹小,想法也都局促,所以容易誤會,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任何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單方面看人看事,只會讓自己陷入死角,這樣做是不利于自己的,不但沒有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而且會不利于情緒會長時間困擾自己。
4、要懂得變通:借人、借物、借勢
在我們的工作生活當中也要借一切可用資源,如國家的政策和促進政策發(fā)展的措施,。我想引用《勸學》的段: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人盡其才、財盡其用。這句話在胡雪巖那里可說是運用到了極致。用王有齡、用羅四一家、用競爭對手等,這些人為什么能讓他們用,用四個字就可以說明利益驅(qū)動。而市場經(jīng)濟的規(guī)則是什么呢?就是利益驅(qū)動。胡雪巖撐握了各個人或各個團體得益點,所以能左右逢緣,唯他所用,然后把事做得圓滿。善假于物也!
《胡雪巖的啟示》讀后感 篇4
一、認同的觀點
胡雪巖是中國晚清時期的一位傳奇人物,他白手起家,憑借其超凡的能力在中國商史上寫下了燦爛的一筆。,該書所講述的胡雪巖,并不是把他當作一個歷史人物來研究。而是從胡雪巖一生的經(jīng)歷上,來總結(jié)成敗得失的原因,獲得啟示,并聯(lián)系到今天社會的種種現(xiàn)象,進行分析,以鑒后人。
(一)德行定終生
胡雪巖的出身很平凡,并非出生在一個大富大貴之家,但是他的家庭教育卻決定了他個人方的基本修養(yǎng)。胡雪巖小的時候,他的媽媽對他的管教很嚴,尤其是對于他品德方面的塑造,言傳身教。其母親行為,深刻影響了胡雪巖的人生態(tài)度,使他受用無窮,所以胡雪巖一生非常感謝他惡的母親,換句話說胡雪巖的成功母親功不可沒,因為“三歲看大,六歲看老”,小時候根植于心的東西,最能影響人的一生。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再加上自己的領悟和實踐,為胡雪巖以后的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珍惜所有機會
在胡雪巖的一生中,他漂亮的抓住了以下機會,一步一步把他送上了成功:13歲時,給人放牛,拾到巨額錢財而不昧,帶其回自己的雜糧行做事;15歲時,到金華火腿行工作;到了金華后,胡小心翼翼,謹慎處事,多加學習。后到錢莊工作。胡雪巖恰如其分的把握住了人生的機遇,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當然一個人除了把握機會,還要自己創(chuàng)造機會,讓對方了解你有什么本事,這個更加重要。我們看到,胡雪巖沒有開口要求,他只是盡量去表現(xiàn),表現(xiàn)到讓別人看中他,機會自然就來了。一個人確定了方向以后,不要先考慮眼前有沒有機會,而要先做好自己能做的準備,等到一切準備充足了,機會自然水到渠成。在機會沒有降臨之時,唯有積蓄,做好準備,就像《奮斗》中的臺詞“千萬別給我機會,一給我機會我就……”。當機會來臨時,抉擇出有利的時機,然后把握之,踏實發(fā)展。
(三)德業(yè)傳百年
胡雪巖是以“仁”、“義”二字作為經(jīng)商的核心。和許多的中國人一樣,有了錢后他也在想給后人或子孫留些什么。所以有了現(xiàn)在的豪園“芝園”,還有“胡慶余堂”,到了“胡慶余堂”大家會看見“真不二價”的牌子現(xiàn)在還高高的掛著,那是因為人們記得胡雪巖開這個藥店是為了救人性命。這種為民造福的功業(yè),后人是永遠會記得他的。這也是胡雪巖死后雖被抄家,很多資料都被毀,但胡雪巖的事跡卻一直卻留下很多,因為他被人們記在了心中。
同時他經(jīng)商不忘憂國,協(xié)助左宗棠西征,維護了祖國領土的`完整;在救亡圖強的洋務運動中,他也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建立了卓越的功勛。正所謂:來自于社會最后都要回歸于社會。我想比爾蓋茲是早早就明白這個道理了所以早早回歸于社會了。而陶朱公也是明白這個道理的,所以他掙了錢他就散錢。
二、聯(lián)系實際
通過對《胡雪巖啟示錄》的研讀,我越覺得它是一本好書。它不僅是經(jīng)商絕學,同樣是做人做事的一面鏡子。能讓你通曉事理,少走彎路。胡雪巖從一個放牛娃,到成為富可敵國的紅頂商人,最后萬貫家財煙消云散。他用了三十多年來積累財富,但短短三年就傾家蕩產(chǎn)。其中一定有值得后人探尋和思考的地方。
作為凡人,不可能人人都做巨賈,但是我認為,在做事上我們應當學習胡雪巖,善于營造自己地生存發(fā)展空間,認真做事,善于利用和發(fā)掘自己身邊潛在地機遇和人力資源,在自己成功舒心地同時讓大家都成功舒心。相比之下,曾國藩地處世之道應用來指導我們地做人方向,而胡雪巖的做事方法卻更適合我們身體力行。
《胡雪巖的啟示》讀后感 篇5
讀完這本書后,我被胡雪巖的為人處世,他的大氣,他的遠見,他的膽識所折服。
在學習上,我們一定要勤奮,好學,要為將來做好準備,有遠見,機會來的時候才可以更好地運用。但是,當你認為沒有機會的時候,要學會自己創(chuàng)造機會。
在工作方面,我們要勤勞,忍耐,要把賺來的錢當成一種資源,而不是目的。身體健康,家人平安才是最重要的。所謂“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在金錢方面,我們要學會去度過錢關。
在生活上,要與人和睦相處,多為別人著想,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往往我可以得到更過。
在為人處世方面,這本書的最后主要是講“自作自受”,這并不是一個貶義,而是要通過胡雪巖所犯的錯誤中,讓我們明白,我們所做的事都是要由自己負責,承擔責任的,誰也不能幫我們承擔。
《胡雪巖的啟示》讀后感 篇6
在上一期讀完曾仕強教授的《中國式管理》后,想到下一本書應該讀什么,這個時候我把曾仕強教授的所有著作列出,并在老婆的推薦下,選擇了《胡雪巖的啟示》。
因為她此前研究過胡雪巖,加之又告知我,曾仕強教授在百家講壇中講過胡雪巖,這樣我既可以通過視頻加書本的方式了解胡雪巖,又可以跟老婆共同探討胡雪巖。
雖然時過境遷,別人的成功不可復制,但我相信,優(yōu)秀者的品質(zhì)及做事的思維是相通的,總能讓人得到啟示。
說到胡雪巖,他是晚清時期一位傳奇人物,一位富商,同時也是一位紅頂商人,在他的幫助下,左宗棠才能夠收復新疆。胡雪巖留給后人的資料很少,但是他的事跡卻在民間口口相傳,并留下了百年藥店胡慶余堂,在悠久的歷史中,胡慶余堂沉淀的豐富獨特的文化,可以說是中國傳統(tǒng)商業(yè)文化之精華。
胡雪巖生長在一個貧困的農(nóng)村家庭,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由他母親一手撫養(yǎng)長大,為了補貼家用,胡雪巖很小就去給別的農(nóng)家放牛,有一天,在放牛的過程中撿到一個包裹,包裹里面有大量的金銀珠寶,胡雪巖沒有被金錢所吸引,而是藏起包袱,在原地等待失主(以免別人冒領),后失主為了感激胡雪巖主動提出帶他到城市中發(fā)展,這個時候胡雪巖也沒有為之所動而是回答要征求母親的意見,在征得母親同意后才跟那位失主到城市中發(fā)展,為胡雪巖后期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古語有云“3歲看大,7歲看老”,是看人的品德,不是看人的才干,一個人品德基礎良好,一生都會很穩(wěn)固。
胡雪巖從小品德就非常高,正像鄰居夸他的那樣,機靈、勇敢、好心腸。胡雪巖一生的經(jīng)歷,也正是對這句話最好的印證。那么胡雪巖是怎樣從一無所有成為晚清的富豪?又為何在短短幾年傾家蕩產(chǎn)了呢?
晚清時期,清朝政府一直與太平天國進行斗爭,需要大量的資金去買洋槍洋炮,在這個時候左宗棠通過胡雪巖與洋人貸款,胡雪巖終究是個商人,商人為了就是為了牟利,于是胡雪巖利用借貸款實付利息與應付利息之間的差額,吃了“回扣”。
從貸款的利息中中賺了清政府的錢,雖然當時胡雪巖覺得我為清政府做了那么多的事情,吃點利息回扣沒有什么,正因為當時胡雪巖走在人生的高峰,一帆風順蒙蔽了他的雙眼,這也成了他留下的一個致命把柄。
正所謂人在順境中一定要看到逆境,要更加的小心,在順境中看到的往往都是利好的事情,往往利好的事情在后期就會成為絆腳石。
終究,無論在哪個地方都會有競爭,在晚清時期,競爭會更大,左宗棠與李鴻章的斗爭最終導致了胡雪巖的慘敗,李鴻章知道要斗倒左宗棠就要先把胡雪巖消滅,于是李鴻章把胡雪巖吃回扣的事情上報給了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大怒,于是下旨抄胡雪巖的家,并且要求左宗棠親自執(zhí)行,在胡雪巖得知要被抄家之后,首先就是要把家里面安頓好,解散得了家眷,然后把錢莊欠的錢還清,最后通過努力留下了胡慶余堂。
其實啊,胡雪巖最終沒有化解這次危機,從而晚年不保,當時胡雪巖肯定知道李鴻章把他吃回扣的事情稟報慈禧太后,如果知道后及時向慈禧太后負荊請罪,當時的清朝國庫可是非常的空虛,主動把家產(chǎn)全部捐出,最后也能落得一個好名聲,也不至于晚年的凄慘
胡雪巖的一生充滿著神奇,在他的身上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首先人的品質(zhì)很重要,在做事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誠信,在做事的過程中要考慮整體的利益而不是個人的利益。其次就是人的一生之中一直接受著各種各樣的考驗,而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要想成功就要比別人花費更多的心思和努力。最后是不要把金錢看的太重,但是又不能不看金錢,最后往往把金錢看的很重的人一般都不會有好下場。
看歷史,不僅看個人的成功,更要看個人的失敗,從成功中找經(jīng)驗,從失敗中找教訓。
做一個誠信的人,低調(diào)的人,有品德的人。
《胡雪巖的啟示》讀后感 篇7
在中國歷史上,商界有兩位圣人,一位是陶朱公,另一位就是胡雪巖,所以流傳著“古有陶朱公,今有胡雪巖”的說法。
陶朱公就是范蠡,他幫助越王勾踐打敗吳王夫差,實現(xiàn)了復國的理想。范蠡的更了不起之處,在于他功成之時,毅然選擇身退,由官轉(zhuǎn)商。短短幾年,他經(jīng)商積資又成巨富,自號陶朱公,當?shù)孛癖姸甲鹚麨樨斏瘢粲小短罩旃矣枴?,為歷代商人的經(jīng)營寶典。
胡雪巖又是誰?他是清朝末期一位很了不起的商人,被大家尊稱為“商圣”。要被中國人稱為圣人,那是非常不簡單的事情,而胡雪巖做到了。胡雪巖跟范蠡相反,他是先經(jīng)商,而后介入官常但他沒有做到功成身退,最后只落個一敗涂地。同為商圣,經(jīng)歷和結(jié)局卻截然不同,這正是我們值得研究的關鍵,我們要研究為什么胡雪巖不能功成身退呢?
胡雪巖成功是因為他品德基礎良好,一生都會很穩(wěn)固。
胡雪巖取得這么大的成就,可能很多人會認為他一定有什么成功的秘訣,或是常人不具備的過人之處。其實沒有。童年的生活,塑造了胡雪巖一些很樸素的性格,而這些也是我們每個人都做得到的。
中華民族是全世界最勤勞的民族,這是每個中國人身上都具有的一種品質(zhì)。胡雪巖貧寒的家境,造就了他勤勞的品格。
最后,在自鳴得意、自以為是、自作自受、自作聰明的幫助下,胡雪巖中越陷越深,徹底走上了一條不歸路,也終于迎來了自己的結(jié)局:自作自受,那么,胡雪巖的下場是什么呢?
甲午初夏,微風習習,萬木蔥蘢。商於古道——商南范蠡民間文化研究會采風組一行來到河南淅川縣境,因故鄉(xiāng)與千年古鎮(zhèn)荊紫關毗鄰,發(fā)源于秦嶺流經(jīng)商山的丹江河水匯于斯,與此地謀面,總有一種親切感,恰似久違的益友重逢,有萬語千言想傾訴。就在縣城腳下,那尊漢白玉雕像,盡顯一代政治家、軍事家、實業(yè)家風采。多少次從身邊路過,不識那個“蠡”字,淡化了對這座園林的探究。直到有一天,說范蠡來過商南,便對這位古賢有了深層次了解,形象在眼前高大起來,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生于公元前536年的范蠡,出生貧賤,博學多才,與好友文種不滿楚國政治黑暗投奔越國,輔佐越王勾踐,實現(xiàn)興越滅吳的政治抱負。功成名就便急流勇退,泛舟五湖,遨游四方。致富后沒有變成守財奴,也不故作矯情,而是仗義疏財,惠及民眾。有了這些超然之舉,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
出仕越國之前,范蠡正當青春年少,游歷四方,增長見識。丹江一岸,與宛地三戶邑(今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同屬楚地,相傳公元前517年初夏,范蠡駕舟逆江而上,原打算溯源秦嶺,舟行至陜西商南境內(nèi)紅魚口,遭遇連綿陰雨,山洪暴漫丹江,舟不能行,棄舟登岸,一路向西,來到距現(xiàn)今商南縣城5華里的任家溝,這里山清水秀,綠樹成蔭,核桃、枇杷、梅子、杏子、板栗,一年四季,嘉果滿枝,清香四溢,居住日久,與當?shù)厣矫窠⑸詈裼颜x,教農(nóng)夫改良農(nóng)具,深翻土地,產(chǎn)量大增。不忍別離,怎奈好友文種多次催促,回到宛城,一道去了越國,在幾十年的人生旅途中,無論是在吳國寄人籬下尷尬境地,還是馳騁疆場叱咤風云,抑或富甲天下得意之時,都未忘記任家溝這個令他向往的地方。至于70余歲后歸隱山林,是否回過任家溝,便不得而知了。
范蠡博學多才,常人所難企及。他有敢于擔當?shù)母哔F品質(zhì),當越王勾踐將要帶著妻子赴越國當奴仆,本欲帶文種前往,范蠡自告奮勇愿隨越王同行;他有超乎尋常的智慧,在夫差生病時,范蠡指使勾踐嘗夫差糞便,以迷惑夫差,進而對勾踐動了惻隱之心而不殺之;知進退,曾告誡好友文種,越王為人,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正可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滅吳后,范蠡隱退,輾轉(zhuǎn)到齊國,拜為相國,才三年,再次急流勇退,向齊王歸還相印,散盡家財,一身布衣,三次遷徙至陶,操計然之術,經(jīng)商成巨富,成為儒商之鼻祖。文種未聽其勸阻被越王逼之自刎,范蠡知進退安享天年。
范蠡生于楚,長居吳越,足跡遍及天下。至陶經(jīng)商,看重的是陶地居天下之中,東臨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交通便利,人煙稠密,物產(chǎn)豐富,最宜經(jīng)商。
仰視范蠡塑像,品讀基座銘文,形象越發(fā)變得高大,是他賦予了這座城市深邃內(nèi)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