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個又一個的筋斗栽過去,只要爬得起來,一定會逐漸攀上高峰,超脫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淚是培養(yǎng)你心靈的酒漿。不經(jīng)歷尖銳的痛苦的一個人,不會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2、盡管將來你我之間離多別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溫暖的,不孤獨的。
3、詩一個人常說愛情是盲目的,但不盲目的愛畢竟更健全更可靠。
4、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樣的擁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與熱愛呢!
5、要自己多想想,想過以后立刻想辦法實行,應(yīng)改的應(yīng)調(diào)整的都應(yīng)當立刻改,立刻調(diào)整,不以任何理由耽擱。
6、唯有藝術(shù)和學問從來不辜負一個人;花多少勞力,用多少苦功,拿出多少忠誠和熱情,就得到多少收獲與進步。
7、太陽太強烈,會把五谷曬焦;雨水太猛,也會淹死莊稼。
8、一個人惟有敢于正視現(xiàn)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分析,徹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憶侵蝕。
9、學問第一,藝術(shù)第一,真理第一,愛情第二。
10、只有事實才能證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動才能表明你的心跡。
11、我從來沒愛你像現(xiàn)在這樣愛得深切,而正在這愛得最深切的關(guān)頭,偏偏來了離別!
12、藝術(shù)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認識,還不能限于理性認識,必須要進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
13、假如經(jīng)常能有些少許進步,就不要灰心,不管進步得多么少。
14、一個人畢竟是感情的動物。偶爾流露也不是可恥的事。
15、送君十里終須一別,一個人生不是都要靠隱忍來撐過去嗎?
16、青年一個人最容易給一個人一個“忘恩負義”的印象。其實他是眼鏡望著前面,饑渴一般的忙著心音新東西。并不一定是“忘恩負義”。
17、老是蒙著自己,不正視現(xiàn)實,不正視自己的病根,而拖泥帶水,不晴不雨地糊下去,只有給你精神上更大的害處。該拿出勇氣來,徹底清算一下。
18、是非自有公論,日子久了自然會黑白分明!
19、一個人要做一件事,事前必須考慮周詳。尤其是想改弦易轍,丟開老路,換走新路的時候,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智做一個天平,把老路與新路放在兩個盤里很精密的秤過。
20、一個人生的關(guān)是過不完的,等到過得差不多的時候,又要離開世界了。
21、一切做一個人的'道理,你心里無不明白,吃虧的是沒有事實表現(xiàn)。
22、一個人太順利,很容易不知不覺間忘形的。
23、你的隨和脾氣多少得改掉一些……老在一個人堆里,會缺少反省的機會;思想、感覺、感情,也不能好好地整理、歸納。
24、自己責備自己而沒有行動表現(xiàn),我是最不贊成的。
25、既然生活在金錢世界中,就不能不好好地控制金錢,才不致為金錢所奴役。
26、母性的偉大不在于理智,而在于那種直覺的感情。
27、對付你的精神要像對付你的手與指一樣,時時刻刻注意放松。
28、一個藝術(shù)家必須能把自己的感情“升華”,才能于一個人有益。
29、一個人發(fā)泄是要求心理健康,不是使自己越來越苦悶。
30、只有傻瓜才自己碰了釘子方始回頭;聰明一個人看見別一個人吃虧就學了乖。
31、不經(jīng)歷尖銳的痛苦的一個人,不會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32、我一生任何時期,鬧戀愛最熱烈的時候,也沒有忘卻對學問的忠誠。
33、藝術(shù)是你的終身事業(yè),藝術(shù)本身已是激動感情的,練琴時萬萬不能再緊張過度。一個人壽有限,精力也有限,要從長里著眼,馬拉松賽跑才好。你原是感情沖動的一個人,更要抑制一些。
34、一個人對一個人民的服務(wù)不一定要站在大會上講演或是作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業(yè),隨時隨地,點點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訴人家,無形中就是替國家播種、墾植。
35、學問第一,藝術(shù)第一,真理第一,愛情第二,這是我至此為止沒有變過的原則。
36、為學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養(yǎng)氣節(jié)、胸襟、目光?!巴ā辈拍艹蔀椤贝蟆?,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觀天的危險。
37、只要是真理,是真切的教訓,不管出之于父母或朋友之口,出之于熟一個人生一個人,都得接受。別因為是聽膩了的,無動于衷,當做耳邊風。
38、我做父親的只想做你的影子,既要隨時隨地幫助你、保護你,又要不讓你對這個影子覺得厭煩。
39、大小事都要對人家有交代!
40、對客氣的一個人,或是師長,或是老年一個人,說話時手要垂直,一個人要立直。
41、自己先要鍛煉得堅強,才不會被環(huán)境中的消極因素往下拖,才有剩余的精力對朋友們喊“加油加油”!
42、對于你新感受的東西不要讓它浮在感受的表面;而要仔細分析,究竟新感受的東西,和你原來的觀念、情緒、表達方式有何不同。這是需要冷靜而強有力的智力,才能分析清楚。
43、年紀大的一個人終是往更遠的前途看,許多事你們一時覺得我看得不對,日子久了,現(xiàn)實卻給你證明我并沒大錯。
44、堅持真理的時候必須注意講話的方式、態(tài)度、語氣、聲調(diào)。要做到越有理由,態(tài)度越緩和,聲音越柔和。堅持真理原是一艱巨的斗爭,也是教育工作;需要好的方法、方式、手段,還有是耐性。
45、一個人越有名,不驕傲別一個人也會有驕傲之感,這也是常情。故我們自己更要謙和有禮!
46、一個人的一生,總是在高潮和低潮中沉浮,唯有庸碌的一個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
47、我勸你千萬不要為了技巧而煩惱,主要是常常靜下心來,細細思考,發(fā)掘自己的毛病,尋找毛病的根源,然后想法對癥下藥,或者向別的師友討教。煩惱只有打擾你的學習,反而把你的技巧拉下來。
48、一個人不一定付了代價有報酬,可是不付代價的報酬是永遠不會有的。即使有,也是不可靠的。
49、經(jīng)歷一次磨折,一定要在思想上提高一步。以后在作風上也要改善一步。這樣才不冤枉。一個人吃苦碰釘子都不要緊,只要吸取教訓,所謂一個人生或社會的教育就是這么回事。
50、讀俄文別太快,太快了記不牢,將來又要重頭來過,犯不上。
《傅雷家書》是2006年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傅雷?!陡道准視纷钤绯霭嬗?981年,是當時轟動性的文化事件,三十多年來一直暢銷不衰。
傅雷家書名句摘抄
1、一個人沒有靈性,光談理論,豈不變成現(xiàn)代學究、當世腐儒、陳腔濫調(diào)專家也鮮矣!為學最主要的是“通”,“通”才干不拘泥、不陳腐、不酸、不陳腔濫調(diào);“通”才干培育氣節(jié)、胸襟、目光?!巴ā辈鸥勺兂伞按蟆保淮蟛徊?,便有管中窺豹的風險。
2、惟有肉體制止,精力的活動才最滿意: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
3、我們一輩子的尋求,有史以來有多少代代的人尋求的無非是完美。但完美永久是尋求不到的,因為人的抱負、夢想永無止境。所謂完美像水中花、鏡中月,一直可望不行及。
4、一個人對公民的效勞紛歧定要站在大會上演說或是做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業(yè),隨時隨地地點點滴滴的把自個知道的、想到的通知人家,無形中即是替國家耕種、施肥、墾殖。
5、一個人要做一件事,事前有必要思考周詳。尤其是改弦更張,丟開老路的時分,必定要把自個的沉著做一個天平。把老路和新路放在兩盤里精密地稱過。
6、孩子,可怕的敵人紛歧定是面目猙獰的,和藹可親、一腔熱血的友情,有時也會耽擱你許許多多名貴的歲月。
7、如今我堅信這是一個魔障。但凡一天到晚鬧竅門的,即是藝術(shù)工匠而不是藝術(shù)家……藝術(shù)是意圖,竅門是手法。老是留意手法的人,必然會忘了意圖。
28、生性并不“不念情義”的人,內(nèi)行動上做得跟“不念情義”相同,是最委屈的、犯不著的。正如一個并不調(diào)的人耍狡猾,而成果反而吃虧,一個道理。
9、藝術(shù)特別需求苦思冥想,老在人堆里。會短少檢討的時機;思維、感受、豪情,也不能好好地收拾、歸納。
10、并且終究像太白那樣的天縱之才不多,共識的人也少。所謂陽春白雪也!一起,積雪的頂峰也會令人有“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之感,平常人也不敢隨意仰視。
11、人畢竟是有豪情的動物,偶然流露一下不是羞恥的事。
12、高潮不過火使你嚴重,低落不過火使你頹廢。
13、藝術(shù)不光不能限于感性認識,還不能限于理性認識,有必要要進行第三部的'豪情深化。
14、藝術(shù)家最需求的,除了沉著以外,還有一個“愛”字。
15、全部巨大的藝術(shù)家有必要兼有共同的特性與普遍的人世性。
16、工作片面上故期望必成,客觀方面仍需有如果不成的思維準備。
17、閱歷一次摧殘,必定要在思維上進步一步。今后在風格上也要改進一步,這樣才不委屈。一個人喫苦碰釘子都不要緊,只需吸取教訓,所謂人生或社會的教學即是這么回事。
18、老是留意手法的人,必然會忘了他的意圖。乃至一些有名的演奏家也犯這個缺點,不過程度高一些罷了。
19、一位純真、正派、真摯和魂靈有時會遭到意想不到的磨難、侮辱、迫害、墮入到好像不齒于人群的絕地,而最終真實的光輝不能永久淹滅,仍是要為我們所認識,使它的光焰照徹人世,得到它應(yīng)當?shù)玫降木粗睾蛺邸?/p>
莫扎特既不知道什么暴力,也不知道什么叫做惶惑和懷疑,他不像貝多芬那樣,尤其不像華葛耐①那樣,對于“為什么”這個永久的問題,在音樂中尋求答案;他不想解答人生的謎。莫扎特的樸素,跟他的溫和與純潔都到了同樣的程度。對他的心靈而論,便是在他心靈中間,根本無所謂謎,無所謂疑問。
你不是一個作家,從單純的職業(yè)觀點來看,固無須訓練你的文筆。但除了多寫之外,以你現(xiàn)在的環(huán)境,怎么能訓練你的思想,你的理智,你的intellect[才智]呢?而一個人思想、理智、intellect[才智] 的訓練,總不能說不重要吧?
你到波以后常常提到精神極度疲乏,除了工作的“時間”以外,更重要的恐怕還是工作時“消耗精力”的問題。倘使練琴時能多抑制情感,多著重于技巧,多用理智,我相信一定可以減少疲勞。比賽距今尚有三個多月,長時期的心理緊張與感情高昂,足以影響你的成績;千萬小心,自己警惕,盡量冷靜為要!我十幾年前譯書,有時也一邊譯一邊感情沖動得很,后來慢慢改好了。
對外國朋友固然要客氣,也要闊氣,但必須有分才。像西卜太太之流,到處都有,你得提防。巴爾扎克小說中人物,不是虛造的。人的心理是:難得收到的禮,是看重的,常常得到的不但不看重,反而認為是應(yīng)享的權(quán)利,臨了非但不感激,倒容易生怨望,所以我特別要囑咐你“有分寸”!
反過來講,我們和歐洲真正的古典,有時倒反隔離得遠一些。真正的古典是講雍容華貴,講graceful[雍容] ,elegant[典雅] ,moderate[中庸] 。但我們也極懂得discreet[含蓄] ,也極講中庸之道,一般青年人和傳統(tǒng)不親切,或許不能抓握這些,照理你是不難
共產(chǎn)黨員常常強調(diào):“克服困難”,要克服困難,先得鎮(zhèn)定!只有多用頭腦才能解決問題。
孩子,你一定很高興,大家都在前進,而且是腳踏實地的前進,決不是喊口號式的。我們的國家雖則在科學成就上還談不到“原子能時代”,但整個社會形勢進展的速度,的確是到了“原子能時代”了。
環(huán)境安靜對你的精神最要緊。作事要科學化,要徹底!我恨不得在你身邊,幫你解決并安排一切物質(zhì)生活,讓你安心學習,節(jié)省你的精力與時間,使你在外能夠事半功倍,多學些東西,多把心思花在藝術(shù)的推敲與思索上去。一個藝術(shù)家若能很科學的處理日常生活,他對他人的貢獻一定更大!
赤子之心這句話,我也一直記住的。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獨的。赤子孤獨了,會創(chuàng)造一個世界,創(chuàng)造許多心靈的朋友!永遠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會落伍,永遠能夠與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你那位朋友說得不錯,藝術(shù)表現(xiàn)的動人,一定是從心靈的純潔來的!不是純潔到像明鏡一般,怎能體會到前人的心靈?怎能打動聽眾的心靈?
出臺行禮或謝幕,面部表情要溫和,切勿像過去那樣太嚴肅。這與群眾情緒大有關(guān)系,應(yīng)及時注意。只要不急,心里放平靜些,表情自然會和緩。
假如經(jīng)常能有些少許進步,就不要灰心,不管進步得多么少。
你考慮這許多細節(jié)的時候,必須心平氣和,精神上很鎮(zhèn)靜,切勿煩躁,也切勿焦急。有問題終得想法解決,不要怕用腦筋。我歷次給你寫信,總是非常冷靜、非常客觀的。唯有冷靜與客觀,終能想出最好的辦法。
真誠是需要長時期從小培養(yǎng)的。社會上,家庭里,太多的教訓使我們不敢真誠,真誠是需要很大的勇氣作后盾的。所以做藝術(shù)家先要學做人。藝術(shù)家一定要比別人更真誠,更敏感,更虛心,更勇敢,更堅忍,總而言之,要比任何人都less imperfect[較少不完美之處]!
堅持真理原是一件艱巨的斗爭,也是教育工作;需要好的`方法、方式、手段,還有是耐性。萬萬不能動人,令人誤會。這些修養(yǎng)很不容易,我自己也還離得遠呢。但你可趁早努力學習!
看到內(nèi)地的建設(shè)突飛猛晉,自己更覺得慚愧,總嫌花的力量比不上他們,貢獻也比不上他們。只有抓緊時間拚下去。
你得千萬愛護自己,愛護我們所珍視的藝術(shù)品!遇到任何一件出入重大的事,你得想到我們——連你自己在內(nèi)——對藝術(shù)的愛!
這一回可不然,你的確和莫扎特起了共鳴,你的脈搏跟他的脈搏一致了,你的心跳和他的同一節(jié)奏了;你活在他的身上,他也活在你身上;你自己與他的共同點被你找出來了,抓住了,所以你才會這樣欣賞他,理解他。
藝術(shù)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認識,還不能限于理性認識,必須要進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換言之,藝術(shù)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還有一個“愛”字!
一切偉大的藝術(shù)家(不論是作曲家,是文學家,是畫家……)必然兼有獨特的個性與普遍的人間性。我們只要能發(fā)掘自己心中的人間性,就找到了與藝術(shù)家溝通的橋梁。再若能細心揣摩,把他獨特的個性也體味出來,那就能把一件藝術(shù)品整個兒了解了。
我勸你千萬不要為了技巧而煩惱,主要是常常靜下心來,細細思考,發(fā)掘自己的毛病,尋找毛病的根源,然后想法對癥下藥,或者向別的師友討教。煩惱只有打擾你的學習,反而把你的技巧拉下來。
照片則是給我們另一種興奮,虎著臉的神氣最像你。大概照相機離得太近了,孩于看見那怪東西對準著他,不免有些驚恐,有些提防??上Φ膬蓮埗寄:?神態(tài)也最不像你),下回拍動作,光圈要放大到F. 2 或F. 3.5,時間用1/100 或1/150 秒。若用閃光(即flash)則用F. 11,時間1/100或1/150 秒。望著你彈琴的一張最好玩,最美;應(yīng)當把你們倆作為恃寫放大,左手的空白完全不要;放大要五或六英寸才看得清,因原片實在太小了。另外一張不知坐的是椅子是車子?地下一張裝中國畫(誰的?)的玻璃框,我們猜來猜去猜不出是怎么回事,望說明!
相形之下,我卻是愈來愈不行了。也說不出是退步呢,還是本來能力有限,以前對自己的缺點不像現(xiàn)在這樣感覺清楚。越是對原作體會深刻,越是欣賞原文的美妙,越覺得心長力絀,越覺得譯文遠遠的傳達不出原作的神韻。返工的次數(shù)愈來愈多,時間也花得愈來愈多,結(jié)果卻總是不滿意。時時刻刻看到自己的limit[局限],運用腦子的limit[局限],措辭造句的limit[局限],先天的limit [局限]——例如句子的轉(zhuǎn)彎抹角太生硬,色彩單調(diào),說理強而描繪弱,處處都和我性格的缺陷與偏差有關(guān)。自然,我并不因此灰心,照樣“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不過要心情愉快也很難了。工作有成績才是最大的快樂:這一點你我都一樣。
任何藝術(shù)品都有一部分含蓄的東西,在文學上叫做言有盡而意無窮,西方人所謂between lines(弦外之音] 。作者不可能把心中的感受寫盡,他給人的啟示往往有些 還出乎他自己的意想之外。繪畫、雕塑、戲劇等等,都有此潛在的境界。不過音樂所表現(xiàn)的最是飄忽,最是空靈,最難捉摸,最難肯定,弦外之音似乎比別的藝術(shù)更豐富,更神秘,因此一般人也就懶于探索,甚至根本感覺不到有什么弦外之音。其實真正的演奏家應(yīng)當努力去體會這個潛在的境界(即淮南子所謂“聽無音之音者聰”,無音之音不是指這個潛藏的意境又是指什么呢?)而把它表現(xiàn)出來,雖然他的體會不一定都正確。能否體會與民族性無關(guān)。從哪一角度去體會,能體會作品中哪一些隱藏的東西,則多半取決于各個民族的性格及其文化傳統(tǒng)。甲民族所體會的和乙民族所體會的,既有正確不正確的分別,也有種類的不同,程度深淺的不同。我猜想你和岳父的默契在于彼此都是東方人,感受事物的方式不無共同之處,看待事物的角度也往往相似。
人不知而不溫是人生最高修養(yǎng),自非一時所能達到。對批評家的話我過去并非不加保留,只是增加了我的警惕。即是人言藉藉,自當格外反躬自省,多征求真正內(nèi)行而壽意的師友的意見。你的自我批評精神,我完全信得過;可是藝術(shù)家有時會鉆牛角尖而自以為走的是獨創(chuàng)而正確的路。要避免這一點,需要經(jīng)常保持冷靜和客觀的態(tài)度。所謂藝術(shù)上的il1usion[幻覺],有時會蒙蔽一個人到幾年之久的。至于批評界的黑幕,我近三年譯巴爾扎克的《幻滅》,得到不少知識。一世紀前尚且如此,何況今日!二月號《音樂與音樂家》雜志上有一篇karayan[卡拉揚]的訪問記,說他對于批評只認為是某先生的意見,如此而已。他對所欽佩的學者,則自會傾聽,或者竟自動去請教。這個態(tài)度大致與你相仿。
弄chamber music[室內(nèi)樂]的確不容易。personality[個性]要能匹配,誰也不受誰的outshine[掩蓋而黯然無光],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先大家意見一致, 并不等于感受一致, 光是intellectual understanding[理性的了解]是不夠的;就算感受一致了,感受的深度也未必一致。在這種情形之下,當然不會有什么last degree conviction[堅強的信念]了。就算有了這種堅強的信念,各人口吻的強弱還可能有差別:到了臺上難免一個遷就另一個,或者一個壓倒另一個,或者一個滿頭大汗的勉強跟著另一個。當然,談到這些己是上乘,有些duet sonata[二重奏奏鳴曲]的演奏者,這些trouble[困難]根本就沒感覺到。記得Kentner[肯特納]和你岳父灌的Franck,Beethoven[法朗克,貝多芬],簡直受不了。聽說Kentnter[肯特納]的音樂記憶力好得不可恩議,可是記憶究竟跟藝術(shù)不相干:否則電子計算機可以成為第一流的音樂演奏家了。
你新西蘭信中提到horizontal[橫(水平式)的]與vertical(縱(垂直式)的]兩個字,不知是不是近來西方知識界流行的用語?還是你自己創(chuàng)造的?據(jù)我的理解,你說的水平的(或平面的,水平式的),是指從平等地位出發(fā),不像垂直的是自上而下的;換言之,“水平的”是取的滲透的方式,不知不覺流入人的心坎里;垂直的是帶強制性質(zhì)的灌輸方式,硬要人家接受。以客觀的效果來說,前者是潛移默化,后者是被動的(或是被迫的)接受。不知我這個解釋對不對?一個民族的文化假如取的滲透方式,它的力量就大而持久。個人對待新事物或外來的文化藝術(shù)采取“化”的態(tài)度,才可以達到融會貫通,彼為我用的境界,而不至于生搬硬套,削足適履。受也罷,與也罷,從化字出發(fā)(我消化人家的,讓人家消化我的),方始有真正的新文化。“化”不是沒有斗爭,不過井非表面化的短時期的猛烈的斗爭,而是潛在的長期的比較緩和的斗爭。誰能說“化”不包括“批判的接受”呢?
你談到中國民族能“化”的特點,以及其他關(guān)于藝術(shù)方面的感想,我都徹底明白,那也是我的想法。多少年來常對媽媽說:越研究西方文化,越感到中國文化之美,而且更適合我的個性。我最早愛上中國畫,也是在二十一、二歲在巴黎盧佛宮鉆研西洋畫的時候開始的。這些問題以后再和你長談。妙的是你每次這一類的議論都和我的不謀而合,信中有些活就像是我寫的。不知是你從小受的影響太深了呢,還是你我二人中國人的根一樣深?大概這個根是主要原因。
你父性特別強是像你媽,不過還是得節(jié)制些,第一勿妨礙你的日常工作,第二勿寵壞了凌霄?!『航?jīng)常有人跟他玩,成了習慣,就非時時刻刻抓住你不可,不但苦了彌拉,而且對孩子也不好。耐得住寂寞是人生一大武器,而耐寂寞也要自幼訓練的!疼孩子固然要緊,養(yǎng)成紀律同樣要緊;幾個月大的時候不注意,到兩三歲時再收緊,大人小兒都要痛苦的。你的心緒我完全能體會。你說的不錯,知子莫若父,因為父母子女的性情脾氣總很相像,我不是常說你是我的一面鏡子嗎?且不說你我的感覺一樣敏銳,便是變化無常的情緒,忽而高潮忽而低潮,忽而興奮若狂,忽而消沉喪氣等等的藝術(shù)家氣質(zhì),你我也相差無幾。不幸這些遺傳(或者說后天的感染)對你的實際生活弊多利少。凡是有利于藝術(shù)的,往往不利于生活;因為藝術(shù)家兩腳踏在地下,頭腦卻在天上,這種姿態(tài)當然不適應(yīng)現(xiàn)實的世界。我們常常覺得彌拉總算不容易了,你切勿用你媽的性情脾氣去衡量彌拉。你得隨時提醒自己,你的苦悶沒有理由發(fā)泄在第三者身上。況且她的童年也并不幸福,你們倆正該同病相憐才對。我一輩子沒有做到克己的功夫,你要能比我成績強,收效早,那我和媽媽不知要多么快活呢!
莫扎特的Fantasy in B Min[B 小調(diào)幻想曲]記得五三年前就跟你提過。羅曼羅蘭極推崇此作,認為他的痛苦的經(jīng)歷都在這作品中流露了,流露的深度便是韋白與貝多芬也未必超過。羅曼羅蘭的兩本名著:(1)Muscians of the Past[《古代音樂家》],(2)Muscians of Today[《今代音樂家》]英文中均有譯本,不妨買來細讀。其中論莫扎特、貝遼士、特皮西各篇非常精彩。名家的音樂論著,可以幫助我們更準確的了解以往的大師,也可以糾正我們大主觀的看法。我覺得藝術(shù)家不但需要在本門藝術(shù)中勤修苦練,也得博覽群書,也得常常作meditation[冥思默想],防止自己的偏向和鉆牛角尖。感情強烈的人不怕別的,就怕不夠客觀;防止之道在于多多借鑒,從別人的鏡子里檢驗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其次磁帶錄音機為你學習的必需品,一一也是另一面自己的鏡子。我過去常常提醒你理財之道,就是要你能有購買此種必需品的財力,Kabos[卡波斯]太太那兒是否還去?十二月輪空,有沒有利用機會去請教她?學問上藝術(shù)上的師友必須經(jīng)常接觸,交流。只顧關(guān)著門練琴也有流弊。
凌霄快要咿咿啞啞學話了,我建議你先買一套中文錄音(參看LTC—65號信,今年一月二十八日發(fā)),常常放給孩子聽,讓他習慣起來,同時對彌拉也有好處。將來恐怕還得另外請一個中文教師專門教孩子?!憧?,不是孩子身上需要花錢的地方多得很嗎?你的周游列國的生活多辛苦,總該量人為出;哪一方面多出來的,絕對少不了的開支,只能想辦法在別的可以省的地方省下來。群眾好惡無常,藝術(shù)家多少要受時髦或不時髦的影響,處處多想到遠處,手頭不要大寬才好。上面說的搬家問題值得冷靜考慮,也是為此!你倫敦的每月家用只要合理計算一下,善于調(diào)度,保證你可以省去20%左右的開支,而照樣維持你們眼前的生活水平!這一點也同樣適用于你單獨在外的費用。你該明白我不是說你們奢侈,而是不會調(diào)度,不會計算;為什么不學一學這一門人生最重要的課程呢?
近一個多月媽媽常夢見你,有時在指揮,有時在彈Concerto[協(xié)奏曲]。也夢見彌拉和凌霄在我們家里。她每次醒來又喜歡又傷感。昨晚她說現(xiàn)在覺得睡眠是樁樂事,可以讓自己化為兩個人,過兩種生活:每夜入睡前都有一個希望——不僅能與骨肉團聚,也能和一二十年隔絕的親友會面。我也常夢見你,你琴上的音樂在夢中非常清楚。
近幾月老是研究巴爾扎克,他的一部分哲學味特別濃的小說,在西方公認為極重要,我卻花了很大的勁才勉強讀完,也花了很大的耐性讀了幾部研究這些作品的論著。總覺得神秘氣息玄學氣息不容易接受,至多是了解而已,談不上欣賞和共鳴。中國人不是不講形而上學,但不象西方人抽象,而往往用詩化的意境把形而上學的理論說得很空靈,真正的意義固然不易捉摸,卻不至于橡西方形而上學那么枯燥,也沒那種刻舟求劍的宗教味兒叫人厭煩。西方人對萬有的本原,無論如何要歸結(jié)到一個神,所謂God[神,上帝],似乎除了God[神,上帝],不能解釋宇宙,不能說明人生,所以非肯定一個造物主不可。好在誰也提不出證明God[神,上帝]是沒有的,只好由他們?nèi)フf;可是他們的正面論證也牽強得很,沒有說服力。他們首先肯定人生必有意義,靈魂必然不死,從此推論下去,就歸納出一個有計劃有意志的神!可是為什么人生必有意義呢?靈魂必然不死呢?他們認為這是不辯自明之理,我認為歐洲人比我們更驕傲,更狂妄,更ambitious[野心勃勃] ,把人這個生物看做天下第一,所以千方百計要造出一套哲學和形而上學來,證明這個“人為萬物之靈”的看法,訪佛我們真是負有神的使命,執(zhí)行神的意志一般。在我個人看來,這都是vanity[虛榮心] 作祟。東方的哲學家玄學家要比他們謙虛得多。除了程朱一派理學家dogmatic[武斷]很厲害之外,別人就是講什么陰陽太極,也不像西方人講God[神]那么絕對,鑿鑿有據(jù),咄咄逼人,也許骨子里我們多少是懷疑派,接受不了大強的insist[堅持], 太過分的certainty[肯定]。
關(guān)于裴遼士和李斯特,很有感想,只是今天眼睛腦子都已不大行,不寫了。我每次聽裴遼士,總感到他比特皮西更男性,更雄強,更健康,應(yīng)當是創(chuàng)作我們中國音樂的好范本。據(jù)羅曼羅蘭的看法,法國史上真正的天才羅曼羅蘭在此對天才另有一個定義,大約是指天生的像潮水般涌出來的才能,而非后天刻苦用功來的。作曲家只有皮才和他兩個人。
孤獨的感覺,彼此差不多,只是程度不同,次數(shù)多少有異而已。我們并未離鄉(xiāng)別并,生活也穩(wěn)定,比絕大多數(shù)人都過得好;無奈人總是思想大多,不免常受空虛感的侵 襲。唯一的安慰是骨肉之間推心置腹,所以不論你來信多么稀少,我總盡量多給你寫信,但愿能消解一些你的苦悶與寂寞。只是心愿是一件事,寫信的心情是另一件事:往往極想提筆而精神不平靜,提不起筆來;或是勉強寫了,寫得十分枯燥,好像說話的聲音口吻僵得很,自己聽了也不痛快。
聰一定跟你提起過,他在一個月之內(nèi)跟我們通過三次電話,是多么高興的事,每次我們都談二十分鐘!你可以想像得到媽媽聽到“聰”的聲音時,是怎樣強忍住眼淚的。你現(xiàn)在自己當媽媽了,一定更可以體會到做母親的對流浪在外已經(jīng)八年的孩子的愛,是多么深切!聰一定也告訴你,他在香港演奏時,我們的幾位老朋友對他照拂得如何無微不至,她們幾乎是看著他出世的,聰叫她們兩位“好好姆媽”,她們把他當作親生兒子一般,她們從五月五日起給我們寫了這些感情洋溢的信,我們看了不由得熱淚盈眶,沒有什么比母愛更美更偉大的了,可惜我沒有時間把她們的信翻譯幾段給你看,信中詳細描繪了她們做了什么菜給聰吃,又怎么樣在演奏會前后悉心的照顧聰。這次演奏會可真叫人氣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