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好句摘抄
1. 我初學(xué)寫小說時喜歡把人物的對話寫得很漂亮,有詩意,有哲理,有時甚至很“玄”。沈從文先生對我說:“你這是兩個聰明的腦殼打架!”他的意思是說著不像真人說的話。托爾斯泰說過:“人是不能用警句交談的?!?/p>
2. 每當(dāng)家像一個概念一樣浮現(xiàn)于我的記憶之上,它的顏色是深沉的。
3. 我以為語言具有內(nèi)容性。語言是小說的本體,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是技巧。探索一個作者的氣質(zhì)、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態(tài)度,不是理念)。必須由語言入手,并始終浸在作者的語言里。語言具有文化性。作品的語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養(yǎng)。語言的美不在一個一個句子,而在句與句之間的關(guān)系。包世成論王羲之字,看來參差不齊,但如老翁攜帶幼孫,顧盼有情,痛癢有關(guān)。好的語言正當(dāng)如此。語言像樹,枝干內(nèi)部汁液流轉(zhuǎn),一枝搖,百枝搖。語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語言,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4. 我每天醒在鳥聲里。我從夢里就聽到鳥叫,直到我醒來。我聽得出幾種極熟悉的叫聲,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個固定的枝頭。
5. 她問了我一些問題。其中一個是,為什么我的小說里總有水?即使沒有水,也有水的感覺"
6. 圖書館的管理員是一個妙人。他沒有準(zhǔn)確的上下班時間。有時我們?nèi)サ迷缌耍€沒有來,門沒有開,我們就在外面等著。他來了,誰也不理,開了門,走進(jìn)閱覽室,把壁上一個不走的掛鐘的時針“喀拉拉”一撥,撥到八點,這就上班了,開始借書。這個圖書館的藏書室在樓上。樓板上挖出一個長方形的洞,從洞里用繩子吊下一個長方形的木盤。借書人開好借書單——管理員把借書單叫做“飛子”,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紙片都叫做“飛子”,買米的發(fā)票、包裹單、汽車票,都叫做“飛子”,——這位管理員看一看,放在木盤里,一拽旁邊的鈴鐺,“當(dāng)啷啷”,木盤就從洞里吊上去了。——上面大概有個滑車。不一會,上面拽一下鈴鐺,木盤又系了下來,你要的書來了。
7. 1948年3月,香港出了一本《大眾文藝叢刊》,撰稿人為黨內(nèi)外的理論家。其中有一篇郭沫若寫的《斥反動文藝》,文中說沈從文“一直是有意識地作為反動派而活動著”。這對沈先生是致命的一擊。可以說,是郭沫若的這篇文章,把沈從文從一個作家罵成了一個文物研究者。事隔30年,沈先生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卻由前科學(xué)院院長郭沫若寫了序。人事變幻,云水悠悠,逝者如斯,誰能逆料?這也是歷史。”
8. 國子監(jiān),現(xiàn)在已經(jīng)作為首都圖書館的館址了。首都圖書館的老底子是頭發(fā)胡同的北京市圖書館,即原先的通俗圖書館--由于魯迅先生的倡議而成立,魯迅先生曾經(jīng)襄贊其事,并捐贈過書籍的圖書館;前曾移到天壇,因為天壇地點逼仄,又挪到這里了。首都圖書館藏書除原頭發(fā)胡同的和建國后新買的以外,主要為原來孔德學(xué)校和法文圖書館的藏書。就中最具特色,在國內(nèi)搜藏較富的,是鼓詞俗曲。
9. 新校舍大門東邊的圍墻是“民主墻”。墻上貼滿了各色各樣的壁報,左、中、右都有。有時也有激烈的論戰(zhàn)。有一次三青團(tuán)辦的壁報有一篇宣傳gd黨觀點的文章,另一張群社編的壁報上很快就貼出一篇反駁的文章,批評三青團(tuán)壁報上的文章是“咬著尾巴兜圈子”。這批評很尖刻,也很形象?!耙е舶投等ψ印笔枪?。
10. 祖父年輕時建造的幾進(jìn),是灰青色與褐色的。我自小養(yǎng)育于這種安定與寂寞里。報春花開放在這種背景前是好的。它不至被曬得那么多粉。固然報春花在我們那兒很少見,也許沒有,不像昆明。
11. 國子監(jiān),就是從前的大學(xué)。
12. 坐在亭子里,覺山色皆來相就。
13. 人間存一角,聊放側(cè)枝花。 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汪曾祺《受戒》
14. 都到歲數(shù)了,心里不是沒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云,飄過來,飄過去,下不成雨。――汪曾祺《受戒》
15. 她挎著一籃子荸薺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腳印。明??粗哪_印,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xì)細(xì)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里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汪曾祺《受戒》
16. 蘆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蘆穗,發(fā)著銀光,軟軟的,滑溜溜的,像一串絲線。有的地方結(jié)了蒲棒,通紅的,像一枝一枝小蠟燭。青浮萍,紫浮萍。長腳蚊子,水蜘蛛。野菱角開著四瓣的小白花。驚起一只青樁,擦著蘆穗,撲魯魯魯飛遠(yuǎn)了。――汪曾祺《受戒》
17. 他搬了一把小竹椅,坐著。隨身帶著一個白泥小炭爐子,一口小鍋,提盒里蔥姜佐料俱全,還有一瓶酒。他釣魚很有經(jīng)驗。釣竿很短,魚線也不長,而且不用漂子,就這樣把釣線甩在水里,看到線頭動了提起來就是一條。都是三四寸長的鯽魚……釣上來一條,刮刮鱗洗凈了,就手放到鍋里。不大一會兒,魚就熟了。他就一邊吃魚,一邊喝酒,一邊甩鉤再釣。這種出水就烹制的魚味美無比,叫做“起水鮮”。到聽到女兒在門口喊:“爸――!”知道是有人來看病了。就把火蓋上,把魚竿插在岸邊濕泥里,起身往家走。不一會兒,就有一只鋼藍(lán)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魚竿上了。――汪曾祺《受戒》
18. 白眼珠鴨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時如清水,閃動時像星星。渾身上下,頭是頭,腳是腳。頭?滑溜溜的,衣服格掙掙的。--這里的風(fēng)俗,十五六歲的姑娘就都梳上頭了。這兩上丫頭,這一頭的好頭?!通紅的?根,雪白的簪子!娘女三個去趕集,一集的人都朝她們望。――汪曾祺《受戒》
19. 偷雞的有一件家什--銅蜻蜓。看準(zhǔn)了一?老母雞,把銅蜻蜓一丟,雞婆子上去就是一口。這一啄,銅蜻蜓的硬簧繃開,雞嘴撐住了,叫不出來了。正在這雞十分納悶的時候,上去一把薅住。――汪曾祺《受戒》
20. 這些玻璃匣子里裝的是黑瓜子、白瓜子、鹽炒豌豆、油炸豌豆、蘭花豆、五香花生米。長板的一頭擺開”熏燒“?!毖瑹俺佧u豆腐干之外,主要是牛肉、蒲包肉和豬頭肉。――汪曾祺《受戒》
21. 真稀奇,那么多的和尚吃粥,竟然不出一點聲音!他看見明子也坐在里面,想跟他打個招呼又不好打。想了想,管他禁止不禁止喧嘩,就大聲喊了一句:「我走啦!」她看見明子目不斜視地微微點了點頭,就不管很多人都朝自己看,大搖大擺地走了。――汪曾祺《受戒》
22. 薅三遍草的時候,秧已經(jīng)很高了,低下頭看不見人。一聽見非常脆亮的嗓子在一片濃綠里唱:梔子哎開花哎六瓣頭哎……姐家哎門前哎一道橋哎……明海就知道小英子在哪里,三步兩步就趕到,趕到就低頭薅起草來,傍晚牽?!按蛲簟?,是明子的事。――水牛怕蚊子。這里的習(xí)慣,牛卸了軛,飲了水,就牽到一口和好泥水的“汪”里,由它自己打滾撲騰,弄得全身都是泥漿,這樣蚊子就咬不通了。低田上水,只要一掛十四軋的水車,兩個人車半天就夠了。明子和小英子就伏在車杠上,不緊不慢地踩著車軸上的拐子,輕輕地唱著明海向三師父學(xué)來的各處山歌。――汪曾祺《受戒》
23. 茨菇。家里喂了一大群雞鴨,單是雞蛋鴨毛就夠一年的.油鹽了。趙大伯是個能干人。他是一個「全把式」,不但田里場上樣樣精通,還會罩魚、洗磨、鑿礱、修水車、修船、砌?、燒磚、箍桶、劈篾、絞麻繩。他不咳嗽,不腰疼,結(jié)結(jié)實實,像一棵榆樹。人很和氣,一天不聲不響。趙大伯是一棵搖錢樹,趙大娘就是個聚寶盆。大娘精神得出奇。五十歲了,兩個眼睛還是清亮亮的。不論什么時候,頭都是梳得滑溜溜的,身上衣服都是格掙掙的。像老頭子一樣,她一天不?著。煮豬食,喂豬,?咸菜,--她?的咸蘿?乾非常好吃,舂粉子,磨小豆腐,編蓑衣,織蘆篚。她還會剪花樣子。――汪曾祺《受戒》
24. 這地方的忙活是栽秧、車高田水,薅頭遍草、再就是割稻子、打場子。這幾薦重活,自己一家是忙不過來的。這地方興換工。排好了日期,幾家顧一家,輪流轉(zhuǎn)。不收工錢,但是吃好的。一天吃六頓,兩頭見肉,頓頓有酒。干活時,敲著鑼鼓,唱著歌,熱鬧得很。其余的時候,各顧各,不顯得緊張。――汪曾祺《受戒》
25. 王二一家是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經(jīng)營逐漸積累起來的財富,生活上獲得的改善也不過是得以盡興聽書,過年時賭個小錢。他的經(jīng)歷被食客張漢改頭換面成了稟賦所帶來的恩賜,說白了是天生的,不是人人都可得。關(guān)鍵的是,人們信了!尤其是兩三次險些被請走的陶同事和老是犯錯挨打的陳相公。他們不但羨慕王二“大小解分開”的稟賦,還試圖檢驗自身是否也由此隱藏的天賦。聽起來夸張搞笑,但也心酸,在等級分明的藥房里討生存的小人物,巴巴地指望著有一天,生活能朝好的方向發(fā)展。即使現(xiàn)實茫然而殘酷,可掙扎仍在繼續(xù),希望之火雖小,卻努力著不讓它被澆滅。――汪曾祺《受戒》
26. 當(dāng)時的人們無法理解為何別的大小店鋪都不再盈利,而王二一個普通簡陋的熏燒攤子卻蒸蒸日上,越來越有樣。他們那時,自是不甚清楚競爭的缺失所帶來的利好關(guān)系。運勢的迷惑復(fù)雜讓他們寧愿相信命運天定,也不愿深究現(xiàn)實原因和機遇的影響。所以他們雖然瞧不上作為寄生蟲的張漢,但也不會去質(zhì)疑張漢的閑扯胡談。或許迷信命運一點,讓大家都輕松好過些。沒有稟賦就老老實實過老日子,因為人沒法去跟老天爭辯。有幸受寵的,就心安理得地接受這份饋贈,把日子過得風(fēng)風(fēng)火火起來。――汪曾祺《受戒》
27. 來從虛空來,還歸虛空去。往生再世,皆當(dāng)歡喜。點燈說話兒,吹燈做伴兒,清早起來梳小辮兒。――汪曾祺《受戒》
28. 不過,這種東西沒有了,也就沒有了。――汪曾祺《受戒》
29. 睡著之后,他做了一個夢,夢見曇花開了。――汪曾祺《受戒》
30. 墓草凄凄,落照黃昏,歌聲猶在,斯人遠(yuǎn)矣。――汪曾祺《受戒》
31. 若我在臨水照影里,想起你,若我在柳枝新綠前想起你,若我在一切無從說,說不好的美麗里想起你,我在那一切陶醉里,已非自醉,你可曾感受到,遙遠(yuǎn)的舉杯致意。 逝去的從容逝去,重溫的依然重溫,在滄桑的枝葉間,折取一朵明媚,簪進(jìn)歲月肌里,許它疼痛又甜蜜,許它流去又流回,改頭換面千千萬,我認(rèn)取你一如初見。
32. 那一年,花開得不是最好,可是還好,我遇到你;那一年,花開得好極了,好像專是為了你;那一年,花開得很遲,還好,有你。
33. 都說梨花像雪,其實蘋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34. 人到極其無可奈何的時候,往往會生出這種比悲號更為沉痛的滑稽感。
35. 帶著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xiāng)。
36. 西瓜以繩絡(luò)懸于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聲,涼氣四溢,連眼睛都是涼的。
37. 在黑白里溫柔地愛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
38.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長。昆明的雨季,是濃綠的。草木的枝葉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tài),顯示出過分的,近于夸張的旺盛。
39. 我們這個民族,長期以來,生于憂患,已經(jīng)很“皮實”了,對于任何猝然而來的災(zāi)難,都用一種“儒道互補”的精神對待之。這種“儒道互補”的真髓,即“不在乎”。這種“不在乎”精神,是永遠(yuǎn)征不服的。
40. 賞花賞到氣息,氛圍,情懷。隔江看花,隔窗聽雨,隔著人世中一層一層占有的標(biāo)簽,輕啟那古舊又明潤的光。 如同,浴一回月光,落兩肩花瓣,踏一回輕雪,活著,走著,看著,欣喜著,卻沒有患得患失的心情。
41. 我覺得一個現(xiàn)代化的,充滿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須做到“沒大沒小”。父母叫人敬畏,兒女“筆管條直”最沒有意思。 兒女是屬于他們自己的。他們的現(xiàn)在,和他們的未來,都應(yīng)由他們自己來設(shè)計。一個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親是愚蠢的,而且,可惡!另外作為一個父親,應(yīng)該盡量保持一點童心。
42. 四月二日。月光清極。夜氣大涼。似乎該再寫一段作為收尾,但又似無須了。便這樣吧,日后再說。逝者如斯。
43. 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它們很溫暖,我注視它們很多很多日子了。它們開得不茂盛,想起來什么說什么,沒有話說時,盡管長著碧葉。
44. 你說我在做夢嗎?人生如夢,我投入的卻是真情。世界先愛了我,我不能不愛它。 只記花開不記人,你在花里,如花在風(fēng)中。 ?那一年,花開得不是最好,可是還好,我遇到你;那一年,花開得好極了,好像專是為了你;那一年,花開得很遲,還好,有你。
45. 緬桂盛開的時候,房東和她的一個養(yǎng)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來好些,拿到花市上去賣。她大概是怕房客們亂摘她的花,時常給各家送去一些。有時送來一個七寸盤子,里面擺得滿滿的緬桂花!帶著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xiāng)。
汪曾祺文章摘抄
我們像一個個音符走進(jìn)譜子里。
2.我的年齡亮在我的眼睛里。
3.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及他。有朝一日狂風(fēng)起,只見青松不見他。
4.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
5.憑窗而看,河里船行,岸上人走,一切在逐漸深濃起來的煙霧中活動,脈脈含情,極其新鮮;又似曾相似,十分親切。水草氣味,淤泥氣味,燒飯的豆秸煙微帶憂郁的焦香,窗下幾束新竹,給人一種雨意,人“遠(yuǎn)”了起來。我這樣望了許久,直到在場上捉迷藏的孩子都回了家,田里的苜宿(有個草字頭)消失了紫色,野火在遠(yuǎn)遠(yuǎn)的山頭晶明的游動起來,我才回過身來。
6.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顏一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7.小英子的家像一個小島,三面都是河,西面有一條小路通到孛薺庵。獨門獨戶,島上只有這一家。島上有六棵大桑樹,夏天都結(jié)大桑葚,三棵結(jié)白的餓,三棵結(jié)紫的;一個菜園子,瓜豆蔬菜,四時不缺。院墻下半截是磚砌的,上半截是泥夯的。大門是桐油油過的,貼著一副萬年紅的春聯(lián):向陽門第春常在,積善人家慶有余。門里是一個很寬的院子。院子里一邊是牛屋、礁棚;一邊是豬圈、雞窠,還有個關(guān)鴨子的柵欄。露天地放著一具石磨。正背面是住房,也是磚基土筑,上面蓋的一半是瓦,一半是草。房子翻修了才三年,木料還露著白茬。正中是堂屋,家神菩薩的畫像上貼的金還沒有發(fā)黑。兩邊是臥房。隔扇窗上各嵚了一塊一尺見方的玻璃,明亮亮的,—這在鄉(xiāng)下是不多見的。房檐下一邊種著一棵石榴樹。一邊種著一棵梔子花,都齊房檐高了。夏天開了花,一紅一白,好看得很。梔子花香得充鼻子。
8.蘆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蘆穗,發(fā)著銀光,軟軟的,滑溜溜的,像一串絲線。有的地方結(jié)了蒲棒,通紅的,像一枝一枝小蠟燭。清浮萍,紫浮萍。長腳蚊子,水蜘蛛。野菱角開著四瓣的小白花。驚起一只青樁(一種水鳥),擦著蘆穗,撲魯魯魯飛走了?!?/p>
9.這里的顏色、聲音、氣味和街里不一樣。這里的人也不一樣。他們的生活,他們的習(xí)俗,他們的是非標(biāo)準(zhǔn)、倫理道德觀念和街里的穿長衣念過的“子曰”的人完全不同。媳婦,多是自己跑來的;姑娘,一般是自己找人。
10.像一只饑餓的鳥,到處飛,想給兒女們找回一口食?;貋頃r總帶著滿身的草屑灰塵。
11.茶擔(dān)子。金漆木桶,桶口翻出,上置一圈細(xì)瓷茶杯,桶內(nèi)和杯內(nèi)都裝了香茶。
花擔(dān)子。鮮花裝飾的擔(dān)子。
挑茶擔(dān)子、花擔(dān)子的扁擔(dān)都極軟,一步一顫。腳步要勻,三進(jìn)一退,各依節(jié)拍,不得錯步。茶擔(dān)子、花擔(dān)子雖無很難的技巧,但幾十副擔(dān)子同時進(jìn)退,整整齊齊,亦頗婀娜有致。
12.不教白發(fā)催人老,更喜春風(fēng)滿面生。
13.之乎者也矣焉哉,七字安排好秀才。
14.越冬的麥粒在松軟的泥土里睡得正香。
15.北京人喝酒,大致可以分為幾個層次:喝一毛三的是一個層次,喝二鍋頭的是一個層次,喝紅粱大曲、華燈大曲的乃至衡水老白干的是一個層次,喝八大名酒是高層次,喝茅臺的是最高層次。
汪曾祺散文好句及賞析1
1、有的小說,是寫農(nóng)村的。對話是農(nóng)民的語言,敘述卻是知識分子的語言,敘述和對話脫節(jié)。
2、小說的語言是浸透了內(nèi)容的,浸透了作者的思想的。我們有時看一篇小說,看了三行,就看不下去了,因為語言太粗糙。語言的粗糙就是內(nèi)容的粗糙。
3、語言,是內(nèi)在地運行著的。缺乏內(nèi)在的運動,這樣的語言就會沒有生氣,就會呆板。
4、好的語言都是平平常常的,人人能懂,并且也可能說得出來的語言--只是他沒有說出來。
5、往往有這樣的說法:這篇小說寫得不錯,就是語言差一點。我認(rèn)為這種說法是不能成立的。
6、我最近看了一個青年作家寫的小說,小說用的是第一人稱,小說中的“我”是一個才人小學(xué)的孩子,寫的是“我”的一個同桌的女同學(xué),這未嘗不可。但是這個“我”對他的小同學(xué)的印象卻是:“她長得很纖秀?!边@是不可能的。小學(xué)生的語言里不可能有這個詞。
7、人人心中所有,筆下所無。“紅杏枝頭春意鬧”,“滿宮明月梨花白”都是這樣。“鬧”字“白”字,有什么稀奇呢?然而,未經(jīng)人道。
8、我想任何人的語言都是這樣,每句話都是警句,那是會叫人受不了的。
9、不單是對話,就是敘述描寫的語言,也要和所寫的人物”靠”。
10、一個人精神好的時候往往會才華橫溢,妙語如珠;倦疲的時候往往詞不達(dá)意。
11、我的習(xí)慣是,打好腹稿。我寫京劇劇本,一段唱詞,二十來句,我是想得每一句都能背下來,才落筆的。
12、我們不能說這首曲子不錯,就是旋律和節(jié)奏差一點;這張畫畫得不錯,就是色彩和線條差一點。我們也不能說:這篇小說不錯,就是語言差一點。語言是小說的本體,不是附加的,可有可無的。
13、語言的奧秘,說穿了不過是長句與短句的搭配。
14、若我在臨水照影里,想起你,若我在柳枝新綠前想起你,若我在一切無從說,說不好的美麗里想起你,我在那一切陶醉里,已非自醉,你可曾感受到,遙遠(yuǎn)的舉杯致意。逝去的從容逝去,重溫的依然重溫,在滄桑的枝葉間,折取一朵明媚,簪進(jìn)歲月肌里,許它疼痛又甜蜜,許它流去又流回,改頭換面千千萬,我認(rèn)取你一如初見。
15、他(聞一多)在很年輕的時候,寫過一篇《莊子》,說他的文字(即語言)已經(jīng)不只是一種形式一種手段,本身即是目的(大意)。我認(rèn)為這是說得很對的。
16、一個作家要養(yǎng)成一種習(xí)慣,時時觀察生活,并把自己的印象用清晰的明確的語言表達(dá)出來。寫下來也可以。不寫下來,就記住(真正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到的印象是不易忘記的)。記憶里保存了這種常用語言固定住的印象多了,寫作時就會從筆端流出,不覺吃力。
17、我認(rèn)為一篇小說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創(chuàng)作的。作者寫了,讀者讀了,創(chuàng)作過程才算完成。作者不能什么都知道,都寫盡了。要留出余地,讓讀者去捉摸,去思索,去補充。
18、我們的語言都是繼承了前人,在前人語言的基礎(chǔ)上演變脫化出來的。很難找到一種語言,是前人完全沒有講過的。那樣就會成為一種很奇怪的,別人無法懂得的語言。
19、我一直都錯怪 是你帶走了一切 其實一切本來就會離開 只有你如約而來。 無聊是對欲望的欲望。 我的孤獨認(rèn)識你的孤獨
20、如果平日留心,積學(xué)有素,就會如有源之水,觸處成文。否則就會下筆枯窘,想要用一個詞句,一時卻找它不出。 語言是要磨練,要學(xué)的。
21、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它們很溫暖,我注視他們很多很多日子了。
22、它們開得不茂盛,想起來什么說什么,沒有話說時,盡管長著碧葉。你說我在做夢嗎?人生如夢,我投入的卻是真情。
23、語言的美不在一句一句的話,而在話與話之間的關(guān)系。
24、流動的水,是語言最好的形象。
25、曾見一些青年同志寫作,寫一句,想一句。我覺得這樣寫出來的語言往往是松的,散的,不成“個兒”,沒有咬勁。
26、語言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語言的后面是有文化的。
27、“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p>
28、他(韓愈)提出一個語言的標(biāo)準(zhǔn):宜。即合適,準(zhǔn)確。世界上有不少作家都說過“每一句話只有一個最好的說法”,比如福樓拜。他把“宜”更具體化為“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
29、一瀉千里,戛然而止,畫舫笙歌,駿馬收韁,可長則長,能短則短,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30、世界上沒有沒有語言的思想,也沒有沒有思想的語言。
汪曾祺散文好句及賞析2
1、 我初學(xué)寫小說時喜歡把人物的對話寫得很漂亮,有詩意,有哲理,有時甚至很“玄”。沈從文先生對我說:“你這是兩個聰明的腦殼打架!”他的意思是說著不像真人說的話。托爾斯泰說過:“人是不能用警句交談的?!?/p>
2、每當(dāng)家像一個概念一樣浮現(xiàn)于我的記憶之上,它的顏色是深沉的。
3、 我以為語言具有內(nèi)容。語言是小說的本體,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是技巧。探索一個作者的氣質(zhì)、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態(tài)度,不是理念)。必須由語言入手,并始終浸在作者的'語言里。語言具有文化性。作品的語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養(yǎng)。語言的美不在一個一個句子,而在句與句之間的關(guān)系。包世成論王羲之字,看來參差不齊,但如老翁攜帶幼孫,顧盼有情,痛癢有關(guān)。好的語言正當(dāng)如此。語言像樹,枝干內(nèi)部汁液流轉(zhuǎn),一枝搖,百枝搖。語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語言,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4、我每天醒在鳥聲里。我從夢里就聽到鳥叫,直到我醒來。我聽得出幾種極熟悉的叫聲,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個固定的枝頭。
5、她問了我一些問題。其中一個是,為什么我的小說里總有水?即使沒有水,也有水的感覺"
6、 圖書館的管理員是一個妙人。他沒有準(zhǔn)確的上下班時間。有時我們?nèi)サ迷缌?,他還沒有來,門沒有開,我們就在外面等著。他來了,誰也不理,開了門,走進(jìn)閱覽室,把壁上一個不走的掛鐘的時針“喀拉拉”一撥,撥到八點,這就上班了,開始借書。這個圖書館的藏書室在樓上。樓板上挖出一個長形的洞,從洞里用繩吊下一個長方形的木盤。借書人開好借書單——管理員把借書單叫做“飛子”,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紙片都叫做“飛子”,買米的發(fā)票、包裹單、汽車票,都叫做“飛子”,——這位管理員看一看,放在木盤里,一拽旁邊的鈴鐺,“當(dāng)啷啷”,木盤就從洞里吊上去了?!厦娲蟾庞袀€滑車。不一會,上面拽一下鈴鐺,木盤又系了下來,你要的書來了。
7、 1948年3月,香港出了一本《大眾文藝叢刊》,撰稿人為黨內(nèi)外的理論家。其中有一篇郭沫若寫的《斥反動文藝》,文中說沈從文“一直是有意識地作為反動派而活動著”。這對沈先生是致命的一擊??梢哉f,是郭沫若的這篇文章,把沈從文從一個作家罵成了一個文物研究者。事隔30年,沈先生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卻由前科學(xué)院院長郭沫若寫了序。人事變幻,云水悠悠,逝者如斯,誰能逆料?這也是歷史?!?/p>
8、 國子監(jiān),現(xiàn)在已經(jīng)作為首都圖書館的館址了。首都圖書館的老底子是頭發(fā)胡同的北京市圖書館,即原先的通俗圖書館--由于魯迅先生的倡議而成立,魯迅先生曾經(jīng)襄贊其事,并捐贈過書籍的圖書館;前曾移到天壇,因為天壇地點逼仄,又挪到這里了。首都圖書館藏書除原頭發(fā)胡同的和建國后新買的以外,主要為原來孔德學(xué)校和法文圖書館的藏書。就中最具特色,在國內(nèi)搜藏較富的,是鼓詞俗曲。
9、 新校舍大門東邊的圍墻是“民主墻”。墻上貼滿了各色各樣的壁報,左、中、右都有。有時也有激烈的論戰(zhàn)。有一次三青團(tuán)辦的壁報有一篇宣傳gd黨觀點的文章,另一張群社編的壁報上很快就貼出一篇反駁的文章,批評三青團(tuán)壁報上的文章是“咬著尾巴兜圈子”。這批評很尖刻,也很形象?!耙е舶投等ψ印笔枪?。
10、 祖父年輕時建造的幾進(jìn),是灰青色與褐色的。我自小養(yǎng)育于這種安定與寂寞里。報春花開放在這種背景前是好的。它不至被曬得那么多粉。固然報春花在我們那兒很少見,也許沒有,不像昆明。
11、國子監(jiān),就是從前的大學(xué)。
12、坐在亭子里,覺山色皆來相就。
13、人間存一角,聊放側(cè)枝花。 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汪曾祺《受戒》
14、都到歲數(shù)了,心里不是沒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云,飄過來,飄過去,下不成雨。――汪曾祺《受戒》
15、 她挎著一籃子荸薺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腳印。明??粗哪_印,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xì)細(xì)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里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汪曾祺《受戒》
16、 蘆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蘆穗,發(fā)著銀光,軟軟的,滑溜溜的,像一串絲線。有的地方結(jié)了蒲棒,通紅的,像一枝一枝小蠟燭。青浮萍,紫浮萍。長腳蚊子,水蜘蛛。野菱角開著四瓣的小白花。驚起一只青樁,擦著蘆穗,撲魯魯魯飛遠(yuǎn)了。――汪曾祺《受戒
17、 他搬了一把小竹椅,坐著。隨身帶著一個白泥小炭爐子,一口小鍋,提盒里蔥姜佐料俱全,還有一瓶酒。他釣魚很有經(jīng)驗。釣竿很短,魚線也不長,而且不用漂子,就這樣把釣線甩在水里,看到線頭動了提起來就是一條。都是三四寸長的鯽魚……釣上來一條,刮刮鱗洗凈了,就手放到鍋里。不大一會兒,魚就熟了。他就一邊吃魚,一邊喝酒,一邊甩鉤再釣。這種出水就烹制的魚味美無比,叫做“起水鮮”。到聽到女兒在門口喊:“爸――!”知道是有人來看病了。就把火蓋上,把魚竿插在岸邊濕泥里,起身往家走。不一會兒,就有一只鋼藍(lán)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魚竿上了。――曾祺《受戒》
18、 白眼珠鴨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時如清水,閃動時像星星。渾身上下,頭是頭,腳是腳。頭?滑溜溜的,衣服格掙掙的。--這里的風(fēng)俗,十五六歲的姑娘就都梳上頭了。這兩上丫頭,這一頭的好頭?!通紅的?根,雪白的簪子!娘女三個去趕集,一集的人都朝她們望。――汪曾祺《受戒》
19、 偷雞的有一件家什--銅蜻蜓??礈?zhǔn)了一?老母雞,把銅蜻蜓一丟,雞婆子上去就是一口。這一啄,銅蜻蜓的硬簧繃開,雞嘴撐住了,叫不出來了。正在這雞十分納悶的時候,上去一把薅住。――汪曾祺《受戒》
20、 這些玻璃匣子里裝的是黑瓜子、白瓜子、鹽炒豌豆、油炸豌豆、蘭花豆、五香花生米。長板的一頭擺開”熏燒“?!毖瑹俺佧u豆腐干之外,主要是牛肉、蒲包肉和豬頭肉。――汪曾祺《受戒》
21、 真稀奇,那么多的和尚吃粥,竟然不出一點聲音!他看見明子也坐在里面,想跟他打個招呼又不好打。想了想,管他禁止不禁止喧嘩,就大聲喊了一句:「我走啦!」她看見明子目不斜視地微微點了點頭,就不管很多人都朝自己看,大搖大擺地走了。――汪曾祺《受戒》
22、 薅三遍草的時候,秧已經(jīng)很高了,低下頭看不見人。一聽見非常脆亮的嗓子在一片濃綠里唱:梔子哎開花哎六瓣頭哎……姐家哎門前哎一道橋哎……明海就知道小英子在哪里,三步兩步就趕到,趕到就低頭薅起草來,傍晚牽?!按蛲簟保敲髯拥氖?。――水牛怕蚊子。這里的習(xí)慣,牛卸了軛,飲了水,就牽到一口和好泥水的“汪”里,由它自己打滾撲騰,弄得全身都是泥漿,這樣蚊子就咬不通了。低田上水只要一掛十四軋的水車,兩人車半天就夠了。明子和小英子就伏在車杠上,不緊不慢地踩著車軸上的拐子,輕輕地唱著明海向三師父學(xué)來的各處山歌。
23、 茨菇。家里喂了一大群雞鴨,單是雞蛋鴨毛就夠一年的油鹽了。趙大伯是個能干人。他是一個「全把式」,不但田里場上樣樣精通,還會罩魚、洗磨、鑿礱、修水車、修船、砌?、燒磚、箍桶、劈篾、絞麻繩。他不咳嗽,不腰疼,結(jié)結(jié)實實,像一棵榆樹。人很和氣,一天不聲不響。趙大伯是一棵搖錢樹,趙大娘就是個聚寶盆。大娘精神得出奇。五十歲了,兩個眼睛還是清亮亮的。不論什么時候,頭都是梳得滑溜溜的,身上衣服都是格掙掙的。像老頭子一樣,她一天不?著。煮豬食,喂豬,?咸菜,--她?的咸蘿?乾非常好吃,舂粉子,磨小豆腐,編蓑衣,織蘆篚。她還會剪花樣子。――汪曾祺《受戒》
拓展閱讀: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看汪曾祺散文,他寫小學(xué)春游上文游臺,扒在兩邊窗戶上看風(fēng)景:東邊是農(nóng)田,碧綠的麥苗、油菜、蠶豆正在開花,很喜人。西邊是人家,鱗次櫛比。最西可看到運河堤上的楊柳,看到船帆在樹頭后面緩緩移動。緩緩移動的船帆叫我的心有點酸酸的,也甜甜的。
汪曾祺故鄉(xiāng)高郵離揚州不遠(yuǎn),但也僅去過一次。大學(xué)某年十一曾與小臉往游,登奎樓,觀凈土寺塔,游盂城驛,看高郵湖,訪王氏故居,高郵城七拐八繞已日暮,當(dāng)日返揚,幾乎錯過末班車。未履文游臺,至今引為憾事。他日當(dāng)再往一游。
北方稱胡同,南方多稱巷或弄,我的家鄉(xiāng)山東,在農(nóng)村,胡同是生活的一部分。一般北方胡同多橫平豎直,顯得開敞,南方巷弄曲折多變,更委婉。胡同和巷弄都沒有車水馬龍,總是安安靜靜的。偶爾的市聲“不但不顯得喧鬧,倒顯得胡同里更加安靜了?!?/p>
胡同文化
胡同或巷弄中的生活離年輕人越來越遠(yuǎn)了,也離現(xiàn)代社會越來越遠(yuǎn),它們正在消失。很多城市進(jìn)行舊城改造,拆舊房,建高樓,老城正在淪陷。汪曾祺在最后傷感而無可奈何:在商品經(jīng)濟(jì)大潮下,胡同和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也許像西安的蝦蟆陵、南京的烏衣巷,還會保留一兩個名目,使人悵望低徊。
在他寫這篇文章后的幾十年里,北京的胡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讓這座古老而美麗的城市變得越發(fā)粗俗,像個暴發(fā)戶。
所幸,揚州還保留著數(shù)百條巷子,不少舊時風(fēng)貌依舊,騎車穿行其中,體會市井風(fēng)情,別有一番風(fēng)味。
汪曾祺在五味中說北方人不是不愛吃甜,只是過去糖難得。以我所知,北方人吃糖確實少,最多不過蒸糖包子,餡只用糖,蒸熟熱吃極香甜,菜包肉包加糖是難想像的。尤其是做菜,絕少放糖,不像江南一帶,糖成了做菜必備調(diào)味品。
南方多用白砂糖,北方多吃綿白糖,更細(xì)軟。汪老提到他家一個正定鄉(xiāng)下的老保姆,回鄉(xiāng)探親,臨行稱了二斤白糖,說她的婆婆就愛喝個白糖水。過去在北方農(nóng)村,逢年過節(jié),走親戚看望長輩,多會帶上兩斤白糖,類似曾經(jīng)的麥乳精現(xiàn)在的腦白金,算是滋補品。
白糖水對家庭不富裕的孩子也是難得的佳飲,白開水味寡淡,抓一把白糖放茶缸里,用筷子攪勻,等稍涼了,咕咚咕咚,一飲而盡,覺得是無限滿足。直到高中時我還喜歡喝白糖水。每月一次放假,我先在城里逛一回書店,搭客車到柳樹店,一路吹著口哨,晃蕩著翻過東山坡,到家已傍晚。父母下地干活還未歸,我把大門掇開,鉆窗進(jìn)屋,走了一路早就口渴,從柜子里翻出白糖罐,抓兩把沖大半茶缸,拎一個馬扎坐在天井里,邊喝邊看書邊等父母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