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筆記》是余秋雨在1992年至1994年間創(chuàng)作成的,共11篇文章。寫作期間,作者辭去了學院的職務(wù),不再上班;同時將寫作與考察聯(lián)在一起,很多寫到的地方一去再去。
在作者的總體計劃上,這本《山居筆記》是他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訪中華文明的第二階段記述。第一階段的記述是《文化苦旅》,在那本書中,他背負著生命的困惑,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跡和文化現(xiàn)場,然后把自己的驚訝和感動告訴讀者。但是等到走完寫完,發(fā)覺還有不少超越具體遺跡的整體性難題需要繼續(xù)探訪。作者將這些問題歸為:對于政治功業(yè)和文化情結(jié)的互相覬覦和生死與共;對于文化靈魂的流放、毀滅和復蘇;對于商業(yè)文明與中華文化的狹路相逢和擦肩而過;對于千年科舉留給社會歷史的功績和留給群體人格的禍害;對于稀有人格在中華文化中斷絕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對于君子和小人這條重要界線的無處不在和難于劃分。隨后,余秋雨便創(chuàng)作了這本《山居筆記》。
收錄篇章
《一個王朝的背影》、《流放者的土地》、《脆弱的都城》、《蘇東坡突圍》、《千年庭院》、《抱愧山西》、《鄉(xiāng)關(guān)何處》、《天涯故事》、《十萬進士》、《遙遠的絕響》、《歷史的暗角》
精彩段落摘抄:
一:
二十世紀已接近末尾,如果沒有突然的不幸事件,我們看來要成為跨世紀的一群了。能夠橫跨兩個世紀的人在人類總體上總是少數(shù),而能夠頭腦清醒地跨過去的人當然就更少。稱得上頭腦清醒,至少要對已逝的一個世紀有一個比較完整的感悟吧?因此我們不能不在這繁忙的年月間,讓目光穿過街市間擁擠的肩頭,穿過百年來一臺臺已經(jīng)凝固的悲劇和喜劇,一聲聲已經(jīng)蒸發(fā)的低吟和高喊,直接抵達十九世紀末尾、二十世紀開端的那幾年。在那兒,在群頭懸長辮、身著長袍馬褂的有識之士正在為中華民族如何進入二十世紀而高談闊論、奔走呼號。他們當然不滿意中國的十九世紀,在痛切地尋找中國落后的原因時,他們首先看到了人才的缺乏,而缺乏人才的原因,他們認為是科舉制度的禍害。
他們不再像前人那樣只是在文章中議論議論,而是深感時間緊迫,要求朝廷立即采取措施。慈禧太后在1901年夏天頒布上諭改革科舉考試內(nèi)容,有識之士們認為科舉制度靠改革已不解決問題,遲早應(yīng)該從根本上廢止。1903年的一份奏折中說:
科舉一日不廢,即學校一日不能大興,士子永遠無實在之學問,國家永無救時之人才,中國永遠不能進于富強,即永遠不能爭衡各國。
說這些英氣勃勃的沖決性言詞的是誰?一位科舉制度的受惠者、同治年間進士張之洞,而領(lǐng)頭的那一位則是后來讓人不太喜歡的袁世凱。于是大家與朝廷商量,能不能制訂一份緊湊的時間表,以后三年一次的科舉考試每次都遞減三分之一,減下來的名額加到新式學校里去,十年時間就可減完了。用十年時間來徹底消解一種延續(xù)了一千多年的制度,速度不能算慢了吧,但人們還是等不及了。袁世凱、張之洞他們說,人才的培養(yǎng)不比其它,拖不得。如果現(xiàn)在立即廢止科舉、興辦學校,人才的出來也得等到十幾年之后;要是我們到十年后方停科舉,那么從新式學校里培養(yǎng)出人才還得等二十幾年,中國等不得二十幾年了——“強鄰環(huán)伺,豈能我待”!
這筆時間帳算得無可辯駁,朝廷也就在1905年下諭,廢除科舉。因此不妨說,除了開頭幾年有一番匆忙的告別,整個二十世紀基本上已與科舉制度無關(guān)。
二十世紀的許多事情,都由于了結(jié)得匆忙而沒能作冷靜的總結(jié)??婆e制度被廢止之后立即成了一堆人人唾罵的陳年垃圾,很少有人愿意再去撥弄它幾下。唾罵當然是有道理的,孩子們的課本上有《范進中舉》和《孔乙己》,各地的戲曲舞臺上有《琵琶記》和《秦香蓮》,把科舉制度的荒唐和兇殘表現(xiàn)得令人心悸,使二十世紀的學生和觀眾感覺到一種擺脫這種制度之后的輕松。但是,如果讓這些優(yōu)秀動人的藝術(shù)作品來替代現(xiàn)代人對整個科舉制度的理性判斷,顯然是太輕率了。
科舉制度在中國整整實行了一千三百年之久,從隨唐到宋元到明清,一直緊緊地伴隨著中華文明史。科舉的直接結(jié)果,是選拔出了十萬名以上的進士,百萬名以上的舉人。這個龐大的群落,當然也會混雜不少無聊或卑劣的人,但就整體而言,卻是中國歷代官員的基本隊伍,其中包括著一大批極為出色的、有著高度文化素養(yǎng)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專家。沒有他們,也就沒有了中國歷史中最重要的一些部位。
有一種曾經(jīng)風行一時的說法,認為古代考上狀元的那些人沒有一個是有學問的,情況好像并非如此??紶钤囊筮^于特殊,難于讓更多的杰出人物獲得機會是事實,但狀元中畢竟有一大批諸如王維、柳公權(quán)、賀知章、張九齡、呂蒙正、張孝祥、陳亮、文天祥、楊慎、康海、翁同〔龠禾〕、張謇這樣的人物,說他們沒有學問是讓人難以置信的。這還只是說狀元,如果把范圍擴大到進士,那就會開出一份極為壯觀的人才名單來。為了選出這些人,幾乎整個中國社會都動員起來了,而這種歷久不衰的動員也就造就了無數(shù)中國文人的獨特命運和廣大社會民眾的獨特心態(tài),成為中華民族在群體人格上的一種內(nèi)在烙印,絕不是我們一揮手就能驅(qū)散掉的??婆e制度后來積重難返的諸多毛病,其實從一開始就有人覺察到了,許多智慧的頭腦曾對此進行了反復的.思考、論證、修繕、改良,其中包括我們文學界所熟知的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東坡、王安石等等,不能設(shè)想,這些文化大師會如此低能,任其荒唐并身體力行。
科舉制度發(fā)展到范進、孔乙己的時代確已弊多利少,然而這種歷史的銳變也是非常深刻的。銳變何以發(fā)生?有無避免的可能?一切修補的努力是怎么失敗的?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二十世紀一開始就廢止了科舉,當然也就隨之廢除了它的弊端,但是它從創(chuàng)立之初就想承擔的社會課題,是否已經(jīng)徹底解決?我怎么一直有一種預感,這里埋藏著一些遠非過時的話題?
在我的藏書中,有關(guān)這一課題的專著不多,很容易一本本找出來集中研讀。讀了程千帆先生的《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上海古籍出版社)、魯威先生的《科舉奇聞》(遼寧教育出版社)、張晉藩、邱遠猷先生的《科舉制度史話》(中華書局),特別是讀了傅璇琮先生那部藍底銀紋的厚實著作《唐代科舉與文學》(陜西人民出版社)之后,想的問題就更多了。其中有不少問題,世紀初的有識之士來不及細想,甚至來不及發(fā)現(xiàn)。我們現(xiàn)在來彌補,有點晚,但還來得及,而且時間既久,態(tài)度也可平靜一些。
二:
談?wù)撝袊糯目婆e制度,有一個慣常的誤會需要消除,那就是,在本質(zhì)上,這是一個文官選拔制度,而不是文學創(chuàng)作才華和經(jīng)典闡釋能力的考查制度。明白了這一點,對它的許多抱怨就可能會有所緩和。
我們可以設(shè)想一下,如果不是科舉,古代中國該如何來選擇自己的官吏呢?這實在是政治學上一個真正的大問題。不管何種政權(quán),何種方略,離開了可靠、有效的官吏網(wǎng)絡(luò),必定是空洞而脆弱的;然而僅僅可靠、有效還不夠,因為選官吏不比選工匠,任何一個政權(quán)只要尚未邪惡到無所顧忌,就必須考慮到官吏們的社會公眾形象,不僅要使被管理的百姓大致服氣,而且還要讓其它官吏乃至政敵也沒有太多的話可說,那就需要為官吏們尋求或創(chuàng)造一種資格;這樣做已經(jīng)是夠麻煩的了,更麻煩的是中國的版圖如此遼闊,政權(quán)結(jié)構(gòu)如此復雜,需要的官吏數(shù)額也就十分驚人,把那么多的官吏編織在同一張大一統(tǒng)的網(wǎng)絡(luò)里,其間之艱難可以想象;好不容易把一張網(wǎng)絡(luò)建立起來了,但由于牽涉面太大,偶然因素太多,過不久自然會發(fā)生種種變更,時間長了還會出現(xiàn)整體性的代謝,因此又要辛辛苦苦地重尋線頭,重新綰接……這一連串的難題,如此強烈地擺在歷代帝王和一切意欲問鼎九州島的政治家面前,躲也躲不開。全部難題最終歸結(jié)到一點上:毫無疑問需要確立一種能夠廣泛承認、長久有效的官吏選擇規(guī)范,這種規(guī)范在哪里?
世襲是一種。這種方法最簡便,上一代做了官,下一代做下去。中國奴隸制社會中基本上采取這種辦法,后來在封建制社會中也局部實行,稱之為“恩蔭”。世襲制的弊病顯而易見,一是由于領(lǐng)導才干不能遺傳,繼承者能否像他的前輩那樣有效地使用權(quán)力越來越成為嚴重的問題;二是這種權(quán)力遞交在很大程度上削減了朝廷對官吏的任免權(quán),分散了政治控制力。
世襲強調(diào)做官的先天資格而走進了死胡同,因此有的封建主開始尋求做官的后天資格,而后天資格主要表現(xiàn)于文才和武功這兩個方面。平日見到有文才韜略的,就養(yǎng)起來,家里漸漸成了一個人才倉庫,什么時候要用了,隨手一招便派任官職,這叫“養(yǎng)士”,有的君主在家里養(yǎng)有食客數(shù)千。這種辦法曾讓歷代政治家和文化人一想起都有點心動,很想養(yǎng)一批或很想被養(yǎng),但仔細琢磨起來問題也不少。食客雖然與豢養(yǎng)者沒有血緣關(guān)系,但是養(yǎng)和被養(yǎng)的關(guān)系其實也成了血緣關(guān)系的延長,由被養(yǎng)而成為官吏的那些人主要是執(zhí)行豢養(yǎng)者的指令,很難成為平正的管理者,社會很可能因他們而添亂。更何況,君主選養(yǎng)食客,無論是標準還是審查方法都帶有極大的隨意性,所養(yǎng)的遠非全是人才。至于以武功軍功賞給官職,只能看成是一種獎勵方法,不能算作選官的正途,因為眾所周知,打仗和管理完全是兩回事。武士誤國,屢見不鮮。
1.
2.
3.
4.
5.
6.
7.
8.
9.
10.
《山居筆記》是當代作家余秋雨先生的一部散文集。作者用一種創(chuàng)新的手法,以散文的創(chuàng)作方式,講述了大量的歷史、文化知識。其內(nèi)容以文化為主,涉及地理、軍事、教育、政治、交通、園林建筑等多個方面,并對此做出一定的闡述以及總結(jié)了獨特的觀點。
對于現(xiàn)今如我一般的大多數(shù)人來說,緊湊的生活節(jié)奏使得我們不可能有時間和精力去設(shè)身處地地了解更多的歷史、文化知識;更不用說,可以親自感受千姿百態(tài)的人文、地理風貌,從而達到提高自我的目的。而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恰好彌補了這一不足。
打開《山居筆記》就好像打開了一幅巨幅的畫卷。優(yōu)美的自然、人文景觀中不時點綴穿越時空而來的翩翩古人。一股濃郁的古老文化氣息鋪天蓋地而來,卻又不會讓人感覺到絲毫地壓抑。厚重卻又奇跡般地讓人在不知不覺中為其感染。
《山居筆記》的正文部分從“一個王朝的背影”到“歷史的暗角”結(jié)束,共計十一章。以地域為分割,為我們演繹著華夏古國兩千年來不朽的文化劇。
第一章,“一個王朝的背影”以承德避暑山莊為點,歷史背景以清朝為主而發(fā)散,文化內(nèi)容以民族關(guān)系以及西學東傳為主。文如其題,從大清王朝的背影,到中華王朝的背影,最后,以王國維大師作結(jié),展現(xiàn)給我們的是中華文化的背影。
第二章,“流放者的土地”,以東北為點,由歷史上的刑罰開始,侃侃而談、娓娓道來,講述了一段苦難文化的獨特風采和魅力。
第三章“脆弱的都城”。作者由古寧古塔一圈巨大的.城墻展開思索。引申到古今中外的城市文化。一方面,有感于古代絢爛的城市文明;另一方面,作者試探性地對城市文明的興衰榮沒與文化之間的關(guān)系做了思考。
第四章“蘇東坡突圍”。該章開篇以一段對話引起回憶。先講赤壁,再到文章,再到文章作者——蘇東坡。作者有感于這位偉大文豪的跌
第五章“千年庭院”。這章的點是古今文明的岳
憶昔秋風里,
尋朋湘水旁。
勝游朝挽袂,
妙語夜連床。
濃郁的文化氛圍使人們仿佛可以嗅到鼻翼兩側(cè)靜靜的書香、墨香。
第六章,“抱愧山西”,觀題可知,這章主講山西。開頭第一句,作者就說:“我在山西境內(nèi)旅行的時候,一直抱著一種慚愧的心情?!睉M愧的原因就是:原來一直把山西看成一個特別貧困的地方。全文以此切題,由民歌《走西口》開始,講述晉商的創(chuàng)業(yè)史,講述晉商的衰敗史,講述晉商的輝煌,講述晉商的沒落。作者總結(jié)晉商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有良好的素質(zhì):第一,坦然從商;第二,目光遠大;第三,講究信義;第四,嚴于管理。這些至今仍然值得我們思考、學習。
第七章,“鄉(xiāng)關(guān)何處”,標題取自崔
第八章,“天涯故事”,作者由海南古跡聯(lián)系海南名士。海南屬我國南隅邊陲,因地處偏遠而自古多為貶謫放逐之地。所以有“天涯海角”之稱。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海南多名士。中原文化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滋養(yǎng)
第九章“十萬進士”。這章主要講在我國延續(xù)千年的科舉制度。作者用一個個逸聞趣事,表達自己對科舉這一制度利弊得失的觀點。同時,通過對歷史的反思,進一步對人類如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做出探究。
第十章“遙遠的絕響”,這個絕響就是名傳千古的“廣陵散”。而這章中主要講的人物就是“廣陵散”的傳世之人——
第十一章“歷史的暗角”是一篇對文化現(xiàn)象,文化圈子中的負面因素的描寫。也是一篇對人性的深刻剖
《山居筆記》被作者自己定位為文化散文,實際上卻以博學通識和豁達胸懷超越了散文形式,呈現(xiàn)出別樣的精彩。它像散文,因為他表達出作者的一種文人情懷。它不像散文,因為他有如雜文般對文化的深刻見解。不止如此,山居筆記更以舉重若輕的筆法,巧妙地把人類歷史文明發(fā)展的壯麗畫卷化為清風拂面的優(yōu)美文辭,讓厚重的歷史與超然的意境完美結(jié)合,重新激蕩出煥然神采!
余秋雨是當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學者、藝術(shù)理論家、文化史學家、電視名人、節(jié)目特邀主持人。著有散文集,對后人影響頗深!
人們在厭棄喋喋不休的道德說教之后,曾經(jīng)熱情地呼吁過真實性,以為藝術(shù)的要旨就是真實;當真實所展示的畫面過于獰厲露骨、冷酷陰森,人們回過頭來又呼吁過道德的光亮,以為抑惡揚善才是藝術(shù)的目的。其實,這兩方面的理解都太局限。杰出的藝術(shù),必須超越對真實的追索(讓科學沉浸在那里吧),也必須超越對善惡的裁定(讓倫理學和法學去完成這個任務(wù)吧),而達到足以鳥瞰和包容兩者的高度。在這個高度上,中心命題就是人生的況味。
——《藝術(shù)創(chuàng)造論》
中國古代繪畫中無論是蕭瑟的荒江、叢山中的苦旅,還是春光中的飛鳥、危崖上的雛鷹,只要是傳世佳品,都會包藏著深厚的人生意識。貝多芬的交響曲,都是人生交響曲。
——《藝術(shù)創(chuàng)造論》
歷史,也可獲得人生化的處理。把人類的早期稱作人類的.童年,把原始文明的發(fā)祥地稱作人類文化的搖籃,開始可能只是一種比喻,但漸漸人們在其中看到了更深刻的意義。個體生命史是可以體察的,因此,一旦把歷史作人生化處理,它也就變得生氣勃勃,易于為人們所體察了。把歷史看得如同人生,這在人生觀和歷史觀兩方面來說都是超逸的,藝術(shù)化的。
——《藝術(shù)創(chuàng)造論》
自然與人生的一體化,很容易帶來誘人的神秘色彩。人類原始藝術(shù)的神秘感,大多也出自這種自然與人生的初次遭遇。時代的發(fā)展使這種神秘感大為減損,但是,只要讓自然與人生真切相對,這種神秘感又會出現(xiàn)。自然的奧秘窮盡不了,人生與自然的復雜關(guān)系也窮盡不了,因此,神秘感也蕩滌不了。
——《藝術(shù)創(chuàng)造論》
如果每宗學問的弘揚都要以生命的枯萎為代價,那么世間學問的最終目的又是為了什么呢?如果輝煌的知識文明總是給人們帶來如此沉重的身心負擔,那么再過千百年,人類不就要被自己創(chuàng)造的精神成果壓得喘不過氣來?如果精神和體魄總是矛盾,深邃和青春總是無緣,學識和游戲總是對立,那么何時才能問津人類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文化苦旅·自序》
我們對這個世界,知道得還實在太少。無數(shù)的未知包圍著我們,才使人生保留迸發(fā)的樂趣。當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確解釋了,這個世界也就變得十分無聊。人生,就會成為一種簡單的軌跡,一種沉悶的重復。
——《洞庭一角》
長江的流程也像人的一生,在起始階段總是充滿著奇瑰和險峻,到了即將了結(jié)一生的晚年,怎么也得走向平緩和實在。
——《狼山腳下》
人有多種活法,活著的文明等級也不相同,住在五層樓上的人完全不必去批評三層樓的低下,何況你是否在五層樓還缺少科學論證。
——《書海茫茫》
諸般人生況味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異鄉(xiāng)體驗與故鄉(xiāng)意識的深刻交糅,漂泊欲念與回歸意識的相輔相成。這一況味,跨國界而越古今,作為一個永遠充滿魅力的人生悖論而讓人品咂不盡。
——《鄉(xiāng)關(guān)何處》
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從出生地出發(fā),越走越遠。一出生便是自己,由此開始的人生就是要讓自己與種種異己的一切打交道。打交道的結(jié)果可能喪失自己,也可能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把自己找回。
——《山居筆記·小引》
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總會有一天從熱鬧中逃亡,孤舟單騎,只想與高山流水對晤。走得遠了,也許會遇到一個人,像樵夫,像路人,出現(xiàn)在你與高山流水之間,短短幾句話,使你大驚失色,引為終生莫逆。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注定會失去他,同時也就失去了你的大半生命。
——《關(guān)于友情》
以平常態(tài),做普通人,是最有滋味的人生。
——《燈下回信》
人生不要光做加法。在人際交往上,經(jīng)常減肥、排毒,才會輕輕松松地走以后的路。
——《燈下回信》
人生的過程雖然會受到社會和時代的很大影響,但貫穿首尾的基本線索總離不開自己的個體生命。個體生命的完整性、連貫性會構(gòu)成一種巨大的力量,使人生的任何一個小點都指點著整體價值。
——《收藏昨天》
如果有一天,我們突然發(fā)現(xiàn),投身再大的事業(yè)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當做一個事業(yè),聆聽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當做一個故事,我們一定會動手動筆,做一點有意思的事情。不妨把這樣的故事稱之為“收藏人生的游戲”。讓今天收藏昨天,讓明天收藏今天,在一截一截的收藏中,原先的斷片連成了長線,原先的水潭連成了大河,而大河,就不會再有腐臭和干涸的危險。
——《收藏昨天》
希望世間能有更多的人珍視自己的每一步腳印,勤于記錄,樂于重溫,敢于自嘲,善于修正,讓人生的前前后后能夠互相灌溉,互相滋潤。
——《收藏昨天》
杰出之所以杰出,是因為罕見,我們把自己連接于罕見,豈不冒險?既然大家都很普通,那么就不要鄙視世俗歲月、庸常歲序。不孤注一擲,不賭咒發(fā)誓,不祈求奇跡,不想入非非,只是平緩而負責地一天天走下去,走在記憶和向往的雙向路途上,這樣,平常中也就出現(xiàn)了滋味,出現(xiàn)了境界。珠穆朗瑪峰的山頂上寒冷透骨,已經(jīng)無所謂境界,世上第一等的境界都在平實的山河間。秋風起了,蘆葦白了,漁舟遠了,炊煙斜了,那里,便是我們生命的起點和終點。
——《收藏昨天》
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窺互監(jiān)、互猜互損,有人則把生命釋放于大地長天、遠山滄海。
——《流浪的本義》
就人生而言,應(yīng)平衡于山、水之間。水邊給人喜悅,山地給人安慰。水邊讓我們感知世界無常,山地讓我們領(lǐng)悟天地恒昌。水邊讓我們享受脫離長輩懷抱的遠行刺激,山地讓我們體驗回歸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水邊的哲學是不舍晝夜,山地的哲學是不知日月。
——《仁者樂山》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