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
在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有這樣一條公路:從青海省西寧市出發(fā)經(jīng)海西州格爾木市到達西藏自治區(qū)首府拉薩市,穿越雪域,跨過山河,它就是青藏公路。電影《天慕》講述的便是開拓這條"天路",被譽為"青藏公路之父"的將軍慕生忠的震撼事跡。
《天慕》真實詮釋了慕生忠將軍和他的筑路大軍僅用7個月零4天,就在青藏高原上修筑出2100公里的"天路"。用開拓"生命禁區(qū)"、鑄就人間奇跡的史詩般的壯舉,不斷敲打內心深處,喚起最原始、最純粹的愛國情與民族魂!
電影原景展現(xiàn)了建設青藏公路的艱辛,更是傳達了老一輩革命者排除萬難、不畏艱險、頑強拼搏的精神。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3000多名英烈捐軀高原,修通了"世界屋脊上的蘇伊士運河"、構筑了青海和西藏的"生命線",創(chuàng)造了公路建設史上的奇跡,結束了西藏沒有公路的歷史,同時也鑄造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路"精神。老一輩人身上的革命精神與理想信念不可或缺,需要我們一代代中華兒女不斷地踐行和傳承。
xx多年來,青海人民依托青藏公路不斷豐富和發(fā)展了"兩路"精神,融入"一帶一路"的戰(zhàn)略構想,這些都為青海的發(fā)展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慕將軍在荒蕪的土地上點化出一條奇跡之路,也為青海點化出一條開放創(chuàng)新之路,如今我們將不忘感恩,珍惜來路,用電影《天慕》回報這條"生命線",向筑路英雄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一條路,中國夢,電影《天慕》透過塵封的英雄傳奇事跡,讓大家深刻
你好李煥英觀后感450字1
大年初一,我和媽媽走進電影院觀看《你好,李煥英》賈曉玲和媽媽之間濃厚的情感深深地感動了我。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想起了我和媽媽之間的故事。
在我記事的時候,就跟賈曉玲說的一樣“一副中年婦女的樣子,”我甚至從來沒有看清楚媽媽變老了。
時光飛逝,媽媽給了我無限愛的力量。她日夜奔波,每天回來都筋疲力盡,可是我卻一點都沒有發(fā)現(xiàn)。
媽媽在我的學習上也很認真,她沒有說累了,不想管了,而是很認真的對待。她也給了我無限的陪伴,讓我在生活上,學習上沒有一點問題。
可是我現(xiàn)在再看見媽媽時,我徹底被這部電影打動了。她以前那年輕的臉,現(xiàn)在早已滿臉滄桑。她那一頭烏黑的長發(fā),早已漸漸地變白。
以前的媽媽都是愛臭美,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可是現(xiàn)在她哪有時間??!就連衣柜里好幾年沒有穿的衣服也不拿出來穿上,她總是說沒有時間,可是我覺得,媽媽是因為我才改變的,為了更好的輔導我的學習,連最基本的穿衣打扮都不能達到。
我覺得在媽媽還沒有蒼老之前,每天好好學習才是對媽媽的回報,多陪陪她,不要讓她操心,這才是對媽媽的愛!
你好李煥英觀后感450字2
《你好,李煥英》看哭了一個又一個觀眾,原因無他,因為情真意切!因為這是賈玲自己最真實的感情!世間事,唯有真情最動人!世界上如李煥英一般的女子,太多太多,如電影中最后說的那樣,我們都忘記了母親,也曾是一個少女啊!她們?yōu)榱宋覀兏冻龅臓奚?,我們不論如何也難以報答,而我們最好的選擇,便是滿足母親的心意,過得幸福,健康快樂,這才是給母親最大的'慰藉。
故事開頭交代賈玲出車禍穿越到幾十年前,現(xiàn)實是賈玲的母親因為車禍去世,這是現(xiàn)實和虛擬的錯位。
中間有很多包袱,都挺好的。但觀眾此時看著這些美好,就像看著將要凋謝的花朵。花兒越美,凋落的時候越讓人傷感。
最后一段演繹的都是家庭瑣事,可能你我都經(jīng)歷了無數(shù)遍,可你知道,她再也沒有機會經(jīng)歷了。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你看。感覺這段如果可以再收斂一點,觀眾的情感宣泄會更充分。
這部影片笑中帶淚,通過一些簡單的故事,描繪出了母親對于我們那些我們從未知曉的關愛。母親應該就是這樣的,簡單而普通,但在為人母這件事情上,母親做的不簡單,或者是在別人眼中看似簡單,母親已經(jīng)傾其所有了。這就是我們每個人的母親,或者說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母親。
你好李煥英觀后感450字3
大年初一新上映的電影《你好,李煥英》深受觀眾們的喜愛。昨天,我也去觀看了這部感人又好笑的電影《你好李煥英》。
電影以真實事件改編,主要講述,是賈曉玲與媽媽李煥英共同穿越回來的故事。
這部電影也是賈玲未完成的心愿,她也是以這種方式來寄托自己的心愿。
賈曉玲在18歲的時候,她的媽媽李煥英卻因意外去世了,可是剛剛考上大學的賈曉玲還沒有來得及報答母親,沒想到一心想要成為母親驕傲的她卻因母親嚴重意外,而悲痛萬分。重回1981,她憑借自己超前的思維讓自己的母親”大有所為”。
電影中的賈曉玲想要和別人家的孩子一樣大有所為能為自己的媽媽增光添彩,可是她媽媽李煥英并不這么想,她覺的只要她自己的女兒能健健康康的成長就好了。每位母親都很偉大,賈玲剛考上大學,因為學費的昂貴,李煥英就每天省吃儉用,在大雪天里也省下錢來,自己走路回家。
母愛的偉大,做為兒女,我們應孝敬父母,每一位母親都是如此,她們都用著自己的方式來保護,來愛著自己的孩子,我們也要回報父母,好好的愛著他們。這部電影也正是送給天下的每一位偉大的母親。
你好李煥英觀后感450字4
在我印象中,我看過的電影中,令人淚目的電影有很多,但是沒有一個能比這部電影更加催人淚下,它就是《你好,李煥英!》
這部電影是根據(jù)賈玲的親身經(jīng)歷改編而成的,李煥英是賈玲已故的母親。這部電影講述了女演員賈曉玲在經(jīng)歷了母親出車禍后,由于某種原因穿越到了1981年,并與自己年輕時的母親李煥英相遇,兩個人成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賈小玲本以為可以通過自己的超前的思維讓母親過得更加幸福,可最后她才發(fā)現(xiàn),自己所謂的“年輕時的媽媽”,其實就是現(xiàn)實中的媽媽。
電影的前面大部分都還不算很感人,但到了最后那一部分,我的眼淚就開始不受控制地向下流。起初我還有些克制,可到了后來,我就干脆直接讓眼淚在我臉上翻飛。真不是我夸張,我的面部肌肉都開始抽搐,這絕對是我看電影哭得最狠的一次。
看完這個片子,我的感受就是父母有什么想做的事情,一定要趕緊陪著他們做完,別等到晚了才追悔莫及,畢竟我們不像影片中的人物一樣可以穿越回過去。所以活在當下吧,抓緊做好每一件事!
你好李煥英觀后感450字5
大年初三的晚上,我和媽媽在電影院一起觀看了《你好,李煥英》這部令人期待已久的電影。
這部影片,從2001年賈曉玲冒充考入名牌大學說起,她的母親不幸遭遇車禍,賈曉玲情緒崩潰邊緣之時,意外穿越到了母親年輕的時代——1981年。電影就這樣以圍繞著“讓母親更高興”為目的開始了。
她先是幫母親買下廠里的第一臺電視機,然后又幫助母親挽回了排球比賽的顏面,又幫助母親找對象……
然而當她做完這一切準備穿越回去的時候,她突然間發(fā)現(xiàn)自己的褲子是母親縫的,然而當時母親還不會縫褲子。他這才意識到母親也穿越回到了1981年,接著便開始回憶與母親的過往……影片就以這樣溫馨的結局結束了。
記得影片還沒有播出時,就在網(wǎng)上看到了賈玲的拍攝的幕后花絮,她多次因為太感動控制不住臉上的淚水淚流滿面。她在拍攝中還提到,張小斐(影片中飾演賈玲的媽媽)跟自己媽媽年輕時一樣很愛笑??磥碣Z玲以是為了紀念媽媽拍的這部戲??!
生命只有一次,可是愛家人的這顆心卻有無數(shù)次。當春風吹遍大地,帶家人出門散散步,散散心,陪陪家人,吹散一年來的悲傷,迎接嶄新的2021!
《天幕紅塵》讀后感1
用了三天的時間讀完了豆豆所寫的《天幕紅塵》這本書,這是朋友推薦的一本書,之前看過豆豆的另一本小說《天道》,同名電視劇《遙遠的救世主》,兩本小說都對文化屬性,人性有很深刻的思考。在《天道》里邊,主人公對“神及道,道法自然,如來”有很多的論述,故事的展開也是圍繞主人公的理解展開的。而這部《天幕紅塵》延續(xù)了這一思路,提出了“見路不走”的理念,也就是實事求是的具體實踐,作者借人物之口,闡述了見路不走的具體思路,并通過人物的事件經(jīng)歷來闡述作者的思考。
小說的開頭就明示:見路不走,是要見,見性,見智,著相,著禮,品鑒有別,親密有度,這是個沒有道法的紅塵,而且有時還要你滾一下,這是個沒有方向的名利場,有時會絞一些你的肉。這就是你頭上的天幕。天有道,則無常道,事于道,則天有道看與事則無常,無常則明,明則通,則世事洞明。世事洞明則世事可治愈,漸達佳境。
羅家明踐行“見路不走“而自殺于莫斯科。羅家明的莫斯科投資失敗自殺,不是見路不走,而是事于道,又走了一條見路不走的路,見路不走就是實事求是,不住一法,也可以理解成不拘經(jīng)驗教條,羅家明栽跟頭是呈因果存在的,誰具備了那種條件誰都離栽跟頭不遠了。條件的可能,條件的可能是什么:就是實事求是,“想”管不管用?想只管想的用,每個條件只管它這個條件的用,不管別的用,如果你面對的不是正確,你跑一輩子也沒有用,老天爺不會因為眾生心誠就把有志者都成全了,條件的可能是啥,就是讓你想可想之想,能可能之能,你想了條件不可能的,一分錢也是貪心,只要是條件可能的,多少都是正常。實事求是是個很大的概念,很原則,很寬泛,只是你聽過了,不覺得它神道了,不覺得它神道并不表示你就真懂了,更不表示你就能操作了,就像很多人說實事求是的時候,其實實事求是是根本不關他的事,他那樣說只是想表示他是明白人。見路不走是“見路非路,即見因果”的意思,跟“見相非相,即見如來”是一個道理。見路不走是實事求是的執(zhí)行和具體,更具提示性,更容易理解和操作。啥叫路?成功者的經(jīng)驗、方法叫路。路管不管用?管用,不管用早就沒人走了,它管借鑒、模仿、參照的用,但是我們說它有漏,不究竟,因為成功者的經(jīng)驗是他那個條件的可能,你不可能完全復制他的條件,完全復制了,也就不是你的人生了。見路不走就是提示你,不要拘于經(jīng)驗、教條、要走因果,只有因果是究竟的,是無漏的。是人就會有錯,但你至少有了這種意識,比起唯經(jīng)驗唯教條就少出點錯。啥叫命運呢?除了不可抗拒的外力外,剩下的不就是多出點錯與少出點錯的區(qū)別嘛。
如來是啥?這得從因果律說起,什么條件產生什么結果,這就是規(guī)律,這個規(guī)律是怎么來的呢?不知道,因為說出來就已經(jīng)錯了,有來必有去嘛,而因果律無所從來,也無所從去,人們就用如來這個詞來表述這種性質?!耙娤喾窍?,即見如來“的意思通俗點說就是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這里的如來當真相講,往大里說就是了悟得到的意思,迷信和科學都用得道這個詞,是迷信還是科學就看你的甄別能力了。
見路不走不是讓你跟別人不一樣,也不是讓你跟別人不一樣的,它不以一樣不一樣為判斷,它是讓你立足自身的條件,以自身的條件可能為判斷。一個人如果要做高人,甭管啥道理先別妨礙他做高人再說,這時候甭管啥道理都會被歧讀,只要你還有一顆做高人的心,你就會這樣,由不得你自己。這時候見路不走就不再是實事求是了,而是我要跟你不一樣,我得是高人、高招,這就背離了條件的可能性。他就會放大了他愿意放大的,縮小了他愿意縮小的,他載跟頭就是必然。
如何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舉個例子:手搟面比機器面好吃,這算不算路呢?但隨便找個人做的手搟面并不一定有機器好吃,但不能說他的手就不是手了,說手搟面比機器面好吃,是由經(jīng)驗歸納出的教條,不為錯,也很管用,用來判斷面條很方便。但我們說他有漏,實相是什么呢,是軟硬度,是薄厚寬窄,是給面團做功的方式和方向,是面的結構等等??傊灰銤M足了好吃的面條所要求的那些條件,不管你是用機器的方式還是人工的方式,它都出那個結果,這取決于你需要那種方式,如果你是大規(guī)模的連鎖店,機器方式的產量、成本和質量的穩(wěn)定性就有優(yōu)勢。如果你的思維被束縛在手搟面比機器面好吃的教條里,你這個好吃的面條要想實現(xiàn)大的市場系數(shù)就很困難。
見路不走就是你不能跟著經(jīng)驗、教條瞎跑,也不能跟著形式走,只看因果、本質,只按它的條件可能去說,至于跟別人一樣不一樣的不用去考慮。也許是一樣大,也許是不一樣的。人最愿意走捷徑的,比如誰誰的成功之路,他以為別人成功了,他照搬過來也會成功,那就危險了。唯經(jīng)驗唯教條,這東西害人。
《天幕紅塵》讀后感2
讀過豆豆的《遙遠的救世主》后,意猶未盡,模糊的明白了所謂的天道,就是按規(guī)律辦事,沒有神乎其神,只有道法自然,如來;所謂的“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之分,也決定了個人的人生高度,“怕?lián)煛?、“靠別人”只會讓機會從身邊白白流走,你只能靠你自己,也唯有自己;所謂的生存尺度就是“能人所不能,忍人所不忍”,你的生存空間就比別人的要寬廣;所謂的生死,該生則生,該死則死,想就去做,坦率一點,既然選擇,就要承擔選擇所帶來的后果,無論好壞,這就是人生。
講理論誰都能講一大堆,但做起來所謂的大道理都已拋諸腦后,該為生存煩惱還是該無聊,一樣不缺、一樣不少。在我讀過《天幕紅塵》之后,我似乎對于《遙遠的救世主》中所闡述的理論有了一點落地的踏實感,其中對我本人影響最深的一句話就是“人們總是勤于動心,懶于動腦”,這句話已赤裸裸的揭露了問題的本質,我經(jīng)常想,左想右想,但我只是在用“心”去想,然后就產生了一大堆的妄念、貪念,所有背離實際的想法都成為我焦慮、困惑不安的沉重負擔,我背離了“實事求是”的思想,我忽略了用“腦”去想:我想要達成什么樣的目的?——達成這一目的的關鍵因素都要哪些?——我自身具備哪些有利條件?——我自身仍然欠缺哪些條件?——開始實踐并不斷修正。
我之前總是幻想有個絕好的機會砸向我,或者有個大腿讓我抱一抱,或者有什么訣竅可以一步登天,然后我等啊等。這么一分析,我仍然是在“靠”,我仍然是在靠別人、靠機會、靠狗屎運,唯獨我忽略了靠我自己,我仍然是“弱勢文化”人群里的一員,能通過此書看清我自己的本質已經(jīng)是難能可貴的收獲。
成功必有成功的理由,那就是遵循了規(guī)律,所謂的訣竅,不過是更能看清規(guī)律少走的彎道,沒有多神,就是實事求是?!耙娐凡蛔摺?,初讀此四字好像又點故弄玄虛之感,但讀完此書,卻覺得這四字卻能時時提醒自己要“實事求是”?!皩嵤虑笫恰币馑级级?,甚至都屬于爛大街的名詞,可是你一操作,必然會把這四個字拋諸腦后,你只會無限放大你愿意放大的,無限縮小你愿意縮小的,坐等收益,無奈你卻成了被收割的對象,當失敗真正來臨的時候,你仍一頭霧水。因此,見路不走,更具備可操作性,能時時提醒自己,“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要立足于自身條件,想可想之想,能可能之能,你想了條件不可能,一分錢也是貪心,只要條件可能,多少都正常。不要拘泥于經(jīng)驗,不要怕不同,也不要怕雷同,是否與經(jīng)驗相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看因果,或者說只看因果。
我至今尚不清楚為什么豆豆將《天幕紅塵》作為本書的書名,書中雖然有感情線索,但是無論是方迪還是戴夢巖都不像《遙遠的救世主》中丁元英和芮小丹二人心靈相通、心心相惜的愛戀;無論是丁元英還是葉子農,都是崇尚自由,想要在塵世間尋求一凈土的人物,有種看破紅塵或者說與塵世間的人們格格不入之感,為何還要“天幕紅塵”呢?
《天幕紅塵》一書中,讓我很感興趣的不是葉子農的感情主題,也不是奧布萊恩如多米諾骨牌般的設計,而是葉子農與老九在一起分析老九所開飯店衰敗問題所在以及如何發(fā)展的談話,輕描淡寫的一席話卻有撥開迷霧、理清脈絡之效,而老九的問題,也是大多數(shù)人們困惑之所在,與其說我在讀書,不如說我在書中想要尋求解決自身困惑的答案。
另外,在看此書前,當別人提起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解放思想、民主等詞,我會不屑一顧,上學時早被政治課摧殘過無數(shù)遍的詞,我甚至會在心理嘲笑一句“老土”,可在讀完此書后,我只有自慚形穢,為自己的無知,只知表象不知深意的詞義理解,果真是無知者無畏?。?/p>
這是一本值得人深思的書,也許能解開你此刻的困惑,足矣!
《天幕紅塵》讀后感3
葉子農父母均是干部,父親還是將軍,文革中死去。葉想弄清楚父母至死都忠誠的那個信仰到底是什么,16歲開始研究馬克思主義已有22年,為能夠直接讀原著,文革時學習了英文和德文,之后政治大學學習兩年后退學,佛學院學習兩年后退學。
葉子農最看重自由,有賺錢的能力,無賺錢只要的欲望,只要掙的錢否自己用了就馬上停止,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沒有人關注,沒有人圍觀,沒有人評論,只他一個自由身。
葉子農是個極具智慧的人,研究涉獵范圍有馬克思主義、宗教、哲學、西方政治、經(jīng)濟學等,根據(jù)小說最后描述的張志誠翻看葉子農的筆記內容來看,葉的研究都有自己的見解和分析。以上這些領域隨便一個拿出來普通人都要研究不知多少年都走不出來,由此可見葉子農的心智與頭腦之強。
羅家名投機生意因蘇聯(lián)解體而夭折,欠下巨額債務無力回天,走投無路開槍自殺,妻子林雪紅根據(jù)多年前葉子農給羅家名的一句話“見路不走”,求助華僑商會召集所有債權人到德國開會,當時葉子農在德國生活,目的是期望葉子農能夠救羅家于水火之中,德國之行除了林雪紅其他債權人都不認為會有結果,何況此事葉子農還蒙在鼓里啥都不知道,且葉的經(jīng)濟能力也不夠支付所有欠款。大家也就是看在華僑商會的面子上走個過場而已。
誰也沒想到的是葉子農了解到羅家的情況后,用了1天多點的時間就接下羅家的燙手山芋,不單單是口頭答應負責,而是直接給出了具體解決方案。從這個方案來看,葉子農對當時的國際局勢有精準的判斷,并東西各國法律及政局發(fā)展趨勢走向,方案考慮到華僑商會的影響力,羅家在蘇聯(lián)的情況,中國國內的形勢等來制定的,詳細、具體、考慮了方方面面、對各種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都提前分析好拿出對應方案,做到了全面把控。
面對天上掉下來的頭疼問題“巨額債務責難”,葉子農沒有推脫逃避,僅僅憑當年羅家明對他能力的信任、賞識或者說是幫助,就攬下這件事,為了取信債券人還提出可以將自己的房產及存折內現(xiàn)金用于該方案前期實施用的資金。干脆利落不拖泥帶水有擔當。最后解決方案成功的解救了羅家,并將欠下的債務都還清。
因債務問題香港女明星戴夢妍對葉子農一見傾心,而后到美國留學的方迪(其父為中國軍界高官)因其才華和智商愛上葉子農。
小說是以悲劇結局的,這個和豆豆另一部小說《遙遠的救世主》的結局有些類似,遙遠的救世主里男主丁元英創(chuàng)造了一個劫富濟貧的神話。女警官芮小丹愛上了他,最后在抓捕在逃疑犯時被炸彈炸掉雙腿,為不給別人帶來麻煩開槍自殺。丁元英收到芮小丹的死亡通知時雖無明顯情緒波動卻自己在洗手間吐了幾口血,應是悲愴。這里是葉子農因處理并解決了羅家的債務危機,引起了幾波人的關注,羅家債券人布蘭迪就是其中之一,布蘭迪是美國當時最大的電視公司的編輯,負責政論板塊,工作內容就是針對每日發(fā)生的國家國際大事件進行分析評論,對美國民眾起政治引導作用。布蘭迪從葉子農的特殊身份、經(jīng)歷以及思辨能力、洞察力和他研究的馬克思主義等看到了新聞價值,想利用葉子農拍攝政論片讓他就馬克思主義觀點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評價。葉子農為拒絕此事得罪了這家公司的總裁,為教訓葉子農對待自家總裁的不禮貌,時任總裁助理的'奧布萊恩決定教訓一下葉子農,奧布萊恩實際是美國前情報局高官,退休后返聘到這家公司。奧布萊恩設計一條絕殺,讓葉子農曝光于全世界,徹底摧毀了葉子農想要低調做人低調生活的希望。讓葉子農的處境變得無處安身,回中國,國人會罵他是漢奸,呆在歐洲,歐洲的自由民主人士會因他是共產者而攻擊他。最后的結局是葉子農在巴黎被極端分子槍殺,當場死亡。按照葉子農的遺囑遺體火化骨灰撒進河里隨水流走,不留墓碑不需祭奠。
看到這里,我腦海里只有一個詞“天涯孤獨”。
葉子農太聰明,所以他也特別孤獨,十幾歲時父母就因文革去世,之后葉的人生中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一個人,雖然他很享受一個人的生活,但是人畢竟的是群居生物,只要葉子農還沒有脫離人的屬性,他就有情感的需求,只是在他的生命里能帶給他溫暖的人太少了。
我羨慕他的頭腦,卻恐懼他的孤獨。
《天幕紅塵》讀后感4
我最近想寫一個小說,也算給之前的日子收個尾打個包,好繼續(xù)往前走。
就開始讀大量的小說,抓哪兒讀哪兒。越讀得多就越覺得難,攢一包日記容易,回首生活讓她精彩好看難。且寫且試吧。
說回正題,這本書。
讀任何一本書都有個緣起,朋友的推薦,排行榜的偶遇,甚至出版社的贈送,都是。這本書的讀到,得倒回到《遙遠的救世主》的閱讀去,那是同一個作者的作品。
之前有一段時間我不讀小說的,生活壓力大的,沒時間還要掙錢,桌子上的擱的都是《期貨市場技術分析》、《怎樣選擇成長股》和《證券分析》。就是在這樣與小說隔絕的環(huán)境中,我還是接觸到了《遙遠的救世主》這本書,因為濃湯野人在博客里提到“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吳伯凡的一篇文章也提到這本書,于是我找來看了。讓人耳目一新的一本商業(yè)類的小說。
說《天幕紅塵》為什么要說《遙遠的救世主》?不僅僅是因為是同一個作者作品的問題,還有一個小說寫作怎么突破的問題。
《遙遠的救世主》的主人公叫做“丁元英”,這本小說后來改成電視劇《天道》,王志文演了這個角色。《天幕紅塵》的主人公叫做“葉子農”。
兩個角色都被設計為有智慧的世外高人,旅居德國(作者自稱自己作品的靈感就來自一位旅居德國的朋友),似乎是為了刻意體現(xiàn)兩人的區(qū)別,兩者被設計成商業(yè)精英與哲學研究者、名校畢業(yè)與兩次退學、普通出身與將門之后,甚至發(fā)生作用的場景也分別是國際大舞臺和山東農村。
角色細節(jié)的設置不可謂對比不強烈,可我讀書的時候,卻老從葉子農角色的身上,讀出王志文老師的味道,王老師演的是誰啊,是“丁元英”啊。
說到底,“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跟“見路不走”是一回事,丁元英就是葉子農啊。
反正我讀書的時候,一直自動腦補王志文版的葉子農出來,那對話、那斷句,分明就是他說的。還有書里方迪這個角色,雖然戲份沒法和《遙遠的救世主》里的“芮小丹”比,可她難道不是芮小丹嗎?
我沒有說這部小說作品成就不高的意思,作者在《遙遠的救世主》中塑造了丁元英這個智者形象。人物雖然已經(jīng)飽滿,但是他的思想,他的“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那本書并沒有說透,至少沒有直白地說透。
這是個不滿的點,所以這部作品里有改變,要讓他“滿”。這本書里安排了好幾場葉子農和不同人士的理論交鋒,葉對自己的理論進行了大量的直接解讀,這在丁元英是沒有的??梢哉f這一部書里,就理論的闡述這方面,葉子農相比丁元英,是要充分的多,也飽滿的多的。
作者在小說里加入了一個有自己哲學體系的重要角色,就等于加入了哲學體系到書里。這個嘗試在丁元英身上沒有完美地完成,就有了葉子農,和這本書。丁元英和葉子農兩個角色,合在一起(或者還有作者成名作《背叛》里的某個角色),去完成作者想要闡述的某種方法論的實踐和宣講。
因為有這層關系在,所以這兩本書實際上是一本書,所以他的語言、篇章和布局都非常的一致。
類似的情況還有庹政的官場小說《男人的戰(zhàn)爭》和《青銅市長》。也是第一部橫空出世時,完全是一種震撼的新寫法,當?shù)诙客瞥鰰r,讀者會希望得到一次同樣的新的顛覆和震撼。但是,對不起沒有,因為作者還沒有把問題講完講透,所以他需要換一個名字換一個場景來繼續(xù)講。兩本書合在一起才是整個作品,許多角色重在一起才是整個人物。
這兩本書里頭,作者都通過角色在講方法論,也因此難懂。作者懂不懂我不清楚,反正不少段子感覺都可以琢磨。
其實這樣的書,文案特別好寫,“濃湯野人整個棉花歷程中唯一提到的一本書(實際他提到的是《天道》)”,這得有多少人讀?反正我就是因為這個接觸到這一系列作品的。
總的來說,兩部小說可讀性都不錯,值得讀。如果不愛讀書,《遙遠的救世主》有改編的電視劇《天道》,王志文演的丁元英,演得很好。
《天幕紅塵》讀后感5
豆豆的書一向是上乘之作,天幕紅塵便是至今三部中的集大成。每個人物都少了些故弄玄虛的清高感,雖說還是用僻徑撥大道,卻有了更多四兩撥千斤的合理性。天幕紅塵可貴便在每個人都不努力逃脫紅塵,出世入世的問題在一點兒也不做作的環(huán)境里自然而然地得到解決。
豆豆引導我們看到的問題部分與《悉達多》一書中傳遞的思路不謀而合。自我意識強烈、試圖出世之時,悉達多聽身旁自然之聲,是蛙聲、水聲、鳥聲、蟲的窸窣聲和風的過往聲,種種聲音分割開來,具有清晰之美,卻缺少大成之象。自覺意識漸強、出世后再入世,蛙水鳥蟬,融為一體,再也無需分辨各種,自然之音在耳畔心中。
葉子農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靈魂中沒有絲毫道德制高點或思維包袱的兩袖清風?!安磺笏啦磺蠡睢埃瑳]有《遙遠的救世主中》那自知高明、以低調作為贖罪的姿態(tài),也沒有《背叛》里那處心積慮的陰謀和最后英雄主義化的遵循因果。葉子農不扶貧,也不復仇,不為了愛報答,也不為了愛妥協(xié)。靜下來想一想,每一個在這幕中出現(xiàn)的人于葉子農都有所求,求他悟的能力、道的渠道、愛的呈現(xiàn)、智慧換取財富的可能和真理的存在與瘋狂。葉子農呢?他不要,也不拒絕。實事求是,因果論與經(jīng)驗論的辨析,葉子農是最好的實踐者。
他不像丁元英一樣登廟堂求道,卻在追求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參透了這一切。也許,當人以一件事為本身而非工具之時,見路不走便是唯一而又自然的選擇。他不像背叛男主角一樣在最初拒絕麻煩,抗拒愛最后不能自拔沉溺愛,他設計他參與他識穿陰謀他成全陰謀。因為他的底線在求是而非求生。故事的精彩之處便是葉子農此番棋逢對手。美國新聞人看到他的道,以政治國家搏斗,道走下神壇,葉子農維護道的精神卻永遠停在了一個讓人驚嘆的高度。
天幕中,沒了一個絕決、聰慧、為了愛的占有挑戰(zhàn)愛人生存邏輯的女性。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有條件無心智的追求者,和一個有洞察卻幾乎無交集的暗戀者,影星的追求和兩者相處的模式自然而等距,她永遠不懂他,他也不因為有人懂或奮力懂自己而愛上她,這樣的自由讓人肅然起敬。方迪無意中得知葉子農的”見路不走“,遠遠地懂他,關注他,最后在他的墳上迎風流淚,也只是一句默默狠狠的好喜歡你。讀到最后,腦海中突然浮現(xiàn)出俞飛鴻的形象,要是這部小說能夠變成銀幕之作,我希望是她扎一個馬尾,走在紐約街頭,晴朗,堅定。超越了感情,這樣的情感讓人覺得我們可以是高級的動物,流淚,犯錯,也是高級動物。
從《背叛》《遙遠的救世主》到《天幕紅塵》,守道法卻不守法,看似吊詭,卻也似乎正當,作者沒有為良好的終極目的過多辯護,所以最后都將主人公推向死亡或孤家寡人的隔絕。到了天幕中,豆豆更懂愛了。實事求是的道法如來如此浪漫又高深,猶如那消散在柏林風中的薄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