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陽光燦爛的日子》,有一些感想,總體感覺是一部具有真實寫照的電影,它所表現(xiàn)的是一種記憶、青春覺悟的真實狀態(tài)。
這在這部影片里,姜文和王朔其實并不是在這個片子中講述文革,而是在講述文革期間的他們自己的青春和愛情,《陽光燦爛的日子》這個片名本身就說明了問題――沒有誰會認為那個特定的年代真的會有一段陽光燦爛的時光,電影開頭就需要我們仰視的偉大領(lǐng)袖雕像也好像在用他的巨手指點我們,因為對于這群孩子來說,沒有父母管教,沒有老師的約束,即使是文革也只是一段讓他們盡情玩耍闖禍的日子,這種無止境的自一由在孩子們看來是最陽光燦爛的生活。與此相呼應(yīng)的是,在電影的結(jié)尾,電影膠片的顏色由彩色變成了黑白的`,也許姜文認為文革的那段日子應(yīng)該是馬曉軍人生中最多姿多彩的時光,跟那段最肆意的生活相比,現(xiàn)在的他縱然開著卡迪拉克也已經(jīng)失去了當(dāng)年那燦爛的色彩。
在影片當(dāng)中從馬小軍遇到米蘭,確切的是看到米蘭的彩色照片,馬曉軍有了生命中對異性的第一個燦爛的發(fā)現(xiàn)。一直到80年代初彩色照片都還是剛剛出現(xiàn)的奢侈品,所以隨著對米蘭神秘感的逐漸消失,她的照片也在馬曉軍眼中失去了初見時的光彩,變成了原有的黑白色。馬曉軍也從同伴那里聽說了米蘭的事,但是對米蘭的好感使他根本沒有去理會那些傳聞,然而米蘭與劉億苦關(guān)系的曖一昧等事情,最終使得馬曉軍對她的不屑與厭惡。
在最后被踢下游泳池的鏡頭中,在水中的無助同時也象征了他的被孤立,但是鏡頭中表露出來的些許沉一淪與疏離好像又在表達他的一種玩味感,也許是在呼應(yīng)影片結(jié)局志得意滿的馬曉軍開著名車細數(shù)兒時伙伴的落魄時的那種成就感。
這實在是一部很混亂的電影,確切地說,是一部需要大腦頻繁運轉(zhuǎn)、思考的“燒腦”電影,一篇簡單的影評不足以承載電影厚重的內(nèi)容,年齡的局限和生活的閱歷讓我只能作為一個旁觀者,簡單談?wù)勥@部電影的
畢業(yè)于中央戲劇學(xué)院表演系的姜文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演員”臉,他的氣質(zhì)有些粗獷,神情也總是帶著點玩世不恭,他用一個個電影角色證明了自己的才華:《有話好好說》《尋槍》《天地英雄》《綠茶》《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以及最為影迷所熟知的《紅高粱》。
對于一個才華橫溢的演員來說,隱藏在角色之下演繹別人的生活已經(jīng)不能讓他滿足,于是有了他導(dǎo)演的第一部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講述了70年代,在部隊大院長大的一群孩子混亂、激情、放肆甚至有些憂傷的'青春。就像每個畫家都會為自己畫自畫像,每個小說家都會把自己的經(jīng)歷放進筆下的人物中一樣,這部《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姜文對自己童年生活的寫實與回憶,影片中對年少時朦朧青澀的情感處理得生動、細致,少年的率真與青春的氣息從頭至尾都溢滿整部電影。這部帶著對青春的感悟和情懷的電影為姜文收獲贊譽無數(shù),也讓他從演員姜文成功轉(zhuǎn)身為導(dǎo)演姜文。
在電影中加入幽默元素,反映社會現(xiàn)實是姜文擅長的,《鬼子來了》雖為一部以抗日戰(zhàn)爭為背景的影片,但在片中姜文對中國國民的愚昧、麻木和奴性真實而略帶夸張地展現(xiàn)了出來,這部迎刃而上、完全區(qū)別于同題材主旋律電影的影片,確立了姜文在影壇上獨特的地位。
有影迷這樣評價姜文,“陳凱歌書生意氣、張藝謀農(nóng)夫悲愴、馮小剛市井流習(xí),唯有他是居高臨下的貴胄英華”?;燠E于天子腳下的皇城,在部隊子弟中穿梭,或許他應(yīng)該像他神情中的那抹玩世不恭一樣,恣意游戲于這個世界,然而他卻懷揣著悲天憫人的英雄主義情懷,并執(zhí)著在自己的光影世界里毫不吝嗇的描繪著。
2007年,姜文自編、自導(dǎo)、自演的電影《太陽照常升起》上映,這部偏“意識流”的電影讓許多影迷大呼“看不懂”,四段不同的故事,多種敘事手法,充斥著肆意荒誕,極具魔幻色彩,在獲獎無數(shù)的同時也爭議頗多。2010年,一部《讓子彈飛》讓姜文票房口碑雙豐收。
影迷對他才華的肯定讓他四年磨一劍的新作《一步之遙》備受期待,但是這一次,既沒有文藝片的口碑,亦沒有商業(yè)片的票房,冰火兩重天的評論,讓《一步之遙》在好與壞之間一步之遙。其實它只是講述了一個很簡單的故事,姜文飾演的馬走日一手操辦的“花國大選”讓舒淇飾演的完顏英在上海灘一舉成名,而完顏英在與馬走日的朝夕相處間,意外地愛上了他,但是在感情上不含糊其辭的馬走日拒絕了完顏英,完顏英沉浸悲傷意外死亡,馬走日成為了最大的嫌疑人。伴隨著馬走日的逃亡,各方勢力粉墨登場,各自角力,上演了一出冷漠荒誕的鬧劇。
影片中有媲美好萊塢歌舞片的恢宏場面,除去舒淇的普通話配音偶爾讓人出戲外,主演們的演技毋庸置疑,但即使這樣,對于生活閱歷還不甚豐富的我們來講,用140分鐘聽姜文講述這個看似簡單的復(fù)雜故事,確實有些過于繁贅。許多中途退場的觀眾埋怨姜文“怎么就不能好好講故事”,過于花哨的形勢沖淡了故事本身,但故事本就不是姜文刻畫的重點,他要拼湊的是情懷。武七無恥的洗錢陰謀、娛樂狂歡的真實內(nèi)幕、項飛田為仕途恩將仇報、王天王作為政治家專用文藝工作者的丑惡嘴臉,或許我們生活中也會有類似的境遇,但社會本就是這樣,不只有碧海藍天,也會有污穢臟濁。他的英雄主義情懷,讓他悲憫于社會中每個人命運的無常和人性的陰暗面。但電影就是電影,即使是主觀意識過強的導(dǎo)演,也需要用許多個場景來構(gòu)筑自己的故事,所以我們不必過多地去解讀每一個鏡頭的意義。
有的人波瀾不驚地講述故事,有的人聲勢浩蕩地構(gòu)筑場面,而姜文,他不動聲色地拼湊情懷。
《黃金時代》
都說年輕人普遍就是浮躁的,我仔細想了想,如果我干的不是立竿見影的事,就做你們現(xiàn)在在做的事,做個30年也許和你們一樣了,只是30年后的我想要的和現(xiàn)在我想要的是同一個東西么?
就像都說青春不能只圖一時開心,可不圖一時開心又算那門子青春。
與人對話的一個誤區(qū)在于,說點深刻的,不解釋術(shù)語,不是一樣層次的背景,聽不懂。說點淺顯的,其實我們并沒有交流,只是說了而已。
就像我看似讀懂了這篇小說,但或許是對它還一無所知。
黃金時代這本書,滿篇都是看似打趣的閑談,卻看得出作者文革期間深深的無奈。
到了歲數(shù)就要性交!王小波的性,總是那么漏骨,但卻是那么真實?;蛟S對于這人類的本能來說,不就是應(yīng)該如此嗎?
21歲也同樣是我的黃金時代,總是心高氣傲,覺得自己有接管一切的能力,但現(xiàn)在才知道之前的歲月靜好都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蛟S只有像我現(xiàn)在這樣走入社會,我的受錘之旅才真正開始。
就像小波說的:我們的生活或許不應(yīng)該是我寫的樣子,但事實上它就是我寫的樣子。
《黃金時代》讀后感2
王小波說:那一年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我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
我也曾設(shè)想過我的黃金時代,沒有太多的煩惱,靜坐時偶爾發(fā)發(fā)呆,獨處時迷惘一下未來,閑時看書賦詞,有交心的'朋友,想要到達的遠方,和一場滿心歡喜的戀愛。為了自己所熱愛的一切,鍥而不舍的勇敢追求,哪怕山河險阻,路遙馬亡。
黃金時代的我們總是年少輕狂,也許我們根本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依舊那么迷之自信。我們看不慣社會的種種不公,也不肯輕易向這個世界妥協(xié)。
但這個世界上從來都沒有絕對的公平,上帝賦予每個人的超能力都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擁有美貌,有的人擁有智慧,有的人擁有財富,有的人擁有勤奮。每個人都擁有屬于自己的特質(zhì),細細雕琢,有一天,它一定會閃閃發(fā)光。
不過在我們這個浮躁的社會里,功名論,皮囊論,權(quán)術(shù)論,總是占據(jù)著我們荒蕪的心靈。我們總是相信這世界有捷徑可走,如何一個月追到男神女神,如何畢業(yè)年薪百萬,如何三個月考研清北復(fù)交。這是我們很多人的通病,我們每天都在思考這些問題。我們的黃金時代,好像就在我們還沒想清楚這些問題的時候,就悄悄溜走了。
我們總是很忙碌,可是忙碌的事情卻并不是那么的有意義;我們總是很迷茫,迷茫的思考人生,卻忘記了走好當(dāng)下的每一步;我們總是自我催眠,自我感動,自我佛系,一步步變得不像那個想要成為的自己。黃金時代那些向往的愛情、友情、理想、遠方,好像就變成了一紙笑談。
這個世界很大很大,我們的心很小很小,它能容納的東西十分有限,人一旦貪心,給自己的心擴容,心就會碎成一片一片。在我們的黃金時代,住進心里的應(yīng)該是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人,美好的事,純粹的自己,而不是那些無關(guān)痛癢的人,不是那些不干不凈的雜念,不是那個自己都瞧不起的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黃金時代,有的人成為了黃金時代的高端玩家,有的人則成為了倔強青銅。很多可控和不可控因素,為每個人寫出來不一樣的答卷,但愿我們都是眼里睡星星,心里住太陽的人吧。
《黃金時代》讀后感3
在釜山,用A4紙讀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兩個晚上,用瑜伽后的休息時間finish掉。
作者用一些看似極其不入流的思想去諷刺那個糟糕荒謬的年代。文革這個時代,經(jīng)歷過的人總是給它定位成灰色的慘淡。而在這本書里,我們看到的卻是意識上的自由帶來的鮮明色彩。作者把那段時光命名為他的黃金時代。讀畢,我確實贊同這種定義。
王小波式的幽默總讓人忍俊不禁,但,不過是種假象而已,這種感覺就好比你含著一顆裹著糖衣的藥片,時間溜走后,留下的是長久化不掉的苦澀。
我承認自己愛上了那段天昏地暗,亂七八糟的時光,看不清未來,找不到想要的生活,和唯一的一個大概能談得來的朋友,一起過著原始人的日子,從不會想著要一個結(jié)果,明天,是奢侈的字眼,生活,似乎也不是那么的艱難·······
一個大的時代,總是可以催化了一代人的感覺,但是它同樣具有一種反作用力,即現(xiàn)實的枷鎖愈緊,人的心卻愈渴望自由。
我們這個時代呢?一切都是自由的,開放的,赤裸裸的。
我們的心呢?
我們還有自由么?
今天的你,是否還可以無所顧忌地去愛,愛上此時你覺得對的人,不去想下一秒鐘你擔(dān)負著誰的責(zé)任?
今天的你,是否還可以肆無忌憚地扔掉所擁有的一切,逃跑到世界的某一個角落里過原始人的生活,僅僅為了快樂···
這個時代給了我們太多的自由,但是我們的心已經(jīng)被這種反作用力完全催化了,我們寧愿不自由,我們寧愿享受禁閉。我們寧愿麻木。
這段時間,我總是想跳出來····多么簡單又奢侈的念頭啊~
要感謝作者,至少他給了我這么做的勇氣。
《黃金時代》讀后感4
關(guān)于文革時代的故事,大部分分為兩種:第一個,是所謂的傷痕文學(xué)。應(yīng)該是反思文革對社會的摧殘和對那代人的傷害。不過講道理,這種沒看過,電視上也沒放過。應(yīng)該是哭哭啼啼式的。第二種是講那個青春,激情的時代。比如都梁的《血色浪漫》,就感受不到任何的悲傷,只有那個激情的歲月。還有《陽光燦爛的日子》,不過,感覺《陽光燦爛的日子》更好像是少年的成長,里面有些情節(jié)和《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有點像,不過,一個是在火熱的年代,一群人的青春故事。另一個是戰(zhàn)爭年代,一個少年的內(nèi)心。這中類型的應(yīng)該是人生是豪邁的。電視上放的也是這種。黃金時代應(yīng)該不屬于這兩種吧?
書里面描寫了大量的陳清揚和王二同志在各種場合、各種機會、各種時節(jié)的巫山云雨。不得不說,在那個時代,能這么大膽的寫作的人,應(yīng)該沒有幾個吧?
這種描寫和《白鹿原》中的明顯不一樣,其中細節(jié)描寫確實很有意思,不是很露骨也不是很晦澀,絕對不是小黃書。
里面有一段很有名的話,具體記不清了。在我的黃金時代里,我覺得我會永遠生猛下去,什么也錘不了我。但是生活就是一個慢慢受錘的過程。毋庸置疑,生活可能就是這樣。所以希望大家至少是慢慢受錘,不能一下被錘廢了,這就不好了,哈哈哈。這讓我想起微博上的那句話,尚未配妥劍,出門便已是江湖。最后一句是:愿千帆過盡,內(nèi)心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