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海通牒
2008年金融危機給電影界提供了太多的素材,好戲是一部接一部。如同感謝四爺雍正讓清宮戲在中國熒屏盛久不衰的心情一般,我們也需贊一贊金融危機影片給我們帶來分析問題的不同角度。
看了介紹領導拯救蒼生事跡的Too Big To Fail,看了充滿怒聲質(zhì)問的Inside Job ,還是來看這一部從業(yè)界即投行內(nèi)部視角出發(fā)的Margin Call吧。片名中文有譯成《商海通牒》、《利益風暴》,其實這個詞的本意是追繳保證金通知。做過期貨交易的人都知道,缺少保證金,馬上就會被期貨公司平倉了,血本無歸。
這部電影中名星云集 ,凱文·史派西 、杰瑞米·艾恩斯 、扎克·昆圖,還有多年不見的黛米·摩爾,電影獲獎不少,包括第 8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chuàng)劇提名?!都~約客》評價稱《MarginCall》算得上 2011年好萊塢制作的“最有種”的電影,也是以華爾街為背景的影片中的佼佼者。
商海通牒觀后感【篇二】
電影講述的是2008年金融風暴之前的24小時內(nèi),在一個投資銀行內(nèi)部發(fā)生的所有事情,片中沒有指明是哪個公司。
時間應該是金融風暴的前期,這個機構(gòu)已經(jīng)在大規(guī)模裁員。被開掉的風控總監(jiān)把未完成的一個估值模型交給了一個初級交易員,結(jié)果交易員計算后發(fā)現(xiàn),按此估值模型,公司資產(chǎn)負債表中大量的MBS(抵押證券)頭寸將會因為市場波動以及美國房地產(chǎn)市場倒退而產(chǎn)生超過該公司總市值的損失。因為平時杠桿用的太厲害,一旦出現(xiàn)下跌,公司需要賠付的價值會遠遠高于公司的總值,只有破產(chǎn)一條路。具體就不介紹了,看前面的兩篇影評。用他們的話說,the music is about to stop……
怎么辦?這才是關鍵!24小時內(nèi)必須馬上處理,因此片子的節(jié)奏不亞于反恐片《24小時》,投行精英徹夜不眠開會決策,估計他們也習慣了。當然,要想成為金融業(yè)界打不死的小強,又沒有 Jack Bauer 的身手,只能選擇坑別人了,也就是把這些產(chǎn)品快速出手。
一句話,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這部電影把投行的生活、投行眾生象一一展現(xiàn)給我們,投行人物從低到高挨個都出場,觀眾觀其言察其行,順便了解一下其背景、收入和消費后再作評判。
影片從側(cè)面給出來這些人的來歷,比如一個是 MIT的博士,主要研究火箭科學,一個在公司工作了十九年的老中層,曾經(jīng)是一位橋梁專家。都是牛人,擅長數(shù)字,擅長計算,卻在不知不覺中算計了普通人的生活。
對于收入方面,初級員工的年收入是25萬美元,更高一層的部門經(jīng)理年收入則達到250 萬。收入高支出也高 ,影片里清楚地給經(jīng)理自己算了一筆細賬 ,125 萬稅,30萬還貸款,15萬孝敬爸媽,15萬一輛車,7萬5千吃飯應酬 ,5萬買衣服,存40萬以防危機 。還有12萬5呢 ?大概7萬6花在了妓女身上。坐直升機出現(xiàn)的投行最高層即大老板呢,一年的收入有8600萬,身價數(shù)十億。單憑這工資條,也難怪會有占領華爾街運動。
但是大老板卻說了,我能坐到現(xiàn)在的位置可不是靠智慧。大老板告訴我們了,金融行業(yè)只能靠三種方法活下來,be first,be smarter,orcheat。要么占先機,要么更聰明,實在不行就靠坑蒙拐騙。這也是現(xiàn)在為什么在中國大家開始一窩蜂地去搞互聯(lián)網(wǎng)金融、社區(qū)銀行,試圖搶占先機。不過,當所有人看到利潤都要進入這個行業(yè)之時,這個行業(yè)必定會出問題,就象法國名酒拉菲被中國人喜歡之后,最后的命運大家都知道。競爭激烈,產(chǎn)生騙子,騙子一多,行業(yè)毀掉。
坑人?還是破產(chǎn)?這是個問題。對于大老板來說,在這個行業(yè)混了這么多年,直接就給出了答案。他說 we don't cheat,但是要be the first to sell。老板總是高明,理由也是冠冕堂皇。把自己明知道馬上一文不值的證券低價清倉,fire sale ,能賣多少賣多少,這是不是對買方的欺詐呢?
這個問題,筆者認為從法律角度確實很難回答,而且買方也很難證明。當然,自己人中也有反對的聲音,交易部的頭目山姆強烈反對。
“我們正在把毫無價值的東西賣出給自己的交易伙伴,我們正在搞垮別人的事業(yè),徹底的。以后,沒有人會買我們的東西。”
說職業(yè)操守也行,業(yè)界良心也行,因為山姆知道“盜亦有道”,如果馬上賣給自己多年來積累的生意伙伴,盡管投行可能會幸免于難,但損失由別人擔,自己也將從此上了同行的黑名單??墒乾F(xiàn)實殘酷,別人不死你就死。面臨選擇,最終山姆也同意了。當然,為了鼓勵交易員們,對于賣出多的,給予每人的獎勵高達100多萬美元。最后這家投行成功脫險。
賣完之后,大老板安慰下屬的話,說得很是精彩:
“怎么,你覺得我們今天讓一些人破產(chǎn)了。但你做這樣的事情都快40年了。如果你覺得這是浮云,那所有的都是了。這就是錢的事兒,這沒什么不對的?,F(xiàn)在和原來也沒什么區(qū)別。1637,1797,1819,1937,1957,還有1987年,天啊!都差點整死我。1992、1997、2000年,不管怎么說。都是同樣的事情,周而復始的,我們改變不了什么。我們會想要控制它、或者阻止它或者減緩它的發(fā)展??墒俏覀儚膩矶紱]能改變過什么。我們只能應對。如果我們做對了,就能賺到很多錢。而如果我們做錯了,就會被人們拋棄。一直就是這樣,以后也會一直這樣,贏家和輸家的`比例是不變的??鞓返男《浐涂蓱z的倒霉蛋。世界上就是肥貓和餓狗?,F(xiàn)在世界上可能我們這樣的人比之前多。但是比例,和原來是一樣的?!?/p>
這段話說得真是夠經(jīng)典,把金融業(yè)的冒險的原因與世界的真相統(tǒng)統(tǒng)告訴了我們。對于金融業(yè)的冒險,波斯納法官寫過一篇文章“ Is Banking Unusually Prone to Risky Practices?”,以達爾文的進化論分析金融行業(yè),感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
金融業(yè)也是物競天擇,追求fitness 而不是 goodness ,冒險而不是保持道德,這樣才能賺大錢、出高薪、招人才,避免在競爭中被淘汰。對于世界的真相,永遠是弱肉強食,2:8原則才是普遍原則,公平與正義永遠只能是相對的,能做到機會公平就很不錯了,更不用說實質(zhì)公平。
影片中的另外一個角度就是對于普通人的質(zhì)問。金融危機后,示威者舉牌抗議,發(fā)起占領華爾街運動??墒?,沒有普通人的貪婪,金融危機能發(fā)生嗎?把責任都推到華爾街精英身上,公平嗎?導演用一段華爾街老人教育新人的話點題:
"If you really want to dothis with your life you have to believe that you’renecessary. And you are. People want to live like this in their cars and theirbig f***ing houses that they can’t even pay for? Then you’renecessary. The only reason they all get to continue living like kings isbecause we’ve got our fingers on the scales in their favor. I takemy hand off and the whole world gets really f***ing fair really f***ing quicklyand nobody actually wants that.They say they do but they don’t. Theywant what we have to give them, but they also want to play innocent and pretendthey have no idea where it came from.That’s morehypocrisy than I’m willing to swallow. f***them."
在圣經(jīng)故事里面,耶穌曾經(jīng)說過,如果你們覺得自己都是沒有罪的,可以拿石頭砸有罪者,于是眾人便散去。在金融危機之中,普通人真的無罪嗎?每個人都要美夢成真,要香車豪宅,2:8原則決定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政客們必須迎合這種貪婪才能獲得選票,于是政府有意放松監(jiān)管而鼓勵買房,于是金融業(yè)放大杠桿并轉(zhuǎn)移風險,最終一地雞毛。就象上文所引中說的那樣,金融精英只不過是把手指放在天平上以幫普通人美夢成真,一旦松手,他們的世界便打回原形。
金融危機電影《商海通牒》觀后感【篇一】
艾瑞克—華爾街一家大型投行的風險部門主管,被上司公報私仇,在一輪大規(guī)模的裁員中,首當其沖被裁撤掉了。
但是艾瑞克正在進行的一項風險研究尚未完成。作為主管風控的主要負責人,艾瑞克發(fā)現(xiàn)在日常風險監(jiān)控中,該投行基于通用模型定價的資產(chǎn),已經(jīng)處于巨大的風險之中。投行之間的競爭是殘酷的,所以被裁撤掉的員工要被立刻監(jiān)視離開,連用于通訊的手機也要被立即中斷。艾瑞克的心中充滿憤怒,但是出于職業(yè)操守,他把未完成的工作交給了自己的徒弟——風險管理員蘇利文。正是這一行為挽救了整個公司。
蘇利文仔細研究老師的成果,填補了漏洞,發(fā)現(xiàn),原來的模型錯了,風險預警機制已經(jīng)失效,公司面臨巨大風險。得到這一消息,公司高層連夜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次日開盤將公司經(jīng)營的抵押證券MBS全部清倉,最大限度的收回資金,挽回損失。
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就這樣被推倒了。
面對從天而降的餡餅,許多華爾街的投行精英竟絲毫沒有懷疑,每個人都懷著撿了大便宜的喜悅心情,積極的投入到‘接盤俠’的行列之中。而這場金融海嘯中,唯一的獲利者就是最先嗅到了危機的這家投行。
關于這部電影,網(wǎng)上有許多精彩的影評。專業(yè)影評人的文學功底非同一般,一部電影被他們描述的跌宕起伏,精彩生動,但是我想在這里討論的是這些評價中帶有的、針對金融從業(yè)者的一些偏見和誤解,以及我寫這篇文章的初衷—為金融從業(yè)者正名。
‘畢竟金融危機發(fā)源于這個萬惡的投行,最終苦果卻要世人均攤?!?/p>
‘資本操縱者貪婪的本性、陰險的計謀、兇殘的手段、冷漠的絕情’
‘公司的高層對這些即將到來的金融界的危險既無所畏懼,也不知羞恥’
看看網(wǎng)上的評價,這樣的言論不絕于耳,盲從者也樂意看到有人為種種社會怪象找出了一個替罪羊,讓他們在生活高壓中層層積累下的壓力和情緒有了一個肆意宣泄、喊打喊殺的地方。但是如果你肯學習一些金融知識,并愿意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你就會發(fā)現(xiàn),事實果真如此嗎?
金融危機發(fā)源于萬惡的投行嗎?
“我不是經(jīng)濟學家,對于金融危機這個詞我沒有辦法做出專業(yè)的解釋。但是有一點我們可以大體明確,金融危機爆發(fā)的過程是一個痛苦的‘擠泡沫’的過程??墒桥菽悄睦飦淼?金融危機爆發(fā)的前提一定是市場先積累了大量的泡沫,然后才有了后面的‘擠泡沫’。以上證指數(shù)為例,如果大盤漲到5000、6000、10000肯定是有泡沫,但是大盤跌到2000、1800、1600的時候誰能站出來說市場有泡沫?只有當市場價格嚴重高于實際價值中樞的時候,市場才會有嚴重的泡沫,才會有后面慘烈的‘擠泡沫’的過程。
誰先戳破了泡沫?大家都有過吹泡泡的經(jīng)歷,泡泡吹的越大,其破裂的可能性就越大,等泡泡吹大到它的極限,它自己就會破裂。市場的泡沫也是同理。不論市場怎么上漲,總之它不會漲到天上去;市場漲到它的極限,不用太大的力就可以被打下來。戳破他的人可以是‘萬惡的投行’、‘萬惡的地產(chǎn)商’、也可以是‘萬惡的收藏家’,或者是‘萬惡’的其他什么人,總之總會有先知先覺的1%們發(fā)現(xiàn)市場存在泡沫,他們認為市場泡沫膨脹一定會有個極限,之后就會有一個價格回歸價值的過程。
對,就是這些‘萬惡’的1%們在市場泡沫即將破裂或者是剛剛破裂的時刻,果斷的離開了這個市場。不是因為他們做空了市場,市場就下跌了,是因為市場中已經(jīng)累積了大量的獲利盤,多頭已經(jīng)疲態(tài)盡顯成為強弩之末,這個時候做空的利潤空間巨大,你不做空,別人也會做空。2015年證券市場暴跌,許多人歸咎于股指期貨的做空才產(chǎn)生市場的暴跌,那么,2008年倒是沒有股指期貨,股市從6000一路狂瀉到1600,那次暴跌的黑鍋又該由誰來背呢?”
金融危機電影《商海通牒》觀后感【篇二】
2008年金融海嘯,美國著名的老牌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破產(chǎn),消息一出,震驚世界。因為商界一直有Too Big To Fall(太重要以至于不能倒下)的潛規(guī)則,所以當這個有著158年的超級投行的最終倒下,也說明了此次金融危機的影響之深。
國家不幸詩家幸,人們預計馬上好萊塢就會投資拍攝相關影片。影迷已經(jīng)手拿爆米花等在電影院里,不成想等來卻是老態(tài)龍鐘剛剛出獄的哥頓·蓋科(《華爾街2:金錢永不眠》)和頭戴棒球帽永遠在挑戰(zhàn)山姆大叔的胖子邁克·摩爾(《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兩部影片,前者竟讓資本大鱷有了親情的概念,后者雖有出色的資料整理和剪輯觀念,但是又失之藝術(shù)氣息。
直到2011年圣丹斯電影節(jié),獅門影業(yè)慧眼識珠,迅速拍下這部由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導演初哥J·C·陳多爾、凱文·史派西、杰瑞米·艾恩斯、扎克·昆圖等數(shù)名男星共同主演的影片的發(fā)行權(quán)。美國以及全球的觀眾,才得以欣賞到好萊塢第一部能夠如此清晰的解析金融危機起源的精彩獨立制作影片。
影片講述的正是2008年金融風暴之前的24小時內(nèi),一個老牌投資銀行內(nèi)發(fā)生的所有事情。根據(jù)影片的闡述,投行在三年內(nèi)經(jīng)營了一款將不同信用評級整合在一起的抵押債券,在發(fā)行了大量該類債券后才最終清楚其風險性,但是為時已晚,由于杠桿效應,一旦出現(xiàn)下跌,公司需要賠付的價值甚至遠遠高于公司的總值。而就在此時,“補倉”的.抉擇出現(xiàn)在了眾人的面前。投行老板圖爾德描述此情此景為“音樂停了,風暴來了”。
影片完美的遵循了古典戲劇的三一定律,一天之內(nèi),一個故事、同一個場景,變化的只是人物的語言、狀態(tài)和失焦的摩天大樓窗外景色。影片的終極問題,也和經(jīng)典戲劇一樣——當面對矛盾時,人如何選擇,或者,用另一句話來說,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對于影片中的人物來說,選擇就是,賣掉不良資產(chǎn),還是破產(chǎn)。當交易部的頭目山姆拒絕將不良資產(chǎn)轉(zhuǎn)移給同行的時候,他認為:“我們正在把毫無價值的東西賣出給自己的交易伙伴,我們正在搞垮別人的事業(yè),徹底的。以后,沒有人會買我們的東西?!边@是一個從事了34年金融工作的行家里手心中的職業(yè)操守,同時也是一個金融從業(yè)人員的“盜亦有道”,畢竟自己手下的股票經(jīng)紀人們即將把手中大筆的不良債權(quán)和股票賣給自己建立起程度相當深的買家、交易員和客戶。如果成功,投行可能會幸免于難,但是金融業(yè)會受到巨大沖擊,同時,自己也將從此上了同行的黑名單。
信奉曹操信條“寧肯我負天下人”的老板圖爾德則認為,有必要“讓公司走自己的路,哪怕讓其他公司無路可走”。別忘了這位精神領袖對于自己員工——金融從業(yè)人員的教誨是:“更快、更狡猾或者干脆作弊”。也許正是這種認識,使得他輕而易舉的選擇了將債券和股票拋售的做法。
絕妙的是, 對于自己挑起的,即將到來的金融危機,圖爾德認為:“1937年、1957年、1984年、1987年,1997年,2000年,都一樣,周而復始,這種情況一直會發(fā)生,我們改變不了什么,我們只不過是控制不住自己罷了。我們只不過是采取措施,做對了我們賺一筆,做錯了橫尸街頭。”圖爾德對于金融危機的宿命式總結(jié),精準的令人無可辯駁。
最后風險評估員彼得問山姆,轉(zhuǎn)嫁掉不良資產(chǎn)是否正確時,山姆反問“對誰來說”,彼得回答“我不知道”,山姆則替人們回答:“我也不知道。”事實也是這樣,當一個組織或者團體的規(guī)模以及帶來的影響過于強大的時候,個人的屬性就被衰減的無比渺小。在這種情況下,對錯之間的界限就會開始模糊。一個錯誤的決定,既來自一個集合,也來自一個個人。不過,畢竟金融危機發(fā)源于這個萬惡的投行,最終苦果卻要世人均攤。即便資產(chǎn)縮水,擁有高薪的金融從業(yè)者也一定比工鞋階層好過,這估計也是紐約“占領華爾街”運動興起的原因。
有趣的是,影片在拍攝的時候,“占領華爾街”運動并未開始。不過《商海通牒》毫不遮掩的曝出了投行中各個級別的年薪數(shù)目,最初級的如彼得和賽斯,大約為25萬美元,交易組頭目威爾250萬,大老板圖爾德自然更是高的沒邊,9千萬的分紅和年薪,身價數(shù)十億。單憑這不平等到極點的工資條,就足以被工薪階層棒殺。但是,話說回來,那些聚集在華爾街,舉牌抗議的示威者,又是否真的無辜到可以隨便向華爾街大鱷們?nèi)映鍪^?一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起源又是否只是投行的金融精英闖下的大禍?對此,導演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片中有一個場景,評估員塞斯問長官威爾,這次的危機會給平常人帶來的影響,威爾這樣反擊塞斯的內(nèi)疚:“這些普通人,他們想要的生活就是香車豪宅,但是他們根本負擔不起。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這么重要,我們是他們豪華生活的根本原因。我們用手指在他們天平的一端壓了一下,我們抽走手指,那時候才是真正的公平社會,但是他們馬上就會不干。他們想要我們給的東西,但是又喜歡假裝不知道這些東西是怎么來的。他們裝偽君子比我強多了,去他們的吧。”當聽到來自不同陣容的致命攻擊時,不知占領華爾街的將領們,會作何感想。向來熱衷于超前消費觀念的美國人民,在使用信用卡預支舒適生活,利用金融衍生品大賺金錢的時候,是否也曾在心中暗暗擔心過這樣的一天?
影片的結(jié)尾,投行成功將大部分債券和股票分攤給了更多的同行,一場危機已經(jīng)在所難免。山姆來到前妻家的草坪,為自己死去的老狗挖一份坑穴,面對早已形同陌路的前妻,和因為肝部腫瘤而辭世的寵物,山姆擦干眼淚,奮力鏟向地面。直到畫面消失字幕升起,鐵鍬與地面的撞擊聲依然沖擊著觀眾的神經(jīng),令人懷疑,死去的究竟是老狗,還是其他的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