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篇一】
《朗讀者》第七集節(jié)目中,董卿邀請到“微博女王”姚晨、影視演員李立群、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著名作家王蒙、維和英雄、音樂劇譯配程何等嘉賓,一同在朗讀中分享那些有關“告別”的人生故事。
在我們的一生中,要告別的人有太多太多,大部分人印象最深的都是與至親的告別。但對于姚晨來說,提起“告別”,她首先想到的卻是那些萍水相逢的“陌生人”。
14歲那年,姚晨就獨自一人北上來到北京
當年報考北影之前,姚晨曾有一段時間無處可去,好在之前勤工儉學時認識的一位“胖姑娘”收留了她。直到現(xiàn)在,姚晨還記得那個名叫王棟的“胖姑娘”的小屋在北京六環(huán)外的一個遠郊小村里,當時一進門,姚晨直接嚇了一跳,“我覺得那個房間的寬度可能就這一張沙發(fā)這么寬吧,擺了一個木板,下面用一些東西墊起來,就是一張床。”
在那個現(xiàn)在看來甚至“不太適合人居住”的小屋里,姚晨和“胖姑娘”一起擠了一個月,“基本她睡就占了三分之二的床,然后我占了三分之一,趴在墻上睡?!彪m然時隔多年,但談起那段經(jīng)歷姚晨依然記憶猶新。對于這些雖是萍水相逢但卻給她過無數(shù)溫暖的陌生人,姚晨會選擇為他們朗讀怎樣的文字呢?
關于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篇二】
4月2日,央視大型文化情感類節(jié)目《朗讀者》播出第七期“告別”主題節(jié)目,姚晨驚喜亮相。現(xiàn)場講述自己與陌生人之間的難忘情誼,爆料曾被收留睡木板床,分享首當媽媽時與月嫂魏姐的故事及自己寫下的文章《魏姐》。姚晨還現(xiàn)場深情朗讀了魯迅經(jīng)典《阿長與<山海經(jīng)>》,感恩每一次萍水相逢的遇見。
節(jié)目中,姚晨談起了在自己生命中短暫出現(xiàn)卻時常浮現(xiàn)于腦海的一些人。說到求學時的難忘歲月,她提到了在自己無處可去時,收留自己的“胖姑娘”。那時候,兩人擠在一張極小的木板床上,“基本她就占了三分之二,然后我占了三分之一”,姚晨還開玩笑說自己“像個蝙蝠似的'趴在墻上睡了一個月”。那種“異鄉(xiāng)人收留異鄉(xiāng)人”的溫暖讓她十分感激,談及最后一次遇見,她難掩遺憾,“生命中好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時候就默默地不見了”。另外,姚晨還與觀眾分享了自己與月嫂魏姐的故事。在第一次當媽媽的手足無措中,魏姐就像是她的戰(zhàn)友,陪她度過了人生中最特殊的一個時期。“我發(fā)現(xiàn)她真的很愛孩子,她永遠比我們更早發(fā)現(xiàn)孩子哪長了紅疹,哪哪不太好”,關于魏姐細致的情感付出姚晨記憶猶新。她還特地給魏姐寫了一篇文章,記錄下這段時光,“希望自己也能記住她,包括將來土豆長大后看到文章也能知道有這樣的一個人疼過他”。
帶著自己對那些陌生人的感念,姚晨把所有的情感都傾注在朗讀當中。她用真摯的聲音,不徐不疾地把《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中的每一個片段娓娓道來。有趣的生活細節(jié),驚喜的《山海經(jīng)》,在姚晨的朗讀中顯得十分生動。溫情的講述之下感情卻并不平淡,結(jié)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更是把所有積攢的感情瞬間噴發(fā),把魯迅對阿長的那份深厚情誼和哀思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聽完姚晨的朗讀,觀眾們紛紛表示“太感動了”“聽得都入迷了”“從中聽到了魯迅對長媽媽的情感”。
“每一次遇見,就像是一場告別”,“遇見”與“告別”是人生必經(jīng)之路。繼首期以“遇見”作為主題詞之后,央視大型文化情感類節(jié)目《朗讀者》本期以“告別”作為核心主題,嘉賓在感念過去的同時,也勾起了觀眾深藏于心底的情愫。
關于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篇三】
告別是一種心情,告別也是一種決定。南飛的大雁是對北方寒冷的告別;秋天的落葉是對炎熱夏的告別;雨季是對干旱的告別;彩虹是對風雨的告別;山重水復后的柳暗花明是對迷失的告別;“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豪邁的告別;每一次的告別,都有一個故事,或激情燃燒,或凄美動人,或驚心動魄。告別不是遺忘,而是轉(zhuǎn)身,告別不是放棄,而是開始!
一個喜歡孩子的人是心地善良的,一個堅持為孩子寫作的人是內(nèi)心純凈的。作為兒童文學家,他用精雕細琢的詩化語言撰寫童年,讓優(yōu)雅的思想內(nèi)涵啟蒙未來。作為北大中文系教授,他桃李天下,培養(yǎng)了劉震云、陳建功等一批優(yōu)秀學生;作為國家中小學語文教材編寫工作的主編之一,他用行動催生著閱讀的成長。曹文軒,中國第一位獲得”國際安徒生獎“,這一具有“兒童文學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作家。而他多年創(chuàng)作的根基、引路人是自己的父親。在《朗讀者》,他要講述兒時與父親的回憶、告別家鄉(xiāng)的父親來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
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1
4月2日,央視大型文化情感類節(jié)目《朗讀者》播出第七期“告別”主題節(jié)目,姚晨驚喜亮相。現(xiàn)場講述自己與陌生人之間的難忘情誼,爆料曾被收留睡木板床,分享首當媽媽時與月嫂魏姐的故事及自己寫下的文章《魏姐》。姚晨還現(xiàn)場深情朗讀了魯迅經(jīng)典《阿長與》,感恩每一次萍水相逢的遇見。
節(jié)目中,姚晨談起了在自己生命中短暫出現(xiàn)卻時常浮現(xiàn)于腦海的一些人。說到
帶著自己對那些陌生人的感念,姚晨把所有的情感都傾注在朗讀當中。她用真摯的聲音,不徐不疾地把《阿長與》中的每一個片段娓娓道來。有趣的生活細節(jié),驚喜的《山海經(jīng)》,在姚晨的朗讀中顯得十分生動。溫情的講述之下感情卻并不平淡,結(jié)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更是把所有積攢的感情瞬間噴發(fā),把魯迅對阿長的那份深厚情誼和哀思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聽完姚晨的朗讀,觀眾們紛紛表示“太感動了”“聽得都入迷了”“從中聽到了魯迅對長媽媽的情感”。
“每一次遇見,就像是一場告別”,“遇見”與“告別”是人生必經(jīng)之路。繼首期以“遇見”作為主題詞之后,央視大型文化情感類節(jié)目《朗讀者》本期以“告別”作為核心主題,嘉賓在感念過去的同時,也勾起了觀眾深藏于心底的情愫。
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2
昨天晚上,看了《朗讀者》的第七期,不知為何,又一次感動得熱淚盈眶。也許,是太久沒有看到這樣溫情式的節(jié)目了。節(jié)目是和女兒一起看的,開始,女兒是拒絕的,畢竟清明小長假,女兒還準備惡補,這一周落下的綜藝節(jié)目。從一開始的不想看,到最后的感動,女兒本身變得平靜下來,或者說是有一點點觸動吧!
從教育這個角度上來講,無可否認,《朗讀者》是有一定的教育意義的,不同于許多節(jié)目的激烈式戲劇沖突,朗讀者就像是涓涓細流,充滿溫情,是比較符合老一輩的價值觀的。值得學生朋友注意的.是,朗讀者中的卷首語與董卿所說的開場白,有很多都是很好的
我相信細細的感悟這些開場白,它能讓你的作文變得生動起來,充滿生命力。
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3
4月2日在央視一套播出的《朗讀者》以“告別”為主題,本期節(jié)目特別邀請著名音樂人趙照現(xiàn)場演繹《當你老了》,為生命中無法避免的“告別”發(fā)聲。
本期節(jié)目,董卿也邀請了當代作家王蒙、中國臺灣演員李立群,中國內(nèi)地演員姚晨、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青年翻譯家程何以及中國維和部隊英雄,他們將以朗讀者的身份來到節(jié)目中,訴說他們生命中不同的“告別”。
在朗讀者們講述了尖酸的求學經(jīng)歷、動亂年代的顛沛流離、維和部隊的生死離別等一個個動人的經(jīng)歷之后,趙照以一曲《當你老了》娓娓道出了本期節(jié)目的主題——告別。深刻的人生感悟造就了動人的音樂,酒吧賣唱、琴行打工、交不起房租被房東驅(qū)逐等等,這些逐夢者的坎坷經(jīng)歷趙照也曾經(jīng)歷過,雖然艱辛,卻從未磨滅他對生活的美好期許。多年的異鄉(xiāng)生活,也讓趙照對“告別”二字有了更深刻的感悟。關于此次受邀獻唱《朗讀者》,趙照也在自己的微博中寫道:“像說心里話一樣,誠懇的,自然流露的唱歌,唱歌是一種朗讀,因此,每位朗讀者也是生命和生活的歌者?!?/p>
一把吉他,一架鋼琴,淺吟低唱,無需太多花哨技法的修飾,趙照用溫暖的嗓音和質(zhì)樸的深情,燃起了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對過往的懷念和對未來的期許。歌曲的現(xiàn)場演繹,無論是樂器的編配、演唱的把控、還是情感的表達,都展示出趙照不同于一般音樂人的音樂功底。更有現(xiàn)場觀眾驚嘆“第一次看到這么完美的現(xiàn)場演出。”
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4
《朗讀者》是我看的為數(shù)不多的綜藝節(jié)目中的一個,而這一期的主題詞是告別。一直覺得告別是具有儀式感的。我們每個人的一生要經(jīng)歷各種各樣的告別,有的會再見,有的是再也不見,每一次告別它都意味著結(jié)束也是一次新的開始,孕育著苦痛也飽含著希望。
海子說我們最終都要遠行,最終都要與稚嫩的自己告別,告別是通向成長的苦行之路。
三盟雖在,錦書難托。這是陸游與唐婉之間的痛徹心扉的告別。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都不屑,我的雙手好像生命之火取暖,活萎了,我也準備走了。這是楊絳先生平靜超然的,和這個世界告別。
提到告別,姚晨想起了大二的自己,騎著自行車,到影樓實習遇見的胖姑娘。兩年后,北上
還有月嫂魏姐,一個比自己更強勢的人,因為小孩走過一段相伴的旅程,她心思細膩,體貼周到地照顧和呵護著小孩,最后在離開時,用不要送的含淚告別。
其實每一場相遇都是一場告別,因為最終都會走。
作為音樂劇譯者的程何,曾在夜里哭醒,一方面是對不確定未來的恐懼,另一方面是自我完美主義的過度壓力,提及對自己影響最大的音樂劇《我,堂吉柯德》時,想起同為譯者的羅穎珊,只是她沒來得及看她完成的《我,堂吉柯德》就以悄然離開,最后只得以燒音樂劇首演門票來做一場告別。
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5
我們最終都要遠行,最終都要與稚嫩的自己告別,告別是通向成長的苦行之路。
——題記
人的一生,總是在經(jīng)歷“遇見”和“告別”,這是我們成長必經(jīng)的道路。觀看第七期《朗讀者》之《告別》,隨著董卿的引導,分享了姚晨、曹文軒、王蒙等嘉賓有關“告別”的人生故事,回想自己48年的成長路程,無數(shù)次的“告別”成就了自己的成長。
“離家與父母的告別,畢業(yè)與老師同學的告別,分手與戀人的告別,轉(zhuǎn)身與陌生人的告別……這是生離?!备鎰e是一種心情,告別也是一種心態(tài)。在我童年的記憶里,有著太多太多的告別。1980年,奶奶搬到了老家居住,每個周末是我們?nèi)抑胤甑臅r刻,姐弟聚在一起,歡呼雀躍,睡著奶奶早已晾曬的棉被,吃著奶奶烤好的饃干、炸好的燎豆,聽著奶奶總也說不完的故事,偶爾還可以到田地里撒個歡,每個周末于我們姐弟而言不亞于過節(jié)。然,相聚的時刻總是那么短暫,周日的告別是那樣不忍,奶奶踮著小腳送了一程又一程,“騎車看著路、躲著車”“在學校好生學習、別餓著”……奶奶一邊叮嚀我們大的,一邊還要緊緊地護著小弟,稍一放松,小弟就像脫韁了的野馬,邊跑邊嚷,吵著鬧著要跟我們回去,有時走出村子好遠,耳邊還回蕩著小弟的哭聲。面對告別,我想說:如果有個大house,我們再也不分離。
2013年,單位決定對基層勞資員、材料員進行崗位交流,不得不與供事了23年之久的青稞告別。那段時間,她每天忙碌著收拾物品、整理資料、進行交接,我則默默地觀望、靜靜地守護,沒有挽留、沒有勸說,更多的是遙祝和不舍。在告別前兩天,聽說此事的老媽在電話中與青稞聊了很久,那情形比我還不舍,那是因為在家人心里,早已把青稞視為我生活中的姐妹、工作中的伙伴、情感中的知己。那次告別,非但沒有疏離我們的感情,反倒促進了我們的.工作,我倆由原來的合作關系轉(zhuǎn)變?yōu)楝F(xiàn)在的同行,工作上越來越多的交集讓我們相互促進、相互激勵,用同事的話說“崗位調(diào)整讓基層宣傳報道盛開姊妹花”。面對告別,我想說:讓我們永遠記住彼此,并懷著驕傲,相互注視。
2016年,兒子高中畢業(yè)考入天津大學,此時的我更能
“親人、愛人、友人離世的告別,這是訣別。”生是偶然,死是必然,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面對與至親的生死離別。清明時節(jié),讓我想起離我而去的奶奶、婆婆。同事常說我是個女漢子,遇到再大的事情很少見我流眼淚,我也覺得自己心硬、近乎冷血,可面對與至親的生離死別,我才知道自己是個淚點特別低的小女人。2010年的農(nóng)歷10月15日,最愛我的奶奶永遠離開了我們,我永遠記得那場大雪,雪花那樣大、天氣那樣冷,當我聽到奶奶去世的消息后,我泣不成聲,在趕回老家的公共汽車上,我的抽泣不時引來乘客異樣的眼光,奶奶出殯時,我更是嚎啕大哭。在我的記憶里,我們姐弟四人從小到大屬我最讓奶奶操心,面對告別,奶奶再不會回頭與招呼,再不出聲音,溫柔的與慈祥的。
2015年7月12日,丈夫失去了最愛的媽媽、我的婆婆,那段時間,丈夫面容消瘦、白了頭發(fā),常念叨婆婆沒給兒子盡孝的機會,別人家為給老人治病外債高筑,而我的婆婆,在住院四天時間內(nèi)便撒手人寰。娘沒了,家便沒了,婆婆的去世,讓昔日的大家庭失去了溫暖和親情,就連倆孩子(兒子和小侄女)相聚的次數(shù)也越來越少了。節(jié)目當中,曹文軒與父親的告別讓我再次想起我的婆婆,丈夫與婆婆的告別又何嘗不是心中最大的遺憾呢?!告別,是結(jié)束也是開始,是痛苦也是希望,一家人好好活著也算是對婆婆最好的告慰。
南飛的大雁告別北方的寒冷是為了生存;秋天的落葉告別炎熱夏天是為了孕育;雨季告別干旱是為了生機;鳳凰涅槃也是一種告別,那是為了重生……“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每一次告別的背后都有一個故事,或激情感人,或凄美動人,或驚心動魄。告別不是遺忘、不是流逝,更不是放棄,而是轉(zhuǎn)身,是為了更好的開始!面對告別的最好態(tài)度就是好好告別!
告別,不是遺忘,而是轉(zhuǎn)身;告別,不是放棄,而是開始!無數(shù)的告別也構(gòu)成了人生百態(tài)。在清明節(jié)這個特殊的日子里,大型文化情感類節(jié)目《朗讀者》,以“告別”為主題詞,邀請到著名作家王蒙、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微博女王”姚晨、影視演員李立群、維和英雄、音樂劇譯配程何等嘉賓,訴說著他們生命中不同的“告別”。
曹文軒講述最深的愛:真正讓人難過的是來不及的告別
著名作家曹文軒作為“告別”主題這一期的嘉賓,將他和父親的真實經(jīng)歷融入到了自己的思想和筆觸中。在他朗讀半自傳式的作品《草房子》時,雖然文中沒有明顯地提及告別,但從這個他根據(jù)自身經(jīng)歷改編的故事里,觀眾分明感受到了告別在他的生命里留下的痕跡。
十四歲那年,曹文軒得了病。在得知自己可能要離開世界時,他在腦海里描繪了無數(shù)次和家人告別的場景,那時會有多么難過。在生病的'那段時間,父親背著曹文軒四處求醫(yī),終于在一個權(quán)威的醫(yī)生的診斷下,確診所謂的“絕癥”只是淋巴結(jié)核,一切都會好起來,父親當場又是淚流滿面。這是他人生中一次“虛擬的告別”,讓曹文軒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死,理解了愛。
然而他與父親“真實的告別”,并沒有提前想象,就那樣來了。那一天,他突然接到了一通家人的電話,從電話里得知父親突發(fā)心臟病,想與他說說話。父親用微弱的聲音叮囑他: “我會好起來的,你不急著往家趕,你寫你的東西?!庇诌^了半個小時,曹文軒拉開門正要回家,接到了電話。那邊一片哭聲:“爸爸他走了。”“人家都說,文軒是個大孝子”這是父親留給他的最后一句話。這一次“真實的告別”讓他痛徹心扉。
父親的離去并不是分別,而是訣別。那些真正讓人難過的,不是告別,而是來不及的告別。曹文軒說:“文學千百年來都在做著同一篇文章――生離死別?!惫?jié)目播出后,有網(wǎng)友留言道,“這一期的主題擊中我的淚點,趁親人還在,好好盡孝,珍惜眼前人”、“曹文軒老師代表了我的青春年華?!独首x者》是一個能讓人找回感人記憶的節(jié)目?!?/p>
程何:讓觀眾聽到完美的音樂劇譯配作品
本期節(jié)目中迎來一位“特別”的嘉賓。她身上貼著90后、保送清華、理科學霸、書香門第這些標簽,然而她卻在21歲的時候,放棄了清華推研直博的機會,選擇了一條從未有人走過的路,她就是程何,全國唯一一位職業(yè)音樂劇譯配。很多大家耳熟能詳?shù)闹形陌嬉魳穭?,像《我,堂吉訶德》、《音樂之聲》、《貓》、《媽媽咪呀》,幾乎都是經(jīng)由她翻譯而來。
程何是一位年輕的譯者,而她翻譯的對象,是近些年逐漸被大家熟悉并喜愛的藝術(shù)形式――音樂劇。當年,她告別安逸,選擇冒險,雖然音樂劇這條路看不到結(jié)局,但“要為心而工作,而不是為生活”是程何的夢想。在《朗讀者》的舞臺上,程何與音樂劇中扮演堂吉訶德的演員劉陽共同演繹了一段《我,堂吉訶德》。他們一人朗讀塞萬提斯小說《堂吉訶德》節(jié)選,一人高歌《我,堂吉訶德》中的歌曲《不會成真的夢》,以此獻給已逝的譯者羅穎珊,以及敢以此生,去求索遙不可及的夢想勇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