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諾《盡頭》
時間太多,沒事可做,那怎么辦呢?人還能做些什么好?——這通常就是大游戲時間的到來,只剩游戲,或者說把一切全化為游戲。 那樣一種只唱歌跳舞,只無休止游戲的世界,生命終究是“無效”的,時間中止或至少不前行不變化,永恒如同一天,生命完全化入其中,人無從再建造什么完成什么,從而沒有了好奇和愿望,也不再被“需要”,自由變得平坦單調(diào),不能拿來多做些什么 我始終是不相信的
——唐諾《盡頭》
一般而言,我們比較容易看到的是人的外在態(tài)度變化,因此我們傾向于把它描述成一道從激烈到緩和、從不滿到怡然、從有事到?jīng)]事、宛如多普勒效應(yīng)般愈遠去愈低頻喑啞的軌跡,不容易察覺其中的質(zhì)變。事實上,質(zhì)變的進行往往是深刻的而且激進的,人察覺出自己(被迫)變成不同的人,丟下自己最不愿丟下的東西,把某一個珍貴的希望判定為不可能,乃至于對思索守護一生的價值信念有了不一樣的甚至是完全背反的現(xiàn)實體認,這怎么可能都很平靜...
——唐諾《盡頭》
探究盡頭,為的是
——唐諾《盡頭》
死亡可真是巨大無匹,因為它不僅僅是時候到了的終點而已,它會不斷以各種面貌各種方式提醒我們它的存在(病痛中、歡笑里……),它會逐漸走近,如鹿群聽著獵人的腳步聲音;它負責(zé)劃下無可逾越的界限,給我們就這么大的生命活動空間(“給了我們太少的時間”),以至于我們有很多事情其實由它決定,或至少因它而生并由它操控變化,我們在愈靠近它時愈發(fā)現(xiàn)此一真相。
——唐諾《盡頭》
人的壽命是延長了,時間卻急遽減縮;我們使盡渾身解數(shù)多活廿年卅年這做到了,卻又遠遠不夠彌補我們一次的損失,這個尷尬不已的不對稱時間感,我以為才是當(dāng)代人們的普遍處境,很現(xiàn)實的,就在每天生活中,就在我們的尋常意識里——如今,我們一方面感覺好像每件像樣點的事都太長太耗時,來不及做成,也看不到頭尾,卻又百無聊賴;時間既催趕而且晃眼就沒了,卻又沉悶如牛步如滴水如刀割,永遠在等人等睡眠等明天同一時間的電視節(jié)目
——唐諾《盡頭》
我們是人,六尺之軀七霸王餐人壽,一種常依本能行事卻又擁特殊回想能力懊惱能力的古怪生物,又活在一個處處是慣性事事是制限的星球上。尤其,每一次我們總是得在最窄迫的時間縫隙中和最不合適的心緒之下做出生命中也許最難回頭的抉擇;以及,總是在最沒知沒覺中做成多年之后才知道何其致命的
——唐諾《盡頭》
因為,說到底,每一部小說都是開放性的,小說家也許只能選其中一種可能發(fā)展它消化它,但其他被擱置被凍結(jié)的可能并未因此消滅,可能還因此更浮現(xiàn)更被提醒,而小說每跨前一步,往往又樹枝狀引發(fā)更多新可能,這是一些原來看不到以及被遮擋住的東西及其潛能,人惟有前進到某個新位置才顯現(xiàn)出來,視野是一種不斷前行也不斷展開、不停生長的東西。
——唐諾《盡頭》
這里,帶點被啟示的神秘意味,如果我可以鼓勇來說(我相信自己日后很可能后悔,就跟每回忍不住講了超過的大話一樣)——所謂讓時間長河恢復(fù)流動,其極致便是連同這次真的死亡也繞過繼續(xù)前行。也許不是全部時間,無法包括黏附著我們身體的這部分時間;但那些本來我們一生就裝不進去的東西呢?心智的、信念的、夢想的云云,裝不下是否意味著它們本來就不是我們獨有的,是我們歸屬于它而非它歸屬于我們
——唐諾《盡頭》
一次寫一個可能,就像我們一次只實現(xiàn)一種人生,但又不只如此,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事情通常是沒頭沒尾的(也因此反省不易,更難以賦予意義),而且我們會疲憊、會力竭、會閃躲、會中止下來原地停留、會活得不夠久等不到結(jié)果、會跟自己說算了。 在這單一可能被實現(xiàn)的路上,小說可以更無各種物理性阻力更一意孤行地沖到底,抵達一個一個合情合理但實際經(jīng)驗里我們不容易(不能、不愿、不忍……)抵達的陌生之地。
——唐諾《盡頭》
昆德拉知不知道《告別圓舞曲》是個太巧妙以至于太脆弱的故事?我得說,我自己在小說閱讀時好像一直聽到他不懷好意的笑聲。他曾經(jīng)比較過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和喬伊斯的《尤利西斯》,指出來這兩部小說都正面向著無時無刻源源不絕襲來的偶然碎片,這些某一時刻在人腦際閃過、到下一秒就完全消失的東西,在喬伊斯那里這只是人心迷航但什么事也沒發(fā)生的尋常一天,而在托爾斯泰筆下卻促成安娜突如其來的自殺悲劇。
——唐諾《盡頭》
二〇一一年,臺灣的陳芳明教授終于交出了他的巨著《臺灣新文學(xué)史》,直寫這一批還活著、手中各自有筆、隨時可回嘴的書寫者其價值和歷史位置,這絕不會是無風(fēng)無浪不起煙塵的事,這部文學(xué)史問題很多,惟內(nèi)容“大家有罪各自承擔(dān)”我倒沒什么特殊意見,我只是驚訝他近乎魯莽的勇氣以及對年輕書寫者近乎討好的信任,居然讓歷史伸入到此時此刻,直接把所有猶漂浮不定乃至于剛剛開始的東西(比方連第一本書都尚未完成的書寫者)全數(shù)抓下來...
——唐諾《盡頭》
多年之后,我漸漸相信并且認定,在原來這也不能那也不能的實然世界之中,書寫仍有這樣一件事可以做而且得做,接近一種責(zé)任,那就是——此時此地,書寫者至少得奮力地說出人的當(dāng)下處境、他自身的處境。世紀交迭,萬事發(fā)生,惟這一刻我們站在哪里,記得什么,看著什么,知道些什么,意識到什么,猶期盼什么。仔細看,這其實是書寫時間長河中一代一代的連續(xù)工作,所以說像個不懈的責(zé)任。
——唐諾《盡頭》
所謂人的生命圖像,也就是我們看待世界的基本位置及其使用材料、參照材料,一般認為是人過去的整體遭遇、人的經(jīng)驗總和如一幅油畫般一層一層涂抹的結(jié)果,但恐怕不只如此,因為還得再加上我們對未來的預(yù)期和描繪,包含著一大堆想望的、期待的乃至于我們以為是應(yīng)然性的東西。向著未來的這一部分,由于受限于我們所能擁有未來的時間長度及其容量,其實是最不穩(wěn)定的、時時隨年紀修改的
——唐諾《盡頭》
但今天我們可以比尼采看得更清楚的是,他所說的上帝之死其實包含在一個更整體更持續(xù)進行的大除魅之中,在非基督信仰的其他國度,類似的時間延長裝置同樣一個個拆穿崩落——神秘的宗教和總是夸言的文學(xué)不用說,歷史呢?如今我們已普遍不信任歷史了,以為歷史的記載和評斷詐偽謬誤的成分居多(確實有充分理由懷疑);我們近取乎身,看著自己家人,也不再相信只是基因傳遞有什么進一步意義可言
——唐諾《盡頭》
這些詩,抄寫在死亡之前,抄寫在時間終點處,感覺好像回家了,好像它們原本就該在這兒,正是為此地此時而寫的,每個字每個詞都自動找到自己的路走進去,成為一個一個溫柔的隱喻。
——唐諾《盡頭》
美好的作品一揮而成這種事,也許在人的書寫一生中會天啟般發(fā)生個幾次,但真正以書寫為一生職志的人,不會期待更不會放心這樣的作品——真正重要的作品,是書寫者自備的、攜帶的,它啟始于書寫者自己心中某個特殊的圖像、某個異樣的聲音、某個依稀恍惚的東西,這釘住你不放卻又一直躲開你,要完好的捕捉它絕不容易,書寫者總是得歷經(jīng)相當(dāng)?shù)臅r日才緩緩取得放手一搏的信心,而且心知肚明這次不見得成功
——唐諾《盡頭》
盡頭,常在遠方,有時候卻是現(xiàn)實。
——唐諾《盡頭》
我們知道,文學(xué)撤離公共媒體久矣,很早就學(xué)會不依賴不存奢望,事實上,比較令人害怕的反而是電視忽然在某個不方便收看的時段好心擠出半小時來談書說文學(xué),胡言亂語遠比不說糟糕。說到底,文學(xué)的基本工作單位是個人,從發(fā)想、實踐到完成,更多時候它是背向世界的,尤其還非得從集體、從群眾、從一般性的流俗成見那里掙脫出來不可。一個書寫者當(dāng)然對外頭世界、對讀他書的人有所期待,但不是以這種集體形式規(guī)格、這種集體性語言
——唐諾《盡頭》
年齡的計算方式由出生算起,像一條不知伸向哪里的數(shù)學(xué)線;年齡的另一種較迫切計算方式則倒過來,改由死亡處回推,時間封閉起來,算法不精確但毋寧更具實感,這來自人對時間的冥冥意識、對時間終點的感知,是人獨有的,也較影響人的思維和行動?;旧?,我們每朝死亡多走近一分,我們生命圖像上的某些東西也同時剝落一分,每少一年,我們便清倉一般把裝不下的那些較無用較不可能東西扔掉,以至于當(dāng)我們以為死亡隨時會到來
——唐諾《盡頭》
人類歷史,也許很瘋狂甚至很惡毒,但最終并不浪漫不冒險,根本上仍是平庸的(希特勒、斯大林都只是平庸的人),很多超過的東西對它而言是“多余”的,包括人,包括視野、主張和夢想。 博爾赫斯稱此為“疲憊的歷史引力”,負責(zé)把整個世界總的拉回來?,F(xiàn)實世界有一個堪稱穩(wěn)定到近乎透明的真相,一個頑強的根本性基礎(chǔ),一塊“大地”,由全體活著的人所構(gòu)成并決定。
——唐諾《盡頭》
1、 認識自己越深,認識他人越深,反之亦然。 ——柴靜 《看見》
2、 別在生活里找你想要的,要去感受生活里發(fā)生的東西。 ——柴靜 《看見》
3、 思想的本質(zhì)就是不安。 ——柴靜 《看見》
4、 其實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剛性。善良的人做“對抗性”采訪,不會躍躍欲試地好斗,但當(dāng)他看護真相的時候,是絕不撤步的對峙。 ——柴靜 《看見》
5、 看這個人的眼睛,就知道真不真誠。 ——柴靜 《看見》
6、 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 ——柴靜 《看見》
7、 失敗感比口含硬幣還苦。 ——柴靜 《看見》
8、 “她去世快六年了,我不跟人談她,不看她照片,也不愿別人跟我談她,每次夢里終于看見她的時候,心里都松一下:看,她沒死,我就知道。有時在夢里我小聲喊她:“奶奶” ,她靠在門邊上,看著我,不認識了,說:“誰呢?” 我心里凄涼,又覺得,是我沒照顧好你,不值得你認得?!?——柴靜 《看見》
9、 真實的人性有無盡的可能。善當(dāng)然存在,但惡也可能一直存在。歉意不一定能彌補,傷害卻有可能被原諒,懺悔也許存在,也許永遠沒有,都無法強制,強制出來也沒有意義。一個片子里的人,心里有什么,記者只要別拿石頭攔著,他自己會流淌出來的,有就有,沒有就沒有。 ——柴靜 《看見》
10、 我沒有跟任何人說這件事,最難受的不是頭上和胳膊上的擦傷,也不是憤怒和委屈,是自憎的感覺——厄運中的人多有一種對自己的怨憎,任務(wù)是自我的某種殘破才招致了某種命運。 ——柴靜 《看見》
11、 愛和善是能力,而不是情感。 ——柴靜 《看見》
12、 一個人不應(yīng)該一輩子背著不加解釋的污點生活 ——柴靜 《看見》
13、 現(xiàn)在到了電視臺,做了新聞,我清清楚楚地知道,我在工作,賣命地工作,但我是在為制片人、獎金、虛榮心,為我的恐懼而工作。最簡單的東西沒有了,我的 心不在腔子里。 有天,吹著高高的頭發(fā),化了妝去錄節(jié)目,路上碰到一個當(dāng)年的朋友,看著我,看了一會兒,說:“你可小心,別變成最初你反對的人?!?——柴靜 《看見》
14、 天塌地垮,人只能依靠人,平日生活里見不著,不注意的人。 ——柴靜 《看見》
15、 我這個年齡經(jīng)歷的所有事都特別淡。 ——柴靜 《看見》
16、 真相常流失于涕淚交加中。 ——柴靜 《看見》
17、 他們是流淌的,從我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滿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zhì)就是不安。 ——柴靜 《看見》
18、 已經(jīng)知道有些人承受的東西是他人無力改變也無法體會的。唯一能做的是得到別人允許后,陪伴于此。跟你一起,試圖感受你的感受 ——柴靜 《看見》
19、 陳虻說:“你問一個問題的時候,你期待答案么?你要不期待,你就別問了?!?我不作聲。 我問醫(yī)生朋友:“為什么我呼吸困難?” 他說:“情緒影響呼吸系統(tǒng)使呼吸頻率放慢,二氧化碳在體內(nèi)聚集造成的?!?“有什么辦法嗎?” “嗯,深呼吸?!?上樓的時候,我深呼吸;下樓的時候,我深呼吸。我看著電梯工,她松松垮垮地坐著,閑來無事,瞪著墻,永遠永遠。我強烈地羨慕她。 ——柴靜 《看見》
20、 做一個能夠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我們有信心相信讓明天更美好! ——柴靜 《看見》
21、 理解的基礎(chǔ)是感受。人能感受別人的時候,心就變軟了,軟不是脆弱,是韌性。 ——柴靜 《看見》
22、 一九四六年,胡適在北大的演講中說:“你們要爭獨立,不要爭自由。” 我初看不明白。 他解釋:“你們說要爭自由,自由是針對外面束縛而言的,獨立是你們自己的事,給你自由而不獨立,仍是奴隸。獨立要不盲從,不受欺騙,不依賴門戶,不依賴別人,這就是獨立的精神?!?——柴靜 《看見》
23、 我原來以為這一輩子,就是每天想著怎么把一個問題問好,把衣服穿對,每天走過熟悉又局促的街道,就這么到死,沒想到還有這么一天。 ——柴靜 《看見》
24、 柴靜忍耐著,沒有流露出不滿。她臉上撲著粉,不,說掛著霜更像一些。她仍表現(xiàn)出很有涵養(yǎng)的樣子,但是,當(dāng)一個人表現(xiàn)得很有涵養(yǎng),其實是傳遞著不以為然的意思。 ——柴靜 《看見》
25、 “你不可能是個好新聞人?!庇型兄毖圆恢M地對我說。 “什么是?” “愛打聽,好傳播?!?是,我本性不是。我每天四處打電話爭取采訪機會,做了很多獨家的選題,但這么做的目的,只是為了讓領(lǐng)導(dǎo)和同事接受我,讓這件事成為第二天的媒體頭條。我知道什么樣的題能拿獎和被表揚,可我心里清清楚楚,這些不是我打心眼兒里有欲望的題,它們不會觸動我。 ——柴靜 《看見》
26、 記者提供的是事實,不是情緒。 ——柴靜 《看見》
27、 “痛苦是財富,這話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他說,“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标愹?——柴靜 《看見》
28、 崔永元勸過我一次:“你不適合調(diào)查,跟在別人后面追,那是瘋丫頭野小子干的事,你去做個讀書節(jié)目吧?!彼挛矣悬c逼自己。我深知他的好意,但文靜了這么多年,一直泡在自己那點小世界里頭,怕冷怕熱怕苦怕出門怕應(yīng)酬,除了眼前,別無所見。有次看漫畫,查理布朗得了抑郁癥,露西問:“你是怕貓么?”“不是。”“是怕狗么?”“不是?!薄澳悄銥槭裁?”“圣誕節(jié)要來了,可我就是高興不起來?!薄拔抑懒?,”這姑娘說,“你需要參與進這個世界。 ——柴靜 《看見》
29、 當(dāng)一個人的本能要求他逃避或是還手的時候,他能留在原地、忍受著攻擊的前提是,有一個公正的游戲規(guī)則,并且深信對方會回到游戲規(guī)則中來。 ——柴靜 《看見》
30、 不管任何人,你去告訴別人應(yīng)該怎么樣,這就是錯的方式。 ——柴靜 《看見》
31、 人生奇詭,處處與舊日生活撞在一起。 ——柴靜 《用我一輩子去忘記》
32、 沒人跟你過不去,是生活本身矛盾密布。 ——柴靜 《看見》
33、 公眾對記者這個職業(yè)的要求是揭示這個世界,不是揮舞拳頭站在什么東西的對面。 ——柴靜 《看見》
34、 電視節(jié)目習(xí)慣把一個人塑造為好人,另一個是壞人,實際上這個世界上沒有好人和壞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 ——柴靜 《看見》
35、 這樣的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zhì)就在于不安。 ——柴靜 《看見》
36、 生與死,苦難與蒼老,都蘊涵在每一個人的體內(nèi),總有一天我們會與之遭逢。 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于水中。 ——柴靜 《看見》
37、 實際上這個世界上沒有好人和壞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 ——柴靜 《看見》
38、?心靈與心靈的相遇才是文藝。 ——柴靜
39、 生命往往要以其他生命為代價,但那是出于生存。只有我們?nèi)祟?,是出于娛樂?——柴靜 《看見》
40、 大學(xué)畢業(yè)后他不想賺錢,父母擔(dān)心他沒有生存能力,他做了一份裝卸貨物的工作,父母說這樣太可惜了。他說:“為了錢做是可惜的,不是工作低級可惜?!?——柴靜 《看見》
41、 這些早就干枯失血的花瓣給我一個刺激,人是一樣的,對幸福的愿望一樣,對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樣,只是她生在這兒,這么活著,我來到那兒,那么活著,都是偶然。 ——柴靜 《看見》
42、 當(dāng)一個人關(guān)心別人的時候,才會忘記自己。 ——柴靜 《看見》
43、 人們在還能笑的時候,是不容易被打敗的。 ——柴靜 《看見》
44、 陳虻說過:“去,用你的皮膚感覺新聞?!?這地震把我從演播室震出來,震到了地上。 ——柴靜 《看見》
45、 這就是生活吧,不可能靠口號就度過去。 ——柴靜 《看見》
46、 真相往往就在于毫米之間,把一杯水從桌上端到嘴邊并不吃力,把它精確的移動一毫米卻要花更多時間和更多氣力,精確是一件笨重的事。 ——柴靜 《看見》
47、 有的人他沒有承受能力,別人罵他,或者對待他不好,他承受不了,所以他必須反應(yīng),本來是不想打人,但因為受不了就必須打人。他控制不了自己,就是心里不自由。 ——柴靜 《看見》
48、 語言很多時候是假的,一起經(jīng)歷過的事情才是真的。 ——柴靜 《看見》
49、 我問張北川:“我們的社會為什么不接受同性戀者?” 他說:“因為我們的性文化里,把生育當(dāng)作性的目的,把無知當(dāng)純潔,把愚昧當(dāng)?shù)滦校哑姰?dāng)原則?!?——柴靜 《看見》
50、 許多事情,是因為有人相信,才會存在 ——柴靜 《看見》
51、 要想“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 ——柴靜 《看見》
52、 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無意識,那才相當(dāng)于死。 ——柴靜 《看見》
53、 回憶是一種清洗 ——柴靜 《看見》
54、 道德,不是沒有弱點,而是看清他,然后遏制他。 ——柴靜 《看見》
1、如果說,我們的意識是浮在海面上的可見冰山的話,那么,潛意識才是沉陷于暗黑海洋之中的巨大冰體。
2、所有有意識的行為,都只不過是遺傳基因控制下的無意識深淵中的隱秘心理活動。
3、群眾的疊加只是愚蠢的疊加,而真正的智慧卻被愚蠢的洪流湮沒了。
4、處于群體中的個人會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正義”力量,對他們來說群體就是正義,數(shù)量就是道理;即或不然,群體中的人也會有一種“法不責(zé)眾”的想法,因而在他們的行為時表現(xiàn)得理直氣壯。
5、但是當(dāng)群眾中的每一個人處于孤零零的單獨個體的時候,后天的教育與內(nèi)心的良知都在對他起著約束作用,他知道自己必須要對自己的這種本能行為加以控制。
6、單獨一個人必須要為他的行為承擔(dān)責(zé)任——法律上和道德上的。但是,群體則不然,群體不需要承擔(dān)任何責(zé)任,群體就是法律,群體就是道德,群體的行為就是天然合法的。
7、有的時候,那些最不明確的詞語,引起的反響反而最大。
8、一個被群體情緒傳染的人會感覺到自己前所未有的強大,他的行動完全聽憑另一種陌生的力量所主宰。
9、在群體中,任何一種感情和行動——只要這種感情與行動不合常理——都會很容易傳染開來,其程度之強,足以讓一個人隨時準備為另一個他毫不相干的人做出犧牲。
10、并不是每一個人都必然地被群體情緒所傳染——但如果他沒有感受到這種情緒的話,那么他就會淪為群體感情的敵對方。
11、群體只接受暗示力量的影響。
12、群體中的人做事時有著明確的目標,但是他們卻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13、群眾中的人甘心被各種激烈的言辭和虛假的形象所打動,他們信奉在理智尚存的情況下決不會相信的一切。
14、正是群體,他們會為任何一種信仰——哪怕這種信仰他們從未聽聞——而不惜血流成河。
15、群體相信一切不可能的事情,相信一切不合邏輯的事情,相信一切不合情理,相信一切不存在的事情,但唯獨——不相信現(xiàn)實生活的日常邏輯。
16、群體的特點:每一個人的個性消失,他們的感情與思想都在關(guān)注同一件事。
17、只有在小說中,一個人的性格才會一生不變。
18、孤獨的個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應(yīng)行為的能力,群體則缺乏這種能力。
19、他們不會接受一個與他們意愿不一致的現(xiàn)實。如果現(xiàn)實不符合他們的意愿,那么他們就會采取過激手段對現(xiàn)實的秩序發(fā)出挑戰(zhàn)。
20、一旦群體形成,他們就會急切之中期待著點什么,無論是什么,只要能夠讓他們行動起來,他們就會欣然接納。如果沒有明確的指示,那么他們就在自己的群體無意識中創(chuàng)造出來。
21、群體想要的只是能夠滿足他們需要,打動他們心靈的人。
22、這些所謂的英雄或暴君,從來就未曾在真實存在過,他們只是人們?yōu)榱藵M足心理需要而杜撰出來的產(chǎn)物。
23、群體總是對強權(quán)俯首帖耳,卻很少為仁慈心腸所動。
24、群體可能會渴望著改朝換代,為這樣的變革,他們甚至不惜發(fā)動暴力革命,然而革命并非是為了改變深層的東西,只是群體發(fā)泄情緒的手段而已。
25、群體對一切傳統(tǒng)事物、傳統(tǒng)制度,都有著絕對的迷戀與崇敬;它們對一切有可能改變自身生活基本狀態(tài)的新事物,有著根深蒂固無意識的恐懼。
26、群體推理的特點,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攪在一起,并且立刻把具體事物普遍化。
27、無論是獨立的個體還是群體,一旦他們喪失了思考和推理能力,那么他們對自己的認識就變得十分模糊,甚至不認為世界上還有什么辦不到的事情。
28、一旦民眾開始迷信一個人,常常會攀比誰更迷信。
29、所有的屠殺命令,固然可以由君王來發(fā)布,卻必須由群體的靈魂來貫徹。
30、統(tǒng)治者的權(quán)利并不是永遠存在,有的只是永恒的群體宣泄。
31、時間是世界萬物的真正創(chuàng)造者。時間也是世界萬物的唯一毀滅者。
32、在特定時刻對一個民族有益的制度,對另一個民族也許是極為有害的。
33、哲學(xué)不管進步了多少,到目前為止,它還沒有為人們提供一個能夠讓他們沉迷的愿景。永遠是謬誤而不是真理,在推動著民族的進化。
34、只有最極端的人,才能成為領(lǐng)袖。
35、在群體的靈魂中占上風(fēng)的,并不是對自由的要求,而是當(dāng)奴才的欲望。
36、犯罪總是犯罪,一旦一樁罪行被實施,那么就絕對沒有高尚與卑劣的分別,至少對被害者來說,群體犯罪與普通犯罪所帶來的'傷害是一樣的,而且前者往往更為嚴重。
37、表面自由的增加必然伴隨著真正自由的減少。
38、不管是什么信念,即使已經(jīng)得到了普遍承認但仍擺脫不了虛無的特征。唯一能讓它持續(xù)存活的方法就是,它不能接受理性的思辨。
39、不管哪個民族都明白普遍信念的重要性,一旦這種信念消失了,這個民族就會走向衰亡。
40、人類在一千多年的時間內(nèi),不想知道別的什么,只想在絢爛的夢境中尋找希望。
41、民族的團結(jié)和強盛,這樣的品格會隨種族理想的消亡而消亡。
42、這個種族的才智會隨著古老理想地喪失而完全消失。種族散亂成一群獨立自處的個人,他們一個個重新回到原始的野蠻狀態(tài),即一群烏合之眾。
43、對所有民族而言,追求理想可以使它從野蠻狀態(tài)走到文明狀態(tài)。然后,一旦這個理想變得落后,失去優(yōu)秀的品質(zhì)時,就會走向衰落甚至滅亡。這是一個生命循環(huán)的過程,是任何一個民族都必須要經(jīng)歷的。
44、由于主導(dǎo)性的力量并不存在,還有基本信仰的毀滅,最終的結(jié)局就是人們所有的觀念無不存在深刻的分歧。
45、詞語并不是絲毫不變的,只是一個個時代的含義。
46、人們的觀念、情感和習(xí)俗成就了各種制度。
47、一個種族的衰弱有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支撐種族生存的理想基石先坍塌下來。
48、一個民族的強盛和另一個民族的衰微,與社會政治制度沒有任何關(guān)系。每個民族都由它們自己的特性決定,所有那些不能與這種特性相配的制度,都只能算是借穿了一下別人的衣服。
49、人大多數(shù)時候都保持自己的特性,只是偶爾會組成群體。只要是群體產(chǎn)物,不管他是什么性質(zhì)的,都比獨處的個體的產(chǎn)物要低劣得多。
50、一個民族在什么樣的范圍內(nèi)互動,機遇如何去把握,都由這個本性來決定。